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42
页数: 3
页码: 376-378
摘要: 甘南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洸河、白龙江、大夏河流域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马、牛、羊、猪、犬、鸡等畜禽骨骼残骸证明,甘南地区的畜牧业从新石器时期即存在和发展。
关键词: 古代畜牧业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甘南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洮河、白龙江、大夏河流域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马、牛、羊、猪、犬、鸡等畜禽骨骼残骸证明,甘南地区的畜牧业从新石器时期即存在和发展。
  夏朝时,居住在甘南地区的羌氐部族,以原始的游牧和猎取为主要生活来源,过着“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的放牧狩猎生活。商周时期,在白龙江和洮河流域,已饲养着猪、牛、羊、马、犬等家畜,供其食用、御寒和祭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牧师令主管畜牧。居住在白龙江流域以白马为图腾的羌族善于养马。生活在黄河首曲和洮河流域的羌族部落亦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活动。秦末楚汉战乱,牲畜损失严重,特别是马匹,常常供不应求。汉初采取“屯兵戎地”、“移民实边”、“奖励牧畜繁殖”的政策。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而羌中之利,北去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证明当时羌中的畜牧业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东汉时,境内还设有归陇西郡辖的牧师苑掌管畜牧业。当地羌民牧养马、牛、羊、猪等家畜,并以马、牛作为耕地和运输的主要役畜。各类畜产品除自食自用外,还用来交易换取其它生活用品。三国时,战争频繁,魏蜀双方经常从羌中、河曲等处牧放牦牛、马、羊的牧区购马充军。曹魏政权还对羌民实施怀柔政策,“劝课农桑畜牧”,饲养豕、牛、马、羊、驴、骡。西晋末,吐谷浑族占据洮西及黄河首曲地,逐水草放牧,设毡帐居住,以肉酪为粮。
  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各地互相掠夺畜产品,使吐谷浑地区的畜牧业转入低谷,马匹损失尤为严重。唐代,朝廷更进一步重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特别重视马政管理。今属甘南的大部分地区成朝廷的养马基地,并经常与邻近的吐谷浑互市。民间养畜以牛羊为主,牛为髦牛(牦牛),羊有蛮羊(藏绵羊)和芍羊(山羊)。吐蕃占据时,以黄河九曲之地为天然牧场,牧养牲畜有马、犬、羊、豕等,并设有管理牧业的司职,管理耕畜者称“楚本”,管理放牧者称“匕牧”。当时已逐渐掌握了牲畜的土种繁育、普通病症的诊断治疗及阉马、驯马技术。“安史之乱”后,吐蕃数次攻陷陇右,尽得官马,徙洮西及黄河九曲牧养,为甘南地区的畜牧业尤其是养马业打下了基础。驰名的优势土种河曲马便从此开始,逐渐演化混血形成。
  确厮啰统治时的牧民以饲养羊、马、牦牛为主。他们已积累了经营牧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尤善养马,还用牦牛和黄牛杂交生产犒牛。
  元代,蒙古族统一全国,境内均属元廷放牧之地。甘肃行省官牧设于夏河甘加等处。在牧区采取大群放牧方式。
  明代,由于军屯、民屯业的兴起,家畜饲养业亦普遍发展,境内临潭、卓尼洮河流域为屯地,多饲牧羊、马、牦牛等畜。清代,境内曾设洮州厅,兼理茶马交易业。其间,今卓尼、夏河、舟曲等地实行部族土司自治,畜牧业发展较快。
  到中华民国时期,甘南的畜牧业已具规模,主要牲畜种类有马、牛(牦牛、黄牛、犒牛),羊(藏羊、山羊)、骡、驴、猪(合作土种猪)等。据张元彬《拉卜楞之畜牧》(新青海1937年5卷一期)统计:“拉卜楞有马35750匹;牛23750头,绵羊116.9万只,山羊3000只,驴有2100头”。据民国30年西北经济研究调查估计:卓尼有绵羊71516只,山羊138191只,马26342匹,牛46910头,猪33960头,乳牛约25000头左右。
  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夕,甘南各类牲畜存栏1207000头,仅拉卜楞寺院有马9500余匹,牛9400余头,羊36000余只。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