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信
分类号: F623
页数: 18
页码: 729-746
摘要: 1978年1月1日起,甘南藏族自治州局所属各县无线电路全部开通,重新组成省至地(州、市)和地(州、市)至县的省内无线通讯网络。1978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实行新的无线电管理规则,将原来由各省邮电管理局核发的无线电呼频的工作,改由各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负责。
关键词: 电信发展 电信业务

内容

第一节电报
  1928年,在夏河县新街北口设立电报局,为州内开办电报业务之始。随之又先后在临潭(今新城)、卓尼、临潭旧城、西固(今舟曲)等地也设电报局办理电报业务。
  一、业务
  截止1949年8月,州境内开通的电报业务种类有防空电报、航行安全电报、官军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公益电报、旅行电报、寻常电报、汇款电报、
  甘南州电报业务量统计书信电报、公电等11类。
  1952年2月,按邮电部1952一1990年间部分年度修订的电报业务,计分5类31种,州内开通其中27种。
  二、网路
  (―)有线电路
  1943年,架设从陇西经漳县、岷县至临潭(今新城)、卓尼、临潭旧城单铁线报、话两用电路1条,全长206.89公里,此为州境内共和国成立前唯一的1条有线电信线路,是年在沿线设立机构,开办电报业务。
  1949年8月,岷县至临潭线路遭国民党周嘉彬部120军的严重破坏,有线电报业务瘫痪,依赖无线通信疏通报务。
  1952年12月,新架夏河至临夏4.0单铁线路1条,全长102.23公里。次年11月,增开夏河至临夏人工报路。
  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重新架设陇西经漳县、岷县、临潭新城、卓尼至旧城4.0铁线2对,全长198.27公里。架设武都至西固4.0铁线1条,全长75.67公里。是年增开临潭至岷县、卓尼人工报路各1条,卓尼至岷县人工报路1条,同时卓尼至兰州、岷县的无线报路改为备用。1954年9月15日,夏河至旧城架设4.0铁线1对,全长134.03公里。11月,夏河至临夏线路改架为双线电路。是年,开通夏河至临潭旧城人工报路。1955年,增开武都至舟曲、夏河至合作人工报路各1条,夏河至兰州、临夏无线报路改为备用。1956年10月,架设合作至碌曲、玛曲长途线路竣工,计4.0铁线2对,至碌曲全长144.7杆公里,至玛曲全长238.26杆公里。是年,开通临夏至合作、合作至碌曲、合作至玛曲报路。
  1957年9月1日,架通合作气象站专用线路,开放天气电报(话传报路)。截止1963年4月,合作至兰州有线、无线报各1条,合作至所属各县局报路计15条(内含无线报路8条)。
  1969年,开放合作至兰州电传电路,通报方式由人工改为电传。1974年,开通合作至兰州载波电报电路,通报质量明显提高。临潭、玛曲、碌曲、舟曲、迭部县局至当地气象站开通话传电报电路。1976年1月4日,兰州军区警报台停止工作。
  1978年7月,开通省计委至甘南、玛曲的传真通信业务。1980年6月,州委租用兰州至甘南报路1条。1981年12月,合作至迭部局报路由人工改为电传电路。1984年1月,开通州委机要室至各县机要传真电报通信。1986年1月,开通兰州至甘南州气象局租用专用电路一条。11月,合作至夏河、玛曲局报路由人工改为电传电路。12月,工商银行租用兰州至甘南州报路1条。
  1987年7月,合作至迭部局装用单四路插报机:10月,合作至临潭局由人工改为电传电路。1988年6月,甘南州局首批进入256自动转报网,电报传递由四级变为二级接转,加快了电报传递速度。是年,合作至玛曲电路装用单四路插报机。7月,省至州委机要报路停租。1990年8月,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进入256自动转报网,同时,夏河、碌曲、临潭、卓尼电路装用单路插报机。
  (二)民用无线电路
