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县乡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县乡公路
分类号: F540.342
页数: 4
页码: 665-668
摘要: 甘南州县乡公路建设始于1953年。各级人民政府坚持“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指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方式,大搞县乡公路建设,截止1990年底,共筑公路23520公里。特别是1985年以来,国家以工代赈公路建设投资(含实物)2459万元,养路费665万元,修建、改造和整修公路58881公里,使全州等级公路达到404公里,养护里程达到1779.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甘南交通状况。
关键词: 县乡公路 公路建设

内容

甘南州县乡公路建设始于1953年。各级人民政府坚持“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指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方式,大搞县乡公路建设,截止1990年底,共筑公路23520公里。特别是1985年以来,国家以工代赈公路建设投资(含实物)2459万元,养路费665万元,修建、改造和整修公路58881公里,使全州等级公路达到404公里,养护里程达到1779.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甘南交通状况。
  —、新(城)一一冶(力关)公路
  新冶公路全长78公里,是州属临潭县境内的一条主要县乡公路,自新城东岷合公路76公里处起,沿东北方向延伸,经端阳沟、长岭坡、羊沙、甘沟,越大岭山抵冶力关。
  1956年临潭县人民政府投资材料费2.8万元,并动员全县每个劳动力承担10个义务劳动工日,参加新冶公路的修筑,采取轮流投劳、分期施工的方式。1958年秋,新城至冶力关全线建成通车,正式命名为新冶公路。新冶公路因技术标准低,弯急坡度大,缺桥少涵,行车困难。1967年临潭县投资改建,1977年由甘南州交通局投资28万元,洮河林业局投资5万元,木材100立方米,临潭县动员19个乡(镇)的民工1358人,整修了这条公路。1977年5月6日动工,7月14日竣工,历时68天。但因资金限制,未能达到等级标准。1979年投资2.5万元,改造羊沙河石台木面桥为永久式桥梁。
  1981年8月,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甘南州交通局领导人对新冶公路进行了全面检查。决定对这条公路进行全面改造。从1982年开始到1990年共计投资22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投资85.15万元。由甘南州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测设,临潭县交通局负责施工。1990年全线改造竣工,多处“盲肠”路段得到了彻底治理,达到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被评为良好。这条公路的全面改造,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过能力,为开发该地林副产品,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2年,由洮河林业局投资,修建了冶力关一一牙扎坎公路8公里,修建高桥等3座永久式桥梁,从而贯通了至康乐、临洮、定西一线。故将新冶公路更名为定西一一新城线(简称定新线),临潭县境内全长85公里,1987年列入省管地养公路。
  二、卓(尼)一一电(东寺)公路
  新中国成立前,卓尼至电东寺(原属卓尼辖区)之间只有一条驮道,是历史上藏族地区主要的运输线之一。这条路线全长109公里,从卓尼县城起,沿洮河南岸西行,经达子多村向南进入卡车沟,翻越光盖山(海拔4300米)经扎东那抵电采寺(今迭部县城)。
  1957年,卓尼县实行“民工建勤”,并由洮河林业局投资18.6万元,经总参谋部批准,由临夏驻军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2团全体指战员参加这条公路的修筑。同时为了补充劳动力不足,从武都地区调动了少量民工配合解放军修路。
  这条公路经过地段多为高山峻岭,悬崖绝壁,且高寒积雪,地形复杂,工程艰巨。11师工兵营和内卫2团于1957年5月20日正式开工,9月23日完成施工任务,10月1日在光盖山部队驻地召开隆重的通车典礼。在这条公路的修建过程中,甘南地区第一次使用了风钻等先进机械设备。
  1958年以后,这条公路因光盖山积雪阻车、水毁严重等原因而废弃,至今未能修复。
  三、夏(河)一一同(仁)公路
  195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修筑了一条全长2828公里的简易公路。它起始于完夏公路82公里354米处,经夫地、光马、仁青至甘加乡,时称为夏甘公路。1958年,在甘加修筑简易军用机场时.这条公路得到全面整修,车辆畅通无阻。1985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与甘南州协商修建夏河至同仁公路事宜,协议双方完成各自境内路段的修筑任务。同年,甘南州报甘肃省交通厅批准,分期投资,分段施工,全面改造和修筑夏河经甘加至同仁县界公路,并列入以工代赈项目。
