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构沿革
分类号: F326.342
页数: 5
页码: 378-382
摘要: 截止1990年底,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所属7县中,除临潭、舟曲、迭部为农牧局,兼管全县农牧业生产,夏河、卓尼、碌曲、玛曲4县设畜牧局,为专管各县畜牧业生产的行政管理机构。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牧业管理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一、行政管理机构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局
  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旋即改为自治州),在州政府序列设立畜牧处,负责管理全州畜牧业。1961年12月28日,畜牧处更名为畜牧局。1963年10月10日,州畜牧局复名畜牧处。1967年“文革”中,畜牧处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状态。1968年2月,成立州革命委员会,下设3部1室,农牧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州农牧业生产。年底,自治州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下设农牧局,管理全州农牧业生产。1973年,恢复州畜牧局。1990年州畜牧局内设办公室、草原建设科、计财科、畜牧兽医科、生产经营科教科5个科室,在职职工27人,其中行政人员12人,业务人员10人,工人5人。局直属单位有:州牧研所、州畜牧学校、州畜牧兽医站、州草原工作队、州动物检疫站、河曲马场、玛曲渔场、州畜牧综合实验场等。
  (二)各县畜牧局
  1951年7月27日,夏河成立农牧兽医科,负责夏河、碌曲、玛曲3县的畜牧兽医工作;卓尼成立农牧兽医科,负责卓尼、临潭两县的畜牧兽医工作。各区配有畜牧助理员1名。
  1955年,碌曲、玛曲、舟曲3县相继设立畜牧科,分别管理各县畜牧工作。
  1958年至1962年各县畜牧机构随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更。各县先后在县人民委员会下设畜牧科。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各县畜牧管理机构受到冲击。各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畜牧业均由生产指挥部下属的农牧组负责管理。1968年底,各县先后在生产指挥部下设立农牧局。为科级行政单位,兼管全县农牧业。
  1981年,各县人民政府成立,先后设立畜牧局、农牧局。为县政府下设管理畜牧业的职能机构。
  截止1990年底,全州所属7县中,除临潭、舟曲、迭部为农牧局,兼管全县农牧业生产,夏河、卓尼、碌曲、玛曲4县设畜牧局,为专管各县畜牧业生产的行政管理机构。
  二、畜牧兽医机构
  (一)州县畜牧兽医机构
  1937年,西北兽医防疫处在夏河设立拉卜楞兽医防治站,时有工作人员4名,1941年停办。1942年,甘肃省兽医防治大队下设洮岷分队,在甘南等地巡回防疫。
  1951年4月,甘肃省农林厅在夏河建立拉卜楞兽医防治站,次年更名为夏河畜牧兽医站。后又更名为甘南第一畜牧兽医站。
  1954年8月,原岷县的畜牧兽医站迁往卓尼,成立了甘南第二畜牧兽医站,与更名后的第一畜牧兽医站受省农林厅和甘南自治区政府的双重领导。
  1955年,玛曲畜牧兽医站成立。
  1956年,甘南兽防队、甘南兽医实验诊断室在夏河成立,同年舟曲、临潭、碌曲县畜牧兽医站成立。
  1958年7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简称牧研所)成立,同时撤销兽医实验诊断室。
  1958年12月,各县建置变更,原县属畜牧兽医机构亦随新建置设立、合并、更名。州牧研所与兽防队合并仍称牧研所。次年4月,兽防队与牧研所分设,称州畜牧兽医工作队。
  1962年1月,各县恢复原建置,各县畜牧兽医机构亦恢复旧称,另设迭部县畜牧兽医站。
  1962年4月5日,成立夏河农畜检疫站。1965年7月20日,州人委决定:原“甘肃省夏河家畜检疫站”更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家畜检疫站”;原“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工作站”更名为“甘肃省畜牧兽医防疫总站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分站“。1968年9月,州畜牧兽医分站、牧研所、家畜检疫站归并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站革命委员会”。各县亦先后成立此性质的“革委会” 主持工作,一直维持到1975年初才恢复原建置和名称。
  1978年1月14日,中共甘南州委决定,将原属科级事业单位的州牧研所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工作性质亦由服务性逐渐转移为科研技术推广。
