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畜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畜种
分类号: S815.4
页数: 16
页码: 351-366
摘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这里有享誉全国的河曲马,素称“高原之舟”的耗牛,草地型藏羊类的甘加羊、欧拉羊、乔科羊以及以肉质细嫩而著称的蕨麻猪,还有骗牛、山羊及黑紫羔羊等畜种资源,形成了全州畜牧业经济的基础。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种管理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优势畜种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这里有享誉全国的河曲马,素称“高原之舟”的牦牛,草地型藏羊类的甘加羊、欧拉羊、乔科羊以及以肉质细嫩而著称的蕨麻猪,还有骗牛、山羊及黑紫羔羊等畜种资源,形成了全州畜牧业经济的基础。
  —、河曲马
  河曲马是全国优良马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首曲草原地带,包括甘肃的甘南、四川的阿坝、青海的河南等地,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曼尔玛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索克藏所产河曲马品质最佳。河曲马俗称“南番马”、“洮州马”、“吐谷浑马”、“乔科马”等,以其身躯高大、体格雄健著称,古有“洮州之马天下闻”的美誉。1954年由西北畜牧部正式定名为河曲马。
  品种特征
  河曲马的体质类型以粗糙结实为主,属兼用型略偏挽用。品种内部兼用偏挽约占50%以上,挽用型占25%左右,其它类型较少。毛色以黑、青、骋、栗居多,其中24.17%的有白章别征,这在国内其它马种中很少见。体型结构匀称,头略长,约占体高的三分之一,头形中直头较多,兔头、半兔头次之,耳长敏捷,鼻孔开放,唇厚灵活,下唇微垂,脑深广,胛较低,背长,腰短平直,尻宽短,腹部充实,四肢关节筋腱发达,蹄广平,质疏松,有龟裂。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37.21厘米,体重346.27公斤;母马平均体高132.47厘米,体重330.95公斤。
  品种性能
  河曲马幼驹发育较快,初生公驹体尺与成年公马体尺比较:体高为58.96%,体长为42.22%,胸围为41一16%,管围为34.8%;初生母驹与成年母马体尺比较:体高为61.9%,体长为43.3%,胸围为42.27%,管围为47.74%。公马5岁、母马4岁达到体成熟。河曲马繁殖性能较强。营养良好的母马2周岁性成熟,3周岁即可配种,4周岁产驹。繁殖期公马为13年左右,母马为16年左右。最长寿命公马为33岁,母马为28岁。母马一生可产驹12一13匹,6~12岁为产驹盛期,受胎率一般为67%,最高可达83.16%。繁殖成活率平均为80%。
  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挽力强,速度中等能持久,疲劳恢复快。最大挽力可达370公斤,骑乘速度最快每分钟可达800米左右。一人乘骑再加20〜30公斤行李,可日行60公里左右,驮载100-125公斤,可日行50公里左右。两马拉双锌犁,役作8~10小时,可耕熟地10亩以上。
  河曲马对高寒多变的气候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终年放牧的条件下,体内贮存脂肪能力强,夏秋上膘快,冬春降膘慢。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乘骑行走自如,特别具有善走沼泽草地的能力。剧烈运动后,20〜40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的呼吸和脉博。其强壮的四肢,结实发达的筋腱、韧带,特别擅长负重远行。.细密光滑的被毛和皮肤褐色素沉着的特征,具有吸热保暖御寒的作用。抗病力强,发病率低,治愈率高,牧马很少发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河曲马在州内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等县,而以玛曲县及国营河曲马场所产数量最多,品质最优,为全州中心产区。1949年甘南河曲马存栏5.7万匹,五十年代发展较快,1955年曾一度增长到9.98万匹,创历史最高水平。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的存栏曾急剧减少到3万匹左右。从1964年后又逐渐恢复发展,存栏逐年增加,1980年增长到8.71万匹。1990年底,全州河曲马存栏8.73万匹。
