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产品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2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畜产品经营
分类号: F762.5
页数: 4
页码: 395-398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形式多样。除国营商业、供销等购销外,大部分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流通。1979年到1985年平均每年在市场流通的菜牛就达4.6万余头,占出栏量48%;菜羊12.14万只,占34.9%;羊毛20万公斤,牛皮4.2万张,羊皮22.8万张。另外还有数十万公斤酥油、曲拉等畜产品流向省内和省外。
关键词: 畜产品经营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茶马交易
  宋初,出于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政策并大量购求军马的需要,宋王朝采取市马(买马)、诏马(派征)的策略。熙宁年间(公元1068一1077年)设置提举熙河路买马司,熙宁七年(1074年)派人入蜀,将茶运到熙河地搏马(以茶换马),为茶马交易之始。洮马(今临潭、玛曲、碌曲、夏河等地产的马)1〜2月交易一次;叠马(今迭部、舟曲等地产的马)3~6月交易一次;番马(青海、西藏等地产的马)每年一次。洮叠两地所产的马皆为良马,有“洮州之马天下闻”的美称。金王朝占领洗西地区后,在宋茶马制度的基础上,于沈州(今临潭)设置“榷场”(与邻国互市之地)。元明仿宋制,盛行茶马贸易,实行垄断经营。朝廷在洮州设茶马司,以茶易番马。凡上等马可换茶40斤,中等马换茶30斤,下等马换20斤。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92年)给临洮、洮州(今临潭新城)、岷州等府、卫和少数民族地区颁发金牌,以充信符。金牌左半藏国府,右半颁地方,每3年派使臣至诸卫,合符交易一次,验马付茶,名曰:“差发”。其时,马分三等:上等1匹马换茶120斤,中等70斤,下等50斤。洮州卫火巴族、哈藏、思囊日等部,给牌4面,纳马3500匹。永乐十一年(公元1313年),令藏族以马为地赋(与田同赋),实行计地贡法,规定:“凡属于三千户者户贡岀马一匹,四千户者则四户贡出马一匹,各土官衙门,秋粮各依原认数目折纳马匹”(《西南经济考察记》王志文)。
  清顺治初在洮州等地设5个茶马所。其中洮河马居上等,岷马居三等。洮州“纳浪番人”六十六族(即部落或村庄),由陕西茶马御史管理,招商转运川陕茶叶交换藏马。当时洮州马每匹给茶12篦(每篦10斤),中等马每匹给茶9篦,下等马每匹给茶6篦。选中的良马、公马拨给边防使用,母马送苑马寺饲养繁殖。除易马之外,也交易牛羊或其它畜产品。二、畜产品流通
  清末海关开放,列强侵入甘肃,在河州等地设立洋行,大量收购甘南一带以羊毛为主的畜产品。起初通过拉卜楞寺地方商号或行贩收购羊毛,后来逐渐在拉卜楞寺等处设立分站,直接收购。将收购的羊毛从拉卜楞驮到永靖,然后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到天津口岸出口。1920年为止,仅拉卜楞收购甘南羊毛每年达75万公斤左右,1933年,从拉卜楞出口羊毛价值16.8万余元。
  1941年,甘肃省贸易公司成立,在夏河设有办事处,贩运湖南砖茶,用来换取藏区的皮、毛、牲畜。同年拉卜楞交易马1500余匹,牛3500头,羊6万余只。临潭旧城交易马2000余匹,牛1200余头,羊4000余只。
  1945年,夏河输出羊毛12200公斤,猪鬃300公斤。1947年,夏河输出羊皮4万张,西固(今舟曲)500张,临潭、卓尼15.2万张;猪鬃输出:夏河县2000公斤,西固700公斤,临潭26公斤;毛褐输出:西固500匹,临潭1000匹;牛皮输出:夏河11.74万张,临潭40张,西固20张。
  共和国成立以来,甘南畜产品流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流通体制的调整改革,在流通形式、渠道、种类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计划流通
  1985年前,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购销,每年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国营商业、供销等部门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统一销售。只有少数通过市场零售。
  1985年畜产品退出指令性计划,取消统购、派购,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对国家所需的菜牛、菜羊、羊毛、牛皮、绵羊皮、牛奶等6种畜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由加工单位直接协商签订购销合同,直线流通。其它畜产品完全由市场调节,随行就市,自由购销。
  1978一1985年,年均收购菜牛2.3万头,菜羊15万只,牛皮1.8万张,绵羊皮3.8万张,山羊皮0.35万张,绵羊肠衣1.8万条,绵羊毛70万公斤,除州内自用部分外,调岀州外的菜牛占收购量的37.12%,菜羊占75.33%,牛皮占29.2%,绵羊皮占3.4%,山羊皮占22.86%。年均收购鲜奶5000余吨,生产奶粉及乳制品600余吨,除部分内销外,主要销往全国各地。
  (二)市场流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形式多样。除国营商业、供销等购销外,大部分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流通。1979年到1985年平均每年在市场流通的菜牛就达4.6万余头,占出栏量48%;菜羊12.14万只,占34.9%;羊毛20万公斤,牛皮4.2万张,羊皮22.8万张。另外还有数十万公斤酥油、曲拉等畜产品流向省内和省外。
  三、外贸出口
  共和国成立后,甘南成为甘肃畜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区之一。自1960年以来,先后出口的品种主要有鲜冻牛肉、绵羊肠衣、羊毛、马鬃毛、干酪素、肉骨粉、骨粉、蹄角粒及牦牛等。1985年以前完成出口交易额140万元,占总交易额500多万元的四分之一。其中冻牛肉属省内岀口拳头产品之一,年出口量达200吨,占肉联厂屠宰量的40%。1988〜1990年尚有千余只藏犬通过各种渠道销往海外。
  四、商品基地建设
  (一)牛羊育肥基地建设
  1985年,州政府确定全州23个乡镇为牛、羊育肥基地,并解决贴息贷款200万元予以扶持,当年购买架子牛1720头,3年累计出栏育肥牛700余头,育肥户纯收入增加约70万元。
  (二)奶牛基地建设
  1984年,甘南经济开发会议确定在以合作为中心,岷合、兰郎公路70公里为半径范围的夏河、碌曲、卓尼3县23个乡建立奶牛基地,主要解决甘南乳品厂奶源不足的问题,使牧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1985年省上为了扶持奶牛基地的建设,拨出专项贴息贷款指标1000万元,计划到1992年完成奶牛基地建设。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1989年适龄母牛达到9万头,产奶量达到1300万公斤,向州乳品厂交售鲜牛奶300万公斤,民间生产酥油62万公斤,曲拉55万公斤,牛奶及其产品收入1400万元,1990年收入1600万元。
  奶牛基地共发放奶牛贷款813.5万元,组建奶牛专业户1950户,购入奶牛14590头,奶牛数量发展到8万头。甘南州历年交售国家畜产品统计表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