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技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8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技推广
分类号: F303.2
页数: 22
页码: 565-586
摘要: 共和国成立以前,甘南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驯化并引进了众多的农家品种。共和国成立以后,良种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机构逐步健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与群众一起在引进、选育、推广良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甘南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农技推广

内容

第一节良种繁育推广
  共和国成立以前,甘南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驯化并引进了众多的农家品种。共和国成立以后,良种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机构逐步健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与群众一起在引进、选育、推广良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甘南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地方品种
  1980年至1990年,根据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精神,甘南州抽调60名农技人员,组织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征集队,在全州6个县、66个公社、189个大队、502个生产队共征集资料381份,其中地方农家品种163份,近缘野生种66份。
  征得的小麦地方品种有:毛麦、白麦、白趙麦、老芒麦等17种;大麦地方品种有舟曲大麦1种;青棵地方品种有肚里黄、长芒青棵、麻青棵等12种;糜子地方品种有白糜子、红糜子、黄糜子、黑糜子等4种;谷子地方品种有大白谷、小白谷、红谷、黄谷等13种;蚕豆地方品种有马牙蚕豆、羊眼蚕豆等5种;豌豆地方品种有白豌豆、麻豌豆两种;大豆地方品种有黑黄豆、白黄豆、绿黄豆、麻黄豆4种;马铃薯地方品种有龙眼洋芋、红洋芋等5种;养麦地方品种有大甜养、小甜养、黑苦养等6种;油菜地方品种有黄芥、黑芥、牛尾梢、小油菜等9种;胡麻地方品种有高脚胡麻、低脚胡麻等3种;玉米地方品种有小黄包谷、小白包谷2种。
  1982年至1985年,受省农科院和全国大麦品种资源协作研究组的委托,由甘南州农科所负责全省的大麦品种资源调查征集和整理鉴定工作,共征集大麦品种1900份,有307份进行了种植鉴定,并编写出版了《甘肃大麦品种志》等科技资料。
  小麦地方品种玉米地方品种
  青棵地方品种
  豌豆地方品种
  谷子地方品种蚕豆地方品种
  荞麦地方品种
  大豆地方品种
  马铃薯地方品种
  胡麻地方品种油菜地方品种
  糜子地方品种
  二、优良品种引进
  民国时期品种引进主要由脚户、车户、商贩等民间引进。共和国建立以后,州农业试验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站及各县良种场、种子公司,大量引进农作物试验品种,至1971年全州共引进试验各类农作物品种460个,其中:小麦360个,青棵16个,豌豆4个,玉米42个,马铃薯22个,油菜6个,棉花5个。至1990年,全州共引进试验各类作物品种累计600个。
  三、优良品种繁育
  1960年7月,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做好以夏收夏选为中心的夏季生产的通知》,在全州麦区广泛开展了穗选、片选等群众性的选种。是年全州共调入各类作物良种67.82万公斤,其中仅阿勃麦良种33.14万公斤,马铃薯优良品种32.96万公斤,同时建立良种繁殖田7.8亩。
  1979年至1981年,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了肚里黄青棵的提纯复壮工作。1981年种植肚里黄青棵种子田100亩,当年给种植青棵区提供质量好、纯度高的肚里黄青棵1万公斤。
  1983年以后,良种繁殖由州县种子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签订良种繁殖合同,良种繁殖专业户种植时所需的种子、化肥等由种子公司提供,繁殖的种子由种子公司收购、在州内调剂,其余部分由农户相互串换。1984年全州建立种子特约繁殖基地9处,种子专业户525户,良(原)种繁殖面积983.7亩,收购良种6.26万公斤。1988年良种基地面积达1.57万亩,繁殖良种262万公斤。1990年全州共建良种基地1.2万亩,其中小麦6631.26亩,生产良种196.4万公斤;青棵3164亩,生产良种61.4万公斤;油菜2118亩,生产良种18.85万公斤。州县种子公司收购良种9.79万公斤,组织串换135.75万公斤。
  四、良种推广
  小麦
