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50
颗粒名称: 自然资源志
分类号: K294.2
页数: 46
页码: 257-302
摘要: 本文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自然资源情况。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自然资源志

内容

第一章土地资源
  第一节资源面积
  甘南州总土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约折合6750万亩。据《一九九〇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记载,全州总土地面积为5812.14万亩。其中:临潭县215.71万亩;卓尼县812.95万亩;迭部县709.36万亩;舟曲县447.55万亩;夏河县1302.78亩;碌曲县794.79万亩;玛曲县1466.62万亩;州级62.38万亩。
  —、耕地
  全州耕地总面积103.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8%。卓尼县占16.34万亩;临潭县26.65万亩;迭部县8.17万亩;舟曲县16.34万亩;夏河县31.29万亩;碌曲县4.12万亩。在全州总耕地面积中:水浇地面积6.8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5%;旱地96.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3.35%。其中:临潭县水浇地0.46万亩,旱地26.19万亩,分别占1.73%和98.27%;卓尼县水浇地1.43万亩,旱地14.91万亩,分别占8.75%和91.25%;迭部县水浇地1.14万亩,旱地7.03万亩,分别占5.78%、94.22%;舟曲县水浇地1.43万亩,旱地14.91万亩,分别占8.75%和91.05%;夏河县水浇地2.41万亩,旱地28.88万亩,分别占7.7%和92.3%;碌曲县4.12万亩耕地全为旱地;州级占耕地0.33万亩。全州土地总垦植率为3.12%。其中,临潭为19.51%,卓尼为4.03%,迭部为3.00%,舟曲为5.44%,夏河为4.28%,碌曲为0.65%。
  二、园地
  全州园地面积为1.3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02%,全部为果园,主要分布在迭部县。
  三、林地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为1326.2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8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590.48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44.52%;灌木林地562.61万亩,占42.42%;疏林地面积133.05万亩,占10.03%;未成林造林地36.53万亩,占2.76%;迹地3.21万亩,占0.24%;苗圃0.4万亩,占0.03%。在林业用地面积中:临潭县占42.66万亩,占全州林业用地面积的3.21%;卓尼县256.74亩,占19.36%;迭部县"419.84万亩,占31.66%;舟曲县256.26万亩,占19.32%;夏河县212.26万亩,占16.00%;碌曲县25.70万亩,占1.94%;玛曲县112.82万亩,占8.51%。
  全州森林覆盖率为10.16%,加上灌木覆盖率为19.84%。其中,临潭15.11%,卓尼24.79%,迭部55.15%,舟曲44.70%,夏河14.66%,碌曲3.03%,玛曲7.37%。
  四、草地
  全州草地总面积4084.51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0.28%。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014.19万亩,占草地面积的98.28%;人工草地场22.42万亩,占0.55%;半人工草场47.90万亩,占1.17%。
  在总草地面积中:临潭县123.16万亩,占3.02%;卓尼县498.50万亩,占12.2%;迭部县227.34万亩,占5.57%;舟曲县128.14万亩,占3.18%;夏河县100.24万亩,占24.49%;碌曲县741.2万亩,占18.15%;玛曲县1303-95万亩,占31.92%;州级62万亩,占1.52%。
  五、居民点工矿用地
  全州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17.6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3%。其中:城镇用地2.17万亩;农村居民点用地15.22万;工矿用地0.26万亩。
  六、交通用地
  全州交通用地16.3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28%。其中:公路用地2.19万亩,占交通用地的13.40%;农村道路用地14.15万亩,占全州交通用地的86.60%。
  七、水域
  全州水域面积30.1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52%。其中:河流29.38万亩,占97.48%;湖泊0.37万亩,占1.23%;水库0.07万亩,占0.23%;坑塘、沟渠等0.32万亩,占1.06%。
  八、特殊用地
  全州特殊用地面积4.3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07%。其中:国防用地4.27万亩,占98.16%;名胜古迹0.06万亩,占1.38%;其它特殊用地0.02万亩,占0.46%。
  九、未利用土地
  全州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166.11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17.28%,实际占用总面积中未利用土地面积占228.25万亩,占实际占用总面积的3.93%。其中:裸土3.08万亩,占未利用土地的1.35%;沙地7.98万亩,占3.49%;沼泽11.61万亩,占5.09%;裸岩、石砾地121.07万亩,占53.04%;其它未利用土地84.51万亩,占37.03%。
  第二节土地资源类型
  甘南东部高山峡谷区
  该区山形崎岖,河谷幽深,白龙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而过。河谷多呈V形基座,阶地发育。其主要支流的谷地内分布着面积大小不等,宽狭坦陡不均的高阶台地和高差1000米以上的缓斜剥蚀面或谷肩台地。其中25°以上宜林牧坡地占52.56%,25°以下宜农耕土地虽占47.44%,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只宜作为林、牧用地,其海拔较低,沉积层较厚者多已辟为耕地与果树生产基地,这类土地只占全州面积的0.81%。中部山地丘陵
  洮河中游流经该区,河床宽阔稳定,河谷呈U型基座,其主要支流与干流沿岸均具不连续的基座阶地,阶地面宽阔,覆盖层厚度大,地势平缓。25°以上坡地只占27.95%,是林牧皆宜的土地。72.05%的25°以下的丘陵山地是农林牧皆宜土地。特别是15°以下的河川地,三、五级以下的台地 (约占41.43%)为州境喜温耐寒作物与阔叶、针阔混交林生长的适宜土地。
  西部山原
  黄河、洮河、大夏河的上游流经该区,区内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缓,35°以上坡地仅占9.16%,而15°以下的坡地就占57.06%。黄河上游水流平缓,基本无较大跌水陡坎;大夏河河谷及其主要支流与洮河河谷相同的U型基座和沿岸是不连续基座阶地的共同特征。河谷宽阔,蜿延曲折,区内多平地草滩,牧草丰茂,为甘南宜牧的地区,该区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0%。
  全州25°以上属宜林、宜牧和不宜利用险坡占32.70%,小于25°可归属于宜耕地范畴的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7.30%。在总土地中15。以内的占44.86%,为适宜耕作区,但该类土地中有80%左右分布在海拔2900米以上,年均温在0℃以下,大于或等于10℃积温为800℃,由于热量条件的限制及霜、雹灾害严重,农作物生长受到较多的制约。而在海拔2900米以下地域内,15°以下的土地面积只占9.5%,且部分被流石沙滩、城镇、乡村居民点与公路等所占用,耕地仅占1.57%,15〜25°地面占22.44%,其中耕地仅占1.13%,即使25°以下面积全部辟为耕地,也只占全州总面积的2.70%,尚有占全州面积0.43%的耕地分布在25°以上坡面内。
  甘南土壤类型多样,适宜条件各异。在适宜种植业的河谷及缓坡地域内,褐土类约有3590884亩,占全州面积的6.18%,其中:耕种褐土类436354亩,约占褐土类的18.03%,呈中一一碱性反映;谷地下部的碳酸盐褐土与幼褐土,呈强石灰反映,并因其植被稀疏及土壤侵蚀影响而致土体干燥,表层有机质亦少。因此,尽管农业气候与地面坡度合适时,若不积极改土培肥,加速其熟化过程和提高肥力,是难以用于种植业的,甚至造林也很困难。还有较大面积的坡台地无灌溉条件,作物产量不高。暗棕壤土有162620亩;棕壤土为3759893亩,其中耕种棕壤20111亩,这些土地分布于中山、高山地带,因气候凉湿,植被覆盖度大,其腐殖质积累显著,土壤呈酸性反映,除少数辟作耕地外(耕地约占该两类土壤总数的0.64%),绝大多数限于热量低或坡度大而只适宜于林牧用地。它们的表层土壤厚度通常不超过50厘米,质地偏轻,石砾含量较大, 排水条件虽好,但当植被因过伐或过牧而遭破坏时,很容易受侵蚀,常造成泥石流的危害。在中部的山原、山陵地带分布着黑钙土、栗钙土。黑钙土约为1548782亩,其中:耕种型黑钙土436776亩,约占黑钙土总面积的28.20%;栗钙土571072亩,其中:耕种型330945亩,占栗钙土总面积的57.95%。这些土壤多分布于海拔2800〜2900米左右地带,土层厚度在15〜24〜50厘米间,土口松,易耕作。因气候寒凉,作物不易吸收潜在肥力和有机质,产量较低,一般亩产75-100公斤。因热量较低只宜作林牧业用地。