  民国期间逐渐在甘南州境内部分县城和重要集镇设台办理电报业务,至五十年代初已初具规模,填补了州内无线通信的空白。六十年代转入战备通信,无线通讯发展较快。七十年代末,有线通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了迅猛的发展,加之微波通信的崛起,无线短波通信被有线和微波所取代,其设备由主用转为备用。
  专用电台1934年5月,国民党第38军在夏河设立100瓦军用电台1部,与南京军政部、中央党部、班禅驻京办事处、兰州绥靖公署新一军电台及青海驻军某师电台等处通报,有台长、职员计5人,均系太原无线电学校毕业生。
  1942年4月,民国甘肃省府无线电总台安装100瓦无线电机1部,省内共设立10个支台147个分台,总计58座,夏河(第30分台)在是年开通。1947年,分别在临潭(第2分台)、西固设立专用电台,在省内组成了以保安司令部为中心的无线电专用网络。
  1952年3月,邮电部公布了租用无线电台设置办法。此后,地质、勘探等部门相继租用专用电台(以下称租台)。1956年,地质部门在甘南地区设专用租台的计有:地质三队三分队、二分队和金钢石分队。1975年3月,甘肃省地震局在玛曲设租台,临时组成了地震情报通讯网。1978年,州内邮电部门与气象部门协议在郎木寺设租台,分别与当地电信局电台联络,传递气象电报。
  民用无线通信网络1937年,兰州至夏河无线电路开通。1942年,开通兰州至夏河、西固无线电报电路。次年又开通兰州至黑错(今合作)无线电报电路。1949年底,新开通夏河至临夏无线电报电路。1950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对无线网络进行调整,新开兰州至临潭、卓尼,临潭至卓尼,临潭至临夏,卓尼至岷县等无线报路。
  1953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省内有线通信建设速度加快,凡有线电路所到之处均以有线取代无线。是年,兰州至卓尼、岷县无线电路改为备用。是年,新开通的无线电路有:夏河至玛曲、若尔盖、临潭,岷县至临潭等。1954年,岷县至卓尼、临潭,卓尼至临潭,夏河至临潭的无线电路停开。增开兰州至郎木寺,夏河至阿坝、碌曲、郎木寺的无线电路。至此,甘南藏族自治州形成了以夏河为中心的无线通讯网络,计有夏河至碌曲、玛曲、临夏、郎木寺、若尔盖、阿坝等6条无线电路。1955年,兰州至夏河、临夏至夏河无线电路改为备用电路,取消兰州至临潭无线电路。1956年,甘南州无线通信网络中心由夏河迁往合作,原来的电路全部改为与合作通报联络。1957年,关闭兰州至郎木寺无线电路。
  1958年为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增开兰州至玛曲、玛曲至碌曲的无线电路。同年,为平息叛乱,甘肃省邮电管理局派员携带15瓦小型无线电台3部,随军设于临夏、甘南、完东滩一带与兰州通讯联络。是年11月,州局建成中型无线发讯台(台址在合作南郊)、收讯台(在局内)各1座。1960年,复开和新开兰州至洮江、合作至临潭无线电路。1961年,开通合作至夏河、迭部、卓尼无线电路。关闭合作至若尔盖、阿坝无线电路。1962年增开合作至迭部、舟曲电路。次年关闭合作至平凉电路。1964年调整无线通信网络。开通合作至临潭、临夏至合作无线电路。
  1970年9月20日,奉邮电部指示,将省际、省内无线话路全部关闭,并重新调整了无线明台电报电路。甘南州明台报路有:兰州至合作,合作至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玛曲、碌曲、迭部等8条无线报路,均按指定的联络对象、呼号、频率定时会晤,在有线阻断时开通工作。
  1978年1月1日起,州局所属各县无线电路全部开通,重新组成省至地(州、市)和地(州、市)至县的省内无线通讯网络。1978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实行新的无线电管理规则,将原来由各省邮电管理局核发的无线电呼频的工作,改由各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负责。1979年以后,无线电路全部处于备用状态。
  1989年1月,省局发布了短波电台“特急呼叫”与“应急呼号”频率的通知,规定在遇到特殊紧急情况下使用,对省内各短波电台指定了各自的频率和呼号。(三)网络组织
