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
分类号: F123.3
页数: 16
页码: 303-318
摘要: 共和国建立以前,甘南地区居民的消费仅限于火柴、食盐、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其它消费品如服装、帐篷、非铁器农牧业生产工具等大都是自产自用。共和国建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经济困难,恢复生产,救济灾民,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工作。这一时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收入持平,改变了以往入不敷出的状况。
关键词: 经济计划志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机构沿革
  1957年7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设立经济计划委员会。1959年9月,撤销经济计划委员会,分别设立经济和计划委员会。1962年3月,撤销经济和计划两个委员会,复设经济计划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随着运动的深入,自治州的经济计划工作受到冲击,到1967年已处于半停顿状态。1968年2月,甘南州革命委员会成立,计委职能由生产指挥部综合办公室代替。1976年1月撤销生产指挥部,恢复设立经济计划委员会。1981年10月经济计划委员会又分设为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至1985年后,全州各县的经济计划机构亦健全稳定。1988年8月30日,撤销计划、经济两个委员会,重新组建计划委员会。
  第二节五年计划制定与实施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是开始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由于是建政初期,全州农牧业还很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施行统一的有计划的生产,加上统计工作无基础,对全州经济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条件,只能用价格政策、必要可行的行政工作和政治工作指导农牧业生产。是年末,全州各类牲畜发展到150.4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4万头(只)。农业总产值达3048万元,工业产值完成235万元,其中州属工业产值只有4万元。
  1956年,全州国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全州建起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277个,54%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8702.50万公斤,油料达到196.13万公斤,分别比1952年增长2.5倍和7.2%,农业产值3413万元(1952年不变价),比1953年增长12%。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后,甘南州相继编制了《甘南州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规划》(1956一1962年)和《1956一1967年全面规划》。在这两个规划中,贪功冒进思想开始露头,在财力、物力还十分贫乏,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缺乏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精神,急于求成,对以后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安排为:粮食播种面积91.49万亩,亩产126.5公斤,粮食总产1一15亿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51.3万头,绵、山羊132.6万只。实际上1957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5一49万亩,每亩粮食产量为75.5公斤,粮食总产6450万公斤,分别完成计划的93.4%.59.7%和56.1%。大牲畜和绵、山羊年末实际存栏数为52.27万头和108.5万只,大牲畜比计划增长1一89%,而绵、山羊比计划下降18一71%。
  尽管在“一五”后期全州的年度经济发展计划指标过高,粮食生产等没有完成计划。但在整个“一五”期间,全州工农业生产还是取得了好成绩。1957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685万元,比1953年增长20.74%,年均递增4.8%;1957年州属工业总产值141万元,是1953年的35倍;1957年农业产值3544万元,比1953增长20.75%(工农业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国民经济开始“大跃进”。甘南州的经济计划工作也根据“大跃进”的形势,制定了“二五”期间工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粮食亩产1962年达到1750公斤,总产达到48.05亿公斤,各类牲畜1962年末存栏达到762.6万头(只)。由于片面追求生产建设的“全面大跃进”,加之全州“一步登天”,成为全省最先实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的地区,生产关系的急于过渡和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致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比1957年减少近10万头(只),农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6%,林业产值增长1.85%,牧业产值增长1.88%。因全民大炼钢铁,各社队大办工厂,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倍。到1960年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长了19倍,而农业产值只增长9.9%,年均递增3%,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45。
  到1962年,由于连续3年自然灾害,计划指标过高,并且层层加码,结果失去了计划的指导作用。全州粮食产量下降到4536万公斤,油料只有26.5万公斤,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为110.7万头(只),降到了“一五”以来的最低点。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全州对地方工业采取了大幅度的调整。采取关厂、并厂、转产、缩小规模、扭转“全民大办工业”等脫离实际的做法,工业产值开始回升,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0年的1:1.45改变为1:19.7,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比例。
  三、三年调整时期的计划
  1963年到1965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甘南州经济计划工作贯彻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各项生产指标主动地、有计划地降下来,使其回到确实可靠的基础上。
  农业生产改变了前几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1963年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80.7万亩,粮食产量4277万公斤;实际粮食播种面积达87.1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490.5万公斤,产量比1962年增长了9.39%。到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855万公斤,完成年计划的112.2%。油料总产量达到214万公斤,比1962年的26.5万公斤增长了7倍。1965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155一49万头(只),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8.8%,比1962年增长了40.5%。农业产值逐年回升,到1965年达到4792万元,比1962年增长121%。
