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造纸印刷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29
颗粒名称: 第八节 造纸印刷业
分类号: F407.84
页数: 2
页码: 625-626
摘要: 甘南地区的印刷业始于元、明时期,它是随着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兴盛,印刷大量佛经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80年以后,临潭县第二中学、合作第一中学、夏河县武装部等单位相继办起各自的小型铅字排版印刷厂,除印刷本单位办公、教学、作业本等印刷品以外,也对外承印零星业务,以增加单位收入。其后,电脑排版的兴起,逐渐代替了铅字排版印刷。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造纸印刷业

内容

甘南地区的印刷业始于元、明时期,它是随着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兴盛,印刷大量佛经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卓尼禅定寺院在清朝初期,创办了规模较大的印经院,开始刻印多种藏文典籍。1721年至1731年,聘请精通语法的学者,对那塘、北京、理塘3种版本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进行勘校,并征集书写刻字、印刷专业人员近300人,耗银17525两,刻制成《甘珠尔》印版35462块。1753至1772年,历时19载耗银13937两,刻制成《丹珠尔》印版104500块。因其讹误少、字体优美、印刷清晰而闻名中外。印刷《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1部,需50多个印工,费半年以上工时才能完成, 每部工本费需银币2000多元。《甘珠尔》、《丹珠尔》等各种藏文典籍,一直印刷到1928年卓尼禅定寺印版全部被焚毁时为止。拉卜楞寺院印经院在民国时期,有僧侣40多人,其中书写版文的4人,印刷技工4人,校对2人,刻版工30人,每年从3月15日至9月15日工作。至今,寺内还保存着各种木刻经版7万余块。民国时期,甘南以寺院为主的印刷业已具一定规模.除卓尼禅定寺、夏河拉卜楞寺外,阿木去乎寺亦设有印经院。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卓尼第11代土司杨汝松组织刻写《甘珠尔》大藏经版时,就已安排了造纸工人若干名。在此之前已有佛经传世,土法造纸远在此前。他们是利用当地盛产的狼毒(俗名狗蹄花)的块状根加工成小条幅纸线,质地如宣纸,但无漂白技术,故呈土黄色。佛经大都以此种纸印刷后裱背而成。三十年代初期,卓尼土司从外地请来技工,在达子多林区办起一座小型造纸厂,用树木、马兰草、狗蹄子根等作造纸原料。因技术不过关、设备落后,造出的纸张色黄、质脆而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8年,卓尼曾建起造纸厂一座,生产大张有光纸。但仍未漂白,因在其后全国纸张紧缺,供机关单位办公使用。造纸厂于I960年撤销。1952年《夏河报》(《甘南报》前身)开始石印,并为县级各机关印制信封、信纸、表格等。同年底,省新闻出版处为《夏河报》调配四平印刷机、圆盘印刷机、手摇铸字机、手工刨条机各1台、汉文铜模5付。后又购进藏文部分字号铜字2付。报纸开始用铅字排版印刷。是为甘南铅字排版印刷之始,也是甘南印刷厂之基础。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印刷厂随报社(时已改称《甘南报》)迁至合作。1972年从报社分出,称甘南州印刷厂。除继续承印《甘南报》以外,大量接受州内各种印刷品。并逐渐添置和更新了一部分印刷设备.技术力量也不断壮大,当时是州内唯一的一家印刷厂家。
  1977年,《甘南报》印刷厂建成开机,以铅字排印藏汉两文《甘南报》为主,并承印部分社会印刷品。1980年以后,临潭县第二中学、合作第一中学、夏河县武装部等单位相继办起各自的小型铅字排版印刷厂,除印刷本单位办公、教学、作业本等印刷品以外,也对外承印零星业务,以增加单位收入。其后,电脑排版的兴起,逐渐代替了铅字排版印刷。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汝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