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年计划制定与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五年计划制定与实施
分类号: F123.3
页数: 10
页码: 303-312
摘要: 1953年是开始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由于是建政初期,全州农牧业还很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施行统一的有计划的生产,加上统计工作无基础,对全州经济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条件,只能用价格政策、必要可行的行政工作和政治工作指导农牧业生产。
关键词: 五年计划 计划制定 计划实施

内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是开始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由于是建政初期,全州农牧业还很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施行统一的有计划的生产,加上统计工作无基础,对全州经济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条件,只能用价格政策、必要可行的行政工作和政治工作指导农牧业生产。是年末,全州各类牲畜发展到150.4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4万头(只)。农业总产值达3048万元,工业产值完成235万元,其中州属工业产值只有4万元。
  1956年,全州国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全州建起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277个,54%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8702.50万公斤,油料达到196.13万公斤,分别比1952年增长2.5倍和7.2%,农业产值3413万元(1952年不变价),比1953年增长12%。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后,甘南州相继编制了《甘南州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规划》(1956一1962年)和《1956一1967年全面规划》。在这两个规划中,贪功冒进思想开始露头,在财力、物力还十分贫乏,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缺乏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精神,急于求成,对以后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安排为:粮食播种面积91.49万亩,亩产126.5公斤,粮食总产1一15亿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51.3万头,绵、山羊132.6万只。实际上1957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5一49万亩,每亩粮食产量为75.5公斤,粮食总产6450万公斤,分别完成计划的93.4%.59.7%和56.1%。大牲畜和绵、山羊年末实际存栏数为52.27万头和108.5万只,大牲畜比计划增长1一89%,而绵、山羊比计划下降18一71%。
  尽管在“一五”后期全州的年度经济发展计划指标过高,粮食生产等没有完成计划。但在整个“一五”期间,全州工农业生产还是取得了好成绩。1957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685万元,比1953年增长20.74%,年均递增4.8%;1957年州属工业总产值141万元,是1953年的35倍;1957年农业产值3544万元,比1953增长20.75%(工农业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国民经济开始“大跃进”。甘南州的经济计划工作也根据“大跃进”的形势,制定了“二五”期间工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粮食亩产1962年达到1750公斤,总产达到48.05亿公斤,各类牲畜1962年末存栏达到762.6万头(只)。由于片面追求生产建设的“全面大跃进”,加之全州“一步登天”,成为全省最先实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的地区,生产关系的急于过渡和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致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比1957年减少近10万头(只),农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6%,林业产值增长1.85%,牧业产值增长1.88%。因全民大炼钢铁,各社队大办工厂,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倍。到1960年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长了19倍,而农业产值只增长9.9%,年均递增3%,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45。
  到1962年,由于连续3年自然灾害,计划指标过高,并且层层加码,结果失去了计划的指导作用。全州粮食产量下降到4536万公斤,油料只有26.5万公斤,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为110.7万头(只),降到了“一五”以来的最低点。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全州对地方工业采取了大幅度的调整。采取关厂、并厂、转产、缩小规模、扭转“全民大办工业”等脫离实际的做法,工业产值开始回升,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0年的1:1.45改变为1:19.7,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比例。
  三、三年调整时期的计划
  1963年到1965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甘南州经济计划工作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各项生产指标主动地、有计划地降下来,使其回到确实可靠的基础上。
  农业生产改变了前几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1963年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80.7万亩,粮食产量4277万公斤;实际粮食播种面积达87.1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490.5万公斤,产量比1962年增长了9.39%。到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855万公斤,完成年计划的112.2%。油料总产量达到214万公斤,比1962年的26.5万公斤增长了7倍。1965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155一49万头(只),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8.8%,比1962年增长了40.5%。农业产值逐年回升,到1965年达到4792万元,比1962年增长121%。
  工业生产也平稳发展。1965年工业产值达到201万元,比1962年增长27%,地方财政总收入比1963年增长26%,达到480万元。经过3年坚决而有成效的调整,加强了农牧业生产,调整了工业结构与布局,到1965年农轻重比例由1960年的59:19:21,调整为96:3.6:0.4,经济结构实现了比较切合甘南实际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甘南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整个经济开始脫离困境,经济形势初步好转。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是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一年农业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9%,达到8562万公斤,油料总产量及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比上一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地方工业赢得了高速度的发展,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48.26%。但是,在1967年、1968年两年中,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正常的生产建设秩序被打乱,全州国民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无计划和无政府状态,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再一次全面下降。1968年,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23%,粮食和油料总产量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7.6%和26.38%,牧业生产也呈下降局势。此后两年,随着国家对财政和物资管理体制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发展地方“五小”(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机械、小水泥等)工业的积极性,到1970年,全州相继建成并投产了一批“五小”工业,如白土坡电站、卓尼多坝电站、采海煤矿、州砖瓦厂、州汽车大修厂、州木箱厂、阿姨山铜矿以及玛曲、碌曲、临潭等县的农机修造厂等,使地方工业得到发展,工业生产较大幅度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26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在上年增长15.88%的基础上增长了39%,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以14.84%和20.68%的速度增长。
