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名优土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7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名优土特产
分类号: F762.7
页数: 15
页码: 288-302
摘要: 甘南土地资源辽阔,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加之蕨麻对土壤要求不高,所以生长的环境十分宽广,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等地,每年土壤结冻和解冻之期,山坡、草原、河岸、道旁都有人在刨拣蕨麻。除自食外,部分干货上市销售,小食品部内常年有货,为外地旅游、出差想购土特产者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 土特产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第一节山珍
  一、食用菌
  羊肚菌
  俗称狼肚,属马鞍菌科羊肚菌属。其外形如半收起的小伞,表面呈蜂窝状,酷似翻个的羊肚,故名。菌盖为浅褐色,下部边缘与粗大中空的菌柄相连。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菌盖部分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造血、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而且是强身、健脑、益智、美容的美味食品。羊肚菌是国际公认的“十分美好的蛋白质来源”,有素中之荤的美称。用它制作的菜肴,有着独特的口感,使人一食难忘。羊肚菌在甘南州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卓尼、临潭、迭部、夏河、舟曲等县的林区草甸、林间空地、河谷灌丛都有生长。当地群众一般都是自采自食,上市销售量年均百斤左右。州内尚无人工培植产品,任其自生自灭。
  猴头菌
  属担子菌纲齿菌科。子实体肉质,全身布满针状肉刺,形似猴头,故名。生于林间栋柞等树木上,清淡鲜爽,口味宜人,是食用菌中颇为珍贵的山珍。由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仅为宴席珍饶,同时亦可入药,制作营养滋补品,具有助消化、利五脏之功效,尤适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研究证明,猴头跟菇类家族中其它成员一样,含有多糖及多肽类抗癌物质,尤其对胃癌有明显疗效。州内已开始人工种植,只是未形成规模,仅有少量干货上市。
  珊瑚菌
  俗名穗穗蘑菇,担子菌纲珊瑚菌科。子实体直立,向上分叉成丛生的枝牙,形若珊瑚,故名。多肉质而脆嫩,一般高数厘米至十多厘米。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多生于土壤和枯木上。是珍贵的美味食品,可作高级宴席之原料。亦可作滋补剂。因州内尚未开发研制产品,所以群众自采自食,并任其自生自灭,街市偶见鲜货销售,但量极少。其所含之营养成份,亦如菇类。香菇
  又名香蕈、冬菇。担子菌纲伞菌科。菌盖表面呈浅褐色,菌褶白色。生于枯栋等木上。自治州各地均有岀产,而尤以产于美武的珍珠菇最为驰名,其菌盖尚未张开,呈珠状,小若豌豆,味鲜而香,为优良的食用菌。每百克鲜香菇含蛋白质14.4克,碳水化合物59.3克,粗纤维6.9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此外,尚含维生素Bi、B2、C等。干香菇的水浸物中含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苯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领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素、乙酰胺、胆碱、腺噪吟等成份,此外尚含降低血脂的物质。近年来科学家发现香菇中含一种“B一葡萄糖昔酶”,可增强机体的抗癌作用。
  黑木耳
  为担子菌纲银耳目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因子实体形如人耳,故名。黑木耳呈黑褐色,湿润时为半透明状、胶质,干燥后为革质。黑木耳多生于枯树干上,因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菌丝体生长发育中的酶分解木材,汲取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为营养。木耳在采择后晾晒或烘干保存,以色黑朵大、肉厚脆嫩者为上品。
  黑木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烹制美味佳肴的高级佐料。每100克木耳中含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纤维素7克、铁186毫克、磷201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1、B2、C及胡萝卜素、氨基酸等,是上好的保健食品。木耳性平味甘,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和血、补脑强心、镇静止痛之功效,主治高血压、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等中老年疾病及崩中漏下、痔疮出血、血痢便血等症,并有防治作用。