  工业生产也平稳发展。1965年工业产值达到201万元,比1962年增长27%,地方财政总收入比1963年增长26%,达到480万元。经过3年坚决而有成效的调整,加强了农牧业生产,调整了工业结构与布局,到1965年农轻重比例由1960年的59:19:21,调整为96:3.6:0.4,经济结构实现了比较切合甘南实际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甘南经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整个经济开始脫离困境,经济形势初步好转。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是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一年农业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9%,达到8562万公斤,油料总产量及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比上一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地方工业赢得了高速度的发展,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48.26%。但是,在1967年、1968年两年中,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正常的生产建设秩序被打乱,全州国民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无计划和无政府状态,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再一次全面下降。1968年,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23%,粮食和油料总产量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7.6%和26.38%,牧业生产也呈下降局势。此后两年,随着国家对财政和物资管理体制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发展地方“五小”(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机械、小水泥等)工业的积极性,到1970年,全州相继建成并投产了一批“五小”工业,如白土坡电站、卓尼多坝电站、尕海煤矿、州砖瓦厂、州汽车大修厂、州木箱厂、阿姨山铜矿以及玛曲、碌曲、临潭等县的农机修造厂等,使地方工业得到发展,工业生产较大幅度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26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在上年增长15.88%的基础上增长了39%,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以14.84%和20.68%的速度增长。
  五、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9月,甘南州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行使计委职能,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四五”计划提出甘南州农牧业生产的任务是:认真贯彻“以粮为钢,全面发展”的方针,继续狠抓农业生产,狠抓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要正确贯彻“发展农业要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争取在“四五”期末农业和畜牧业的产量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在1970年6263万元的基础上,1975年达到8618万元,年均递增6.6%,工业总产值在1970年477万元的基础上,到1975年达到1313.1万元,年均递增22.45%。粮食总产量在1970年的10426万公斤的基础上,到1975年增加到14362万公斤,年均递增6一65%,各类牲畜总头数在1970年的173.64万头(只)的基础上,1975年达到248.3万头,年平均递增7.4%。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由1970年的426万元和1692.4万元,增加到1975年的545万元和3257万元。到1975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387.5万元,其中州(县)属工业总产值为1298万元,农业总产值为7098.5万元,粮食总产量为10634.9万公斤,各类牲畜总头数为231.81万头(只),预算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达到1061.1万元和3021.6万元。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州粮食总产量连年突破1亿公斤大关,1975年全州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工业总产值接近计划指标,按可比口径计算,1975年工业总产值是1970年的1.35倍,年均递增18.7%。
  六、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6年全州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原则是: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牧区贯彻“以牧业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大抓基本草场的建设,努力提高产草量,提倡科学养畜,认真抓好畜种改良,疫病防治等工作,逐步改变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促进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一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比上一年增长2.46%,达到237.51万头(只)。由于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为8307万公斤,只完成计划的78%,比上年减产2327万公斤。工业总产值完成1533.49万元。但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仍没有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均分配只有54元。
  1977、1978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但由于农村经济很脆弱,农业受雹、洪等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农牧民收入依然很低。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依据甘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着手调整经济结构。这一年有10个公社退农还牧,并且改变了农牧业生产管理制度,生产队有权因地宜地决定种植计划和增产措施,州、县均不再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种植计划。并普遍推行适合当地情况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获得较好的收成。各类牲畜年末存栏达到247.45万头(只),净增0.84%,各类牲畜出栏率13.19%,是几年来最高的一年,比上年增长了5.3%, 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到62.8元,增长4.59%。
