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私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1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私营商业
分类号: F721.4
页数: 5
页码: 789-793
摘要: 甘南州的私营商业主要分布在夏河县的拉卜楞,临潭县的旧城、新城,舟曲、卓尼两县只有少数几家,而碌曲、玛曲、迭部的广大林牧区几乎没有一个当地的私营商行。共和国建立前,全州共有私营商业1368户,从业人员1625人,拥有资金2664692元。
关键词: 私营商业 商业贸易

内容

甘南州的私营商业主要分布在夏河县的拉卜楞,临潭县的旧城、新城,舟曲、卓尼两县只有少数几家,而碌曲、玛曲、迭部的广大林牧区几乎没有一个当地的私营商行。共和国建立前,全州共有私营商业1368户,从业人员1625人,拥有资金2664692元。
  夏河县私营商业自拉卜楞寺院建立后逐渐兴起,至1928年“河湟事变”后,临夏大量的回、汉民众迁居夏河,以经商谋生。1938年在上下塔哇共有私营商号百余家,其中回汉民族各半。商号中最有势力者为“河州帮”,如隆盛和号(马绍翰设)、德源成号(马步芳在青海所设义源祥之分号)、和源号(马矿务设),此外尚有玉盛公号、义盛魁号、复兴隆号等均属于“河州帮”。外资所设商号仅有“普伦”、“西城”2洋行。夏河县的皮商多系平津一带之富商,每年9月间携款运货而来,到翌年4月间,运载畜产皮毛而返,恰如“候鸟”,故称“候商”,亦曰“行商”。本地小资本的皮毛商家,以就地加工制成熟皮短衣,运往上海、汉口者有32家。夏河县的私营商业在民族、宗教、地理、风俗等因素影响下,独具特色。在经济上与寺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全县大小私营商户几乎没有一家不向寺院“囊欠”的“吉哇”(管理全寺院财务的僧官)借贷的。因此,夏河县的私营商业基本上依附于寺院。
  临潭县旧城私营商业贸易历史悠久,以经营名贵药材、洮马、畜产品、木材及鸦片为大宗,吸引大量内地商家前来贸易。如在1921年前后来临潭的有京帮、陕帮、鄂帮、豫帮等商帮。到1941年以后旧城私营商号资本在3千元(银元)以上的约有47家,另有“集成庄”、“德泰店”、“义泰行”等招揽商客的客栈。与此同时出现了面行、山货行等行头,管理本行业市场,收取“牙金”。据1952年统计,全县有经纪人(牙行)29名。
  旧城的商业以与牧区交易为主,进牧区经商(行商)者,除西道堂有相当规模外,尚有单家或搭帮同行而不合股者(合股者间或有之),每帮在10至20人之间,以驮牛载货,携帐篷、口粮及自卫枪支等,结队而行,但至交易点后,则各自投身“主人家”(实行代销、中转、经纪人),经由“主人家”介绍或帮助交易,交易方式多样,用货币或物品互相交换均可。
  临潭新城的私营商户,民国初以外地“候商”为主,当地的小商贩都从岷县等邻区配货经营。新城第一家大商号“天顺成”是清光绪年间,由姓谢和姓孙的两个临洮串乡“货郎”合伙开设的,到1921年时,已发展到雇工30多人,其中有柜台営业员6人,专搞采购、整理药材的5人,染房(染布)8人。1929年“河湼事变”波及临潭,外地商人陆续撤离新城。“天顺成”号的谢孙两家也分伙经营,不久谢氏衰败,孙氏改字号为“仁和亨”号,于1937年倒闭。其时,当地商人赵聘卿设立“天成隆”字号,资金雄厚,后为新城第一富商。同时还有张秃娃的“永兴玉”号,资本仅次于“天成隆”。新城又是木材集散市场之一,除木商外,旅店、饭馆也应运而生。1932年饭馆有“宏泰馆”,“福盛馆”,“名盛馆”,其它还有“杨家馆”、“赵家馆”、“石家馆”。旅店有“常家店”、“顾家店”、“杨家店”、“汪家店”、“于家店”、“殷家店”等。
  舟曲县的商业在历史上就不发达,当地农民很少从事经商活动。在清末仅有“东丰店”、“永盛翠”商号,民国初四川、陕西、河南、湖北等外地商人在县城设立“议和长”、“天成西”、“荆生茂”商号,收购药材,经营小规模零星百货生意。1938年,县设商务会,有座商25户。1946年全县有座商45户,从业人员90人,资本19500元,包括百货业26户,中草药4户,饮食业4户,洮染业5户,还有照相、理发、缝纫各2户。这些行业一般都是夫妻店。农村更无商业可言,只有少数货郎担,肩挑背负,串乡叫卖。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物价比抗日战争前(1937年底)上涨14.5万倍。甘南私营商业因此而萧条衰落,小商小贩停业倒闭。