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轻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轻工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12
页码: 619-630
摘要: 甘南的日用金属品手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潭城关镇、新城乡、舟曲县城、卓尼县城、夏河拉卜楞等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许多民间工匠办起生产日用铁器小手工作坊,生产小农具、马證、铁铲、腰刀、菜刀、打狗棒等多种小铁器及镇铁制品,繁荣了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轻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第一节日用金属品手工业
  甘南的日用金属品手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潭城关镇、新城乡、舟曲县城、卓尼县城、夏河拉卜楞等地。此外,夏河的黑错(今合作)、美武、舟曲的憨板、临潭的古战等不少村庄也有从事这类手工作业的个体工匠。据《甘青闻见记》记载:三十年代,临潭旧城制作铜器的手工业个体多则20余家,少则5~6家。制作的产品除就地销售外,由商人驮运至青、川藏区销售。夏河的美武有铁匠、铜匠、银匠共10余户,资金一般为2〜20枚银元,多者不过百元。1938年,夏河美武有一铜匠名王文清,他的铜器工艺技术精巧,专门给寺院制作铜灯、铜佛像及其它铜制品。黑错有铁匠4户,手工锻造藏刀、斧头、镰刀、勺子、柴刀、菜刀、腰刀、蹶头等用品。铜匠主要制作铜盆、铜勺、铜锅、铜火锅、铜火盆、铜壶及铜装饰品等民族用品。银匠、金匠制作戒指、手镯、耳环、奶勾等各类藏、汉、回族群众佩带的首饰,还用银装饰镶嵌马鞍、刀鞘、木碗等用品,藏族妇女背部的装饰品“拉哇”和腰部革带上的装饰物“姚桑”,铜银镶嵌的奶勾等饰物.男子所佩刀鞘以及嵌银羚羊角烟锅的制作,都非常精美。银制镂空图案有些是藏族“八瑞”图案,有些是汉族的“二龙戏珠”、“五福捧寿”、“松鹤延年”等,工艺精湛,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这些手工业工匠除在家中的小作坊制作外,也带工具走村串寨,就地支炉,制作当地群众所需用品。工匠的手艺或祖传,或师徒相传,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技艺得到了提高,不少工匠因其产品工艺精、质量好,因创名产品而成了名匠,远近各族群众慕名前来定购、定做者络绎不绝。至建国前夕除铜匠王文清外,还有制作金、银首饰的著名工匠,临潭、卓尼的刘兆宽、孙锡三、张学羲、王少佛等。
  共和国建立后甘南的日用金属品手工业主要是通过五十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各行业手工匠人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合作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组织和成立的有:夏河县民族五金厂,舟曲县、临潭县手工业联社,合作铁器社等集体所有制企业。卓尼、碌曲、玛曲、迭部等县手工业联社,则是六十年代相继组建起来的。1970年甘南州五金厂建成投产,1976年与合作铁器社合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取暖制品、日用镇铁制品、铁制小农具及民族特需用品、铅丝和各种规格的铁钉。
  1980年以后,甘南州五金厂、夏河县民族五金厂和玛曲县手工业联社民族用品综合厂根据牧区游牧生活特点生产的民族方炉深受牧民欢迎。这3户企业被国家民委列为生产民族用品的定点厂家。1958年建成的国营甘南州农机厂起初也主要生产烟筒、炉子、水桶、簸箕等取暖及日用镇铁制品。1970年前后建成的各县农机厂除搞农机维修、生产简单的农业机械以外,还生产铁制中小农具及镇铁制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许多民间工匠办起生产日用铁器小手工作坊,生产小农具、铁铲、腰刀、菜刀、打狗棒等多种小铁器及镇铁制品,繁荣了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
  1990年,除个体小手工业作坊外,全州生产日用铁器的专厂及兼厂共15家,生产中、小农具1.31万件,火炉等取暖制品用料计100吨,镇铁制品1.1万件,铅丝360吨,各种规格的铁钉89吨。
  第二节纺织业