  1949年以前冬春小麦种植品种主要有老芒麦、毛麦和红、白铿麦等,亩产仅50公斤左右。五十年代主要推广了玉皮麦、甘肃96号、南大2419等;1957年全州推广玉皮麦种子就达14.97万公斤,甘肃96号种子达13.64万公斤,加上其它良种,良种播种面积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73%,全州小麦平均亩产从1949年的46.5公斤提高到78公斤,完成了小麦品种的第一次换代。
  六十年代主要推广了阿勃、阿夫小麦品种.零星推广了蜀万8号、阿桑、华中77号等。1965年阿勃、阿夫小麦良种在全州推广面积为1.8万亩。这些品种推广以后代替了玉皮麦、甘肃96号等小麦品种,实现了小麦品种第二次换代。至1965年,全州小麦平均亩产90.5公斤,1970年小麦亩产达105.5公斤,使全州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亿公斤大关。七十年代主要推广了甘麦系、天选系和武都5号等小麦品种,1976年全州小麦良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5%,平均亩产量一直在100公斤以上,为小麦第三次换代。八十年代主要推广了晋2148、临农14、渭春1号、高原338、成良1号、陇春10号、陇春11号、广临135等小麦品种,实现了小麦第四次换代,使全州小麦良种面积达87%,平均亩产量提高到127.4公斤,同时创出亩产过千斤的纪录。八十年代末期,引进推广了高原602、甘春16号等耐寒、稳产的小麦优良品种,已成为接班换代品种。1990年,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达16.82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2%。
  青棵
  肚里黄、长芒青棵一直是全州的主栽品种,1981〜1985年.州农科所对肚里黄青棵进行了提纯复壮,提高了质量、纯度,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更好的增产作用。1990年青棵良种推广面积15.73万亩,占青棵播种面积的69%。马铃薯
  五十年代引进推广了西北果洋芋,六十年代推广了深眼窝洋芋,七十年代推广了大白花、小白花、渭会2号、反修2号、四斤黄等洋芋品种。八十年代主要推广了临薯系、武都系。
  玉米
  主要在舟曲县种植,1949年以后引进推广了金皇后,七十年代推广了维尔156、英粒子、庆单1号等玉米品种。八十年代推广了中单2号、鲁玉4号、酒单2号等玉米品种。
  油菜
  油料品种在初期主要种植大黄芥、大红芥等,1973年从青海引进门源小油菜进行试验推广。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的甘兰型油菜奥罗、托尔、WW1256等品种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川地种植。1987年从青海引进青油241油菜品种,在八十年代后期青油241和甘芥1号在全州均有一定面积的推广。1990年油菜良种推广面积4.44万亩,占油菜总播面的36%。
  蚕豆
  共和国成立前后一直种植马牙蚕豆、羊眼蚕豆、红蚕豆、白蚕豆等地方品种。1986年〜1988年,州种子公司从临夏引进了大白蚕、临蚕2号蚕豆品种,在临潭县冶力关乡和夏河县的王格尔塘乡种植观察试验,开始推广并作为搭配品种,到1990年时已成为有些地方的主体品种。1990年蚕豆良种播种面积达4.5万亩.占蚕豆总播种面积的62%。
  五、良种经营
  (一)经营方式
  种子贷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甘南州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少粮缺种问题十分严重。1953年建州以后,政府以贷款、贷放种子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1955年临潭县发放贷款4274.5元,解决了949户农民在种子、耕畜、农具等方面的困难。夏河县发放种子贷款2266元,购入种子7484公斤,解决了183户的缺种困难。1954〜1956年,累计发放各种贷款138万余元,大部分用于购买种子。
  自由借贷
  1955年临潭县发动群众互相借贷种子72071公斤,解决了955户缺种困难,夏河发动群众相互借贷种子27330公斤。
  以粮换种
  1949年以前,种子兑换在农户之间进行。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技种子部门经营的种子在以粮换种时各计各价或直接销售,供给农民种子。
  赊销
  州县种子公司成立以后,为了解决灾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用种问题,曾实行了赊销供种,同时给良种繁殖基地的种子户也实行赊销。
  预约购销1980年以后,州县种子公司与种子繁殖基地种子户签定合同,按合同春播前预借种子或赊销种子、化肥,交种时扣回预借或赊销部分;再以粮换种,加付10%的差价,销售时加10%的管理费。
  议购议销共和国建立以后,种子部门对蔬菜、饲料种子一直实行议购议销。根据市场价格收购,销售时加10%的管理费。
  补贴供种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当受灾时,政府对种子实行补贴。
  (二)经营数量
