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R184.39
页数: 11
页码: 424-434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发展牧业生产,在甘南牧区采用救济、发放贷款、开展免费防病治病等措施,扶持牧区发展畜牧业生产。
关键词: 疫病防治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民间疫病防治方法
  甘南的农牧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积累了许多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
  牛瘟采用给健康牛“灌花”的方法来预防牛瘟。每年春季,藏医携带各种医疗药物,巡回牧地,给未免疫的牛进行“灌花”防治。
  炭疽藏语称“沙”,预防方法是:将动物身上所生炭疽的部位割下来后,作疫苗接种给健壮的牲畜。
  牛传染性胸膜炎预防的方法为:取山中的5种草药加水煮一日再用勺搅拌,其次空刺病牛的胸部取肺液混到药中,给健康牛服混合液一食匙,一日内不许饮水。
  牛羊口蹄疫防治法是对病畜溃烂之蹄用烟草汁涂局部则愈。
  马鼻疽防治疗法有二:(1)服捣碎之蚯蚓;(2)豌豆水撒播水面,自由饮之。
  二、兽医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发展牧业生产,在甘南牧区采用救济、发放贷款、开展免费防病治病等措施,扶持牧区发展畜牧业生产。
  1950年春,省政府组织70多位兽医专家教授和技术干部组成牛瘟防治团来甘南开展防病治病工作。
  1953年夏河兽医站在碌曲双岔推广应用抗牛瘟血清防治牛瘟0.62万头。1954年用抗牛瘟血清、抗炭疽血清、氢氧化铝羊痘苗及牛出败菌苗等生物药品防治疾病。由夏河站先后发放抗炭疽血清1万毫升,无毒炭疽芽胞苗2万毫升。1953一1954年,全州免费防治各类牲畜4.63万头,检查病畜1.08万头。1955年预防注射牛瘟、炭疽、牛出败、羊痘5.9万头,治疗各类病畜0.25万头;检查马、牛、羊0.37万头。
  1955年春,在夏河用兔化弱毒疫菌,抗牛瘟血清和炭疽芽胞苗预防农畜0.58万头;碌曲双岔预防注射牛瘟苗0.24万头,马牛炭疽苗0.59万头,治疗病畜130头;卓尼预防注射牛瘟苗0.38万头。1956年夏河、碌曲开始用炭疽沉淀素血清诊断、检疫家畜炭疽;第三牛瘟防治队在卓尼、临潭、舟曲3县预防牛瘟0.9万头,大家畜炭疽0.12万头,猪瘟621头,治疗畜病30多头。8月40,经州人委、夏河县人委批准,省畜牧厅检疫组、甘南兽医诊断室、夏河县站扑杀了在桑科检出的20匹开放性鼻疽病马。
  1958年秋,州、县成立了防疫指挥部,各乡成立了防疫指挥小组,全州掀起了全民性的扑灭牛出败为主的防疫运动,并组建公社兽医防治站(后发展为乡站)26个,保健站10个,设防疫组40个。1963年10月,省、州、县189名畜牧兽医干部组织23个防疫小组和2332名基层防疫员,共防治各类牲畜1285万头(次),预防注射量较公社化前增长321.2倍。牛瘟已被消灭,牛肺疫、炭疽、羊痘等疫病得到有效地控制,牲畜因病死亡明显减少。特别是:“藏系绵羊适应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的培育成功,不仅使甘南很快消灭了牛肺疫,而且还向昌都、阿坝、甘孜、新疆、青海等地推广。1959年国家投资在夏河县甘加、美仁和碌曲县乐海各建一座羊药浴池,当年东海公社用可湿性六六六粉药浴羊3.8万只。1963年又在碌曲、玛曲、夏河建羊药浴池3座,逐步扩大了绵羊外寄生虫的防治面。在兽医防治中,大力推广了玛曲县尼玛乡建立三级兽医网经验,组织赤脚兽医防病治病,平时公社站把药包器械和常用药品暂付给赤脚兽医和防疫员,费用年终结算,由生产队统一交付。据夏河县1975一1978年的统计,平均每畜每年治疗药品费用0.42元。
  1978年河曲马场修建大畜注射栏1座。1973年尼玛乡建羊只注射圈2座,每圈可容纳羊800〜900只,6个人在4个小时即可完成3000多羊的疫苗注射。
  从1982年开始,对马鼻疽采取“检疫、捕杀”的果断措施,层层实行技术承包。1988年至1990年甘南7县均未检出阳性病畜,达到了省畜牧厅颁布的消灭标准。
