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3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仓储
分类号: F253
页数: 4
页码: 772-775
摘要: 七十年代以来,国家对粮食仓库建设大量投资,将仓库建为水泥或沥青地面,水泥或石灰墙面,对粮仓内防鼠、防雀、防霉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到1990年,全州已有“四无”粮仓(无霉变、无虫蛀、无鼠害、无雀害)25个,“四无”粮站8个。30多年来,一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坚持每年春秋两季粮油普查,年终一次清仓查库工作,保证粮油的安全储仓。
关键词: 粮食仓库 仓储保管

内容

—、仓库网点分布
  自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洮州立社仓为始,历代时毁时续。至明初有“洮州仓”(隆庆中期改建为监牧厅),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布政司参政毕自严创建丰赡仓,清同治五年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同知李日乾又重建,有仓威14间,可储粮3200余石。光绪五年(1879年)洮州厅同知叶克信还在新、旧二城建立社仓各1处,以备荒年赈济贫民。洮州大仓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储上色粮311石,下色粮251石,共合562石。洮州社仓于光绪五年由洮州同知叶克信捐粮2119石多;旧城社仓有本粮1038石。1939年临潭全县决定6个区建立社仓,储粮由各地自筹自捐,以便由缺粮者借贷,出借年息每斗2升。临潭社仓捐到各种粮食2.5万公斤,到1949年本利达5万公斤。1947年全县对社仓进行了清理,共有各种粮食3730石(约合28万公斤)。
  1953年,为顺利完成甘南剿匪部队的粮秣运送任务,省粮食局协同部队后勤部门,在旧城(临潭城关镇)、黑错(今合作)、夏河、双岔、阿木去乎、西仓、洛大设立7个临时支前供应站,这是共和国在甘南建立粮食供应机构的开端。同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正式设立了临潭、卓尼、夏河、舟曲、黑错5个粮食供应站。
  1954年4月,在完尕滩和合作设立粮站。12月2日设立博拉粮站,并改各县原来的供应站为城关粮站。当年卓尼县城关粮站新建仓库3座,仓容量150万公斤;临潭城关粮站新建仓库1座,仓容量150万公斤,在新城新建粮仓2座,仓容100万公斤。碌曲县在东海新建仓库2座,仓容量100万公斤。年末,全州粮食库存量157.4万公斤。
  1955年至1956年期间,在夏河城关新建粮库2座,仓容量250万公斤。阿木去乎建仓1座,容量100万公斤,完尕滩建仓1座,容量50万公斤。临潭城关新建粮仓2座,容量300万公斤;新城建仓1座,容量150万公斤;羊沙建仓1座,容量75万公斤;冶力关建仓2座,容量125万公斤;王旗建仓1座,容量100万公斤。卓尼城关新建仓库2座,仓容量100万公斤;新堡建仓2座,容量50万公斤。舟曲新建立节粮仓1座,仓容60万公斤。至1957年8月,全州共投资22.32万元,修(补)建仓库总容量达2475万公斤,面积800平方米。全州各县城关和重点乡镇都有了粮油购销站,年末库存粮食已达2563万公斤,油品库存41万公斤。
  1958年至1965年,舟曲、临潭、夏河、卓尼、迭部县都增设了粮站,合作成立了中心粮站。至此,全州已建成(增建修理)30个粮站,粮食经营网点初具规模。年末库存量.1366万公斤,油品库存22万公斤。
  1970年至1980年全州又增设了迭部白云粮站、旺藏粮站,舟曲丰迭、八楞粮站,玛曲曼尔玛、欧拉粮站等一批粮站。全州粮油购销站发展到44个,占地面积29556平方米,容量4891万公斤。共有仓124座,其中有苏式仓8座,基建房式仓5座,简易仓(土木结构)71座。另外建有土圆仓36座,租用民间祠庙仓1座,水泥晒粮场24026平方米。各县情况是:临潭县7个粮站,占地7581平方米,仓容1278万公斤;卓尼县7个粮站,占地3042平方米,容量519万公斤;舟曲县8个粮站,占地3600平方米,容量504万公斤;迭部县5个粮站,占地2800平方米,仓容695万公斤;碌曲县4个粮站,占地2176平方米,仓容325万公斤;玛曲县3个粮站,占地1850平方米,仓容245万公斤;夏河县9个粮站,占地5073平方米,仓容825万公斤;合作中心粮站占地3434平方米,仓容309万公斤。全州年末粮食库存3391万公斤,比1954年增长了一倍多,油品库存70万公斤。
