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畜禽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3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畜禽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2
页数: 27
页码: 416-442
摘要: 甘南州已经确诊的畜禽传染病有48种。其中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有8种,马传染病5种,牛传染病10种,羊传染病10种,猪传染病5种,鸡传染病8种,兔传染病2种。已被消灭的有牛瘟、牛肺疫、马鼻疽3种;炭疽、破伤风、马副伤寒、气肿疽、牛副伤寒、羊痘、羊链球菌病、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狂、绵羊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马巴氏杆菌病等20种传染病已得到控制。
关键词: 畜禽疫病防治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畜禽常见疫病
  一、传染病类
  甘南州已经确诊的畜禽传染病有48种。其中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有8种,马传染病5种,牛传染病10种,羊传染病10种,猪传染病5种,鸡传染病8种,兔传染病2种。已被消灭的有牛瘟、牛肺疫、马鼻疽3种;炭疽、破伤风、马副伤寒、气肿疽、牛副伤寒、羊痘、羊链球菌病、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狂、绵羊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马巴氏杆菌病等20种传染病已得到控制。
  (一)人畜共患传染病
  炭疽
  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均有散发性病例,有时暴发性流行。死亡率高,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全州各地均有发生。
  破伤风
  是由破伤风棱菌经深部伤口感染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多因去势消毒不严或其它伤口感染引起。在各县呈零星发生,发病率虽低,但致死率很高。
  口蹄疫
  俗称“口疮”、“蹄潢”,是偶蹄畜的一种急发性发热、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州内大部分牧区属老疫区,流行广泛,危害严重。1953〜1981年先后就有13起严重的发病纪录。
  坏死杆菌病
  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州内普遍存在,以碌曲、玛曲流行较严重。
  布氏杆菌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牛、羊、猪多发,全州各县均有发生,以碌曲、玛曲、夏河3县较为严重。
  鼻疽
  是马属动物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通常马为慢性,驴、骡为急性,人亦可感染,纯牧区发病严重。
  结核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牛很容易通过牛奶传染给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犊牛嗜皮菌病
  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一种皮肤传染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人亦可感染。州内碌曲、玛曲、夏河、卓尼等县多见。
  放线菌病
  为牛、马、猪和人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1981年前在卓尼、临潭、舟曲、玛曲、夏河等县零星发病,此后州内各地未见发生。
  狂犬病
  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人畜患病均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死亡率为40%。
  (二)家畜传染病
  马属家畜传染病
  马副伤寒、马腺疫、马传染性胸膜肺炎、马巴氏杆菌病、马流行性感冒等。
  牛传染病
  牛瘟、牛肺疫、牛巴氏杆菌病、犊牛副伤寒、牛副结核、气肿疽、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等。
  羊传染病
  羊痘、羊链球菌病、羊快疫类病(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狂)、羊巴氏杆菌病、羊传染性口膜炎、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羊传染性脓疱坏死性皮炎、羔羊达曼一费里斯杆菌病、山羊衣原体病等。猪传染病
  猪瘟、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支原体肺炎 (喘气病)等。
  鸡传染病
  鸡新城疫、禽巴氏杆菌病、鸡痘等。
  二、家畜寄生虫病
  主要家畜寄生虫病有: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牛羊肝片吸虫病、羊肺线虫病、犊牛羔羊绦虫病、家畜蠟病(疥癣)等。
  三、家畜中毒
  农药类中毒
  中毒药物有六六六粉、磷化锌、氟乙酰胺、硝酚胺等,因使用或保管不当所致。'
  饲草料中毒
  均因霉烂变质的白菜、甜菜、芫根、油籽饼、烂玉米、洋芋芽、野豌豆等饲用所致。
  药物中毒
  服用药量过大所致,易引起中毒的药物有:四氯化碳、倍硫磷、亚硒酸纳、四咪卩坐等。
  毒草中毒
  严重者有北萱草(黄花菜)根、青冈树叶等;次之为醉马草、酸模类草、狼毒、艾蒿等。
  矿物质中毒
  主要为食盐中毒,因饲喂过量所致。
  动物性毒物中毒
  主要为毒蛇咬伤所致。
  四、家畜疑难病
  牛羊舔食盐碱土病、牛液汁病、疑似牛肉棱菌中毒症、马浮肿病、疑似牛流行热、疑似牛恶性卡他热等。
  第二节检疫
  一、产地检疫
  1956一1990年,主要进行了马鼻疽、结核、布鲁氏菌病、马传染性贫血、绵羊泰勒氏焦虫等病的检疫,另外还进行牛、羊棘球勉、疥癣感染及羊双腔吸虫等病的检疫。(一)马传染性贫血病检疫
  采用血清琼脂扩散法。1984年9〜11月份,甘南州动物检疫站与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抽检加茂贡、那吾两乡马1027匹;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抽检古战、卓洛、长川、城关、新城、扁都7乡马547匹;卓尼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抽检完冒、恰盖、申藏、阿子滩4乡马506匹;河曲马场抽检马500匹;甘南军分区抽检马115匹,均无阳性病马。