  甘南的水资源虽十分丰富,但灌溉设施量小质差,全州水浇地面积尚不达耕地面积的3.79%,特别是热量条件较好的温暖带的坡台地,因灌溉条件差,致使一些本可高产的耕地不能高产。
  第三节土壤资源
  土壤是农牧业的基础。甘南的土壤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布比较明显,共分为13个土类,27个亚类,40个土属。其中:耕种土壤有13个土属,21个土种。
  —、高山草甸土类
  分布于西倾山、积石山、岷山、迭山等各大山体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地带。即:迭部、卓尼、夏河、玛曲等县的高山地区。该土类面积8394615亩,占全州总面积的14.44%。气候寒冷阴湿,成土活动期短,昼融夜冻现象显著。分布区年均温度0℃以下,年降水量640一800毫米,湿润度在1.4以上,大于或等于℃积温1000℃左右,冻土期达7〜9个月。由于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得不到分解,丰富的潜在肥力得不到发挥。高山草甸土类分为:高山草甸土与高山灌丛草甸土2个亚类和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2个土属。
  二、亚高山草甸土类
  分布在迭部、碌曲、玛曲、卓尼、舟曲、夏河县的大部和临潭县的部分地区。该土类上承高山草甸土,下接黑钙土或灰褐土,处于海拔3000一4000米之间,是全州各类土壤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主体土壤类,有20644557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35.52%。亚高山草甸土区的热量、干湿度、养分供给等植物生长条件,均优于高山草甸土区。年温度0〜3.6℃,降水量500一700毫米。亚高山草甸土类包括3个亚类,4个土属。亚高山草原草甸土亚类,内含亚高山草原草甸土属和耕作亚高山草原草甸土属。
  三、亚高山草原土类
  分布在夏河县的九甲、甘加、桑科、麻当、唐采昂、王格尔塘、达麦等乡海拔2750〜3600米的地区。总面积1370224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2.36%。该土类处在高山草甸土之下,灰褐土之上。分布于半干旱地区,年均温度1.9〜2.6°C,大于或等于0℃积温1800〜2200℃,年降水量320一700毫米,植被为草甸化草原。亚高山草原土类包括1个亚类:亚高山草甸草原土,2个土属:亚高山草甸草原土,耕种亚高山草甸草原土。
  四、黑钙土类
  主要分布在卓尼县的城关、阿子滩、大族、扎古录、完冒、申藏、恰盖;临潭县的扁都、三岔、龙元、长川、新城、卓洛、术布、羊沙、陈旗;夏河县的那吾、扎油、博拉、阿木去乎、牙利吉;玛曲县的尼玛及兰后军牧场等。属海拔2800〜3800米的山坡坡地。此土类面积有1548782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2.66%。
  黑钙土所处地区大多比较平缓,且为向阳山坡,气温较亚高山草甸土稍高,年均温度1.4〜3.2C,大于或等于0℃积温1638〜1813℃,年降水量500一600毫米,年蒸发量1600毫米,湿润度1.39一1.46,大部分为冬季牧场及牧民定居区。夏河、临潭、卓尼3县的部分黑钙土区已被垦殖为耕种性土壤。黑钙土类包括2个亚类: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4个土属,8个土种。
  五、栗钙土类
  分布于临潭县新城、扁都、城关、卓洛、羊沙等16个乡(镇),海拔2100〜2800米,该土类面积571072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0.98%;占临潭县耕地面积的68.45%,是临潭县的主要耕种土壤。分布区的气候随海拔高低而不同,海拔2800米左右时,年均温度在3.5°C以下;海拔2200米左右时,年均温度6.7℃。属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小气候差异大。植被类型主要是半湿润和半干旱草原植被。栗钙土类包括4个亚类:暗栗土、栗钙土、淡粟钙土、草甸栗钙土。6个土属:暗栗钙土、耕种暗栗钙土、栗钙土、耕种栗钙土、淡栗钙土、耕种淡栗钙土。
  六、暗棕壤类
  分布在舟曲县大峪乡羊布梁、武坪乡沙滩林场、插岗乡插岗梁的高半山坡和迭部县花园及卡坝乡一带,海拔2600米〜3500米的半山阴坡、高半山阳坡处。面积约有1635371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2.81%。植被以冷杉、云杉、桦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年均温2〜4℃,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在1200〜2500℃,无霜期90〜120天,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于5〜9月的树木生长期。蒸发量700〜9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干燥度为0.4〜0.6。
  土类表层有1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有机质极为丰富,腐殖化作用强烈,腐殖层有机质含量10〜45%。暗棕壤类包含1个亚类:暗棕壤。1个土属:暗棕壤。
  七、棕壤类
  分布于舟曲县海拔2300〜2600米和迭部县海拔2800〜3500米的高山深、中切割的阴坡和半阳坡。垂直于暗棕壤土类之下,是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生长的立地条件,面积约有3823632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58%。由于气候冷凉湿润,特别适于云杉、冷杉、山杨、桦、箭竹等植物生长,林木组成以云杉和冷杉为主,云杉中又以细叶云杉占优势。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在森林植被强烈的生物生理和化学淋溶作用下,其腐殖化程度明显加强。棕壤包括1个亚类:棕壤。2个土属:棕壤;耕种棕壤。6个土种。
  八、褐土类
  分布在舟曲县海拔1200〜2700米的阴阳山山坡,迭部县海拔2600〜2800米的阴坡和3000〜3100米的山地阳坡,约有3590884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6.18%。年平均气温6〜13℃,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2500〜5600℃,年降水量430一680毫米,降水集中于7~9月,属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淋溶土壤,海拔高度与植被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海拔较高的夏绿阔叶林向低海拔的半干旱旱生疏林灌丛和旱生灌丛草原排布,农田主要分布于此范围内,占舟曲县农田面积的92%,占迭部县农田面积的25.7%。褐土类分2个亚类:褐土、石灰褐土。4个土属:褐土、耕种褐土、石灰性褐土、耕种石灰性褐土。
  九、灰褐土类
  分布于碌曲、卓尼、临潭县沿洮河一带乡、镇及夏河县的大夏河沿岸。海拔在2200米〜3600米之间。此土类面积有9283090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15.97%,年平均温度0〜4.0℃。植被多以暗针叶林冷、云杉为主。灰褐土类包含2个亚类,即: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4个土属,即:淋溶灰褐土、耕种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耕种石灰性灰褐土。
  十、草甸土类
  分布在玛曲县黄河沿岸冲积阶地及其支流的冲积洪积扇上,夏河县大夏河、格河、多合尔河两岸的低平地带,碌曲县采柯河上游两岸的河湖边缘地带,海拔3600米以下地带。面积445.15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66%。
  草甸土类地势平坦,是州境内主要的冬春牧场区。草甸土类包含2个亚类,即: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3个土属,即: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耕种石灰性草甸土。
  十一、沼泽土类
  分布在夏河县多吉阔合、兹合玛沟、日阿塘、多加滩;碌曲县尕木固河、波海、尕海;玛曲县齐哈玛、曼尔玛、采日玛与阿万仓、河曲马场等海拔3400〜3600米的低洼滞水的古河道、河湖沉积地带。面积94.25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1.62%。沼泽土类包含4个亚类,4个土属,即:沼泽土、草甸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腐泥沼泽土。