  二、牦牛
  牦牛是在高寒生态环境中将野牦牛长期饲养驯化而选育成的特有牛种,牦牛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是牧民群众最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牦牛是甘南的优势畜种,遍布全州7县。1985年全州存栏总数为72.23万头,占牛存栏总数的80.59%。其中玛曲县的牦牛占全州牦牛总数的35.97%;夏河县占30.86%;碌曲县占18.61%;卓尼县占9.75%。迭部、舟曲、临潭3县牦牛数量不多,仅占牦牛总数的4.81%。
  品种特征
  甘南牦牛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较长,额短而宽,微突起;鼻较小,而鼻孔开张;齿质坚硬,门齿宽;舌宽短,唇薄灵活;眼圆大突岀有神。母牛多数有细长的為.,公牛角粗而长,角距较宽,角基部先外伸而后内弯呈弧形,角尖向后且对称。颈短薄无肉垂,脊椎棘突较高,背低稍凹,前躯发育良好。气管粗大、呼吸脉博快,心肺指数高,红细胞直径大,血液中有较高的溶氧量。胸椎较黄牛多1节,肋骨多1对(14对)。后躯发育较弱,腰椎比黄牛少1节(5节)。尻斜腹大,四肢短,骨骼结实。后肢多呈刀形,两飞节距近,蹄小坚实,蹄裂紧靠。雌牦牛乳房小,乳头短,乳静脉不发达,尾椎短,尾毛长而蓬松,全身长毛和绒毛相间,被毛呈开放型。公牛粗犷雄壮,母牛温顺清秀。毛色较杂,黑毛居多,亦有少量褐、灰、黑白花及褐黄等色。成年公牦牛平均体高130厘米,平均体长137厘米,胸围190厘米,管围20.7厘米,体重347公斤。成年母牦牛平均体高110厘米,体长122厘米,胸围157厘米,管围17厘米,平均体重210公斤。牦牛生长发育缓慢,公犊初生体重为成年公牛的3.92%,体高为39.95%;母犊初生体重为成年母牛的6.04%,体高为46.49%。从周岁开始,公牛平均月增重3.34一5.94公斤,母牛月增重1.92〜4.88公斤。
  品种性能
  牦牛有较强的体脂肪蓄积能力,膘情好的牦牛胴体肩、背、臀部均有一层脂肪,肉质鲜嫩,纤维细密。成年阉牦牛平均胴体重127.1公斤,净肉率36.74%,每头牦牛平均产净肉82.71公斤;母牦牛胴体重106-32公斤,净肉率33.46%,每头母牛平均产净肉77.2公斤。
  牦牛属晚熟牛种,公牛1周岁后才有性反射,2.5一3周岁开始交配;母牛2.5一3周岁初配,发情季节6〜10月,周期21天,持续期平均20小时,孕期270天。一般为两年一犊和3年两犊,亦有连年产犊的。其中以单犊居多,犊牛平均成活率93.4%,繁殖成活率54.11%。
  母牦牛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产犊,5月初挤奶,10月底结束,泌乳期170天左右,日均产鲜奶1.79公斤,全泌乳期产奶量150公斤左右,出酥油率8.47%, 牛奶比重1.034,平均乳脂率6%,干酪率3〜3.5%。
  牦牛每年6月中旬剪毛一次,成年公牦牛年产毛1一09公斤,驮牛只剪腹毛和裙毛,年产毛约1公斤。成年母牦牛年产毛0.6一1.8公斤。牦牛尾两年剪毛一次,公牛每次可剪尾毛0.5公斤,母牛可剪尾毛0.1-0.4公斤。牦牛毛中70%为粗毛,30%为绒毛。
  牦牛是州内广大牧区主要的役畜,可用来驮运和骑乘。特别在每年的轮牧季节,牦牛是牧场转移时必不可少的驮畜和乘骑。成年阉牦牛在驮重80一100公斤时,日行20一30公里,可连续驮载4〜5天。在农牧兼营地区,牦牛亦可用来耕地和拉车。
  三、藏绵羊
  藏绵羊是国内古老的粗毛羊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甘南是藏绵羊的中心产区之一。据1985年统计,全州共有藏绵羊134万只。
  品种特征
  藏绵羊尾小呈扁锥形,体质结实,四肢端正,体躯呈长方形。头部着生刺毛,眼微突,鼻梁隆起,耳长下垂。公羊角粗壮呈螺锥形向外伸展,母羊角细而上伸。胸宽深,背平直,十字部稍高,臀部丰满。被毛为异质粗毛,体躯白色者占50.11%,有杂色斑的占47.15%,全白色仅占1.94%,全黑色占0.8%。成年公羊平均体高71.14厘米,体长75.36厘米,胸围94.39厘米,管围8.67厘米,体重58.67公斤;成年母羊平均体高69.45厘米,体长70.92厘米,胸围88.86厘米,管围8.15厘米,体重46.91公斤。
  品种性能
