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间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民间运输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7
页码: 690-696
摘要: 共和国建立初期,甘南各级政权机构刚刚建立,百废待举,但落后的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1975年5月,省交通厅制定了《甘肃省民间运输管理办法》,民间运输转入正常发展轨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间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截止1989年底,全州乡镇交通运输专业户达1118户,从业人员1521人。
关键词: 民间运输 交通运输

内容

第一节运力规模
  甘南州境内的民间运输业在自治州成立前,主要围绕生产生活物资的交流开展的,输入商品有粮、盐、茶叶、布匹和过境丝绸等,输出则以畜产品、林产品和药材为主。运输方式以骡、马、牛驮运及木轮大车拉运为主,人力运输的工具主要有背斗、背夹等。水路运输有马拉船、木排筏等。
  共和国建立初期,甘南各级政权机构刚刚建立,百废待举,但落后的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1953年自治州成立后,平凉、天水、永登、临洮等地运输部门受当地政府委托,组织车辆前来甘南参加基本建设运输。由于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再加外地民间运力大批进入甘南,促进了甘南州内民间运力的兴起。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全州有大套胶轮马车58辆,专业畜力马车79辆,包胶和木轮大车155辆,驮牛2100头,缓解了部分运力不足的问题。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运动中,把刚刚兴起的民间运输组织解散,畜力和运输工具划归集体。到1961年以后,民间运输组织在各级计委和交通部门的重视下,又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1963年,在合作成立了运输生产合作社,将民间运力进社联营。夏河、临潭、碌曲、玛曲均组建了马车运输队。部分公社也吸收大批民间运力,组织起运输团队,投入基本建设,修建公路,兴修水利。这些运输团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粮食、畜产品、基本建设材料、军队给养及生产、生活资料也曾经依靠民间运力完成。如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夏河、碌曲、玛曲三县仅牧民口粮每年供应300余万斤,由上千头牦牛从临夏、岷县购买驮运,往返时间需要1个月。同时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各种畜产品的收购量逐年上升,据资料记载:夏河县各种畜产品收购量达240万斤左右,其中牛羊皮约12万张。在合作、碌曲、玛曲三座草原新城建设时,汽车运输刚刚起步,只有依靠民间运力承担大批建材运输。州基本建设委员会把分散在社会上的运力组织起来,计有:胶轮马车30余辆,畜力车50余辆,驮牛5000头,木轮大车110余辆,满足了施工的需要。直至“文革”前夕,县、社、队有正式的民间运输组织101个,各种非机动车3929辆,驮畜16019头。“文革”中,民间运输组织被强行解散,一切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直到1972年各地大搞战备,公路运输满足不了战备的需要,为此,民间运输组织又很快恢复发展起来。据统计,全州组织起来的畜力车辆达5026辆,人力车5611辆,驮畜18244头(匹),拖拉机111台。1975年5月,省交通厅制定了《甘肃省民间运输管理办法》,民间运输转入正常发展轨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间运输得到进一步发展。截止1989年底,全州乡镇交通运输专业户达1118户,从业人员1521人。
