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集市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2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集市贸易
分类号: F724.3
页数: 9
页码: 825-833
摘要: 甘南地区的集市贸易,始兴于隋。唐、宋以来,开辟茶马互市,设立“榷场”,各地商人进入甘南旅居经商,卖茶售丝及日用百货,当地群众出售药材、牲畜及畜产品等。除此,历史上还有鸦片贸易和木材交易等商业市场。
关键词: 集市贸易 商业贸易

内容

第一节榷场
  甘南地区的集市贸易,始兴于隋。唐、宋以来,开辟茶马互市,设立“榷场”,各地商人进入甘南旅居经商,卖茶售丝及日用百货,当地群众出售药材、牲畜及畜产品等。除此,历史上还有鸦片贸易和木材交易等商业市场。
  宋熙宁十年(1077年),熙、河、岷、通远军(今陇西)各置榷场,贸易百货,招募商人前来市易,所获为助边资费。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甘肃境内的白龙江以北诸州均被金国占领。金廷除与西夏在原北宋之边界贸易外,又在秦、巩、洮、积石等州设榷场与南宋和吐蕃贸易。金王朝占领洮西地区后,曾三次在洮州设榷场。第一次在南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至绍兴二十九年(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正月废,历时18年。第二次是宋隆兴二年(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金、夏置秦、巩、洮等地榷场,其时的榷场贸易,需持证明文书,经过审查合格者方许贸易,成交后交纳牙金和税款。榷场交易已不如往昔,原因之一就是金朝为防止南宋抗金力量强大,严禁粮食出境,这就使边界贸易中农牧产品上市的规模缩小。其次在各族牧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茶叶及丝织品均产于南方,仅此二物就使畜产品的销售转到南宋境内进行。至于夏金边界的民族贸易,金朝唯恐“边民私相越境、窃盗财富”,“奸民托名榷场贸易,得以往来,恐为边患”,停闭了原有榷场。在金朝统治的一百余年间,陇右地区的民族贸易普遍出现萎缩状况。
  第二节集市
  甘南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历史上除临潭旧城、新城曾设“茶马互市”、建立“榷场”外,其它地方集市贸易无史可靠。后来随着拉卜楞寺的兴起,拉卜楞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丛拉”为主的商贸活动,并发展成为甘南集市贸易较发达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临潭县的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是甘南地区商贸流通的重要市场。集市贸易主要在旧城和新城。新城历朝均为临潭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屡遭兵燹,商贸活动每况愈下。旧城虽亦遭兵燹,但西北近拉卜楞,南连上下迭部,西接双岔、西仓,均为藏民聚居处,其商品集散较新城方便,故仍能保持繁荣。据统计1929年前,旧城输入物资约100万元,1929年后约50万元(西道堂除外)。输入的物资主要有布匹、大米、茶、盐、日用杂货等。输出物资1929年前约1100万元,1929年后约40万元。主要有牲畜、畜产品、药材等。1929年以后有所发展,据1941年调查,全年输入货物约286万元,输出物资约500万元。其中,畜产品类(包括兽皮)194万元,占输出总值的38.2%,牲畜类188万元,占37%,药材26万元,占5.1%,木材100万元,占19.7%。此外运往藏区的铜器,1929年前为2000驮,每驮约值30元,共值6万元,1929年后仅值3万元。粮食每年运藏区约100〜200百万驮,皆为本地所产,这些物资都由私商经营。生皮毛运销张家口,熟羊皮销往四川,猪毛销往汉口,羊肠销往天津,麝香发运河南,药材发往陕西三原,骡马走销陕西秦川,牛销往岷县、渭源一带,旧城的贸易网络联结国内21个省市(区)。