  十二、泥炭土
  主要分布在玛曲县境内的齐哈玛、曼尔玛、采日玛、黑河沿岸地带及河曲马场、尼玛、欧拉乡;碌曲县东海、野马滩、各马滩等地。海拔3480一3600米, 面积91.90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1.58%。泥炭土类仅1个亚类,1个土属,即低位泥炭土。
  十三、高山寒漠土水域及其它
  此土类面积共计94.62万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1.63%。
  第二章生物资源
  第一节植物资源
  一、森林树种资源
  州内植物区系因复杂的地理成分而形成丰富的树种资源。据迭部林区调査,森林木本植物共58科116属304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27种,被子植物53科105属277种。在木本植物中,乔木142种,主要有松科的云杉、冷杉、油松、华山松;柏科的刺柏、园柏;桦木科的红桦、白桦;杨柳科的山杨、小叶杨、小叶柳、高山柳,壳斗科的栋、栗等;灌木有143种,主要有各种忍冬、各种杜鹃和沙棘、木质藤本等。
  稀有珍贵树种有连香树、水青树、领春木、短鳞铁杉、红豆杉、红杉、麦吊杉、三尖杉、杜仲、漆树、朱砂玉兰、金钱械等。
  甘南州主要树种资源表二、经济植物资源
  野生淀粉植物
  主要有珠芽蓼、鬼灯擎、蕨麻、榆、何首乌、王不留行、华中山楂、歪头菜、卷丹、紫脊百合等。
  野生油料植物
  主要有铁杉、华山松、中国粗椎、红豆杉、芝麻菜、播娘蒿、漆树、胡桃、亚麻、李、车前草等。
  野生芳香植物
  主要有圆柏、葫芦巴、黄蒿、千里香杜鹃、紫丁香等。
  野生纤维植物
  主要有山杨、小叶杨、小青杨、桦、枸树、苦参、檢、冬葵、甘肃瑞香、芦苇、芨芨草、羊茅、马蔺、灯心草、春榆、黄瑞香、狼毒、鬼箭锦鸡儿等。
  野生食用植物
  及食用菌主要有东方草莓、毛樱桃、李、蕨麻、酸梨、黄果、悬钩子、沙棘、蕨菜、油松、华山松、胡桃、少毛葡萄、兰靛果、羊肚菌、猴头菌、木耳、银耳等。
  果品植物
  主要有无花果、胡桃、黑枣、拐枣、石榴等。
  野生蔬菜植物
  主要有蕨菜、青荚叶、地肤等。
  野生维生素植物
  主要有沙棘、獗猴桃等。
  野生单宁植物
  主要有甘肃枫杨、胡桃、栋树、毛蕊老鹳草、皱露酸模等。野生编织植物主要有柳、箭竹、拐棍竹、芦苇等。
  三、饲草资源
  甘南的天然草地牧草茂密,植被覆盖度在60%以上。组成草地植被性优良牧草258种,占可食总数的28.9%;可供驯化栽培的34种,占优良牧草的13.2%;有毒有害植物8科68种,占总种数的7.1%。适口性强,营养丰富,有较高饲牧价值的植物有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等。
  禾本科
  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短柄草、看麦娘、小糠草、花雀麦、多节雀麦、无芒雀麦、大雀麦、发草、紫芒大麦、白草、猫尾草、垂穗鹅冠草、硬秆鹅观草、青海鹅观草、花灰早熟禾、光殍早熟禾、草地早熟禾、密花早熟禾、赖草、蔺草、马唐、麦宾草、紫羊茅、中华羊茅、藏异燕麦、细柄茅、双叉细柄茅、小画眉草、狗尾草、异针茅等109种。
  豆科
  救荒野豌豆、窄叶野豌豆、广布野豌豆、三齿野豌豆、野豌豆、歪头菜、花苜蓿(阴山扁蓿豆)、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天蓝苜蓿、牧地香豌豆、塘谷耳黄芪、多枝黄芪等35种。
  莎草科
  华扁穗草、蒿草、矮蒿草、高山蒿草、线叶蒿草、四川蒿草、岷县蒿草、喜玛拉雅蒿草、玛曲蒿草、密生苔草等21种。
  菊科
  草地凤毛菊、草甸凤毛菊、川藏蒲公英、狗娃花、线叶刺儿菜、细叶亚菊等42种;还有蔷薇科、蓼科、藜科等17科49种。
  有毒有刺植物
  统一称之为毒害草,有毛萇科的甘青乌头、圆叶乌头、铁棒槌、翠雀花、单花翠雀、飞燕草、毛萇等;瑞香科的狼毒,罂粟科的糙叶黄堇、红花缘绒蒿、节袭角茴香等;豆科的黄花棘豆、光叶黄花、苦马豆等;天戟科的泽漆大戟;龙胆科的唯花草、大花龙胆;禾本科的醉马草;还有百合科、茄科、菊科、瑞香科等共10科23属98种,分布于次生裸地、退化(重牧)草地及旱化灌木草丛草地。
  第二节动物资源
  一、野生动物
  甘南州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多样,形成多种自然景观;有生长茂密的森林,也有广阔的高山草甸,许多地方箭竹丛生、灌木密布,域内河流纵横、水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为各种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因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尤其是珍贵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也是甘肃珍贵动物的主要栖息区之一。据调查,甘南州境内鸟纲动物有15目33科154种;哺乳纲动物有6目20科77种。
  1974年9月至1976年6月有关部门组织珍贵动物调查队,查清了甘南州珍贵动物资源的分布、数量和消长情况。通过调查,首次发现梅花鹿、绿尾虹雉、红腹角雉,丰富了甘肃珍贵动物地理分布的资料。历史上甘南州珍贵动物的种类比较丰富,有珍贵动物37种。
  (一)野生动物区划
  甘南境内的野生动物在甘肃省列动物区划中,分属甘南高原草原型和陇南山地型。
  甘南高原草原型包括夏河、玛曲、碌曲、卓尼、临潭5个县的地域。典型野生动物有藏原羚、黄羊、盘羊、马鹿、雪豹。雕类是典型草原动物和高山动物,此外还栖息着黑鹳、斑头雁、大天鹅、赤颈鹤、鸦、金雕、秃鹫、胡兀鹫、灰背隼、雪鸡、灰鹤等鸟类动物。在哺乳动物中啮齿目和兔形目居多,对草原有破坏作用。
  陇南山地型包括舟曲、迭部两县的地域,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两县的鸟类比其他县多,其中多为雀形目,如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红腹锦鸡为该地域所特有,另外该地域特有的哺乳动物有大熊猫、羚牛、梅花鹿、豹、青羊、岩羊、黑熊、棕熊等。
  (二)野生动物分布
  甘南州的野生动物在高原山区垂直分布不明显,唯雪鸡、雪豹分布于高山草甸、裸岩地区。依自然景观,可分为森林区动物、草原区动物和沼泽水域动物。森林区动物主要有麝、蓝马鸡、苏门羚、猶狷、毛冠鹿及甘肃马鹿等;草原区动物主要有藏原羚、猞猁、麝和马鹿等;沼泽水域区动物中主要有水獭、天鹅等。
  海拔2400一3200米之间的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中,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较多,有蓝马鸡、红腹角雉、麝、羚牛、苏门羚、金猫、詹狷、毛冠鹿等。区内裸岩形成的lb肖壁亦为青羊、雪豹、雪鸡等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海拔3200〜3600米之间的针叶林中主要有苏门羚、羚牛、猎狷、绿尾虹雉、蓝马鸡等,甘肃马鹿亦常到针叶林边缘活动。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裸岩区主要为甘肃马鹿、绿尾角雉、雪鸡、雪豹等活动场所。但由于季节的变化。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也产生规律性的变化,如羚牛主要活动于2700一3600米间的混交林和针叶林,而夏季,它的活动范围上升到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裸岩及高山灌丛和针叶林和边缘地区,到秋后又到针叶林中活动。蓝马鸡的主要栖息地是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亦常往海拔1500米左右的农田中觅食。
  (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根据1988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自治州境内属一类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3种,属二类保护的野生动物27种。
  属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梅花鹿、白唇鹿、雪豹、黑鹳、金雕、胡兀鹫、白肩雕、斑尾榛鸡、红尾虹雉、红雉、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等。
  属国家二类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熊、棕熊、石貂、水獭、金猫、猎狷、马麝、林麝、白臀鹿、藏原羚、岩羊、黄羊、苏门羚(鬣羚)、盘羊、苍鹰、灰鹤、血雉、红腹角雉、蓝马鸡、雪鸡(暗腹雪鸡、淡腹雪鸡)、天鹅、红隼、猎隼、灰背隼、红脚隼及鹘科的小鹘等。
  1985年甘南州珍贵野生动物普查表
  二、鱼类
  甘肃省重点保护的鱼类有山溪鲵(娃娃鱼、接骨丹)。主要分布在卓尼、临潭、夏河、碌曲、迭部、舟曲等县的山间小溪之中。省列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主要有:极边扁咽齿鱼(小噱湟鱼)、花斑裸鲤(大咀湟鱼)、厚唇重唇鱼(石花鱼)、黄河裸袭尻鱼(草生鱼)、似鲍条鳅(狗鱼)、鲤鱼。
  第三章矿产资源