  甘南藏绵羊早熟性中等,初生公羔体重3.9公斤,是成年公羊体重的6.65%。初生母羔体重3.81公斤,是成年母羊体重的8.12%,羔羊6月龄体重相当于成年羊体重的55.66%,1.5岁相当于73.25%。
  甘南藏绵羊每年6~7月剪毛1次,成年公羊年剪毛量1.13公斤,母羊0.86公斤。公羊毛辫长23.05厘米,母羊20.39厘米;公羊净毛率70.45%,母羊净毛率72.74%;被毛异质,公羊无髓毛(细毛)占45.59%,母羊占45一49%;两型毛公羊占16.06%,母羊占25.66%;正常有髓毛(粗毛)公羊占19.25%,母羊占13.55%;死毛公羊占19.14%,母羊6一24%;成年公羊屠宰率48.05%,母羊44.6%;1.5岁羊屠宰率44.56%,当年公羔屠宰率40.55%。母羊一般1.5岁初配,发情期17.5天,孕期150天左右,成年母羊繁殖成活率66.41%,年产羔一胎,以单羔居多。
  (一)草地型藏羊
  州内草地型藏绵羊占全州绵羊总数的85.56%,草地型中又形成各具特点的3个地方类型:
  甘加型
  主要分布在夏河县甘加乡周围,存栏20余万只。甘加型藏羊偏毛用,体格较小而紧凑,成年公羊平均体重49.33公斤,母羊41.49公斤。躯体白色者约占93.19%,毛被呈开放型,毛辫长26.1厘米,呈波浪弯曲,光泽好,油汗正常,净毛率公羊为68.8%,母羊毛为70.7%;毛被组成中的有髓毛公羊毛占47.58%,母羊毛占24.05%;无髓毛公羊毛占35.12%,母羊毛占38.2%;两型毛工艺价值高,是优良的地毯用毛,剪毛量成年公羊平均为1.41公斤,母羊为1.16公斤。成年羊屠宰率为47.5%,平均胴体重22.2公斤。
  欧拉型主要分布在玛曲县欧拉乡周围,以体格高大粗犷为显著特征。头狭长有肉髯,公羊胸前生有黄褐色“胸毛”,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体色极少。欧拉羊偏肉用,羊毛以产绒毛为主,被毛较短而覆盖度差,产毛量低,干死毛含量高,公羊占32.8%,母羊占24.21%;无髓毛公羊占62.85%,母羊占70.09%;两型毛公羊仅占6.2%,母羊占6.11%;无正常有髓毛。成年公羊年产毛1一08公斤,母羊0.77公斤。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平均活重可达75.85公斤,母羊58.51公斤;成年羊屠宰率50.18%,胴体重35公斤左右。
  乔科型主要分布在玛曲乔科、碌曲郎木寺等地,体格较大,外形紧凑,属毛肉兼用型。毛辫较长,具有波浪浅弯。被毛中死毛含量较高,公羊占24.3%, 母羊占17.97%;无髓毛公羊占49.25%,母羊占50.53%;两型毛公羊占19.64%,母羊占23.34%;有髓毛公羊占7.03%,母羊占8.72%。成年公羊年剪毛量为1.34公斤,母羊0.95公斤。乔科羊头颈、四肢多杂色,躯体白色者占53.39%,有杂色斑的占40.91%。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4公斤,母羊体重52.45公斤;成年羊屠宰率47.9%,平均胴体重25.3公斤。
  (二)山谷型藏羊
  山谷型藏羊分布于临潭、卓尼、迭部、舟曲等气候比较温暖的山谷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当地群众称其为“伏地羊”,是藏羊中古老的一大地方品种。其与草地型藏羊的最大差异表现在角型和体形方面,山谷型藏羊具圆形小弯角和短瘦小尾,母羊中有角者占44.4%,角长约5~10厘米。其毛色全白者占25.4%, 全黑者占1〜2%,头颈、四肢有斑者居多。四肢短,体躯小,肋骨开张较差,胸廓欠丰满,被毛为混型毛,两型毛较多。其平均体高约68厘米,比草地型藏羊低10〜15厘米,体重多在38公斤左右。营养良好的母羊可年产两胎,双胎率3%,年剪毛两次,剪毛量1公斤左右。羔羊成活率62.45%,成年羊屠宰率42%, 平均胴体重16公斤。(三)黑裘皮羊
  黑裘皮羊亦属山谷型藏羊的别种,俗称“洗岷州黑紫羔羊”,产于临潭、卓尼两县的东部地区。黑裘皮羊种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人工选育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地方绵羊品种,以产黑色二毛裘皮和羔羊肉为主要产品。全州饲养量1.8万只左右。
  品种特征
  黑裘皮羊以通体纯黑无杂色著称,除毛色外,角、蹄等外露骨质表面亦呈黑色。体质结实,结构紧凑,行动灵活敏捷。成年公羊有角,向后向外呈螺旋状伸展。母羊无角,体形小而匀称,后躯比前躯高约3厘米,体长比体高长4厘米。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2.8厘米,母羊67.6厘米;成年公羊平均体长61.5厘米,母羊59.5厘米;成年公羊平均体重27.7公斤,母羊27.4公斤。羔羊出生后被毛长2厘米,呈环形状紧贴皮板。
