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壤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壤改良
分类号: S156
页数: 2
页码: 562-563
摘要: 本位主要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土壤改良情况。其中,性土主要分布在临潭县中部川地河谷带和舟曲县的武坪、八楞一带,这种土“湿时一把泥,干时下不了犁”。农作物播种后,出苗率只有70%。1953年临潭总结了掺沙改良的经验,把沙与粪拌匀掺入土中改良效果好,使试验田的单产比建国前提高了55%,平均亩产338.5公斤。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土壤改良

内容

—、性土改良
  性土主要分布在临潭县中部川地河谷带和舟曲县的武坪、八楞一带,这种土“湿时一把泥,干时下不了犁”。农作物播种后,出苗率只有70%。1953年临潭总结了掺沙改良的经验,把沙与粪拌匀掺入土中改良效果好,使试验田的单产比建国前提高了55%,平均亩产338.5公斤。
  二、石头土改良
  石头土(黄绵沙土),其缺点是土壤中的大石头多(直径1〜2寸),耕种困难,耕层浅,不保墙。1957年龙迭县弓子石村(今舟曲县)总结出垫土改良法,即在原来的土层上加厚土层,疏松了土壤,扩大了作物根系活动范围,增强了水养分的保存能力,改土以后比改土前增产2.17倍。
  三、盐土改良
  夏河县王格尔塘乡的改良经验是把烂草铺在地上,然后耕翻.将草埋入土中,烂草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碱起了中和作用,同时掺杂了有机质,使土壤疏松,增强灌水洗盐的效果,减轻盐分积累。
  四、河畔沙地改良
  河畔沙地由于质地较细,表层水分易蒸发,加之河坝地表气温高,往往形成烧坏作物的现象,造成减产,群众采取掺和肥土的方法,将肥土搬到沙地,铺土1〜2尺厚进行改良。
  五、干旱土壤改良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州旱地1269137亩,占净耕地面积95.36%,地面坡度大,不易蓄水保墙,因此,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对这种土壤的改良,主要通过兴修水利,扩大灌溉。对尚无灌溉条件的主要采取修建梯田、条田等农田建设,还采取铺沙压田、地膜覆盖等措施,增强抗旱保墙能力。
  六、硝酸水灌溉土改良
  硝水灌溉的土壤,板结严重,播种后出苗不齐。群众采取播种后铺沙的改土措施9施沙量各地不一,一般每亩在1000公斤左右。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