  甘南州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比较齐全。据统计,全州共发现各种矿产地260处,其中能源矿产地56处,有色金属矿产地129处, 非金属矿产地18处。截止1986年底,自治州境内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2种,其中大型矿产地12处,中型33处,小型27处。据所探明的矿种储量分析,自治州的优势矿种有铀、泥炭、碑、铅锌、铁、金、镁以及水泥灰岩、白云岩等9种, 潜在优势矿种有石膏、锡石、僦、汞。
  第一节能源矿产
  —、煤
  截至1986年,全州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为480.45万吨,保有储量475.95万吨,难利用储量20.5万吨。根据自治州煤田的分布及含煤性,大体分为两个含煤区。
  尕海一武坪含煤区
  此区属于陇南含煤区的西端,南界与四川省相接,东面与武都地区相邻,北面与北秦岭含煤区相连。此区由尕海含煤盆地和武坪含煤盆地组成,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下泥盆统、志留系石煤。据本区现有资料分析,含煤性差,出露面积小,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大,结构复杂,煤层经常岀现分叉、合并及尖灭现象,仅部分煤为可采煤层,绝大部分为不可采煤层或煤线。已知煤产地郎木寺、财宝山、武坪、金钱沟均已作过检查评价或详细普查工作。武坪、金钱沟、亚安、财宝山均有小煤窑开采。
  六甲一一锅麻滩含煤区
  此区属于北秦岭含煤区的一部分,主体位于太子山一一天顶山以南,合作一一岷县以北,呈近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北与民和含煤区、靖远一一景泰含煤区相邻,南与陇南含煤区相连。区内均为小煤点,开发价值较低。八角等处曾有小煤窑开采。
  二、泥炭
  甘南高寒半潮润泥炭区属于青藏高原高寒半潮润泥炭区的一部分,与川西北若尔盖一一红原泥炭区相连,总储量29889万吨。根据次级地貌单元和泥炭富集程度将该区分为5个泥炭区。
  达里加吉夷平面泥炭较丰富区
  位于夏河县东北约36公里达里加山原区,泥炭主要分布于洼地和湖泊附近。泥炭堆积厚度不大,多在0.2一1.0米之间,控制泥炭地的地形开阔,范围很大,面积达27.29平方公里,主要泥炭产地为达里加措洛力,泥炭远景储量632.58万吨,占总储量2.12%。
  达久塘泥炭较丰富区
  位于夏河县西南约50公里科才河源区,泥炭分布面积较大,呈不规则片状。此地共发现矿体19个,矿体范围大的面积为1.29〜3.77平方公里,泥炭厚度0.8一1.5米,最厚3.55米。沟谷洼地控制面积较小,呈长条状及分支状,多在1平方公里以下,泥炭层厚为0.5一1.2米,最厚达2.3米,主要泥炭产地为达久塘,泥炭远景储量990.12万吨,占总量的3.31%。
  日多玛一一卓合兰木岗沟谷洼地泥炭丰富区
  位于合作镇东约35公里,西起日多玛,东至卓合兰木岗,北至纳果尔摩,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泥炭分布多呈长条状和树枝状,主要泥炭产地有日多玛.一中卡加、纳果尔摩,泥炭远景储量2993.65万吨,占总储量10.02%。
  尕海盆地泥炭丰富区位于碌曲县南约48公里尕海乡南部西倾山北麓及尕海滩一带,西起李卡如牧场,东至郎木寺,长约54公里,此区远景储量为8560.22万吨,占总储量28.64%。
  玛曲盆地泥炭极丰富区
  位于玛曲县南部黄河首曲内弯处,属四川省若尔盖一一红原沼泽草地的西北部,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泥炭地多呈长廊状,以郎曲乔尔干一一也尔莫乔规模最大,面积达127.875平方公里,其它地区规模较小,区内泥炭总储量16660.43万吨,占总储量的55.74%。
  三、铀矿
  全州已发现铀矿点30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5处,累计探明储量196.7吨。自治州铀矿资源十分丰富,居于全省之首,铀矿产于白龙江腹背斜北翼,受东西向大断裂控制,为典型沉积一一后期热液再造型铀矿,呈一狭长带状分布, 东起舟曲,西至东海,长约300公里,宽12一20公里。其特点是矿点多,矿床规模小,矿点分段集中,局部亦有规模较大的碉矿床出现。
  第二节黑色金属矿产
  —、铁矿
  全州已探明铁矿产地22处,其中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5处,累计探明储量16846.8万吨,其中富矿540万吨,占总储量3.2%。自治州铁矿类型较多,主要有沉积型、淋滤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等。
  沉积型铁矿
  是自治州重要的含铁岩系。此岩系呈东西向展布,西起尕海,东至金刀九河坝,全长150公里。其特点是矿床规模较大,储量多,矿床具有一定等距性。主要矿物为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黄铁矿。
  沉积一一强改造型菱铁矿
  含矿地层西起腊子沟,东至黑水沟,沿白龙江北岸呈东西向展布,面积175平方公里。其特点是埋藏浅,品位高,规模较小,储量383万吨,是自治州唯一富矿基地。矿石类型为粗一一巨晶菱铁矿、细一一中晶菱铁矿、泥一一微晶菱铁矿、瘤状菱铁矿、砾屑菱铁矿及砂屑菱铁矿。
  风化淋滤型褐铁矿
  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复背斜的核部,呈弧形展布,西起巴藏,东至黑松坪。断续长50公里,宽15一20公里。向东与武都〜陕西留坝褐铁矿带相连。向西与迭部一一舟曲以铀矿为主多元素成矿带相接,共有矿化点8处,小型矿床1处,已探明储量为18.6万吨。
  矽卡岩型铁矿
  已探明小型矿床3处,此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岩体接触带附近,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宝石山一一卡加沙格,美仁一一牙日东为此类型主要成矿带。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伴有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白铸矿等。
  热液型铁矿
  已发现矿点和矿化点20多处,因规模小,未形成热液型铁矿床。矿物成分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常伴有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等。
  二、钛矿
  州境钛矿仅发现来更卡1处,金属矿物主要为钛铁矿,其次为赤铁矿、金红石、白钛石,属岩浆岩型,品位较低。
  三、钒矿
  州境钒矿除个别有单独钒矿点外,绝大部分锐与褐铁矿、铀共生,矿石矿物为含锐褐铁矿、含锐炭质板岩、含钒含炭硅质岩、锐酸钾铀矿,锐可在提取铀矿时进行回收。
  第三节有色金属矿产
  一、铜矿
  全州已知铜矿及其它矿共生的铜矿产地共54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1处,均为矿点,累计探明储量26871.11吨,经历年开采和损失,伴有储量21625.11吨。
  矽卡岩型铜矿
  已知矿产地12处,其中小型矿床6处,矿点或矿化点6处,包括铜矿、铜铸矿、铜碑、铜铁矿4种。
  热液型铜矿
  已知矿产地15处,但因规模小,多属于矿点或矿化点。
  沉积型铜矿
  有砂岩型铜矿和铀铜矿,前一类主要在秋峪山一一羊沙一带, 后一类主要分布在迭部一一舟曲一带。
  似斑岩型铜矿
  主要分布在阿芒沙吉、尼克江两处。
  爆破角砾岩型铜
  矿仅龙德岗一处。
  二、铅锌矿
  自治州铅锌矿产资源较丰富,已知矿产地9处,其中中型矿床2处,已探明D级以上铅储量209600吨,锌15671.07吨,铅平均品位29〜21.15%,锌平均品位1.09一2.53%,而且伴生银及其它元素,矿石选矿性能较好。精矿品位铅15〜54%,锌30%,回收率铅75〜92%,锌75〜95%。以探明储量估计,铅锌矿是自治州优势矿种之一。
  按其矿床成因类型有火山沉积一后期热液再造型和层控型。
  火山沉积一一后期热液再造型铅锌矿
  主要分布窑沟〜下拉地一线,此类型铅锌矿常与热液型菱铁矿伴生,个别地段成为姊妹矿。
  层控型铅锌矿
  分布在大草滩一一拉采城和大藏沟一一甲可山一带,向东延至柏林,向西延至完乐滩,构成近东西向铅锌成矿带。
  三、钨矿
  全州已知钨矿产地3处,均为小型矿床和矿点。累计探明D级以上储量3474.82吨,保有储量193.89吨。主要矿石类型为白铸矿石,次为黑磚矿石;其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白钨矿和石英脉型白钨矿与铜共生,伴生元素有金、银、铋。
  四、锡矿
  自治州锡矿资源仅知龙德岗锡矿产地一处,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锡矿,与铜、碑共生,在尼克江铜矿体中,锡含量较高,一般为0.1〜0.2%;另外,在木耳沟发现含锡石英脉,厚1.4米,锡含量0.068%。
  五、钻矿
  全州已探明储量的仅卡加沙格一处,累计探明D级储量86.58吨,属于伴生硫化钻,与硫铁矿、砷矿、黄铜矿伴生。金属矿物为硫化钻,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钻含量为0.048%。
  六、铋矿
  全州已知矿产地6处,其中探明储量产地2处,累计探明D级储量643.58吨,保有储量459.58吨,属于伴生辉铋矿。与铜砷、铜钨共生,金属矿物为辉铋矿、自然铋、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自然金、白钨矿。平均品位0.02〜0.05%,个别达0.09%。
  七、锑矿