  品种性能
  黑裘皮羊主要以产黑色裘皮闻名,当地群众将所产裘皮分为3种:第一种叫二毛皮,是羔羊生后70天左右宰杀取皮,品级最高。其典型特点是:毛的自然长度不低于7厘米,毛股旺盛,光泽度高,毛穗的尖端呈环形,环形以下有3〜5道弯曲,毛干从根到稍通体黑亮,皮板柔软匀称;第二种叫二剪皮,是羔羊经剪过一次春毛,临近第二次(秋季)剪毛期宰杀取皮,亦称一岁裘皮。这种裘皮的特点是毛股明显,结合紧密,从毛穗尖端到基部有3〜4道弯曲,毛体光泽度高,皮板面积大,保暖耐穿;第三种称老羊皮,即成年羊皮。这种裘皮是当地主要的衣着产品。老羊皮按季节又分为麦索皮和秋槎皮。麦索皮是当年剪过春毛后到6月份宰杀所取的皮,裘皮毛长4〜5厘米,光泽发亮,毛穗部分呈毛笔状,部分呈半环状,呈核桃皮辫样贴在皮板上。9月份宰杀取的皮叫秋槎皮,毛长在7厘米以上,毛股大而松,毛穗有2~3道大弯曲。
  黑裘皮羊除取皮外,产毛量亦颇可观,毛质优良,每年春、秋各剪毛一次,4月中旬前后剪的称春毛,9月中旬剪的称秋毛,亦称八月毛,毛质较春毛为优。成年公羊平均产毛1.13公斤,母羊0.95公斤。成年羊屠宰率为44.32%,胴体,重13.8公斤,公羔羊屠宰率为50%左右,肉味鲜嫩,营养丰富。母羊初配年龄一般1.5岁以上,年产羔1只,多胎多产者极少,分春羔和冬羔,营养良好的母羊多产冬羔,反之则产春羔。冬羔成活率高,羔皮质量好,颇受市场青睐。
  四、藏山羊
  甘南山羊系传统地方品种,当地俗称“投辅”或“据招”,主要产肉、皮、绒毛和乳。山羊肉质细嫩,略有膻味,皮板柔软结实,绒毛纤维细长匀称,羊乳脂肪含量高,营养丰富。山羊生存适应力强,喜攀登石山峭壁采食灌丛枝叶。1949年全州山羊存栏7.4万只;1957年发展到16.51万只;1980年发展到24万余只;1985年底存栏27.76万只,占全州绵山羊存栏总数的17.13%,主要分布在夏河、舟曲、迭部、卓尼、临潭5县,其中夏河县占8万余只。
  山羊全身被毛分两层,外层为长而直的粗毛,内层为细软的绒毛。被毛富有光泽,颜色较杂,大多为白色和黑色,少数为褐、青等杂色。成年公羊平均体重26.4公斤,母羊22.4公斤;成年羯羊胴体重10〜13公斤。成年羊年产绒毛0.5公斤。甘南山羊冬季掉膘少,春末夏初恢复快,填补了当地淡季肉食供应。山羊一般年产一胎单羔,约有10%的母羊一胎产2~3羔。州内山羊因分布地采食范围、植物种类及矿物质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了几种具有各自特点的地区性优势品种,其中以岗岔山羊、扎古录山羊、新洮山羊最为驰名。
  (一)岗岔山羊
  产于夏河县佐盖曼玛乡的岗岔地区,素以体格高大而有名。平均体重公羊48公斤左右,母羊34公斤左右。成年羯羊胴体重20〜24公斤,是州内山羊中产肉率最高品种之一。
  (二)扎古录山羊
  产于卓尼县扎古录地区,因该地盐土分布广,灌丛多,植物籽实丰富,所产山羊以膘肥体壮驰名。当地群众曾以该种山羊的膘情形容殷实富厚的人户为“扎古录韜招有里膘”。成年羯羊胴体重20公斤左右,肉质细嫩,肥而不腻。
  (三)新洮山羊
  产于卓尼、临潭两县东部的藏巴哇、洮砚、羊沙、石门、陈旗等地。所产山羊亦称鯉脚山羊,体躯肥壮结实,四肢短小粗壮,被毛丰厚,皮板柔韧匀称, 年可剪毛两次,毛、绒质俱佳,成年羊每只年产毛0.75公斤,产绒0.15公斤。成年羯羊胴体重10一15公斤。是山羊中皮、毛、绒、肉兼用型的典型品种。
  五、蕨麻猪
  蕨麻猪,又称山猪、高原藏猪。主要分布在夏河、碌曲、卓尼、迭部等县的博拉、阿木去乎、卡加、扎油、阿拉、双岔、完冒、沙冒、扎古录、贡巴及白龙江沿岸地区。存留纯种不多,存栏1万只左右。
  蕨麻猪体形矮小,机警灵敏,合群性强,具较强的放牧采食性能,尤喜食蕨麻,耐粗放管理。头较长,呈锥形,耳小直立,额无明显皱纹,体躯短,胸狭窄,背腰微弓,腹下垂,臀窄而倾斜,整体观为一近似桃核状的毛猪。四肢长短适中,健壮有力,蹄小坚实,周身被毛浓密粗长,鬃毛长而坚韧,冬季生棕色绒毛。四肢毛色纯黑,腹部有白色环腰。初生仔猪往往出现纵向条纹,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成年公猪平均体重33.31公斤,母猪35.57公斤,平均体高公猪44.66厘米,母猪47.44厘米;平均体长公猪76厘米,母猪74.06厘米。蕨麻猪生长缓慢,哺乳期每天仅增重54克,断奶后6月龄日增重113克,6~12月龄日增重49克,放牧加补饲日增重92克,周岁猪体重24公斤。母猪4〜5月龄即可初配,孕期120天左右。母猪产龄5~6年,初产母猪年产1窝,复产母猪年产2〜3窝,每窝平均产仔4口左右,最多可达10口。仔猪窝重1.76公斤,产后两周即可随母猪放牧,自由哺乳,哺乳期60天左右,仔猪断奶后平均体重3.36公斤。仔猪成活率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在3~6月份,天暖草丰时成活率可达95%左右;10月至翌年2月,天寒草枯时成活率仅为50〜60%。
