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道
分类号: K878.4
页数: 4
页码: 650-653
摘要: 甘南州境内的古代道路历史悠久。大量出土文物证明,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就有人类居住。随着人类生息繁衍和生产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中,一些原始的道路就已经在今临潭、卓尼、舟曲、碌曲、夏河等地区逐渐形成。
关键词: 古代交通 古代道路

内容

—、吐谷浑(河南)道
  吐谷浑道(亦称河南道)是南北朝时期联结南朝益州(今成都)、建康(今南京)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其大致走向由慕贺川经浇河(贵德)、同仁、保安抵达夏河,再折东南行,达于洪和城、铁城(今临潭境)、漳县、陇西、上邽、平凉、安定,连接北魏京城平城(山西大同)。或由洪和城经岷县南下武都,再经阴平而入益州(成都),沿江东下至建康(南京)。
  由于吐谷浑跟南北朝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使臣往来及商贸活动甚为频繁。吐谷浑道(河南道)由此而兴盛。期间,吐谷浑曾先后向刘宋遣使达20次,向梁遣使9次。在公元五世纪下半叶至六世纪初的60余年中,向北魏、北齐遣使入贡50余次,几乎每年都有使臣往返于这条古道。同期,西域各国及今新疆境内的高昌、龟兹、于園、且末等贡使屡经河南道通使南朝或贡献方物.也从此道往来,促进了南朝与西域之间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
  河南道在吐谷浑时期也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支线。南北朝时期.因河西走廊交通梗塞,吐谷浑道便成了中西交通的主干道路和南朝通西域的国际商道。到明代,甘、青、西藏贡使,不断往返于故道,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各朝所不及。为了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朝廷下令诸乌斯藏来使皆由四川入,不得经赴洮岷,遂成惯例,使这条古道处于衰落状态。
  二、侯和一一遥川一一龙涸道
  这条古道形成于吐谷浑时期,是连接甘、青、川三省边界地区的另一通道。龙涸(松潘)是四川的西北门户,由此沿岷江而下可达益州,由龙涸循岷江西而上,有山路可通青海果洛地区,再转白兰。由龙涸东北越泓台山(西倾山)而抵滩川(今碌曲东海一带)至侯和(今临潭新城)。此道在十六国至南北朝,为使臣、商旅入东晋的路线。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前凉收复河南地,置五屯护军。由于军事机构的设置和军队戍守的需要,形成了这条沟通姑臧(武威)、金城(兰州)、狄道(临洮)、石门(临潭境)、侯和(新城)、泓川(碌曲)、甘松(今迭部)之间的通道。
  三、河曲道
  河曲道的开辟和形成较早,在吐谷浑初期就已形成道路雏形。后周至隋时,河曲道是青海进入甘肃的一条主要道路。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时,河曲一带的党项羌人曾经此道向隋贡献方物。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吐蕃东进,入叠州,破密恭、丹岭,又攻扶州的行军路线即沿河曲道进入的。
  河曲道又经唐与吐蕃的共同修筑拓展,修架了黄河河曲桥,并置独山、九曲二军守护。使其成为唐蕃古道的主要辅助线。河曲道经拓展后的路线由渭州(陇西)经岷州(岷县)进入洮州(临潭)、加门关、博拉(今夏河境)、拉仁关(今碌曲境)至河曲(今玛曲县境);或由舟曲(西固)、迭部经郎木寺至河曲进入青海地区;由玛曲至果洛达于逻些(今拉萨市)。
  四、洮州一一河州道