  工业生产注意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因地制宜,广开生产门路,在坚持以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建材等工业,同时对已有“五小”工业进行整顿,给企业独立核算权,允许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下,有权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要求组织生产。工业提前1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完成总产值1561万元,比计划增长4%,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3.48%。
  1980年全州继续贯彻“以牧为主”的方针,并提出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适当控制净增,发展商品畜牧业。牲畜出栏率达到16.27%,大大高于往年。在农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198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71万公斤,在1979年增长5.86%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5-15%;油料产量337万公斤,比1979年增长81.5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达到76元。
  工业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克服了部分原材料、燃料动力不足等困难,超额14.12%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产值达到1600万元。
  全州工农业总产值为11213万元,增长10.25%(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
  七、第六个五年计划
  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六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1980年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战略部署,在认真总结过去30多年来甘南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全州的实际而制定的。并于1983年7月21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根据中共甘南州委和州政府“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制定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把全部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农牧业生产计划每年增长4.1%,后3年平均每年增长5%。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13531万元,比1980增长14.68%;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2236万元,比1980年增长27.62%;财政收入1985年计划达到1014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8%,财政支出每年约5300万元,每年国家补贴4300万元。各类牲畜计划到1983年发展到265万头(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00万公斤。
  在"六五”计划中,对今后20年即到2000年全州的经济建设事业分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提岀了发展框架,即从1981年到1990年为第一阶段,要努力做到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到后10年,使经济出现全面振兴,将甘南州基本上建成繁荣、富强和文明的新甘南,成为甘肃全省的重要牧业基地之一。
  在“六五”期间,由于认真贯彻了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根据甘南的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全州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尤其在1984年和1985年,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合作召开了两次甘南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了甘南经济社会战略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促进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并提出一批开发项目。确定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是“贯彻改革和开放精神,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智力开发和技术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牧、林、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办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努力发展以牧业和林业为主的各项经济,争取二、三十年内把甘南建设成为现代化和第一流的林牧业基地。今后五年内,要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牧民收入翻一番”。会议确定农村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积极支持农牧民扩大商品生产。继续调整农林牧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专业户,发展牧工商、林工商联合体,把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地组织起来,使产品优势最终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还提岀了加快城市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1985年,全州社会总产值达到23306万元,较1980年增长15.53%,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82元。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277.5万头(只),总增率和出栏率达到21%,商品率为13.54%。完成或超额完成“六五”计划确定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初步实现全州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1980年以来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对宜牧不宜农的乡村实行退农还牧,共减少粮食播种面积12.2万亩,但在生产经营中,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主攻单产,粮食亩产由1981年的8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06公斤,粮食总产达到7626万公斤;油料亩产由34公斤提高到48.5公斤,总产量达到409.8万公斤,平均递增3.99%。基本建设5年累计完成7852万元,比 “五五”时期增长2.44%,全部建成投产已发挥效益的项目有198个。计划生育等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八、第七个五年计划
