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9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扶贫
分类号: F303.3
页数: 9
页码: 331-339
摘要: 从1986年开始甘南藏族自治州组织了42个部门和单位下基层帮乡扶贫。头一年的任务是帮助制订规划,后两年的任务是要求办一、两件实事。1987年全州抽调1200多名干部去3县14乡用两个月时间,将贫困县乡农户分四等立档建卡(四等为温饱户、吃饱户、贫困户、特困户),对贫困县乡发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县乡村制定了脱贫规划。
关键词: 扶贫工作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机构
  甘南州的扶贫工作始于1984年,初由民政部门兼理。1985年12月18日,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困难地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暂定编制10人,为常设机构。1986年11月22日州政府决定成立“甘南州劳务工作办公室”,与州困难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另增加3名工作人员。1987年7月27日将两个合署的办公室改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扶贫办公室”。同年,州扶贫办公室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服务公司。1990年底,州扶贫办公室共有工作人员13名。
  自1985年底州困难地区领导小组成立后,各县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更名亦随州级称谓。除玛曲、迭部两县扶贫办公室挂靠县民政局外,其它各县均为县政府职能部门而单独设立。大部分县在各乡或贫困乡设有扶贫工作专职或兼职干事。
  第二节扶持对象
  1986〜1988年扶持对象的贫困户标准为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1989〜1990年贫困户标准为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
  1986年舟曲县被列为国务院扶持的贫困县,临潭县为省列扶持贫困县,当时自治州列13个贫困乡,即卓尼县大族、洮砚、藏巴哇、柏林4乡;夏河县吉仓、达麦、唐东昂、卡加曼4乡;迭部县阿夏、花园、腊子、桑坝4乡;碌曲县阿拉乡。1987年卓尼县被列入省扶贫困县,州列13乡同时做了部分调整:夏河县在原4乡的基础上增列王格尔塘、加茂贡2乡;迭部县增列洛大乡;碌曲县增列双岔乡。调整后13乡基数不变。1988年卓尼县转为国务院扶持牧业贫困县(农转牧县)。州列13乡在原基数上增列了玛曲县采日玛乡,成为14个乡。
  1986年国务院、省、州扶持的2县13乡有农户50944户,总人口259860人。其中贫困户数32181户,占总农户的63.11%;贫困人口164729人,占总人口的63.38%。1987年3县13乡的总户数65699户,总人口339713人。其中,贫困户数34856户,占总农户的53.10%;贫困人口180035人,占总人口的53%。1988年总户数67229户,总人口343780人。其中:贫困户数29329户,占总农户的43.59%;贫困人口151127人,占总人口的43.95%。1989年总户数68373户,总人口348679人。其中:贫困户数22733户,占总农户的33.25%;贫困人口119063人,占总人口的34.15%。1990年总户数69874户,总人口353403人。其中:贫困户数17700户,占总农户的25.31%;贫困人口94207人,占总人口的26.64%。
  第三节扶贫策略及政策
  1986年后,自治州从扶贫政策、扶贫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使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从单纯救济型向经济开发型转变。制定了《抓好贫困地区的工作,尽快解决吃饱问题的意见》,同年10月份召开舟曲开发脱贫工作会议,1987年又召开临潭开发扶贫工作会议,分别确定了贫困县开发扶贫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此后,自治州还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州财政从1986年起每年筹集100万元,作为夏河、碌曲、玛曲、迭部4县14个贫困乡的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一定5年;为了帮助3个贫困县解决基层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从1986年由计委、教育局会同扶贫部门统筹资金,优先在3个贫困县兴办职业中学,对高、初中毕业回乡的青年进行初级技术培训,对经过培训的学员,在招工招干中优先招聘;为了扶持临潭县适宜发展牧业的乡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1989年农村回销粮指标中调剂50多万公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补助粮,由县负责,安排到户;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县、乡、村承包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项目,签订承包合同。对完成技术承包合同,经济效益显著的予以重奖;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办、承办乡镇企业和经济实体。凡带领贫困户办乡镇企业、经济实体与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相区别,并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从1986年开始自治州组织了42个部门和单位下基层帮乡扶贫。头一年的任务是帮助制订规划,后两年的任务是要求办一、两件实事。1987年全州抽调1200多名干部去3县14乡用两个月时间,将贫困县乡农户分四等立档建卡(四等为温饱户、吃饱户、贫困户、特困户),对贫困县乡发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县乡村制定了脱贫规划。全州继续组织240多名干部到乡村扶贫,为群众办实事。州供销社帮助卡加曼乡调査论证项目,组织32户贫困户办起8个砂石厂,组织310人出州搞劳务,这两项收入9.2万元,人均270元;州水电局给临潭县冶力关乡修河堤100米、两个人畜饮水工程、电站收尾等4个小工程,投资11万元;州财政局同省上有关部门联系在碌曲县阿拉乡投资8万元架人行小桥1座,建地面电视接收站1处;州劳动人事局为临潭县新堡乡承担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架设2公里农电线路;州乡镇企业局同省州有关部门联系落实资金36万元,在卓尼县大族乡建起了麻地卡吊桥。州税务局帮助夏河达麦乡黄茨滩群众架通了农电线路,解决了7村149户800多人的粮油加工问题。各项帮扶项目的落实,促进了当地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同时,各县乡坚持、改进、完善了领导包片、部门包乡、干部包村、党员包户包项目的扶贫工作制。有的县乡把扶贫任务同乡干部工资挂钩,实行浮动工资,奖优罚劣,有效地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调动了积极性。1990年州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班子领导实行包县包乡制度。州县集中58个单位对口帮扶58个乡,一定3〜4年不变,直至解决温饱。各县从本地实际岀发,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舟曲县坚持“以林为主,振兴农牧,多种经营,开发致富”的方针,在首先解决群众温饱的同时,把舟曲逐步建成全州的经济林果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积蓄发展后劲,提出1990年达到“两个七、三个一”的目标,即人均存活70株花椒和果树,有7分基本农田,工副业收入100元,每户有1个劳力搞工副业,每户出售1头商品畜,人均纯收入达到300元。此后重新确定指导思想“长抓林、短抓牧、不长不短抓果树,当年抓好粮工副”,提出了“三个五、两个一”的目标,即到1990年达到人均有椒树和果树50株,有5分基本农田,有50元的工副业收入,每户有1个劳力搞工副业生产,每户岀售1头商品畜。临潭县坚持“强化基础,振兴农牧,多种经营,开发脱贫”的指导思想。到1990年力争达到“一、二、三”即1户有1头商品畜,1户有1个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工副业,1户有2亩商品田(蚕豆、油料),1户有3亩林果园(薪炭林、林果、药材),人均纯收入达到300元。卓尼县坚持“以牧为主、以农促牧、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思想,集中发展商品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甘南州1985-1990年贫困状况统计表第四节扶贫资金投放与管理