  1981年至1990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扶持力度加大,投资增加,先后又增设粮站17处。全州共拥有粮站61处,占地面积44277平方米,仓容量达5865万公斤,水泥晒粮场20265平方米。其中夏河县8个粮站,仓容1060万公斤;临潭县9个粮站,仓容1229万公斤;卓尼县12个粮站,仓容880万公斤;舟曲县12个粮站,仓容700万公斤;迭部县6个粮站,仓容420万公斤;碌曲县6个粮站,仓容392万公斤;玛曲县7个粮站,仓容455万公斤;合作粮油公司仓容630万公斤。全州年末库存粮食4566万公斤,食油库存96万公斤。甘南草原上粮食供应机构遍布各地,平均两个乡就有一个粮站。有的边缘地区一个乡设立一个粮站(点),居住在最边远的牧民购粮也不过30里路左右,结束了甘南人民爬山涉水、千百里跋涉购粮的历史。
  二、仓储保管
  1957年至1965年,州内仓库实行“五定”(定仓库、定人员、定器材、定费用、定损耗)的管理办法。对粮食仓库容量、堆垛间隔、距离、包管器材配备、低值易耗品和物料用品的消耗,商品损耗和保管人员等,做了具体定额,并建立严格的粮油进出库制度、保管制度及粮油普查、清仓盘库制度。这一时期,甘南州的各县新建正规粮食仓库不多,大部分供应站还是使用农仓、民房、庙宇之类代为粮仓。设备简陋,鼠、虫害难以防治,防盗防火安全难以保障,定额管理流于形式,不得不以较多的人力物力加以保粮。1966年“文革”开始,多年在困难中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被破坏,各项规章制度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废除,使已基本转入定额管理的局面陷于停顿状态。
  1976年以前,各县粮食入库检测没有较为先进的质量检查化验仪器,凭验质人员的实践经验检测,入库的粮油,一般种类、干湿、新陈等分开储存,合理存放,有利于出陈储新,减少重复搬倒,节省费用开支。所有出入库的粮油,都必须及时登记帐目、卡片。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全州插样器、水份测定器和温度计始在各粮站使用,但虫粮、杂质、色泽气味等仍靠感观鉴定。
  1982年,合作中心粮站化验室成立,这是全州粮食系统唯一的一个粮油质量检测点。容重器、分样器、快速水份测定仪、谷物选筛、害虫选筛等较为先进的检化仪器开始使用。1990年开始运用电子测温器,粮油进出库有了较科学的检测。
  三、仓害防治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全州粮食保管人材缺乏,粮食保管条件落后,正规的标准粮仓很少,加上甘南气候寒冷,又都属于销售仓库,粮食防治工作基本都是土法防治,依靠保粮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感官测定。各基层粮站都把搞好清洁卫生作为防治虫害和鼠害的基础工作,在保管、搬倒、整晒各个环节,防止混入尘杂,感染害虫和吸附异味污染粮油。储存粮油区域内不准饲养家禽家畜,建立货位堆垛卡片,标明货位号码、品种、数量、等级、水份、温度、杂质、虫害、来源、入库时间及占用包装器材数量、质量等情况,出库时及时认真登记下卡。发现虫害数量小的,一般采用在晒场冷冻和烈日曝晒后,再用风车吹打分离的办法,数量大的结合供应和加工进行处理。
  六十年代后期,对虫粮防治开始使用化学药品。1969年,合作粮油公司和舟曲县调入一批严重虫粮,省粮食厅派防治队人员协同州粮食局做了化学药剂薰蒸处理。1989年,迭部、舟曲两县发现大批虫粮,由省局防治队派人做了薰蒸杀虫处理。
  七十年代以来,国家对粮食仓库建设大量投资,将仓库建为水泥或沥青地面,水泥或石灰墙面,对粮仓内防鼠、防雀、防霉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到1990年,全州已有“四无”粮仓(无霉变、无虫蛀、无鼠害、无雀害)25个,“四无”粮站8个。30多年来,一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坚持每年春秋两季粮油普查,年终一次清仓查库工作,保证粮油的安全储仓。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