  全州在兽疫防治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1984年,州畜牧站和临潭、卓尼两县的兽防站签订了“3年控制,5年消灭猪瘟、鸡新城疫”责任书后,通过州、县、乡、村的共同努力,防治达到了控制标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多万元。临潭县畜牧兽医站把全县划为56个责任区,由技术人员分片承包。碌曲、夏河、玛曲等县成立户或联户防疫承包组,把兽防工作落实到畜群帐圈。
  到1990年底,全州108个乡(镇)都建立了畜牧兽医站,村和自然村还有不脱产的防疫员2068名。
  至1990年,全州畜禽传染病得到控制和基本控制。三、传染病防治
  (―)炭疽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遍用抗炭疽血清治疗病畜。从1953年起,全州各地一方面有计划地用无毒炭疽芽胞苗对各类家畜进行预防注射免疫;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对炭疽病畜用炭疽沉淀反应法及时诊断,对炭疽死畜禁止剥皮吃肉,进行深埋,严格善后消毒处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布病防治
  1962年,州畜牧兽医工作站从哈尔滨兽研所调来布氏菌“09”菌苗2万毫升,在玛曲县曼尔玛乡注射牛2835头。1971年12月初,州畜牧站、卫生防疫站用羊型五号苗和自制气雾免疫机在碌曲县贡巴、波海等地对羊群野外进行了气雾免疫,共免疫羊25884只。1972年甘肃省兽医总站、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和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夏河佐盖多玛举办了全州气雾免疫学习班,并在佐盖多玛、佐盖曼玛两公社用羊型五号苗进行布氏菌病的气雾免疫。1975年以来布病被列为省、州地方病防治重点之一。
  1980年,舟曲、临潭、迭部3县开始对感染率在1%以上的牛、羊进行羊型五号苗的注射免疫。截止1985年底全州先后共免疫牛、羊1100万头(只)次。
  1984一1985年,由州畜牧局牵头,对全州7个县的畜间布防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在7县22个乡共抽检牛4273头,检岀阳性病牛26头,感染率为0.68%;1岁以下羔羊20296只,阳性34只,感染率0.17%,均已达到了规定的控制标准。
  (三)口蹄疫防治
  甘南是口蹄疫的常发地,自1953年以来,每起疫情发生,均成立由州政府领导挂帅的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县、乡也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1960年,甘南发病后引起了省人民政府的重视,并向中央农业部作了汇报,提出“动员千军万马,一切为防口蹄疫让路”的口号,并决定在甘南就地生产疫苗防止口蹄疫的蔓延流行。1960年4月,专业技术人员苦战22天,生产口蹄疫结晶紫疫苗301.8万毫升,扑灭了这次口蹄疫疫情。1964年以来付诸实施《甘肃省消灭牲畜口蹄疫技术措施》,用兰州生药三厂生产的口蹄疫A型苗对全州牛、羊进行全面的预防接种。:1965年5月2日,玛曲县采日玛乡麦科公社俄合生产队因漏针又发生5头牛口蹄疫后,省、州、县14名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立即组织扑灭疫情。至6月底全县7乡3场32个公社105个生产队又一次预防注射牛106万头,注射率90.5%。尼玛等3乡1场还预防注射羊9.4万只。七十年代用甲乙双价苗、甲型苗、乙型苗预防注射。1977年在扑灭疫情时,各县除采用隔离、封锁、.检疫、治疗、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外,还在碌曲、卓尼进行了紧急接种和用病愈牛全血、血清治疗牛犊。1979年夏河县桑科羊场发生口蹄疫后,采取人工感染牛的方式加强治疗,在较短的时间里扑灭了疫情。1980年10月,甘南军分区骑兵营猪场发生口蹄疫后,州畜牧站立即组织人力封死疫点,采取扑杀病畜的果断措施,把37头病猪全部屠宰处理,在疫点上扑灭疫情,给扑灭五号病提供了经验。1981年讨论调整了防治规划,提出了碌曲、玛曲、夏河、临潭、卓尼5县每年对牛进行两次预防注射的要求。1981年夏河县加茂贡乡娥合村发生牛口蹄疫后,州、县及时组织力量,封死疫点,很快扑灭了疫情。