  全州已知佛矿产地12处,其中小型矿床3处,其余均为矿点或矿化点,累计探明储量23544.82吨。属于合作一一岷县汞锑矿带的一部分,锑矿带位于汞矿带之南,大致呈310。方向展布,向东与岷县锑矿带相接,全长160公里,宽8〜15公里。按矿床成因分为3种类型。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锑矿
  主要分布在口子下、大沟子两地,矿体规模不大,长20一60米,厚0.1〜0.6米,金属矿物为辉锑矿,少量辰砂、黄铁矿,锑含量20〜60%,走向变化大。
  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锑矿
  分布在枣仁道、博拉等地,矿体长20一180米,厚0.25一0.85米,金属矿物为辉锑矿、锑华、锑锗石和辰砂、黄铁矿。
  石英脉型锑矿
  仅有石沟村一处,与白钨矿,辰砂共生,个别含锑石英脉中含金,金品位1一25一4.25克/吨,金属矿物为辉锑矿,辰砂,白钨矿、黄铁矿、锑华、毒砂,矿石呈细脉状构造,锑品位0.1%以上,钨0.11〜1.35%。
  八、汞矿
  全州汞矿分布很广泛,但矿床规模不大,已知汞矿产地23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其余均为矿点或矿化点,累计探明D级储量为320.8吨。
  州境内汞矿属于合作一一岷县汞锑矿带的一部分,汞矿分布在锑矿带的东北侧和南侧,呈310。方向狭长带状展布,与锑矿带展布方向大体一致。矿带西起滴集滩,东至舟曲,长约350公里,向东经武都与徽县汞铢矿带相连,向西延至青海境内与同德〜泽库汞铢矿带相接。汞矿集中分布在马营河一一西沟河一带,其矿床成因类型均属低温热液裂隙浸染型汞矿。
  第四节贵金属矿产
  —、金矿
  甘南州金矿分布较广,已知矿产地15处,但规模均很小,按矿床成因,大体分为5种类型。
  石英脉型金矿
  主要分布在新堡一一双朋喜复背斜北翼的多楞沟、大槐沟、观音大庄等地,含金石英脉产于印支期中酸性岩体中断裂破碎带和岩体内外接触带中。此类型金矿规模不大,长几米〜100米,宽0.5一2.5米,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金品位较高,一般1〜10克/吨,最高达37〜80克/吨。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复背斜北翼,受白龙江北大断裂控制。已知金矿产地有拉尔玛、黑多寺、九原、坪定,构成迭部一一舟曲微细粒浸染状金矿带,与尕海一一洛大沉积型赤铁矿一一菱铁矿带和迭部一舟曲以铀、褐铁矿为主多元素成矿带基本相吻合。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金银矿。自然金呈树枝状、不规则片状、粒状、棒状、炉渣状、乳滴状、鱼籽状,粒径0.01〜0.1毫米,属于显微金和次显微金,部分属于超显微金。矿石工业类型为贫硫化物金一一汞一一锌型碎裂一一角砾岩型金矿石。
  伴生金矿
  主要分布在年木耳一一德乌鲁一带,已知有德乌鲁、布拉沟、南畔、老豆、牙日尕、兴子卡等,均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和角岩中,与铜、铜碑、铜铁、硫铁矿共生,属于矽卡岩型和高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
  构造继变岩型金矿
  主要分布在阿芒沙吉、早仁道、来周村等地,金品位较低,一般在1〜3.03克/吨,最髙达10.8克/吨。
  砂金矿
  已知矿产地矿点3处,其中以洛大砂金较优,含金砂砾层有上下两层相对富集,第一层是底板金,位于基岩和砾石层接触面上,含矿厚度2.3米,金含量达7.319克/吨,第二层为腰金,含金厚度2.10米,金含量2.61克/吨,其余金矿主要储存在第四系阶地及河漫滩中,含金层由砾石、砂、粘土质砂土等组成,金矿往往富集在砾石层下部与砂土层之间。
  二、银矿
  州境内单独银矿床很少,大多为共生矿床或伴生银矿。已探明储量产地有4处,累计探明储量233.64吨,保有储量227.99吨,均系铜钩矿、铜砷矿和铅锌矿伴生银。其中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其余均为矿点,其矿床成因类型为石英脉型,爆破角砾岩型和矽卡岩型。
  第五节非金属矿
  —、化工非金属矿
  (一)硫铁矿(伴生硫铁矿)
  全州硫铁矿分布较广,但规模较小,除一个小型矿外,其余皆为矿点,累计探明D级以上储量359.36吨。按矿床成因类型有矽卡岩型、火山沉积一一后期热液再造型、沉积一一强改造型、热液型4种,其中以矽卡岩型分布较广。
  矽卡岩型硫铁矿
  已知矿产地4处,主要分布在卡加沙洛、牙日尕、阿姨山、岗义等地,硫铁矿与铜铸、铁铜、铜碑共生,大体长几米至数十米,最长200米,厚1〜5米,最厚25米至35.32米,品位16.45〜18.11%,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白鹄矿、毒砂。
  热液型硫铁矿
  仅牙日东北1处,矿体贮存在断裂破碎带中,与磁铁矿共生。矿体呈脉状、扁豆状,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
  火山沉积一一后期热液再造型硫铁矿
  主要分布在下拉地、窑沟两地,系铅锌矿的共生或伴生硫铁矿,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
  沉积一一强改造型硫铁矿
  仅查明矿产地1处,系菱铁矿共生硫铁矿,矿体长200一500米,厚0.88〜21.23米,最厚28.46米,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菱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二)磷矿
  全州磷矿资源缺乏,共有矿产地4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矿化点3处,磷矿主要分布在迭部一一舟曲一带。储量为241吨。
  磷矿按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沉积型,个别为岩浆岩型。沉积型胶磷矿主要分布在东海一一刀扎河坝一带。主矿带长2公里,厚0.55一1.51米,磷含量4.87一9.82%,最高17.4〜19.89%。矿石矿物为胶磷矿,次为磷灰石,属于浅海相沉积磷矿床。另在新堡一一双朋喜复背斜南翼的上泥盆统大草滩群中,亦发现磷矿化体,该矿化体产于钙质泥岩之中,矿体呈透镜状,长10一48米,宽1一3.5米,品位2一4%,最高达6%。在临潭东沟闪斜煌斑岩中,发现晶质磷灰石,矿化体长750〜950米,宽4〜8.0米,五氧化二磷含量1〜2.87%,最高达5.6%,为低品位晶质磷灰石。
  (三)白云岩矿
  全州已知白云岩矿产地2处,均为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迭部九龙峡、当多沟等地,累计探明储量85000万吨。矿体长约5公里,平均宽229.5米,实际控制长800米,平均厚度229.5米,矿石质量很好,杂质总含量在1%以下, 为优质白云岩。白云岩经各项试验结果,锻烧度大于99%,各种矿石锻烧性能接近,可以混烧,白云活性度为29.59%,灰膏率为2.859升/公斤,消化率大于99%,为具良好锻烧、消化、制乳性能白云岩。迭部下吾那〜当多沟一带的白云岩,其矿石质量与九龙峡基本相同,矿层很稳定,矿体长6公里,宽647〜864.9米,其质量符合化工原料的要求,部分可作水泥原料。
  自治州的白云岩资源很丰富,矿床规模巨大,质量稳定,为优质白云岩,直接裸露于地表,交通方便,水电充足,适宜露天开采。
  (四)砷矿
  全州砷矿资源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3处,其余均为矿点,累计探明储量94259.18吨,保有储量94069.18吨。砷矿是自治州优势矿产之一,居于全省之首,按矿床成因类型分为矽卡岩型、热液型、爆破角砾岩型、似斑岩型4种,均产于岩体和岩体接角带附近与铜、硫铁矿共生。
  二、建材非金属矿
  (一)水泥灰岩
  自治州内水泥灰岩资源丰富,属甘肃省水泥灰岩重要分布区,已探明储量和利用的矿产地5处,大型矿床3处,中小型矿床2处,累计探明储量为454325.4万吨。含矿层位为下二迭统大关山群及中上石炭统、中上泥盆统,其中以大关山群最重要,典型矿床有大石山、麻当、东古庄等,其层位均有水泥灰岩的重要矿床出露,按不同成矿期可分为:
  泥盆系
  矿床规模巨大,长几公里至50多公里,宽几百米,矿体呈厚层〜中薄层状。此系水泥灰岩储量较大,一般构成大型、巨大型矿床,矿床因远距铁路干线,绝大部分未开发利用。
  石炭系
  分布在碌曲郎木寺和冶力关一一西土房一带,长分别为4公里和65公里,宽800米和2公里,矿体呈层状。矿床规模中等,一般多构成中、大型矿床,还未开发和利用。
  二迭系
  矿床规模巨大,一般延伸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最长达百余公里,矿石质量较好,此系灰岩是省内仅次于奥陶系第二大水泥灰岩,为大中型矿床。
  (二)石膏
  甘南石膏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临潭县扁都乡红崖和新城乡王家山、流顺乡水磨川一带,长8公里,共有7层矿,自下而上分A、B两组,A组含石膏5层,厚2.4〜8.8米,总厚度20.88米;B型含石膏两层,厚5~8米,总厚度14.1米。石膏呈层状、透镜状夹于粘土岩中,为纤维石膏、雪花石膏。
  (三)粘土
  水泥粘土原料种类较多,包括粘土、亚粘土(黄土、红土)以及其它适用的岩石,州内应用的水泥粘土以黄土、红土为最多。
  州内用于水泥配料、砖瓦配料的粘土矿,其主要含矿层位有第三系及第四系。第三系分布于新城、合作、甘加盆地属内陆湖相沉积红土。第四系是州内水泥粘土、砖瓦粘土的主要来源,分布于合作,临潭、卓尼等地,属于风成沉积黄土、风化沉积红土,淡黄褐色、棕红色,松散、土质均一,矿物成份为石英碎屑及粘土质矿物。