  蕨麻猪去势后终年放牧,10月龄体重20〜25公斤,第二年体重达35一40公斤,可产肉24〜28公斤。若在宰前两月加料催肥,活重可达50公斤。屠宰率70%左右。蕨麻猪肉质细嫩、皮薄、膘厚适度、瘦肉多,微粘而不腻,除鲜食外,多作腊肉存食,味鲜美。蕨麻猪的鬃毛粗长坚韧富有弹性,长12〜18厘米,是宝贵的工业原料,每头猪可产优质鬃毛0.15一0.25公斤。肠衣平均长 8.22〜10.05米,圆径24〜30毫米。
  第二节畜种繁育
  一、传统畜种繁育
  (一)马种繁育
  甘南古代马种称“南番马”、“沈州马”,以体高雄健著称,历代多充为军马。约在东晋时期,牧马善骑的吐谷浑部族迁徙此地,随迁的马种给甘南的番马带进了新的血液。唐初,由于和西南亚波斯等国的通商往来,曾运入不少马匹,饲养在陇右一带,与当地马种混牧繁育,使南番马的品种再次优化。唐末,吐蕃等部族屡陷朝廷养马基地,所得马匹多被运送甘南、青海等地牧养。到了元代, 蒙古族随军进入洮西地区,大量蒙古马种与当地马混牧,致使当地原始马种与吐谷浑马、蒙古马及波斯等地的阿拉伯马的血液混合,在高寒、湿润、雨量充沛、牧草丰茂、地势开阔的地理环境中长期适应,加上自然选育和人工择育,繁育岀优秀的地方马种——河曲马。
  在民间传统的繁育技术中,对马匹的选配有严格要求,一般根据母马自然发情规律和排卵季节进行交配,牧区马交配季节选在5~8月,农区提前1月左右。牧区对公母马自然形成的“链子”实行独群或小群配种,1匹公马配10〜15匹母马。配种时间多选在夜间进行,与母马多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前排卵的规律相吻合,受胎率高。种公马的选择以体形高大,体肢匀称,四肢端正,蹄大腕细,眼、鼻孔大而有神,毛色黑、褐、骋、栗者为佳。除选留作种公马以外的公马则一律进行阉割,并对失去繁殖能力的种公马及时淘汰。民间对近亲血缘的马匹避免交配,有“儿马不配母”之说。
  中华民国时期,甘南牧马数量颇丰,约存栏10万余匹。在夏河甘坪寺设有种畜场,进行同种选育,曾择选出体型高大健壮的种公马55匹,专给附近牧马配种,仅1944年就为当地母马配种323匹。除此之外,在临潭等地专门有人以家畜配种为业,选优良种公马进行配种,为当地土种马更换血液,采取收费方式有偿服务。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畜种繁育工作,州内马匹数量增加,质量优化,不仅为当地生产提供了大量役畜,每年还提供相当数量的军用马匹,同时还为全国各地提供役用马及种马。仅1953年就给甘肃省内及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提供役马7000余匹,有力地支援了内地的农牧业生产。
  1951年,甘坪寺种畜场选用当地高大的优秀马种在甘加繁育,次年即产活马驹57匹,为同种繁育开辟了一条新路。1952年配母马111匹。1954年,该场的种公马除在本场集中为附近母马配种外,还组织了5个小组,为甘加牧民配母马159匹。此后直至八十年代,在玛曲县河曲马场等处,曾专门进行同种选育和杂交繁育,不断优化河曲马种的质量,使畜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牛种繁育
  牦牛
  民间以同种选育方式,有意在游牧中让未经驯化的野牠牛混入放牧群与家牦牛交配,更新血液,优化品种,牦牛配种期一般在7〜9月,农区提前1月左右,公母牛同群自然交配,也偶尔采用人工辅助交配。种公牛的选择以体格高大健壮,背平腰宽,胸广身长,腿粗、眼圆、鼻宽、毛长为佳。公母牦牛的混群比例为1:25〜40。公牛中除种公牛外,其余均被阉割,并随时对失去繁殖能力的种公牛及时淘汰。当地牧民对种公牛的选留很重视,并有和相邻地区互换种公牛的习惯。甘南牦牛在长期的同种选育中,曾先后引进过甘孜九龙牦公牛、青海大通半血野牦公牛、天祝白牦公牛等品种进行选配。在自然繁育和人工选育下,已繁育出几个“地方品系”的雏形。如体格较大的碌曲贡巴、李恰如牦牛;繁殖性能强的玛曲齐哈玛牦牛;适应灌丛草场牧放的卓尼车巴沟牦牛等。1976年5月,玛曲县阿万仓乡建立了牦牛选育场;尼玛乡沙合大队建立了牦牛本品种选育群,并选配7头优良牦公牛进行选育,效果显著。
  犏牛
