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路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5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公路建设
分类号: F540.342
页数: 22
页码: 656-677
摘要: 本文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公路建设情况。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公路建设

内容

第一节干线公路建设
  —、岷(县)夏(河)公路
  1940年6月,岷县专员公署在夏河县合作寺院召开临潭、卓尼、夏河三县(局)保安行政会议,百余名藏族代表向大会建议修建岷县至夏河、夏河至郎木寺公路,以利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团结。1941年夏,由民国甘肃省建设厅派技师洪文翰踏勘,绘制详图,编制工程概算。同年9月和翌年1月省政府两次电请国民党中央政府拨款修建,均未核准。直延至1943年底,甘肃省政府迫于运输需要而批准改修岷夏公路。1944年1月在岷县成立岷夏公路筹备组,4月成立甘肃省岷夏公路工程处,由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胡受谦兼处长,后由新任专员张仰文继任,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兼副处长,省建设厅技师兼省道勘察总队长盛石如为第二副处长兼总工程师,请五世嘉木样为顾问。工程处组成两个测量队于是年1月下旬开始分头进行测量。原踏勘路线不包括卓尼与合作两条支线,后考虑到卓尼与合作为沿线两个重要城镇,且距干线很近,故同时测量。同年6月,测量结束,全线长254.68公里,甘南境内长220.68公里。其中卓尼支线5.5公里,合作支线4公里。这条公路自甘川公路266公里处的岷县香房崖起,由东向西延伸。岷县至旧城104公里多属山岭,沿途翻越黑松岭等6座山梁。旧城至夏河150公里,多系草地,地势平坦虽易修筑,但地下水位高,易翻浆。
  全部工程分为4段进行:岷县至店子山59.4公里;店子山至完科洛7849公里(包括卓尼支线5.5公里);完科洛至合作(包括合作支线4公里)63.15公里;合作至夏河62.73公里。分别由岷县、临潭、卓尼、夏河4县包干施工。土方由各县征集民工3万余人义务修筑,桥梁涵洞及石方工程均由工程处组织专业工程队修建。工程所需木料就地征用,工具(洋镐、铁铳、背篓、绳索等)由工程队供给。总投资法币2303.56万元。甘南境内除在临潭县拉布修建5米涵洞1座外,全线均未建桥梁,便道通车,晴通雨阻。
  1944年底,公路初步打通后,于12月16日在岷县举行试车典礼。此为甘南境内的第一条公路。公路建成通车后,西北公路局开放了从岷县至旧城的客运班车,而旧城至夏河之间,因路况差,通车典礼之后未能继续通车。
  1950年,岷夏公路被列为次要路线,不设养路机构,公路交由地方政府养护。
  1952年,甘肃省交通厅决定投资2.49万元,加固岷夏公路野狐桥。1953年5月,工程竣工验收。后因山洪冲毁兰郎公路,全州所需物资均改由岷夏公路运输。州府曾动员临潭、卓尼、夏河3县群众,对岷夏公路从起点至夹东滩208公里路段,进行了全面整修和重点桥梁修建;1954年4月,为保证岷夏公路畅通,设立了岷夏公路旧城养路段,招收工人40余名,并动员沿线群众进行民工建勤,对岷夏公路进行了全面养护和整修;1955年,岷夏公路再次进行养护整修,并首次在沿线建立了里程碑及行车标志,使岷县至旧城103公里路面达到了6级公路技术标准,提前开放了班车。
  1956年3月,将岷夏公路岷县境内关上村至岷县34公里路段移交岷县养路段。甘南州首府迁合作后,岷夏公路正式改称为岷(县)合(作)公路。旧城分段职工配合民工建勤,对全线144公里路面进行了整修改善,使岷合公凰达到了晴雨通车的要求,普通行车平均时速达24公里以上。
  1961年以来的25年中,这条公路不断进行路基、路面的整修改造,加之乃年对防护、桥梁、涵洞的大中修工程配套改造,路况不断得到提高。1988年全省公路普查统一命名后,岷合公路编为省道306线(徐家店一一合作)。它东接甘川公路,西连兰郎公路。成为州境内的主要干线公路之一。
  二、兰(州)一一郎(木寺)公路
  兰(兰州)郎(郎木寺)公路自兰州起经临夏、夏河至郎木寺,中连岷合公路,南经碌曲至郎木寺与两(河口)一一阿(万仓)公路相交,东可经迭部、舟曲通陇南,西可直达玛曲通青海,是贯穿甘南州的一条主要干线公路。这是共和国成立后在甘南州修建的第一条干线公路。
  1956年甘南州首府从夏河拉卜楞镇迁往合作,兰郎公路即由王格尔塘改道经合作至郎木寺,甘南境内长237.5公里。
  (一)夏(河)一一临(夏)路段
  兰郎公路夏临路段,北起临夏,西南经双城、土门关、王格尔塘至夏河县城,公路沿大夏河两岸延伸,穿越高山峡谷,全长103公里。1938年由甘肃省建设厅临夏公路测设队测量设计,拟定1940年3月开工,后因工程艰巨未能修建。1943年1月,再次测量,于4月测毕,路段全长10807公里。工程队成立了4个总段16个分段,于6月开工。同年12月,民国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电令赶修,限一年修通。因该路工程艰巨,一年无法完成,遂即停工中断投资。1944年1月又由民国政府临洮工务所组织测量队正式测量,并征集民工修筑了部分土方路基,石方地段搁置未修,缺桥缺涵,不能通车。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才由甘肃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修建夏临公路的决议。