  1963年调进阿勃小麦种子6500公斤。1964年调进阿勃小麦种子11万公斤,燕麦种子8.5万公斤。1965年全州调入各类农作物种子67.82万公斤。1977年全州调入种子38.2万公斤,其中小麦31.2万公斤。1979年全州种子经营量24.23万公斤,1980年50.13万公斤,1982年82.93万公斤,1983年63.70万公斤,1984年62万公斤,1988年180.95万公斤,1990年146.15万公斤。
  第二节肥料
  一、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是甘南州农村的主要肥料。由于一般农家都能就地取材,自行积制,故又名农家肥料,年包括人粪尿、家畜粪尿、堆泯肥、绿肥、土杂肥等。五十年代初期,各级政府禁止农民烧生灰、踏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养分。故在全州农区大力提倡人有厕所畜有圈,有机肥料积制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州农家肥使用面积达95万亩,施用量143万吨,平均每亩1500公斤。以厩肥、人粪尿为主要肥源,通过样品化验分析,平均有机质6.95%,全氮0.236%,速效磷0.278%,速效钾0.86%。全州以143万吨农肥计算,其中有机质9281.89吨,氮3151.569吨,速效磷2377.13吨,速效钾11485.01吨。氮、磷、钾比例为1:1.754:3.644。亩施有机肥养分是:有机质97.70公斤,氮3.32公斤,磷2.5公斤,钾12.08公斤。在农肥结构中,大牲畜粪尿占70%,羊粪尿占15.37%,人粪尿占7.7%,猪粪尿占5.12%,炕土占1.31%,菜籽饼占0.11%,草木灰占0.0023%。据1990年前的调査测算,全州农区理论农肥精肥(无土及其它杂物)的最大蓄积量可达到2362580吨,平均亩施农肥2486.9公斤。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为习惯的影响,全州农肥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有精肥积攒过程中的肥效损失严重;草木灰积攒不科学;部分农肥未腐熟就施入农田;有些地方将大牲畜粪肥作燃料;施肥水平差异大。
  人粪尿人粪尿的肥分含量比其它有机肥料高,含氮较多,为鲜重的0.5~0.8%,含有机质为鲜重的5〜10%,含磷酸0.2〜0.4%,含氧化钾为0.2〜0.3%,其中70〜80%的氮素呈尿素态,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人粪尿中的碳氮比较小,施入土中易分解,利用率比其它有机肥料高。所以,人粪尿一般作为速效氮肥施用,是粗肥中的细肥。
  畜粪尿是猪、牛、马、羊等牲畜的粪尿,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是一种优质的完全肥料,容易分解、腐熟。
  畜圈粪肥以猪、牛、马、羊粪尿为主加土、褥草、饲料残渣混合积制而成的肥料。马厩肥是含有机质较多、养分含量中等的有机肥料。马厩肥中土占比例较小,肥料质量较高。牛圈粪含水分较多,是一种分解腐熟慢、发热量小的冷性肥料。羊圈粪含有机质氮、钾多,易分解,是迟、速效养分兼备、养分含量较高的优质肥料。畜圈粪在州内一般作基肥。
  堆肥及能肥是以作物桔杆、杂草、树叶、绿肥、垃圾、河泥等为主要原料,混合不同数量的泥土和人、畜粪、尿积制而成。堆泯肥养分含量丰富,材料来源广,制作容易,一般堆肥含有机质15〜25%,氮0.4一0.5%,磷酸0.18〜0.26%,氧化钾0.45〜0.70%;一般滙肥含有机质25%,氮0.5%,磷酸0.25%,氧化钾0.6%,而高温堆肥的养分含量则高于一般堆泯肥。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农区堆滙肥积制施用较多。
  土杂肥为拆换的炕土、陈墙土及灶灰、炕灰、生灰等。过去当地的群众有在田间以土块烧生灰的习惯,多在山地施用。随着肥源的扩大,土杂肥施用逐年减少。
  二、无机肥料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州内开始小面积试验施用化肥,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化肥施用数量逐年增加。1970年,全州化肥施用总量为519吨,到1990年已达到2299吨。
  氮素化肥甘南州常用的氮素化肥有硝酸鞍、碳酸氢鞍、尿素,一般都用作基肥,硝酸鞍还可用作种肥深施。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氮肥使用量较大。八十年代中期始,复合肥用量增大,氮肥施用逐渐减少。
  磷素化肥
  主要有普通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1978年,全州磷肥施用量1492吨,亩均施用1.43公斤,1990年施用343吨。
  钾素化肥
  主要有氯化钾、硫酸钾,1990年全州钾肥施用量33吨。其它还有复合化肥、微量元素肥料。
  甘南州历年化肥用量统计表
  年度化肥总量 (吨)其中亩均施量 (公斤)
  第三节综合技术推广
  —、栽培技术研究