  (四)羊腐蹄防治
  六十至七十年代,甘南开展群防群治,对蹄部出现坏脓坏死的羊只,先用1%的硫酸铜或高猛酸钾冲冼,除去坏死组织,再涂擦碘石腊油合剂,有一定疗效。
  1982年8月,玛曲县兽防站在采日玛乡,采取对疫畜先修蹄、再少擦福尔马林浴液达到了治愈的效果。1984年甘南州牧研所在玛曲用福尔马林浴液对病羊进行了群体蹄浴治疗。
  (五)狂犬病防治
  历史上群众用打死疯狗的办法预防该病。1984年,甘南州要求各县和州级机关给狗进行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对饲养犬进行登记、挂牌工作。碌曲县兽医站对县城附近的狗接种狂犬疫苗157只。同年,甘南州畜牧站组织在合作市区消灭野狗54只。
  (六)马鼻疽防治
  马鼻疽防治工作从1956年开始,到1959年主要在夏河、卓尼、玛曲、临潭、舟曲6县及河曲马场进行重点检疫。1959年12月,在合作、加采滩、东海、冶力关、洛大等地办起鼻疽马场,开始组织中西兽医治疗病畜,培育健康幼驹的尝试。1960年6月,将各单位的104匹鼻疽病马全部无偿送交洸江县尕海乡达霖鼻疽马场,进行试验治疗及培育健康幼驹工作。1961年,州牧研所在该场对4匹阳性病马进行了 “麝香治疗马鼻疽的研究”,研究证明用2%的麝香溶液隔天皮下注射20〜40毫升,连用1月,临床治愈效果达75%。夏河县畜牧兽医站在那吾、阿木去乎、博拉等乡用此法治疗鼻疽病马105匹。1970〜1980年,全州7县普遍开展检疫,开放性病畜捕杀,阳性病畜以县或几个乡设点,建立鼻疽马场实行集中管理,采取治疗病畜和培育健康幼驹相结合的“检、隔、治、培、杀”的综合防治措施。1974年全州有马7.57万匹,各县进行普查后,共查出阳性病马2000多匹,对病马集中建立了10处鼻疽马场,隔离治疗。同年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和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阿木去乎、博拉、扎油、佐盖多玛、科才、甘加各乡治愈病马504匹。同年底,碌曲县畜牧兽医站在东海鼻疽马场用土霉素治疗集中的病马461匹,并捕杀开放性鼻疽马128匹。玛曲县站治疗36匹,治愈2匹,配育的126匹幼驹9个月后,仅出现阳性病马1匹。1982年9月22日全州发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鼻疽检疫和扑杀病畜工作条例》。1982〜1985年底全州共检疫马属家畜33.8万匹次,检出阳性病马728匹,扑杀673匹。阳性检出率1982年为0.52%;1985年为0.04%。1988〜1990年全州各县再未检出阳性病畜,后经甘肃省动物检疫总站检查验收,甘南州的马鼻疽防治达到了部颁消灭标准。
  (七)马副伤寒防治
  1973年3月河曲马场发病后,经甘南州牧研所诊断,确定病情为流产沙门氏菌引起。1974年,州牧研所用哈尔滨兽研所研制的马副伤寒菌苗在河曲马场进行了预防接种。同年12月,河曲军马场发病,州牧研所根据送检病原菌检验诊断为马流产沙门氏菌引起的马副伤寒。1975年甘南州牧研所和哈尔滨兽研所在甘南牧研所研制成功了马副伤寒菌苗33572匹份,在疫区进行注射。1976年生产4万匹份。此后每年生产5万匹份,定期开展预防注射,控制了疫情。
  (八)马巴氏杆菌病防治
  加强放牧管理,对弱马适时补饲,防止受冷感冒,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发病后,及早发现病马进行隔离治疗,彻底消毒,正确处理尸体,能防止病原体传播;对病畜用20%磺胺曝卩坐钠、磺胺囉睫钠或者青链霉素,每天静脉注射两次有效。(九)牛瘟防治
  甘南州广大牧民群众在与牛瘟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用“灌花”预防该病的经验。1950年春,由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农林处组织省内专家教授、技术干部和省兽疫防治训练班的学员共70余人,成立牛瘟防治团来甘南进行防治。打开了兽医防治的局面。从1952年开始,逐渐应用推广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的预防注射。1956年在全州各县大面积进行预防注射,是年冬,组成3个防疫队,一个队到夏河,一个队到碌曲、玛曲,一个队到卓尼、临潭、舟曲、迭部,从次年初开始推广应用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和绵羊化弱毒疫苗预防牛瘟。1980年停止了免疫工作,并宣布甘南消灭了牛瘟。