  1951年4月,省交通厅拨款1500元,由夏河县征集民工于10月1日完成了沿线达麦、三塘、安隆、达藏、洒索玛、格河、桥沟、老洞、头道河、清水街及清水夹道11座木桥的修建和改造任务。11月14日至18日对沿线土路及石崖地段进行了路基拓修。1952年7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正式修建夏临公路。8月18日,夏临公路全线开工。9月13日夏临工程委员会正式成立,从兰州、临夏、夏河招募工人100余名,负责石方工程施工。临夏县负责临夏至桥沟段工程,余为夏河县修建。土方路基宽7.5米,石方地段除有条件的地段要求宽4.5米外,其余一律暂开4米单车道。经过70多天的紧张施工,于11月10日初步完工。11月15日在临夏市举行了庆祝夏临公路通车典礼。
  夏临公路通车后,西与甘川公路相接,沟通了与省会兰州的交通,东与岷夏公路衔接,改善了甘南与外地的交通联系。
  (二)夏(河)一一郎(木寺)路段
  夏郎路段起自夏河县,途经夹东滩、阿木去乎、西仓(今桥头)、东海至甘(肃)川(四川)青(青海)3省交界地郎木寺,全长183.5公里。公路沿线均为草原地带,跨大夏河、洮河、白龙江等主要河流;越分水岭、镰仁沟、财宝山等山岗域口,海拔平均3000米以上,高寒阴湿,多属翻浆地带。
  1952年7月,中央军委拨款20万元电示修建夏郎公路。由西北交通部工程队负责技术,甘南剿匪指挥部统一领导,以甘南驻军为主要力量,动员公路沿线群众修建。同年9月1日,甘肃省军区独立团派出1个营的指战员,自夹东滩破土动工。10月8日修至西仓沈河沿岸,因天气过冷而暂时停工。1953年中央又投资30万元修筑夏郎公路。是年3月9日至6月28日,西北交通部设计公司测量队将西仓经郎木寺至四川阿坝公路测绘完毕,西北军区调派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二团承担修建任务,3月9日正式开工,采取逐段施工的方法,于3月30日修至郎木寺。4月份解冻后,即有80%路段翻浆,5月份又改线6公里,依北山沿分水岭至贡巴44公里,多数为平原线。贡巴至郎木寺17公里,工程较艰巨,工兵二团曾改线整修多次。至此,兰郎公路自临夏经夏河至郎木寺286.5公里路段,全线建成通车。因坡度大,盘道展线不够,弯道半径太小(6至8米),行车困难,实为临时通车的便道。
  1953年3月15日临(夏)西(仓)段改善工程开工,4月19日成立临西段工程处。在清水、洒索玛、夹东滩设立了3个工务段。
  1954年5月,西郎段工程队在郎木寺成立,归临西段工程处领导。6月11日正式开工,施工人员400余人,在甘肃省军区独立团的协助下,筑路人员于9月7日完成改造任务。
  (三)王(格尔塘)一一合(作)路段
  甘南州首府自夏河迁至合作后,国家投资35万元,于1955年9月11日由甘肃省交通厅工程总队设计队按6等路技术标准测设了王格尔塘至合作35公里公路。
  王合公路由省交通厅第二工程队负责施工,筑路民工700余人。1956年3月10日开工至7月14日竣工。7月19日至20日通过了省、州、县联合验收,交由甘南公路段管理养护。
  (四)扎(沙)一一阿(木去乎)路段
  1956年4月15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批准修建扎沙至阿木去乎公路,全长25公里,由甘南公路段负责测设施工。于7月26日动工至8月18日竣工。
  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加快甘南州经济文化建设,30余年来,国家投资近160万元,对改道后的兰郎公路逐年分期进行改造。进入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国家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对兰郎公路甘南境内路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桥梁、涵洞及防护设施实现永久化,全线除6.44公里地质情况复杂外,其余路段均铺筑了渣油路面。1988年全省公路普查统一命名后,兰郎公路编为国道213线(兰州一一昆明一一景洪)的北段。
  三、两(河口)一一阿(万仓)公路
  (一)两(河口)一一郎(木寺)路段
  两郎公路起自甘川公路391公里两河口(岷江、白龙江交汇处),西与兰郎公路419公里处相接,南行5公里至甘川交界地郎木寺,全长246公里。甘南境内178公里。两郎公路溯白龙江自东向西延伸,沿线地理环境复杂,公路随河谷蜿蜒,穿越数处险峡始达终点。
  共和国成立后,为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难和开发白龙江林区资源,人民政府决定分期修建两郎公路,前后历经10年,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两郎公路可分为5段。
  1.两河口至西固(今舟曲)段
  属甘川公路支线,长17公里。1942年由西固县政府征工修建。公路依白龙江水而行,弯多、沟多,路基宽度不等,最宽处约6米。凡山嘴转弯处均有泥石流冲击,塌陷甚烈,宽不及2.5米,仅供人畜通行。距西固县城约7公里处,有一溜坡,全为沙质土,向下沉陷,路不成形,沿江路段常被洪水淹没。1944年11月,甘肃省岷夏公路工程处对这条公路进行勘察和重新整修,始能通行汽车。2.郎木寺至降扎段
  郎木寺经热东巴至降扎路段全长25公里。1953年甘南地区在围剿马良股匪时,为便利军运,由西北军区11师33团并配合民工466人,于同年4月17日动工,7月初完成,并铺筑了砂砾路面。
  3.舟曲至洛大段
  舟曲经立节至洛大路段全长32公里。1956年3月19日,国家投资7.2万元,要求舟曲县按简易公路标准修建。4月10日成立了 “舟洛公路修建委员会”。5月3日动员民工1850人(藏族850人),编为4个中队,分段包干。1957年4月,国家又投资9000元,由舟曲县征集民工,将舟洛公路未完工的7处路段(全长2.5公里)修建竣工。因跨越白龙江的沙川、憨板两座公路大桥尚未建成.故1957年底舟洛公路未能通车。
  4.电东寺至降扎段