  甘南广大农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在栽培技术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合作化时期,各级行政部门、技术部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六十年代曾兴起的以“样板田”为中心的栽培试验研究工作,七十年代搞的“大寨田”、“丰产田”,对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也起了一定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州的栽培研究逐年向综合、定量、大面积、突出高阴湿地区特点及向农业综合技术的方向发展。(一)高寒灌区春小麦丰产栽培研究
  州农林站、夏河县农林站于1983年至1984年在夏河县王格尔塘进行春小麦丰产栽培试验,探索了中产田向高产水平发展的途径,由过去单纯依靠密植增穗转变到控制穗数争取穗重,走低群体壮个体的路子。其关健栽培措施是培肥地力,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1983年,小麦高原338品种亩产达到614.75公斤,创造了全州春小麦亩产最高成绩。
  (二)高寒阴湿地区青棵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984年至1986年,州农科所、临潭县农林局在临潭县城关镇古城山旱地开展了高寒阴湿地区(海拔2810米,年均气温3.2C,年降水量626.7毫米)青棵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说明.品种、播期、密度、化肥用量及配比均有显著增产效应。其最优组合:品种为肚里黄.播期4月120,密度(基本苗)27〜30万株/亩,化肥用量及配比(纯氮、纯磷)6.3:3.2(公斤/亩)。关健栽培措施是选用良种、增施化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互相关联的综合性措施。百亩丰产田取得平均亩产274.7公斤,为试验前3年平均亩产的2.3倍。
  (三)白龙江河谷灌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白龙江河谷灌溉地区是甘南州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一年可收两季或两年收三季。八十年代以前,主要用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取得了明显效益。七十年代搞“三种三收”,未能成功。从1987年开始,州农技站、舟曲县种子公司开始小麦套种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经过4年努力,解决了播期、播幅、密度、方式、施肥量、管理等一系列栽培技术,玉米亩产翻了一番。至1990年,套种面积达5000多亩,平均每亩增产200公斤。结合杂交玉米的种植和覆膜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白龙江河谷灌溉区的产量向亩产吨粮发展,并且扩大了两季收获地区。
  (四)油料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1983年至1985年,州农技站在卓尼县纳浪乡进行了奥罗油菜丰产栽培试验,不仅解决了奥罗油菜在该地区种植不成熟的问题,而且取得了亩产257.5公斤的全州油菜高产纪录。1985年至1987年,州农科所在临潭县卓洛乡开展甘南高寒地区小油菜丰产栽培试验示范,使小油菜从粗放耕作、盲目投入的传统经验型向智力开发、改革耕作技术、配方施肥的科学型发展,亩产从40〜50公斤提高到113公斤。
  1985年至1987年,夏河县农技站进行了蚕豆套种大黄芥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解决了套种的方式、比例等一系列栽培技术问题。
  (五)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
  1984年舟曲县农技站在弓子石乡下湾村(海拔1800米),小面积试验地膜覆盖种植鲁玉4号玉米获得成功,1986年州农林局在舟曲县南峪乡将地膜覆盖技术用于春播玉米,获得了早熟8天、亩产增加63.4%的良好效果。以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迅速扩大,1990年舟曲县已发展到1.5万多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原栽培地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解决了舟曲半山地区积温不足中晚熟高产玉米品种不能成熟的问题,使高产品种在半山地区得以发展,鲁玉4号等种植到海拔近2000米的地区,全县增产150多万公斤。扩大了复播玉米的栽培地区,使二年三熟区的一些地方,成为一年两熟区。1989年,临潭、卓尼县农技站,应用覆膜技术于马铃薯生产,也收到了增加产量的效果。至1990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应用到了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作物的大田生产中。
  (六)其它作物栽培技术引进研究
  在大田作物栽培技术研究试验提高的同时,州农科所于1978年至1980年进行了“高寒地区塑料棚蔬菜栽培试验”;1985年至1987年科委进行了“高寒阴湿地区温室蔬菜栽培技术试验”;1985年开始,州农科所大面积蔬菜栽培采用覆膜栽培技术;1987年至1989年麻牙园艺场“提高草莓生产能力试验”、州农科所“草莓引种试验”等课题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综合技术推广