  (十)牛肺疫防治
  1958年3月,甘南州畜牧局在合作举办了推广使用“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学习班。4月,生产出牛肺疫弱毒培养苗38万毫升,解决了防疫的紧急需要。1960年,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西北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了牛肺疫藏羊化兔化弱毒疫苗,并举办了多期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制苗技术骨干,在全州大面积推广预防注射,很快控制了疫情,收到显著效果。1965年以来再未发生此病。1974年后,每两年进行一次预防注射。1980年以来全州停止了免疫工作,并宣布甘南已经消灭了牛肺疫。
  (十一)牛出败防治
  牛出败亦称巴氏杆菌病。全州从1954年开始,用江西兽医生药厂生产的岀败菌苗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牛出败的发生和流行。1958年州、县成立防疫指挥部,在全州范围内掀起全州性的扑灭牛出败为主的防疫运动,使用兰州生药厂生产的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每年对牛预防注射1〜2次,当年全州预防注射牛32.93万头。
  (十二)牛副伤寒防治
  此病起初在甘南发生时没有得到确诊,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72年6月,碌曲县拉仁关乡麻日、唐科两个大队发生以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的牛病,牧民称 “锅热”(牛瘟)。从病料中首次分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确诊拉仁关牛病为沙门氏菌引起的牛副伤寒。1973年从贡巴病料中分离出都伯林沙门氏菌,1974年又从玛曲县齐哈玛乡吉勒河大队病料中分离出肠炎沙门氏菌,同年,甘南州畜牧站用贡巴菌株制牛副伤寒菌苗31.75万毫升。6月3日至20日在贡巴四队作了536头牛的区域试验后,在碌曲县玛艾、尕海、郎木寺、拉仁关4乡进行了预防注射。玛曲县齐哈玛乡的国钦、国查、瓦尔德、塔哇等4个大队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供应的牛副伤寒菌苗对当年牛犊预防注射5250头。菌苗注射后,有效地防治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1975年后,在甘南州推广菌苗注射预防牛副伤寒,至1980年共生产菌苗1013.89万毫升。病畜早发现,用抗菌素、咲喃西林、0.1%高猛酸钾等药物及时治疗,治愈率较高。
  (十三)羊痘防治
  从1954年开始,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用羊痘氢氧化铝疫苗进行预防注射,并逐步推广,进行大面积接种免疫,有效的控制了该病。1982年1月,夏河县甘加乡发病后,全乡男女老少齐动员,共投入2500多人防治羊痘,1月10日至14日,仅用5天时间,全乡紧急接种羊20万只,很快扑灭了疫情。1985年9月临潭县新城乡羊只发病后,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化验诊断为绵羊痘,州畜牧兽医工作站拨款1000元,由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力量在新城、流顺、店子、扁都、羊沙5乡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防治,很快扑灭了疫情。
  (十四)羊链球菌病防治