  降扎经然多至电东寺(今迭部县城),公路全长52公里。1956年由国家投资45.97万元,由甘肃省公路局按简易公路标准测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某团担任降电公路的修筑任务,6月19日开始动工。施工中采用分段包干、分段交替进行的两种形式,历时3个月,于9月25日全部完工。由于工程艰险,筑路中该团牺牲8人,重伤4人。
  5.洛大至电东寺段
  洛大经代古寺、旺藏至电东寺公路全长93公里。1957年11月,由中央森林工业部、两水森林工业局(现为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和甘南州政府3方协商决定:由林业部门投资60万元,交由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修建。1958年初,州交通运输管理局和临潭县组建了洛电公路修建指挥部,从临潭县动员民工1000余人,于3月10日动工,后因社会治安不稳定等原因,该路修建被迫中断,仅修筑了电东寺至卡坝31公里的路基雏形。
  1959年2月14日,洛电公路重新开工,从临潭县(当时临卓两县合并)抽调民工1343人,分3个工区施工。2月16日,省计委下达洛电路段投资100万元。3月11日,组成洛电公路临潭指挥部。3月13日,指挥部成员率领抽调的民工步行5天,翻越积雪1米多厚的光盖山,于17日到达电采寺。18日电东寺至花园路段正式动工修建。3月中旬,龙迭县(现舟曲县)组成洛电公路龙迭指挥所,动员民工745人,于3月28日动工,修建洛大至花园路段。为加快工程进展,从11月2日开始,临潭县施工民工增加到2000人,其中1200人突击抢修卡坝、尼傲峡、下旺藏3处石方地段;龙迭县民工增至1393人,从洛大向代古寺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电东寺部队,抽调6个连队600余人,于12月12日开始进行九龙峡至麻牙寺8公里路基和两座桥梁的施工,全年完成投资110万元。
  1960年1月,国家又投资30万元,继续修建洛电公路,经过全体筑路职工、民工、军工的艰苦奋战和全州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援,洛电公路于4月25日按六乙级公路标准修筑竣工。1960年5月1日,在电东寺举行了通车典礼。至此,两郎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白龙江两岸没有公路的历史。
  两郎公路建成通车后,因其技术标准低,抗灾能力差,在雨季经常遭到白龙江洪水的冲刷毁坏,特别是舟曲南峪炭窑山、洩流坡等地多次发生大型深层滑坡以及泥石流,对公路的破坏异常严重。为保证两郎公路的畅通,3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这条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工作。1963年8月初,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以迭部县县长王仲成任总指挥,甘南公路总段副段长慈智目任副总指挥的工程指挥部,于11月25日开工至1964年8月15日竣工。其间修造了拉路、谢谢寺、尼石峡3座木便桥,卡坝、达拉沟2座石台木面桥梁。整修路土石方10万立方米。为加快林区开发建设,林业部投资238万元改建了旺藏至代古寺37公里易毁路段。1966年9月24日,甘南州州长办公会议决定,于10月13日成立了“代旺公路”指挥部,从临潭、迭部、舟曲3县抽调各族民工1000人(后增至1200人),于11月28日开工修建。在“九龙峡”悬崖峭壁上开山筑路,在白龙江激流上架设桥梁,经2年零7个月的艰苦奋斗,于1970年6月30日按设计要求全部竣工。
  1973年至1977年间,两郎公路进行了改建和改造,有条件的路段,先后铺筑沥青渣油路面64.8公里。由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重点改建两郎公路沿线危桥15座,并修建了一些必要的永久性公路防护设施。多年的投资改造,加之广大公路职工的精心养护,保证了正常交通运输。
  1988年全省公路普查统一命名,两郎公路为省道313线(两河口 一一阿万仓)的东段。
  (二)郎(木寺)一一玛(曲)路段
  郎玛公路自郎木寺起,经麦西、大水至玛曲县,全长69公里。甘肃境内36公里,四川境内33公里。
  1955年6月,甘南州第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修建郎玛公路。6月22日,夏河养路段派人进行勘察、设计,从临潭县抽调民工200余人,并由解放军玛曲驻军积极配合,于9月22日开工,于11月5日竣工。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这条公路未能按等级标准修筑,仅作为简易便道临时通车。
  1956年3月19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决定投资1.63万元,按简易公路标准整修改善郎玛公路,年底完成了任务。
  郎玛公路建成初期,未设专门的养护机构,由当地驻军和地方政府临时抽调人抢修养护。1961年底,由碌曲公路段设一机动道班,流动养护全线69公里路线。1970年6月12日,玛曲公路段成立后,在郎玛公路上设立了麦西、大水两个固定道班,按照养路规范和“部颁”标淮,开始了正常的公路路基、路面、边坡、边沟、桥涵及防护设施的养护维修工作,使郎玛公路路况不断改善和提高。
  1988年全省公路普查统一命名后,郎玛公路成为省道313线(两河口一一阿万仓)的中段。
  (三)玛(曲)一一阿(万仓)路段