  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是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甘肃省《七五计划纲要》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目标,并在总结“六五”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
  “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以牧林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族工业,坚持开放、开发、改革,搞活流通,致富群众的建设方针,立足于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改善农牧民生活基本条件,争取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为在二、三十年内把甘南州建设成全省第一流的林牧业基地积蓄力量。
  “七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社会总产值达到34420万元,年均递增8.1%,国民收入达到20640万元,年均递增7.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330万元,年均递增9%,其中农牧业总产值16380万元,年均递增5.8%,工业总产值7950万元,年递增18.1%;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年均递增6.8%;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元,年均增加36元。
  各类牲畜存栏达到288万头(只),总增率、岀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2%、21.5%和1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0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年均递增22%。
  “七五”期间,由于认真贯彻了全州经济建设方针,尤其是全面落实1987年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甘南召开的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经济开发会议重申和增订的12条优惠政策,促进了全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到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中,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及农牧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接近完成外,其余目标均已实现。社会总产值由“六五”末的22424万元增加到32430万元,年均递增7.66%。国民收入由“六五”末的13812万元发展到18066万元,年均递增5.5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337万元,年均递增9.8%,其中农牧业总产值15326万元,年均递增4.4%,工业总产值8576万元,年均递增18.7%。乡镇企业总产值由“六五”末的2144万元增加到8392万元,年均递增31.38%。财政收入由“六五”末的1439万元增加到3678万元,年均递增20.65%。完成全民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0.65%。
  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畜牧业连年丰收,种植业稳中有增。1990年各类牲畜总增率达到22.66%,粮食总产量达到8253.4万公斤,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目标。5年间直接用于农业建设投资达1970万元,主产条件在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产值及列入计划的主要产品产量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目标。投入工业建设方面的资金达46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能源、建材、冶金和畜产品加工项目,改造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七五”期间,用于教育建设投资2156万元,新建校舍45965平方米,维修校舍95920平方米,全州乡以上小学和部分村级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桌凳)。州、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科技推广工作开始迈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15%。以下。
  第三节基本建设
  甘南州的基本建设,从1953年始有记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全州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不包括牧区专项、发展资金和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39269万元,其中:工业投资13525万元,占34一4%,运输邮电2029万元,占5.2%,农林水电6001万元,占15.3%,商业外贸3345万元,占8.5%,文教、卫生、体育、科研6796万元,占17.3%,市镇建设1910万元,占4.9%,其它5663万元,占14.4%。
  从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州基本建设仅完成213万元,占建州以来完成投资的0.5%。基本建设的主要投向是州府合作党政机关的办公用房和其它服务设施。1954年,在夏河扎油乡建成全州第一座小型水电站。1957年全州第一家省属国营企业——甘南乳品厂建成投产。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时期,正值高举“三面红旗”,经济上搞“大跃进”,全州的基本建设规模有一定扩大,投资的主要重点是地方小工业,“二五”时期全州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432万元,占建州以来完成投资的6.2%,比“一五”时期增长11.4倍,1958年舟曲农机厂和装机2X120千瓦的夏河县洒合尔水电站建成投产,1959年甘南州农机厂建成投产。“二五”时期,甘南州基本建设中存在着计划失控、经济效益差、盲目上项目的问题,建了一些脱离当时实际的项目。如舟曲憨板铁厂、卓尼造纸厂、夏河阿姨山铜矿等,后来纷纷下马,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在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甘南州基本建设紧缩投资,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0万元,与“二五”时期相比年度平均减少399.7万元。这个时期主要建成了一批城市集体企业。1963年建成碌曲县手联社、卓尼县食品加工厂,1964年建成迭部县手联社、夏河县砖瓦厂、合作民族被服厂等项目。
  “三五”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全州的基本建设仅完成投资1621万元,占建州以来完成投资的4.1%,这个时期由于受大办农业机械化高潮的影响,投资的重点是兴办县农(牧)业机械修配厂,先后有临潭、夏河、卓尼、碌曲4县农机厂相继建成。同时完成了一批以小水电为主的能源建设和畜产品加工项目。在这个时期州白土坡电站、卓尼多坝电站、玛曲完玛电站、州肉联厂、夏河县皮革厂等企业建成投产。