  第四章药材资源
  第一节植物药材
  甘南是甘肃省的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分布广,产量大,质量好,为全省之冠。甘南州有中草药653种,动物药28种,矿物药近10种。普查的363个品种中,甘南有227种,占62.5%。稀缺名贵药材有麝香、虫草、豹骨;特有药材有岷贝、半夏、羌活、野党参;在全省占主要地位的质量优良药材有大黄、丹参、赤芍、秦茏、猪苓、红芪、当归等。
  据1984年的中药材普查,全州中药材蕴藏量有5243万公斤,其中植物性中药材储量1742万公斤。品种在200种以上的有舟曲、迭部两个县;在100种以上的有临潭、夏河、玛曲3个县;在100种以下的有碌曲、卓尼两个县。
  主要药材还有细辛、鹿衔草、甘松、七叶一枝花、鬼臼、沙棘、祖师麻、刺五加、五味子、南沙参、金樱子、麦冬、兔丝子、雪莲、狼毒、女贞子等。
  中藏医共用或藏医专用的药用植物有水母雪莲花、藏黄连、裸茎金腰子、美丽凤毛菊、卷叶贝母、短管兔耳草、二叶獐牙菜、甘青蚤缀、甘青乌头、奇林翠雀、兰石草、白苞筋骨草、西藏沙棘、红花绿绒蒿、五脉绿绒蒿、狭叶红景天、小丝红景天、异叶米口袋、粗茎秦碎补、掌叶大黄、唐古特瑞香、红花角蒿、鲜生马觅蒿、猴头菌、骨碎补、伸筋草、华山松、侧柏、粗椎、祖师麻、五味子、藏麻(人参栗)、蒲公英、黑蕊虎耳草、沙苑子等。
  第二节动物药材
  甘南州野生动物药材有28种。主要用野生动物的脏器或皮、肉、骨、角、血液等入药。积石山、西倾小原区(即玛曲县全部、碌曲、夏河两县西部)主要产生药材的动物有林麝、盘羊、藏葵、狼、马鹿、胡秃鹫、藏雪鸡等。岷迭高山峡谷区(包括舟曲县、迭部县和卓尼县洮河以南地区),主要产生药材的动物有黑熊、棕熊、林鹿、大灵猫、梅花鹿等。
  除上述外,迭部县和卓尼县交界处光盖山区域产药动物有大琶、兀鹫、小云雀、藏雪鸡、岩羊、原羚、藏羚、黑熊、盘羊、狼、旱獭、范子、马鹿、麝等。
  岷、卓山地丘陵区(包括临潭、卓尼及夏河东部山区)主要产药动物有狐狸、水獭、狼、胡兀鹫等。
  第三节药用矿物
  一、矿物
  甘南境内卓尼县的光盖山采药区有药用矿物,如寒水石、石膏、方解石、石灰华、赤石脂、炉甘石、石灰石等,为中医、藏医所使用的药物原料。
  二、矿泉
  玛曲县尼玛乡的“曼曲”药水泉,临潭县的包家寺药水泉,水质清凉,味微涩麻,能治慢性肠胃病。卓尼县的什路、叶儿、铁占山药水泉传说亦能治胃病及关节炎等疾病。迭部县的达拉、曹世坝温泉,散发硫磺味,洮浴能治疗皮肤类疾病。第五章水资源
  第一节资源分布
  —、资源总量
  甘南州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其上游河流纵横,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稳定。可供开发利用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分布均匀,补给来源可靠。自治州的水资源总量为254.1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为101.1亿立方米,占甘肃省自产水量的33.9%;入境水量为153亿立方米,按产水模数计为2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41.11亿立方米。分布趋势为南部大于北部、西部大于东部。按流域水系共划分为5个分区。
  黄河干流区
  地域包括玛曲全县,评价面积10190.80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654.43毫米,自产水资源量27.1亿立方米。
  大夏河区
  包括夏河县部分地域,评价面积4675.42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462毫米,自产水资源量7.30亿立方米。
  洮河源至阿拉区
  包括夏河、碌曲两县部分地域,评价面积6729.55平方公里,其中夏河部分评价面积1485.73平方公里,碌曲部分为5243.82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616毫米,自产水资源量15.1亿立方米。
  洮河阿拉至柳林区
  包括碌曲、夏河、临潭、卓尼、迭部5县所属部分地域,评价面积为9622.09平方公里,其中碌曲县54.78平方公里,夏河县2526.57平方公里,卓尼县5419.66平方公里,临潭县1438.05平方公里,迭部县183.03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655毫米,自产水资源量24.16亿立方米。
  白龙江、拱坝河区
  包括迭部、舟曲两县,评价面积为7529.71平方公里,其中迭部县评价面积4546.01平方公里,舟曲县为2983.70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自产水资源量为27.44亿立方米。
  二、水能蕴藏量
  甘南地处黄河、长江上游,是洮河、大夏河以及长江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东部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河谷深邃,河道落差集中,是甘肃省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区。据1986年全省水能资源核算结果:全州各河流(段)的理论蕴藏量为361.37万千瓦,理论年电能量316.56亿度,占全省总蕴藏量1724-15万千瓦的21%,每平方公里93.27千瓦,高于全省每平方公里38.7千瓦的平均数。
  全州水文理论蕴藏量统计表
  第二节地表水
  —、降水
  州内年降水量大致在500至800毫米之间,郎木寺一带达800毫米以上,向南北方向递减。在西北部与临夏交界处的太子山脉为甘南降水高值区,降水量达900毫米,夏河一带在500毫米以下。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全区平均年降水量633.4毫米,年平均降水总量245-4亿立方米。
  二、径流
  年径流分布与降水关系密切,年径流深在150一500毫米之间。东南部白龙江区水资源丰富,年径流深300一500毫米;东部临潭、卓尼区年径流深200〜500毫米;西南部玛曲、碌曲区年径流深200一300毫米;西北部除太子山脉径流达500毫米外,夏河一带最少,年径流深仅在150一200毫米之间。径流年际变化较小,黄河干流及诸支流年径流Cv值除大夏河略大于0.4外,余皆在0.2一0.4之间。其中白龙江区在0.2〜0.25之间。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较大,最大连续4个径流量月为7~10月,约占年值的60%,4~6月灌溉用水高峰期的径流量仅占22%。
  第三节地下水
  全州地下水资源为41.11亿立方米,均为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资源。其中黄河干流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2.25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12.02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大夏河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20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6.84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洮河源至阿拉区夏河部分地下水资源量为1一37亿立方米,碌曲部分地下水资源量为4.84亿立方米,共为6.21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9.23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洮河阿拉至柳林区,夏河地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25亿立方米,碌曲地域地下水资源量为0.05亿立方米,卓尼地域为5.43亿立方米,临潭地域为1.27亿立方米,迭部地域为0.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9.21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为9一57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白龙江、拱坝河区的迭部地域地下水资源量为5.72亿立方米,舟曲县地下水资源量4.52亿立方米,总量为10.2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为13.60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第四节水质
  自治州境内所属各县均处三河(黄河、洮河、大夏河)一江(白龙江)之上游,江河两岸无大的污染源,水质纯净。从各县的水质化验结果及水质评价看,水质对水资源的利用无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值、总硬度等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符合人畜饮水、农田与草原灌溉以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为验证水质情况,借鉴地处大夏河下游的双城、折桥、折桥下3站(均属临夏州辖)1981年实测资料和洮河红旗站的实测资料评价,大夏河、洮河水质均为一级水质;对玛曲县区域黄河水质的化验结果表明水质尚好,当地无大污染源,属一般水质。但在州属各县部分地方因水质问题发生地方病,主要为人畜饮水中的碘低氟高所致。水中缺碘(或人体难吸收碘)产生使人的甲状腺肿大和氟含量高引起的氟骨症等病变的地方性疾病。
