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冶炼铸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2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冶炼铸造业
分类号: TF111
页数: 2
页码: 616-616
摘要: 1978年以后,临潭牛氏后代和邱广成等人,办起了城关镇翻砂一厂、二厂,继承祖业,铸造铜器。还有城关青崖的丁继昌父子,也办起炉院,铸造铜铁锅等。同时,县农机厂和手联社翻砂车间、长川乡等办有炉院8处。1990年临潭县铸造业总产值18万元,从业人员58人。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冶炼铸造业

内容

自清康熙年间西固(今舟曲)开办铁厂后,州域内便有了冶炼业。民国时期西固先后有17户人家开办铁厂。每个铁厂有炼铁炉1个,炉高约6米,炉体用黄土夯筑而成,为防风雨侵蚀,炉外包裹木条,炉膛内用花岗石、石英青泥等耐火材料砌成。
  铁矿石冶炼工艺采用陈法。铁厂俟矿石、木炭积累至一定数量后,即开始冶炼。矿石入炉之前,先焙烧矿石,使水分及有机物挥发。经过焙烧后的矿石装入熔炉,数寸为一层,上面覆盖木炭一层,木炭之上又装矿石一层,如此一层又一层,装到将近炉口时,就从下面点火,点火后风箱就开始鼓风,日夜不停,直至冶炼完毕。熔炉内的木炭燃烧后,因不断鼓风,造成高温,矿石熔化,木炭渐被烧成灰,垒砌成的木炭与矿石体积大减,炉内上部空位下移,匠人们一边取出炉底流集的铁液,一边添炭添矿石。取出的铁液倒入用细砂作的板槽模具中,即成为重60斤左右的铁板。各铁厂几乎每年开火炼铁1次,也有2年开火炼1次的,开火次数及开火时间长短依矿石及木炭供应情况而定。西固各铁厂炼出的铁,大多是生铁,含碳较高,断口灰白。只有正金沟及瓜咱沟内两铁厂炼出的铁是熟铁.可用以锻造器具。西固的铸锌业和冶铁业基本上是同时创办的。1946年,西固共有铸诈厂10家,分布在白龙江南岸各村镇中。犁锋销路很广,除县内农村外,大部分销往武都、礼县、岷县、临洮等地。生、熟铁的销售地亦大体相仿佛,但以本县为主,用以锻造铁器。
  共和国建立初期,上述各铁厂及铸锌厂陆续停办。1970年舟曲县出现几个村办铸锋厂,不久又停产。1986年,在州水箱厂、卓尼、迭部相继建成3座铸冶炼厂,1988年以后因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而停产。
  临潭旧城有铜、铁铸造业。旧城的牛氏祖传铜器铸造工艺源于岷县的陈家沟。民国初年,牛氏从岷县迁居旧城,开办作坊铸造铜器。铜器有锅、火盆、香炉、火炉、鼎炉等10多种民族用品。铸造的铜器融绘画、造型艺术与传统工艺为一体,既有实用性,又是装饰居室的精美工艺品。产品中的“八宝”铜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深受藏区群众欢迎。铸造的铜锅,小的可供1个家庭做饭,大的1次能煮6~7头牛,可供上千人就餐使用,是寺院施斋的理想用具。产品销往甘、青、川、藏等藏区。牛氏铜器铸造作坊有时也搞铁器铸造。旧城(今城关镇)还有2~3户人家从西固等地购买生铁,从附近地区收集废生铁,铸造犁铮、生铁锅、火盆等铁器。1949年后,这些铜铁铸造工匠在合作化运动中先后加入集体生产,部分人继续从事铸造业。
  1958年,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动员群众把自家的铜、铁锅及其它铜、铁日用品砸碎,以废铜、铁交公“炼钢铁”。舟曲县筑起土法炼铁小高炉236座,夜以继日“大炼钢铁”。被列入全省大炼钢铁重点地区。碌曲县成立了钢铁办公室,各县无一例外,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炼出的都是些劣质烧结铁、劣质钢。1978年以后,临潭牛氏后代和邱广成等人,办起了城关镇翻砂一厂、二厂,继承祖业,铸造铜器。还有城关青崖的丁继昌父子,也办起炉院,铸造铜铁锅等。同时,县农机厂和手联社翻砂车间、长川乡等办有炉院8处。1990年临潭县铸造业总产值18万元,从业人员58人。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