  自治州的舟曲、迭部两县林区气候条件及林木资源适宜木耳生长,历来就有采择自食的传统,上市数量有限,州内对木耳的人工栽培也已有年,形成一定规模,州内长年有货,供应市场。
  银耳
  亦称白木耳,担子菌纲银耳科。子实体状似鸡冠或花瓣,富含胶质,白色半透明,干燥后为淡黄色或黄色。生于林间枯死的栋树上,各地已进行人工栽培。中医以子实体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滋阴润肺,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用它加工的营养液,颇受欢迎,是高级补品。
  地耳
  亦称地搭,药用名称地衣,亦称仰天皮。系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黑褐色,因每片均呈耳形凹凸,故呼为地耳。地耳为胶质状,类似木耳,但无木耳柔韧,故更鲜嫩,是清纯爽口的美味食品。地耳在甘南分布极广,各县均产。群众多在清明前后采拾,用以制作包子馅,职工多以其为臊子面的臊子佐料。近年来各地市场有少量干货销售。省城兰州已有人开设店面专营地耳包子。作为中药,地耳可治身面丹肿、雀目夜昏、阴上粟疮等症。二、野果
  沙棘
  别名酸刺、黑刺、醋柳。属胡颓子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呈长园形,叶面深绿,叶背为银灰色盾状鳞斑。枝干灰褐色,长刺。雌雄异株。浆果大小如蜿豆,桔红色,结实累累密而繁。沙棘果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C、Bl、B2、E、A、P、K等,其中维生素C、P、A含量很高,维生素C的含量是桔子的15倍,是苹果的200倍。还含钾、铁、铜、锌等微量元素,含有组成人体蛋白质和维持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18种氨基酸,果实榨的油含丰富的油脂酸,是重要药品。沙棘叶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牲畜饲料。沙棘材质坚硬,是上好的薪材。根部有根瘤,有固氮作用,可改良土壤,增强肥力。
  沙棘在甘南各县均有分布,且已开发利用。甘南卓尼、迭部两县及州乳品厂加工的沙棘汁已成为高级绿色饮料,享誉省内,年产300吨。成为开发穷困山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又一门路。
  山楂
  别名酸楂、山里红。主要生长在自治州属舟曲县山野中。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山楂果色深红,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果实中含碳水化合物22克,维生素89毫克、钙85毫克,还有蛋白质、脂肪、磷、铁、胡萝卜素、尼克酸、山楂酸、懈皮素、金丝桃貳和内脂酶等含量也较高。生食酸甜爽口,风味独特,以它作原料,制作山楂的系列食品和饮料,广受青睐。山楂还具很高的药用价值,开胃消食、化积消滞、活血化瘀,收敛止痢等功效。还有降血压、防止冠心病与抗癌作用。因而山楂被称为健身医病的良药和极佳医疗食品。
  獄猴桃又称马铃果、藤梨、毛桃、羊桃。属獄猴桃科的落叶藤本果木。
  猕猴桃
  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用途广泛的果类,它的果实虽小,但营养十分丰富,既是果中佳品,又是治病良药。其果实含可溶性因形物10〜18%,其中70%是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蛋白质、柠檬酸、苹果酸,以及钙、钾、磷、铁等物质和维生素C,比柑桔和苹果分别高5~10倍、20〜80倍,素有“世界珍果”之称。猕猴桃酸甜味美,风味独特,既可鲜食,又可制做饮料和各种食品。它所含有一种蛋白质水解酶,可把肉类的纤维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能阻止蛋白质凝固,防止人体细胞硬化。由于其维生素含量很高,可治疗肝炎、坏血病、维生素缺乏症、过敏性紫瘢及感冒等,对阻止致癌物质的产生有一定功能。同时还可治疗肠系肿瘤、乳腺癌等症。因其可以降低血脂、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尿道结石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对麻疯病菌的抑制都有较好的效果。
  猕猴桃全身是宝,根叶入药,有清热利水,散瘀止痛的功效。还可配制农药,防治各种病虫害。花芳香美观,既可观赏,又可提取芳香油,种子生、熟均可吃,亦可榨油。经济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颇享盛誉。甘南的野生猕猴桃产地主要在舟曲县。
  莓子