  1963年玛曲县尼玛乡发病,1964年4月,玛曲、夏河将病料送州牧研所检验,从欧拉、尼玛、阿万仓、那义病料中共分离出5株链球菌,确诊为羊链球菌。1974年12月,州牧研所在尼玛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醛菌苗进行了安全性试验。1975年4至5月用菌苗在欧拉、阿万仑、齐哈玛、群强预防注射羊8万多只,使疫情大为减缓。从1964年起,碌曲、玛曲、夏河、卓尼4县有计划地用菌苗每年进行一次预防注射,控制了该病。病羊早期用抗菌素治疗有效。
  (十五)羔羊达曼——费里斯杆菌病防治
  初病羔羊用1%匹拉米洞稀释青霉素2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用油剂青霉素30万单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以10%磺胺囉睫注射或10%磺胺唆哩注射液5毫升与水剂青霉素20万单位每日注射2次,疗效显著。对3~70龄羔羊注射青霉素;及早发现病羔,隔离治疗;对病尸、污物深埋或焚烧3项措施亦能扑灭疫情。(十六)猪瘟防治
  1964年4月,利用兰州生药厂供应的脾淋湿毒继代制出猪瘟兔化毒弱苗和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并用,在合作预防注射猪1656头。1980年卓尼县尼巴乡兽医站用县畜牧兽医站研制的多联血清对40头病猪进行试验治疗,治愈初病患猪21头,死亡19头。1984年2月,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与临潭、卓尼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签订了“关于三年控制,五年消灭猪瘟”的合同书,在防治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的技术承包责任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4月,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夏河县举办了酶标快速诊断猪瘟学习班,为全州防治猪瘟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十七)猪肺疫防治
  1964年开始用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每猪一年一针进行预防注射,控制了该病的大面积流行。
  (十八)鸡新城疫防治
  1959年甘南州试制成功鸡新城疫Ⅰ系疫苗后,逐渐开展对该病的预防免疫,后改用兰州生药厂供应的疫苗,有效地防止了该病的发生。1981年起该病列入全州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进行重点防治。1984年2月,州畜牧站把鸡新城疫和猪瘟防治放在一起,在临潭、卓尼两县实行大面积技术承包,取得了初步的效果。1987年,州畜牧站又在迭部、舟曲两县推广防制技术承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寄生虫病防治
  (一)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
  1960年,州牧研所用粗制敌百虫水溶液和硫化二苯胺面粉水混合液灌服治疗羊消化道线虫引起的拉稀,治愈率80%。1963年春,先在碌曲东海、郎木寺两乡的秀哇、加仓进行了精制敌百虫驱虫安全试验和驱虫效力试验11次,驱虫羊5.3万只。同期,州兽防队在玛曲县尼玛、采日玛、曼尔玛推广,驱虫羊12.8万只。
  1982年临潭县筹集2万元驱虫周转金解决购药经费,当年驱虫羊2.1万只。1983年10一11月,夏河县组织70人的驱虫工作队,深入畜群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及驱虫示范活动。六十年代以来,牧区群众用勤搬圈、不让羊只吃二茬草、烧草场等方法预防消化道线虫的大量感染。
  (二)羊鼻蝇吻病防治
  1963一1977年,甘南用5%敌百虫水溶液进行鼻腔喷注(注射管、吸水球),治疗羊100多万只。1983年10月,在夏河县下卡加、那义两乡进行敌敌畏烟雾熏杀羊鼻蝇呦虫的新技术试验成功。1984年以来,每年10一11月份,各县分别采用这一技术在重点地区防治羊鼻蝇呦病。有经验的放牧员秋季避开鼻蝇成虫活动频繁的草场牧羊,能减少此病的发生。
  (三)绵羊肺线虫防治
