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草原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2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草原建设
分类号: S812.5
页数: 11
页码: 406-416
摘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广大牧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地放牧、畜群管理与草场合理利用经验,如划分季节草地,实行季节轮牧;在季节草地内根据各类牲畜的不同放牧习性,因地制宜划分放牧地段。如繁殖母羊放牧干燥阳山,母牛放牧沼泽草地,马、阉牛、羯羊放牧高山草地等。在不同季节采用“夏放高山,秋放半山,冬放沟湾,春放河滩”的放牧方法。按牲畜特点:即“水马、旱羊、平地牛”,采取先牛、中间马、后羊的放牧方法,既可防止牲畜传染病,还能扩大牧场载畜量,提高草地利用率。
关键词: 草原建设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灾害
  一、气候灾害
  对甘南州牧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气候灾害有大风雪、寒潮、强降温、大(暴)雨、冰雹、干旱和秋季连阴雨等。
  (一)大风雪、寒潮和强降温灾害
  这种灾害主要为积雪掩盖草场加低温,使牲畜处于饥寒状态,冻饿死损。这种灾害有时以风雪为主,有时以寒潮和强降温为主,是畜牧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洮州降大雨雹,山洪暴发,牛羊牲畜死尸堆积,数日后又降大雪,深达尺余,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1954年11月〜1955年初,全州降大雪3次,各县一般积雪达6寸多厚,当时对全州420户牧民调查表明,共计死亡牲畜25077头(只),平均每户死亡近60头(只)。甘加、桑科两乡羔羊死亡率在20%以上,最高达70%。据一位高级畜牧师回忆,当时,夏河县成畜死亡率达27%。一位活佛的桑科羊群有800多只羊,死得仅剩8只,羔羊全部被冻死。1970年3月,夏河县发生雪灾,过程降雪量11.1毫米,地面积雪厚度为9厘米,积雪连续6天,重灾区的甘加乡绵羊羔死亡36015只,羔羊成活率只有26%;死亡成畜29620只,死亡率为21.7%。当年,全州共计死损成畜25.11万余头(只),成畜死损率达13.7%。1975年,全州5县遭受雪灾,共计死亡各类成畜50.78万头(只),相当于国家当年收购牲畜数量的3倍多。其中仔畜死亡23.68万头(只),死亡率37.5%;成畜死亡27.09万头 (头),死亡率11.4%。1982年因风灾、寒潮降温,全州死亡各类仔成畜52.58万头(只),死亡率分别达到43.86%和11.1%。1983年各类仔成畜死亡43.21万头,死亡率分别达到47.67%和8.3%。1989年,玛曲县遭受了该县历史上最大的风雪灾害。据3月24日统计,全县死亡各类牲畜占年初总畜数的6.83%;羔羊死亡占产羔总数的29.03%„灾情最严重的木西合乡,各类成畜死亡率达到11.6%;羔羊死亡率达到44.12%。采日玛、齐哈玛、阿万仓等乡个别牧户的成畜死亡率达到40%,羔羊死亡率达到70%以上。1950〜1990年,全州共发生风雪、寒潮和强降温灾害78次,平均每年有1.95次。据40年的资料分析,全州岀现寒潮的年份有10年。具体为:1954年冬至1955年春,发生于夏河、碌曲、玛曲和卓尼县。1962年发生于夏河、碌曲和玛曲县。1964年冬至1965年春,发生于夏河、碌曲、玛曲和卓尼县。1977年发生于夏河、碌曲、玛曲县。1982至1983年发生于夏河、碌曲、玛曲和卓尼县。1989年发生于玛曲和碌曲县。1961至1981年,共出现雪灾26次,平均每年出现1.3次。其中重雪灾6次,平均每年0.3次,轻雪灾20次,平均每年出现1次。寒潮和强降温灾害,近24年中出现18年,平均4年中有3年出现。夏河县14年中出现8次雪灾,每次都使牲畜数量下降。
  (二)暴雨冰雹灾害
