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建环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8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城建环保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4
页码: 318-331
摘要: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合作道路不断拓宽、延伸。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三河一江(黄河、沈河、大夏河、白龙江)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全州工业用水及人畜饮水。甘南环保部门根据环保法的有关规定,重点治理夏河县皮革厂、甘南毛革厂、甘南地毯厂、甘南肉联厂等排放的废水,确保州境内水质不受人为污染。
关键词: 城建建设 环境保护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机枸沿革
  一、城建机构
  全州城市建设工作起初由计划委员会基建科管理。1973年州计委基建科下设城市建设队。业务包括合作城区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自来水铺设及维修。198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城市建设局成立。1983年底甘南藏族自治州城市建设局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合并,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改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处,下设合作市政公司、合作给排水公司、合作房管所、合作环境监测站。
  二、环保机构
  1981年前,自治州环境保护工作由州计委主管。1981年设立了州环境保护办公室,列入州政府序列。1982年并入甘南州城市建设局,成立甘南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处,环境保护作为隶属于城建系统的内设机构。同时,建立环境监测站。1988年3月成立了甘南州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州城建环保处。
  第二节城镇建设
  一、道路桥涵
  (一)道路
  共和国成立以前甘南的城市道路设施落后,当时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仅有拉卜楞、西固县城、临潭旧城、新城、卓尼柳林镇等,这些城镇“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城市道路破败不堪。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以后,城区道路建设开始向成网化发展。
  夏河县拉卜楞镇为一带状城镇,城区东西长3公里,南北平均宽500米,最窄处不足300米,由于地形所限,城内交通主要以东西向为主,城区道路总长9.35公里,主要道路面积3.85公顷,人均占有道路面积3.77平方米,干道网密度1一9公里/平方公里。人民街为城区东西向的一条主街道。1988年以前路宽15〜25米不等,车行道宽10米,无人行道,明沟排水。最大纵坡6%,道路功能不清,修建管理不善,建筑物侵占道路红线。1988年开始逐步改造,拓宽了人民街(自县皮革厂至王府段),红线宽度21.5米,车行道10.5米,绿化带宽1.5米,人行道宽4米,明沟排水改为暗渠排水。降低人民街纵坡,调整后最大纵坡3.4%。街巷道路,宽度3〜6米,均为土路。曼达拉山前过境公路连接市区,后来也对勒吉合桥迄西至王府桥段作了整修、拓宽,东西道路畅通无阻。
  临潭县旧城(现城关镇)历史上是商业较发达的地区,但城市道路的建设是从建国后1953年才逐渐开始的。临潭县城主要街道是南北向转东西向的一条交通道路,它不仅是县城中的主要交通道路,还是车辆来往的过境公路,也是市区主要商业区。通往各居住区的街坊巷道,多属历史上形成的古老城区道路,无任何规划,曲折窄狭。八十年代为改善城区道路质量及环境卫生,铺设了从合作进入临潭的柏油马路。1987年开辟了西山路,已成为主要商业街,路面仍为土砂路面。截至1990年,全镇道路总长4公里,人均道路用地2.45平方米。
  卓尼县城区南北道路,既是对外交通过往车辆的唯一通道,又是城区主要交通线和商业街。这条道路功能比较混杂,坡度较大,路宽也不均匀,无人行道。在铺设了沥青路面后,城区面貌稍有改善。截至1990年,城区道路用地达到7.2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3.14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2.5%。
  迭部县城区依山傍水,东西一条街,道路整洁,宽度不一,明沟排水。街坊道路狭窄,居住区生活运输不便。1989年迭部城区道路用地面积达到7.4公顷,占总面积14.9%,人均占有道路面积9.5平方米。
  舟曲县城区只有一条过境公路,沿白龙江北岸东西横贯城区。城区内有一段南北向道路,长180米,东西街长不到200米。截至1990年城区过境公路有16000平方米,城区道路用地43720平方米。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36平方米。
  玛曲县城区道路框架已基本形成,东西向一条主要街道,全长300余米。其它街道从中街沿南北方向开设。但路面质量较差。截至1990年全城道路总长度达到14470米,用地面积246148平方米。