  1944年,民国政府根据战时的需要,由甘宁青电政管理局制订甘宁区电报电路联络网办法,其中指定甘南境内的临潭旧城、卓尼与岷县接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报通讯网路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邮电合并后大力发展有线通信。1954年,按行政区划,凡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均设点纳入电报通信网,当时全州有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电报通信网点4处。
  1988年5月,兰州建成全国公用电报自动交换网甘肃二级交换中心,同年6月,甘南州局与其他地(州、市)局首批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电报传递由四级变为二级,大大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
  1990年8月,甘南州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6个县局同时进入256自动转报网。
  三、电报机械
  甘南州开办电报业务之初,均采用莫尔斯机。1952年,临夏至夏河开通报路后,各安装音响机1部。
  1954年,甘南州人工报机分布情况为:夏河3部,临潭、卓尼各1部。1956年,夏河局安装振荡器2部。
  1960年,合作至兰州电路开始使用快机作报(1958年12月装竣,因缺少报务和机务人员,未及时开机作报);1964年11月,临潭、卓尼两局安装电子管振荡器人工报务机1部。
  1969年,合作至兰州报路由人工改为电传。1974年,合作至兰州报路由幻线改为载波报路,实现了双工电传作报。
  1974年12月,首次装用64—4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2部,去报可先作成凿孔纸条,经质量检查后,通过双机头自动发出,提高了电报的通信质量;1975年3月,增装2B319/16路音频载波电报机1台。
  1976年,增购55型电传机2部;1979年,增装64—4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2部。
  1985年,增装64一4C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部。6月,配置BHC一83D型中文电传机2部。9月,配发BFS4201头型程控发报机1部。11月,合作至玛曲、夏河路由人工改为电传电路。12月,增兰州64—4C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部,BHL02型双路单双流转换架1座。1987年7月,开通合作至迭部载波电路,装用单四路插报机。合作至临潭局报路由人工改为电传电路。1988年7月,增购ASR一12型电子电机传机8部。11月,增购BSF4201型程控发报机2部,合作至玛曲安装单四路插报机。1989年,安装双四路插报机3部,分隔滤波器1架,合作至夏河电路安装单四路插报机。
  1990年,合作至临潭、卓尼、碌曲报路安装单四路插报机。是年6月,合作至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6个县局的报路均由幻线改为载波报路。
  第二节长途电话
  甘南地处避远,经济落后,通信发展十分缓慢。从1934年开始办理民用长话至1949年7月的15年间,境内通信线路仅有岷县经临潭至卓尼、临潭旧城的1条单铁线,后被国民党军队彻底破坏。共和国建立前,境内经营长途电话业务的几个网点主要为军、政机关和少数商号所使用,业务十分萧条。
  五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长途通信网建设,至1956年底,州内架设了合作至临夏、岷县等长途线路,州属各县也先后通了长途电话,以州府合作为中心的长途通信网已初步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途电话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步伐,不但在电路数量上有较大的增长,主要在长话交换技术上采用新设备、新技术,长话接续由人工、半自动逐步向全自动过渡,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长途电话作为理想的现代化通信工具,倍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网路