  第二节运输方式
  —、牛毛牛驮运
  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畜种,“高原之舟”是对境内运输役畜牦牛的誉称。牦牛以生性驯良,易于驭使,耐力强而著称。当地作为驮畜的主要是阉牦牛,其体格健壮、四肢短粗、极善于在崎岖山路及林间、草地上负重行走,通常负重75公斤左右,日行20〜30公里,时速5公里左右,可连续驮行7~10天,白天行走,夜间采食、卧息,每天仅需1小时左右的休息即可恢复体力。可连续役使10-12年。牦牛作为运输役畜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吐蕃时期就曾担负军需物资的转运任务,一度还曾作为战士的乘骑。此后,牦牛更是必不可少的运输役畜。直至汽车运输业飞速发展的现代,牦牛仍为广大牧区群众的日常运输工具,还在继续担负着生产生活方面的部分运输任务。
  二、骡马驮运
  骡马亦是境内民间运输的主要工具,运输时大多结队而行,每匹驮畜载重100公斤左右,日行30〜40公里。骡马驮运盛行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州境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各地都曾组织过规模不同的驮队,常年穿行于境内各条古道之间,运送茶叶、食盐、布匹、粮食等物资。亦曾一度担负批量货物的转运,军需物资的输送及商队的长途贩运和民间生产、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
  三、木车拉运
  全木大车又称大辂辘牛车,因其全用木料制成故名。挽畜多用骗牛、犍牛,其形极像古代使用的战车,原由此地古代少数民族所创造,后经明洪武期为屯军改制,一直沿袭使用至今。其结构分为车排和车扇两部分。车排用两根4米左右的松木椽作辕条,后半部分由6个横层木将其组合成梯状,前半部分作挽辕,配以轨头、掌踏、钩行、鞘桩、拉桩等零部件而成。车扇部分由两个车轮和一根车轴组成,车轮高约五尺左右,边轮为網子,由两、三根幼桦木椽弯制成形后组接成圆。中有车毂,轮、毂之间用辐条连接。车轴与车毂、辐条均用青柄等坚硬木料制成,轮轴磨擦部分镶有生铁质车钏,涂抹膏油以助曲滑.轴头打眼安有车辖以防脱轮。全木大车的优点是爬坡能力较强,对路况的要求甚低,平衡性能好,结构简单,结实耐用,便于在崎岖的山路和田间地块行驶,普通载重100〜250公斤。全木大车使用分布面积很广,几乎遍及临潭、卓尼全境和临近的岷县等地。它除担负农牧业生产中的拽粪、拉柴、搬场等运输任务外,还可进行中短途的货物转运。至今长途运输已被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辆取代,但当地人民对全木大车的历史感情依然存在,大多数木质车轮现已被换成人力车胶轮,只有车排部分还保持着它的古风。
  四、民间运力分布
  全州境内民间运力按不同地形区域形成不同的自然分布。夏河、碌曲、玛曲大多属草原丘陵地带,且以牧为主,主要靠牦牛驮运;迭部、舟曲多属高山峡谷地带,主要靠人背肩扛,畜力驮运;临潭、卓尼属较平坦的丘陵地带,主要靠畜力驮运和全木大车、包胶车、人力车、铁壳车拉运。
  第三节驮运路线
  甘南州境内通往相邻地区的驮运路线共23条。主要起点有临潭旧城、夏河拉卜楞、合作等,向西南通青海省的玉树、果洛、黄南等地,向南通往四川省的阿坝、松潘、红原等地。自临潭旧城经岷县、陇西等地至陕西宝鸡,是驮商进货的主要路线。当时的两大集镇拉卜楞和旧城是货物集散地,亦是驮队的旱码头。
  拉卜楞寺院每年的三次大型的佛事活动,亦形成了物资交易活动的繁荣市场,大批外地驮商从四川、青海纷至沓来,用畜产品兑换日用百货和生活用品,满载而归。以拉卜楞寺院商队和“西道堂”商队为代表的本地商队亦形成阵容强大的驮队,满载货物,运往西南各地贸易交流,这些驮道上来往的驮队络驿不绝。