  (二)结核病检疫
  1978年甘南州动物检疫站对州奶牛场的36头牛进行检疫,检出阳性病牛14头,感染率38.89%。1980年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州检疫站的协助下,用结核菌素点眼的方法,对曲奥乡的1359头牛进行普查,结果查出阳性病牛196头,感染率为14.42%。1984年州动物检疫站检疫夏河县那吾乡牛293头,阳性2头;九甲乡牛302头,无阳性;王格尔塘乡牛13头,阳性1头;甘南州农科所奶牛场牛25头,无阳性。
  1984年,州动物检疫站对州畜牧学校实习牧场的219只鸡进行两次检疫,查岀阳性病鸡15只;对州科委实验鸡场的405只鸡两次检疫,查出阳性病鸡21只。1985年5月,对合作镇养鸡专业户马登云的145只鸡检疫,査出了阳性病鸡4只。证实了合作地区鸡结核病的流行。
  (三)马鼻疽检疫
  1956年从夏河开始,逐步开展了马鼻疽的检疫工作,截止1985年,全州7县共检疫马类家畜72万匹次,检出阳性病畜11104匹次,开放性病畜629匹。其中1970年夏河县检疫马12564匹,阳性1050匹;1972年碌曲县东海乡采秀村检出鼻疽病马78匹;1978年检出12匹,先后交鼻疽马场集中治疗。后来几个社员从鼻疽马场私自牵回几匹病马与健康马群混牧,致使1974年该村检疫时,又查出阳性病马71匹。1973年夏河县检疫马16398匹,检出病马1079匹。
  (四)布鲁氏菌病检疫
  1958年开始,甘南州用血清玻板凝集反应的方法逐渐进行畜间布病感染情况的检疫。至1982年全州检疫未经免疫的牛26579头,检出阳性血清3143份, 平均检出率为11.82%。其中:夏河县检疫牛8776头,阳性血清1085份,检出率12.3%;玛曲县检疫牛4372头,阳性血清594份,检出率13.5%;碌曲县检疫牛3371头,阳性血清473份,检出率14.02%;卓尼县检疫牛4006头,阳性血清468份,检出率11.68%;舟曲县检疫牛1818头,阳性血清70份,检出率3.8%;迭部县检疫牛3578头,阳性血清364份,检出率10.1%;临潭县检疫牛658头,阳性血清89份,检出率13.4%o检疫未经免疫的羊40126只,检出阳性血清1313份,平均检出率为3.27%。其中:夏河县检疫羊2380只,阳性血清44份,检出率1.3%;玛曲县检疫羊4259只,阳性血清35份,检出率0.82%;碌曲县检疫羊4515只,阳性血清302份,检出率6.6%;卓尼县检疫羊5089只,阳性血清156份,检出率3.06%;舟曲县检疫羊9849只,阳性血清95份,检出率0.96%;迭部县检疫羊6388只,阳性血清614份,检出率9.6%;临潭县检疫羊7646只,阳性血清67份,检出率0.61%。
  1979年,卓尼县检疫猪133头,阳性血清2份,检岀率1.5%。1972年进行人间布病普查,发现碌曲、玛曲、夏河3县有布病患者1075人;抽检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业务干部20人,有阳性反应者8人,感染率达40%。河曲马场牧工、挤奶员的阳性率高达70〜80%。布病从夏河、卓尼、玛曲、临潭4县收集的679份(牛36份、羊648份)流产胎犊(羔)病料中,先后分离出4株布鲁氏病,经鉴定均为羊型布鲁氏病。
  (五)羊瞎眼病检疫
  1962年甘南州牧研所曾派兽医人员对羊瞎眼病进行了调査ol973年州牧研所再次组织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了该病的流行规律,排除了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遗传等因素。1976年1月16〜20日,在合作召开了有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兽医研究所、武都地区畜牧站,武都、宕昌、岷县畜牧站及州、县有关单位参加的甘南州羊瞎眼病科研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岀了1976年査清病因,1977年提岀防治措施的奋斗目标。1976年甘南州牧研所与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协作临潭县三岔乡兽医人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大量调查,从当地生长的萱草(野黄花菜)根中,提出了致病毒素萱草根盐酸盐,查明了病因,确诊了长期流行在州内临潭等地的羊瞎眼病为萱草根中毒病。
  (六)羊泰勒氏焦虫病检疫
  1963年以来,碌曲县拉仁关乡则岔村的绵羊连续发病死亡,造成很大损失。1975年和1976年,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先后根据碌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送检的病羊,诊断拉仁关公社则岔大队和阿拉公社长期以来流行的羊病为绵羊泰勒氏焦虫病。1976年5月中旬,甘南州牧研所从夏河县麻当乡兽医站送检的1只病羔中査出了焦虫,确诊夏河县大夏河、格河流域长期流行的羊病为泰勒氏焦虫病。1983年甘南州牧研所对临潭县羊沙地区山羊死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病区32只绵山羊耳类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和病区羊体寄生的脾叮咬健康绵羊复制病例等方法,确诊羊沙地区山羊死亡是由脾传播引起的山羊泰勒氏焦虫病。
  (七)羊双腔吸虫病检疫
  该病在全州各县都有分布。临潭、卓尼、舟曲丘陵沟壑地区羊双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高。据1960一1978年调查,卓尼县纳浪、阿子滩两乡绵、山羊的感染率分别为83.3%和100%,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3435条和1078条。1973〜1975年调查,夏河县美仁乡感染率为76.7%,平均感染强度为44.6条;碌曲县玛艾乡的感染率为93%,平均感染强度为58.6%;玛曲县河曲马场的感染率为53.5%,平均感染强度为44.6条。
  (八)鸡病普检
  1988年8月,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合作福盛鸡场采血清92份,经甘肃省兽医总站诊断室检验,其中鸡白痢感染率为18.5%,鸡毒支原体感染率为77.2%,传染性喉气管炎感染率为2.18%。
  二、市场检疫
  1981年甘南州动物检疫站在合作地区开始进行市场检疫工作,1982年4月,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拉卜楞镇开始了交易性牲畜及产品的市场检疫。1983年4月,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展市场检疫,止7月底,临潭检上市马1061匹,驴259头,骡181头,牛1324头,羊20只,猫33只,并对检岀的1匹鼻疽病马和1头结核病牛进行了处理。