  五、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9月,甘南州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行使计委职能,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四五”计划提出甘南州农牧业生产的任务是:认真贯彻“以粮为钢,全面发展”的方针,继续狠抓农业生产,狠抓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要正确贯彻“发展农业要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争取在“四五”期末农业和畜牧业的产量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在1970年6263万元的基础上,1975年达到8618万元,年均递增6.6%,工业总产值在1970年477万元的基础上,到1975年达到1313.1万元,年均递增22.45%。粮食总产量在1970年的10426万公斤的基础上,到1975年增加到14362万公斤,年均递增6一65%,各类牲畜总头数在1970年的173.64万头(只)的基础上,1975年达到248.3万头,年平均递增7.4%。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由1970年的426万元和1692.4万元,增加到1975年的545万元和3257万元。到1975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387.5万元,其中州(县)属工业总产值为1298万元,农业总产值为7098.5万元,粮食总产量为10634.9万公斤,各类牲畜总头数为231.81万头(只),预算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达到1061.1万元和3021.6万元。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州粮食总产量连年突破1亿公斤大关,1975年全州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工业总产值接近计划指标,按可比口径计算,1975年工业总产值是1970年的1.35倍,年均递增18.7%。
  六、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全州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原则是: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牧区贯彻“以牧业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大抓基本草场的建设,努力提高产草量,提倡科学养畜,认真抓好畜种改良,疫病防治等工作,逐步改变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促进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一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比上一年增长2.46%,达到237.51万头(只)。由于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为8307万公斤,只完成计划的78%,比上年减产2327万公斤。工业总产值完成1533.49万元。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仍没有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均分配只有54元。
  1977、1978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但由于农村经济很脆弱,农业受雹、洪等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农牧民收入依然很低。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依据甘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着手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年有10个公社退农还牧,并且改变了农牧业生产管理制度,生产队有权因地宜地决定种植计划和增产措施,州、县均不再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种植计划。并普遍推行适合当地情况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获得较好的收成。各类牲畜年末存栏达到247.45万头(只),净增0.84%,各类牲畜出栏率13.19%,是几年来最高的一年,比上年增长了5.3%, 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到62.8元,增长4.59%。
  工业生产注意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因地制宜,广开生产门路,在坚持以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建材等工业,同时对已有“五小”工业进行整顿,给企业独立核算权,允许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下,有权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要求组织生产。工业提前1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完成总产值1561万元,比计划增长4%,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3.48%。
  1980年全州继续贯彻“以牧为主”的方针,并提出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适当控制净增,发展商品畜牧业。牲畜出栏率达到16.27%,大大高于往年。在农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198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71万公斤,在1979年增长5.86%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5-15%;油料产量337万公斤,比1979年增长81.5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达到76元。
  工业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克服了部分原材料、燃料动力不足等困难,超额14.12%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产值达到1600万元。
  全州工农业总产值为11213万元,增长10.25%(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
  七、第六个五年计划
  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六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1980年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战略部署,在认真总结过去30多年来甘南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全州的实际而制定的。并于1983年7月21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根据中共甘南州委和州政府“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制定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把全部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农牧业生产计划每年增长4.1%,后3年平均每年增长5%。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13531万元,比1980增长14.68%;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2236万元,比1980年增长27.62%;财政收入1985年计划达到1014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8%,财政支出每年约5300万元,每年国家补贴4300万元。各类牲畜计划到1983年发展到265万头(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00万公斤。