  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或黑白花牛等杂交的杂种一代牛。犏牛的外形介于父母双亲之间,略偏向母本,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良好的适应性。犏牛分两种:以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称真犏牛,主要产于牧区;以公牦牛和母黄牛杂交所生的称假犏牛,主要产于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犏牛的体尺、体重明显超过双亲,土黄牛与牦牛所产犏牛的体重公母分别为575.28公斤和292.09公斤,高岀牦牛50%,高出黄牛100%。犒雌牛的泌乳量相当于牦雌牛的2倍,黄雌牛的3倍;黑白花牛与牦雌牛交配所产的犏牛,体重相当于牦牛的2倍,所产犒雌牛的泌乳量相当于牦雌牛的3〜4倍。公犏牛无繁殖力,耕地和驮运能力比黄牛、牦牛约高1倍,且耐劳苦,耐粗饲,抗病力强,寿命长,是牛种中最优良的役畜品种。老龄犏牛屯肥快,省饲料,育肥4〜6个月,能产净肉200公斤左右。犏牛皮板面积大,韧性好,是优质皮革原料。1985年全州存栏犏牛10万余头,占牛总数的10.72%。
  尕力巴牛
  土黄公牛或牦公牛与犒雌牛交配所产后代称采力巴牛,前者称黄尕力巴,后者称牦尕力巴,均属杂交种间二代牛,其性能、体形均岀现“杂种解体”现象,无论公母,体形和性能均低于黄牛或牦牛,寿命短,耐力差。公尕力巴牛产后即被农牧民宰杀,保证犒雌牛产乳。公尕力巴牛无繁殖力,雌尕力巴牛配牦牛2〜3代后即成为转正牦牛,配黄公牛2〜3代后成为转正黄牛,民间称其为“三辈还祖”。雌尕力巴牛泌乳量150〜200公斤。公尕力巴牛体尺和役用能力略低于当地黄牛,产肉率低于当地牦牛,皮板质量次于黄牛、犏牛。1985年全州尕力巴牛存栏3.95万头,占牛总数的4%左右。
  黄牛
  州内黄牛种属蒙古牛类型。分布于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及夏河等一江两河流域。由于受地形、饲养条件及品种的影响,一般体形较小,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11.85厘米和101.35厘米,比国内平原地区的良种黄牛低约20厘米左右,生产性能较低,役用每对牛每小时耕地1.2亩。同种繁育效应不明显,主要用来与牦牛杂交生产犒牛。黄牛性情温顺,饲养方便,耐力强,寿命长。雌牛泌乳期产乳80一200公斤;皮板结实韧性好,为优质皮革原料。1985年全州存栏黄牛7.79万头,占牛总数的8.31%。
  (三)驴、骡
  当地驴为土种驴,体形矮小,蹄质坚实,耐粗饲,采食量小。主要分布在舟曲、临潭、卓尼、迭部等县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是州境东南部山区农牧民主要的驮载工具之一。一般驮载量50〜70公斤,日行30公里左右。驴在全州畜牧业中所占比重很小,同种繁育效应较差,繁殖缓慢。1949年全州驴存栏0.75万匹,五十年代发展到1.23万匹,六十年代初曾下降到0.39万匹,六十年代后期恢复,存栏数长期徘徊在1.2万匹左右。1990年底驴存栏1.25万匹。
  当地驴除同种繁育外,还用其与河曲马杂交产骡,所产后代有驴骡和马骡,以马骡较多,骡比驴有挽力强、体格高大健壮及易饲养诸优点。1949年全州骡存栏0.3万匹,五十年代发展到0.48万匹,到1990年底发展到1.23万匹。
  二、优良畜种引进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当地就开始引进各类牲畜良种,用来改良繁育本地土种,其中以牛、马、羊、猪品种引进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生产,从各地选择优势品种,用无偿或有偿等各种方式,为甘南提供各类种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品种引进工作愈来愈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一~)牛种引进
  牦牛
  1976年7月,甘南州外贸局从天祝引进白牦公牛14头,投放在玛曲卫当良种场。
  1981年,州计委投资2万元,由夏河那义公社从青海、四川、玛曲等地购入雌牦牛1406头,投放各生产队饲养。
  1982年10月,夏河县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引进牦公牛15头,投放当地牦牛牧群。
  1987年5月,夏河县与碌曲李恰如牧场先后从青海省大通牛场引进半血野牦公牛15头与当地牦牛自然交配。黄牛
  甘南历年从外地引进的黄牛品种有:荷兰牛、赫福牛、三河牛、秦川牛、褐牛、早胜牛、科斯特罗姆牛、黑白花牛、安格斯牛等。