  1984年春,舟曲县站安排城关畜牧兽医工作站负责县城的市场检疫,主要对交易仔猪进行检疫,共补针600多头。
  1985年州动物检疫站在合作检疫上市猪肉8450公斤,检出囊虫肉200公斤;甘南州食品公司在生猪宰后肉检15400公斤,查出囊虫肉924公斤;临潭县市场检疫各类牲畜5353头。卓尼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安排3名检疫人在城关进行市场检疫,并为全县15个乡配齐了检疫员,至1986年底检猪胴体肉395个,查出不合格的12个,进行了无害处理;检疫上市生猪174头,鸡345只。
  三、家畜寄生虫检疫
  (一)羊督生虫调查
  1942年4月,原西北防疫处兽医专家杜世杰、张四雄二人在拉卜楞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剖检羊68只,分别属感染肝片吸虫、同盘吸虫、莫尼茨绦虫、多头呦、期克里亚平吸虫、抑口线虫、食道口线虫、奥斯特他线虫、网尾线虫、毛首线虫等10种(属)寄生虫;1945年西北防疫处胡祥壁教授在拉卜楞甘坪寺剖检羊12只,检出的寄生虫有双腔吸虫、肝片吸虫、同盘吸虫、莫尼茨绦虫、细颈囊尾呦、棘球呦、抑口线虫、夏伯特线虫、谬勒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园线虫、奥斯特他线虫、细颈线虫、原园线虫、毛首线虫、毛细线虫、羊虱蝇等18种(属)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8.3〜100%,感染强度在1〜7000之间。
  通过调査,全州7个县羊只寄生虫共48种(属),各县分布大体相同。其中:玛曲县羊只感染寄生虫病29种(属);碌曲县31种(属);卓尼县36种(属);临潭县23种(属);迭部县23种(属);舟曲县13种(属)。
  (二)牛督生虫调查
  1956年10月,西北牧研所、甘南州兽医诊断室、甘南州兽防队在夏河县食品公司对20头碌曲、玛曲交售的菜牛及夏河县的36头牛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检疫。
  1957年12月〜1958年5月,甘南州兽医诊断室、兽防队在合作屠宰场对夏河县的40头牛进行了剖检调查。结果,甘南的牦牛、犒牛中感染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棘球坳、古巴线虫、抑口线虫、食道口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夏伯特线虫、毛首线虫、大型肺线虫、牛虱、双腔吸虫、毛园线虫、美丽筒线虫、牛皮蝇坳虫、莫尼茨绦虫、蠟等17种(属)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5-100%, 感染强度在1〜2200之间。
  1957年甘南州兽医诊断室在夏河县屠宰场对503头牛棘球坳感染情况进行检查,染虫257头;1958年对518头牛进行检查,染虫266头。
  1980年9〜11月,州牧研所在州食品公司肉联厂对屠宰牛棘球呦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夏河的3403头牛,染虫1262头;碌曲县的1268头,染虫282头;玛曲县的1859头,染虫438头;河曲马场387头,染虫23头。
  1980年迭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用采料镜检的办法对该县电采乡资润、岗藏两村的141头牛球抱子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检出染虫牛13头。
  1985年11-12月,甘南州动物检疫站在州食品公司肉联厂抽检碌曲、夏河两县交售的菜牛159头,发现感染住内抱子虫150头,染虫率达94%。
  (三)马寄生虫调查
  1958年甘南州牧研所、州兽防队在合作鼻疽马场对37匹马采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了剖检;1970年春,夏河县甘加乡畜牧兽医站用驱虫法收集8匹马粪便,用分类记法对马消化道寄生虫进行调查证明:甘南的马匹分别感染有侏儒副裸头绦虫、马园形线虫、普通戴拉风线虫、无齿阿尔夫线虫、三齿线虫、马副蛔虫、马境虫、马腹腔丝虫、毛线虫、马胃蝇呦虫等10种(属)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7〜83.8%o感染强度分别在1〜1700之间。
  (四)猪爸生虫调查
  1960年1月,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佐盖曼玛乡对5头猪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剖检;1960年8~9月在卓尼县北山、临潭县九0二一部队猪场采集粪样30份;10一11月在迭部县电乐、麻牙两乡收集粪料26份;在州商业局猪场收集粪料30份。分别进行寄生虫幼虫卵计数检査,结果,猪分别感染长刺后园线虫、复阴后园线虫、猪螺咽胃虫、六翼泡首线虫、蛔虫、毛首线虫、细颈囊尾呦、猪虱、扁双腔吸虫、肺线虫、食道口线虫、猪钩虫等13种(属)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3.3〜60%,感染强度分别在1〜22之间。
  (五)犬狐寄生虫调查
  1958年1月,甘南州兽医诊断室、州兽防队在夏河县对254条狗,1只狐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了剖检,发现夏河的犬感染瓜实绦虫、豆状带绦虫、泡状带绦虫、棘球坳、巴西钩口线虫、弓蛔线虫、犬弓蛔线虫、犬食道线虫等7种 (属)寄生虫。
  (六)鸡等生虫调查
  1986年10月,卓尼县鸡场的鸡发病死亡1500多只,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兽研所检验诊断为鸡球虫病。第三节疫病防治
  —、民I可疫病防〉台方法
  甘南的农牧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积累了许多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
  牛瘟采用给健康牛“灌花”的方法来预防牛瘟。每年春季,藏医携带各种医疗药物,巡回牧地,给未免疫的牛进行“灌花”防治。
  炭疽藏语称“沙”,预防方法是:将动物身上所生炭疽的部位割下来后,作疫苗接种给健壮的牲畜。
  牛传染性胸膜炎预防的方法为:取山中的5种草药加水煮一日再用勺搅拌,其次空刺病牛的胸部取肺液混到药中,给健康牛服混合液一食匙,一日内不许饮水。
  牛羊口蹄疫防治法是对病畜溃烂之蹄用烟草汁涂局部则愈。
  马鼻疽防治疗法有二:(1)服捣碎之蚯蚓;(2)豌豆水撒播水面,自由饮之。