  (一)长途线路建设
  1927年,国民党临夏驻军架设临夏至夏河军用电话线路1条107.07杆公里,话机设于拉卜楞寺院,该线路次年毁于兵乱。
  1933年,陇西经漳县、岷县、临潭、卓尼至临潭旧城架设单铁线报、话两用电路1条206.89公里。1949年8月,国民党军队周嘉彬部将岷县至临潭电信线路破坏殆尽,共毁杆1000根,毁线1360公斤。
  1952年,新架临夏至夏河4.0毫米单铁线路1对102.23杆公里。次年10月,武都至舟曲架设4.0毫米铁线1条75.67杆公里,陇西至漳县、岷县、临潭、卓尼至临潭旧城架设4.0毫米铁线2对198.27杆公里。
  1954年9月15日,夏河至临潭旧城架设4.0毫米铁线1对134.03杆公里。11月,临夏至夏河线路由单线改架为双线。次年秋,舟曲至武都线路由单线改为双铁线,增架舟曲至宕昌双线电路1条。1956年10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架设4.0毫米铁线2对,分别开通合作至碌曲、玛曲电路,全长238.26杆公里。至此,州府所在地合作至所属各县全部开通长途有线电路,线路总长度达582.22杆公里,线条1674.86条公里。
  1957年,合作至临夏架设3.0毫米铜线1对,全长102.8公里。1955一1957年,通信线路屡遭破坏,境内碌曲至郎木寺、玛曲,夏河至临潭旧城等线路遭破坏30余次,计毁杆路119.47杆公里,线条247.71条公里,电杆956根,盗割线条22.578公斤,损失折价8.2万元。1958年3月,甘南发生武装叛乱,通信线路成为重要的破坏目标,仅碌曲至郎木寺,夏河至旧城,夏河至临夏,合作至临夏,加东滩至桥头等主要线路被破坏188.21杆公里,线条638.44条公里,电杆2173根,共计损失折价22.9万元。
  1960年,合作经临潭、岷县、宕昌、两河口至舟曲架设2.5毫米铜线1对,使合作至舟曲间通信有了明显好转。1965年合作至玛曲线路进行大修改造,线路不再经郎木寺绕道,从采海沿今东玛公路架至玛曲。1966年合作至岷县加挂4.0毫米铁线1对,开通合作至岷县长途有线电路。1969年合作经江可寺至迭部新架3.0毫米铜线、4.0毫米铁线各1对,全长164.5杆公里,其中,新建117杆公里,改建47.3杆公里。1972年,迭部至舟曲间架设4.0毫米铁线2对,全长142.768杆公里。1975年,合作至玛曲加挂3.0毫米铜线1对。1976年根据邮电部指示,建设甘肃省第一期电信传输地震网工程,合作、迭部至当地地震台的专线按二级干线标准建成。7月,迭部至舟曲长途迂回线路产权划归农村电话管理,以两县县界划分固定资产,分别列入各县农话资产内。
  1980年,合作至夏河加挂3.0毫米铜线1对。
  (二)载波话路
  1958年8月4日,兰州至合作间开通单路载波话路3条(叠架式单路)。其中1路由军分区租用。1964年5月30日,兰州至临夏TFC4载波电路改开至合作。1966年,合作至临夏间开通3路载波,合作至岷县开通3路载波。
  1970年,合作至迭部安装6601晶体管3路载波机各1端,并在迭部成立机务站。12月,增开合作至舟曲、武都至舟曲单路载波长话电路各1条。1971年,合作至兰州开通3路载波话路。1972年1月20日,开通合作至临夏、岷县12路载波机各1端。7月,开通合作至碌曲、玛曲单路载波电路。12月,开通合作至夏河、临潭、卓尼单路载波话路,合作经迭部至舟曲直达载波话路1条。同年5月,开通迭部经合作至兰州直达载波电路1条。1973年9月29日,开通西安经武都、岷县、合作、临夏至西宁载波电路。1976年7月,省军区租用兰州至合作载波电路1条,开通省军区至甘南军分区话路。12月,增开兰州经合作至迭部直达载波话路1条。12月20日,兰州至合作开通12路载波话路,增开兰州经合作、岷县、武都至文县话路1条。1979年11月160,开通合作至碌曲3路载波话路。
  1981年,合作至夏河开通3路载波话路。