  在"六五”计划中,对今后20年即到2000年全州的经济建设事业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提岀了发展框架,即从1981年到1990年为第一阶段,要努力做到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到后10年,使经济出现全面振兴,将甘南州基本上建成繁荣、富强和文明的新甘南,成为甘肃全省的重要牧业基地之一。
  在“六五”期间,由于认真贯彻了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根据甘南的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全州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尤其在1984年和1985年,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合作召开了两次甘南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了甘南经济社会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促进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并提出一批开发项目。确定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是“贯彻改革和开放精神,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智力开发和技术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牧、林、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办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努力发展以牧业和林业为主的各项经济,争取二、三十年内把甘南建设成为现代化和第一流的林牧业基地。今后五年内,要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牧民收入翻一番”。会议确定农村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积极支持农牧民扩大商品生产。继续调整农林牧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专业户,发展牧工商、林工商联合体,把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地组织起来,使产品优势最终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还提岀了加快城市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1985年,全州社会总产值达到23306万元,较1980年增长15.53%,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82元。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277.5万头(只),总增率和出栏率达到21%,商品率为13.54%。完成或超额完成“六五”计划确定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初步实现全州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1980年以来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对宜牧不宜农的乡村实行退农还牧,共减少粮食播种面积12.2万亩,但在生产经营中,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主攻单产,粮食亩产由1981年的8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06公斤,粮食总产达到7626万公斤;油料亩产由34公斤提高到48.5公斤,总产量达到409.8万公斤,平均递增3.99%。基本建设5年累计完成7852万元,比 “五五”时期增长2.44%,全部建成投产已发挥效益的项目有198个。计划生育等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八、第七个五年计划
  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是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甘肃省《七五计划纲要》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目标,并在总结“六五”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
  “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以牧林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族工业,坚持开放、开发、改革,搞活流通,致富群众的建设方针,立足于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改善农牧民生活基本条件,争取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为在二、三十年内把甘南州建设成全省第一流的林牧业基地积蓄力量。
  “七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社会总产值达到34420万元,年均递增8.1%,国民收入达到20640万元,年均递增7.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330万元,年均递增9%,其中农牧业总产值16380万元,年均递增5.8%,工业总产值7950万元,年递增18.1%;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年均递增6.8%;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元,年均增加36元。
  各类牲畜存栏达到288万头(只),总增率、岀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2%、21.5%和1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0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年均递增22%。
  “七五”期间,由于认真贯彻了全州经济建设方针,尤其是全面落实1987年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甘南召开的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经济开发会议重申和增订的12条优惠政策,促进了全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到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中,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及农牧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接近完成外,其余目标均已实现。社会总产值由“六五”末的22424万元增加到32430万元,年均递增7.66%。国民收入由“六五”末的13812万元发展到18066万元,年均递增5.5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337万元,年均递增9.8%,其中农牧业总产值15326万元,年均递增4.4%,工业总产值8576万元,年均递增18.7%。乡镇企业总产值由“六五”末的2144万元增加到8392万元,年均递增31.38%。财政收入由“六五”末的1439万元增加到3678万元,年均递增20.65%。完成全民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0.65%。
  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畜牧业连年丰收,种植业稳中有增。1990年各类牲畜总增率达到22.66%,粮食总产量达到8253.4万公斤,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目标。5年间直接用于农业建设投资达1970万元,主产条件在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产值及列入计划的主要产品产量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目标。投入工业建设方面的资金达46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能源、建材、冶金和畜产品加工项目,改造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七五”期间,用于教育建设投资2156万元,新建校舍45965平方米,维修校舍95920平方米,全州乡以上小学和部分村级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桌凳)。州、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科技推广工作开始迈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15%。以下。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