  二、兽医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发展牧业生产,在甘南牧区采用救济、发放贷款、开展免费防病治病等措施,扶持牧区发展畜牧业生产。
  1950年春,省政府组织70多位兽医专家教授和技术干部组成牛瘟防治团来甘南开展防病治病工作。
  1953年夏河兽医站在碌曲双岔推广应用抗牛瘟血清防治牛瘟0.62万头。1954年用抗牛瘟血清、抗炭疽血清、氢氧化铝羊痘苗及牛出败菌苗等生物药品防治疾病。由夏河站先后发放抗炭疽血清1万毫升,无毒炭疽芽胞苗2万毫升。1953一1954年,全州免费防治各类牲畜4.63万头,检查病畜1.08万头。1955年预防注射牛瘟、炭疽、牛出败、羊痘5.9万头,治疗各类病畜0.25万头;检查马、牛、羊0.37万头。
  1955年春,在夏河用兔化弱毒疫菌,抗牛瘟血清和炭疽芽胞苗预防农畜0.58万头;碌曲双岔预防注射牛瘟苗0.24万头,马牛炭疽苗0.59万头,治疗病畜130头;卓尼预防注射牛瘟苗0.38万头。1956年夏河、碌曲开始用炭疽沉淀素血清诊断、检疫家畜炭疽;第三牛瘟防治队在卓尼、临潭、舟曲3县预防牛瘟0.9万头,大家畜炭疽0.12万头,猪瘟621头,治疗畜病30多头。8月40,经州人委、夏河县人委批准,省畜牧厅检疫组、甘南兽医诊断室、夏河县站扑杀了在桑科检出的20匹开放性鼻疽病马。
  1958年秋,州、县成立了防疫指挥部,各乡成立了防疫指挥小组,全州掀起了全民性的扑灭牛出败为主的防疫运动,并组建公社兽医防治站(后发展为乡站)26个,保健站10个,设防疫组40个。1963年10月,省、州、县189名畜牧兽医干部组织23个防疫小组和2332名基层防疫员,共防治各类牲畜1285万头(次),预防注射量较公社化前增长321.2倍。牛瘟已被消灭,牛肺疫、炭疽、羊痘等疫病得到有效地控制,牲畜因病死亡明显减少。特别是:“藏系绵羊适应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的培育成功,不仅使甘南很快消灭了牛肺疫,而且还向昌都、阿坝、甘孜、新疆、青海等地推广。1959年国家投资在夏河县甘加、美仁和碌曲县乐海各建一座羊药浴池,当年东海公社用可湿性六六六粉药浴羊3.8万只。1963年又在碌曲、玛曲、夏河建羊药浴池3座,逐步扩大了绵羊外寄生虫的防治面。在兽医防治中,大力推广了玛曲县尼玛乡建立三级兽医网经验,组织赤脚兽医防病治病,平时公社站把药包器械和常用药品暂付给赤脚兽医和防疫员,费用年终结算,由生产队统一交付。据夏河县1975一1978年的统计,平均每畜每年治疗药品费用0.42元。
  1978年河曲马场修建大畜注射栏1座。1973年尼玛乡建羊只注射圈2座,每圈可容纳羊800〜900只,6个人在4个小时即可完成3000多羊的疫苗注射。
  从1982年开始,对马鼻疽采取“检疫、捕杀”的果断措施,层层实行技术承包。1988年至1990年甘南7县均未检出阳性病畜,达到了省畜牧厅颁布的消灭标准。
  全州在兽疫防治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1984年,州畜牧站和临潭、卓尼两县的兽防站签订了“3年控制,5年消灭猪瘟、鸡新城疫”责任书后,通过州、县、乡、村的共同努力,防治达到了控制标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多万元。临潭县畜牧兽医站把全县划为56个责任区,由技术人员分片承包。碌曲、夏河、玛曲等县成立户或联户防疫承包组,把兽防工作落实到畜群帐圈。
  到1990年底,全州108个乡(镇)都建立了畜牧兽医站,村和自然村还有不脱产的防疫员2068名。
  至1990年,全州畜禽传染病得到控制和基本控制。三、传染病防治
  (―)炭疽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遍用抗炭疽血清治疗病畜。从1953年起,全州各地一方面有计划地用无毒炭疽芽胞苗对各类家畜进行预防注射免疫;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对炭疽病畜用炭疽沉淀反应法及时诊断,对炭疽死畜禁止剥皮吃肉,进行深埋,严格善后消毒处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布病防治
  1962年,州畜牧兽医工作站从哈尔滨兽研所调来布氏菌“09”菌苗2万毫升,在玛曲县曼尔玛乡注射牛2835头。1971年12月初,州畜牧站、卫生防疫站用羊型五号苗和自制气雾免疫机在碌曲县贡巴、波海等地对羊群野外进行了气雾免疫,共免疫羊25884只。1972年甘肃省兽医总站、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和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夏河佐盖多玛举办了全州气雾免疫学习班,并在佐盖多玛、佐盖曼玛两公社用羊型五号苗进行布氏菌病的气雾免疫。1975年以来布病被列为省、州地方病防治重点之一。
  1980年,舟曲、临潭、迭部3县开始对感染率在1%以上的牛、羊进行羊型五号苗的注射免疫。截止1985年底全州先后共免疫牛、羊1100万头(只)次。
  1984一1985年,由州畜牧局牵头,对全州7个县的畜间布防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在7县22个乡共抽检牛4273头,检岀阳性病牛26头,感染率为0.68%;1岁以下羔羊20296只,阳性34只,感染率0.17%,均已达到了规定的控制标准。
  (三)口蹄疫防治
  甘南是口蹄疫的常发地,自1953年以来,每起疫情发生,均成立由州政府领导挂帅的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县、乡也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1960年,甘南发病后引起了省人民政府的重视,并向中央农业部作了汇报,提出“动员千军万马,一切为防口蹄疫让路”的口号,并决定在甘南就地生产疫苗防止口蹄疫的蔓延流行。1960年4月,专业技术人员苦战22天,生产口蹄疫结晶紫疫苗301.8万毫升,扑灭了这次口蹄疫疫情。1964年以来付诸实施《甘肃省消灭牲畜口蹄疫技术措施》,用兰州生药三厂生产的口蹄疫A型苗对全州牛、羊进行全面的预防接种。:1965年5月2日,玛曲县采日玛乡麦科公社俄合生产队因漏针又发生5头牛口蹄疫后,省、州、县14名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立即组织扑灭疫情。至6月底全县7乡3场32个公社105个生产队又一次预防注射牛106万头,注射率90.5%。尼玛等3乡1场还预防注射羊9.4万只。七十年代用甲乙双价苗、甲型苗、乙型苗预防注射。1977年在扑灭疫情时,各县除采用隔离、封锁、.检疫、治疗、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外,还在碌曲、卓尼进行了紧急接种和用病愈牛全血、血清治疗牛犊。1979年夏河县桑科羊场发生口蹄疫后,采取人工感染牛的方式加强治疗,在较短的时间里扑灭了疫情。1980年10月,甘南军分区骑兵营猪场发生口蹄疫后,州畜牧站立即组织人力封死疫点,采取扑杀病畜的果断措施,把37头病猪全部屠宰处理,在疫点上扑灭疫情,给扑灭五号病提供了经验。1981年讨论调整了防治规划,提出了碌曲、玛曲、夏河、临潭、卓尼5县每年对牛进行两次预防注射的要求。1981年夏河县加茂贡乡娥合村发生牛口蹄疫后,州、县及时组织力量,封死疫点,很快扑灭了疫情。