  玛阿公路从玛曲县城南行4公里,抵玛曲黄河渡口,穿越黄河向西南方向延伸,经落尔龙至阿万仓,全长54.8公里。公路地处甘、川、青三省边界地区,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从1958年开始,以兰州军区工程兵为主力,玛曲县人民委员会动员部分藏族民工,与解放军一起共同修建成玛阿公路的雏形,并在玛曲黄河上架设了临时渡口。1959年由驻军工兵分队及部分驻军按照简易公路标准重修了玛阿公路,1960年建成通车。
  玛阿公路的修建,不仅满足了当时军事运输需要,而且沟通了玛曲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随着全州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1970年6月,玛曲公路段接管玛阿公路,设立黄河桥道班,常年流动养护全线路段。经过道班职工多年艰辛的劳动,玛阿公路基本保证了安全畅通,路况也有了改善提高。1988年省道公路普查统一命名后,玛阿公路成为省道313线(两河口一一阿万仓)的西段。
  两阿公路东接甘川公路,中连国道兰郎公路,西达玛曲县阿万仓,成为连接舟曲、迭部、碌曲、玛曲4县及沟通甘、青、川三省的重要公路,它的建成通车,对自治州开发东西部林牧区资源,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王(格尔塘)一一夏(河)公路
  王夏公路原为1952年修建的兰郎公路的一部分,1956年兰郎公路改道后成为夏河支线,于1970年正式改称完夏公路。它起自完东滩(今王格尔塘)兰郎公路223公里700米处,中经达麦至夏河县城,全长35公里。公路溯大夏河谷傍山逆流西行,沿线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路基土质为黄色粉土、天然砂砾和花岗岩石地段。
  为适应甘南州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国家投资134.73万元,由甘南公路总段依照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于1980年5月至1983年8月2日,对全线进行改建和油路铺筑工作。完夏公路的改建使这条路成为甘南州第一条达到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和次高级路面的道路。1988年全省公路统一命名,完夏公路改称省道312线王夏公路。
  五、岷(县)一一代(古寺)公路
  岷代公路起自岷县南川的巴仁口甘川公路279公里960米处,中经马场翻越铁尺梁后,沿腊子沟各洛河西岸下行,通过腊子口,跨越白龙江与两郎公路88公里392米处相接,全长73.5公里,岷县境内长27.7公里,迭部境内长45.8公里。岷县境内山坡路线较缓,谷地稍宽;迭部境内高山峡谷对峙,森林密布,谷底各洛河激流汹涌,大部为岩石地段。
  甘肃省交通局测设队于1969年12月开始测设,1970年5月中旬完成全部测量设计。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由武都、甘南两地区及甘肃省劳改工作管理局抽调人员,组织施工。首段43.5公里由岷县革命委员会于1971年5月31日从全县抽调民兵1300人(后增至2000人),行政干部85人组成岷代公路“岷县民兵团”,组编为3个民兵营、15个连、39个排、120个班,6月3日正式进入工地开工。在施工中战胜了山大沟深、气候高寒、滑坡及塌方等恶劣的自然地质条件的制约,于1972年11月30日完成了岷代公路43.5公里的修建任务。中段16.5公里由省劳改工作管理局于1971年6月5日组建岷代公路“腊子口指挥部”,抽调劳改人犯1100余人,组成3个筑路中队,于1971年7月1日正式动工。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72年10月完成了岷代公路中段16.5公里修建任务。末段13.5公里由甘南州负责施工。甘南州生产指挥部于1971年6月2日组成岷代公路“甘南指挥部”,从甘南公路段及临潭、卓尼、迭部、舟曲4县抽调干部和民兵1264人(后增至2000人),组编临潭民兵团、卓尼民兵营及迭部、舟曲畜力运输队。于1971年6月24日正式开工,至1972年12月20日除少量遗留工作外,按设计完成了修建任务,并通过省、州、县联合检査验收。岷代公路于1973年1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岷代公路的建成,使甘南州又增加了一条干线公路,对支援“三线”建设,开发山区及森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自治州与外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促进了甘南的经济建设。
  第二节县乡公路
  甘南州县乡公路建设始于1953年。各级人民政府坚持“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指导思想,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方式,大搞县乡公路建设,截止1990年底,共筑公路23520公里。特别是1985年以来,国家以工代赈公路建设投资(含实物)2459万元,养路费665万元,修建、改造和整修公路58881公里,使全州等级公路达到404公里,养护里程达到1779.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甘南交通状况。
  —、新(城)一一冶(力关)公路
  新冶公路全长78公里,是州属临潭县境内的一条主要县乡公路,自新城东岷合公路76公里处起,沿东北方向延伸,经端阳沟、长岭坡、羊沙、甘沟,越大岭山抵冶力关。
  1956年临潭县人民政府投资材料费2.8万元,并动员全县每个劳动力承担10个义务劳动工日,参加新冶公路的修筑,采取轮流投劳、分期施工的方式。1958年秋,新城至冶力关全线建成通车,正式命名为新冶公路。新冶公路因技术标准低,弯急坡度大,缺桥少涵,行车困难。1967年临潭县投资改建,1977年由甘南州交通局投资28万元,洮河林业局投资5万元,木材100立方米,临潭县动员19个乡(镇)的民工1358人,整修了这条公路。1977年5月6日动工,7月14日竣工,历时68天。但因资金限制,未能达到等级标准。1979年投资2.5万元,改造羊沙河石台木面桥为永久式桥梁。
