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品门类
分类号: F760.2
页数: 7
页码: 818-824
摘要: 甘南商业、供销部门在生活资料的供应上,除保证供应城乡市场的日常生活用品外,还保证部分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全州各县商业部门积极组织紧俏适销民族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投放市场。同时,各基层供销社实行购销结合,流动服务,随时延长营业时间,方便群众,从而繁荣了民族地区市场。
关键词: 商品门类 商品供应

内容

一、生产资料
  全州各级供销合作社建立以后,销售的生产资料主要是中小农具、化肥、农药及药械、耕畜等,五十年代初期,县城和基层社都设立了生产资料门市部,开展零售批发业务。至1955年底,全州供销系统设立农业生产资料门市部23个,配有专职营业人员46人。供销社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农药、药械、新旧式中小农具、农业机械、胶轮大车等。1956年供销社接管了农村耕畜市场,全面负责耕畜的调剂供应。1957年开始试验供应推广化学肥料,当年,全州供销社供应生产资料总额达24.2万元,其中销售双轮双锌犁31台,山地步犁573台,播种机25台,收割机15台,磨刀机12台,铁制水车2架,耕畜81头(匹),农药机械50架,油饼肥13.2吨,农药10.3吨,化肥0.38吨。1962年后,农机具部件由农机部门经营。
  1984年开始,改变过去的封闭式、单纯分配管理型,逐步向开放式、经营服务式转化。特别是从1987年以后,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和供销社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施肥,深入农村宣传讲解使用化肥、农药技术,舟曲、临潭、卓尼、迭部等县社先后成立了服务小组,做到管供管用,以热情服务取信于农民。全州从1986年至1990年先后培训农资供应服务专业人员78名,培训农民达1273人。由于化肥供求矛盾逐年突出,甚至发生抢购现象,为缓和供需矛盾,舟曲、临潭、卓尼3县供销社,积极派专人常年外出采购化肥、农药,增加货源,同时采取张榜公布,发放供应证,制定化肥供需制度的措施,尽量保持供需平衡。1989年全州供销社向刘家峡化工厂集资27万元,每年增供化肥270实物吨,连续增供3年,缓解了紧张局面。1990年,全州供应各种化肥3242实物吨,(折5643标准吨),比1980年增长2.1倍。农药供应工作自从1985年,全州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对所用农药,部分采取“自购自用”或直接向农民放开销售的办法之后,供销社的农药供应数量日渐减少,年销售量仅有1万公斤左右,约为1980年的十分之一,
  甘南州农业生产所需的耕作役畜主要是黄牛、犒牛、马、骡等。共和国建立初期,耕畜主要由畜商贩运向农民销售。1954年开始,由供销社经营耕畜购销业务,并贯彻以“自繁自养为主,调剂供应为辅”的指导方针。临潭、卓尼、夏河3县素以骗牛为主,畜源主要靠碌曲、玛曲、夏河等牧区供应。舟曲、迭部则以黄牛和马、骡为主。黄牛来源主要从四川南坪等地购进和自繁自养;马、骡从州内牧区购进。1977年各级供销社恢复后,耕畜仍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管理。1982年中央确定:耕畜由二类商品改为三类商品。从此,农民所需耕畜,主要采取“自繁自养”或从市场购买,供销社不再经营。
  1988年前,农用薄膜主要由物资、农业部门经营,各县供销社和基层社也曾兼营。1987年省政府提出要供销社积极经营农膜,舟曲、临潭、卓尼等县社,从州外组织货源近10吨,当年供应8.2吨。1988年国家决定化肥、农药、农膜由供销社专营。于是农膜业务由物资部门移交供销社,供销社实行分级管理,计划调拨的办法推广供销。1990年供销社销售生产资料344.6万元,比1957年增长13.2倍,比1978年增长11.3倍。
  二、生活资料
  甘南商业、供销部门在生活资料的供应上,除保证供应城乡市场的日常生活用品外,还保证部分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全州各县商业部门积极组织紧俏适销民族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投放市场。同时,各基层供销社实行购销结合,流动服务,随时延长营业时间,方便群众,从而繁荣了民族地区市场。1990年供销社生活资料供应为3274.4万元,占销售总额的90.48%,比1958年增长2.3倍,比1978年增长93.7%。
  (―)日用工业品
  1954年以前,各县供销社既经营农副产品购销业务,也兼营日用工业品批发业务,农村基层社则全面负责包括日用工业品在内的各类商品综合经营。1955年1月,按城、乡分工的规定,供销合作社负责5000人口以下的县城级农村市场的领导管理,全州大部分县供销社恢复了经营日用工业品批发业务。1955年7月,全州县以上供销社退出对日用工业品的经营,但农村基层社仍担负着日用工业品的经营业务。1982年全州各级供销社始经管日用工业品的批发业务。1984年打破了县以上供销社企业不插手经营日用工业品的限制。1987年以后,全州供销合作社已基本上形成自上而下的日用工业品经营体系。