  (四)羊腐蹄防治
  六十至七十年代,甘南开展群防群治,对蹄部出现坏脓坏死的羊只,先用1%的硫酸铜或高猛酸钾冲冼,除去坏死组织,再涂擦碘石腊油合剂,有一定疗效。
  1982年8月,玛曲县兽防站在采日玛乡,采取对疫畜先修蹄、再少擦福尔马林浴液达到了治愈的效果。1984年甘南州牧研所在玛曲用福尔马林浴液对病羊进行了群体蹄浴治疗。
  (五)狂犬病防治
  历史上群众用打死疯狗的办法预防该病。1984年,甘南州要求各县和州级机关给狗进行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对饲养犬进行登记、挂牌工作。碌曲县兽医站对县城附近的狗接种狂犬疫苗157只。同年,甘南州畜牧站组织在合作市区消灭野狗54只。
  (六)马鼻疽防治
  马鼻疽防治工作从1956年开始,到1959年主要在夏河、卓尼、玛曲、临潭、舟曲6县及河曲马场进行重点检疫。1959年12月,在合作、加采滩、东海、冶力关、洛大等地办起鼻疽马场,开始组织中西兽医治疗病畜,培育健康幼驹的尝试。1960年6月,将各单位的104匹鼻疽病马全部无偿送交洮江县尕海乡达霖鼻疽马场,进行试验治疗及培育健康幼驹工作。1961年,州牧研所在该场对4匹阳性病马进行了 “麝香治疗马鼻疽的研究”,研究证明用2%的麝香溶液隔天皮下注射20〜40毫升,连用1月,临床治愈效果达75%。夏河县畜牧兽医站在那吾、阿木去乎、博拉等乡用此法治疗鼻疽病马105匹。1970〜1980年,全州7县普遍开展检疫,开放性病畜捕杀,阳性病畜以县或几个乡设点,建立鼻疽马场实行集中管理,采取治疗病畜和培育健康幼驹相结合的“检、隔、治、培、杀”的综合防治措施。1974年全州有马7.57万匹,各县进行普查后,共查出阳性病马2000多匹,对病马集中建立了10处鼻疽马场,隔离治疗。同年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和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阿木去乎、博拉、扎油、佐盖多玛、科才、甘加各乡治愈病马504匹。同年底,碌曲县畜牧兽医站在东海鼻疽马场用土霉素治疗集中的病马461匹,并捕杀开放性鼻疽马128匹。玛曲县站治疗36匹,治愈2匹,配育的126匹幼驹9个月后,仅出现阳性病马1匹。1982年9月22日全州发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鼻疽检疫和扑杀病畜工作条例》。1982〜1985年底全州共检疫马属家畜33.8万匹次,检出阳性病马728匹,扑杀673匹。阳性检出率1982年为0.52%;1985年为0.04%。1988〜1990年全州各县再未检出阳性病畜,后经甘肃省动物检疫总站检查验收,甘南州的马鼻疽防治达到了部颁消灭标准。
  (七)马副伤寒防治
  1973年3月河曲马场发病后,经甘南州牧研所诊断,确定病情为流产沙门氏菌引起。1974年,州牧研所用哈尔滨兽研所研制的马副伤寒菌苗在河曲马场进行了预防接种。同年12月,河曲军马场发病,州牧研所根据送检病原菌检验诊断为马流产沙门氏菌引起的马副伤寒。1975年甘南州牧研所和哈尔滨兽研所在甘南牧研所研制成功了马副伤寒菌苗33572匹份,在疫区进行注射。1976年生产4万匹份。此后每年生产5万匹份,定期开展预防注射,控制了疫情。
  (八)马巴氏杆菌病防治
  加强放牧管理,对弱马适时补饲,防止受冷感冒,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发病后,及早发现病马进行隔离治疗,彻底消毒,正确处理尸体,能防止病原体传播;对病畜用20%磺胺曝卩坐钠、磺胺囉睫钠或者青链霉素,每天静脉注射两次有效。(九)牛瘟防治
  甘南州广大牧民群众在与牛瘟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用“灌花”预防该病的经验。1950年春,由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农林处组织省内专家教授、技术干部和省兽疫防治训练班的学员共70余人,成立牛瘟防治团来甘南进行防治。打开了兽医防治的局面。从1952年开始,逐渐应用推广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的预防注射。1956年在全州各县大面积进行预防注射,是年冬,组成3个防疫队,一个队到夏河,一个队到碌曲、玛曲,一个队到卓尼、临潭、舟曲、迭部,从次年初开始推广应用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和绵羊化弱毒疫苗预防牛瘟。1980年停止了免疫工作,并宣布甘南消灭了牛瘟。
  (十)牛肺疫防治
  1958年3月,甘南州畜牧局在合作举办了推广使用“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学习班。4月,生产出牛肺疫弱毒培养苗38万毫升,解决了防疫的紧急需要。1960年,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西北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了牛肺疫藏羊化兔化弱毒疫苗,并举办了多期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制苗技术骨干,在全州大面积推广预防注射,很快控制了疫情,收到显著效果。1965年以来再未发生此病。1974年后,每两年进行一次预防注射。1980年以来全州停止了免疫工作,并宣布甘南已经消灭了牛肺疫。
  (十一)牛出败防治
  牛出败亦称巴氏杆菌病。全州从1954年开始,用江西兽医生药厂生产的岀败菌苗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牛出败的发生和流行。1958年州、县成立防疫指挥部,在全州范围内掀起全州性的扑灭牛出败为主的防疫运动,使用兰州生药厂生产的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每年对牛预防注射1〜2次,当年全州预防注射牛32.93万头。
  (十二)牛副伤寒防治
  此病起初在甘南发生时没有得到确诊,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72年6月,碌曲县拉仁关乡麻日、唐科两个大队发生以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的牛病,牧民称 “锅热”(牛瘟)。从病料中首次分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确诊拉仁关牛病为沙门氏菌引起的牛副伤寒。1973年从贡巴病料中分离出都伯林沙门氏菌,1974年又从玛曲县齐哈玛乡吉勒河大队病料中分离出肠炎沙门氏菌,同年,甘南州畜牧站用贡巴菌株制牛副伤寒菌苗31.75万毫升。6月3日至20日在贡巴四队作了536头牛的区域试验后,在碌曲县玛艾、尕海、郎木寺、拉仁关4乡进行了预防注射。玛曲县齐哈玛乡的国钦、国查、瓦尔德、塔哇等4个大队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供应的牛副伤寒菌苗对当年牛犊预防注射5250头。菌苗注射后,有效地防治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1975年后,在甘南州推广菌苗注射预防牛副伤寒,至1980年共生产菌苗1013.89万毫升。病畜早发现,用抗菌素、咲喃西林、0.1%高猛酸钾等药物及时治疗,治愈率较高。
