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日用金属品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日用金属品手工业
分类号: F768.9
页数: 2
页码: 619-620
摘要: 甘南的日用金属品手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潭城关镇、新城乡、舟曲县城、卓尼县城、夏河拉卜楞等地。此外,夏河的黑错(今合作)、美武、舟曲的憨板、临潭的古战等不少村庄也有从事这类手工作业的个体工匠。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日用金属品手工业

内容

甘南的日用金属品手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潭城关镇、新城乡、舟曲县城、卓尼县城、夏河拉卜楞等地。此外,夏河的黑错(今合作)、美武、舟曲的憨板、临潭的古战等不少村庄也有从事这类手工作业的个体工匠。据《甘青闻见记》记载:三十年代,临潭旧城制作铜器的手工业个体多则20余家,少则5~6家。制作的产品除就地销售外,由商人驮运至青、川藏区销售。夏河的美武有铁匠、铜匠、银匠共10余户,资金一般为2〜20枚银元,多者不过百元。1938年,夏河美武有一铜匠名王文清,他的铜器工艺技术精巧,专门给寺院制作铜灯、铜佛像及其它铜制品。黑错有铁匠4户,手工锻造藏刀、斧头、镰刀、勺子、柴刀、菜刀、腰刀、蹶头等用品。铜匠主要制作铜盆、铜勺、铜锅、铜火锅、铜火盆、铜壶及铜装饰品等民族用品。银匠、金匠制作戒指、手镯、耳环、奶勾等各类藏、汉、回族群众佩带的首饰,还用银装饰镶嵌马鞍、刀鞘、木碗等用品,藏族妇女背部的装饰品“拉哇”和腰部革带上的装饰物“姚桑”,铜银镶嵌的奶勾等饰物.男子所佩刀鞘以及嵌银羚羊角烟锅的制作,都非常精美。银制镂空图案有些是藏族“八瑞”图案,有些是汉族的“二龙戏珠”、“五福捧寿”、“松鹤延年”等,工艺精湛,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这些手工业工匠除在家中的小作坊制作外,也带工具走村串寨,就地支炉,制作当地群众所需用品。工匠的手艺或祖传,或师徒相传,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技艺得到了提高,不少工匠因其产品工艺精、质量好,因创名产品而成了名匠,远近各族群众慕名前来定购、定做者络绎不绝。至建国前夕除铜匠王文清外,还有制作金、银首饰的著名工匠,临潭、卓尼的刘兆宽、孙锡三、张学羲、王少佛等。
  共和国建立后甘南的日用金属品手工业主要是通过五十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各行业手工匠人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合作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组织和成立的有:夏河县民族五金厂,舟曲县、临潭县手工业联社,合作铁器社等集体所有制企业。卓尼、碌曲、玛曲、迭部等县手工业联社,则是六十年代相继组建起来的。1970年甘南州五金厂建成投产,1976年与合作铁器社合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取暖制品、日用镇铁制品、铁制小农具及民族特需用品、铅丝和各种规格的铁钉。
  1980年以后,甘南州五金厂、夏河县民族五金厂和玛曲县手工业联社民族用品综合厂根据牧区游牧生活特点生产的民族方炉深受牧民欢迎。这3户企业被国家民委列为生产民族用品的定点厂家。1958年建成的国营甘南州农机厂起初也主要生产烟筒、炉子、水桶、簸箕等取暖及日用镇铁制品。1970年前后建成的各县农机厂除搞农机维修、生产简单的农业机械以外,还生产铁制中小农具及镇铁制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许多民间工匠办起生产日用铁器小手工作坊,生产小农具、马證、铁铲、腰刀、菜刀、打狗棒等多种小铁器及镇铁制品,繁荣了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
  1990年,除个体小手工业作坊外,全州生产日用铁器的专厂及兼厂共15家,生产中、小农具1.31万件,火炉等取暖制品用料计100吨,镇铁制品1.1万件,铅丝360吨,各种规格的铁钉89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清
相关人物
刘兆宽
相关人物
孙锡三
相关人物
张学羲
相关人物
王少佛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