  共和国建立以前,甘南地区没有推广过农业科学技术。共和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向农民做了一般性的科技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供销部门供应物资,粮食部门调进良种,政府、金融部门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开展了病虫害防治、硫酸鞍施用、步犁及其它新式畜力农具的推广使用。1956年推广良种43.18万公斤,有小麦、青棵、玉米等,推广山地步犁7部,水车10部,化肥有硫酸铁、农药滴滴涕、六六六、白砒及赛力散。
  六、七十年代在搞好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良种推广、农机具推广、化肥施用、病虫害防治、栽培耕作制度的改革、农田基本建设等工作外,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坚持走“试验、示范、推广”的道路,使先进的农业技术首先在基地上开花结果,“看得见,摸得着”,然后普遍推广。
  八十年代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取边试验、边推广的办法,特别是八十年代末期,农技部门开展的综合技术承包工作,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广泛应用。
  丰产栽培试验示范
  州农林工作站1980年在夏河县完东滩公社采用推广良种、调整作物布局、合理施肥、适时灌水等技术,使193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329公斤,其中119亩小麦平均亩产达365.5公斤;1981年在临潭冶力关公社李子沟生产队13户社员中(占全队户数的54.2%)开展了综合农业增产技术示范,使13户的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23.9公斤;州农林站和夏河县农林站1983年至1984年联合在夏河县王格尔塘进行的小麦丰产栽培试验,取得了101亩春小麦平均亩产400多公斤、1亩亩产592公斤的好成绩。1984一1986年,州农技站和舟曲农技站在舟曲县弓子石、南峪乡进行地膜覆盖春玉米的栽培试验获得成功,1990年在全州3县26个乡推广种植,均取得了良好增产效果。
  大面积综合技术承包
  这种承包是由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承包的双轨制,通过承包,提高技术覆盖率,增加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实行科技兴农。1988年至1990年,州农技站、州农科所承包了省农科院主持的《高寒阴湿地区70万亩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6万亩粮食作物整乡技术承包,分别在临潭县城关镇、流顺、冶力关乡,卓尼县纳浪乡具体实施,通过合理调整作物布局、良种良法配套、增施肥料、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四项基本技术,3年平均亩产比基数提高50公斤,举办培训班31期,培训农民8667人(次),印发材料3065份。该项目完成了承包任务,荣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990年开始,由州农林局牵头主持,临潭、卓尼、舟曲、夏河、迭部5县农林(牧)局的农技站、农科所、州种子站参加的30万亩粮食作物整乡技术承包,占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的44%,涉及5个县,36个乡,281个村委会,38442户。计划以4年的时间,使30万亩平均亩产增产40公斤,承包的第一年,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推广良种、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播种技术。开展以拌种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灭草灭鼠、间作套种、覆膜栽培、扩大复种、施用微肥和稀土微肥、根外追肥、应用固氮菌及植物生长调剂素等10多项技术及水浇地改进灌溉等措施,培训基层干部及农民技术员722期、19166人(次),印发科技资料9025份,建立科技示范村46个,示范面积34.2万亩。第一年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6.1公斤,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四节植物保护
  一、病虫害调查
  共和国成立以后,省州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全州病虫害作了调查研究。1964年舟曲农技站调查全县农作物病害46种,虫害63种,鼠害4种„1982年和1984年卓尼县农业部门调查,全县农作物病害88种,虫害201种,鼠害3种。