  共和国成立后,这些盛况还继续保持十年之久,直至公路建设兴起后,才被汽车运输业所替代。
  第四节运输物资
  一、茶马交易
  古代骑兵之多寡,意味着国防力量的强弱。因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马政,尤其注意战马的供给,以茶易马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始于唐与回纥茶马贸易,从唐在党项市马开始,甘、青、川三省边界藏族地区马匹大量流入中原,组成茶马运输干线,即著名的党项茶马故道。
  由于洮州贡马的增多,茶叶比重相对增加。其运输方法大致有两种,即官运和商运,运输工具则以牦牛驮运为主,由四川、陕西委官管运。四川军夫赴陕西接界处,交于陕西军夫,再转运各茶马司验收入库,此谓“官运”。商人运茶的则谓之“商运”。商人赴产茶处收买茶叶,自行雇脚夫驮运入洮州、岷州、河州等地。
  二、军需物资
  甘南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是汉族割据政权以及羌、氐、吐谷浑、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长期角逐的地方。军队调遣频繁,军需运输繁忙,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运输方式。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陇右节度使统兵7万人,战马万匹,供给衣帛250万匹缎,均由中原运至。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内订,洛门川(今武山洛门镇)讨击使尚昆热在渭州(陇西)与蕃相尚思罗军之战,由渭州经陇西、岷州至洮州达松州(今松潘)等地,是一条可供10余万人马辎重运输的大道。频繁的军队调遣、布防、争战,对军需辎重、给养供应的运输.对运输路线、运输方式的组织管理及运输工具的改进诸方面,均起了促进作用。
  军需给养供应补充以粮食运输最为突出。甘南是牧业地区,军需粮食多由河南、陕西分段转运至渭州(陇西),尔后驮运洮州,驮运量之大反映了州境内驮畜的雄厚实力。
  三、贸易货物运输
  临潭旧城从古代起就属州境内主要的物资集散地。据清末民初时记载,城区就有驮牛商队70余家,有驮牛4000余头。其中的西道堂拥有驮牛商队20个,拥有驮牛1700头,骆驼60峰,马200匹,还有骡马车、牛车、铁壳车等。旧城驮商队又称牛马贩子,贸易网络达青海、四川、陕西、天津、湖北、内蒙古、西藏等21个省(市),贩运粮食、畜产品、民族特需品及绸缎、布匹、瓷器、铜器、茶叶、食盐、食品、百货等生产生活资料。据1941年统计,旧城有商业资金银洋64.7万元,全年输入各种物资39万余元,输出的物资计马3000余匹,牛2000余头,羊4000多只,输出收入总额银洋330多万元。1947年,仅羊皮输出15.2万余张,毛褐1000余匹,加上其它物资,贸易额达银洋300万元。
  夏河拉卜楞在民国时期,每年向内地输出畜产品达22种。由内地输入的布匹、绸缎、粮食及手工业品、食品、百货等贸易额达百万余元,驮运量达到200余万斤。西藏、印度豪商巨贾,常年往返于青藏高原,驮牛队少则拥有驮牛500余头,多则千余头、数千头不等。拉卜楞寺院亦有驮牛队,拥有驮牛1000头左右,每年往返拉萨一次,全程83站,4800公里。
  清代及民国时期,甘南与四川、青海、西藏的广大藏区贸易往来发展很快,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也逐渐扩大,成为连接广大藏区与中原贸易的纽带。但是,藏区驮运商队因受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社会治安不靖、匪盗出没无常的影响,行旅多有不便。长年成帮结队而行,自带炊具,备足食物,旅途人困畜乏时,荒野宿营,边走边放牧,每天能行走约50华里,并配以枪械,以保证安全。