  在日用工业品的供应上,1957年,全州各级供销社,将80多种针纺织品、成衣、鞋帽、小百货等日用工业品,编入必备商品目录,及时采购,保证供应,但因县以上供销社经营的日用工业品批发业务,全部移交国营商业部门,基层社进货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货源趋紧,布票改为对折使用,部分百货、文化用品,尤其是小百货、小五金供不应求,时而断档脱销。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部分日用工业品货源仍偏紧,除棉布、絮棉必须统销外,对火柴、针线等仍实行按人(户)凭证定量供应,肥皂、呢绒、丝绸、搪瓷制品、铝制品、鞋类等商品也实行凭票证限量供应,日用工业品销量趋于下降。
  1977年日用工业品货源出现短缺,减少了对农村的供应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日用工业品市场日趋活跃兴旺,1980年全州供销系统生活资料零售额达2372.3万元,比1977年增长了30%。从1982年开始,部分紧俏的日用工业品供应缓和,除棉布、絮棉仍实行凭票供应外,其它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从此,各种日用工业品销售不断上升,特别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高档耐用工业品的销售量,出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其中,自行车销售量达1848辆,缝纫机销售量2043架,收音机销售量1340台,分别比1980年增长48%、54%和1.6倍。1983年对夏河、碌曲、卓尼等绵羊主要产区,从缝纫机指标中提出30%的货源,用于换购绵羊毛。是年,国家取消了对棉布和絮棉凭票供应的办法后,除名牌自行车、缝纫机、煤油、食盐、玻璃等商品供应稍显紧缺外,大部分商品供应趋于正常。1984年以后,日用工业品充分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全州供销社日用工业品供应大幅度上升。1984年至1988年的5年中,生活资料销售平均增长17.6%。
  (二)日用杂品
  1953年根据国营、合作商业分工规定,供销社负责手工业产品的收购和统一经营。1955年原由国营商业经营的陶瓷器及国营公司不经营的小百货划归供销社经营,各县供销社都开展了日用杂品批发业务。农、牧村除组织基层社、城市消费合作社经营日用杂品零售业务外,并组织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店组、个体商贩开展日用杂品零售,逐渐形成了全州上下的日用杂品经营体系。至1957年经营品种已达1450余种。1961年供销社恢复后,同时恢复了日用杂品经营机构。1977年再次恢复各级供销社后,由州、县农副公司统一经营日用杂品。
  1978年对陶瓷、铁锅等二类商品,改包销为计划购销。对木器家俱、钢木家俱、水桶、生铝制品、民用毡等商品,实行订购和选购办法,对其它商品则实行议购议销或代销。同时,开放三级批发,特别允许县公司到全省、全国各地进行购销。(三)民族特需品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供应归口供销合作社经营的,除边销茶外,还有少数民族喜用的瓷、陶器、锅(炒青棵锅,桶子锅)、家俱、少数民族一般用具(帐篷、奶桶、酥油桶)等约30余种。另外,还有礼帽、遷遷等毛织品。在采购供应中,各级供销社对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始终保证正常供应。
  边销茶(即紧压茶,包括茯砖、黑砖茶,西边、青砖、沱茶、大茶等)是藏族群众的生活特需品,全州大部分群众喜欢煮饮边销茶。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分配给甘南州的边销茶数量有限,供求矛盾日渐突岀,因此采取凭证限量供应,供销系统年销售量在10万公斤左右。1977年后,实行敞开供应,年销售40万公斤以上。1982年前,边销茶产地多次调高价格,甘南各级供销社未能调整零售价格,形成价格长期倒挂,亏损额归供销社自行消化。据统计,全州供销社系统从1977年至1982年销售边销茶,承受政策性亏损达102万元。1983年省政府对边销茶采取确定基数的办法,基数以外的实行保本销售,敞开供应。玛曲、碌曲、夏河3个牧业县的牧民,每年人均供应量虽少于2.5公斤。但仍按定人定量如数供应到户。1984年,边销茶继续实行计划分配。1988年后,各类茶叶放开经营,由各级供销社自行按需要采购销售。
  甘南州国营商业1971-1990年公司实现毛利情况表单位:万元
  甘南州国营商业1971-1990经营情况表
  甘南州商业系统1978与1990年经营情况表
  甘南州国营商业1971〜1990年实现利润及税金统计表
  1957-1990年州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情况续表
  夏河县国、合及私营商业销售比重统计表
  临潭县国合及私营商业销售比重统计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