  1963年,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人员用1%碘溶液,用鼻腔喷射技术治病羊3486只;六十〜七十年代,曾用敌百虫、四味唑;八十年代用丙硫味瞠、左施味哩防治。1976〜1977年,州牧研所对绵羊肺线虫病用驱虫净、敌百虫合剂治疗,疗效达92.4〜100%。
  (四)肝片吸虫病防治
  五十至六十年代用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硫双二氯酚治疗。1965年,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甘加乡用上述3种药品分别与敌百虫配合治疗肝片吸虫与消化道线虫混合感染羊2.8万只,1977年防治羊18万只。八十年代全州推广使用丙硫苯味唑、硝氯酚(拜耳9015)。牧区采用粪便堆积发热法杀灭虫卵,消灭中间宿主锥实螺,避开沼泽地放牧和饮水等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1975-1976年,玛曲县畜牧兽医站除用“血防67”飞机灭螺外,还于每年5月下旬至6月底,用可湿性六六六粉每平方米喷洒20克(1/万),经24小时,杀螺效果100%;在水深10〜15厘米沼泽草场,每亩撒石灰18〜36公斤,灭效亦达100%。
  1980年玛曲县用百万分之一的“贝螺杀”、百万分之二的“血防67”飞机喷洒草场灭螺1.71万亩。经观测,喷药后72小时,一平方米内400个椎实螺全部死亡,杀死率100%。
  1974年开始,引进硝氯酚进行防治试验,牛5毫克/公斤,羊6毫克/公斤,驱虫率达100%。1975年大面积推广,驱治牛、羊肝片吸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五)羊双腔吸虫病防治
  州牧研所与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试验,应用海涛林对绵山羊每公斤体重一次灌服50毫克,驱虫率达99.8%;用廛苯哩对绵山羊每公斤体重一次灌服200毫克,绵羊驱虫率为100%,山羊驱虫率为57.4%,是理想的治疗药品。
  (六)羊泰勒焦虫病防治
  病羊早期用贝尼尔(血虫净)肌肉或静脉注射有一定效果。1985年3〜5月,州牧研所和临潭县兽医站在羊沙乡用药物刷洗羊体;驱杀羊泰勒焦虫传播媒介青海血脾,试验结果表明0.06%辛硫磷和0.06%林丹水乳剂的驱杀效率为100%,药效维持7~9天。在一个流行季节,刷洗3次杀婢,能明显地减少羔羊发病。
  (七)螨病防治
  1961年夏河县马发生疥癣后,用3〜5%敌百虫溶液擦治病畜。1962年后用5〜10%敢百虫煤油混剂治愈马500匹,至1964年疫情得到了控制。1963年在碌曲县尕海、玛曲县欧拉、尼玛、采日玛、曼尔玛,夏河县桑科、甘加等7个乡各建起了一个羊药浴池,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开始药浴羊只。玛曲县一些牧区曾把牛皮缝成小池子用药物洗羊(药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此,各县纷纷修建药浴池,至1979年全州共建起药浴池51座(玛曲17、夏河21、卓尼10、碌曲3),普遍开展了绵羊、牛犊疥癣防治(蠟病)。1981年甘南州畜牧兽医站在桑科种羊场投资并主持建成药淋装置1处。当年投入使用效果良好,拉开了机械化防治蠟病的序幕。止1985年,全州共建成固定式大型药淋装置15座 (夏河12、碌曲2、玛曲1),活动式药浴喷淋装置2台(碌曲)。开展药浴后,先后使用了六六六粉、绳毒磷、林丹乳油等药品。另外在治疗中还采用藏兽医用狼毒、硫磺、砒霜制成油膏涂擦患处;用松节油、水杨酸纳、硫磺合剂及滴滴涕、六六六、敌百虫涂擦的方式,收到明显的效果。
  (八)牛皮蝇坳防治
  五、六十年代,甘南曾用敌敌畏、六六六粉、来苏尔局部涂擦的方法治疗病。1975年以来,试验推广、应用倍硫磷肌肉注射驱杀牛皮蝇呦,现已被群众接受。1957〜1979年,仅夏河县共防治牛15万余头。(九)羊虱蝇防治
  1964年,甘南州牧研所在研究羊链球菌病时从羊体表捉到羊虱蝇中,有40%可以从体内分离出羊链球菌。在羊只剪毛后进行药浴,防治效果理想。
  (十)羊蠕形蚤防治
  碌曲县群众用六六六粉与牛、羊粪灰按1:20的比例混合,在寄生部位涂擦;尼玛群众在10公斤水中加500克敌百虫在羊圈内生上火涂擦羊体,效果良好。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