  甘南是暴雨、冰雹灾害的多发地区,1953一1990年,全州范围内暴雨、冰雹灾害共计279次,每年平均7次,其中特大暴雨、冰雹发生15次。据15次灾害不完全统计,共死损94人,伤70人;死亡牲畜2342头,伤牲畜931头;造成5846头牲畜缺乏饲草料。冲淹草场70多万亩,冲坏、毁房屋棚圈840间,损坏帐篷66顶,冲走、冲坏汽车、拖拉机16辆、其它农牧具50件。
  (三)旱灾
  干旱灾害引起牧草生长发育不良,产草量下降,影响牲畜抓膘、配种和越冬渡春。1961一1980年全州出现53次。1974年碌曲春末夏初干旱,导致1975年春乏期死亡牲畜33679头,占年初总畜数的9%,仔畜死亡6996头,成活率仅为66.9%。
  (四)秋季连阴雨
  牧区每年牧草收获季节正逢秋雨连绵期,因此,直接影响牧草产草量、收获和加工调制。致使收贮的牧草霉烂,引起牲畜多种疫病发生。1977年8月,玛曲县连阴雨引起牲畜多种疫病发生,死亡牲畜5200多头。
  二、鼠虫灾害
  草原鼠害、虫害是畜牧业的又一大灾害,主要危害冬春草场。
  1985一1988年由甘南州草原工作队主持,各县草原站协作,对全州草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核实甘南草地有各类鼠46种,隶属3目11科。常见鼠有中华酚鼠、甘肃酚鼠、根田鼠、大仓鼠、黑线仓鼠、灰仓鼠、喜马拉雅旱獭、松鼠、蒙古鼠、高原鼠兔、达乌尔鼠兔、西藏鼠兔、小家鼠、大林姬鼠、黑线姬鼠、麝露、褐家鼠、黄毛鼠等21种。危害草地的主要鼠种是中化酚鼠和达乌尔鼠兔,其次是甘肃酚鼠、西藏鼠兔和根田鼠。
  全州鼠害主要分布在夏河、碌曲、玛曲3县,其次是卓尼、临潭、迭部3县,鼠害面积达487.62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92%。其中中华韵鼠危害面积达391.26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1.17%,达乌尔鼠兔危害面积96.35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76%。两种害鼠危害面积中达极度危害的有80.6万亩,占总鼠害面积的15%;严重危害的203.85万亩,占总鼠害面积的39.1%;中度危害的127.14万亩,占总鼠害面积的28.5%;轻度危害的76.03万亩,占总鼠害面积的17.5%。达乌尔鼠兔采食牧草,打洞掘土,减少生草面积,造成水土流失和地面凹凸不平,对草地的破坏率达50%以上,使大片优良草地变为“黑土滩”。每公顷有洞口125〜170个,平均每只鼠日食鲜草63克,一年消耗牧草22.68公斤。据测定,由于达乌尔鼠兔的严重采食使危害区内的牧草产量由对照区的每亩799.6公斤下降到359.2公斤,下降了55.1%。中华酚鼠打洞掘土,地表突起土丘,掘食牧草根系,降低草地生产能力。在沟谷台阶地,禾草+杂类草+矮蒿草型草场,每公顷有中华韵鼠30只,地表破坏量为3279.30平方米;在阳坡,金露梅+矮蒿草+杂类草型草场,每公顷有中华黔鼠13只,地表破坏量为1239平方米;在阴坡海拔3310米处,每公顷破坏量940平方米,海拔3410米处为780平方米,海拔3470米处坡度变缓或凹陷,破坏量为1730平方米,海拔3510米处为640平方米。中华韵鼠平均每只日食鲜草253克,活动时间在4〜10月,约200天。
  害虫主要有蝗虫和草原毛虫。全州虫害面积201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67%。虫害突发时每平方米约有蝗虫90只,最多达240只。牧草损失率达30〜50%。受灾草场损失牧草总量达2000〜3000万公斤。
  三、草原火灾
  1963年以来,共发生草原火灾14次,累计烧毁草原159.2万亩(其中冬春草场67.5万亩),青干草1万斤,牲畜棚圈35间,帐篷4顶,烧死牲畜1846头,烧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300万元。
  第二节草场利用
  —、草场载畜