  第六章太阳能资源
  第一节资源分布
  甘南州幅员广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州平均年辐射总量135一143千卡/平方厘米•年。其地理分布自东向西递增,绝大部分地方属太阳能较丰富区。有两个大于140千卡/平方厘米•年的高值区。一个位于玛曲、碌曲、夏河所辖的青藏高原部分,另一个在夏河县佐盖多玛夷平面上。其中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在玛曲县,平均辐射量为143.26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辐射最小的为舟曲县,年均辐射量为123千卡/平方厘米•年。
  自治州各地日照时数1842一2584小时,分布规律与太阳总辐射完全相同。按全省区划指标将自治州分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较丰富区和贫乏区。
  丰富区
  太阳能可利用年天数大于210天,年日照时数2200一2600小时。包括玛曲县全部;碌曲县的东海、郎木寺、拉仁关、玛艾、西仓等乡;夏河县的九甲、拉卜楞、扎油、阿木去乎、卡加道、佐盖曼玛、桑科、科才、牙利吉、佐盖多玛、那吾、合作等乡镇;卓尼县的完冒乡;迭部县的益哇乡。
  较丰富区
  太阳能可利用年天数160一210天,年日照时数1900〜2200小时。包括夏河的甘加、曲奥、麻当、达麦、王格尔塘、唐东昂、卡加曼、博拉、吉仓、勒秀、加茂贡等乡;碌曲县的西仓、双岔、郎木寺、阿拉等乡;卓尼县的尼巴、刀告、扎古录、阿子滩、康多、勺哇、恰盖、申藏、卡车、大族、木耳、柏林等乡;临潭县的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新城、流顺、新堡、扁都、三岔、龙元、总寨、陈旗、石门等乡;迭部县的旺藏、桑坝、卡坝、阿夏、多儿、电东、达拉等乡;舟曲县的武坪、大峪、池干、坪定、弓子石等乡。
  贫乏区
  太阳能可利用年天数小于160天,年日照时数小于1800小时。包括舟曲县的大部,迭部县的洛大、花园、腊子等乡。
  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与较丰富区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在冬春两季,晴天日数多,可利用20〜24天/月。贫乏区主要是利用粮食作物长生季节的生理辐射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冬春季节利用价值较小。
  第二节开发利用
  甘南州是开发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地区之一。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太阳能利用的研究,自治州设立了太阳能利用研究小组,1977年改称太阳能研究室。以研制和推广农村太阳灶为主。研究试制成3种不同类型的太阳灶《阶梯状聚光太阳灶》、《正抛物面轴外聚光太阳灶》、《抛物折迭聚光太阳灶》。并在与合作镇毗邻的那吾乡、临潭县的流顺乡进行推广试点。这一成果在当时属国内首创,对以后太阳能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八十年代起,加强科技攻关,采取了研制与示范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将太阳能采暖房的研究示范课题列入自治州科技计划。通过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和示范试验,解决了诸多难题,先后研制成各种不同的太阳能被动采暖房,活动式太阳能家畜药浴设施,水泥壳式太阳灶,太阳能新型活动帐篷,太阳能热水系统越冬浴池,太阳能发电补充装置及逆变器,GN一1型太阳能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节能日光温室,太阳能牛棚、羊圈、鸡舍以及太阳能集热器等。部分科研成果获得省、州科技进步奖。其中玛曲县曼尔玛小学的折线性集势间式太阳能教学楼,独具一格,属国内首创。合作师专太阳能基地建筑采暖示范和全州农牧区推广太阳能光伏电源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全州科研成果的完善和提高,而且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自治州在太阳能的研究、推广、设计、施工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1985年到1990年,自治州太阳能研究室和能源推广站共生产《轴外聚光太阳灶》、《水泥壳小镜片太阳灶》1500多台。在此期间,全州共推广各种形式的太阳灶1856台。太阳能光伏电源热水器、太阳房、节能温室等生产已初具规模,以生产研制太阳能节能产品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已初步形成。
  为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自治州制定了“关于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广的暂行规定”,并对建造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者给予优惠扶持。规定在示范期间建造的太阳能建筑(包括民宅)国家给予25〜30%的补贴。
  1988一1990年自治州在夏河县的4个乡,玛曲的7个乡,碌曲的2个乡,推广风力发电机10台,太阳能电视插转台2座,太阳能光伏电源430台(套),解决了500多户牧民的照明问题,其中200多户看上了电视。随着推广工作的发展,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工作随之开展。全州建立设备维修点3个,举办太阳能技术应用和风能资源利用学习班两期,培训科技推广人员近百人次。
  第三节太阳能示范基地建设
  太阳能示范基地于1985年建立。第一期示范项目共6个方面32项,太阳能项目补贴300万元,项目涉及教育、畜牧、农林、科普文化、医疗卫生、公用建筑、生活福利等方面。
  1985年,国家建设部科技局将甘南列为“七五”太阳能科研示范点,国家计委将合作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列为太阳能示范基地,并拨款300万元,作为太阳能采暖设施补助。合作师专先后建成太阳能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住宅楼、图书馆办公综合楼、单身职工楼、学生食堂等10项,还将后勤办公楼改造为温室型太阳能建筑。经采暖期实测,热环境效果良好。甘南州从此岀现了中国第一个太阳能建筑楼群一一合作民族师专太阳能校舍。从此,甘南州的太阳能建设全面铺开。
  截止1990年,共投入太阳能补贴351.4万元,建成40个项目。其中教育方面占19个项目,从保育院、小学、中学、中专、大专,形成了教育系统太阳能采暖的建筑系列;其次为医疗卫生系统、科技系统、畜牧系统等。先后新建或改建居民太阳房100多栋,还对农牧区群众住宅进行了太阳能采暖示范。据测算全州6万平方米太阳房,每年可节约原煤3400吨;8个太阳能浴池以及1000平方米的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年节煤504吨;1856台(套)光伏电源以及数千台太阳灶,可节煤107.2吨。为保护植被消耗、防止环境污染、降低常规能源消耗和生活费用作了有益的探索。太阳能光伏电源的推广,为自治州边远农牧区生产及野外工作、旅游、各族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电力供应另辟蹊径,并在宣传中央的各项政策,传递经济信息,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七章名优土特产
  第一节山珍
  一、食用菌
  羊肚菌
  俗称狼肚,属马鞍菌科羊肚菌属。其外形如半收起的小伞,表面呈蜂窝状,酷似翻个的羊肚,故名。菌盖为浅褐色,下部边缘与粗大中空的菌柄相连。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菌盖部分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造血、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而且是强身、健脑、益智、美容的美味食品。羊肚菌是国际公认的“十分美好的蛋白质来源”,有素中之荤的美称。用它制作的菜肴,有着独特的口感,使人一食难忘。羊肚菌在甘南州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卓尼、临潭、迭部、夏河、舟曲等县的林区草甸、林间空地、河谷灌丛都有生长。当地群众一般都是自采自食,上市销售量年均百斤左右。州内尚无人工培植产品,任其自生自灭。
  猴头菌
  属担子菌纲齿菌科。子实体肉质,全身布满针状肉刺,形似猴头,故名。生于林间栋柞等树木上,清淡鲜爽,口味宜人,是食用菌中颇为珍贵的山珍。由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仅为宴席珍饶,同时亦可入药,制作营养滋补品,具有助消化、利五脏之功效,尤适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研究证明,猴头跟菇类家族中其它成员一样,含有多糖及多肽类抗癌物质,尤其对胃癌有明显疗效。州内已开始人工种植,只是未形成规模,仅有少量干货上市。