  1981年8月,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甘南州交通局领导人对新冶公路进行了全面检查。决定对这条公路进行全面改造。从1982年开始到1990年共计投资22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投资85.15万元。由甘南州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测设,临潭县交通局负责施工。1990年全线改造竣工,多处“盲肠”路段得到了彻底治理,达到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被评为良好。这条公路的全面改造,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过能力,为开发该地林副产品,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2年,由洮河林业局投资,修建了冶力关一一牙扎坎公路8公里,修建高桥等3座永久式桥梁,从而贯通了至康乐、临洮、定西一线。故将新冶公路更名为定西一一新城线(简称定新线),临潭县境内全长85公里,1987年列入省管地养公路。
  二、卓(尼)一一电(东寺)公路
  新中国成立前,卓尼至电东寺(原属卓尼辖区)之间只有一条驮道,是历史上藏族地区主要的运输线之一。这条路线全长109公里,从卓尼县城起,沿洮河南岸西行,经达子多村向南进入卡车沟,翻越光盖山(海拔4300米)经扎东那抵电采寺(今迭部县城)。
  1957年,卓尼县实行“民工建勤”,并由洮河林业局投资18.6万元,经总参谋部批准,由临夏驻军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2团全体指战员参加这条公路的修筑。同时为了补充劳动力不足,从武都地区调动了少量民工配合解放军修路。
  这条公路经过地段多为高山峻岭,悬崖绝壁,且高寒积雪,地形复杂,工程艰巨。11师工兵营和内卫2团于1957年5月20日正式开工,9月23日完成施工任务,10月1日在光盖山部队驻地召开隆重的通车典礼。在这条公路的修建过程中,甘南地区第一次使用了风钻等先进机械设备。
  1958年以后,这条公路因光盖山积雪阻车、水毁严重等原因而废弃,至今未能修复。
  三、夏(河)一一同(仁)公路
  195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修筑了一条全长2828公里的简易公路。它起始于完夏公路82公里354米处,经夫地、光马、仁青至甘加乡,时称为夏甘公路。1958年,在甘加修筑简易军用机场时.这条公路得到全面整修,车辆畅通无阻。1985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与甘南州协商修建夏河至同仁公路事宜,协议双方完成各自境内路段的修筑任务。同年,甘南州报甘肃省交通厅批准,分期投资,分段施工,全面改造和修筑夏河经甘加至同仁县界公路,并列入以工代赈项目。
  第一期工程是夏甘路段的全线改造,1985年7月20日开工,1986年5月23日竣工。
  第二期工程,甘加一同仁县界全程9.2公里,属初建路段,1987年4月25日开工,同年9月12日竣工。经验收各项技术标准符合设计要求,评为优良工程。
  四、博(拉)一一碌(曲)公路
  博碌公路起自夏河县博拉乡博拉村,终至碌曲县洮河桥头,是一条溯洮河自东向西延伸的牧区公路。沿线经博拉、麦西、下巴沟、阿拉、西仓、拉仁关、双岔等7个乡,全程108公里。
  1965年5月临潭、夏河动员民工1300余人修建,同年12月建成通车,与原修筑的西段贯通。1985年,国家实行以工代赈,将这条公路列为重点改造项目,由甘南公路总段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于1986年12月全部竣工。
  五、东(扎口)一一新(城)公路
  东新公路起自漳县东扎口(甘川公路204公里处),经卓尼县柏林、洮砚2个乡;又经临潭县石门乡后在新城东与岷合公路相接。临、卓两县境内全长98.73公里。这条公路原按行政区划分为3段:漳县东扎口塔窑至柏林一段,长29.13公里;柏林至洮砚为一段,长23.5公里,均建于1958年,为引洮工程物资运输的主要线路之一;新城至石门为一段,长35.26公里,始建于1972年,1973年修建了洮砚大桥,才将3段联接成为东新公路。1979年,省交通厅投资48万元,对新石、洮柏两段公路进行整修和路段改造,通车能力虽有提高,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有限而使水患侵蚀、坡陡弯急等问题未能解决。国家实行以工代赈政策后,这条公路被列入改造项目,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分别由临潭、卓尼两县主持改造,由甘南州公路工程队测设施工。1985年开工,1987年全部竣工。彻底治理了水患,保证了公路畅通。
  东新公路被重点改造之后,增强了临潭、卓尼两县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对改善边远山区交通困难状况,尽快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沙(湾)一一大(水口)公路