  据1985年统计,全州有各类牲畜277.5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04.41万头(匹),折合522.05万羊单位,绵山羊162.04万只,共有羊单位679.25万只。全州拥有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3848.02万亩,平均每个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场面积5.67亩,每百亩草场实际载畜量为17.63个羊单位,比草场载畜能力(每百亩16.13羊单位)超载1.5个羊单位。全州草场按1979一1982年的调査,以70%的利用率计算,超载60万个羊单位,平均超载9.1%。至1990年底,牲畜存栏总数增加至281.32万头(只),羊单位总数增至700余万只,超载量近10%。但全州所属各县的草场载畜量有较大差异。
  夏河县1985年各类牲畜存栏折合241.2万个羊单位,平均每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场4.65亩,每百亩草场实际载畜量为21.5羊单位,该县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为每百亩12.89羊单位,超载8.61羊单位。
  碌曲县1985年各类牲畜存栏43.17万头(只),折合105.98万羊单位,平均每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场5.57亩,每百亩草场实际载畜量17.95羊单位。该天然草场载畜能力为17.48羊单位,超载0.47羊单位,处于超饱和状态。
  玛曲县1985年存栏各类牲畜折合195.2万羊单位,平均每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场6.6亩,每百亩草场的实际载畜量为15.15羊单位。该县草场载畜能力为239-26万羊单位,还能发展44.06万羊单位。
  卓尼县1985年存栏各类牲畜折合71.47万羊单位,平均每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场6.76亩,每百亩草场的载畜量为14.79羊单位,尚有11万羊单位的开发潜力。
  甘南州各县草场面积载畜量情况单位:万亩、公斤、万羊
  据上表统计,全州天然草场超载严重,草畜矛盾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症结。多年来,全州用提高草场利用、轮牧、围栏、人工半人工草场的封育、退耕种草等措施,不同程度地弥补了饲草不足的缺陷。
  二、轮牧
  广大牧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地放牧、畜群管理与草场合理利用经验,如划分季节草地,实行季节轮牧;在季节草地内根据各类牲畜的不同放牧习性,因地制宜划分放牧地段。如繁殖母羊放牧干燥阳山,母牛放牧沼泽草地,马、阉牛、羯羊放牧高山草地等。在不同季节采用“夏放高山,秋放半山,冬放沟湾,春放河滩”的放牧方法。按牲畜特点:即“水马、旱羊、平地牛”,采取先牛、中间马、后羊的放牧方法,既可防止牲畜传染病,还能扩大牧场载畜量,提高草地利用率。
  (一)季节草地与季节轮牧
  甘南牧区地势高,气候寒冷,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只有冷、暖两季的差别,在草地牧草生产上仅分枯草期和青草期,是划分季节草地,实行轮牧的客观依据。
  冷季草地
  甘南冷季指11月初牲畜进入冬场起至翌年5月底或6月中旬,牲畜达到饱青期之间的放牧阶段,时间长达7个月至7个半月,占全年时间的58〜65%。这一时期的放牧草地为冷季草地,冷季草地的广大牧区一般只有冬春草地,少数地区亦有冬场、春场之别。
  暖季草地
  暖季指从牲畜出冬场起至牧草完全枯黄再次进入冬场前的放牧阶段,即从6月初或6月中旬开始至10月底,只有4个半月至5个月时间,占全年时间的35%〜42%。暖季草地一般是作为一个季带一一夏秋草地。部分地区夏秋两季分别安排.,在冷暖两季带之间的过渡时期,有春秋草地作为相应的过渡草地。
  (二)轮牧方式
  碌曲、玛曲、卓尼3县和夏河县10个牧业乡,有以下几种轮牧方式:
  冬春一一夏秋两季轮牧
  实行这种轮牧方式的有玛曲县(除欧拉秀玛、阿万仓两乡)、碌曲县(除拉仁关、玛艾两乡的个别村)、卓尼县的全部和夏河县的佐盖多玛、卡加道、牙利吉、阿木去乎、曲奥、麻当6个乡,共计33个乡和4个牧场。冬春场845.3万亩,占这一地区草地总面积的40.26%。夏秋场1254亩,占这一地区草地总面积的59.47%。