共和国成立后,贯彻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用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国家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市场销售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份纳入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私营商业从而有了发展。据统计,1950年私营工商业有1551户,资金1071900元;1953年有2717户,比1950年增加了75%,资金1384166元,增加了27%。1954年有2805户,比1953年增加了3.2%,资金1440950元,增加了4%,私营商业零售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57.7%。
  夏河县于1951年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将工商户划分为13个行业,82个小组。私营商业1953年已由建国初的198户发展到1222户。
  夏河县的私营商业小本多,大本少。全县最大的一家商店拥有资金21360元,1万元左右资金的只有5户,5000元以上的24户;“连家铺”、“夫妻店”多,劳资户少。全县有雇用职工2人以上的商户仅4家,1人者10户;回、汉族从商者多,其他民族少。据1955年10月中旬的普查材料记载:在全县738户私营商业中,回族有362户,汉族324户,藏族48户,撒拉族4户。经营方式比较分散,流动性大。绝大多数经商者熟悉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和市场行情,经营品种多样。
  舟曲县随着粮食,棉布统购统销,取消了私营粮商,棉布商改为经销,其他行业照常营业。
  临潭县于1951年初按行业成立了杂货业、旅店业、餐馆业、医药业、手工业、进藏区贸易业(行商)等同业工会,并成立了工商联合会。私营商业在1950年为456户,从业人员685人,拥有资金38万元。1953年发展到1138户,从业人员1503人,拥有资金752806元,私营商业销售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75%。新城有天成隆、永兴公、自立厚、三友号、瑞丰号、永兴奎等十多家商号,资金额仅占旧城商户的5.3%,另有专营猪鬃、羊毛的严氏,其资金亦较可观。行商中资金较大的仅两三家。临潭县的小商小贩虽然资金少,但人数多,走街串乡,逢集摆摊,俗称“货郎担”,对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仍起着重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割“资本主义尾巴”为名,私商被取缔,商人遭“批斗”。小商小贩亦被戴上“投机倒把”的罪名而游街示众,一时间私人经商即被视为“犯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县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全州受理原私商案件328件。临潭县对154户、157人进行复查落实,分别作了适当安置处理。舟曲县复查落实了24户的粮户关系,将迁移下放到农村的4户、45人全部收回城市,解决粮户关系,恢复了工作,退还了合作小组的累计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私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着经商传统的夏河和临潭县个体商业户(主要是回族)下四川、走青海、跑西藏、闯新疆,外出经商。他们大部分经营商贸和饮食业。在西藏昌都的一条街上就有200多临潭人做生意,被称之为“临潭商业一条街”。据统计,1990年全州私营商业5082户,从业人员8151人,注册资金1189万元。其中夏河有个体商906户,从业人员1640人,注册资金226.6万元;临潭县有个体商1288户,从业人员2113人,注册资金296.3万元。
  甘南州1956年县城私营商业调查表金额单位:元
  甘南州1956年农村私营商业调查表金额单位:元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聘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天顺成
相关机构
天成隆
相关机构
议和长
相关机构
天成西
相关机构
荆生茂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