  俗称檬子,藏语称泼斑。属蔷薇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通身有刺,生于林隙空地及林缘下部。枝头结深红色及桔黄色覆臼状果实,因果实表面有粟状小突,呈佛头状。秋季采摘,大者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则如成人拇指头。入口甜而微酸,有异香盈口,口感极佳,为野果中之珍品,产地群众自采自食,或用以探望病人,很少上市。因尚未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所含成份不详。
  蕨麻
  又名长寿果、人参果,鹅绒萎陵菜。蕨麻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肉质,圆形或纺锤形,色赭红,味甘美,供食用。匍匐茎如线状,紫红色,有节,节上生根,羽状复叶,叶背密布白色绵毛。夏季开单生小黄花。蕨麻全株含辣质可提取楮胶,茎叶可提取黄色染料。蕨麻球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淀粉、糖和多种营养成份,故有“人参果”之美誉。用蕨麻熬的稀饭,人称“神仙粥”。广为人知的八宝粥,蕨麻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甘南的藏汉族群众以腊肉与蕨麻混煮,熟后将腊肉提岀,光吃蕨麻,油香甜绵,别具风味。草原牧民招待嘉宾的“蕨麻米饭”就是以蕨麻、大米煮熟,拌以新鲜酥油及白糖制成。草原特有的以群放牧的蕨麻猪就是以拱食蕨麻为饲,其肉质鲜嫩,肥而不腻,颇为宾客称道。
  甘南土地资源辽阔,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加之蕨麻对土壤要求不高,所以生长的环境十分宽广,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等地,每年土壤结冻和解冻之期,山坡、草原、河岸、道旁都有人在刨拣蕨麻。除自食外,部分干货上市销售,小食品部内常年有货,为外地旅游、出差想购土特产者提供了方便。
  三、山菜
  蕨菜
  又名龙头菜、佛手菜。是凤尾蕨菜科蕨菜属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根茎粗壮,长而横生,被棕色茸毛。春末破土而出,茎直立,无叉,约20厘米高时,顶部嫩叶卷曲如拳,即可采食。4〜5月为盛产期。以待披针形叶片伸开时,茎已老化便停止采摘。蕨菜的嫩茎幼叶是鲜美的野生蔬菜,在国内已有3000余年的食用历史,殷朝旧臣伯夷、叔齐就是在亡国后不食周粟,逃至甘肃的首阳山以蕨菜果腹度日的。晋人陆机在《诗疏》中记述:“蕨,山菜也……论为菇,滑美如葵。”因其营养丰富亦无污染,被誉为“山菜之王”。据化验分析:每100克鲜蕨莱中含水分86克、蛋白质1.6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10克、粗纤维1.3克、钙24毫克、磷29毫克、抗坏血酸35毫克、胡萝卜素1.65毫克,并含有麦角留醇、谷當醇等當醇类的衍生物,以及昔类、胆碱、磷脂、琥珀酸、富马酸等,对人体健康益处颇大。蕨莱即可鲜食,亦可水氽晾晒,还可腌渍保存,其味清淡,鲜嫩爽口。蕨菜的全株可入药,性寒味甘,有清热、利水、清肿、安神、活血、止痛之功效。
  蕨菜在甘南分布较广,因植被覆盖好,气候适宜,除玛曲外,各县均有野生,且无污染,品质优良,已成为自治州群众增加收入的一项经济来源。自治州外贸部门每年岀口蕨菜约200吨,主要销往日本等国。
  扫帚菜
  俗称猪尾巴,藜科。全株酷似盆栽文竹。只是叶片稍大,为线状披针形。秋日结豌豆大小的红色果实,春末嫩苗成簇伸出地面,如枝枝毛笔朝天而立,茎淡绿带紫色,长若竹筷,未伸叶时采折,可作蔬茹,极鲜嫩。味近韭苔而无辛味,食之,口感极好,别有风味,是绝佳的绿色食品。春末,卓尼,临潭两县城有农民采撷的扫帚菜入市售卖,但量极少。一般都是自采自食。凉拌荤炒均可。
  青荚叶
  亦称叶上珠,甘南舟曲群众俗称叶里开花。山茱萸科,落叶灌木。叶卵形,边缘有锯刺。初夏开小花于叶面,雌雄异株,果实黑色。叶、果均入药。当地群众大量采集青荚叶,经开水氽过晾干贮存,在冬季炖肉待客,实为佳蔬。一般不鲜食。市面有售,大部被外地客商收购贩运外地,供饭店之需求。
  第二节名贵药材
  —、植物类
  虫草
  全称冬虫夏草,为肉座菌科植物。它的子座寄生在绿蝙蝠蛾的幼虫尸体上。其外观为从虫体头部长出子座后形成一种虫与草复合的独特药材,虫体为蚕,外表土黄色,背部呈横皱褶,腹部有足8对。断面黄白肉质。春末夏初抽苗时采掘。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菌座短小者为佳。虫草性温、味甘,含虫草酸、虫草素、蛋白、脂肪、维生素鸟2等成份,对于结核杆菌、肺炎球菌链环菌等有抑制作用,有补肺益精、壮阳健肾的功效。常用于虚劳咳嗽、咯血多痰、阳萎遗精、腰酸肢软等症,对治疗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喘疗效显著,对肺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虫草还可用于口服液等滋补品,也可作药膳原料。因而,它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
  甘南州属的玛曲、碌曲、夏河、迭部、舟曲、卓尼等县均有分布,每年都有大批农民自发进入产地采挖,然后上市销售,州药材公司年收购约在500公斤左右。
  雪莲
  又称雪莲花。菊科,生于高山雪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植株紫绿色。叶线形或狭倒卵形。头状花序。味甘而酸,性温,有利痰、补血、暖宫调经、壮阳之功效。