  沙大公路自甘川公路宕昌县沙湾镇起,渡白龙江经八楞、武坪至大水口,全程44公里。这条公路原名沙布公路(沙湾一一迭部县羊布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57年,为了开发这个地区的森林资源,由甘肃省交通厅一、二工程队负责测设施工。技术等级为林区公路三级标准。全线工程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工程从沙湾至峡子梁,全长41.7公里,由第一、二工程队施工。第二段从峡子梁至羊布口,长32公里,由白龙江林业局公路大队施工。全部工程由林业局投资68.843万元。1957年5月开工,1958年11月建成通车。
  1985年,这条公路被列为以工代赈改造项目,两次投资46万元,共计改造山区“盲肠”路段22.8公里,等级标准为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标准。
  1962年,白龙江林业局修建了两水至花草坡林区公路。原属沙布公路大水至羊布一段,归入两花公路。沙湾至大水段又改称沙大公路。
  1986年,由于沙湾大桥的建成,沙大公路成为舟曲县重要的县乡公路。
  七、桑坝公路
  桑坝是迭部县桑坝乡所在地,距县城95公里。2200多名藏族群众世代居住在深山峡谷之中,运输靠人背畜驮,交通极不便利。民国时期当地群众筹集银洋3500元,计划打通刀钏崖栈道,但因工具落后、缺少炸药而未能如愿。1971年,甘肃省地质局要在该地进行矿藏勘察,计划修建简易公路。经勘查测设,工程艰巨,耗资巨大,放弃了原定计划。1974年,省交通厅投资材料费23万元,由迭部县政府发动桑坝群众民工建勤修建。公路标准按四级测设施工。
  桑坝公路全程23公里,从省道岷代公路63公里加674米处起,沿桑坝沟口至桑坝。依山傍水,穿越森林,工程十分艰巨。1974年6月开工,1976年6月建成通车。曾被称为“刀钏崖、刀钏崖,娃娃老汉不敢来,人畜往来吹号角,一不小心跌下崖”的绝壁栈道,仅用两年时间,建成了宽6米的公路。这条公路修通后,桑坝乡修建了水电站,办起了陶瓷厂。年生产林副产品1500吨,生产木材1000余立方米,彻底结束了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
  八、茶(海)一一玛(曲)公路
  1987年前,从州府合作至玛曲县城必须绕道郎木寺才能抵达,全程235公里,给玛曲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许多不便。1986年4月,甘南州交通局经过实地考察,决定新建从碌曲县东海起,经李卡如牧场、忠克山、尼玛至玛曲县城公路,全程53.3公里,比绕道郎木寺缩短52公里,列入以工代赈重点项目,投资278.55万元,按四级标准公路进行设计。1986年5月10日开工,1987年10月竣工。另外,还修建了从东玛公路通向茶海乡政府所在地支线880米和通往尼玛乡政府所在地支线720米。第三节林区公路
  林区公路建设是开发森林资源的首要条件。多年来,公路战线和林业战线的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入深山密林勘察设计,开辟道路,为林区公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截止1985年,全州林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509.32公里,有大中型桥梁38座。仅林业部门的直接投资就达6522.3万元。林区公路已成为甘南州公路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振兴甘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洮河林区公路洮河林区涉及卓尼、临潭、夏河3县。截止1990年,临、卓、夏3县洮河林区乡镇及大部分村庄,洮河林业局所属6个林场,22个工段均有公路相通。主要林区公路有新冶、岷麻、合冶、临羊等,全长368公里,有大中型桥梁12座。洮河林业局多年累计投资812万元。
  白龙江林区公路白龙江林区主要涉及迭部、舟曲两县。其中舟曲19个乡镇和林业局所属6个林场,基本形成了以林区公路为主体的公路网络格局。主要林区公路有槐大、两峡、大花等,全长567公里,有大中型桥梁6座。舟曲林业局累计投资2865万元。
  迭部林区公路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南北岸支流沿岸的达拉、多儿、阿夏、安子沟等地,与县乡(林区)公路南北联结了迭部县的12个乡镇和6个林场以及所属各工段,全长473.3公里,共有大中型桥梁12座。迭部林业局累计投资2595.3万元。
  大夏河林区公路在夏河林区境内全长121公里,有大中型桥梁3座。大夏河林业总场累计投资250余万元。
  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县乡、林区及专用公路一览表第四节桥梁建设
  —、桥梁
  (一)干线公路桥梁
  共和国成立前,甘南州境内仅有两座公路桥梁。甘南州成立38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桥梁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90年末,甘南干线公路上共建有各种结构型式的桥梁90座,总长2495.93米。其中永久性桥梁83座,半永久性桥梁3座,临时性桥梁4座。
  拉布桥
  位于临潭县羊永乡拉布村附近,属岷夏公路桥梁之一,建于1945年12月,为1孔净跨5米、全长18米的半园形浆砌石拱桥。桥面填土,完好无损,仍在使用。
  碌曲洮河
  桥位于国道兰郎公路335.5公里处,距碌曲县城3公里,地处甘南州通往四川、青海两省及碌曲、玛曲、迭部3县的咽喉要道。