  1985年3月1日,增开兰州至合作#6电路。10月,合作至碌曲增开12路载波电路,合作至玛曲开通3路载波话路。
  1986年8月,合作至临潭开通12路载波话路。10月25日,开通合作至夏河12路载波话路。12月4日,开通合作至迭部12路载波话路。
  1987年10月,合作至兰州增装高12路载波机增加载波电路12条。是年,新装DD14长途半自动设备1套。12月,兰州电信局F一150长途自动交换机投入运行,甘南州局首批进入自动交换网,增开合作至卓尼单路载波电路1条。
  1988年,合作至卓尼增开3路载波电路。
  1990年12月合作至临夏开通超12路载波,增装DD16长途半自动对端及配套设备。合作地区市话进入全国长途自动交换网,开办国内长途直拨业务,同时开通合作至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县局的远端DDD电路;合作至夏河高12路载波设备装竣。截止1990年底,州局载波装机容量达123路,实际使用79路,其中:甘南至各地业务电路70条(直达话路50条,转接话路12条,报路8条),出租电路9条。
  (三)线路的维护与管理
  1941年,民国甘宁青电政管理局工务处第二工务区,维护兰州至陇西、兰州至临夏、陇西至临潭旧城的电信线路。
  1950年9月,为加强维护,减少因机件、器材不足所造成的困难,实行机线合并,取消单设机构,成立夏河线务段。
  1955年10月15日,甘肃省十三线务段进驻黑错(合作),担负全段线路338杆公里的养护管理。
  1958年,全省设14个线路段,合作为第八线务段。1962年8月7日,甘南成立线务站,辖临夏、合作、岷县3个线务段。1964年增设武都线务站后,岷县段划归武都管辖。
  1969年甘南州邮电局设立长途电信线路维修班。1976年2月6日线务站(段)受当地邮电局和线务总站的双重领导。
  1981年开展线路维护竞赛活动,通过评比,省内11个线务站中,甘南等8个站完成和超额完成维护质量指标。1985年甘南线务站下设合作、麻路、碌曲3个线务段。同年6月,各地长途线务站隶属甘肃省电信传输局领导。
  甘南州长途电话通信设备统计表
  二、设备
  (一)交换设备
  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境内未设交换机,仅临潭、卓尼、临潭旧城设电话单机各1部。
  1953年,各局相继安装了交换机。3月,夏河局安装30门磁石交换机1席。6月,卓尼局设20门磁石交换机1席。临潭局设10门磁石交换机2席。10月,西固局安装10门磁石交换机1席。次年8月,合作营业所安装30门交换机1席。
  1956年3月,碌曲局安装30门磁石交换机1席。6月,玛曲县局安装20门磁石交换机1席,上迭邮电所安装30门磁石交换机1席。10月,州局从夏河迁至合作,安装长途磁石50门交换机2席。1958年,州局增装20门磁石交换机1席。
  1959年,州局长途台装用10门、30门磁石交换机各1席,1969年安装50门1席、30门2席,以后逐步增装和更新,至1977年4月,装用30门磁石长途交换机5席。1984年增装50门磁石交换机1席„1985年底安装JT03型共电式接续台8席,班长台、查询台各1席。
  1987年增装DD14型长途半自动对端设备1套,长途电话进入全国长话自动网。
  1990年,增装DD16型长途半自动对端及市话配套设备4架。从此,合作地区市话用户可以直拨国内已进入自动网的县以上城市用户,长话进入全自动交换的时代。并组织人员研制了远端DDD接口装置,使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6个县局长话台可以直拨国内各城市的用户。
  (二)载波设备
  1958年8月4日,合作至兰州电路安装了 TFCI—3型叠架式单路载波机3端。
  1964年5月30日,增装合作至兰州TFC4型载波机1端。1966年,合作至临夏、岷县增装FT32型3路载波机各1端。
  1970年,合作至舟曲新装B845单路载波机1端,合作至迭部66013路载波机1端。
  1971年,合作至兰州新装FJ—3型3路载波1端。1972年1月200,合作至临夏、岷县新增ZM312A, ZM305一V型12路载波机各1端;7月,合作至碌曲、玛曲安装B845C型单路载波机各1端;12月,合作至夏河、临潭、卓尼安装GD一Ⅰ型单路载波机各1端,合作经迭部至舟曲安装GD一Ⅰ单路载波机Ⅰ端。