  1981一1983年,由州农技站负责组织专业调查队,先后在舟曲、迭部、卓尼、临潭、夏河、碌曲6县的61个公社500多个生产队(场、站)开展了农业虫害天敌资源调查,同时调查了农业虫害。采集、整理制作各类昆虫标本3000多份,其中害虫天敌115种,隶属2个纲(昆虫纲、蛛形纲)、8个目、34个科,其中有61种为省内新纪录。农业害虫天敌优势种群为食蚜蝇、瓢虫和草蛉。食蚜蝇以短翅细腹、斜斑鼓额为优势种。瓢虫以七星、多异、模斑为优势种。麦田草蛉以丽草蛉、中华草蛉为优势种。初步鉴定农业虫害5目、30科、183种。
  (一)病害
  有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杆黑粉病、小麦网斑病、小麦叶枯病、小麦根腐病、小麦杆枯病、小麦颖枯病、小麦白杆病、小麦线虫病、小麦黄矮病、小麦白粉病、小麦丛矮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条纹病、小麦云纹病、小麦坚黑穗病;蚕豆锈病、蚕豆褐斑病、蚕豆轮纹病、蚕豆根腐病、蚕豆赤斑病、豌豆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花叶条纹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锈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油菜白锈病。
  (二)虫害
  有麦二叉妍、麦长管螃、玉米妍、蚕豆妍、棉妍、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麦杆蝇、青棵穗蝇、麦鞘毛眼水蝇、豆杆黑潜蝇、豌豆潜叶蝇、小麦叶蜂、粘虫、麦穗夜蛾、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非洲喽姑、华北喽姑、沟金针虫、细腹金针虫、褐纹金针虫、麦长腿蜘蛛、玉米红蜘蛛、麦蜻象、棉红蜘蛛、麦茎蜂、麻天牛、玉米螟、绿斑鲁夜蛾、白边切夜蛾、红棕狼夜蛾、小云斑鲍金龟卿、褐鲍金龟咖、褐茶丽金龟岬、背臀毛绒金龟蚪、粗绿彩丽金龟娜、黄褐金龟艸、紫玛绒金龟艸、黄曲跳脚、油菜兰跳艸。
  二、田间杂草调查
  1978年,州农林局在夏河、临潭、卓尼等县进行了田间野燕麦杂草调查,农田野燕麦草每亩有40〜60万株,严重地块高达150万株。野燕麦危害减产粮食一般为30〜50%,每年损失粮食250万公斤左右。1979年州农科所技术人员调查,全州野燕麦危害面积达60余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同时进行了田间野燕麦草化学药剂防除试验,并获得成功。
  1989年至1990年州农技站与各县农技站配合,对全州农田杂草进行了调查。在5县(临潭、卓尼、夏河、迭部、舟曲)、30个乡(镇)、48个行政村的1009块作物田块采集标本253份,经鉴定隶属2门、32科、92属、126种。
  主要杂草有:野燕麦、苦卖菜、马齿觅、看麦娘、蒲公英、冰草、芦苇、夏枯草、乌豆草、苦芥、灰条菜、猪秧秧、扁蓄、黄蒿。
  三、病虫测报与植物检疫
  1983年州农技站在临潭县冶力关设立观察点对地下虫害进行观察,同年在夏河县王格尔塘下滩生产队以麦鞘毛眼水蝇、小麦白粉病等为主要观察对象初步进行观察。1985年根据省植保植检站安排,舟曲县农技站、临潭县农技站分别建立舟曲城关和临潭新城两个测报点,对常发性农作物主要病虫如麦妍、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粘虫病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及时发布病虫预报,为开展大田防治提供了依据,减轻了病虫对农作物危害造成的损失。
  植物检疫是防止危害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州植物检疫工作起步较晚,1983年开始确定人员参加了植物检疫的培训工作,并由省农业厅发证,配备专职检疫员,开始有人员专司植物检疫工作。1988年10月,由州农林局主持召开了植物检疫工作联席会议。同月,根据农业部、省农业厅的部署,开展了一次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各县农技站抽调人员,分赴各乡(镇)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植物检疫工作的认识,使植物检疫的目的和意义深入人心。
  1989年至1990年,由州农技站牵头,各县农技(林)站参加,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对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工作。普查情况表明,以小麦线虫病在州境内分布最广,其分布范围在临潭、卓尼两县的16个乡(镇),危害品种为当地使用时间较长的地方品种,发生程度一般在千万分之一左右。防治上群众多采用淘种除虫瘻的办法,故没有造成大的危害;毒麦在夏河、临潭、舟曲3县都有零星分布,由于各地都采用了田间拔除防治,发生量在千万分之一以下;豌豆象在卓尼县调查中采到有豌豆籽粒被虫蛀的迹象,但未采到成虫标本。到1990年底全州建立植物检疫机构6个,配备专职植物检疫人员8名。
  四、病虫草鼠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分条锈、叶锈、杆锈病3种,是小麦易发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小麦锈病在全州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舟曲县冬麦区发病严重,临潭、卓尼、迭部、夏河春麦区发病较轻,轻则减产5〜10%,重则减产20〜30%。共和国建立以前对锈病束手无策,共和国建立后,特别在七八十年代全州广泛开展化学药剂防治,此病基本得以控制。主要防治方法选用抗(耐)锈病良种、药剂防治,其中以化学药剂“粉锈宁”防治为主。
