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综合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综合技术推广
分类号: S31
页数: 5
页码: 574-578
摘要: 甘南广大农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在栽培技术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合作化时期,各级行政部门、技术部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六十年代曾兴起的以“样板田”为中心的栽培试验研究工作,七十年代搞的“大寨田”、“丰产田”,对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也起了一定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州的栽培研究逐年向综合、定量、大面积、突出高阴湿地区特点及向农业综合技术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栽培技术

内容

—、栽培技术研究
  甘南广大农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在栽培技术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合作化时期,各级行政部门、技术部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六十年代曾兴起的以“样板田”为中心的栽培试验研究工作,七十年代搞的“大寨田”、“丰产田”,对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也起了一定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州的栽培研究逐年向综合、定量、大面积、突出高阴湿地区特点及向农业综合技术的方向发展。(一)高寒灌区春小麦丰产栽培研究
  州农林站、夏河县农林站于1983年至1984年在夏河县王格尔塘进行春小麦丰产栽培试验,探索了中产田向高产水平发展的途径,由过去单纯依靠密植增穗转变到控制穗数争取穗重,走低群体壮个体的路子。其关健栽培措施是培肥地力,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1983年,小麦高原338品种亩产达到614.75公斤,创造了全州春小麦亩产最高成绩。
  (二)高寒阴湿地区青棵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984年至1986年,州农科所、临潭县农林局在临潭县城关镇古城山旱地开展了高寒阴湿地区(海拔2810米,年均气温3.2C,年降水量626.7毫米)青棵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说明.品种、播期、密度、化肥用量及配比均有显著增产效应。其最优组合:品种为肚里黄.播期4月120,密度(基本苗)27〜30万株/亩,化肥用量及配比(纯氮、纯磷)6.3:3.2(公斤/亩)。关健栽培措施是选用良种、增施化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互相关联的综合性措施。百亩丰产田取得平均亩产274.7公斤,为试验前3年平均亩产的2.3倍。
  (三)白龙江河谷灌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白龙江河谷灌溉地区是甘南州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一年可收两季或两年收三季。八十年代以前,主要用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取得了明显效益。七十年代搞“三种三收”,未能成功。从1987年开始,州农技站、舟曲县种子公司开始小麦套种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经过4年努力,解决了播期、播幅、密度、方式、施肥量、管理等一系列栽培技术,玉米亩产翻了一番。至1990年,套种面积达5000多亩,平均每亩增产200公斤。结合杂交玉米的种植和覆膜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白龙江河谷灌溉区的产量向亩产吨粮发展,并且扩大了两季收获地区。
  (四)油料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1983年至1985年,州农技站在卓尼县纳浪乡进行了奥罗油菜丰产栽培试验,不仅解决了奥罗油菜在该地区种植不成熟的问题,而且取得了亩产257.5公斤的全州油菜高产纪录。1985年至1987年,州农科所在临潭县卓洛乡开展甘南高寒地区小油菜丰产栽培试验示范,使小油菜从粗放耕作、盲目投入的传统经验型向智力开发、改革耕作技术、配方施肥的科学型发展,亩产从40〜50公斤提高到113公斤。
  1985年至1987年,夏河县农技站进行了蚕豆套种大黄芥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解决了套种的方式、比例等一系列栽培技术问题。
  (五)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
