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力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运力规模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2
页码: 690-691
摘要: 甘南州境内的民间运输业在自治州成立前,主要围绕生产生活物资的交流开展的,输入商品有粮、盐、茶叶、布匹和过境丝绸等,输出则以畜产品、林产品和药材为主。运输方式以骡、马、牛驮运及木轮大车拉运为主,人力运输的工具主要有背斗、背夹等。水路运输有马拉船、木排筏等。
关键词: 民间运输 运力规模

内容

甘南州境内的民间运输业在自治州成立前,主要围绕生产生活物资的交流开展的,输入商品有粮、盐、茶叶、布匹和过境丝绸等,输出则以畜产品、林产品和药材为主。运输方式以骡、马、牛驮运及木轮大车拉运为主,人力运输的工具主要有背斗、背夹等。水路运输有马拉船、木排筏等。
  共和国建立初期,甘南各级政权机构刚刚建立,百废待举,但落后的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1953年自治州成立后,平凉、天水、永登、临洮等地运输部门受当地政府委托,组织车辆前来甘南参加基本建设运输。由于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再加外地民间运力大批进入甘南,促进了甘南州内民间运力的兴起。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全州有大套胶轮马车58辆,专业畜力马车79辆,包胶和木轮大车155辆,驮牛2100头,缓解了部分运力不足的问题。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运动中,把刚刚兴起的民间运输组织解散,畜力和运输工具划归集体。到1961年以后,民间运输组织在各级计委和交通部门的重视下,又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1963年,在合作成立了运输生产合作社,将民间运力进社联营。夏河、临潭、碌曲、玛曲均组建了马车运输队。部分公社也吸收大批民间运力,组织起运输团队,投入基本建设,修建公路,兴修水利。这些运输团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粮食、畜产品、基本建设材料、军队给养及生产、生活资料也曾经依靠民间运力完成。如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夏河、碌曲、玛曲三县仅牧民口粮每年供应300余万斤,由上千头牦牛从临夏、岷县购买驮运,往返时间需要1个月。同时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各种畜产品的收购量逐年上升,据资料记载:夏河县各种畜产品收购量达240万斤左右,其中牛羊皮约12万张。在合作、碌曲、玛曲三座草原新城建设时,汽车运输刚刚起步,只有依靠民间运力承担大批建材运输。州基本建设委员会把分散在社会上的运力组织起来,计有:胶轮马车30余辆,畜力车50余辆,驮牛5000头,木轮大车110余辆,满足了施工的需要。直至“文革”前夕,县、社、队有正式的民间运输组织101个,各种非机动车3929辆,驮畜16019头。“文革”中,民间运输组织被强行解散,一切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直到1972年各地大搞战备,公路运输满足不了战备的需要,为此,民间运输组织又很快恢复发展起来。据统计,全州组织起来的畜力车辆达5026辆,人力车5611辆,驮畜18244头(匹),拖拉机111台。1975年5月,省交通厅制定了《甘肃省民间运输管理办法》,民间运输转入正常发展轨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间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截止1989年底,全州乡镇交通运输专业户达1118户,从业人员1521人。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