  甘南所产的雪莲与新疆所产有形的差异,称绵头雪莲花。自治州的玛曲、碌曲、夏河、迭部等县的高山雪线区均生长。药材公司年收购1000公斤。曾有人组织收购,因销路问题,未形成规模。藏医药部门采集使用较多。
  贝母
  贝母有岷贝、珍珠贝、桃贝之分。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贝母的鳞茎。贝母靠种子和鳞茎繁殖,头年出土如松针,次年似麦叶,第三年茎高约20厘米左右,开始抽苔、开花。花黄色带棕斑。地下鳞茎桃形,小如成人食指头,两瓣抱合,大抱小,呼为“怀中抱月”或称“罗汉肚”。质地细腻、色洁白、粉性足、入口咀嚼、味清香、先甘后苦。贝母属植物很多,其中舟曲贝母为一知名品种。
  贝母性微寒,为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贝母与梨、冰糖同煮对老年气管炎、小儿百日咳疗效显著,且味道极佳,故贝母制品消费量很大。甘南州属各县均产贝母,主要分布在碌曲、玛曲两县。年收购约1000公斤。
  羌活
  别名黑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米以上,茎直立,少分枝,表面有紫色纵棱,全株有香气。数回羽状复叶,叶缘多锯齿,夏秋开小白花,呈伞状,结许多扁平的双悬果实。入冬结冻前采挖地下根茎入药。
  羌活的药用历史悠久,它含有机酸、生物碱和挥发油等。性温、味辛、苦。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通利关节。治疗风寒头痛、风湿骨楚、风水浮肿等有显著功效。羌活根、茎、叶含烯、菇、酯类挥发油,是良好的香剂配料。
  羌活在甘南分布较广,各县均产。年收购量在15万公斤左右。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缠绕性柔弱草本植物,全株有特异气味,数米之外即可闻到。茎叶有细毛,断裂处渗出白色汁液,叶对生或互生、卵形。夏秋从叶腋单生钟状花,黄绿带紫斑,根为圆柱形,根头部有疣状突茎痕,并有细密的环形褶皱,根表灰黄或棕黄色,有明显纵沟,种子繁殖。
  党参含有微量生物碱、蔗糖、菊糖、淀粉、粘液及树脂等。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生津之功效,主治脾虚胃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久泻、脱肛等症,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等,是滋补要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党参可使红血球增多、白血球减少。对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所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回升作用,还具微量升高血糖的作用。
  野生党参在甘南的夏河、卓尼、临潭、迭部、舟曲、碌曲等县生长较多,尤以卓尼康多所产的野生蛤蟆党参最为名贵。除供甘南制药厂、藏药厂加工成药外,大部销于省内外。已开始人工栽培。州内年收购野生党参约10万公斤。
  大黄
  生物学称唐古特大黄,别名将军。属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掌叶大黄和鸡爪大黄之分。掌叶大黄高2米左右,叶柄长,互生,叶大似蒲扇,掌状深裂,边有粗锯齿。夏日茎稍及叶腋出花,圆锥花序,紫红变淡黄,果实黑色,数楞瘦果,形同养麦。根及根状茎类圆柱形,皮外黄褐,断面呈黄或棕色,味苦。鸡爪大黄根茎近似掌叶大黄,仅叶裂深几达基部,裂片狭长。大黄生长3年即可采挖块根,进行粗加工。州内年收购约40万公斤。
  大黄已有2千余年的应用史,《神农本草经》及后之“本草”都有记载。大黄性凉味苦,为疏导肠胃、泻下良药,能推陈致新、安和五脏,有降压、减肥、健胃、消食之功效。特别是大黄中所含的酹醞类及二苯乙烯貳,具有降压、抗菌消炎和抑制肿瘤的作用,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甘南州内盛产大黄,质量颇佳,州属各县均有分布。因历史上交通不便,故鲜为人知。玛曲县所产的掌叶大黄个大质优,实为“黄”中上品。七十年代搞中草药展览时,玛曲所送活标本一株,其柄如臂,叶大如箕,专用一辆解放卡车运至合作,观者无不惊讶,戏称“黄王”。州内年收购大黄约10万公斤,除少量加工使用外,全部外运。
  丹参
  别名鼠尾草。药用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圆柱形,春秋两季采挖,外皮黑褐色,易剥落,木质部呈朽木状,黑紫色。植株茎具四棱,有腺毛,粗壮。叶多基生,三角状卵形,边缘有齿。圆锥花序顶生,花唇形,紫色。7〜8月开花,9~10月结果。
  丹参性微寒、味苦,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痛经、闭经、气滞血瘀、心绞痛、肝脾肿大,效果良好。
  甘南的各县均产丹参,尤以临潭、卓尼为最。州内年收购量约40万公斤。秦艽
  植物学名为大叶龙胆,又称左拧根。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基生叶莲座状,基部被残叶纤维包围,聚伞花序头状顶生或轮状腋生,花有紫有白,晚秋采挖。甘南产的秦范称大艽,个头粗大,皮色黄亮,气味清香, 为秦艽中之佳品。加工后供应全国各地。