  (十三)羊痘防治
  从1954年开始,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用羊痘氢氧化铝疫苗进行预防注射,并逐步推广,进行大面积接种免疫,有效的控制了该病。1982年1月,夏河县甘加乡发病后,全乡男女老少齐动员,共投入2500多人防治羊痘,1月10日至14日,仅用5天时间,全乡紧急接种羊20万只,很快扑灭了疫情。1985年9月临潭县新城乡羊只发病后,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化验诊断为绵羊痘,州畜牧兽医工作站拨款1000元,由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力量在新城、流顺、店子、扁都、羊沙5乡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防治,很快扑灭了疫情。
  (十四)羊链球菌病防治
  1963年玛曲县尼玛乡发病,1964年4月,玛曲、夏河将病料送州牧研所检验,从欧拉、尼玛、阿万仓、那义病料中共分离出5株链球菌,确诊为羊链球菌。1974年12月,州牧研所在尼玛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醛菌苗进行了安全性试验。1975年4至5月用菌苗在欧拉、阿万仑、齐哈玛、群强预防注射羊8万多只,使疫情大为减缓。从1964年起,碌曲、玛曲、夏河、卓尼4县有计划地用菌苗每年进行一次预防注射,控制了该病。病羊早期用抗菌素治疗有效。
  (十五)羔羊达曼——费里斯杆菌病防治
  初病羔羊用1%匹拉米洞稀释青霉素2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用油剂青霉素30万单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以10%磺胺囉睫注射或10%磺胺唆哩注射液5毫升与水剂青霉素20万单位每日注射2次,疗效显著。对3~70龄羔羊注射青霉素;及早发现病羔,隔离治疗;对病尸、污物深埋或焚烧3项措施亦能扑灭疫情。(十六)猪瘟防治
  1964年4月,利用兰州生药厂供应的脾淋湿毒继代制出猪瘟兔化毒弱苗和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并用,在合作预防注射猪1656头。1980年卓尼县尼巴乡兽医站用县畜牧兽医站研制的多联血清对40头病猪进行试验治疗,治愈初病患猪21头,死亡19头。1984年2月,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与临潭、卓尼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签订了“关于三年控制,五年消灭猪瘟”的合同书,在防治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的技术承包责任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4月,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夏河县举办了酶标快速诊断猪瘟学习班,为全州防治猪瘟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十七)猪肺疫防治
  1964年开始用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每猪一年一针进行预防注射,控制了该病的大面积流行。
  (十八)鸡新城疫防治
  1959年甘南州试制成功鸡新城疫Ⅰ系疫苗后,逐渐开展对该病的预防免疫,后改用兰州生药厂供应的疫苗,有效地防止了该病的发生。1981年起该病列入全州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进行重点防治。1984年2月,州畜牧站把鸡新城疫和猪瘟防治放在一起,在临潭、卓尼两县实行大面积技术承包,取得了初步的效果。1987年,州畜牧站又在迭部、舟曲两县推广防制技术承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寄生虫病防治
  (一)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
  1960年,州牧研所用粗制敌百虫水溶液和硫化二苯胺面粉水混合液灌服治疗羊消化道线虫引起的拉稀,治愈率80%。1963年春,先在碌曲东海、郎木寺两乡的秀哇、加仓进行了精制敌百虫驱虫安全试验和驱虫效力试验11次,驱虫羊5.3万只。同期,州兽防队在玛曲县尼玛、采日玛、曼尔玛推广,驱虫羊12.8万只。
  1982年临潭县筹集2万元驱虫周转金解决购药经费,当年驱虫羊2.1万只。1983年10一11月,夏河县组织70人的驱虫工作队,深入畜群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及驱虫示范活动。六十年代以来,牧区群众用勤搬圈、不让羊只吃二茬草、烧草场等方法预防消化道线虫的大量感染。
  (二)羊鼻蝇吻病防治
  1963一1977年,甘南用5%敌百虫水溶液进行鼻腔喷注(注射管、吸水球),治疗羊100多万只。1983年10月,在夏河县下卡加、那义两乡进行敌敌畏烟雾熏杀羊鼻蝇呦虫的新技术试验成功。1984年以来,每年10一11月份,各县分别采用这一技术在重点地区防治羊鼻蝇呦病。有经验的放牧员秋季避开鼻蝇成虫活动频繁的草场牧羊,能减少此病的发生。
  (三)绵羊肺线虫防治
  1963年,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人员用1%碘溶液,用鼻腔喷射技术治病羊3486只;六十〜七十年代,曾用敌百虫、四味唑;八十年代用丙硫味瞠、左施味哩防治。1976〜1977年,州牧研所对绵羊肺线虫病用驱虫净、敌百虫合剂治疗,疗效达92.4〜100%。
  (四)肝片吸虫病防治
  五十至六十年代用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硫双二氯酚治疗。1965年,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甘加乡用上述3种药品分别与敌百虫配合治疗肝片吸虫与消化道线虫混合感染羊2.8万只,1977年防治羊18万只。八十年代全州推广使用丙硫苯味唑、硝氯酚(拜耳9015)。牧区采用粪便堆积发热法杀灭虫卵,消灭中间宿主锥实螺,避开沼泽地放牧和饮水等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1975-1976年,玛曲县畜牧兽医站除用“血防67”飞机灭螺外,还于每年5月下旬至6月底,用可湿性六六六粉每平方米喷洒20克(1/万),经24小时,杀螺效果100%;在水深10〜15厘米沼泽草场,每亩撒石灰18〜36公斤,灭效亦达100%。