  自治州扶贫资金来源有三:一是国家投资,包括发展资金和国家贴息信贷资金两项;二是省投资金,主要包括财专资金、省农贷贴息资金、省信贷资金、民政资金;三是州筹100万元资金,主要是财专资金和农贷资金,扶持州列4个县的14个乡。在资金的使用上,紧紧围绕“三年解决吃饭,五年解决温饱”这一总体目标进行,坚持先富民、后富县的原则,以“短、平、快”项目为基础,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1986年和1987年,扶贫资金投放的重点在一家一户的小产业上,采取自下而上讨论评议的办法,坚持五扶五不扶的原则,即:人勤劳缺资金的,有经济头脑缺技术、资金的,复退军人和军属发生天灾人祸的,能履行合同的予以扶持;好逸恶劳的,痴、呆、傻的,吸毒、赌博的,列为五保的,超计划生育的暂不扶。1988年后扶贫资金坚持钱随项目走,集中资金,规模扶持,效益到户。5年投放资金5057.9万元,其中州投资金501.2万元,分别扶持种植、养殖、加工、基本建设、地方工业等项目。
  甘南州扶贫资金主要行业完成情况单位:万元甘南州扶贫资金分年度完成情况单位:万元
  甘南州1986〜1990年解决温饱情况统计表
  第五节
  扶贫成效
  1985年至1990年,自治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57.90万元,用这笔资金重点开发扶持了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的田、水、路、电、植树造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粮食丰产工程;以增加群众收入为主的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养殖业、乡镇企业等支柱产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农林牧实用技术推广、科普宣传等智力开发工作;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为主的劳务输出和部分没有生存条件地方的移民安置工作等。通过这些资金的使用和各类项目的实施建设,有效地改变了自治州贫困落后的面貌,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贫困面显著下降,农牧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州1985年人均产粮170公斤,人均纯收入223元,有贫困户38584户199661人,分别占总农户的60.96%和总人口的59.97%。通过5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到1990年全州人均产粮上升到172公斤,人均纯收入达375元。扶持的68997户农户和351853人中有22345户114395人解决了温饱,使全州的贫困户下降到1990年的17700户94157人,贫困面下降了35.63%。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彻底根治贫困的关键措施之一。全州用于此项建设的资金达710万元,占到整个投资总额的14.04%,共修梯田3.86万亩,发展水浇地0.98万亩,建小水电站64处,架设农电线路209.3公里,修公路369.7公里,架桥26座,解决了8.41万人的饮水。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全州各县依据资源特点,进行商品粮油基地、花椒林果基地、农养畜牧业基地建设获得较好效果,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州种植业5年共投资517.71万元,畜牧业投资1856.14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10.24%和36.70%。据统计,5年共建果园0.66万亩,家庭养畜增加7.64万头(只),家庭养禽增加4.93万只,栽植花椒3.34万亩、年产量达10多万公斤,产值120万元。以蚕豆和油菜为主的商品粮油生产,提高了农业商品率,蔬菜和食用菌生产从无到有,形成一定规模。
  乡镇企业长足发展,家庭工副业全面增收。以林产品、畜产品、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建材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建成72项,年产值745.72万元,利税41.58万元。特别以编织、地毯加工、家庭养殖、粮油加工、商贸流通等为主的家庭工副业生产,使群众的收入稳步增长。
  农牧业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农民文化科技素质逐步提高。扶贫开发一靠科技,二靠投入,治穷必须先治愚,这是实践中对扶贫工作最深刻的总结。5年投入智力开发资金129.14万元,组织州、县、乡科技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承包和技术培训。在农业方面重点推广良种繁育、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药物拌种、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技术;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方面,重点推广新品种引进、果树修剪整枝、病虫害防治、老果园改造、大棚蔬菜种植等技术;在畜牧业方面重点推广了冻配改良、疫病防治、牛黄埋殖、暖棚养畜、青贮氨化、草场围栏等技术。这些新的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已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重视培训工作,以培训加工、驾驶、烹调、缝纫、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工商服务业等为内容,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5期,培训干部群众3.3万人(次)。
  1986一1990年甘南州扶贫效益统计表劳务输出已上轨道,群众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贫困地区的群众由于所处环境大都封闭,长期以来形成了死守一方、难离故土的观念,对开放开发、发展经济、尽快摆脱贫困十分不利。对此,扶贫工作把劳务输岀做为主要措施来抓,以达到使贫困地区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累生产资金,缓解温饱压力的目的。经过多年努力”这项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已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形成了一定规模,每年输岀的劳务人员达2~3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近300元。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