  秦艽性平、微温,味辛、苦,具有散风、祛湿、和血、舒筋之功效。长于除风胜湿,消肿止痛,治疗风湿痹症、肢节疼痛、骨蒸劳热等症。秦艽主含龙胆生物碱类及少量挥发油,能通过神经系统刺激脑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消炎、降血压的作用。对结核性潮热虚热和黄疸湿热有较为明显的疗效。
  甘南州内7县均有分布,有萝卜艽、麻龙艽、小秦艽3个品种。年收购约8万公斤。
  猪苓
  又称逐零、地乌桃。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生于地下,皮黑成块,形若猪粪,故名之。猪苓表面凸凹不平,有光泽,体轻,干燥后坚而不实,略带弹性,断面色白或淡褐色,肉质,无粉性,不显纹理。无臭,味淡,咀嚼绵软,春秋采集,洮净阴干,切片入药。
  猪苓味甘、性平,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涨满、脚气、泄泻、淋浊、赤白带下等症,对于利尿渗湿功效尤其显著。含麦角笛醇、粗蛋白、多糖及2一轻基廿四碳酸及微量生物素。其所含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吞食功能,其对肿瘤生长的拮抗和抑制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出口量逐年增加。
  甘南的舟曲、迭部、卓尼、临潭等县有分布。州内年收购量3000公斤左右。
  红芪
  是甘南的特产药材。又名独根,壮壮根。红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外形与膜荚黄芪相似。独根长且壮,荚果扁平,具有3〜5个荚节。一千多年前萧梁名医陶景弘曾有记述:“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阴,色黄白,甜美”。“色赤者可做骨膏贴,用消肿痛”。《药性论》载:“生陇西者可补五脏”。可见红英久负盛名。红芪含人体所需糖类、氨基酸、淀粉酶、蛋白质、核黄素、铁、钙、磷等,是营养滋补良药。其性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退肿等功效。主治中气虚弱、脾虚泄泻、血虚萎黄、便血崩漏等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芪与党参合用对肾炎性尿蛋白有一定疗效;红芪对防止肝醯之减少、抗损害也有一定作用。由于红芪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黄芪皂昔甲,对治疗癌症颇具功效。故用其制作的滋补食品,即补身体又别具风味。
  红芪在甘南分布在临潭、卓尼、夏河等县,储量70万公斤,州药材公司年收购量约5万公斤。除供甘南制药厂加工成药外的一少部分,每年大部输入内地,加工成药。
  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而香气浓郁。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生广翅,利用种子繁殖。第一年秋季育苗,次年春季移栽大田,秋季采挖,经烘烤加工后销售。当归在中药处方中占有的地位是别的药所不具备的,尤其是治疗妇女病更具有奇效。当归性温、味甘苦辛,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血虚弦晕、疮疡疥肿、风湿脾痛、跌打损伤等症。归头止血、归身养血、归尾行血、全用活血。从当归全株中可提取挥发油,能医治多种疾病。当归是甘肃省的特产名药,“岷当”是供应全国和出口的传统商品,“岷当”产地就包括自治州所属的临潭、卓尼两县与岷县毗邻地带。甘南州年产当归约在30万公斤左右,州治所在地有甘肃医药集团甘南制药厂加工中成药,其中就有当归制成品《当归养血片》。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状小灌木。甘南州岀产的属木贼麻黄,生于石质山地及石崖缝隙之中。
  麻黄性苦、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虐。麻黄主要含生物碱1〜2%,亦含少量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麻黄碱、麻黄次碱及麻黄挥发油等,还有糅质与黄酮貳。麻黄具有明显的刺激中枢及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刺激汗腺分泌的作用。近代以来,以麻黄为原料提取麻黄素用以治病,年需麻黄草的数量大增。
  祖师麻
  又称祖司麻、俗称狗皮柳。为瑞香科多年生小灌木,能提供商品的主要为唐古特瑞香,株高20〜60厘米,根红黄色,茎直立分枝,皮灰黄色,纤维发达。单叶互生,集于茎顶,披针形或匙形,全缘。花丛生于顶端,花冠筒状,花沿四裂,内白外淡紫红,果实球形,直径0.7厘米左右,成熟后变红。其根皮、茎皮即药材祖师麻。
  祖师麻性温、味苦辛,具微毒,是对风温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国内制剂颇多,且有系列产品,除供国内之需,还远销日本及东南亚。
  甘南是唐古特瑞香的主产区。
  鬼臼
