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52.842
页数: 3
页码: 833-835
摘要: 1949年以前,甘南藏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由于距离金融市场较远,且因交通闭塞,加之当地商业种类单纯,致使出口贸易价值远远大于进口(指进入本地区)价值。另外还受当地社会,自然环境,政治形态,民族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等影响,呈现出超现象。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经济贸易

内容

1949年以前,甘南藏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由于距离金融市场较远,且因交通闭塞,加之当地商业种类单纯,致使出口贸易价值远远大于进口(指进入本地区)价值。另外还受当地社会,自然环境,政治形态,民族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等影响,呈现出超现象。
  历史上,甘南佛教寺院的贸易活动是将内地商品贩运至西藏,然后出口至印度换回一些日用品和毛料、手表、珠宝、香料、纸烟、鼻烟、遷遷等在国内销售,所以“寺院贸易”得以发展。
  清朝末期,日、德、美等外国商人在拉卜楞、黑错(今合作)、临潭旧城等城镇开办洋行,主要收购畜产品,如皮张、羊毛、猪鬃、肠衣、药材。英、德等国商人将每百斤羊毛仅用1两8钱白银收购,然后运往天津等口岸转手,以50至70两的售价发往国外,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清末民初,设在河州(今临夏州)的英商洋行“新泰兴”、“聚利”、“瑞记”和德商“世昌洋行”,除在甘南藏区收购大宗畜产品外,还在牧区普遍设立收购网点和分支机构,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洋行全部撤离。甘南藏区的羊毛被大量运往苏联,换取外汇。
  共和国建立初期,甘南藏区开展了抵制洋货、热爱国货的经济斗争,从此对外贸易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六十年代初,省政府下达了一些零星的畜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收购任务。畜产品出口任务主要交由州食品公司屠宰厂负责完成,农副土特产品则由州进出口公司经营,但规模都不大。
  1976年,州对外经济贸易机构成立后,着手开展外贸工作。当年,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只有十几个品种,畜产品收购总值完成42.4万元,出口商品总值完成175.23万元。1978年,甘南州的外贸出口任务被列入计划的12个主要品种中,有9个超额完成任务。其中:牛皮、绵羊皮等大宗畜产品超出计划任务的两倍;旱獭皮、貂皮、马鬃尾等小畜产品收购超出计划的两倍半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通过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肉联厂联系,甘南州首次出口该厂的牛羊肉,年出口量达到100吨左右,同年首次收购出口69吨蕨菜。1981年,州外贸收购总值达到731.69万元,为外贸发展较好的年份。1983年,外贸局改称“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后,注册的经营范围有:土畜产类、工艺品类、进口物资。是年,外贸公司从业人员62人,注册资金达到116万元,其中固定资金99万元,流动资金17万元。1985年,州外贸公司增设蕨菜收购点,出口蕨菜完成695.54吨,并完成骨肥、饲料419吨,蚕豆800吨,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409.50万元,甘肃省对外经济贸易厅授于“超计划收购优胜单位”。
  1986年,全年收购的21宗商品,绝大多数都完成了当年任务,尤以蕨菜出口形成外贸“拳头”产品。是年,又增加新品种沙棘汁、地毯、菜籽饼等3个品种。1988年7月27日,甘肃省经贸委召开“甘南临夏民族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座谈会”,会上制定了甘南州近期经贸工作发展战略规划和措施,提出建立皮革深加工和发展药材、化工等出口产品初步设想。是年,州经贸委在开发出口资源、扶持乡镇企业及外贸出口方面成绩显著,荣获“甘肃省经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90牟,因受市场疲软的影响,部分计划内商品滞销,甘南外贸工作一度面临困境。年初,州经贸委邀请主要供货地区的县委、县政府、计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落实外贸计划座谈会,及落实主要出口商品的供货,兑现奖罚制度。当年蚕豆收购达到1300吨,使全州外贸收购总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 实际完成收购总值1010.23万元。
  1975-1990年全州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新泰兴洋行
相关机构
聚利洋行
相关机构
瑞记洋行
相关机构
世昌洋行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