  1980年玛曲县用百万分之一的“贝螺杀”、百万分之二的“血防67”飞机喷洒草场灭螺1.71万亩。经观测,喷药后72小时,一平方米内400个椎实螺全部死亡,杀死率100%。
  1974年开始,引进硝氯酚进行防治试验,牛5毫克/公斤,羊6毫克/公斤,驱虫率达100%。1975年大面积推广,驱治牛、羊肝片吸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五)羊双腔吸虫病防治
  州牧研所与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试验,应用海涛林对绵山羊每公斤体重一次灌服50毫克,驱虫率达99.8%;用廛苯哩对绵山羊每公斤体重一次灌服200毫克,绵羊驱虫率为100%,山羊驱虫率为57.4%,是理想的治疗药品。
  (六)羊泰勒焦虫病防治
  病羊早期用贝尼尔(血虫净)肌肉或静脉注射有一定效果。1985年3〜5月,州牧研所和临潭县兽医站在羊沙乡用药物刷洗羊体;驱杀羊泰勒焦虫传播媒介青海血脾,试验结果表明0.06%辛硫磷和0.06%林丹水乳剂的驱杀效率为100%,药效维持7~9天。在一个流行季节,刷洗3次杀婢,能明显地减少羔羊发病。
  (七)螨病防治
  1961年夏河县马发生疥癣后,用3〜5%敌百虫溶液擦治病畜。1962年后用5〜10%敢百虫煤油混剂治愈马500匹,至1964年疫情得到了控制。1963年在碌曲县尕海、玛曲县欧拉、尼玛、采日玛、曼尔玛,夏河县桑科、甘加等7个乡各建起了一个羊药浴池,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开始药浴羊只。玛曲县一些牧区曾把牛皮缝成小池子用药物洗羊(药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此,各县纷纷修建药浴池,至1979年全州共建起药浴池51座(玛曲17、夏河21、卓尼10、碌曲3),普遍开展了绵羊、牛犊疥癣防治(蠟病)。1981年甘南州畜牧兽医站在桑科种羊场投资并主持建成药淋装置1处。当年投入使用效果良好,拉开了机械化防治蠟病的序幕。止1985年,全州共建成固定式大型药淋装置15座 (夏河12、碌曲2、玛曲1),活动式药浴喷淋装置2台(碌曲)。开展药浴后,先后使用了六六六粉、绳毒磷、林丹乳油等药品。另外在治疗中还采用藏兽医用狼毒、硫磺、砒霜制成油膏涂擦患处;用松节油、水杨酸纳、硫磺合剂及滴滴涕、六六六、敌百虫涂擦的方式,收到明显的效果。
  (八)牛皮蝇坳防治
  五、六十年代,甘南曾用敌敌畏、六六六粉、来苏尔局部涂擦的方法治疗病。1975年以来,试验推广、应用倍硫磷肌肉注射驱杀牛皮蝇呦,现已被群众接受。1957〜1979年,仅夏河县共防治牛15万余头。(九)羊虱蝇防治
  1964年,甘南州牧研所在研究羊链球菌病时从羊体表捉到羊虱蝇中,有40%可以从体内分离出羊链球菌。在羊只剪毛后进行药浴,防治效果理想。
  (十)羊蠕形蚤防治
  碌曲县群众用六六六粉与牛、羊粪灰按1:20的比例混合,在寄生部位涂擦;尼玛群众在10公斤水中加500克敌百虫在羊圈内生上火涂擦羊体,效果良好。
  第四节藏兽医
  藏兽医历史悠久,约源于1300年前,根据藏文史书《索日廊布》记载:公元264年西藏聂赤赞普时代的人们就有了药物的概念。长期以来,藏族人民在同家畜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兽医经验。
  一、藏兽医研究
  共和国成立前,广大牧区控制和治疗畜疫主要依靠藏兽医,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藏兽医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少宝贵经验被埋没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藏兽医学获得了新生。玛曲县尼玛乡畜牧兽医工作站在调查、研究、应用、推广藏医工作中给全州树立了榜样。之后,州、县、乡不少兽医工作者在家畜疫病防治中也学习、应用藏兽医学,收集、整理民间单方、验方,自采、自制、自配藏药。1983年甘南州畜牧局抽岀专款支持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办起了藏兽医组。1984年经夏河县人民政府批准在藏兽医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桑科乡藏兽医工作站,专门从事藏兽医学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二、藏兽医成就
  (一)防疫灭病保护牲畜
  藏兽医防治畜疫具有简便实用、就地取材等特点。对牧区预防疫病的发生,制止疫病的蔓延流行,治疗病畜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直到共和国成立初期,藏族群众还用“打会”、避瘟灌花的方法预防牛瘟、牛肺疫。
  (二)收集汇编藏兽医验方
  1959年,州畜牧局、牧研所召集民间兽医座谈会,在会上藏族兽医王斑麻、黑尔哇、吉古秀、伊旦木杰布、加麻、拉在、卓玛杰布、罗卜藏、麻吉草、扎老、王公布等积极献方,会后整理出单方验方289个,编辑岀版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兽医验方汇编》第一辑。1960年,州科委、州牧研所又收集、整理单、验方270个,编辑撰写了《甘南民间兽医验方汇编》第二辑。1977年通过广泛征集,全州又收集验方86个。
  三、藏兽医治疗方法及验方
  (一)医疗方法
  藏兽医主要用放血、扎针、血针、火针、烧烙、药物灌饮等方法治疗牲畜疫病。
  骗马法
  骗马如尿水流淌,治疗取睾丸后流水。马骗后洗净,抹以酥油,用手伸入(肛内)触及膀胱压之。有一圆包之感,轻轻挤压,即出黄水。然后备鞍慢行,遛3至4日。若腹腔及肛门肿胀,在肿胀处扎针放水后,置于栅栏内,直至行走。骗后7天,腿上若出现红点,可在踝脉左右扎针,走时前后肢如有羁绊跛行,可于马腋之脉,肚脐左右两脉进行扎针即可。
  双目上翻口吐白沫医治方 (1)扎面颊骨上部,灸左右面颊各一次。让马用牙咬住木棍,在左右眼脉针灸;(2)轻轻洗左右眼脉割之,拍打并蘸盐喂马。若肿,交替灸之。对四肢无力,心患“扎术病”,在心脉左右短肋灸之,不宜骑行,以蟹足、香菊、哲籽3味草药调以200一259克油喂之,洗药放入体腔横隔膜间,若流黄水,则不让食草、躺卧,马感无力腹空,从腋部侧凹陷处向下量四指,以刺血针刺入,将皮戳穿,引取黄水,用铜管或鸟翎插入洞孔口四指深处,引流黄水,如法连取3天。
  治马腰受伤方
  腰部受伤不能站立,如狗蹲坐。医治方法为:挖一与马身等长的土沟,在马腹下置一形如牛辄之木,松松捆住,将腹上托,由沟底往上抬,从胯边至肩胛骨用两块宽17厘米、厚3厘米的木板夹住脊椎部。木板上、中、下各钻一孔,将露于木孔之马皮划口,将木筷直接插入该处,于后肢左右“奇扎”与尾根灸之。在沟中站六、七天,然后牵岀。马在沟中时,马槽中置以山水饮之。如无上托之木,应挖中高两头低的沟,则前后腿站立两头低凹处,马腹触地。从肛门处挖一缺口排泄粪便即可。
  肥马骑行时折腿治疗法