  碌曲县城区只有一条集过境与商业区于一体的道路,总长近3公里。另有一条从城中心通往洸河对岸的道路,长约300米。中街为柏油路面,其余为土砂路。路面、广场面积790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6.3%。
  合作镇在共和国建立前只有200多米的狭窄马路,1956年自治州府迁驻合作后,城区道路建设步伐加快,道路从旧城区逐渐向南、西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区面积也不断扩大,道路逐步走上系统化建设的轨道。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合作道路不断拓宽、延伸。1987年,拆除了建在街道中心的人民会堂,在其址上铺设草皮,种植树木花草,修筑围栏建成街心花园,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观。1986年对主街道腾志街进行了全面拓宽改造。在合作河上架起了数座桥梁,逐渐形成了以南北为主,东西为辅的城市道路网络。截止1990年,合作城区道路总长度为21435米,总面积达183791平方米。其中油路长为16475米,面积为142137平方米,沙土路长度为12358米,面积为41652平方米。道路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6公里,其(二)桥涵
  城区桥梁除卓尼、夏河、舟曲等县需用跨河桥以外,其余各县及合作城区属季节性河流或排洪渠沟桥涵。卓尼县城依山傍水,滦河由西向东流经城南,排洪河沟与主街道平行从北向南延伸至洗河。每至汛期,城区居民被洪水一隔为三,咫尺天涯,颇受其苦。1971年在城南洸河上建起第一座钢混双曲拱五孔大桥,并在城区排洪沟上修建数座桥涵。1988年后,又修建了6座钢混小桥。舟曲县于1969年在白龙江上建成一座城区连结南岸江盘乡的钢索吊桥,名为“南桥”。原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称“永济桥”,为木拱桥,毁于洪水。其后曾几建几毁。城区内自1970年起共建有大小水泥桥14座。夏河县城区在大夏河上原有3座木质伸臂桥,连结南北两岸。共和国建立后在街道东端修建了一座可供车辆通行的石墩木面桥。1970年建成一座双曲拱石桥,并在3条排洪沟渠上建有6座大小钢混桥。合作城区有一条自西、南汇集而往东北流的合12代寨桥1990年4管涵洞桥
  二、设施
  (一)指示标志
  合作城区由于以往街巷、道路、桥梁、居民区等都未树过名牌,有的无名称,有的名称不规范,影响合作城区的城市服务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加强合作城区地名及指示标志的统一管理和消除混乱状况,州地名办于1987年拟出合作城区街巷、道路、桥梁、居民区的名称。并经审定通过,公布施行。此后,树立了部分街道的名牌。
  (二)照明设施
  七十年代起甘南藏族自治州从合作开始正式建设城市照明设施。至1990年全州路灯已达到786盏。
  合作城区照明设施日益健全和改善,1990年城区安装路灯234盏,其中125瓦水银灯174盏,250瓦水银灯14盏,250瓦钠灯46盏。路灯路线总长度为11495米。(三)卫生设施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80年以后,合作城区及各县城在人口密集的街口,逐渐设置了移动或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全州环境卫生由于城区面积大小、人口的众寡而所拥有的公厕及环卫机械数量有多有少。
  三、给排水及防洪
  (―)给水
  1976年合作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城区给水工程建设。各县也同时开始逐步修建。夏河县于1987年施工修建了县城区给水系统,采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源,水质良好。铺设供水管道10.37公里,日供水2000吨,用水人口达13300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31.32升。除夏河自来水厂的供水外,还有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可达1100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100%。设备及规模也数全州之首。
  碌曲县在1986年以前无统一给水设施,只有一座水塔,贮水量为10立方米,设集中供水龙头一个,仅供附近居民400〜500人饮用。其他居民、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工厂都利用地下水含水层较浅的优越性,自行打井取水。1986年碌曲县建成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800吨,铺设管道10.8公里,用水人口达到2000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9.44升,普及率为43%。
  迭部县于1988年建成自来水厂,铺设管道长度为5.75公里,日供水能力可达1500立方米。有7000人吃上了自来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39.68升。用水普及率为74%。
