第一节 货币演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货币演化
分类号: F822.742
页数: 5
页码: 943-947
摘要: 甘南地区的商品交换经历了长期的物物交换以后,才发展到通过货币媒介进行交易的形式。甘南地区迄今未发现当地铸造流通的货币,所以,货币都是从外地流入的。
关键词: 货币演化 货币流通

内容

甘南地区的商品交换经历了长期的物物交换以后,才发展到通过货币媒介进行交易的形式。甘南地区迄今未发现当地铸造流通的货币,所以,货币都是从外地流入的。在甘南境内先后发现和流通的货币主要有:
  —、贝币
  在许多古代遗址中出现穿孔海贝,说明甘南地区的先民与中原王朝或海滨地区早有往来。
  二、铜币
  甘南境内曾经流入的铜币有:汉代的新莽泉,东汉的“五铢”,三国时代的曹魏、蜀汉钱币,唐代的“开远通宝”、“乾元重宝”,北宋有自太宗的“至道”到徽宗的“崇宁”、“宣和”的各年号的铜币,南宋的“绍兴通宝”,明代的“天启通宝”,以及清代的各种铜钱。流通数量以宋代最多,明、清次之。
  铜元,俗称“铜板”,与铜钱不同,主要是中间无方孔。甘南地区流通的铜元,以“光绪元宝”、“开国纪念币”、“四川铜币”为最多,大板铜元(即每枚当50文、当100文、当200文的铜钱)仅在原西固县流通。据1934年省财政厅长朱境宙调查,当时夏河县通用当10文、当20文的铜元,流通6千串,(每串合铜钱1千文)主要来自临潭。银元与铜元的比价是:1元可换5串零500文。临潭县通用当10文、当20文、当50文、当100文、当200文铜元,银元1元可换8串780文,大板铜元主要来自四川。
  三、铁铸币
  主要是北宋时铸造的,甘南境内出土较多。1989年在临潭县冶力关乡恵家庄村一次出土北宋铁钱达万斤,约40万枚。包括北宋的4代皇帝,7个年号,18种版别。
  四、银锭银币
  银锭银锭在境内作为货币流通的历史悠久,从宋代起逐步增强,并通过朝廷赏赐、茶马互市、榷场等渠道流通。元代实行纸币本位制,参用白银。明、清两代银、铜钱兼用,小数目用钱,大数目用银。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虽一再宣布“废两改元”,但在甘南地区白银仍作为货币流通。流通的银锭主要有:清代铸造的50两元宝、四川铸造的10两川锭、甘肃铸造的5两银棵,还有数量甚少的1两制小元宝。
  银币清末民初通过商业贸易流入甘南,并逐步替代了银锭,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由于甘南地区外来商人多,流通的银币种类繁杂,主要有大清银币,光绪元宝(分广东、湖北、江南造币厂等版别)、宣统元宝、袁世凯头像币、袁世凯开国纪念币(分嘉禾、双旗版)、袁世凯共和纪念币、袁世凯洪宪龙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孙中山帆船币、苏维埃银币、英国站人币、墨西哥飞鹰币、西班牙银币、四川藏元、四川汉字18圈、云南光绪元宝等共10多个种类,40多个版别,但在牧区通用的主要是袁世凯头像币。
  银辅币俗称银角、银毫子。清末民初,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民国政府以及四川、云南、广东、新疆等地都曾铸造,但流入甘南地区不多。曾经流通的有龙半元、袁世凯头像半元、云南半元、四川半元、新疆半元(两枚为1银元)、袁世凯头像、孙中山头像银单毫(10枚为1银元)、银双毫(5枚为1银元)。银辅币因含银量低,不受欢迎,多被制成饰品而退出流通。
  五、镰质辅币
  民国政府于1936年发行,面值10份、5分、2分、1分,曾经少量流入甘南,但随着法币贬值也退出流通。
  六、纸币
  (一)钞票券
  最早流入甘南地区的纸币,是随着明朝官员的俸禄而少量流入的“大明通行宝钞”。其次是随着清军镇压甘南人民反清斗争和外地商贾携入的“甘肃司钞”、“户部官票”、“大清宝钞”,这些纸币都因“钞价日跌”由政府低价收回而消失。民国初年,甘肃官钱号及各地银行,先后发行的“银票”、“银元券”、“铜元券”等纸币,曾伴随着商业贸易和当局的军政开支而少量流入甘南地区。共和国建立前,甘南地区纸币仅在城镇和城郊使用,在牧区和边远农村纸币不能流通。后因政局变化,纸币贬值,各银行发行的“银票”每两按五钱收兑,“银元票(券)”每元按一角五分收兑,停止了流通。