  气喘、腰部弯曲、下躯出汗、后肢屈曲、用好水饮五、六口,食净草药十来口,然后喂食饮足水即可。
  骗马伤口疗方
  马骗后,因受烙化脓,可划开口子,让红血外流,肛门外部两侧若肿,可灸之。若肛门翻出(突出),可于左右两侧用刺血针刺入3指,此方无效,形成痼疾,手按之,睾丸歪向一侧,可洗净伤口之将脓血挤出,融化500克酥油,与核桃大小“踪芨”药拌匀后从马的肛门倒入一满水勺即愈。
  打会
  是民间采用的一种封锁、隔离防疫措施。以帐圈、部落或自然村为单位,由部落头人召集会议,通报疫情流行情况,宣布禁止事项,在村边路口挖一灰坑,竖立一个明显的标志,过往行人见此标志,应自动绕道而行。帐圈或村庄内的牲畜一律不准外出。
  避瘟
  在发生牛瘟时病牛留在原地由专人管理,未发病的牛只赶往别的草场放牧,以避开牛瘟危害。
  灌花
  将牛瘟病牛的血液灌给黄羊,不久将黄羊杀死,再将黄羊的血液灌给犊牛,最后屠宰犊牛,取其血液稀释后给健康牛灌服,使其发生轻微的牛瘟症状,从而获得免疫。
  (二)验方
  口蹄疫治疗
  方大黄末50克,泡常水内服,每两天一次,连用3~5次。食盐50克,水烟半两混合研末涂口腔患处。
  盐水泡花椒冲洗口腔,每日一次,连用5〜7次。
  土碱半斤泡常水2.5公斤,经一夜后取清液加入牛奶0.25公斤内服,每日一次,每次半斤,连用3~5天。亦可用以上清液冲洗口腔。
  甘松末1斤,用碱面或食盐0.25公斤混合涂擦口腔,每日一次。
  犊牛口蹄疫治方沙柳枝叶0.5公斤,常水7.5公斤煎汤,每次灌服一藏碗,每日一次,连用5〜7天。
  水柏枝0.5公斤,常水7.5公斤煎汤,每日一次灌服一藏碗,连用5~7天。翼首花全草0.5公斤,常水7.5公斤煎汤,每日一次灌服一藏碗,连用5〜7天。
  牛羊热痢治疗方——二黄二白散
  黄连30克、黄柏60克、白头翁90克、白术60克、青皮60克、车前草60克、瞿麦60克、扁蓄90克、茯苓60克、陈皮45克、唐古特马尿泡12克共研为末。大牛每次用50〜100克。小牛15克, 羊15〜27克,日服两次,连服3〜5天。
  羔羊痢疾治疗方——胡黄园柏丸 (1)园柏60克、水柏枝60克、镰形棘豆24克、黄花杜鹃90克、陇蜀杜鹃60克、甘草120克混合研末制成散剂,加五份常水熬成膏;(2)土胡莲(可用黄连)1500克、黄刺根中层皮(可作黄柏)48克、披针叶虎耳草500克、银老梅1500克、小叶假楼斗菜1500克、翼首花500克、异叶青兰500克、黄花铁线莲1500克、丁香500克、山奈500克、桃花散(陈石灰二份、大黄一份)250克混合研末,将两方药共调制成1克重的丸。两月龄羔羊日服2〜3次,每次一丸,连用3〜5天。
  牛肺疫治疗方
  将1个野兔苦胆溶于500毫升盐开水中,给1头病牛灌服。
  麝香,熊胆配伍灌服(卓尼北山方)。
  用兔子胆囊一个取汁,麝香为引,灌服2~3头牛。
  牛肺疫防治方 (1)藏红花9克、诃子15克、川楝子6克、梔子6克、木香根30克、叶木香6克、草乌头6克、芫荽6克、秦芜3克、野菊花5克、藤条6克、梔花6克、石榴皮24克、无花果21克、青莲花6克、五灵脂15克、砂仁24克加水共煎,去渣一次灌服(美武桑格方)。
  (2)诃子36克、川楝子5克、梔子12克、降香18克、甘草12克、红柳24克、野兔1只、冰糖12克、麝香0.6克。用法:将川楝、诃子、梔子、红柳、甘草、降香切碎加水煮一夜,去渣备用。野兔肉另用锅煮一夜取汤,。扑杀牛肺疫患病后期牛1头,取胸水300毫升放铜锅中与上两液混合,再加入溶解后的冰糖、麝香水溶液即成。此方药剂用时可以加常水适量灌服25头牛预防牛肺疫 (洗江县兽医学校灌花方一)。
  (3)诃子47.4克、川楝6.4克、枝子24.8克、降香20克、甘草226.55克、红柳323.5克、冰糖97.05克、麝香11.3克、病牛胸水7000毫升、野兔1只,熬制方法与上方同。此方可灌牛710头(洮江兽医学校灌花方二)。
  犊牛下痢方
  初病用热酸奶灌服,每次半碗,日服两次,连用3~5天。(尕海方)
  灌服旱獭的热血。
  车前草洗净后加少量食盐水,每次灌服半碗(结古秀方)。
  阿黑诺仑3克,阿里山多呵50克,陈香3克,牡含250克,东里诺哥(黑糖)500克。将牡含捣碎熬后过滤。再加入上述药物,最后加糖与大茶。可灌小牛25头。治肺炎方
  白花龙胆(藏名邦间东保),研末灌服,大家畜45克,羊5〜15克。
  绵山羊腐蹄病方
  烙铁烧烙患部,以烙干血水为度,每周一次。
  食盐0.5公斤溶于常水8.5公斤中进行蹄浴,每日两次,每次半小时。
  石灰与牛、羊粪各半混合铺于羊群坐圈的地方,可预防发病。
  治结膜炎方
  黄刺树皮适量泡常水0.5公斤,过夜后冲洗眼结膜。
  松萝或草地萝适量泡常水0.5公斤,过夜后冲洗眼结膜。
  治肿毒方
  唐古特萇著500克,赤小豆15克,麝香2克。将唐古特貫君加水熬成膏,后二味药研末加入膏中制成豌豆大小的丸剂。日服两次,每次一丸。
  治牛瘤胃胩臌气方
  水烟50克散放1500克常水中一次灌服。
  治牛瘤胃积食方
  大黄末250克加水1500克,一次灌服。
  酥油半斤加食盐100克,一次灌服。
  鲜蘑菇半斤加水1000克煎汤,一次灌服。
  治鞍伤方
  雄黄、枯矶、黄丹、松香各30克、冰片6克共研为末撒布伤面, 或用植物油调成软膏涂敷。
  治马牛外伤方
  食盐一把,常水1000克配成浓盐水冲洗伤口后,外敷大黄粉或马勃粉。
  鲜秦范水,每日冲洗伤口,连用5~7天。
  治腰胯痛方
  五灵脂18克、白达21克、石菖蒲21克、豆蔻21克、藏红花21克、红桦子21克、唐古特青兰21克、大株红景天21克、铁棒锤21克、麝香21克、唐古特乌头21克、朱砂15克、熊胆21克、旱獭粪21克、兔脑21克,共为细末制成小豆大的药丸,外以朱砂为衣,每服1〜2丸,日服两次,温水送下。
  治胎衣不下
  雪莲花150克、齬鼠肉7~13克,放在3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7天装瓶备用。大牛每次70-100毫升,日服两次,一般在投药后24小时见效。
  治乳房炎方
  大黄末50克,酥油500克,混合成膏在每次挤奶前涂擦乳房。
  治疥螨方
  豆格草25克(1饭勺)、硫磺100克、酥油500克混合成膏涂擦患部,治疗马疥癣。
  陇蜀杜鹃叶0.5公斤,常水5公斤煎汤,擦洗患部治疗羊疥癣。
  香蒿0.5公斤、黄花香蒿0.5公斤、常水5公斤,煎汤涂擦患部,治疗羊疥癣。
  狼毒、硫磺、砒霜、酥油各等份制成膏剂涂擦患部,治疗各种疥癣。
  硫磺、党参、元参、扎加哇、斗合老熬煮涂擦患处治马疥癣。治羔羊拉稀方
  新酥油、炒青盐、仁丹、大茶,用第二年的犒雌牛奶煎好, 每只羔羊灌服5毫升(罗卜藏方)
  红枣与旱獭油熬汤灌服(美武方)
  红糖加酥油用大茶灌服(美武方)
  大蒜连片烧熟捣碎,每只羔羊灌服1小匙(合作牧场方)。
  预防:羔羊出生后,把母羊的初乳挤岀一部分,但不宜挤得过多。如果不挤,被羔羊吃后发生拉稀。肛门有时会被稀粪粘结而胀死,应将粘结的粪块及时挖去。
  羔羊在未吃初奶时,先将方块青盐含在人口中,以唾液溶化喂之。
  甘南州马牛羊三率变化统计表单位:万头、匹、只
  甘南州牲畜存栏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头、匹、只
  甘南州牲畜存栏分县情况单位:万头、匹、只
  甘南州历年畜种结构变化统计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