  1976年12月20日,合作至兰州ZM312A型12路载波机开通(系开合作至临夏电路,临夏局加装增音机)。
  1979年11月160,合作至碌曲新装ZMX201型3路载波机1端。1980年4月20日,合作至迭部6601型3路载波机更新为ZMX201型载波机。1981年合作至夏河安装ZMX201型3路载波机1端。
  1985年10月,合作至碌曲增装ZM305一V型12路载波机1端。合作至玛曲开通ZMX201型3路载波机。
  1986年8月,合作至临潭增装ZM305一Ⅶ型12路载波机1端。同年增装合作至夏河、迭部ZM305一Ⅰ型12路载波机各1端。
  1987年10月,合作至兰州增装ZZD09型高12路载波机1端,增开合作至卓尼B845C型单路载波机1端。
  1988年,合作至卓尼增装ZZD43路载波机1端。
  1990年,合作至夏河增装ZZD303一Ⅰ型高12路载波机1端。合作至临夏增装ZZD38型超12路载波机1端。
  (三)电源设备
  1958年8月,安装58一4042型金属整流器2部,59一3237型金属整流器1部,充8一9型电子管充电器1部,1.5千瓦、2.5千瓦汽油发电机各1部,自制简易电源配电屏2架,6伏/195AH汽车蓄电池6只。1962年,增装6伏1195AH汽车蓄电池3组。
  1969年,新增10千伏安2105型高速柴油发电机组、8千伏安汽油发电机组各1台,2K8型24伏蓄电池2组,KQ型220伏蓄电池2组,30/3甲、乙型配电式硒整流器各1部。
  1975年,增配4110型24千伏安柴油发电机组1台,新增DZ一621一24自动稳压稳流硅整流器1部。
  1976年1月,更新4135D一3型50千伏安柴油发电机组1台。1978年7月更新增配4135D一3型50千伏安柴油发电机组1台。
  1980年8月,新增DZ714一110A型自动稳压稳流硒整流器2台,DZ603型24/75D硅整流器一台,12月更新KQ一3一130伏蓄电池2组。1981年12月,新增504AH24伏蓄电池组1组。1983年9月,更新GGF一500型24伏蓄电池组1组。
  1985年11月,机务站迁入电信综合楼新机房,电源设备大部分进行更新,新装GGF一1200型24伏/1200AH固定式防爆隔酸蓄电池2组,130伏蓄电池仍用旧电池组,新装DZ603一24伏/300G型可控硅整流器2台。第三节市内电话
  1936年3月18日,民国夏河县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致书甘肃省府请设环境电话,即得允准,购5门磁石交换机1席设于寺内,主要为军用。
  1946年12月,省政府召开省务会议,研究审批各县请设电话提案,原则上仍由各县自筹资金,对贫困县给予部分资助。西固县政府于次年建成“环境电话”,设10门交换机1席,话机9部,话通县城主要部门及重要乡、镇。1949年9月27日,临潭县人民政府接收地方电信设备,计有交换机1席,话机7部。以上均属地方政府或军事单位所建专用通信网,纯为军、政专用,均未开办民用业务。
  共和国成立后,全州各地陆续修复和扩建市内电话设施,开办市内电话。1953年3月,夏河局(甘南州局驻此)在城区架设线路,计杆路3.425杆公里,立杆72根,架设明线32.57条公里,安装30门交换机1席,初装30户;6月,卓尼县局在城区立杆架线,安装20门交换机1席,实装16户;10月,舟曲局安装10门交换机1席,立杆架线开放市话,初装8户;临潭县地方电信收归国营后,原市话设备移设邮电局,经过整修,增架线路开放市话,交换机容量20门,初装18户。
  1956年3月,碌曲县局安装30门交换机1席,在县府所在地立杆架线开放市话,初装21户;6月,玛曲县局安装20门交换机1席,在县府所在地立杆架线开放市话,初占13户。州邮电局于10月17日迁到新局址后,即着手筹建市内电话设施,安装交换机,立杆架线,开办市话业务。
  1958年12月,甘南州局市话出局由皮线改电缆,架挂HQ100对铅包电缆0.15皮长公里,用户话机达到92部,用户小交换机分机66部。
  1960年,对市话设备进行扩容改造,延伸杆路,架设架空电缆,出局增至270对,是甘南市话使用电缆之始。同时,增装交换机1席,容量80门。
  1963年1月,为适应行政区划变动,成立迭部县邮电局,利用原上迭邮电所30门交换机1席,并对原有杆线设备进行改造、扩建,开办市内电话业务。