  合作自1956年州府迁驻后,城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或河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井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消防用水需要,加之合作河水已开始污染,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饮水问题愈来愈突出。1976年成立合作城区供水指挥部,当年开始水源及水厂建设。根据设计要求,水源采用渗析法建成暗渠60米,埋深5米。然后接管径为300毫米铸铁管200米通过重力自进水厂,为第一水源地;经过沉淀、过滤池输入城区管网。次年建设从水厂到城区的供水管网系统。经水厂处理的南山泉水进入50米长,直径300毫米的铸铁管,再接入直径200毫米铸铁管供至城区南端,然后分三支干管进入城区供水系统。管道总长度达到44公里,其中主干管14公里,配水支管30公里。并修建了集中供水站15个。城区有13000人用上了自来水。供水率达到40%,居民生活用水量为30升/日、人,生产、生活总耗水量每天为400立方米。1979年又进行了延伸水源和潜挖改造。随着城区居民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供水不足的矛盾,自治州政府决定对供水系统进行改造。1986年由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处委托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进行设计,并委托甘肃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进行了合作附近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1990年甘南州城建处合作给排水公司根据设计要求对水源地作了第一期工程改造。完成了水源地至水厂的管道铺设,使合作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2500吨,耗资26万元。
  (二)排水
  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迁至合作后,由于人口较少,排水设施一时没有引起注意。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量也日趋上升。到1983年时,城区还无统一的排水管渠及措施。各工厂、企事业单位的污水均排入渗井,城镇居民的污水则随意泼洒,严重地影响了城镇的整洁、卫生,并造成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多层建筑的修建。
  1983年7月,甘南州城乡建设局开始着手城区排污第一期工程计划,并委托有关部门进行初步设计。1984年由合作给排水公司按照总体规划所安排的管道建设,主要考虑解决已建成区的排水问题,但在水力计算上充分考虑了东部、南部以及主街以西的远期排水量。合作城区人口近期(1990年)为3.5万人,远期(2000年)为5万人,取排水定额为70升/人、日计算,城镇生活日总污水量近期为2450吨,远期为3500吨。工业污水(废水)从规划来看,项目较少且规模不大。
  合作年降水量较大,但地形对排除雨水较有利(自然纵坡10%),因此雨水用道边明沟排除,生活污水、生产污(废)水用管道排除,采用雨、污分流制。城区管道布置分2条排水干管。第一条腾志街3600米,第二条日乌完玛路(原人民东街)4200米,两条干管于团结桥以北分别排入附近检查井内。根据水力计算,管道最大直径为450毫米,最大埋深5.11米。管道铺设布置在道路中线以下,基础均为带状,出水口采用门式石砌结构。经过两年的施工建设,1985年完成了合作城区排水系统,共铺设污水管道8000余米。
  1990年甘南州城建处购置一辆6吨大型吸粪车,以解决个别单位和住宅楼的排水问题。
  夏河县城排水管道1990年为5公里,年污水排放量为100吨,其中生活污水50吨。部分为明沟,暗渠排水的较少。
  临潭县排水一直是利用明沟排水,大部分生活、生产污水排向河沟。城内污水无法排出,则任其曝晒蒸发,严重影响城区环境卫生。
  卓尼县城区地形以南北向干道为分水线,形成两个独立排水区,各区内均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汇集河堤内低洼地,或下渗、或蒸发、或沿水沟排入洸河。
  1984年初,迭部县计委为解决政府新建办公楼排水,修建暗渠一条,长1公里,断面为900X1200毫米。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与雨水排放均沿道路排水沟排至河滩。1990年迭部县城区有排水管道2.39公里,污水年排放量250吨。
  舟曲县城的排水,除在街道两侧有雨水明沟排水外,别无其它设施。
  玛曲县城区无任何排水设施,仍为明沟排水。
  碌曲县城主要街道只有暗渠进行雨水排放,生活、生产污水无排放设施。
  (三)防洪
  共和国成立前,自治州的城镇基本上无任何防洪设施,共和国建立后,陆续在一些为害较大的地区修建了防洪工程。1979年后城镇防洪做了大量工作。临潭县西河滩河堤整治工程于1983年完工,消除了城区的一大隐患。到1990年城区防洪堤长6.4公里。1989年起,卓尼县兴建城区洸河防洪工程及城区防洪护岸,至1990年建成防洪堤3.35公里。迭部县在白龙江岸修建护城(农田)防洪河堤,至1990年修筑防洪堤总长度0.5公里。舟曲县城区位于白龙江滨,有5条冲沟正对城区,北岸自西至东有寨子沟、硝大沟、三眼峪沟、月园里沟、罗家峪沟。这些冲沟由于上游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每逢暴雨洪水泛滥,危及周围居民房舍和农田。为避免城区洪水灾害,到1990年城区修筑防洪堤7.15公里。碌曲县城区地形是沟谷平原,洸河自西至东穿过,南北向河心倾斜。洸河在洪水期河宽约50〜70米。为使北岸不受冲刷,1986年修筑河堤1.6公里。从1986年到1990年为继续做好防洪工作,将1.9公里河堤护岸,增修到2.5公里。至1990年夏河县城区共修筑防洪堤8.53公里。
  合作镇城区主要河流合作河,河床宽度平均25米左右,常年有水,但流量不大。河道经城区有5公里多,已修筑堤坝3公里,坝高2.5米。城区的东山坡有3条冲沟,其中一条较大的沙子沟,常年干枯,唯七、八月雨季有较大洪水。1964年和1982年两次山洪冲跨一座两孔石桥,当时洪水深度为1.5米,流速快,流量大。其它两条冲沟较小,汇水面积不大,历年来没有形成大的灾害。1990年完成防洪堤长度5.30公里。
  四、园林绿化
