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市场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市场销售
分类号: F724.7
页数: 2
页码: 766-767
摘要: 199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市场活跃,议价粮油品类繁多,粮食部门议价粮油经营主要转向调剂稀有品种。各县从外地调入粳米、大米、糯米、花生等品种,以调剂群众生活,薄利多销,加速周转。因粮食部门检斤验质制度较严格,价格稳定,依质论价,信誉好,广大居民、饮食业、酿造业及各地基建民工,都愿到粮食部门购买,议价粮油吞吐灵活,销路甚广。
关键词: 市场销售 粮食贸易

内容

一、粮食贸易
  历史上甘南藏区以旧城(临潭城关)、黑错(合作)、拉卜楞等三处为贸易中心地。买卖方式以物易物或以货换货的办法进行。
  甘南自古以来境内所产粮食,仅够供应五至六个月的需要。所缺粮主要从临夏、岷县、循化、保安等地贩运,从临夏运进的面粉和粮食为数最多,夏河全县输入粮食总数来自临夏者占六七成来自临潭者占二三成。据1939年调查,拉卜楞的输入贸易,以羊毛、皮张等物交换粮食为特点,粮食和茶叶是大宗,占总输入量的32%左右。其中粮食输入中面粉10万公斤,挂面0.3万公斤,食油3.1万公斤。临潭由于地处汉、藏区的交界,商业贸易源远流长。从隋唐兴起“茶马互市”,历经宋、元、明、清诸朝。1917年,旧城(城关镇)设立了商会,为商业贸易的昌盛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每年输入的物资有布疋、粮食、面粉和其它日用品,基本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为周围群众交换商品的中心市场。卓尼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商业贸易不甚发达。凡缺少粮食的农牧民,每年秋季驮运畜产品(皮、毛、酥油等)和药材,到邻近的农区县的城镇换取粮食、食盐、布疋等日用品,以维持生计。
  二、粮油议价销售
  州内粮油议价从1980年开始,当年从州外调入议价粮油303.5万公斤,州内收购322.5万公斤,对活跃刚刚开放的粮食市场,平抑市场粮价.安定人心起到了积极作用。1980年全州面粉市场价格从每公斤1.5一1.6元,大米1.6~2.0元降到面粉0.9一1.0元,大米1.2元左右,“双轨制”作用开始发挥。1981年实行“分别核算帐面库存、单独计算进价成本”的办法,议价粮油经营全州实现利润54.33万元。
  1984年,全州议价经营贯彻薄利多销的原则,各县都加强了经营管理,州粮食局成立了议价经营办公室。年内议价大米、优粉、清油较为畅销,起到了丰歉相补,余缺调剂,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的作用。为了开拓市场,扶持饲养专业户,促进肉、禽、蛋、奶的生产发展,增加食品、酿酒业、丰富市场供应的用粮,省粮食局下达全州“平转议”指标95万公斤,半高价油销售指标30万公斤。全年议价销售259万公斤,调出34万公斤,出口85万公斤。实际销售半高价油30.46万公斤,议价食油销售16.08万公斤。实现议价油经营利润14.42万元,为省局下达甘南计划7万元的2倍。1985年议销粮食268.5万公斤,议销食油18.71万公斤,供应出口粮食30.5万公斤,年实现利润18.09万元。1990年,全州各县市场活跃,议价粮油品类繁多,粮食部门议价粮油经营主要转向调剂稀有品种。各县从外地调入粳米、大米、糯米、花生等品种,以调剂群众生活,薄利多销,加速周转。因粮食部门检斤验质制度较严格,价格稳定,依质论价,信誉好,广大居民、饮食业、酿造业及各地基建民工,都愿到粮食部门购买,议价粮油吞吐灵活,销路甚广。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