  1984年舟曲县农技站在弓子石乡下湾村(海拔1800米),小面积试验地膜覆盖种植鲁玉4号玉米获得成功,1986年州农林局在舟曲县南峪乡将地膜覆盖技术用于春播玉米,获得了早熟8天、亩产增加63.4%的良好效果。以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迅速扩大,1990年舟曲县已发展到1.5万多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原栽培地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解决了舟曲半山地区积温不足中晚熟高产玉米品种不能成熟的问题,使高产品种在半山地区得以发展,鲁玉4号等种植到海拔近2000米的地区,全县增产150多万公斤。扩大了复播玉米的栽培地区,使二年三熟区的一些地方,成为一年两熟区。1989年,临潭、卓尼县农技站,应用覆膜技术于马铃薯生产,也收到了增加产量的效果。至1990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应用到了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作物的大田生产中。
  (六)其它作物栽培技术引进研究
  在大田作物栽培技术研究试验提高的同时,州农科所于1978年至1980年进行了“高寒地区塑料棚蔬菜栽培试验”;1985年至1987年科委进行了“高寒阴湿地区温室蔬菜栽培技术试验”;1985年开始,州农科所大面积蔬菜栽培采用覆膜栽培技术;1987年至1989年麻牙园艺场“提高草莓生产能力试验”、州农科所“草莓引种试验”等课题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综合技术推广
  共和国建立以前,甘南地区没有推广过农业科学技术。共和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向农民做了一般性的科技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供销部门供应物资,粮食部门调进良种,政府、金融部门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开展了病虫害防治、硫酸鞍施用、步犁及其它新式畜力农具的推广使用。1956年推广良种43.18万公斤,有小麦、青棵、玉米等,推广山地步犁7部,水车10部,化肥有硫酸铁、农药滴滴涕、六六六、白砒及赛力散。
  六、七十年代在搞好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良种推广、农机具推广、化肥施用、病虫害防治、栽培耕作制度的改革、农田基本建设等工作外,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坚持走“试验、示范、推广”的道路,使先进的农业技术首先在基地上开花结果,“看得见,摸得着”,然后普遍推广。
  八十年代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取边试验、边推广的办法,特别是八十年代末期,农技部门开展的综合技术承包工作,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广泛应用。
  丰产栽培试验示范
  州农林工作站1980年在夏河县完东滩公社采用推广良种、调整作物布局、合理施肥、适时灌水等技术,使193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329公斤,其中119亩小麦平均亩产达365.5公斤;1981年在临潭冶力关公社李子沟生产队13户社员中(占全队户数的54.2%)开展了综合农业增产技术示范,使13户的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23.9公斤;州农林站和夏河县农林站1983年至1984年联合在夏河县王格尔塘进行的小麦丰产栽培试验,取得了101亩春小麦平均亩产400多公斤、1亩亩产592公斤的好成绩。1984一1986年,州农技站和舟曲农技站在舟曲县弓子石、南峪乡进行地膜覆盖春玉米的栽培试验获得成功,1990年在全州3县26个乡推广种植,均取得了良好增产效果。
  大面积综合技术承包
  这种承包是由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承包的双轨制,通过承包,提高技术覆盖率,增加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实行科技兴农。1988年至1990年,州农技站、州农科所承包了省农科院主持的《高寒阴湿地区70万亩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6万亩粮食作物整乡技术承包,分别在临潭县城关镇、流顺、冶力关乡,卓尼县纳浪乡具体实施,通过合理调整作物布局、良种良法配套、增施肥料、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四项基本技术,3年平均亩产比基数提高50公斤,举办培训班31期,培训农民8667人(次),印发材料3065份。该项目完成了承包任务,荣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990年开始,由州农林局牵头主持,临潭、卓尼、舟曲、夏河、迭部5县农林(牧)局的农技站、农科所、州种子站参加的30万亩粮食作物整乡技术承包,占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的44%,涉及5个县,36个乡,281个村委会,38442户。计划以4年的时间,使30万亩平均亩产增产40公斤,承包的第一年,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推广良种、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播种技术。开展以拌种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灭草灭鼠、间作套种、覆膜栽培、扩大复种、施用微肥和稀土微肥、根外追肥、应用固氮菌及植物生长调剂素等10多项技术及水浇地改进灌溉等措施,培训基层干部及农民技术员722期、19166人(次),印发科技资料9025份,建立科技示范村46个,示范面积34.2万亩。第一年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6.1公斤,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