  甘南地区盛产羊、牛毛,气候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种植胡麻(亚麻),舟曲沿白龙江两岸个别地方出产棉花,纺纱织布手工业由来已久。民国时期,普通老百姓一般穿的都是用麻布、褐、皮等缝制的衣服。因此,毛、麻、棉纺织业与家庭小作坊紧密结合在一起。牧区藏族群众几乎每家都从事手工毛褐纺织,用牛毛捻成线,而后织成褐子,制成帐篷、毛口袋、粗毛毯等生活用品;用羊毛纺织成褐子,缝制成春、夏、秋季穿的褐衫,也用羊毛纺织毛毯、腰带、鞋帮等。技术较髙的,则把择选的羊毛染成色、捻线织成褐子叫氆氇。氆氇的生产最早来自西藏地区,后于1935年,由12名印度商人在夏河拉卜楞开办了纺织氆氇的“氆氇洋行”,虽然价格高,却颇受佛教僧侣和广大群众喜爱,销售很快。1948年外国人撤走后,“氆氇洋行”由天津人李华锋接办,招收工人约20名,并扩大生产,制作僧帽、马鞍垫等产品,共和国建立后停办。
  迭部、拉卜楞产的氆氇质地、色调比较好,可与西藏产的氆氇相媲美。《夏河县志略》中对民国时期农家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本县农副业有织牛毛口袋者,有制羊毛毯者,年产约达1500件,有织毛褐者,有毛纺编织者。大件毛衣约1200件,毛线5000斤,藏民亦大都有以毛编织幕帐及毛褐”。
  临潭、西固除纺织毛褐外,用胡麻纺织麻布,西固个别地方还用棉花纺织土布。据《临潭县经济考察记》记载:“三十年代,临潭县毛褐每年的产量约40万余尺,布30余万尺,除自用外,还到岷县、兰州一带销售,数量约11万余尺,麻布20余万尺”。当时,手工纺织业已是临潭农民解决衣料,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家庭副业。伴随着家庭手工纺织品染色的需要,临潭旧城,西固县城等地,有人办起染坊,漂染民间的手工纺织品。1939年建成的“拉卜楞职业民生工厂”是甘南的头一家手工纺织厂,厂内设有织毯、织布、漂染3个车间。织毯车间主要生产栽绒毛毯;织布车间使用木制机具,纺织坯布;漂染以红色为主,兼染其它色彩;每天能织毯、织布各约10余尺,能漂染布匹10余丈。至建国前后,棉布逐渐取代了麻布,织布、漂染业随之消失。1940年,临潭旧城袁相臣在家中办起地毯厂,有织毯作坊8间,织架10副,工人17人,生产炕毯、地毯、马褥子、坐垫等。
  1982年,甘南州地毯厂建成投产。总投资225万元,设计能力年产值200万元。建厂初期,生产仿古、波斯地毯,出口美、英、西德、日本、瑞士、瑞典等6国,具有一定的创汇能力。时有工人80余人。年产2000多平方米。1989年,甘肃省飞天地毯总公司与卓尼、临潭县联合在两县各建一座地毯厂,并在部分乡镇建22个分厂。卓尼县飞天地毯厂1990年总产值为12.1万元;临潭县飞天地毯厂1990年产值为16.21万元。有工人717人,当年生产368平方米。
  第三节皮革制品业
  甘南地区盛产牛、羊及野生动物皮张,农牧区的生产、生活用品多以皮革制成。农家加工皮革较为普遍,先用土法熟制牛、羊等皮革,然后缝制成皮鞋、皮靴、皮袄、皮裤、皮帽、皮口袋、皮腰带、皮绳、车马挽具等皮革制品,以供自用。拉卜楞、临潭旧城等商品集散地亦有少数工匠专为市场生产皮革制品,他们的手艺高,制作精细,能生产镶嵌银、铜泡钉的皮腰带等,花色品种较多。另外,在拉卜楞、临潭旧城两地的皮毛商,将收购的皮子集中到他们所开设的皮庄,加工制成熟皮短大衣,运销各地。皮类加工中还有兽皮加工。熊皮、狼皮、狗皮均加工成皮褥子,狐皮、猞猁皮、豹皮等类加工成裘皮大衣。其它兽皮加工成车马挽具的较多,如马钗子和马辔头、皮鞍子、皮绳等。
  甘南州皮革制品业机械化生产是六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1967年夏河县皮革厂建成投产,经过历年的设备更新和几次技术改造,由建厂初期的手工业过渡到主要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产品品种增多,质量稳定提高。主要产品有各种皮鞋、马靴、藏靴、皮件等。1980年,甘南州毛革厂建成投产,建厂初期主要生产裘皮制品,1982年技术改造后建成皮革服装和裘皮服装生产线,1986年,又进行了皮革服装生产线的扩建改造,改造扩建后,年生产服装革由1.5万自然张增加到40万自然张,皮革服装由1万件增加到5万件,产品销往东北、北京、天津、兰州、西藏等省、市、自治区,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能力都有一定提高»1987年,玛曲县尼玛乡皮革厂和夏河县青年鞋厂建成投产。玛曲县尼玛乡皮革厂生产皮革服装和皮鞋,夏河县青年鞋厂主要生产皮鞋。此外,个体手工皮革制作业也竞相参与市场,生产车马挽具、皮绳、皮带等各类小商品。1990年,全州有5户皮革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3万元,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10%,是全州的支柱工业行业之一。主要产品产量革柔制皮革 (折牛皮)为3.39万张,各式皮鞋6.84万双,皮革服装1.16万件。
  第四节竹木手工编制业