  二、兽医网点建设
  1958年全州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临潭县各公社组织当地中兽医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公社兽医站14个。
  1959年龙迭县成立了龙迭县人民公社畜牧部,兽疫防治工作由55个民间兽医承担,曾在1956年至1959年3年中完成预防注射牲畜61902匹(只)的任务。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临潭县39名公社不脱产兽医中,有26名回家务农,14个公社站至1961年底仅存7个。
  1960年至1963年10月,全州建起了乡畜牧兽医站22个,有畜牧兽医人员319名,至1968年,全州畜牧兽医机构在原基础上新建乡站47个(夏河11个、卓尼3个、迭部7个、临潭8个、舟曲18个)。
  1968年12月,玛曲县尼玛乡完玛村建起了全州第一个村兽医站。1973年8月,全州畜牧兽医现场会议在玛曲县召开,会议主要学习推广尼玛乡建立三级兽医网,实行中西医结合、开展群防群治的经验。1976年4月中旬,在合作召开的全州畜牧局长、畜牧兽医站长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全州三级兽医网、巩固发展兽医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各县乡村兽医服务机构建设的步伐。至年底,全州共建起乡畜牧兽医站84个,配备人员254人(其中含赤脚兽医77人)。玛曲、碌曲、夏河、迭部实现了乡乡有站;并设村兽医所(站)132个,有赤脚兽医331人;牧区每个自然村设防疫员1〜2名,半农半牧区、农区的每个村委会设防疫员1〜2名,共1354名。玛曲县7个乡的32个村在1974年底全部建起了兽医所(站)。
  截止1989年底,全州108个乡镇中,除夏河县拉卜楞、合作两个镇未建站外,其余106个乡镇都建立了乡级畜牧兽医站;甘加、桑科两乡建立了草原分站。除卓尼县的17个乡站1987年由县上确定下放乡政府统一管理外,其余各县的乡站均实行人事、财务、业务3权归县站的管理体制。
  三、检疫网点建设
  1965年以前,甘南州的牲畜检疫由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州牧研所及各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互相协调进行。
  1962年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抽调2人,在合作建立了甘南州第一个畜禽检疫机构一夏河县合作家畜检疫站。1965年该站更名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检疫站。1986年甘肃省畜牧厅批准甘南兽医卫生监督员36名,兽医卫生检疫员127名。1989年底,甘南州动物检疫站有职工18人,全站有髙级兽医师1人,兽医师6人,助理兽医师7人,未定职称1人;兽医卫生监督员5人,检疫员12人,工人3人。主要负责协调全州的产地、市场、运输检疫、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合作地区的市场检疫(1987年移交夏河县那吾乡畜牧兽医工作站)、业务培训指导等。各县的产地检疫由县畜牧兽医站组织各乡业务干部完成,市场及运输检疫由县站成立的检疫组或指定的专人负责完成。7县(含乡)有兽医卫生监督员22名,检疫员113名。其中碌曲县有监督员3名,检疫员8名;玛曲县有监督员2名,检疫员10名;夏河县有监督员4名,检疫员24名;临潭县有监督员5名,检疫员23名;卓尼县有监督员3名,检疫员17名;舟曲县有监督员3名,检疫员22名;迭部县有监督员2名,检疫员9名。1985年省、州检疫站协助临潭县畜牧兽医站在新城乡设立检疫点,开展市场检疫工作。夏河在土门关,碌曲在桥头设有交通检疫点,辅助工作。
  四、草原管理机构
  1957年7月,甘南州草原工作站在合作成立。同年11月,州畜牧处又拨款3.5万元,协助成立了玛曲县草原工作站。1958年11月,甘南州草原站迁往玛曲,与县站合并称玛曲草原站,并抽调部分人员组建成立了碌曲、夏河两县草原站。
  1962年,各县建置变更后,曾先后成立了草原站,旋即撤销。财产、人员移当地畜牧兽医工作站,各站内均分有1~2名工作人员负责草原管理。
  1976年3月8日,甘南草原工作队成立,与州畜牧所合署办公,有专业人员5名。1979年9月270,甘南州草原工作队单设,负责全州草原建设管理。1983年,卓尼县草原站成立。
  1984年,临潭县草原站成立。
  1987年,迭部县草原站成立;到1988年,全州除舟曲县外,各县先后成立了草原工作站,为科级事业单位。1989年8月,州政府决定将州草原工作队更名为甘南州草原工作站,与全州各县站担负全州草原管理工作。
  1988年,又建立了甘南州草原监理站和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迭部6县草原监理所,均为事业单位,分别与各县草原站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