  又称桃儿七、蒿果、羊泡蛋。小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80厘米,茎平滑有棱,有数片盾形裂叶生于茎上部,叶面宽达30厘米。花单生叶腋,红色,众多条形苞片反折下垂。浆果桃形,鲜红色,内有液汁及种子,有异味。其根茎粗短,并有许多杵臼状坑窝,密布棕黄色长根,粗细均匀,断面黄白色,气腥味麻苦。鬼臼性温味苦,有小毒。具止咳祛痰、平喘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它所含的鬼臼毒素生物碱,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是有发展前途的抗癌药,因而价值很高。
  甘南的高海拔山地都有生长。甘南药材公司年收购量10万公斤。州藏药厂每年均加工一定数量的《二十五味鬼臼丸》供藏医研究所临床使用。
  甘松
  又称甘松香。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浓烈香气。株高12〜40厘米,茎基部有纤维状残留物。叶大部基生,线状、匙形、全缘,长6〜18厘米,宽0.4-1.0厘米。茎生叶3~4对向上渐小。球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筒状,紫红色种子一枚。根长,呈圆锥形,质松软,供药用。
  甘松味辛、甘性温,有理气止痛、祛风散寒、镇静安神、健胃醒脾之功能,常用于治疗胃气痛、风火牙痛、消化不良等症。
  因其含强烈浓郁的香味,又是制造香料的原料。
  甘南高原草场辽阔,碌曲、玛曲、夏河、卓尼等县均有甘松生长的最佳环境,药物质量亦好。州内年收购10万公斤。
  铁棒锤
  别名断肠掌。为毛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一般高约40〜16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叶掌状细裂,密生茎之中上部,总状花序顶生,花蓝紫色或黄色,头盔形,雄蕊多数。块根棒锤形,黑色,常两个并生一起,断面白色。
  铁棒锤块根性热、味苦辛,所含生物碱有剧毒。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症。经炮制后适量使用可治头痛、腰腿痛及关节痛。用其生产的“铁棒锤止痛膏”疗效极好。
  甘南的碌曲、玛曲、夏河、卓尼、临潭等县均有分布。
  二、动物类
  鹿茸
  系雄性马鹿、梅花鹿等尚未骨化的嫩角,含激素样物质及胶质、蛋白质、钙、磷、镁等成份,性温,味甘咸,功能补骨髓、助肾阳、强筋骨,主治阳萎、遗精、腰膝痿弱等症。鹿茸是极其珍贵的动物药材,马鹿在甘南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县均有分布,过去滥捕乱杀取茸,数量骤减。后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杀,因而科技人员已将马鹿人工驯化饲养,每年截采鹿茸以供药用。年可收购300公斤。
  麝香
  别名麝文、元寸香。是成龄公麝(公麝又名獐子、香子)的香腺囊分泌物,有特异香气,供药用。此分泌物在鲜时呈棕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粉末,亦有呈颗粒状者称“当门子”,颗粒呈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紫黑色,微观麻纹,油润光亮,手捻团而不粘,味微苦而兼辣,异香浓烈,是为香中上品。州内年收购5公斤左右。
  麝香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已有2千多年的药用史。其性辛、温,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之功效,是中医临床急救和中成药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被誉为“中药三宝”。故用其配伍的名、优、特中成药很多,麝香含有麝香酮、雄素酮以及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因麝香酮具强烈的香气,它又是高级化妆品良好的定香剂。
  甘南境内各县都有麝的踪迹,林麝、马麝均有分布,因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已杜绝乱捕滥猎。甘南制药厂用麝香配伍生产的《六神丸》、《麝香风湿胶囊》及藏医研究所附设藏药厂等每年生产一定数量的麝香制品如《五味麝香丸》等。
  熊胆
  是黑熊、棕熊的脏器。其胆汁可入药。熊胆有解痉、抗惊厥、促进胆汁分泌、健胃强心、解毒、消炎等功效。中医常用熊胆及别种药材相辅治疗胃痉挛、胃痛、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及小儿疳积、惊痫、抽搐、骨蒸潮热、消瘦等症。藏医用熊胆少许,拌以人乳或牛乳,蒸溶点眼,可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甘南舟曲、迭部、卓尼等县均有熊类生息。(俗称狗熊、马熊)熊类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娃娃鱼
  鲵类,甘南所产为山溪鲵,有四肢,属两栖动物,俗称“接骨丹”。娃娃鱼生长在甘南夏河、卓尼、迭部等县的山间小溪内,它主要含高钙及胶质,对骨骼增长有显著功效,中医将其用于骨折,故称“接骨丹”。州药材公司年收购约10万条。