  甘南的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和夏河县的个别地方的林缘地区大量生长着毛竹和柳条。这些地区的群众广泛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编制竹、木器具。临潭、卓尼、舟曲3县的农民不仅编制生活用具,还编制生产工具,如粪车上的粪筵,盛粮食的笹篮,加工粮食的筛子、簸箕及背兜、筐子、耨等,个别地方水磨木轮也有用柳条编成的。同时、农民家庭所用的榜楮、笼子、炕席、各式筐子、提菜篮子,甚至有部分山区农民的灶具也有柳条编成的,如漏勺、蒸笼(净篦)等生活用具。除自编自用而外,背斗、笹篮、簸箕、菜篮子等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市场销售,甚至运销外地,产品轻便耐用,价格低廉。
  第五节木制品加工业
  甘南的木器加工遍布城乡。共和国成立前,木器加工主要是家庭生活用具和农具,如炕桌、椅子、桌子、炒面箱、衣物箱、酥油盒、背水桶、水磨轮、犁头等。除此之外有些木雕工匠,专为建造民舍屋宇和庵观寺庙雕刻花饰,他们技术高超,做工精细,雕出的龙、凤、鸟、兽和草虫花卉栩栩如生。
  甘南州的木材加工工业始于1970年。当年,卓尼县木材综合厂、刀告乡办厂、迭部县电尕乡纺织配件厂、县木材综合加工厂等国营、乡办集体企业相继建成投产。还有原属大夏河林业总场的甘南木器厂。1972年,甘南州火柴厂建成,生产“甘南火柴”。
  1979年以后,全州先后办起了40余户地方国营、集体木材加工企业。八十年代以来,木材加工企业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开始向深加工、精制作、综合利用方面发展。八十年代后期,甘南州木器厂、迭部县木材综合加工厂等1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制作家庭用具的企业,这些企业由过去只生产简单的家具、课桌凳、办公用品等几种产品发展到生产各式桌类、文件柜、大衣柜、椅凳类、配件类、民族家具、组合家具等7大类100多个品种。卓尼县刀告乡乡办厂、迭部县电尕乡纺织配件厂制作生产的木制品有板材、汽车马槽、拖拉机拖斗板、纺织配件、电工圆木等。甘南州火柴厂经过历年技术改造,提高了技术水平,由过去的手工制作火柴改造为机械自动制作,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1990年,全州46户木材加工企业,从事锯材加工的有33户,从事家具及木制品生产的有9户,从事火柴及藏香制作的有4户。锯材产量为39321立方米,其中:省属企业19599立方米,地方企业为19722立方米,地方企业生产各式木制家具3.6万件,生产火柴2万件。另外,省属企业生产机制板及纸板800吨,人造板1910立方米。
  第六节缝纫业
  甘南的缝纫工业是从民间手工裁缝起步的。牧民多为自制羊皮服装,城镇附近和农区服装也多为群众自己缝制,只有少数是让裁缝加工的。共和国建立前夏河拉卜楞有3户缝纫加工业,临潭新城、旧城有9户,舟曲有4户,卓尼有3户。建国初期,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将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缝纫合作社或缝纫组。1953年,夏河县民族被服厂建成投产。1964年,合作民族被服厂建成。1970年,州民贸公司被服厂开张生产。经不断的设备更新,缝纫工业由过去的手工裁缝发展为半机械化规模生产企业。1974年9月,由省轻纺工业厅拨款3万元,扶持夏河民族被服厂的马伞生产。1976年生产马伞4800把,产值达6.72万元,加工民族服装500件,产值达2.2万元,帐篷200顶、产值达2.4万元,来料加工及棉絮加工产值达4万元,总计当年创产值15.12万元。生产的马伞,在整个藏区深受群众欢迎,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因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9年改造扩大了马伞生产线,使马伞产量从年产2000把增加到10000把,产值从5万多元增加到20万元,成为这个厂的“拳头”产品。1987年,夏河民族被服厂生产的“夹藏衣”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少数民族优质产品”。次年,被服厂被省民委、省轻工业厅授予“少数民族用品先进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个体缝纫业发展较快,个体裁缝铺遍布城镇及农牧区乡村,成为个体手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缝纫产品为民族服装、普通服装,还生产帐篷、布鞋等。1990年,全州有国营、集体缝纫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4万元,生产各类服装5万件。
