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管理体制
分类号: F810.742
页数: 2
页码: 910-911
摘要: 预算管理体制亦称财政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分配的根本制度。195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财政权限。据此甘肃省将商业、交通、邮电、银行下放自治州管理,使甘南州的企业收入由“一五”时期的1.1万元跃升到“二五”时期的1529.9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35.37%。
关键词: 财政管理 管理体制

内容

预算管理体制亦称财政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分配的根本制度。1953年,国家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4年政务院对预算管理作了“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决定,实行分类分成的办法。甘南州在“一五”时期的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37.19%,而将地方的全部收入划归地方,还不足地方财政支出,其不足部分依靠上级财政补贴。
  195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财政权限。据此甘肃省将商业、交通、邮电、银行下放自治州管理,使甘南州的企业收入由“一五”时期的1.1万元跃升到“二五”时期的1529.9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35.37%。
  1961年,又重新改进财政管理体制,把国家财政集中在中央、大区和省(协调),缩小专区、县的财权。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办法,与此同时,甘南州商业、交通、邮电、银行上划以后,自治州的企业收入降为全行业负数17.3万元。经过3年调整,甘南州的财政收入由1962年的321.9万元上升到1966年的416万元,增长23.23%。企业收入由负数上升到31.9万元。“文化大革命”前期,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实行“收支挂勾、总额分成”的办法。以后由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国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即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全部由中央拨给。1971年至1975年,先后实行收支包干体制,包干上缴,或者包干补助;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指标包干等。1976年又实行了 “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体制。
  1980年,国家对预算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一定5年不变的体制。按照新预算管理体制,甘肃省对各地、州、市也实行了新的预算管理办法。属于地县财政的固定收入有:地县所属企业的利润、工商所得税、农牧业税、地方税、盐税和地县其它收入。并将省级商业企业的利润(不含州级医药)划作地县财政固定收入。工商税仍作为调剂收入。甘南州由于支出大大超过收入数,其收入全部留州尚入不敷出,由省上给予定额补助。
  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划分税种”预算管理按照“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的税种设置,划分各级财政收入。主要分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两种。甘南州财政入不敷出,省将甘南州全部收入划归为固定收入,并确定甘南州包干基数为4061.4万元,收入包干基数为1084.5万元,定额补助2976.2万元,年递增10%, —定5年不变。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