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种繁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种繁育
分类号: S814
页数: 7
页码: 358-364
摘要: 甘南古代马种称“南番马”、“沈州马”,以体高雄健著称,历代多充为军马。约在东晋时期,牧马善骑的吐谷浑部族迁徙此地,随迁的马种给甘南的番马带进了新的血液。唐初,由于和西南亚波斯等国的通商往来,曾运入不少马匹,饲养在陇右一带,与当地马种混牧繁育,使南番马的品种再次优化。
关键词: 畜种繁育 畜种管理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一、传统畜种繁育
  (一)马种繁育
  甘南古代马种称“南番马”、“沈州马”,以体高雄健著称,历代多充为军马。约在东晋时期,牧马善骑的吐谷浑部族迁徙此地,随迁的马种给甘南的番马带进了新的血液。唐初,由于和西南亚波斯等国的通商往来,曾运入不少马匹,饲养在陇右一带,与当地马种混牧繁育,使南番马的品种再次优化。唐末,吐蕃等部族屡陷朝廷养马基地,所得马匹多被运送甘南、青海等地牧养。到了元代, 蒙古族随军进入洮西地区,大量蒙古马种与当地马混牧,致使当地原始马种与吐谷浑马、蒙古马及波斯等地的阿拉伯马的血液混合,在高寒、湿润、雨量充沛、牧草丰茂、地势开阔的地理环境中长期适应,加上自然选育和人工择育,繁育岀优秀的地方马种——河曲马。
  在民间传统的繁育技术中,对马匹的选配有严格要求,一般根据母马自然发情规律和排卵季节进行交配,牧区马交配季节选在5~8月,农区提前1月左右。牧区对公母马自然形成的“链子”实行独群或小群配种,1匹公马配10〜15匹母马。配种时间多选在夜间进行,与母马多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前排卵的规律相吻合,受胎率高。种公马的选择以体形高大,体肢匀称,四肢端正,蹄大腕细,眼、鼻孔大而有神,毛色黑、褐、骋、栗者为佳。除选留作种公马以外的公马则一律进行阉割,并对失去繁殖能力的种公马及时淘汰。民间对近亲血缘的马匹避免交配,有“儿马不配母”之说。
  中华民国时期,甘南牧马数量颇丰,约存栏10万余匹。在夏河甘坪寺设有种畜场,进行同种选育,曾择选出体型高大健壮的种公马55匹,专给附近牧马配种,仅1944年就为当地母马配种323匹。除此之外,在临潭等地专门有人以家畜配种为业,选优良种公马进行配种,为当地土种马更换血液,采取收费方式有偿服务。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畜种繁育工作,州内马匹数量增加,质量优化,不仅为当地生产提供了大量役畜,每年还提供相当数量的军用马匹,同时还为全国各地提供役用马及种马。仅1953年就给甘肃省内及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提供役马7000余匹,有力地支援了内地的农牧业生产。
  1951年,甘坪寺种畜场选用当地高大的优秀马种在甘加繁育,次年即产活马驹57匹,为同种繁育开辟了一条新路。1952年配母马111匹。1954年,该场的种公马除在本场集中为附近母马配种外,还组织了5个小组,为甘加牧民配母马159匹。此后直至八十年代,在玛曲县河曲马场等处,曾专门进行同种选育和杂交繁育,不断优化河曲马种的质量,使畜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牛种繁育
  牦牛
  民间以同种选育方式,有意在游牧中让未经驯化的野牠牛混入放牧群与家牦牛交配,更新血液,优化品种,牦牛配种期一般在7〜9月,农区提前1月左右,公母牛同群自然交配,也偶尔采用人工辅助交配。种公牛的选择以体格高大健壮,背平腰宽,胸广身长,腿粗、眼圆、鼻宽、毛长为佳。公母牦牛的混群比例为1:25〜40。公牛中除种公牛外,其余均被阉割,并随时对失去繁殖能力的种公牛及时淘汰。当地牧民对种公牛的选留很重视,并有和相邻地区互换种公牛的习惯。甘南牦牛在长期的同种选育中,曾先后引进过甘孜九龙牦公牛、青海大通半血野牦公牛、天祝白牦公牛等品种进行选配。在自然繁育和人工选育下,已繁育出几个“地方品系”的雏形。如体格较大的碌曲贡巴、李恰如牦牛;繁殖性能强的玛曲齐哈玛牦牛;适应灌丛草场牧放的卓尼车巴沟牦牛等。1976年5月,玛曲县阿万仓乡建立了牦牛选育场;尼玛乡沙合大队建立了牦牛本品种选育群,并选配7头优良牦公牛进行选育,效果显著。
  犏牛