  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有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两种,此病在全州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在五、六十年代用赛力散拌种防治。七十年代基本控制病害。1985年以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拌种防治效果更好。
  大麦坚黑穗、散黑穗病
  这两种病在全州种植大麦和青棵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0〜20%。防治方法与防治小麦黑穗病相同,主要是种子处理,八十年代此病得以控制。
  蚕豆锈病
  蚕豆锈病在全州种植区均有发生,对蚕豆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早熟品种、轮作、药剂防治等。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俗称转圈烂、黄腿圈。在全州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损失较大。防治方法主要有:从无病区调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殖种薯,选用抗病品种,淘汰病薯,切块时进行切刀消毒,进行芽栽和整薯播种,药剂浸种等。八十年代此病基本得以控制。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称灰色、灰玉米等,是玉米的常发病。玉米早期被害后,植株矮小,影响生长,重者形成空杆。雌雄穗被害后,结实减少或全部变成黑粉,对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主要有消灭菌源。苗期结合田间管理拔除病株,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等。
  玉米丝黑穗病
  此病为玉米的常发病,一旦发生,损失较大。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拔除病株、药剂拌种等。药剂拌种主要采用福美双(1:1)可湿性粉。
  (二)虫害防治
  粘虫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在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等县发生较为严重,一般每2至3年发生一次,危害较重时减产10〜20%。主要防治方法有:利用黑光灯或糖、醋、酒液用谷草、或用浸过敌敌畏稀释液的玉米芯在成虫盛期诱杀,用辛硫磷或敌敌畏乳剂稀释1000〜1500倍,在幼虫三龄前喷雾防治。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蟻姑、蟒蜡、金针虫和小地老虎,在全州程度不同地普遍发生,主要防治方法有精耕细作、适时注水、合理施肥、土内施药。为避免招引霉菌寄生和传播毒病,应铲除杂草、烧掉虫卵、药物拌种或用乐果乳油稀释喷雾。
  黄曲条跳䖬
  黄曲条跳䖬俗称菜蚤、土跳蚤等,在全州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油菜、白菜、芥菜、萝卜等。防治方法采用清除田间枯叶、烧毁消灭成虫、撒施毒土或用稀释辛硫酸、敌敌畏液喷洒。
  (三)杂草防治
  野燕麦
  野燕麦又称黑燕麦、燕麦草等,在全州普遍发生,严重地块一般减产30〜50%,是粮食生产的一大危害。防治方法主要在野燕麦未成熟前拔除或捋去燕麦籽;轮作倒茬,将麦类作物与豆类、马铃薯等轮作,通过多次锄草减轻危害;休闲地早春耙糠保墙诱发野燕麦出苗,经过几次春浅耕、伏深耕即可大量灭除不同土层的野燕麦。
  七十年代采用了化学药剂防除。播前土壤处理用60%青燕麦1号乳剂或燕麦敌2号,配成毒土撒施,施药后用耙纵横耙两遍。苗期喷药:用新燕灵乳剂于燕麦3〜5叶期喷洒,或用15%燕麦灵乳剂将野燕麦一叶一片地进行叶面喷甘南州历年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单位:万亩、吨
  雾。1980年防除面积在5.27万亩,此后全州在农业生产中大抓野燕麦草防除工作,基本控制了野燕麦草的危害。
  阔叶杂草阔叶杂草主要有苦卖菜、大刺菜和藜(灰条菜)等,这些杂草在全州农田里均有发生,危害也严重。八十年代以前,防治办法只有人工拔除和轮作,八十年代以后在全州零星药剂防除,主要使用2.4DJ丁酯除草剂,效果较好。
  甘南州农田杂草发生、防治面积单位:万亩、吨
  甘南州农田鼠害发生、防治面积单位:万亩、吨
  第五节农机具推广
  —、原始农具
  镢头
  甘南境内使用的镢头分尖镢、板镢与近于尖、板镢之间的俗称二刀子,多用于开沟、壅土、刨挖,是当地使用较普遍的农具。
  锄头
  州内锄头分尖嘴锄、板锄两种,多用于锄草和壅土。
  镰刀
  州内多使用短柄镰刀,刀刃呈月牙形,多用于割麦、割草。
  犁
  全州各地至今仍使用传统木犁。
  连枷
  多用于脱粒小麦、青棵、油菜、豆类(主要起拍打作用)。风畚车
  木制,用手摇,用于谷物糠、粒分离。大部分地方仍用此工具。