  四、木材运输
  甘南境内多森林,盛产木材。在清朝前期,由木商自行采伐外运,其运输方式有水运,也有陆运。水运结筏,顺流而下,达于集散地。由白龙江经迭部、舟曲南下四川省昭化;或由洮河经卓尼、临潭,达于临洮、兰州;或由大夏河出土门关至临夏。陆运则以畜驮、木轮车分段转运为主。尤其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始出现的乱砍滥伐,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白龙江流域之木材每年伐运达3万多根,临潭则达7万余根,夏河县运至临夏者亦为万余根。在今洮河沿线的麻路、达子多、新堡都曾建立过木材集散市场。
  1950年全州民间运输工具分布统计
  甘南境内主要驮运路线
  陇西一旧城一临夏,从西安沿渭水西行至今陇西过漳县、殖虎桥,经今临潭陈旗、新城、旧城、卓尼完科洛,越丹巴岭山口,过夏河日多玛沿大夏河而下达临夏。
  旧城至十二南番
  南路,从临潭古战乡之普藏什过洮河进卓尼卡车沟,越光盖山、经迭部电东寺、卡巴入达拉沟至四川若尔盖求吉寺。 西南路,从临潭旧城渡洮河越华尔干山,途经四川江岔、毡哇、热当坝、若尔盖、红原过黑河、白河至阿坝,西可达青海果洛。 偏北路,自临潭旧城途经夏河加门关、阿木去乎、碌曲茶海,越西倾山至玛曲尼玛、西科河到青海玛沁县.西行经玛多接唐蕃古道,亦可接通往成都驮道。 舟曲专道,从临潭新堡石嘴窝过洮河入卓尼大峪沟,越光盖山过鹦哥架栈道至迭部安子沟,出卡巴西行至迭部,东至舟曲。
  旧城至合作
  北路,经临潭县北之卓洛、至卓尼申藏乡之俄化、大扎、夏河日多麻、麦武、华家滩至合作。
   中路,经卓尼古战川、完科洛、夏河县多河抵合作。 南路,从洮河北经临潭古战、夏河西拉道、麻布索那、多河至合作。亦可从临潭旧城经术布、牙关、夏河安果昂、麻布索那、多河至合作。临夏一碌曲,自临夏西川沿大夏河溯流西南行,出槐树关、夏河曼隆,越达麦山、桑科滩、阿木去乎抵碌曲。
  临夏一合作,经槐树关,越边墙至土房、上卡加抵合作。以远经加获滩、麦西沟、兰甸沟过洮河入拉仁关,经岗岔至松潘。
  新城一康乐,经临潭羊沙、冶力关至哈茶滩,越朱家山北行至康乐。东行经红道峡抵临洮。从冶力关经八角,越八角大山经杨家河至康乐,东行20公里抵临洮。
  合作一阿坝,经郎木寺、黑河桥、下密、康禾、佳洛哇、买尔玛至阿坝。
  旧城一马尔康,经卓尼车巴沟、光盖山、四川热当坝、若尔盖、松潘至马尔康;另经红原牧场、龙仁坝、阿坝、刷经寺、刷马路口、顺水至马尔康。
  完科洛一临夏,越丹巴岭经美武新寺、岗岔、土房入槐树关到临夏。
  麻当一循化,沿麻当观音沟而上,经甘加滩、八角城抵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北道系通青海捷径、历代赴使者必经之道。
  甘加一临夏,越达里加山,经老鸦关、双城至临夏。
  夏河一同仁,经夏河甘加山或甘坪、仁爱、过念、来日卡、青海铁吾达黄南自治州同仁(保安)。
  旧城至同德
  北路,经古战、加门关溯博拉河而上进科才沟到青海达参、蒙旗至同德。
  南路,从临潭旧城渡洮河经卓尼麻路西行,出碌曲洛措沟至双岔,再溯沈河而上,从科才河西行经过克其合塘,沿洁斗曲河至青海河南县,可达同德。
  临夏一旧城,从临夏南川越南阳坡到和政,后沿当依河而上,越卓尼围子山到多麻寺,再经北山、申藏到旧城。亦可从临夏南川溯牛津河而上经黄泥湾、马家集、越半草岭、牙塘关、太子山、当红草原、卡加围子、恰盖寺、申藏抵旧城。
  夏河一青海,河南蒙旗从拉卜楞经桑科滩、多哇沟沿大纳河而上,经青海多哇、泽库南行到蒙旗。又可从桑科经达久滩,越郎卡山口至河南蒙旗。
  岷县一郎木寺自,岷县栗林、越迭部铁尺梁、桑坝,过端燿大山,出尖尼沟到迭部尼傲。亦可从岷县麻子川经哈达铺到腊子沟的康多,从尼傲沿白龙江西行,过达拉沟口的芳州古城、叠州古城至郎木寺。此道沿白龙江而下,经舟曲、武都、四川广元可达重庆。
  康乐一旧城,从康乐的胭脂河而上,越白石山沿水磨川河到卓尼康多利加沟,经北山到旧城。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