  第一期工程是夏甘路段的全线改造,1985年7月20日开工,1986年5月23日竣工。
  第二期工程,甘加一同仁县界全程9.2公里,属初建路段,1987年4月25日开工,同年9月12日竣工。经验收各项技术标准符合设计要求,评为优良工程。
  四、博(拉)一一碌(曲)公路
  博碌公路起自夏河县博拉乡博拉村,终至碌曲县洮河桥头,是一条溯洮河自东向西延伸的牧区公路。沿线经博拉、麦西、下巴沟、阿拉、西仓、拉仁关、双岔等7个乡,全程108公里。
  1965年5月临潭、夏河动员民工1300余人修建,同年12月建成通车,与原修筑的西段贯通。1985年,国家实行以工代赈,将这条公路列为重点改造项目,由甘南公路总段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于1986年12月全部竣工。
  五、东(扎口)一一新(城)公路
  东新公路起自漳县东扎口(甘川公路204公里处),经卓尼县柏林、洮砚2个乡;又经临潭县石门乡后在新城东与岷合公路相接。临、卓两县境内全长98.73公里。这条公路原按行政区划分为3段:漳县东扎口塔窑至柏林一段,长29.13公里;柏林至洮砚为一段,长23.5公里,均建于1958年,为引洮工程物资运输的主要线路之一;新城至石门为一段,长35.26公里,始建于1972年,1973年修建了洮砚大桥,才将3段联接成为东新公路。1979年,省交通厅投资48万元,对新石、洮柏两段公路进行整修和路段改造,通车能力虽有提高,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有限而使水患侵蚀、坡陡弯急等问题未能解决。国家实行以工代赈政策后,这条公路被列入改造项目,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分别由临潭、卓尼两县主持改造,由甘南州公路工程队测设施工。1985年开工,1987年全部竣工。彻底治理了水患,保证了公路畅通。
  东新公路被重点改造之后,增强了临潭、卓尼两县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对改善边远山区交通困难状况,尽快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沙(湾)一一大(水口)公路
  沙大公路自甘川公路宕昌县沙湾镇起,渡白龙江经八楞、武坪至大水口,全程44公里。这条公路原名沙布公路(沙湾一一迭部县羊布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57年,为了开发这个地区的森林资源,由甘肃省交通厅一、二工程队负责测设施工。技术等级为林区公路三级标准。全线工程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工程从沙湾至峡子梁,全长41.7公里,由第一、二工程队施工。第二段从峡子梁至羊布口,长32公里,由白龙江林业局公路大队施工。全部工程由林业局投资68.843万元。1957年5月开工,1958年11月建成通车。
  1985年,这条公路被列为以工代赈改造项目,两次投资46万元,共计改造山区“盲肠”路段22.8公里,等级标准为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标准。
  1962年,白龙江林业局修建了两水至花草坡林区公路。原属沙布公路大水至羊布一段,归入两花公路。沙湾至大水段又改称沙大公路。
  1986年,由于沙湾大桥的建成,沙大公路成为舟曲县重要的县乡公路。
  七、桑坝公路
  桑坝是迭部县桑坝乡所在地,距县城95公里。2200多名藏族群众世代居住在深山峡谷之中,运输靠人背畜驮,交通极不便利。民国时期当地群众筹集银洋3500元,计划打通刀钏崖栈道,但因工具落后、缺少炸药而未能如愿。1971年,甘肃省地质局要在该地进行矿藏勘察,计划修建简易公路。经勘查测设,工程艰巨,耗资巨大,放弃了原定计划。1974年,省交通厅投资材料费23万元,由迭部县政府发动桑坝群众民工建勤修建。公路标准按四级测设施工。
  桑坝公路全程23公里,从省道岷代公路63公里加674米处起,沿桑坝沟口至桑坝。依山傍水,穿越森林,工程十分艰巨。1974年6月开工,1976年6月建成通车。曾被称为“刀钏崖、刀钏崖,娃娃老汉不敢来,人畜往来吹号角,一不小心跌下崖”的绝壁栈道,仅用两年时间,建成了宽6米的公路。这条公路修通后,桑坝乡修建了水电站,办起了陶瓷厂。年生产林副产品1500吨,生产木材1000余立方米,彻底结束了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
  八、茶(海)一一玛(曲)公路
  1987年前,从州府合作至玛曲县城必须绕道郎木寺才能抵达,全程235公里,给玛曲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许多不便。1986年4月,甘南州交通局经过实地考察,决定新建从碌曲县东海起,经李卡如牧场、忠克山、尼玛至玛曲县城公路,全程53.3公里,比绕道郎木寺缩短52公里,列入以工代赈重点项目,投资278.55万元,按四级标准公路进行设计。1986年5月10日开工,1987年10月竣工。另外,还修建了从东玛公路通向茶海乡政府所在地支线880米和通往尼玛乡政府所在地支线720米。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新冶公路
相关专题
卓电公路
相关专题
夏同公路
相关专题
博碌公路
相关专题
东新公路
相关专题
沙大公路
相关专题
桑坝公路
相关专题
茶玛公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