  背斗
  用竹蔑编制而成,是州内常用农具之一。
  二、新式农具
  1953年全州开始推广新式农具,至1957年底,推广山地步犁2229部、双轮双锌犁231部、双轮单禅犁36部、铁辕7寸步犁13部、播种机10台、收割机16台。在此阶段新式农具发展较快,1958年第一季度供给农业社各种新式农具3088部,十二行畜力播种机由1957年的10台增加到60台。
  1959年全州山地步犁10766部,深耕犁176部.7寸犁3643部;楼7000架,五、七行播种机277台,十二行播种机410台,马拉收割机36台,小麦脱粒机52台,扬场机7台;喷雾器1200台,喷粉器1400台;木轮大车1470辆.木轮包胶大车1885辆。
  三、农业机械
  甘南农业机械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推广使用阶段
  1971年以前,因国家大力支持,手扶拖拉机、柴油机、脱谷机、磨面机、榨油机等在州内逐步推广。到1971年末,全州有农用拖拉机94台/4681马力,手扶拖拉机87台/882马力,机动脱粒机184台,机引农具110部,农用机械332台/2045.5马力,排灌动力机械15台/469.9马力。
  发展阶段
  1977一1981年,全州农业机械发展较快,机械拥有量逐年增加,到1980年底,全州拥有拖拉机458台25033马力,手扶拖拉机932台10970马力,机引农具547部,机动收割机61台,机动脱粒机146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292部,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416台23974马力,排灌用动力机械719台11531马力,农用汽车146辆,胶轮大车410辆,架子车36335辆。
  转型阶段
  1982一1990年,由于农业生产体制变革,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由集体经营转为个体经营或联户承包经营,大、中型拖拉机使用减少,场上作业机械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管理不善,损失严重,数量逐年减少。而小型农机具使用量增加,特别是粮油加工机械和饲料加工机械(柴油机、电动机)发展较快。到1990年,全州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76台,小型手扶拖拉机735台,小型四轮拖拉机1255台,农用动力机械3486台,农用载重汽车278辆,耕作机械93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250台,其中磨面机1783台,榨油机431台。半机械化农具109308台(部)。第六节农业投资
  一、农业基本建设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甘南州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也逐渐增加。1980年,全州农林牧渔水利业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422万元,其中种植业投资完成47万元。1990年全州农林牧渔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227万元,比1980年减少48.30%,其中种植业投资完成90万元,比1980年增长91.48%。
  截止1990年,全州农村固定资产净值达44387万元,其中农业24002万元;兴修各种水利灌溉工程431项,其中自然灌溉渠道377条,机电提灌工程42处,水库2座。
  1978年至1984年,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总额247.03万元,其中1979年投资达113万元。
  二、农业事业费
  1952年至1962年全州农业事业费总投资支出共188.22万元。其中:1952年仅190元,1954年120元,1956年为4.65万元,1960年为5.64万元,1962年为7.89万元。11年间平均每年投资17.11万元。
  1978年农业事业费77.23万元,1979年99.55万元,1984年124.20万元,1986年152.7万元,1990年152.10万元。
  三、农业贷款
  1953年至1974年全州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2087万元,其中农业银行1274万元,农村信用社840万元,年均95万元。1981年703万元,其中农业银行446万元,农村信用社257万元。1990年4317万元,其中农业银行2651万元,农村信用社1666万元。1990年农业贷款数额比1953年增长45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贷款的投向也有很大变化。贷款对象由集体贷款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为主,贷款以种养业为主转为面向整个农村经济,特别是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如地膜覆盖栽培)所需生产资料和乡镇企业贷款增加很快。
  甘南州农业现代化情况表单位:万亩、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