  雪鸡
  有淡腹雪鸡及暗腹雪鸡之别,甘南的玛曲、碌曲、卓尼、迭部等县均有分布。淡腹雪鸡又名藏雪鸡、西藏雪雷鸡,头颈呈灰褐色。上体褐色,有黑褐色斑点。翅上有一大白斑,下体白色,前额和上胸具暗色环带,下胸和腹部杂以黑色纵纹。尾羽深褐色,略带黑褐色斑点,暗腹雪鸡又称高山雪鸡、喜玛拉雅雪鸡。通体赤褐色,密布黑褐色斑,头顶至后颈灰褐色,颈侧有一白带。胸部和腹部暗灰色,具红褐色粗纹。翅上有明显的白斑。尾羽深褐色,尾下覆羽白色。鸡肉烘干研末、羽毛烤焦磨细均可入药,对癫痫、妇女病有明显疗效。其肉鲜美,是野味中之上品。
  牛黄
  又名犀黄。为牛科动物牛的胆结石,故又称胆黄,呈卵形或不规则无角棱块状,直径大都在3厘米以下。表现呈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略显光泽,有的外表蒙黑色光洁的薄膜,称“乌金衣”。牛黄质地松脆,断面为深浅不一的黄色环状纹理。溶于水,色黄亮、无沉淀。胆管结石形为管状,颜色略深、质则次。
  牛黄系珍贵药品,性寒,味苦甘,含胆红素18〜52%,且含多种胆酸當醇、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有醒脑镇惊、强心降压、保肝利胆、杀菌消炎、生血利尿等多种药理作用。常用于生产急救药、小儿药和治疗高温高热的特效药。
  甘南广大牧区,是牛黄的主要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药用量逐年增大,天然牛黄不敷使用,甘南科技人员已在牧区推广牛体人工殖黄技术,全省畜牧主管部门还在玛曲县召集现场会议,以使这一技术普及推广,对医疗所需提供保证。甘南制药厂生产的《牛黄解毒片》因牛黄品味纯正深受医疗界青睐。
  三、矿物类
  金、银、铜
  甘南各地均产。金、银、铜均味辛性平、金银有毒,铜微毒。各为藏医闭毒八金属之一,能封闭水银毒性。金也是镇静剂。藏医珍宝药制品中,均有金的成份。银箔锻后所得灰入药味涩性凉,功能治肉瘤、痣及肿核,内藏水肿,维持水银功效。但入药时必经炼制。自然铜有散瘀、止痛、接骨作用。入药味甘,性凉,功能收敛肺脓、黄水及热性水肿。亦能保持体内金银功效。
  石灰华
  化学沉积岩之一。为碳酸钙的隐晶质集合体。疏松多孔,由饱含石灰质的冷矿泉或热矿泉喷出地皮后蒸发沉淀而成,或由富含石灰质的河水受藻类的生物作用沉淀而成。附着于泉溪畔石岩上,其状如垢,灰白松软,藏医用之疗骨折、消银毒。称水积石。甘南州之碌曲、玛曲、夏河、迭部等县均产。
  阳起石
  别名羊起石、马起石,属硅酸盐矿石。“角闪石”族,暗绿色。呈纤维状集合体者称阳起石石棉;呈坚硬致密的块状,并具刺状断口者,称软玉。阳起石味涩、性温,治筋络僵直萎缩及折裂。根据藏医医籍所载,阳起石入药可作强壮剂,治阳萎。石棉经锤打后成鸟毛状、味涩、性温,治疗筋络曲张和筋络损伤。产于甘南之碌曲、夏河等县。
  赤石脂
  中药名。砂石中硅酸类的含铁陶土(主要成份为含水硅酸铝)为不规则团块或粉末状,多数为粉红色,有的呈深浅不同的大理石样花纹。其性温,味干涩,功能止血、止泻,主治久痢久泻、崩漏等症。藏医医籍中记述赤石脂味涩性凉,功能续骨折、平淋巴结核、生疮口新肌。主产自治州碌曲县。
  寒水石
  又名细理石。李时珍称:其性大寒如冰,故名寒水石;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入药与方解石、石膏相类。味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口干舌燥,腹中坚痛、肠胃结气,解肌发汗、缓脾益气等症。藏医医籍记载:寒水石包括石膏、方解石、霞石等药用矿物,味甘性温而滋润,续骨折、壮阳荣肌,锻灰存性,可疗涎液杂症。阳性寒水石体坚而重,纹如碎裂马齿,入药治胆分血分之症,并可疗胃疾。主产自治州临潭、碌曲、夏河、卓尼等县。
  第三节农畜产品
  一、农产类
  蚕豆
  蚕豆属豆科蝶形亚科蚕豆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蚕豆的营养价值较高,用途广泛。籽粒含粗蛋白质27.9%、淀粉40.7%,脂肪1.5%、赖氨酸1.7%,还含维生素B2、钙、磷、铁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故食用蚕豆十分有益人体。蚕豆也是加工豆制品的优质原料,用以出口换取外汇。蚕豆的茎叶是饲养家畜的好饲料,其根部的根瘤菌,因能固氮而可增加土壤肥力。甘南州海拔较高,地皮阴湿,气候凉爽,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有利于蚕豆生长。所产大豆粒大色白,无污染,无蚕豆象为害,是优质著名的“西北蚕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州内年总产量约9771.96吨,大部出口,换取外汇。
  花椒
  别名秦椒、岩椒、凤椒。属芸香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播种繁殖, 也可插条繁殖。
  花椒是著名的香料植物和木本油料,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花椒的果、根、皮均可入药,性热味辛,有温中祛寒,祛湿杀虫,健胃止泻等功效。花椒果含挥发油,有强烈的芳香味,是烹饪佐料。花椒种子可榨油,含油量在25%左右,油含柠檬酸、桔醇、香叶醇等挥发油和脂肪,可蒸憎芳香油,为我国重要的岀口物资。油渣是上等饲料和肥料。甘南舟曲县栽培最广,道旁地硬、房前屋后均有栽植。其中以“大红袍”椒最享盛誉,是著名的西固椒中之皎皎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舟曲县委、政府注重花椒的开发生产,为椒农脱贫致富,获得很好的效益。