  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或黑白花牛等杂交的杂种一代牛。犏牛的外形介于父母双亲之间,略偏向母本,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良好的适应性。犏牛分两种:以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称真犏牛,主要产于牧区;以公牦牛和母黄牛杂交所生的称假犏牛,主要产于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犏牛的体尺、体重明显超过双亲,土黄牛与牦牛所产犏牛的体重公母分别为575.28公斤和292.09公斤,高岀牦牛50%,高出黄牛100%。犒雌牛的泌乳量相当于牦雌牛的2倍,黄雌牛的3倍;黑白花牛与牦雌牛交配所产的犏牛,体重相当于牦牛的2倍,所产犒雌牛的泌乳量相当于牦雌牛的3〜4倍。公犏牛无繁殖力,耕地和驮运能力比黄牛、牦牛约高1倍,且耐劳苦,耐粗饲,抗病力强,寿命长,是牛种中最优良的役畜品种。老龄犏牛屯肥快,省饲料,育肥4〜6个月,能产净肉200公斤左右。犏牛皮板面积大,韧性好,是优质皮革原料。1985年全州存栏犏牛10万余头,占牛总数的10.72%。
  尕力巴牛
  土黄公牛或牦公牛与犒雌牛交配所产后代称采力巴牛,前者称黄尕力巴,后者称牦尕力巴,均属杂交种间二代牛,其性能、体形均岀现“杂种解体”现象,无论公母,体形和性能均低于黄牛或牦牛,寿命短,耐力差。公尕力巴牛产后即被农牧民宰杀,保证犒雌牛产乳。公尕力巴牛无繁殖力,雌尕力巴牛配牦牛2〜3代后即成为转正牦牛,配黄公牛2〜3代后成为转正黄牛,民间称其为“三辈还祖”。雌尕力巴牛泌乳量150〜200公斤。公尕力巴牛体尺和役用能力略低于当地黄牛,产肉率低于当地牦牛,皮板质量次于黄牛、犏牛。1985年全州尕力巴牛存栏3.95万头,占牛总数的4%左右。
  黄牛
  州内黄牛种属蒙古牛类型。分布于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及夏河等一江两河流域。由于受地形、饲养条件及品种的影响,一般体形较小,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11.85厘米和101.35厘米,比国内平原地区的良种黄牛低约20厘米左右,生产性能较低,役用每对牛每小时耕地1.2亩。同种繁育效应不明显,主要用来与牦牛杂交生产犒牛。黄牛性情温顺,饲养方便,耐力强,寿命长。雌牛泌乳期产乳80一200公斤;皮板结实韧性好,为优质皮革原料。1985年全州存栏黄牛7.79万头,占牛总数的8.31%。
  (三)驴、骡
  当地驴为土种驴,体形矮小,蹄质坚实,耐粗饲,采食量小。主要分布在舟曲、临潭、卓尼、迭部等县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是州境东南部山区农牧民主要的驮载工具之一。一般驮载量50〜70公斤,日行30公里左右。驴在全州畜牧业中所占比重很小,同种繁育效应较差,繁殖缓慢。1949年全州驴存栏0.75万匹,五十年代发展到1.23万匹,六十年代初曾下降到0.39万匹,六十年代后期恢复,存栏数长期徘徊在1.2万匹左右。1990年底驴存栏1.25万匹。
  当地驴除同种繁育外,还用其与河曲马杂交产骡,所产后代有驴骡和马骡,以马骡较多,骡比驴有挽力强、体格高大健壮及易饲养诸优点。1949年全州骡存栏0.3万匹,五十年代发展到0.48万匹,到1990年底发展到1.23万匹。
  二、优良畜种引进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当地就开始引进各类牲畜良种,用来改良繁育本地土种,其中以牛、马、羊、猪品种引进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生产,从各地选择优势品种,用无偿或有偿等各种方式,为甘南提供各类种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品种引进工作愈来愈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一~)牛种引进
  牦牛
  1976年7月,甘南州外贸局从天祝引进白牦公牛14头,投放在玛曲卫当良种场。
  1981年,州计委投资2万元,由夏河那义公社从青海、四川、玛曲等地购入雌牦牛1406头,投放各生产队饲养。
  1982年10月,夏河县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引进牦公牛15头,投放当地牦牛牧群。
  1987年5月,夏河县与碌曲李恰如牧场先后从青海省大通牛场引进半血野牦公牛15头与当地牦牛自然交配。黄牛