  1953年3月,解放军某部工兵二团修建西仓一一阿坝公路时在碌曲洮河上建造了1座孔长34米的块石墩台八字顶桥。1954年7月至9月,由兰郎公路临西段工程队又将该桥加长1孔15.9米。1962年决定改建碌曲洮河桥,于1962年5月至1963年3月完成勘测设计,改建桥位定在旧桥下游35米处。工程由省交通厅基建处四工区承担,1964年4月中旬开工,完成桥梁下部工程后,因气候寒冷于11月7日停工,1965年4月28日复工,于同年8月底竣工。新桥桥型采用中孔跨径27.5米、边孔跨径各为11.5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悬壁四梁式桥,全长49.8米。新桥设计荷载汽车一13,拖一60。桥面净宽85米。设计最大洪水频率为50年一遇,桥头引道为公路6甲级标准。此桥改为永久性桥梁后,保障了国道兰郎公路的畅通。
  平娃桥
  原名头道河桥,位于国道兰郎公路214公里400米处。旧桥是1954年6月由兰郎公路临西工程处修建的1孔净跨19米、全长44.5米的石台木面混合式八字撑梁式桥。1958年叛乱分子纵火破坏时,甘南州公路段工人王平娃(甘肃省临夏县新集乡水磨村人)负责守护这座桥梁,王平娃英勇不屈,为保护桥梁光荣牺牲。1959年甘南州工交局工程队,将烧毁的头道河桥改建为半永久性桥梁,改建后经甘肃省交通厅批准命名为“平娃桥”,以示纪念。1970年甘南公路总段投资16.1万元,由夏河公路段施工,将平娃桥改建成1孔净跨30米,全长46.4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新桥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桥面宽7米。平娃桥是甘南公路总段首次采用无支架整体吊装工艺修建的桥梁。
  沙川桥
  位于省道两阿公路22公里处,是该路跨越白龙江的大型桥梁之一。旧桥是1957年省交通厅女工程师浓朝艳设计的下承式木桁架桥,于1958年8月1日建成通车。1967年6月210,因林业部门疏通河道,降低河床,使旧桥中墩上游一端下沉20厘米,墩身倾斜,形成危桥,使交通受阻。8月7日省公路局拨款3万元,由甘南公路总段加固旧桥维持通车。新桥由甘南公路总段设计并施工,于1969年11月正式开工,1970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改建后的沙川桥,下部构造南岸为150号混凝土沉井基础,200号混凝土箱形桥台;北岸桥台直接座落于基岩上。上部构造为1孔净跨67米,全长88.6米的六胁五波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高11.34米,桥面净宽7米,砂砾路面。总投资40.53万元。
  憨板桥
  位于省道两阿公路45公里300米处,是跨越白龙江的主要大型桥梁之一。旧桥是由舟曲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施工,1960年3月10日建成通车的。下部构造为木桩承台水泥砂浆砌块石墩台基础;上部构造为2孔净跨30米,全长75.1米豪式桁构下承式木桥。1971年甘肃省交通邮政局决定改建憨板桥,同年5月21日至7月7日,由省交邮局测设三队对新桥位进行了地质钻探。甘南公路总段于9月9日完成憨板桥设计。新桥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预算总投资63.67万元。改建的新桥位于旧桥上游40米处,由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施工,1971年3月5日破土动工,于1974年7月24日建成通车。新桥下部构造为150号混凝土空心沉井,上部构造为1孔净跨70米,全长96.04米的五胁四波双曲拱桥。桥面为混凝土,净宽7米,基底至桥面总高度2862米,南岸 (靠舟曲一侧)有防护工程101.9米,两岸桥头引线共长1048米。改建工程共耗用钢材31.32吨,水泥1312吨,木材661立方米,劳动力5.14万工日,总支出107.93万元。
  两河口桥
  位于省道两阿公路0公里处,是跨越岷江连接省道甘川和两阿公路的咽喉桥梁。旧桥是1947年3月至11月由民国政府投资修建的石台墩木面桥。新中国成立后,对该桥进行多次维修与加固。1976年甘肃省公路局决定投资改建两河口桥。新桥由甘南公路总段设计,位于旧桥上游35米处。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总段工程队负责施工修建。下部构造为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基础埋置深度4.97米,钢筋混凝土双柱式桥墩;上部构造为3孔净跨23米,全长86.44米的钢筋混凝土单坡双曲拱桥,桥高7.9米,桥面净宽7米。1976年4月动工,于1977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总投资58.6万元。
  玛曲黄河大桥
  位于省道两阿公路318公里170米处,海拔3472米,大桥在玛曲县城南4公里,是甘肃省重点桥梁工程之一。1974年6月由甘肃省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测设队开始测设,1975年3月完成设计。1976年4月16日正式开工,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施工修建。1979年8月5日竣工通车,共历时4年零4个月。全部工程共使用劳力达24.19万工日,钢材120吨,水泥2938吨,木材1114.7立方米,投资522.36万元。玛曲黄河大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省、州、县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藏族人民的支援,建桥职工在气候变化无常、施工工艺比较复杂、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运用了许多新的、先进的施工方法。变水上为冰上、冬闲为冬忙,这一施工工艺得到了交通部、甘肃省和省交通局的嘉奖。大桥上部工程采用缆索无支架吊装施工,首次大跨径箱形胁拱无支架吊装获得成功。1979年8月15日在玛曲县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通车典礼后.交由甘南公路总段玛曲公路段接管养护。玛曲黄河大桥一的建成通车,永远结束了玛曲人民过河难的历史。不但沟通了同周边地区的交通,加快了甘南州畜牧业的发展,且有着政治、军事上的深远意义。