  二、畜产类
  紫羔裘皮
  临潭县牧养的黑紫毛绵羊在出生后45一60天内宰杀剥取的二毛皮即为紫羔裘皮。紫羔裘皮毛股长7厘米以上,尖端呈环形或半环形,环形之下仍为3~5个弯曲,花穗美观,黑紫光亮,皮板轻柔,保暖耐脏,被视为珍品。羔羊肉鲜嫩味美,是宴上佳品。
  蕨麻猪肉
  蕨麻猪是因其喜掘食蕨麻(人参果、长寿果)而得名。蕨麻猪以食牧草茎、叶、根为饲,集群放牧,个体小。其皮薄、膘少以瘦肉为主,肉质鲜嫩,微粘而不腻,鲜食口感极佳,胆固醇含量低,且极易吸收。当地藏族群众多制成腊肉存贮,其味更其独特。无论鲜食或腌制成腊肉,均为宴飨贵宾的佳肴。
  牦牛肉
  牦牛是甘南的主要畜种,它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血、骨髓、内脏不仅可制作美味食品,也是医药工业的原料;皮、毛、骨为工业原料;牦牛乳系高级饮品,可制成酸奶,可提取酥油,亦能加工成奶粉,极富营养。牦牛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纤维细密,美味可口,且具野味特色,深受港澳同胞的喜爱,且已远销阿拉伯国家。
  曲拉系藏语名称,汉语称干酪。系牛乳取脂发酵产品,色微黄,呈特殊气味,内部多含气孔,成为凝固的酪蛋白,即干酪素,系一种含磷的变合蛋白。一般皆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制成的干酪,是一种牧民喜爱的美味食品。也可供面包及调制各种食品用。《世说新语•言语》有“淳酪养性”的记载,可见乳酪的营养价值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同时也是胶粘剂、塑料等的原料。
  酥油
  牛乳制成,亦称黄油、乳油,是藏族人每饭必备的高脂肪食品,可与炒熟的青棵磨的面粉相拌而成“糟耙”,加糖类点心酥馅。亦可加入松潘大茶中打制成酥油茶,喷香可口,为待客佳茗。
  第四节洮砚
  甘南卓尼县洮砚乡所产的洮砚历史悠久。远自唐宋已与端、歙二砚齐名,故被并称为中国3大名砚。洮砚石质细润、色泽典雅、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深得历代书家及文士的珍爱。’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记述“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得之为无价之宝”。北宋以降,迄至当今,著名士子为洮砚吟者不乏其人。北宋文坛巨子黄庭坚“要试饱霜秋兔毫”。金代诗人冯延登对洮砚爱不释手,反复观赏“坐看玄云吐翠微”。元朝书画家赵孟頫雅称洮砚为“绿漪”。大明诗家吴景旭又戏呼“绿衣郎”。清季士子沈青崖更以“寸璧”喻为至宝。当今名士赵朴初尤深爱之,在得到一方洮砚后,吟岀“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的诗句。以抒愉悦之情。
  洮砚之所以成为砚中名品者,其因有四,一是砚石结构细密,发墨既快且细;二是石质水分充足,滋润如玉,既不损笔,又不耗墨;三是石质硬度适中,既经久耐磨又利于雕琢;四是石色古朴典雅,纹理绝妙,溢彩流光,是任何一种砚材均难与其媲美。
  洮石品种很多。色翠绿而带有墨绿云水纹的称绿漪石,古称鸭头绿,偶见铜钉出露,石边生桔黄石膘,即俗称“窝子石”的,是为砚材上品。色呈深绿,石质细润产于水泉湾的称鹦哥绿,石膘多白色。石色稍浅于水泉石,石表膘色焦黄,并带小黑点的,石质硬度不甚均匀,特别是有水纹的,色深处硬于浅处,是为纳儿石;次为卡古石、砚瓦嘴石。洮砚中的紫石,肌理更为细腻,以有绿膘的最佳,古称鹘鹏血,不亚绿漪石。只是贮量很少,故亦很难得。
  洮砚的石质既佳,雕刻工艺亦很精巧,无论山水、人物、鸟虫、花卉均设计典雅,构思巧妙,制作考究。尤以传统的龙凤图案最为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已发扬光大。较出名的龙凤图案有“独龙探海”、“二龙戏珠”、“四龙竞雨”、“五龙闹海”、“九龙戏日”、“丹凤朝阳”、“龙凤朝阳”、“龙凤双飞”、“凤穿牡丹”等。砚工雕刻龙凤图案,确已达到岀神入化的境界。而同时雕刻诗、词、铭、记也成为组成洮砚装饰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传统的洮砚多以双砚(即加砚盖)形式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在“士”与“工”之间的加工与使用中发现了洮砚有贮墨不干的优点,加盖可以防止耗墨,又能保持墨汁的洁净,所以双砚更受文士青睐,便推而广之,成为洮砚的一大特色。
  洮砚的雕刻技艺中,包含它所有姊妹艺术的某些成份,如玉雕、牙雕中的圆雕技法;石雕、砖雕中的高浅浮雕技法以及木、石刻字中的篆刻技法,因而才形成沈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洮砚雕刻艺人,大都出自临潭、卓尼两县,尤以卓尼洮砚乡为多,他们在耕作之余,刻制砚石以增加收入。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