  1966年4月,合作市话总容量达到300门,出局线对增至400对,新装三直列总配线架1座。
  1972年,合作市话再次进行大修扩容,扩建杆路2.0公里,出局电缆改为600对,增挂架空电缆2.5皮长公里。1973年6月260,州局市话交换机由磁石式改为共电式,并扩容为500H ,增装配线架、信号机等附属设备。
  1983年,州局市话线路设备大修,调整电缆8.2皮长公里,出局电缆增至900对,更换、新设电杆40根,架设州局至无线发讯台遥控线路1条,架挂3.0毫米铜线2对。
  1985年,州局市话由人工改为自动交换,安装HJ921型1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套,测量台1席,GGF一600AH防爆蓄电池2组,于12月28日割接投产。为配合市话扩容改制,线路同时进行扩建改造,出局电缆改为1400对,新设地下管道15.228孔公里,布放管道电缆4.86条公里,架设配线电缆8.5条公里,墙壁吊式电缆0.2条公里。整修电杆5杆公里,明线15对公里,2吨以下架空电缆4条公里,新装202回线九直列总配线架1座。
  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甘南州商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更加迫切,装机用户大量增加。至1988年底,市话用户已达921户,机器设备呈超负荷运行状态。由于设备容量不足,致使大量用户的装机要求不能满足,对市话设备进行扩容改造势在必行。
  甘南州市内电话发展情况统计
  1989年,经多方努力筹集资金70.7万元,对合作市话机线设备进行扩建,增装HJ921丁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共29个主机架,总容量达到2000门,设备安装工程于1990年4月完成,线路按机线1:1.15的比例配备出局线对,增加出局电缆900对,出局线对达到2300对。工程中架设各种规格的电缆11.992条公里,电缆芯线长度937.975对公里,增设分线箱(合)49只,202回线八直列总配线架1座,更换和新增电杆18根。为了保证电缆配线的一致性,便于日常维护,仍采用复接配线方式。第四节农村电话
  民国时期,甘南境内夏河、临潭、西固曾先后设置“环境电话”,延伸至重要村镇的“乡村电话”成为农村电话之始。
  1954年,夏河局黑错(今合作)邮电营业处设30门交换机一席,装机11部,是甘南州第一个农话交换点。
  1956年,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高潮,县内电话建设发展较快,年内卓尼邮电局建成县局至柏林、新堡(今藏巴哇)、洮北,上迭至下迭,洮北至录竹、北山区、达子多,合计260.92杆公里;舟曲局建成县城至大川、弓子石、立节、杜坝川,大川至南峪、武坪、中牌、坪里、梁家乡,武坪至坝子、坪牙、八楞、斜坡乡,立节至黑峪、洛大、巴藏乡,合计159.19杆公里;临潭县建成县城至古战、牙官、新城、和平、三川,羊永至区、乡政府,新城至资堡、王家坟、寇家桥、羊沙区、新堡、总寨、团结、中学、城关乡,王家坟至洗滨、三岔、闫家寺、陈旗,羊沙至冶力关区、甘沟乡,冶力关至莲花乡,计187.19杆公里,全县6个区、22个乡通了电话,设立农话交换点6处。是年全州建成县话线路607.3杆公里;共22个区、57个乡通了电话,县内电话初具规模。
  1957年,夏河、碌曲两县开始建设县内电话,至年底,全州各县农话线路达1153.34条公里,交换机总容量245门。
  1958年3月,甘南发生武装叛乱,县话线路被破坏175.15杆公里、357.78线对公里。为了迅速沟通通信联络,除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外,在卓尼县下拉地,玛曲县阿万仓等地设15瓦小型无线电台各1套。是年,全州农话线路达到1550杆公里,线条2849对公里,交换点44处,交换机容量1100门,实占412门。公社除舟曲县博峪外,全部通了电话。为了配合引洗水利工程,临潭在石门口(榆中工区所在地)成立工地邮电所,共有职工12名(临潭局抽调8人,榆中局抽调4人),其中话务员1人,线务员2人,安装5门、20门交换机各1席,架设线路27杆公里,120条公里,装设话机17部,为9个施工大队,1万余名民工服务。