  第七节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在民间源远流长。藏族人自制的“辛”、“特”等乳油制品是上等的糕点。除此,民国时西固福津(今舟曲)、临潭的新、旧城、夏河拉卜楞等已有豆腐、醋、点心等副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1956年至1959年,夏河县食品公司加工厂、甘南乳品厂、甘南州糖业烟酒公司食品加工厂相继建成投产。其产品主要是糕点、酱醋、豆腐等,1958年后,开办了一些粮油加工厂。六十年代,卓尼县食品加工厂、甘南州肉联厂先后建成投产。七十年代,先后有碌曲县食品加工厂、临潭县城关粮油加工厂、甘南州合作粮油公司加工厂、玛曲县副食品加工厂等5户企业建成投产。八十年代以来,在稳定提高原有企业生产水平的同时,继续新建了一批食品加工企业。1980年,玛曲县阿万仓乡干酪素厂建成投产。1983年,舟曲县食品公司加工厂建成投产。1984年,甘南乳品厂开始进行“三效”浓缩技术改造,于1989年建成投产,使得这个厂的奶粉年生产能力由400吨扩大到1000吨,新增产值127万元,利税15万元。技术改造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合格率达100%,特级品率达93%,全脂加糖奶粉获省优质食品称号,母乳化奶粉获全国儿童食品 “金鹿奖”。甘南州肉联厂、玛曲县冷库经过技术改造,形成了半机械化的屠宰流水生产线。1986年,玛曲县尼玛乡干酪素厂、夏河县清真肉类罐头厂、卓尼县风味食品厂、临潭县肉联厂的罐头生产线建成。1988年碌曲县食品公司冷库建成投产。同年,甘南州肉联厂千吨冷库建设列入省技术改造项目,并于当年6月破土动工,于1989年10月全部竣工投入生产,使冷库容量由800吨扩大到2000吨。截止1990年,全州共有食品加工企业32户,占全州地方企业总数的13%,实现工业总产值2044万元,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24%。主要食品产量为乳制品878吨,肉类罐头65吨,各类糕点280吨,鲜冻羊肉854吨,鲜冻牛肉2274吨,其中:出口牛肉403吨。
  第八节造纸印刷业
  甘南地区的印刷业始于元、明时期,它是随着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兴盛,印刷大量佛经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卓尼禅定寺院在清朝初期,创办了规模较大的印经院,开始刻印多种藏文典籍。1721年至1731年,聘请精通语法的学者,对那塘、北京、理塘3种版本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进行勘校,并征集书写刻字、印刷专业人员近300人,耗银17525两,刻制成《甘珠尔》印版35462块。1753至1772年,历时19载耗银13937两,刻制成《丹珠尔》印版104500块。因其讹误少、字体优美、印刷清晰而闻名中外。印刷《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1部,需50多个印工,费半年以上工时才能完成, 每部工本费需银币2000多元。《甘珠尔》、《丹珠尔》等各种藏文典籍,一直印刷到1928年卓尼禅定寺印版全部被焚毁时为止。拉卜楞寺院印经院在民国时期,有僧侣40多人,其中书写版文的4人,印刷技工4人,校对2人,刻版工30人,每年从3月15日至9月15日工作。至今,寺内还保存着各种木刻经版7万余块。民国时期,甘南以寺院为主的印刷业已具一定规模.除卓尼禅定寺、夏河拉卜楞寺外,阿木去乎寺亦设有印经院。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卓尼第11代土司杨汝松组织刻写《甘珠尔》大藏经版时,就已安排了造纸工人若干名。在此之前已有佛经传世,土法造纸远在此前。他们是利用当地盛产的狼毒(俗名狗蹄花)的块状根加工成小条幅纸线,质地如宣纸,但无漂白技术,故呈土黄色。佛经大都以此种纸印刷后裱背而成。三十年代初期,卓尼土司从外地请来技工,在达子多林区办起一座小型造纸厂,用树木、马兰草、狗蹄子根等作造纸原料。因技术不过关、设备落后,造出的纸张色黄、质脆而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8年,卓尼曾建起造纸厂一座,生产大张有光纸。但仍未漂白,因在其后全国纸张紧缺,供机关单位办公使用。造纸厂于I960年撤销。1952年《夏河报》(《甘南报》前身)开始石印,并为县级各机关印制信封、信纸、表格等。同年底,省新闻出版处为《夏河报》调配四平印刷机、圆盘印刷机、手摇铸字机、手工刨条机各1台、汉文铜模5付。后又购进藏文部分字号铜字2付。报纸开始用铅字排版印刷。是为甘南铅字排版印刷之始,也是甘南印刷厂之基础。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印刷厂随报社(时已改称《甘南报》)迁至合作。1972年从报社分出,称甘南州印刷厂。除继续承印《甘南报》以外,大量接受州内各种印刷品。并逐渐添置和更新了一部分印刷设备.技术力量也不断壮大,当时是州内唯一的一家印刷厂家。