  合作地区原系一片沼泽地,高寒阴湿。从1956年自治州首府迁至此地,各族人民群众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试种耐寒树种获得成功。截至1990年,已种植各种树木20多万株,其中有杨树10165株,松柏26890株。隔离带树和观赏绿地面积达到5.95公顷。培育试验苗圃达70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62%。1987年建成中心花园,绿化用地3.5公顷。腾志街道路绿化带原为杨树,1987年拓宽道路时,砍掉了全部杨树改种为松杉。夏河县城区1990年园林绿化面积为9.7公顷,公共绿地为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0.75平方米。
  临潭县城区在西大街北端有街心花园0.2公顷。至1990年绿化覆盖面积达17.8公顷,园林绿地16.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4平方米。
  迭部县城区1990年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92平方米。
  舟曲县城区的园林绿化起步比较晚,1987年绿化面积为2公顷,至1990年园林绿化面积2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89平方米。
  玛曲县城区是一片草地,城区各族人民坚持年年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在年平均气温仅有1℃、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已种植了野柳和松柏树2万株,其中行道树8千株。原生植被草皮保护较好,覆盖面积20公顷,城市绿地率达16.5%,为甘南州绿地率最高的县城。
  碌曲县城1986年园林绿化面积达到2公顷,占城区面积的11.3%。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在城市道路、滨河路植树造林,绿化覆盖面积2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7平方米。五、综合建设规划
  1989年7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持下,召开了合作城区详细规划会审会议。在此次详细规划中,合作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团结共荣,具有草原特色和风貌,力图把合作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地方、民族特点突出的中心城市。
  甘南州各县城的总体规划分别于1983年至1986年期间完成,部分县城的详细规划已批准实施。各县城规划以各自的地域特点和自然优势,充分体现当地民族及地方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第三节环境保护
  一、污染
  截至1990年底,甘南有工业企业249个,其中轻工业122个,重工业127个。在这些工业企业中有15个重点污染源,废水年排放量12万吨,废渣年排放量0.21万吨,废气排放量约5400万标立方米,粉尘年排放量约1200多吨。
  (―)河流地面水污染
  甘南州从1984年开始,对大夏河甘南段进行定期水质例行监测。对全州主要河流黄河玛曲段、洗河碌曲段、合作河合作段进行了不定期的水质监测。
  大夏河大夏河流经夏河县境内90公里,夏河县城以上为上游草原区,夏河县城至土门关为中游峡谷区,以下为下游川台区。全流域人口约60万,耕地面积为88万亩,其中川台地32万亩,可灌溉面积27万亩,是沿岸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自1980年以来,大夏河两岸有5个严重污染源,其支流合作河有3个重点污染源。
  大夏河甘南段主要受皮革、洗毛、食品废水的污染。主要超标项目有酸碱度、悬浮物、化学耗氧量、氨氮、六价路。河流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代表有机污染的综合指标化学耗氧量(COD)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化学耗氧量(1986〜1990)超标倍数在1.225〜2.23倍之间,从污染变化趋势来看,大夏河的污染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产生于座落在中游及其支流的皮革厂、绒毛厂、毛革厂、乳品厂、肉联厂等工业企业。
  氨氮污染面1996〜1987年,超标倍数在1.98〜1.85之间,1988〜1990年的3年中,氨氮3年均值尚未超标,说明氨氮污染逐年有明显下降趋势。
  1986、1988年六价锯值分别为0.022毫克/升和0.03毫克/升。这3年六价锯均值分别为0.0116、0.019、0.016毫克/升,超标率在19.4〜65.62%之间。
  1987一1988年酸碱度超标在80〜84%之间,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两年。悬浮物逐年呈上升趋势。
  合作河大夏河支流合作河是污染较严重的一条支流,合作河沿岸有工业污水排放口4处,年均排放废水量约9万吨,日排放废水量约300吨,这些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合作河主要受皮革、洗毛、食品等工业废水的污染。酸碱度、悬浮物、氨氮、六价鎔污染逐年上升,化学耗氧量1986、1987、1989、1990年这4年均值超标倍数在1.9〜1.3之间,是污染最为严重的4年。1988年化学耗氧量均值为2.53毫克/升,未出现超标现象。合作河合作段为污灌级,污径比为57%,反映出合作河合作段水质显著下降,导致地面水不能饮用、灌溉、养鱼。