  “四五”期间全州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较快,共完成投资5020万元,占建州以来完成投资的12.8%,比“三五”时期增长3.1倍。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930万元,占完成投资的38.4%,农林、水电完成投资1022万元,占完成投资的20.4%。“四五”期间先后建成了一批林副产品加工、建材、水电及农机修配企业,主要有迭部电采纺织配件厂、迭部县木材加工厂、州木器厂、迭部县农机厂、玛曲县牧机修造厂、州运输公司汽车大修厂及舟曲插岗、碌曲双岔、迭部洛大、翠古等14座小型水电站。夏河县水泥厂、州砖瓦厂、州火柴厂、制药厂等一批企业也陆续建成,使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门类增加,而且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五”期间,全州基建规模继续扩大,共完成投资7665万元,比“四五”期间增长52.7%。基建计划安排的重点仍然是以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和开发水利资源为主,分别完成投资2548万元、1744万元,约占这一时期完成投资的33.2%和22.8%o完成的主要项目有装机3200千瓦的舟曲县锁儿头电站一期工程、卓尼麻路电站、迭部县亚古电站、迭部县腊子电站等9个小型水电站及合作变电所等。建材工业主要建成临潭县新城水泥厂,夏河那吾乡砖瓦厂、玛曲县砖瓦厂等10个砖瓦厂及石灰厂。林、畜产品加工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建成甘南州民族毛革厂、舟曲县木材加工厂、玛曲县干酪素厂等项目。
  “六五”时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1980年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基本建设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确保重点建设,兼顾一般需要,以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安排基本建设。“六五”时期全州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023万元,占建州以来完成投资的27.6%,比“五五”期间增长30.8%。“六五”建成的主要项目有:临潭独山电站、临潭县冶海电站、迭部代古寺电站等6座小水电站及夏河供电所;建成舟曲金钱沟煤矿、舟曲县水泥厂、夏河王格尔塘水泥预制厂,舟曲、夏河、卓尼3县木材加工厂及迭部县木材综合加工厂扩建工程。夏河县饲料厂、甘南州地毯厂也先后建成投产,并完成了一批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
  “七五”期间自治州基本建设围绕以牧林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族工业,坚持改革、开放、开发,搞活流通致富群众的经济建设方针而展开。5年中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2035万元,占建州以来完成投资的30.6%,比“六五”期间增长20.1%。“七五”建设的重点是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同时适当地发展了加工工业。先后架通了合作至临潭县、临潭至卓尼、合作至碌曲、碌曲至玛曲4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共290.3公里;完成夏河王格尔塘、马莲滩、临潭新城、卓尼县、玛曲县、卓尼洸砚变电所和临潭县变电所的新(扩)建工程,新增总容量9800千伏安。完成白土坡电站、临潭独山电站的并网工程;完成临潭水泥厂扩建工程,夏河水泥厂迁建工程及碌曲冷库、夏河清真罐头厂,夏河、迭部、碌曲县城供水工程等项目。
  第四节建筑业
  随着全州建筑业的不断扩大,甘南州建筑施工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建筑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953年建州初期,除了民间少量的木工石匠外,几乎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建筑企业。1955年省政府从省建一公司、三公司选派了一支技术较强、工种较齐全的建筑队伍开赴甘南支援建设。他们在甘南草原,克服高寒缺氧、施工期短等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自治州党政机关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建设任务。1957年,两个公司完成建设任务返回兰州时,从中挑选了50多名技术工人和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留在甘南,组建起甘南第一个建筑工程队。1958年改为州建筑公司,当时的施工队伍达到1000人之多。3年困难时期,国家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州建筑公司除保留50余人的技术骨干外其余均被精简下放,公司也改名为工程队。1975年又恢复了甘南建筑公司。1990年底,有固定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共200多名,每年施工旺季,还须雇佣一批季节性普工。公司拥有各类施工机械设备166台件,固定资产达224万元。从1958年到1990年的32年中,合作建起的主要工厂、学校、医院、商店、文化、体育及其它建筑物,大多是州建筑公司承建的,共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7000多万元,完成各类工程建筑面积35万多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基本建设逐年增长的需要,全州7县中,已有5个县建立了县建筑公司,尤其是随着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集体和乡镇建筑企业大量涌现。截止1990年底,全州三级施工企业2个,施工队伍318人(州建司210人,地方道路队108人);四级施工企业2个,施工队伍681人;等外级(四级以下)乡镇集体施工企业41个,施工队伍达3723人,其中有职称人员136人,工程技术人员118名。
  第五节人民生活
  甘南藏族人民历来以游牧为业,肉食及乳酪为主要食物,衣、寝皆以自己揉制的羊皮皮袄御寒,住则牛毛帐篷,行则以马代步。故在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朝历代,虽经济、交通极为落后闭塞,但甘南藏族人民却能顽强地生息繁衍,与其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能够自产自制不无关系。
  茶(松潘茶,俗称大茶),是一种热性能化解油腻的饮料,故藏族群众对此情有独钟,在生活中不可缺少,茶叶也就成了不可多得的必需品。自唐代开设“茶马互市”以来,这种物品有了正常的来源渠道,虽不能满足广大牧民的需求,但已非“天物”而得之非份。到明永乐时,茶马易市从官办而“开禁”,商贾可以自由贩茶买马,甘南藏区贸易为之活跃一时,加速了内地与藏区的物资交流。这种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兴衰,牧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拥有量也就随之变化。清代至民国,战乱频起,加之辄逢灾荒,民不聊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洸州大旱,颗粒不收,饿殍遍野,饥民相食”。光绪三十年(1904)“洸州连下暴雨,洸水横溢,饥僅复生”。“河淳事变”祸临河洸地方,波及甘南全境,群众“惊散奔逃,城市一空”。1929年,河南白朗起义军入甘南境.,因临潭群众不明真相,旧城居民“无论男女老幼咸持藉与之战”,致使“义军怒甚,临城后,四出杀掠,城中所有房屋,大半已付一炬“。1929年,马仲英、马东喜顺事件,又殃及无辜百姓。地方不靖,灾祸连年,社会动荡,生产力受到破坏,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收入