  1977年,《甘南报》印刷厂建成开机,以铅字排印藏汉两文《甘南报》为主,并承印部分社会印刷品。1980年以后,临潭县第二中学、合作第一中学、夏河县武装部等单位相继办起各自的小型铅字排版印刷厂,除印刷本单位办公、教学、作业本等印刷品以外,也对外承印零星业务,以增加单位收入。其后,电脑排版的兴起,逐渐代替了铅字排版印刷。
  第九节医药工业
  1784年,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仿照拉萨药王山l利众医学院,创建了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医学院),开创了甘南地区藏医药事业的先河。拉卜楞寺曼巴扎仓是培养藏医药人员和研究藏医药的专门机构,也是藏成药较集中的生产点。后来,卓尼车巴沟贡巴寺、碌曲郎木寺、夏河美武岗察寺等寺院曼巴扎仓也相继设立。各寺院的曼巴扎仓及民间藏医经常加工制作藏药。西固、临潭有少数民间中医自己开设小型药铺,采集中草药材,炮制加工成各种丸、散、膏、丹等中成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派来了大批医务工作者,建立了州、县、乡三级医疗机构,自己动手炮制各种中草药。1971年1月,甘南州制药厂建成,开始手工制作10几种中成药。后来,逐步购置、更新设备和扩建改造厂房,七十年代末,州制药厂的药品向多品种、高质量、多剂型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生产中成药的医药工业厂家。八十年代末期,甘南州制药厂生产的定型药品已达36个品种,其中藏成药“洁白丸”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秀产品“金龙奖”。1988年,“洁白丸”荣获健康报药品大赛“健康银杯奖”。甘南州制药厂生产的“六神丸”、“鹿角胶”、“阿胶”等中成药,除供应本州外,还远销国内10多个省、市。甘南州食品公司肉联厂从1974年起到1980年前后利用牛、羊脏器官,每年生产胎盘糖衣片、复方肝胚隆等药品11万余瓶,畅销国内。1972年前后,夏河县卫生局组织藏医人员,研究提高传统藏成药方。他们整理编写出了20多份藏成药《藏药标准》及《起草说明书》,其中:“洁白丸”、“八味沉香散”、“九味石灰华散”等列入1977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还有18种藏成药及5个单味药列入西北五省、区地方成药。上述藏成药样品由拉卜楞寺院生产队的藏医代为炮制。1979年,夏河县藏医院落成开业,医院设有藏药厂,开业以来制作各类常用药。1980年,甘南州藏医研究所设有附属试验药厂,专门加工炮制各类藏成药。1989年生产的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耳石丸”、“芒觉珍宝丸”、“佐达珍宝丸”、“二十五味珍珠丸”等5种药品,填补了甘肃省藏药制剂史上的空白。
  1986年4月,夏河县生物制剂厂建成投产,他们从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引进技术,利用牛血、牛肝等脏器,提纯制作生物化学试剂。1986年,生产的“牛红细胞氧化物歧化酶”经甘肃省经济委员会主持,通过专家技术鉴定,产品达到生物化学试剂标准。此外,还生产牛血清白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等产品。1987年碌曲县双岔黄连素厂投产。1989年、临潭县畜牧局兽药厂投产。截止1990年,全州有6个医药工並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4万元。
  第十节饲料加工业
  甘南的饲料工业从1984年开始由州粮油公司在合作建成第一座年产300吨的饲料加工厂起步,开始生产配合饲料。随之州畜牧系统牵头组建的饲料加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临潭县在城关等乡镇建成加工点8个。1985年夏河、碌曲两县建成配合饲料加工点4个,粗饲料加工点10个。到1989年底,、全州建成中型饲料厂2座,小型饲料厂4座,饲料加工点65处。加工点以临夏产风雷Ⅰ型粉碎机和小钢磨为主,各厂、点共有各种加工机械171台,流动资金15万元左右,年总产值达70万元。在建成的饲料加工点中,属草原站办的3座’国营厂办的8座,乡畜牧站办的6座,其余均属个体户筹办经营。以生产草粉、配(混)合饲料为主,全州累计生产配(混)合饲料895万公斤,草粉2029万公斤,青贮氨化饲料695万公斤,肉骨粉28万公斤,蹄角粉5万公斤。
  夏河县颗粒饲料厂1985年10月建成,总投资38万元,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生产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SLY一Z17上海青浦产粉碎颗粒机,年生产能力3000吨,主要生产配合草粉和颗粒饲料。职工11人,其中技术人员2人。1989年生产青干草50万公斤,燕麦15万公斤,青棵2.5万公斤,油籽3.5万公斤。加工各种饲料153万公斤,其中粗饲料78.7万公斤,配(混)合饲料70万公斤,鸡饲料4.3万公斤,加工青贮饲料22.5万公斤。