  (二)县乡公路桥梁
  1949〜1990年,全州共计修建各类县乡公路桥梁193座,累计长3024.88米,其中大中型桥梁37座,长1634.69米。永久性桥梁78座,长1706.38米;半永久性桥梁23座,长235米;临时性桥梁92座,长18385米。涵洞1185道,长52888米,其中永久性涵洞648道,长3832.8米,半永久性71道,长511米,临时性涵洞135道,长945米。这些桥梁涵洞的建成,逐步改善了甘南三河一江流域的交通。
  冶木河桥
  位于临潭县冶力关街中心。原有人行伸臂木桥1座。1964年由冶力关林场投资5.5万元,并测设施工,在旧桥下游修建永久式桥梁1座,桥型为钢筋混凝土双梁平板结构,全长52米。桥面宽7.5米,荷载汽一13,拖一60。这座桥是州内县乡公路的第一座大型桥梁。
  卓尼洮河大桥
  卓尼县城郊原有伸臂桥梁1座,1914年以后3次被水毁,1次遭战乱破坏,直至解放后,虽经几次加固,但已不适应城镇交通和林区建设的需要。因此,卓尼县人民政府和洮河林业局协商决定在卓尼县城大街南端洮河上新建一座永久性大桥。由洮河林业局投资50万元并负责测设施工。卓尼县以民工建勤方式,抽调受益地区民工300人,于1971年1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桥型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式,5孔净跨25米,两端引桥长50米,全长175米。桥面宽7米,荷载汽一13,拖一60。
  阿拉洮河大桥
  位于碌曲县博碌公路29公里处,原桥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桥。1973年3月甘南州政府决定由大夏河林业总场投资40万元,甘南公路总段测设,省地质三队提供地质资料,甘南州交通局县乡公路工程队负责施工。1974年9月21日竣工通车。桥型为双曲拱1孔净跨60米,全长75.63米,桥面宽5.5米,荷载汽一13,拖一60。
  齐哈玛黄河吊桥
  位于玛曲县南部齐哈玛乡政府上游5公里处,海拔3000米。1982年,省交通厅投资217.11万元,由甘南公路总段测设施工。桥型结构为双链式钢索吊桥,1孔净跨190米,全长195.8米。桥面结构为工型钢梁,钢板加2厘米沥青砂桥面。净宽4.5米,未设人行道。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柱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承台,胁型组合式桥台,索塔高19米。总建筑高度42米。设计荷载汽一15,每次过牛群不得超过60头。两端桥头行道2700米,涵洞4道。1984年3月15日开始筹建。5月11日正式施工,1986年10月18日竣工通车。
  洮砚洮河大桥
  位于临、卓两县交界的石门峡口。1972年初,卓尼县在新(城)石(门口)公路、洮(砚)新(堡)公路便道均已通车的基础上,决定修建此桥,沟通东部县乡公路。经甘南州交通局批准并拨款38万元,由甘南州交通局所属的地方道路工程队测设承建,卓尼县以民工建勤方式抽调民工300人参加施工,于1972年3月12日动工,同年9月5日竣工通车。桥型为钢混结构双曲拱式,1孔净跨77米,全长96.47米,高15.41米,桥面宽818米,荷载汽一13,拖一60。
  二、渡口隧道
  玛曲黄河桥渡口
  玛曲是甘南州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县城座落在黄河北岸,该县人口的71%及牲畜的74%在黄河以南。因此黄河成为玛曲人民交通运输的一道天堑。
  1952年在县城南5公里的地方,架设了1座长200米的木舟浮桥,后冲毁。1958年,甘南州投资2689元,在架设浮桥的地方修建了临时渡口,建造了1艘木船用纲丝绳牵引,人工操作载渡人畜。1961年12月,玛曲黄河渡口划归甘南甘南藏族自治州县乡公路大中型桥梁一览表
  公路总段管辖。因原建渡口年久失修,木船底部腐朽,遂于1962年4月停止渡运ol963年省交通厅投资2万元,由甘南公路总段设计,玛曲渔场施工,于1964年6月建造了1艘载重8吨(可渡运一辆解放牌汽车)的木制渡船,又恢复了渡运。1964年省交通厅决定将玛曲黄河渡口的木船改建为机动渡船。机动渡口由省交通厅基建处第四工区施工,于1965年8月30日竣工。共建造驳船两艘,1艘长19米,载重20吨;1艘长12米,载重10吨;机动船两艘及附属设备。码头引道754米,房屋10间205平方米。9月21日经现场载重试航,符合设计要求。9月230,甘南公路总段设立玛曲渡口所,配职工20人,开始机动渡口的渡运。1979年玛曲黄河大桥建成使用后,机动渡口停止渡运。
  巴路峡隧道
  位于岷代公路49公里755米处。1971年7月至1972年10月,岷代公路“腊子口工程指挥部”负责开凿而成。隧道全长79米,宽6.5米,高4.9米。隧道工程共开凿坚石3000余立方米,是甘南干线公路上建成的第一个隧道。
  下石门隧道
  位于省道两阿公路202公里处,1982年3月11日,由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施工开凿而成。隧道长36.7米,宽7.5米,高6.9米,水泥混凝土洞顶拱圈厚0.8米,边墙厚0.6米。
  下石门隧道竣工通车后,不仅使省道两阿公路缩短里程70米,而且避开了依山傍水的危险路段。
  1990年末全州公路状况(一)
  1990年末全州公路状况(二)
   1990年末全州公路状况(三)
  1990年末全州公路状况(四)
   1990年末全州县乡交通情况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