  (二)法币
  1935年,民国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并允许各省发行元以下辅币,法币和甘肃省银行发行的角券便陆续流入甘南地区。但到1941年,临潭县“番汉交易,均须以银币为之,商人以法币兑换银币,而后以银币与番民交易,货价均按旧日银币价加估计贴水,时有变动,货价腾涨不已”(马振东《临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可见法币在牧区是推行不开的.在县城也不受欢迎。1948年8月,由于恶性通货膨涨,法币严重贬值,民国政府宣布废止法币。
  (三)金元券
  在废止法币的同时,民国政府又发行金元券,以1元金元券折合法币300万元,兑换收回,当时临潭县收兑法币147亿元,折合金元券4900元。1949年6月,甘肃省银行临潭旧城办事处在报请销毁法币时称:“销毁法币费用远过券值,省央行(中央银行)收兑法币各券已于日前会同监销人员投入黄河作为结销,本处库存币147亿元,定于7日投入洗河作为结销”。金元券发行之初,由于“各县多数使用银币,拒用金元券”。民国政府只得规定在政府员工薪金中按比例搭配,强制发行。
  (四)银元券
  金元券发行不到一年,1949年7月民国政府又发行银元券,以银元券1元折合金元券5亿元兑换收回,金元券贬值的速度是空前的。银元券发行后,还未流入甘南地区,就连同民国在大陆的政权一起消失。
  (五)苏维埃国家银行的货币
  1935年和1936年红军一、四方面军,曾两次到达甘南许多地区,红军在购粮、购物中,付给群众一些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的银币、纸币、布币。共和国建立后在临潭、卓尼等县曾多次发现苏维埃纸币、布币。
  (六)人民币
  1.第一套人民币
  人民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至1990年共发行4套。1949年前后,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第一套人民币部分券别逐渐流入甘南,其中还有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也在甘南市场流通。
  2.第二套人民币
  1955年3月,全州各地银行统一发行新人民币,即第二套人民币。同时收回原流通于境内的第一套旧人民币。新币发行面额共分11种:其中主币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有1角、2角、5角、1分、2分、5分6种。规定新币1元等旧币10000元。从即日起各种货物都以新币标价,统一以新币为计算单位。
  3.第三套人民币
  1962年4月20日,全州银行发行1960年版枣红色1角券新人民币,同时发行的还有1956年版的棕色5元券。1964年4月150,全州银行发行深绿色2元券和黑绿色2角券两种新人民币,同时停止流通使用苏联代印的3元券、酱紫色5元券、10元券3种票币。1966年1月100,全州银行开始发行1965年版10元券和深棕色1角券两种新币。
  4.第四套人民币
  1987年4月27日,全州银行开始陆续发行第四套新版人民币。新版人民币面额为:主币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种;辅币有1角、2角、5角3种,原1分、2分、5分3种纸、硬辅币继续流通。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贝币
相关专题
铜元
相关专题
铁铸币
相关专题
银锭
相关专题
银币
相关专题
银辅币
相关专题
镰质辅币
相关专题
钞票券
相关专题
法币
相关专题
金元券
相关专题
银元券
相关专题
第一套人民币
相关专题
第二套人民币
相关专题
第三套人民币
相关专题
第四套人民币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