  1959年,为了改善牧区通信的落后面貌,年内设立15瓦小型无线台17套,计有洗江县局、玛曲支局各2套,郎木寺、双岔、阿万仓、河曲、乔科、欧拉、科才、上迭、下迭等公社或邮电所各1套。全州县话线路1331杆公里(其中集体经营的559杆公里)、线条2467.56条公里(其中集体经营1062条公里)。
  1960年,龙迭县新架设桑坝、麻牙、卡坝、达拉等公社线路计142.5杆公里,夏河新架县话线路115条公里,全州县话线路1159杆公里,线条877对公里,交换机37席905门,话机575部。41个公社通电话(其中5个公社通无线),占公社总数的87.2%,通电话的大队111个,占大队总数的75%,生产队171个(含集体经营设备)。
  1962年,夏河县阿木去乎设15W电台1部,与县局开通无线话路;舟曲局新建立节至巴藏、除瓦、角儿桥至插岗、坝子线路共33杆公里,大修县局至大川、石门至角儿桥、磨儿里至八楞、拱坝至大年线路共100公里。全州线路1478杆公里,线条1366对公里,电台6部,交换机21席560门,实占201门,职工61名。是年县内电话改称“农村电话”,属地方国营通信企业,由省政府委托省邮电管理局负责管理和经营。
  1963年7月,根据《甘肃省牧区基本建设座谈会议纪要》,省民委分配甘南地区18万元,专事架设农村电话线路,计有夏河县至合作,完乐滩至清水,卓尼县洗北至北山、沙冒,北山至康多,碌曲县至玛艾、尕海、阿拉,迭部县电尕至益哇、白云,洛大至腊子,卡坝至达拉,麻牙至桑坝、多儿、阿夏等17个项目,计杆路390杆公里,线条415对公里。是年农话杆路1355杆公里(其中公社经营47杆公里),线条1213对公里(其中公社经营38对公里),交换点33处,总容量770门,话机217部。当年农话业务收入32650元,业务支出72449元,亏损44407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为429元。
  1966年,玛曲架通县至群强、欧拉、齐哈玛、采尔玛线路,共计133.7杆公里,线条167.2对公里。
  1970年,迭部架设旺藏至花园农话线路。1971年新架玛曲至曼尔玛线路40.27杆公里,线条58.04对公里。12月,电信器材厂研制的GDI单路载波机开通迭部至白云电路,为甘南州农村电话第一条载波电路。1972年5月,碌曲至尕海架设农话线路1对,全长47.3对公里,附挂于合作至玛曲的长途杆路上。11月22日迭部至舟曲长途迂回线路架竣(1976年6月,产权划归农话)。1973年,省局配发GDI单路载波机24部,分别开通夏河至完东滩,合作至阿木去乎,迭部县至卡坝、旺藏,舟曲县至立节、角儿桥,临潭县至新城,新城至羊沙,碌曲县至尕海、拉仁关,玛曲县至阿万仓、曼尔玛等电路。1974年,舟曲县至坪定线路架通,至此,全州各公社全部通电话。
  1975年,夏河局首次制作工形水泥电杆200根,翌年,夏河至完东滩中继杆路(全长33公里)由木杆更换为工形水泥电杆。由于水泥杆使用年限远远超过松木电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州内各县局相继仿效制作,水泥电杆在农村电话线路上得到广泛应用。至1985年底,建成水泥杆路748杆公里,占杆路总长度的47%。
  1990年底,全州农话主要设备中:杆路长度为1488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900杆公里,油浸杆路347.63杆公里,水泥、油浸杆路已占杆路总长度的84%,杆路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线条长度2451对公里,电缆长度2.9皮长公里,交换点50处,其中邮电局经营49处,交换机总容量1620门,实占容量695门,用户年末达到524户。用户交换机容量600门,实占容量264门,单路载波机18端。全州108个乡(镇)中,除玛曲县欧拉秀玛乡、舟曲县博峪乡外全部通了电话。
  1990年度甘南州邮电系统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1980-1990年度甘南农话主要机线设备及财务收支情况表
  甘南州1984〜1990年度邮电业务总量统计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