  清末民初一段时间里,临潭盛产兰马鸡翎毛,西路一带农家喂养马鸡,每只鸡年产翎16根,每百根售价20〜30元,每年销售约20万元以上。主要销往北京、苏州、汉口、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除作清朝官员的装饰品外,亦作古典戏剧道具装饰之用。民国初年运销欧美,数法国销路最广。1939年前虽曾一度行销,后以销路滞塞而罢市。据1954年调查统计,旧城私商尚存翎毛6万余根。
  临潭各乡都有庙会,最有名的是五月端午新城的龙神赛会,六月初一至初五有莲花山庙会,六月二十四日的紫螃山雷祖神会和七月十二的财神会,这些庙会都是商品交易的大好时机。由于临潭居民大多系明初从南京随军迁来,故新城仍保留着在“军营赶集”的习俗,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每日晨有“早营”,交易农牧产品和生活用品。山货、竹木器、农具交易突出,牲畜、仔猪市场兴旺,外地小商贩多以摆摊为主要形式,走乡串巷,流动贸易。后来“营”从城外发展到城内,招引旧城及临'洮、康乐、岷县、卓尼等临近县的商人来新城贸易。“营”在商品流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旧城和新城的“早营”上,赶“营”多为附近农村妇女,商贩每日天亮摆摊,交易的商品主要以当地农产品、蔬菜为主。
  1938年前后距旧城南十多里的拉扎河口有柴市,藏语称“折巴”。每逢五、十为集期,进行木材(柴)交易。
  民国时期,临潭旧城又是卓尼的物资转输市场。据1941年调查,经旧城转入卓尼的物资总值158.4万元,转出物资452.4万元。
  卓尼每年仅有腊月二十六日一天的传统集日和夏、秋两次骡马会,夏季骡马会在六月初二至初六历时5天,秋季在十月二十五至月底历时6天。这两次骡马会在卓尼禅定寺门前广场上进行,百货、牛马商贩云集卓尼。十月骡马会上,禅定寺进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县城更是人如潮涌。1917年10月骡马会期间夏河麦武发生鼠疫,为了防止传染,土司杨积庆下令封锁道路,不准外地牲畜进入贸易场所,旧城商贩鉴于牲畜已购运到境,便请示临潭县政府,改贸易集市在旧城举行,此后旧城西河滩便成为贸易市场。骡马会上交易的牲畜大都由青海玉树、果洛,四川阿坝、若尔盖等地输入,马匹以玛曲乔科出产的河曲马,骗牛以卓尼拉力沟和扎智卡畜种为最优。每年会上交易的牲畜约达5000余头(匹)。牛除本县农民购买外,大多被岷县、陇南各县购去使役。每逢骡马会,都唱会戏,经费由商会筹措,会虽以骡马为名,实际上百货行业的销售量最大。当时湖北云梦县的白土布,江西景德镇的小龙碗,北京、天津的珠宝,杭州、成都的绸缎,上海的贡呢、斜布(俗称板子货),岷县的白面、清油,武山、甘谷的大米、辣椒,临夏的红枣,舟曲的柿饼、核桃,当地的肠衣、皮毛、药材等都是购销两旺的入市商品。
  夏河县的集市贸易主要是寺院贸易,由于宗教信仰,向来鄙视经商牟利。所以,商业活动仍停留在物物交换阶段。例如:布匹以一方为单位(即拉开折方为度),盐、酒则以碗量为准。价格则以1枚银元多少方布,多少碗盐、酒议定。畜产品和土特产价格低贱。据史料记载,1张羊皮只换1盒香烟,1张牛皮换1丈白布,百斤羊毛换5块茯茶。多数土特产品在当地消费,部分外销换回瓷器、粮食、铁器等日用品。少数人也到西藏和附近汉族地区做生意,后土特产外销量增加,价格日高,人们的经济意识也逐步增强。旧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规律发生变化,寺院经济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单纯以宗教信仰已不能左右商贸活动的发展。另外,寺院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使浩大的宗教支出不致受到影响,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商业活动方面。所以寺院商业在数量上逐日增多,寺院中大总管和囊欠管家都拥有巨额资金从事经商。也利用放债获利,以此保证在任期内的寺院财源不致枯渴。但囿于传统观念,虽然经商,并不直接明设门市,而是通过有关系的回汉私商进行。这样就形成了以拉卜楞为中心的寺院上层、地方土官和外商相结合的商业集团。平时拉卜楞寺前设有“丛拉”(即市场),遇到宗教法会活动,香客云集,贸易繁荣,尤以正月、七月两次“大法会”为最。沿寺边大路两旁“囊欠”(佛邸)的院内都建有许多客房,以备牧区和其它地区来夏河经商的商队居住,每间客房可住一个“瓦卡”(商队中的一个伙食单位)。由“囊欠”的“瓦日瓦”(经纪人)介绍当地市价和行情,介绍顾客、帮助出售货物,从中抽取一定的佣金。佣金的抽取,不论牲畜大小,1头抽取1元,羊毛1驮2元,羔皮1张1角、牛皮1张2角。一个“囊欠”有时住十几个“瓦卡”,按出售土特产品数量的多寡收取费用。