  白龙江白龙江流经迭部、舟曲两县境内175公里,两岸人民的饮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都取自白龙江。随着各地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越来越多,对白龙江的污染日益加重。尤其是迭部境内的国营七九二矿水冶厂,每日排放废水量达500吨,加之医院污水、民用楼房污水都排到白龙江中,对白龙江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二)大气污染
  甘南州开展大气监测工作起步较晚。1990年省环保局投资2万元,完成了仪器的选型及筹备工作,并逐步开展对合作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
  甘南州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污染物来源于工业及民用煤的燃烧, 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1986年和1990年在全州开展了工业污染源和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査,根据调查结果,州内主要的污染行业有:建筑材料、木材采运业、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化工、交通设备制造以及皮毛加工。其中建材业对全州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1986年共调查全州工业企业128个,这些企业耗煤3.25万吨,排放废气29276.9万标立方米,含有害物质848.42吨,其中二氧化硫438吨,氮氧化物246.42吨,一氧化碳36吨,烟尘117吨,碳化氢11吨。其中21个废气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年耗煤2.4794万吨,排放废气22230万标立方米,含有害物质749.76吨,其中二氧化硫395.12吨,氮氧化物223.67吨,一氧化碳33.48吨,烟尘86.46吨,碳化氢11吨。21个企业年废气排放量占同期全州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75.93%。
  大夏河入河废水排放统计
  1990年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15个企业,年耗煤0.3518万吨,排放废气12151.6万标立方米,含有害物质294.20吨,其中二氧化硫65.83吨,氮氧化物15.01吨,一氧化碳93.54吨,烟尘119.82吨。甘南州7个县中,夏河、迭部、舟曲、临潭、卓尼5县大气均存在一定污染,而碌曲、玛曲两县的污染则较轻。就局部区域而言,合作镇大气污染程度最严重,据1986年调查,在所选的21个重点污染源中,位于合作的就有10个,占总数的47.6%,这10个企业废气排放量为4756万标立方米,占全州废气排放总量的21.39%。
  生活烟尘、气污染是合作大气质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合作市区锅炉密度大,锅炉年耗煤在万吨以上,且均为烟煤。锅炉大多除尘效率很低,有些甚至没有除尘装置。这些锅炉烟囱低,大都在15〜18米左右。另一方面,合作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持续时间长,居民普遍采用小火炉取暖,民用煤年消耗约3.5万吨,这就在合作地区构成了污染。:1984年到1988年间,合作地区共增加锅炉15台,增加茶水炉15台,平均年增加锅炉、茶炉各4台;对烟级的监测,在无黑烟控制区内,烟尘、烟气浓度2级的占25%,3级占40.1%,4级占26.4%,5级占8.5%,监测显示锅炉排放烟尘、烟气超标严重。
  各县废气排放情况统计表
  合作地区锅炉台数及耗煤量统计表
  合作地区由于四面环山,冬季在强大的蒙古冷高压的控制下,往往形成逆温层,使空气的对流受阻,工业和生活的废气被阻滞在近地层的大气中,不易扩散,加重了合作的大气污染程度。另据气象资料表明,合作地区长年盛行偏北风,而合作地区的工业企业大多处于下风向,工业布局很不合理,人为地加剧了城市的大气污染。
  二、治理
  自治州境内三河一江(黄河、沈河、大夏河、白龙江)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全州工业用水及人畜饮水。甘南环保部门根据环保法的有关规定,重点治理夏河县皮革厂、甘南毛革厂、甘南地毯厂、甘南肉联厂等排放的废水,确保州境内水质不受人为污染。
  有色金属、皮革、食品三大行业废水排放量占总废水量的56%,尤以大夏河污染为最,治理三大行业的企业排放的污水,是减轻河水污染的关键。甘南州环保部门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使治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对三大行业的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从直接排放改为间接排放,即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将废水经沉淀、药物处理,使有害物质降到最低限度,然后才排放。1985年前后,工业企业上马较快,企业数逐年上升, 加之在项目论证上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废水处理,使治理工作收效甚微。
  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环保部门也尽力要求有锅炉的单位装置除尘、消音设备,尽可能降低污染,但由于冬季锅炉燃烧时间集中,持续时间较长而在低压气候条件下,在人口较密集的合作镇也偶而出现“乌云蔽日”的现象,还需进一步加强治理。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