  冬场一一春秋场一一夏场三季轮牧
  实行这一轮牧制的有夏河县甘加、桑科、科才3乡,冬场面积154.1万亩,占3乡总利用面积的37.54%;春秋场104.6万亩,占25.47%;夏场占37%。还有玛曲县欧拉秀玛乡和阿万仓乡的洛隆、贡塞、沃特3村,冬场总面积为112.1万亩,占两乡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28.97%;春秋场86.5万亩,占22.35%;夏场106.2亩,占27.42%。
  冬春一一夏秋一一春秋三季轮牧
  这一轮牧方式,与冬春一春秋两季轮牧相似,只是在两季轮牧的时间和草地过渡带上有一定面积的过渡草场。出冬春场后,在进入夏秋场之前的中间地带作短暂停留后再进入夏秋场。入冬场前也在这一地段停留放牧几天,再入冬场。春秋场面积小,停留时间不过10天,碌曲拉仁关、玛艾两乡采用这一轮牧方式。冬春场面积121.7万亩,占两乡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54.44%;夏秋草场91.1万亩,占40.78%;春秋场10.6万亩,占4.78%。
  冬春一一夏一一秋三季轮牧
  采用这一方式的只有玛曲县采日玛乡,因沼泽草甸面积大,为充分利用沼泽草甸放牧,直至8月底才转入干燥的浅山地带进入秋场,形成甘南特有的冬春一一夏一一秋三季轮牧制。其冬春场面积71.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3.3%;夏场67.4万亩,占40.8%;秋场26.2万亩,占15.9%。轮牧制的优点是可以保证一个地带的牧场牧草得到均衡利用,同时给草场提供季节性繁衍生息的机会。但岀现的弊病有:季节牧场沿习成俗,如夏场永远为夏场,秋场永远为秋场,致使出现有些草场种籽不能成熟,草类不能正常更新。平原、低山草场放牧过度,边远草场利用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半农半牧区畜群的放牧采取四季草场逐日轮回式,近场山坡草地退化严重,远山、林间优质草场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围栏封育
  为了保证草场培育、改良,提高草场利用率,解决草畜矛盾突出的问题,全州将围栏封育作为草场重点建设项目,在广大牧区推广实施。
  甘南的草库伦建设早在五十年代就有草筏围建小面积围栏的雏形。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学习了内蒙古乌审旗、镶黄旗建设草库伦的经验,各地采用打土墙、挖草皮垒墙、砌石头墙等方式,大规模进行围建。到1979年底,围栏草地106万亩。这些围栏虽然围的多,但布局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质量又不好,一些地方搞了形式。有些围建的草库伦虽有“草原长城”之称,但围建、管、用结合得不好,有70%的围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小型为主,逐步改建为水泥桩、角铁桩拉铁丝或刺丝围栏,进而发展为现在的钢丝网围栏。1989年州畜牧局调查组核实,全州保护完好的围栏43.43万亩,其中夏河县24.91万亩,碌曲县14.52万亩,玛曲县4万亩。围栏草场平均亩产鲜草800一1000公斤,比天然草场产草量提高1〜3倍,是储备冬草抗灾保畜的重要基地。
  在草场围栏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六条措施:(1)根据全州牧业长远规划,提岀年度计划,通过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把任务落到实处;(2)制定了《甘南草场围栏技术规范》;(3)草场围栏资金实行国家投资和群众自筹相结合,采取谁愿意自筹资金搞围栏,就先扶持谁的办法;(4)把部分围栏草场进一步改良建成防灾保畜基地;(5)把草场围栏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围栏草场内实行防虫灭鼠;(6)采取种草分区轮牧等措施,在提高产草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组织合理利用,使之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夏河县甘加乡从1970年春季受灾,死损7万多牲畜的灾难中吸取沉痛的教训,认识到了进行草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进行草场围栏建设,至1990年有围栏草场13万亩,在冬春保畜中排上用场,提高了抗灾保畜能力。