  由于拉卜楞寺这样一个宠大的宗教团体加入到商业贸易的网络中,无疑给夏河县的商业发展注入活力,他们把资金主要投放到畜产品和土特产品上,寺院几乎垄断了土特产市场,收购的牲畜、皮毛达20余种。因物产丰饶,民情淳朴,商民贩运川、陕一带日用品来此经营均获厚利。1928年改拉卜楞设治局为夏河县,商业日渐发达。据1939年有关拉卜楞调查资料记载,夏河输出货物总值1607650元,尤以羊毛为最,羊毛由安多藏区收集经由临夏转运兰州。输入货物总值840102元,在输入物资中粮食为多(包括面粉、挂面、大米、小米)。抗日战争前,年平均输入10万公斤,1939年为10万公斤,1940年为125万公斤。1941年1至9月350万公斤。1940年和1941年输入猛增,其原因由于增设机关,人数骤增。粮食主要来源是毗邻的临夏、临潭两县。次为茶叶(人均每年一块茯茶),茶分茯茶、松潘茶2种,茯茶即普通谓之“砖茶”。松潘茶来自松潘。抗日战争前数年平均输入松潘茶1600包,茯茶11500块,后因砖茶价格日高,多改用松潘茶。抗日战争爆发后,出海口被封锁,国内交通受阻,各种货物不能向外畅销,外地客商无法前来,使拉卜楞商业受到极大影响。
  甘南藏区牲畜繁殖较快,据记载1941年牲畜存栏量为172.16万头,年成交量为7.22万头,占存栏量的4.19%,其中:拉卜楞占成交量的90%,临潭占10%。调往区外14950头(匹),占成交总量的20.71%,区内销售57250头(匹),占79.29%;马匹有84.18%销往区外,主要供给军用,销往岷县,西安、平凉、泾川、陇东一带的主要是作为役用。牛每年成交4700头,占成交总量的6.51%。区内销售占57.45%,调往区外占42.55%;牛销售量中拉卜楞占74.46%/旧城占25.54%,承销对方主要是临夏、岷县等地.部分供作肉用。羊销售6.4万只,拉卜楞占93.75%,旧城仅占6.25%,以内销食用为主。甘南藏区由于处于原始的游牧生产方式,商品率极低,拥有牲畜的牧民除生活必需时,往往不愿出售。再加上当时出入牧区风险太大,更加运输方法原始,所以年成交牲畜的数量十分有限。
  外销之皮毛以天津、上海为目的地,兰州为转运站,自拉卜楞至兰州走旱路3天,在兰州换皮筏沿黄河下运至包头,再经火车运至天津,最快需10天,西兰公路通车后,由兰州装汽车至西安,换火车分达天津、上海,运期大为缩短,皆由客商自运。1936年冬季起,邮局开始收寄羊毛包裹,以骡马驮运至兰州,再以汽车外运,拉卜楞至天津,每公斤收费3角5分。是年10至12月3个月内即运出4千余包,每包重6~7斤不等,占输出总额的十分之七。
  输入货物以来自北平(北京)、天津、上海、汉口、杭州、成都等地货物为主。北平来货多为供藏民使用的铜壶、小刀、僧帽、珠子等。天津、上海来货多为日用品及洋货等。汉口、杭州、成都来货则为绸缎、茶叶等。四川来货多用骡、牛等驮载,由商队经草地运来。马运10天可达,牛运则时间加倍,其它各地则皆经由兰州转运。食盐多由青海运来,1939年输入13500公斤,价值5400元,占输入的第十四位,其它货物来自兰州、临夏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甘南地区的集市一度沿袭旧制ol958年以后,经过民主改革,全州农牧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取消了个体及私营企业和市场。集市贸易随之停止。
  在大跃进后期,陆续恢复“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明确提出“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1960年初,各县恢复了集市贸易和市场管理机构,按照“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同年2月初各县以会议形式举办了一次三类物资交流会。参加的有:商业、农业、工业、卫生、粮食、林业等部门,会上各县共签订收购合同123份,品种210种,总值达10886351元。在此时期,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市场形势开始好转,全州共开放了12个城镇的集市贸易。上市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当年临潭县的集市总成交额160万元,占本县整个商品流通额的40%。新城逢“营”交易的产品有70余种,大部分是竹木农具、药材、野果、废品、仔猪等。市场物价大幅度下降,与市场恢复初期相比下降了3至12倍,肉、禽、蛋下降4倍,幼禽、幼畜等下降3倍,烧柴下降4倍。但仍与计划价格相差很大,如粮食犹高出7倍左右。