  卓尼县饲料厂1987年12月建成,总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1627平方米,生产使用面积1135.5平方米。主要机械有武威产PE一350型粉碎机和连云港产松针粉机,年生产能力1000吨,主要生产配合饲料、草粉和松针粉。1987年生产各类饲料62.7吨,职工4人,其中技术人员1人。
  第十一节机械修配业
  一、国营机修
  甘南汽车修理业开始于1958年。国营运输企业组建后,甘南汽车运输队内设保修组,修理人员14名,仅承担本车队的汽车维修和中小修理。随着甘南汽车运输公司的建立和车辆的增加,公司成立了汽车保养场,各车队配备了相应的保修班组,同时还创办轮胎翻修厂。汽车大修能力逐步提高,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这一时期,汽车修理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公司汽车的一、二、三级保养和一般的大、中型修理。
  1970年,建成了甘南州汽车修理厂。修理厂作为本地区较大的国营汽车修理企业,承担起全州汽车的大中型修理和拖拉机等农用机械的维修任务。1972年修理拖拉机及农业机械设备达30台(件)。截止1985年底,甘南汽车修理厂有职工119人,固定资产达130.03万元。1986年至1990年期间,甘南汽车修理厂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推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把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开始稳步发展。1990年,完成汽车大修66辆,中修474辆、小修1090辆,工业总产值53.65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上缴利税2.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甘南汽车修理厂为骨干的一大批汽车修理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迭部、舟曲、洮河林业局和国营七九二矿都建立起相当规模的汽车修理厂(场)。
  1990年统计,全州共有大小汽车修理网点69户,其中汽车大修5户,二、三级保养16户,综合小修32户,专项小修14户。
  二、机关企事业单位汽车修理
  1969年,迭部林业局由原机械队扩建的机修厂,作为甘南地区机关企事业车辆的第一个修理厂家,共有职工54人,各类机修设备53台(件),年修车(含大修)能力可达72辆,年实现利润5万元。
  到七十年代初,一些建立了汽车队的单位,着手组建汽车修理班或组,修建工棚,开展汽车零星小修或一、二级保养维修业务。如州商业局、粮食局、砖瓦厂、乳品厂、水电局、物资局、外贸局、食品公司、煤炭公司等单位的车队,都组建有汽车保养维修班组,人员4至5人或10余人不等。
  1976年以后,舟曲、洮河林业局也组建起机修厂,都有一定的汽车保养、修理能力。至年底,全州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置修理汽车班组的18个,其中具有大修水平的3个,小修和一、二、三级保养的15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车队撤销或解散。到1990年,机关企事业汽车修理行业仅剩舟曲、迭部和洮河林业局机修厂,州乳品厂、砖瓦厂、物资局、水电局、粮食局等车队的汽车修理班组。三、私营汽车修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汽车运输业的繁荣,私营汽车维修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既有国营和集体,又有联户和个体・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机械维修格局,网点遍布城乡。到1990年,全州个体、联户汽车维修网点已达32户。为了加强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确保汽车维修质量,甘南州公路运输管理处根据《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全省关于整顿汽车维修行业工作会议精神,从1987年11月开始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了整顿。经过整顿对21户大修、16户中小修、28户集体、4户个体修理部进行了审验发证工作,将汽车维修业纳入正常的行业管理中。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