  1935年,夏河甘坪寺种畜场首次引进赫福牛、荷兰牛,到1946年已饲养21头。1953年4月,甘肃省农林厅给夏河县兽防站调拨秦川种公牛2头。1959年,从沈阳灰山牧场引进荷兰牛23头,其中公牛3头,母牛20头,起初饲养在州良种辅导站,后调夏河桑科种羊场。
  1960年,河曲马场引进科斯特罗姆公牛1头,后调往临夏。同年,州良种辅导站从内蒙呼伦贝尔盟引进三河牛250头,其中公牛50头。除本站留养公牛3头、母牛30头外,其余分配各县。1966年,又从该盟引进三河牛136头,分配给夏河、卓尼、玛曲、碌曲等县。1970年又引进三河牛178头,先分配给夏河县,后又专门成立三河牛场集中饲养。
  七十年代,临潭、卓尼两县数次引进秦川牛与当地黄牛混养繁育。1980年,舟曲县引进早胜种公牛22头。1984年,临潭县城关镇从包头引进黑白花奶牛23头。:1985年,省畜牧厅调拨给甘南州褐牛2头,由桑科种羊场饲养。同年6月,州牧研所引进安格斯、黑白花、西门达尔冻精投放玛曲阿孜试验站和阿万仓两个牦牛冻配点。
  (二)羊种引进
  绵羊
  州内历年引进的绵羊良种有: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德国美利奴羊、高加索细毛羊、考力代茨盖半细毛羊、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三北羊、小尾寒羊、阿尔泰细毛羊、罗姆尼——马尔土羊等。
  1951年10月,省农林厅拨给甘坪寺种畜场兰哈种公羊(新疆细毛羊)13只;1958年9月,临潭县引进部分三北种公羊试改当地土种黑裘皮羊。六十年代从新疆引进细毛羊4200余只,分别饲养在西科河羊场、桑科种羊场和全州各地进行纯种繁育与杂交本地土种藏羊。七十年代继续引进新疆细毛羊近千只,七十年代末期,新疆细毛羊的引进陆续停止,改换其它羊种。
  1975年和1976年分两次引进茨盖半细毛母羊120只,公羊20只,投放西科河羊场和夏河、碌曲、玛曲3县。1984年,全州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种公羊543只,三北羊40只,边区莱斯特种公羊70只,投放各县饲养。1985年,临潭县引进高加索细毛种公羊432只;1988年4月,从山东省引进小尾寒羊22只,分别投放在古战、石门两地饲养。
  其它品种引入数量不等,时间不一。目前,除新疆细毛羊、茨盖半细毛羊、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加索细毛羊等品种州内还有存栏外,其它品种已绝迹。
  山羊
  引进山羊良种有沙能山羊、中卫裘皮山羊、盖县绒山羊等。
  1959年,州牧研所引进12只沙能山羊,投放夏河县美武(今佐盖曼玛)岗岔,为山羊引进之始。
  七十年代后,山羊引进以宁夏中卫山羊为主,其它山羊也有少量引进。1971年至1985年,夏河县先后引进宁夏中卫山羊448只,临潭、卓尼、舟曲3县引进400余只。全州共引进3000余只,现仍有大量存栏。
  1979一1980年由州畜牧局、宗教局投资从陕西省引进奶山羊572只,均属瑞士沙能山羊与陕西土种山羊杂交良种,后因适应性差全部死亡和外流。1981年5月,临潭县又从陕西引进奶山羊700余只,投放城关镇饲养。
  1980年,夏河县从辽宁盖县引进绒山羊40只,其中公羊13只,母羊27只,全部投放在麻当乡。
  (三)马种引进
  州内引进马种有:蒙古马、卡拉拜依马、顿河马、富拉基米尔马、阿尔泰马等。1960年起引进苏联重挽马,用人工授精方式选配本地河曲马。1961年7月,州家畜育种辅导站引进1匹苏联卡拉拜依乘挽兼用种公马,为当地13匹河曲母马人工授精。此外,国营河曲马场等牧场亦曾多次引进良种选配。
  (四)猪种引进
  州内引进猪种有:八眉猪、苏大白猪、垛山猪、巴克夏猪、约克夏猪、长.白猪、内江猪、新淮猪等。自六十年代起先后引进垛山猪、巴克夏等优良猪种改良当地猪,又购入临近各地的杂种猪,各类混杂。就数量而言,80%虽是杂种猪,但因血液混杂,饲养管理条件差,杂交优势难以发挥。
  (五)鸡兔种引进
  引进鸡种有:莱航鸡、星杂二八八、九斤黄、景白三系等。引进兔种有:玄狐、银狐、力克斯、安哥拉、青紫兰等。
  (六)其它良种引进
  引进良种有:东北雅罗鱼、虹鱒鱼、新疆水貂、瑞典水貂、意大利蜜蜂、日本二号蚯蚓等。第三节畜种改良
  —、黄牛改良
  州内的黄牛改良工作是从局部的土种选育、杂交繁育逐步转移到规模改良的。1952年,省农林厅给夏河兽防站调拨秦川种公牛2头,当年在拉卜楞一带配母牛144头,开始对当地黄牛导入杂交。1953年改良面扩大到达麦乡。
  1978-1981年,州牧研所与河曲马场、夏河兽防站合作引进海福特、黑白花、安格斯等良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在河曲马场和夏河县桑科乡的母牦牛中进行了小范围的改良试验,1983年后,因冻配改良牦牛受胎率低,适应性较弱等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