  “文化大革命”时期,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而取缔。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性质和地位始得到肯定。各县除恢复县城集市外,还增加和恢复了夏河县的完尕滩、博拉、阿木去乎,碌曲县的郎木寺,迭部县的电采寺,舟曲县的插岗、立节等小集市。对临潭县的原有旧、新两城市场进行了整顿和加强,在旧城西河滩、新城东门外还增设了牲畜专业市场(包括仔猪市场);又新辟了陈旗的三、八集,冶力关的二、七集。新城将端午节庙会扩大为物资交流大会,交易总额达508万元。此外每年的8月1日定期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冶力关地区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卓尼县定于每年7月定期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由于集市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进入市场,取长补短,相互竞争,流通活跃,集市上的蔬菜、瓜果、副食、肉食数量多、质量好。活跃的蔬菜贩运弥补了季节差异,使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临潭的新、旧城恢复早“营”之后,在农业收获大忙季节,又恢复了劳务市场。在旧城应招的劳务人员(俗称麦客子)大多来自庄稼早熟地区的东部一带,他们收毕庄稼后,便来旧城应招割黄田或做其它短工,每天工价除管吃住外,收入5至6元。在新城早“营”应招的劳务人员多是附近农民劳动力宽裕者,为城区缺乏劳力的人家帮工(如收割庄稼)。其工价随行就市,略低于旧城。
  共和国建立后,夏河拉卜楞寺院僧侣中有资金经商者,把经商重点转向西藏和印度。据甘肃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甘南分组的调查,私人拥有流动资金在百万元以上者为措钦吉哇(全寺总财务官),资金约在500万元左右,个人拥有50万元以上者1人,10万元以上者占全寺僧人的10%,千元以上者约占全寺人数的30〜40%,从事商业活动的约500人,占全寺成年僧人数的20〜30%。1954年前往西藏经商的囊欠有:霍尔藏仓、念智仓、索智仓、措钦吉哇等。其它各扎仓管家,一般僧众约有百人,仅措钦吉哇携带资金就达3万白洋。走一趟西藏最少也可获取3千元的利润。一只劳来斯表从西藏运到夏河,成本及费用价值200银元左右,而在夏河的售价可超1倍以上。1955年往西藏经商的囊欠有:贡唐仓、荣增仓、念智仓、索智仓、霍尔藏仓。其余各扎仓吉哇、僧人零星由兰州取道四川转昌都去藏的人很多,如贡唐仓一处组织3个商队资金达7万白洋。他们从江西景德镇订作大批西藏人喜爱的各式花色品种的小瓷器,运往西藏出售,从上海运来各色毕叽、呢绒、印度礼帽、印度纹牛皮、美制金笔、象牙镯子、各种装饰品;从四川成都贩来哈达、生牛皮靴及缎花玩具等投放拉卜楞市场。有些僧人在牧区剪毛季节,收购零星羊毛运到夏河转手卖给畜产品公司。全县集市有拉卜楞的牛马市场“丛拉”,唐纳合的山绵羊市场和合作、完尕滩、博拉、阿木去乎等小集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拉卜楞镇旅游业的兴起,昔日的“丛拉”集市,已被货畅物阜的商业大街所替代。店铺鳞次栉比,摊点星罗棋布,南方缝纫工、木工、钉修鞋工,眼镜修配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外地商贩的涌入给高原小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舟曲县在历史上原无集市,1946年,先后在沙湾、官亭(现属宕昌县)办起了两处集场,一直延续至今。在县城虽曾开办多次,但均未能巩固,只能适应习惯上的常日集市。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投资6.5万元,建设市场面积600平方米,县城广坝已建成一条较可观的商业街。