  共和国成立前,农牧业经济处于自然经济阶段,“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牧业对牲畜疫病及草场退化等束手无策;农业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工具原始,生产力低下,单位面积产量不足百斤。加之统治者苛捐杂税的盘剥,土官、头人、宗教寺庙的摊派,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十分艰苦。1949年共和国建立时,全州工农业总产值仅263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只有15万元。粮食作物平均亩产45.6公斤,各类牲畜存栏112.71万头(只)。人民政府采取了稳定物价、救济灾民、恢复生产、活跃物资交流等一系列措施。1951年至1952年开展了“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初步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土改”时西固(今舟曲)县共没收、征收土地45540亩,贫雇农人均占有土地达3.7亩。临潭县共没收、征收土地35265.25亩,得地农民3047户。为了尽快解决广大贫苦农牧民的吃饭问题,甘南藏区工委采取组织劳动互助,增加耕畜,扩大耕地面积等具体措施,实施生产自救活动。甘肃省委又拨了大量钱款、物资给予支持,以尽快恢复甘南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到1953年自治区成立,全州各类牲畜发展到150.4万头(只);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622万元增加到3048万元,其中牧业占59%。从1953年起到1956年底,甘南经历了从组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个阶段,初步完成了甘南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底,全州农作物产量达到1.8亿斤,是1952年的367%;农作物播种面积比1952年扩大了87%;人均产粮587斤,是1952年的3~4倍,基本达到了粮食自给。全州各类牲畜存栏数达到160.76万头(只),比1952年增加26%。
  1958年至1966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阶段,期间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以及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在这一时期的1959年至1961年,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在州内泛滥成灾。浮夸风引来了高征购,农民留粮不足果腹;“公社化”时又实行“食堂化”,动员农民将存粮归公,在食堂吃大锅饭,而且吃饭不要钱,数月之后,粮即告罄,随之发生严重饥荒。经过三年调整,全州经济逐步好转,人民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到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855万公斤,3年中平均每年递增20%。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155.49万头(只),比1962年增长40%,农业产值逐年上升,达到4792万元,比1962年增长12%。1966年起的10年“文化大革命”,甘南农牧业主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州农牧业平均劳动日值仅0.35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农牧区每个社员平均收入95.53元;平均分配59.84元。农区每人平均产粮373斤;牧区每人平均占有牲畜(折合羊单位)70.33只。固定职工年平均工资888元。到1984年,各项事业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州农村经济纯收入达到7220.07万元,农民所得总额6976.49万元,人均纯收入177元。农牧民个人存款余额有665万元。固定职工月平均货币工资115.95元,城镇储蓄余额6976.49万元。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到199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2135万元,农牧民所得总额20031.49万元,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375元,农牧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达2222万元。城市职工的年货币工资人均达到2844.84元,城镇个人存款余额达14172万元。
  甘南州农牧民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甘南州职工收入情况(全民所有制单位)
  二、消费
  共和国建立以前,甘南地区居民的消费仅限于火柴、食盐、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其它消费品如服装、帐篷、非铁器农牧业生产工具等大都是自产自用。共和国建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经济困难,恢复生产,救济灾民,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工作。这一时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收入持平,改变了以往入不敷出的状况。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由于纠正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放宽农牧区经济政策,使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连续开展,全州经济发展很不稳定。农牧区单一的生产形式,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商品物资紧缺,品种单调,人民生活消费时高时低,发展缓慢,水平很低。
  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消除了长期束缚农牧业生产力的羁绊,农牧业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向崗品化转移,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消费迅速增长。到1980年,全州社会商品零售额已达7339万元,其中对居民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等的零售额为6373万元。当年施工的居民住宅面积为25979平方米。从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间,物价平稳,城乡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消费水平也逐年增长。这一时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于衣着和日用品的消费比重提高。如当时的“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录音机)的拥有在城镇比较普及,农牧区紧随其后,也在普遍追求。化纤布在城乡已很普遍。紧接着黑白电视机和洗衣机进入家庭,销量逐年上升。至1990年,城镇藏族干部职工和牧民相继置办昂贵的民族节日服饰,摩托车率先由牧民和工商界居民所拥有,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在城镇逐渐普及,牧民定居点和城镇居民建房逐年增多。据1990年末对全州各县农村住户调査点420户(2509人)农牧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房屋3099间,面积54745平方米,年内新建房屋94间,面积1487平方米;拥有各种拖拉机13台;生活消费支岀962299元,其中食品支岀537604元,衣着115657元,燃料103406元,住房70635元,日用品及其它84758元,非商品支出50239元。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