近十年来,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出栏率在30%以上。碌曲县尕海乡采秀村,1985年以来在国家扶持下,22户群众自筹资金6万元,建起围栏草场3.78万亩,从1987年到1990年,成畜保活率均在98%以上,充分显示出了围栏草场的效益。
  第三节草场保护
  草场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除控制载畜量外,主要是灭鼠和补播种草。
  —、治虫
  全州草原灭虫工作始于1957年。是年,夏河县甘加草原蝗虫泛滥,省畜牧厅积极组织利用飞机洒药灭蝗5万亩。次年用飞机在甘加、桑科、美武等地治虫7次,1959年7~8月在甘加再次用飞机灭蝗10万亩,到1978年防治蝗虫221.5万亩次。
  草原毛虫防治开始于1970年,先后在碌曲、玛曲、夏河等县进行,治虫面积37万亩。主要灭虫药物是六六六、马拉硫磷、敌百虫。1980年在碌曲县茶海和玛曲县各建简易飞机场一座,在碌曲县东海滩用飞机灭虫2.84万亩,平均灭效达到97%。同年,玛曲县在曼尔玛地区进行了飞机喷洒“血防67”,杀灭沼泽草地锥实螺2万亩。
  二、灭鼠
  灭鼠工作自1964年春从碌曲县尕海滩开始。东海滩在1958年偶尔发现了个别达乌尔鼠兔。1960-1961年呈“村落状”群居,1962-1963年迅速发展,联成大片,被危害面积约40万亩。1964年某军冬牧场被害面积占70%。州、县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甘肃省畜牧厅的协助下,动员和组织牧民群众进行长期连续的灭鼠工作,到1981年底达乌尔鼠害基本得到控制,被害面积由原来的39.9%下降到1982年的5%以下。其它各地经过连年灭鼠,到八十年代初期达乌尔鼠兔得到控制后,地下的中华韵鼠危害程度又开始上升,成为全州防治鼠害的重点。
  1979年开始用甘氟、氟乙酰胺、酚鼠灵等药物防治中华酚鼠,从1981年开始采用人工捕捉和弓箭捕杀。该方法操作简便,捕杀率高,每人每天可捕获10至30只中华酚鼠。到1988年全州累计捕捉中华韵鼠429.1万只,累计保护草场385-24万亩。三、综合治理
  灭鼠后的草地,各县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施肥、灌溉、除莠、耕翻种草等多种措施,加快恢复植被,提高牧草产量与质量。夏河县在灭鼠后的草地上围栏封育25.6万亩,当年牧草产量提高7一19.6%,优良牧草增加34%,杂草减少49%,毒草减少12%。围栏补播9.54万亩,当年亩产鲜草由原来的94公斤提高到103公斤,第二年达到156公斤,有的高达376公斤。治本改良,耕翻播种,建立人工草场7.04万亩,4年平均亩产鲜草530.1公斤,比对照地提高1.8倍。碌曲县灭鼠后围栏补播23.32万亩,3〜4年后亩产鲜草243.3公斤,比原来提高45%,4~5年亩产鲜草394.4公斤,比原来提高66.4%。昔日鼠害严重的玛艾乡花格村6万亩草地,亩产鲜草仅134公斤,一直作为夏季牧场,综合治理两年后,亩产鲜草达467公斤,改为冬季牧场利用。玛曲县灭鼠后在7500亩草地上施用化肥,亩产量提高37〜64%。
  第四节草原建设
  一、样板建设
  1963年1月和6月,甘肃省委两次召开牧区基本建设会议,确定在甘南牧区投资214万元,重点建设弃耕地平整种草、草原水利、牲畜棚圈、羊药浴池、牧业机械推广等项目。
  1964年4月,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确定,在甘南建立“玛曲县平整利用弃耕地样板”、“夏河县甘加乡牧民定居样板”、“碌曲县东海草原建设综合样板”。从此,甘南的草原建设工作,在试验、示范点的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牧区各县进行了封育、补播、施肥、灌水、培育草地、耕翻种草、建立饲料地等工作。依据多点分散的布局原则,打井、掏泉、挖涝池、修水渠、压埋管道、解决人畜饮水;修建居民点、药浴池、配种点、搭棚围圈等样板建设。