  第三节鸦片黑市交易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鸦片输入采取听任态度,官方名义上履行禁烟,但禁种不禁收购、运销,鸦片的种植和贩运一直泛滥到交通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后,迭部、舟曲、临潭、夏河、碌曲、卓尼广种罂粟,特别在白龙江流域的上下迭、插岗、铁坝及洮河流域的新堡、录竹一带,气候、土壤适于罂粟生长,成为盛产生烟的基地。为牟取暴利,当时的行商个个贩买鸦片,杂货商无不兼营鸦片。
  夏河县的藏族群众称大烟是“金木乃合”(藏语意为“黑影子”),视其为不祥之物。因此,藏族群众吸者甚少,也无种烟习惯。但由于拉卜楞地区是川、甘、青藏区商业贸易的通衢.来往商贾云集,受周边地区的影响,鸦片生意逐渐兴起,并开始种植大烟。起初只有清水、桥沟、隆瓦、牙首、上卡加、下卡加等地,后来蔓延到博拉、加门关、阿木去乎、下巴沟、麦西、阿拉一带。每逢收烟季节,就有不少外地回、汉民及小贩、小商、各种工匠,甚至以乞讨为名,前来夏河种烟区,收割、加工和贩卖大烟。
  临潭县的旧城早在明清时期就是甘、青、川、康、藏区贸易的集散地和重要商埠,清末时成为加工、炮制和贩卖鸦片的主要场所,县境一些偏僻地区如莲花山一带就种植鸦片。每年7、8月份,专门从事鸦片生意的烟商,便组织大量人力去四川阿坝、马尔康等种烟区收割、收购生烟。由于时间紧迫、雇用短工量大,就出现了商业性的“人市”。烟商将收割、收购的生烟运到旧城,出售给专门从事大烟加工的烟户,进行炮制后,再将鸦片成品(包括烟棒和白料面)出售给烟贩,销往内地。由于鸦片生意利润高,旧城的商家特别是牛马商贩,大都染指鸦片生意。1916年临夏烟价每两高达白银14两,因此很多商人不惜长途跋涉,成群结队赴川康边境阿坝一带武装贩运。初期一帮有几十人马,后渐增至几百人马,甚至近千人马,被称为“马客”。据统计1938年至1949年“马客”最多的一年有3万人左右。这些人都携带枪支既可自卫,又可用枪换取大烟。时任西北军政长官的马步芳正是利用这一机会并令烟贩每马交200银元的税款,无马单人交100元,烟贩交过烟款后,才可去临潭、卓尼及临夏一带公开贩卖,地方政府置若罔闻,一时大烟充斥市场,甘南地区民族贸易形成极端畸形。共和国建立后,中共甘南藏区工委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禁种、禁贩鸦片,提出“坚决禁种,慎重稳步,逐步禁绝”的禁烟方针,于1952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地群众性禁烟运动,对贩运大烟的商人及“牛马贩子”进行了教育,使他们转入了正当的商贸渠道。
  第四节木材交易
  甘南州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随着省内各地木材用量的不断增长,木材采伐量与日俱增。清末明初时设有洮河木厂和冶木河木厂。白龙江流域之木材每年运销达三万根;夏河县境内沿大夏河水运到临夏的木材每年约万余根;临潭县每年销往兰州的木材有七万根之多。临潭县的冶力关、新堡成为州内重要的木材集散地,因而开设了多家木行。1932年新堡本地木行字号有:福顺亨、积生厚、春生茂、钱盛丰、泰源德、隆法盛等,外地木商字号有:福兴号、祥泰号、亨泰号、义源祥、庆泰号、十裕号、德盛亨等。各木商从卓尼境内的大峪沟、卡车沟、博峪沟、木耳沟、鹿儿沟、车巴沟、粒珠沟等林区与当地拥有林权的族、村头人、寺院订立买卖文契。洽谈项目大致有四种:(一)、“林尽归山”类。这是一种剃光头式的采伐办法;(二)、“年限采伐”类。这是不论林数多寡,以所定“年限”为期,到期停止采伐;(三)、“选择采伐”类。这是由买卖双方亲自进林,在选好树株上打号,论数计价(未打号的不许采伐);(四)、“收集现成”类,买主在林缘区居民手中议价收购零星木材,然后由揽头招集水运工,利用洮河扎筏放运,每筏多则70余根,少则50余根,运往临洮或兰州。
  民国政府曾在岷县设立洮河流域国有林区管理处(共和国成立后接收改称为迭岷林务处),并在卓尼设洮河林场。这些林务机构,形似林政管理机关,实则进行森林保护和科研,亦兼营部分征、没收木材。临潭的西道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购置了卓尼的仓科林1处,其后在马明仁任教主时增设13处,总面积约数万公顷,其中鹿儿沟林是所置林中最大的一处,号称九沟十八岔。1937年,与马步芳在兰州合办“西北木厂”,在临洮设有分站。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