  甘南历年从外地引进的黄牛品种有:荷兰牛、赫福牛、三河牛、秦川牛、褐牛、早胜牛、科斯特罗姆牛、黑白花牛、安格斯牛等。
  1935年,夏河甘坪寺种畜场首次引进赫福牛、荷兰牛,到1946年已饲养21头。1953年4月,甘肃省农林厅给夏河县兽防站调拨秦川种公牛2头。1959年,从沈阳灰山牧场引进荷兰牛23头,其中公牛3头,母牛20头,起初饲养在州良种辅导站,后调夏河桑科种羊场。
  1960年,河曲马场引进科斯特罗姆公牛1头,后调往临夏。同年,州良种辅导站从内蒙呼伦贝尔盟引进三河牛250头,其中公牛50头。除本站留养公牛3头、母牛30头外,其余分配各县。1966年,又从该盟引进三河牛136头,分配给夏河、卓尼、玛曲、碌曲等县。1970年又引进三河牛178头,先分配给夏河县,后又专门成立三河牛场集中饲养。
  七十年代,临潭、卓尼两县数次引进秦川牛与当地黄牛混养繁育。1980年,舟曲县引进早胜种公牛22头。1984年,临潭县城关镇从包头引进黑白花奶牛23头。:1985年,省畜牧厅调拨给甘南州褐牛2头,由桑科种羊场饲养。同年6月,州牧研所引进安格斯、黑白花、西门达尔冻精投放玛曲阿孜试验站和阿万仓两个牦牛冻配点。
  (二)羊种引进
  绵羊
  州内历年引进的绵羊良种有: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德国美利奴羊、高加索细毛羊、考力代茨盖半细毛羊、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三北羊、小尾寒羊、阿尔泰细毛羊、罗姆尼——马尔土羊等。
  1951年10月,省农林厅拨给甘坪寺种畜场兰哈种公羊(新疆细毛羊)13只;1958年9月,临潭县引进部分三北种公羊试改当地土种黑裘皮羊。六十年代从新疆引进细毛羊4200余只,分别饲养在西科河羊场、桑科种羊场和全州各地进行纯种繁育与杂交本地土种藏羊。七十年代继续引进新疆细毛羊近千只,七十年代末期,新疆细毛羊的引进陆续停止,改换其它羊种。
  1975年和1976年分两次引进茨盖半细毛母羊120只,公羊20只,投放西科河羊场和夏河、碌曲、玛曲3县。1984年,全州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种公羊543只,三北羊40只,边区莱斯特种公羊70只,投放各县饲养。1985年,临潭县引进高加索细毛种公羊432只;1988年4月,从山东省引进小尾寒羊22只,分别投放在古战、石门两地饲养。
  其它品种引入数量不等,时间不一。目前,除新疆细毛羊、茨盖半细毛羊、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加索细毛羊等品种州内还有存栏外,其它品种已绝迹。
  山羊
  引进山羊良种有沙能山羊、中卫裘皮山羊、盖县绒山羊等。
  1959年,州牧研所引进12只沙能山羊,投放夏河县美武(今佐盖曼玛)岗岔,为山羊引进之始。
  七十年代后,山羊引进以宁夏中卫山羊为主,其它山羊也有少量引进。1971年至1985年,夏河县先后引进宁夏中卫山羊448只,临潭、卓尼、舟曲3县引进400余只。全州共引进3000余只,现仍有大量存栏。
  1979一1980年由州畜牧局、宗教局投资从陕西省引进奶山羊572只,均属瑞士沙能山羊与陕西土种山羊杂交良种,后因适应性差全部死亡和外流。1981年5月,临潭县又从陕西引进奶山羊700余只,投放城关镇饲养。
  1980年,夏河县从辽宁盖县引进绒山羊40只,其中公羊13只,母羊27只,全部投放在麻当乡。
  (三)马种引进
  州内引进马种有:蒙古马、卡拉拜依马、顿河马、富拉基米尔马、阿尔泰马等。1960年起引进苏联重挽马,用人工授精方式选配本地河曲马。1961年7月,州家畜育种辅导站引进1匹苏联卡拉拜依乘挽兼用种公马,为当地13匹河曲母马人工授精。此外,国营河曲马场等牧场亦曾多次引进良种选配。
  (四)猪种引进
  州内引进猪种有:八眉猪、苏大白猪、垛山猪、巴克夏猪、约克夏猪、长.白猪、内江猪、新淮猪等。自六十年代起先后引进垛山猪、巴克夏等优良猪种改良当地猪,又购入临近各地的杂种猪,各类混杂。就数量而言,80%虽是杂种猪,但因血液混杂,饲养管理条件差,杂交优势难以发挥。
  (五)鸡兔种引进
  引进鸡种有:莱航鸡、星杂二八八、九斤黄、景白三系等。引进兔种有:玄狐、银狐、力克斯、安哥拉、青紫兰等。
  (六)其它良种引进
  引进良种有:东北雅罗鱼、虹鱒鱼、新疆水貂、瑞典水貂、意大利蜜蜂、日本二号蚯蚓等。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犏牛
相关专题
尕力巴牛
相关专题
黄牛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