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业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3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工业企业管理
分类号: F406.1
页数: 6
页码: 630-635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州国营企业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整顿企业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企业面貌得到改善。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工业企业 企业管理

内容

第一节管理机构
  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在自治区政府中就设有管理工业的工业商业处。以后,根据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特点和需要,工业管理机构也在不断变动。1957年7月,工商处分设为商业处和工业处,全州工业由工业处管理。1963年4月,成立了工业交通处。1964年4月,撤销工交处,部分业务交经济计划委员会。1965年10月,经济计划委员会承担所有工业的管理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治州人委及各工作机构均处于停顿或瘫痪状态。1968年2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指挥部,管理全州工业、农业工作。1976年1月,撤销了州革命委员会下设的“一室三部”工作机构,成立了工业局及手工业管理局。1983年10月,撤销手工业管理局,由手工业联社管理全州城镇集体企业。1983年11月,工业局由局变为处,成为二级局。州经济委员会协调管理全州国营、城镇、乡办集体工业。1984年7月,成立乡镇企业管理局,归口管理全州乡办工业。1986年5月,撤销工业局,成立州城市集体企业联社,与州手工业联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原工业处所属二轻集体工业企业,国营工业企业则交州经济委员会直接管理。经济委员会成为既管理全州国营工业.又要协调管理城镇、乡办集体工业的综合性机构。同时,成立州劳动保险局,从原手工业联社所属在合作的城镇集体企业中,划出二轻系统以外的集体企业和全州为安置待业青年办的集体企业以及“一厂两制”集体企业,为其直属企业归口管理。1988年8月,撤销经济委员会,组建新的计划委员会,管理全州国营工业,协调管理全州城镇和乡办集体工业。
  各县的建政与成立工业管理机构基本同步进行,与州政府工业企业管理机构置废大体一致。
  第二节企业管理
  甘南州工业企业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级1957年至1965年。1957年甘南草原上第一座现代化工厂一一州乳品厂建成投产;1959年州农机厂建成投产(后改名为甘南水箱厂),这些企业建成后比较系统地引进了苏联的管理模式,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在具体管理上推行计划经济,组织有节奏的生产,建立了生产调度制度、统计报表制度及一系列经济指标体系,全面开展独立会计制度,独立核算和经营运作分析活动。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企业专业管理机构合并或撤销,专业管理人员被下放劳动,合理的规章制度一律废止。不少企业成了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无规章制度的“三无”单位,企业管理和生产秩序严重混乱。1977年,重新恢复了各项原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逐步完善了各种定额管理。
  第三阶段1980年至199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州国营企业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整顿企业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企业面貌得到改善。
  30多年来的发展,为企业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以数据说话,按程序操作,按标准衡量,用制度保证的基础管理系统,企业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逐年下降,每年都有一批名优新特产品投放市场,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自从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全州陆续开展了企业升级活动,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基础管理工作普遍加强,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在企业内部,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厂长负责制相关的配套制度外,提出了企业管理要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为主线,内部分配改革为动力,基础工作和班组标准化建设为保证的思路,提出建设“勤奋、进取、严细、求实”企业精神,“两个文明一齐抓,争先创优上等级”的治厂方针,在职工中形成了“为企业拼搏,为四化出力”的良好氛围。
  根据“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管理素质的要求”和“坚持标准,严格论证,注重管理”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升级达标活动。截止1990年底:州乳品厂、州地毯厂、迭部县木材综合加工厂、州水箱厂晋升省二级企业。全州共有17户企业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1户企业晋升为计量3级企业。
  “七五”期间,全州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累计共35项,如母乳化奶粉、速溶奶粉、婴儿奶粉、管带式水箱、低锡焊料、山珍猴头菌罐头、牛血清白蛋白、歧化酶等,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产品产值率1990年达到全州工业总产值的6.37%。同时全脂加糖奶粉、可可麦乳精、低脂奶粉、藏马靴、东一75水箱芯子、东一140水箱、藏夹服、港式羊皮服装、活动羊圈等9项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产值从1985年的197.65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300.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7%,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100%。1987年起,全州工业企业加强全员质量意识教育和普及深化,逐步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全州大部分国营工业企业建立QC小组,普及率达85%以上。同时把TQC基本管理方法同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基本做到“三性”和“五有”:即目标性、科学性和民主性;有组织登记、有方针和目标、有课题和计划、有步骤和活动、有成果和奖励。全州参加全国全面质理管理统考的有176人,全部拿到结业证书,有4户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验收。
  根据能源、原材料缺乏的现实,各企业在节能降耗上狠下功夫。据统计“七五”期间累计节电684万千瓦小时,节铜232.52吨,节煤2376.9吨,原材料、燃料、动力单耗稳定降低率“七五”期间平均在86%以上,1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1986年的14吨标煤/万元,下降到1990年的4.13吨标煤/万元。
  重视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州计委制定业务技术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实行了分级负责,狠抓落实。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州共接受各类培训的职工累计3665人次,其中:培训初级工2172人,中级工1331人,高级工62人。拿到国家统一培训考试结业证的厂长(经理)有36人。
  第三节技术改造
  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并促使工业生产和邮电通讯等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使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技术水平不同程度提高,原料、燃料消耗不断下降。1981年至1990年新增加的工业总产值中,60%左右是靠技术改造取得的。
  1981年,完成投资57.2万元,新增产值134万元,上交利税21万元;1982年,完成投资146.2万元,新增产值286万元,上交利税43万元;1983年,完成投资199.8万元,新增产值201万元,上交利税38万元;1984年,完成投资229.3万元,新增产值206万元,上交利税46.4万元;1985年,完成投资452万元,新增产值789万元,上交利税114.4万元。
  “六五”期间技术改造总投资1084.5万元,新增产值1616万元,上交利税262.8万元。完成的项目有州乳品厂、州木器厂、州火柴厂等3厂的设备改造,夏河县皮革厂迁址,舟曲县水泥厂设备改造等24项。
  1986年完成投资404.5万元,新增产值450万元,上交利税70万元。完成的项目有州肉联厂机械化屠宰车间,州乳品厂锅炉改造,夏河县皮革厂藏靴设备购置等22项。1987年,完成投资406万元,新增产值462万元,上交利税76万元。完成项目有州水箱厂低锡焊料生产线,州印刷厂纸箱车间,卓尼县风味食品厂沙棘生产线等20项。
  1988年完成投资590万元,新增产值532万元,上交利税82万元。完成项目有州地毯厂新增一梳一纺设备,夏河县罐头厂300吨原料冷库建设等15项。
  1989年完成投资609万元,新增产值1014万元,上交利税82万元。完成项目有州肉联厂千吨冷库建设,州乳品厂婴儿奶粉设备,兰夏绒毛厂三梳三纺设备等12项。1990年,完成投资473万元,新增产值751.7万元,上交利税160.6万元,完成的项目有迭部县木材综合加工厂模压门窗生产线、临潭县榨油厂建设等11项。
  “七五”期间,建成5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105个,共完成投资3214.04万元,新增产值2552万元,上交利税671万元。全州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每投资1元可增加产值2元,利税0.3-0.4元,由此测算工业总产值中的60%是靠技术改造取得的。
  甘南州1949〜1990年工业总产值计算单位:万元甘南州1972〜1990年全民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单位:万元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