  1963年开始,省、州在碌曲县东海以保护利用草原,推广牧业机械为主建立样板田。到1965年弃耕地平整程度已达90%,播种当地优良牧草6546亩。在郎木寺、东海两乡种青燕麦3883亩,在建立人工饲草基地的同时,开展草原勘察规划、牧草引种试验和灭鼠工作。1965年甘肃省畜牧厅成立30人的机耕队,配备拖拉机12台,以甘南州为重点,协助玛曲、碌曲、夏河3县草原工作站,进行弃耕地平整工作,在1年内平整恢复弃耕地28万亩,当年种草2.96万亩。1968年全州平整恢复弃耕地工作基本结束,共恢复弃耕地种草面积78万亩。
  二、牧区居民点建设
  1986年,胡耀邦总书记来甘南视察时提出“把牧区住房作为一项大建设,抓紧解决”的指示以后,甘南州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经过考察协商论证,提出方案广泛征求牧民意见,成立建房办公室,在夏河县甘加和碌曲县东海两个乡进行了“高寒牧民居住房屋建设的试验示范”。1988年牧民建房划归州畜牧局管理后,按照自建为主、国家资助为辅的原则,积极引导牧民兴建住房。1990年碌曲县的尕海、玛艾、郎木寺、拉仁关,夏河县的甘加,玛曲县的尼玛、欧拉乡的1081户牧民建起了砖木结构的新房3243间、58734平方米,占老牧业乡总户数的11%。与此同时,在甘南牧区推广应用木器厂生产的活动羊圈3879套,增强了羊只冬春期的御寒能力。
  夏河县甘加牧民定居样板从1965年4月开始到1966年12月总投资41.44万元,乡政府、卫生院、学校集资11一1万元,群众集资23.58万元(包括劳务、畜力折算),共建房1073间、15800平方米;修公路60公里,修桥10座。全乡8个牧业公社、33个生产队、464户,1921人全部住上新房,实现了定居轮牧。同时解决了儿童入学、群众就医、社队办公用房问题。
  三、草原水利建设
  自治州重视开发缺水草场,解决人畜饮水,改善供水条件。截止1988年全州已建成塘坝4处,动力扬水站89处,自流引水渠道238条、523.3公里;草场打机井73眼,配套67眼;喷灌工程2处,水轮泵9处;共开辟缺水草场46.66万亩,改善供水不足的草场186.31万亩;灌溉饲料地2.58万亩,天然草场11.8万亩。夏河县甘加草原是甘南牧区最干旱的草场,省、州、县列为在牧区进行喷灌的试点,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98万元,省水利部门还调拨了西德引进的佩罗玛特喷灌机,并派专人指导。省、州、县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了甘南草原上第一项喷灌发电兼用的综合水电工程,喷灌面积达2500亩,自流灌溉面积1.4万亩。
  1973年8月,甘南州科技组、州畜牧站、甘加公社组成调查小组,对甘加乡卫东大队草原灌溉情况进行了调查。1970年试灌的几十亩草场效果良好。1971年灌溉面积2900亩,当年割贮冬草5.5万公斤;1972年灌溉面积5300亩,秋后割草28.5万公斤。1973年扩大草原灌溉面积17000亩。草原灌溉提高了产草量,保护牲畜安全渡过了冬春,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全大队有各类牲畜59808头(只),比1970年净增60.7%,总增98.1%。
  四、草原监测网点建设
  1983年4月甘南州召开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会议,建立了甘南州鼠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各县先后建立了草原监测网点数十处,并设立了玛曲县达乌尔鼠兔、碌曲县韵鼠和夏河县蝗虫3个重点监测点,监测覆盖面达全州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0%以上。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