  黄牛改良在州内规模性起步是从1981年开始,夏河、临潭、卓尼3县率先进行,此后推广到舟曲、碌曲等县。改良以冻配为主,采取点、站结合的方式逐步推广。1981年在临潭古战乡仅设冻配点1处,当年授配母牛23头,次年成活牛犊1头。1982年临潭、卓尼、夏河3县在羊沙、冶力关、八角、大峪牧场、曲奥乡设点5处,是年共配母牛590头,次年即产活牛犊181头。1983年授配母牛1784头,次年产犊成活577头。1984年授配母牛3996头,次年产犊成活1335头。
  1985年,自治州采取对畜种改良实行奖励措施,决定每繁殖成活1头冻配杂种牛,给畜主、冻精站、技术人员各奖励人民币2元。是年全州冻配点站发展到47个,授配母牛4736头,次年产犊成活2011头。1986年设冻配点站39个,授配母牛3686头,次年产犊成活1827头。1987年全州冻配点有38个,授配母牛2765头,次年产犊成活1168头。1988年全州冻配点有26个,授配母牛2483头,其中野牦牛冻精改良502头。至1988年累计授配各类母牛20063头次,产活各类杂种牛犊7098头,繁殖率平均在40%左右。
  二、绵羊改良
  当地绵羊改良,可追溯到1934年夏河甘坪寺成立“西北畜牧改良场”时,该场主要进行绵羊改良和黄牛改良业务,场内曾饲养兰哈羊(新疆细毛羊)265只,用来杂交改良当地藏羊。1952年7月,甘坪寺种畜场引进13只兰哈种公羊,率先在甘加周围宣传改良,次年扩大到麻当乡。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前期,采取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方式进行杂交改良,并逐步扩大到全州,杂种羊的数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州改良羊达到20.86万只,占绵羊总数的18.58%。到八十年代以后,牧区的绵羊改良处于停顿状态,只有临潭、卓尼等半农半牧区仍在坚持。如卓尼县申藏乡从1958年开始绵改,到1984年杂种羊存栏数已占绵羊总数的35%,其中大族村的杂种羊数达到绵羊总数的95%。
  1962年起,全州在用细毛羊改良当地藏羊的同时,由西北牧研所协助河曲马场和玛曲县欧拉乡重点进行半细毛羊杂交试验,到1966年产活杂种羊羔8000余只。经测定,用德国美利奴公羊杂交欧拉羊所产德X德欧一代母羊再用茨盖半细毛种公羊杂交所产茨X德欧二代杂种羊,在冬春有补饲、有棚圈保暖的条件下,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产肉性能不亚于欧拉羊,剪毛量比欧拉羊高2倍,毛质1/3到1/2达到同质细毛和半细毛。1971年,引进茨盖半细毛羊和罗姆尼半细毛羊,在碌曲李恰如牧场和贡巴大队同新藏杂种母羊进行杂交试验,到1974年,这两个点共获得茨X新藏、罗X新藏杂种羊3000多只,经抽样鉴定证明,新茨X新藏二代杂种羊能适应高寒牧区粗放饲养,产肉性能虽稍低于藏羊,但剪毛量却比藏羊提高1一5倍,并有1/3与茨盖羊达到同质。1975年,碌曲、玛曲、夏河3县用茨盖半细毛种公羊同新藏杂种母羊杂交,次年产出一批茨X新藏杂种羊,羔羊成活率在补饲精料的条件下达到98.56%,普通为85%左右。1975年,省、州决定将“甘南半细毛羊育种”作为省列课题,确定李恰如牧场等4场1社3个大队共12万只绵羊作为半细毛羊育种基地,到1976年,7个试点共杂交土种、杂种母羊31868只,1977年生产出一、二代杂种羔羊26658只,成活21521只,成活率为80.73%,繁殖成活率为67.53%。是年,7个点用细毛羊杂交土种羊1758只,用半细毛羊杂交杂种母羊10090只,横交1400只,次年产杂种羔羊27528只,断奶成活22115只,成活率为80.37%,繁殖成活率为68.92%。1978年后,除李恰如牧场等试点单位仍在进行培育试验外,全州绵羊改良工作基本停止,普遍用土种公羊回交杂种母羊。
  三、绵羊改良基地建设
  以两河(大夏河、洗河)一江(白龙江)沿岸的乡镇为绵山羊改良基地,共有69个乡镇。其中以夏河县的麻当、唐东昂、王格尔塘、卡加曼、达麦乡;卓尼县的申藏、阿子滩、扎古录乡;临潭县的古战、新城、流顺、扁都、三岔乡;碌曲县的西仓、双岔乡等15个乡为重点绵羊改良基地。以茨X新藏杂交组合为主进行改良。临潭县的三岔乡为中心建立黑裘皮羊改良小区,改良发展黑裘皮羊。舟曲、迭部两县白龙江沿岸28个乡镇为山羊改良基地,引进良种山羊杂交改良。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