  洮州(临潭新城)经旧洮堡(临潭旧城),穿甘布塔闻门、完科洛(今卓尼县完冒乡)、卡加道,沿格河至完东滩,再沿大夏河而下,过麻当、清水,出土门关至河州。十六国时期,西秦移都枸罕,曾向西羌和吐谷浑居住的洮西地区发展通道。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至东晋末年,先后到达并占有甘松、泣勒川(今松潘境)、长柳川、渴浑川、尧杆川、沓中(均在洮州西南部)、'襁川、慕贺川(碌曲西倾山北,吐谷浑本部)。地域之广,包括今临潭、合作、碌曲、迭部、舟曲、宕昌和松潘地。西秦的运兵道主要由漓水(今之夏河)河谷而行。此线形成后,一直为历代所沿用。如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沐英征洮州十八族经土门峡入洮州,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蒙古火落赤部自捏贡川(夏河甘加滩)出耳纪山入掠河州,从此道行进。
  五、狄道一一洮州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版图“西至临洮羌中”,狄道是秦陇西郡治所,羌中则是陇西郡辖地,均有道路可通。三国末年(263年),曹魏三路出师伐蜀。邓艾父子统兵3万,由狄道出发,溯洮河而上,在侯和打败姜维,维退至沓中。艾衔尾追击,维又退至阴平。邓艾军即沿狄洮道行进,由狄道起程,经九巅峡,沿洮河南行至铁城(陈旗)、王家坟而抵侯和。北宋熙宁年间,王韶曾于熙州(今临洮)设市易司,与岷(州)、洮(州)、河(州)等地区各少数民族进行贸易活动,洮州蕃人均由此道赴熙州商贸。狄洮道又分东西两条支线,西线自狄道起经红道峪(今临洮境)、景古城(康乐境)、八角、冶力关、羊沙至侯和;东线从九巅峡经石门至侯和,或经马家集、丁家滩、线家滩、景古城、八角、冶力关、羊沙而至侯和。
  六、松潘道
  清朝至民国时期,甘南到松潘有数条支线可通。自舟曲立节南行,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羊布梁(史称羊膊岭),通川北达瓦寨,再经四道城、头道城、黑河桥而至松潘。此数道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成为洮、河二州入松潘的耗牛驮运路线。
  七、洮州一一循化一一西宁道
  洮州经美武至麻当,沿大夏河而下出土门关,折北行再出老鸦关至循化;或由麻当经观音沟进捏贡川(甘加),经一公城(八角城)越达里加域口抵青海循化,再由循化经化隆、了皇中至西宁。此道形成较早,或逾河州、或逾甘加,均为要道,为历代所沿用。
  八、拉卜楞一一河南蒙旗道
  由拉卜楞经桑科滩入多哇沟,溯大纳河而上,至多哇、泽库,南行入青海河南蒙旗地区;或由桑科滩过达久滩,越完青布浪卡山口,沿完青曲而下,抵达河南蒙旗县。
  九、岷县一一迭部一一郎木寺道
  岷县至郎木寺驮道的形成较迟,自清中叶以后,成为岷县及周边地区脚户驮运队入川的道路之一。它以岷县为起点,经栗林、铁尺梁、桑巴而过端耀大山,出尖尼沟至尼傲,再沿白龙江西行,过达拉沟口的芳州古城和哇巴沟口的叠州古城(今电东寺)至郎木寺。
  十、旧城一一同德道
  自旧城(今临潭城关镇)经古战至加门关,再由仁站道溯博拉河而上,过博拉、俺绰(阿木去乎)、尼玛龙,进科才沟,入青海达参而至同德。由此继续西进,可抵拉萨。
  十一、郎木寺一一武都道
  自武都沿岷江北上至两河口,溯白龙江西行,经峰迭峡、洛大至电东寺,再经四川江岔、热东巴抵郎木寺。此道沿途多峡谷隘路,行程艰难,有九龙峡、尼傲峡、尼什峡等窄谷险峡。
  十二、西固一一岷县道
  由西固起程,经坪定,越雷古山埠口沿大坝沟而下,出沟至宕昌,再沿岷江(即宕昌河)北行而抵岷县。或由舟曲县憨板乡的黑峪寺起行,越雷古山至宕昌南河乡,出沟至川道,与前路合道后至岷县的多纳。其中,黑峪寺至川道约40公里,始修于清康熙年间。当时,黑峪寺黄土司东周嘉措的女儿嫁与岷县多纳赵土司。为嫁娶和走亲方便计,黄土司强行征调所辖64族族人修路,由其子黄大业监修,在雷古山修筑一条盘山车道。从此,山名黄家山,路称黄家路。
  第二节桥梁渡口栈道
  一、桥梁
  甘南境内修建桥梁的历史久远。早在十六国时期,吐谷浑在黄河河首曾修建称河厉的伸臂木梁桥。此后,洮河、白龙江、大夏河等河流上皆建有桥梁。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洮州厅及西固城(今舟曲)境内有桥15座。《甘肃新通志》所记,甘南境内有各种桥梁57座。《甘肃通志稿》记载,临潭、舟曲、夏河3县有桥67座。
  (一)伸臂木桥
  伸臂木桥又称“握桥”,因其建造方法是将大圆木层层叠压从河两岸向河心延伸,恰似两人伸臂握手,故名。这种建桥方法亦是吐谷浑河厉桥修建方法的延续,九巅峡洮河王公桥就是河厉桥桥式。至近代,州境内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在洮河、大夏河等河流上建造了多处握桥。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