  珊瑚菌
  俗名穗穗蘑菇,担子菌纲珊瑚菌科。子实体直立,向上分叉成丛生的枝牙,形若珊瑚,故名。多肉质而脆嫩,一般高数厘米至十多厘米。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多生于土壤和枯木上。是珍贵的美味食品,可作高级宴席之原料。亦可作滋补剂。因州内尚未开发研制产品,所以群众自采自食,并任其自生自灭,街市偶见鲜货销售,但量极少。其所含之营养成份,亦如菇类。香菇又名香蕈、冬菇。担子菌纲伞菌科。菌盖表面呈浅褐色,菌褶白色。生于枯栋等木上。自治州各地均有岀产,而尤以产于美武的珍珠菇最为驰名,其菌盖尚未张开,呈珠状,小若豌豆,味鲜而香,为优良的食用菌。每百克鲜香菇含蛋白质14.4克,碳水化合物59.3克,粗纤维6.9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此外,尚含维生素Bi、B2、C等。干香菇的水浸物中含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苯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领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素、乙酰胺、胆碱、腺噪吟等成份,此外尚含降低血脂的物质。近年来科学家发现香菇中含一种“B一葡萄糖昔酶”,可增强机体的抗癌作用。
  黑木耳
  为担子菌纲银耳目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因子实体形如人耳,故名。黑木耳呈黑褐色,湿润时为半透明状、胶质,干燥后为革质。黑木耳多生于枯树干上,因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菌丝体生长发育中的酶分解木材,汲取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为营养。木耳在采择后晾晒或烘干保存,以色黑朵大、肉厚脆嫩者为上品。
  黑木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烹制美味佳肴的高级佐料。每100克木耳中含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纤维素7克、铁186毫克、磷201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1、B2、C及胡萝卜素、氨基酸等,是上好的保健食品。木耳性平味甘,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和血、补脑强心、镇静止痛之功效,主治高血压、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等中老年疾病及崩中漏下、痔疮出血、血痢便血等症,并有防治作用。
  自治州的舟曲、迭部两县林区气候条件及林木资源适宜木耳生长,历来就有采择自食的传统,上市数量有限,州内对木耳的人工栽培也已有年,形成一定规模,州内长年有货,供应市场。
  银耳
  亦称白木耳,担子菌纲银耳科。子实体状似鸡冠或花瓣,富含胶质,白色半透明,干燥后为淡黄色或黄色。生于林间枯死的栋树上,各地已进行人工栽培。中医以子实体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滋阴润肺,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用它加工的营养液,颇受欢迎,是高级补品。
  地耳
  亦称地搭,药用名称地衣,亦称仰天皮。系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黑褐色,因每片均呈耳形凹凸,故呼为地耳。地耳为胶质状,类似木耳,但无木耳柔韧,故更鲜嫩,是清纯爽口的美味食品。地耳在甘南分布极广,各县均产。群众多在清明前后采拾,用以制作包子馅,职工多以其为臊子面的臊子佐料。近年来各地市场有少量干货销售。省城兰州已有人开设店面专营地耳包子。作为中药,地耳可治身面丹肿、雀目夜昏、阴上粟疮等症。
  二、野果
  沙棘
  别名酸刺、黑刺、醋柳。属胡颓子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呈长园形,叶面深绿,叶背为银灰色盾状鳞斑。枝干灰褐色,长刺。雌雄异株。浆果大小如蜿豆,桔红色,结实累累密而繁。沙棘果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C、Bl、B2、E、A、P、K等,其中维生素C、P、A含量很高,维生素C的含量是桔子的15倍,是苹果的200倍。还含钾、铁、铜、锌等微量元素,含有组成人体蛋白质和维持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18种氨基酸,果实榨的油含丰富的油脂酸,是重要药品。沙棘叶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牲畜饲料。沙棘材质坚硬,是上好的薪材。根部有根瘤,有固氮作用,可改良土壤,增强肥力。
  沙棘在甘南各县均有分布,且已开发利用。甘南卓尼、迭部两县及州乳品厂加工的沙棘汁已成为高级绿色饮料,享誉省内,年产300吨。成为开发穷困山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又一门路。
  山楂
  别名酸楂、山里红。主要生长在自治州属舟曲县山野中。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山楂果色深红,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果实中含碳水化合物22克,维生素89毫克、钙85毫克,还有蛋白质、脂肪、磷、铁、胡萝卜素、尼克酸、山楂酸、懈皮素、金丝桃貳和内脂酶等含量也较高。生食酸甜爽口,风味独特,以它作原料,制作山楂的系列食品和饮料,广受青睐。山楂还具很高的药用价值,开胃消食、化积消滞、活血化瘀,收敛止痢等功效。还有降血压、防止冠心病与抗癌作用。因而山楂被称为健身医病的良药和极佳医疗食品。
  獄猴桃又称马铃果、藤梨、毛桃、羊桃。属獄猴桃科的落叶藤本果木。
  猕猴桃
  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用途广泛的果类,它的果实虽小,但营养十分丰富,既是果中佳品,又是治病良药。其果实含可溶性因形物10〜18%,其中70%是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蛋白质、柠檬酸、苹果酸,以及钙、钾、磷、铁等物质和维生素C,比柑桔和苹果分别高5~10倍、20〜80倍,素有“世界珍果”之称。猕猴桃酸甜味美,风味独特,既可鲜食,又可制做饮料和各种食品。它所含有一种蛋白质水解酶,可把肉类的纤维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能阻止蛋白质凝固,防止人体细胞硬化。由于其维生素含量很高,可治疗肝炎、坏血病、维生素缺乏症、过敏性紫瘢及感冒等,对阻止致癌物质的产生有一定功能。同时还可治疗肠系肿瘤、乳腺癌等症。因其可以降低血脂、胆固醇,对高血压、冠心病、尿道结石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对麻疯病菌的抑制都有较好的效果。
  猕猴桃全身是宝,根叶入药,有清热利水,散瘀止痛的功效。还可配制农药,防治各种病虫害。花芳香美观,既可观赏,又可提取芳香油,种子生、熟均可吃,亦可榨油。经济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颇享盛誉。甘南的野生猕猴桃产地主要在舟曲县。
  莓子
  俗称檬子,藏语称泼斑。属蔷薇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通身有刺,生于林隙空地及林缘下部。枝头结深红色及桔黄色覆臼状果实,因果实表面有粟状小突,呈佛头状。秋季采摘,大者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则如成人拇指头。入口甜而微酸,有异香盈口,口感极佳,为野果中之珍品,产地群众自采自食,或用以探望病人,很少上市。因尚未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所含成份不详。
  蕨麻
  又名长寿果、人参果,鹅绒萎陵菜。蕨麻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肉质,圆形或纺锤形,色赭红,味甘美,供食用。匍匐茎如线状,紫红色,有节,节上生根,羽状复叶,叶背密布白色绵毛。夏季开单生小黄花。蕨麻全株含辣质可提取楮胶,茎叶可提取黄色染料。蕨麻球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淀粉、糖和多种营养成份,故有“人参果”之美誉。用蕨麻熬的稀饭,人称“神仙粥”。广为人知的八宝粥,蕨麻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甘南的藏汉族群众以腊肉与蕨麻混煮,熟后将腊肉提岀,光吃蕨麻,油香甜绵,别具风味。草原牧民招待嘉宾的“蕨麻米饭”就是以蕨麻、大米煮熟,拌以新鲜酥油及白糖制成。草原特有的以群放牧的蕨麻猪就是以拱食蕨麻为饲,其肉质鲜嫩,肥而不腻,颇为宾客称道。
  甘南土地资源辽阔,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加之蕨麻对土壤要求不高,所以生长的环境十分宽广,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等地,每年土壤结冻和解冻之期,山坡、草原、河岸、道旁都有人在刨拣蕨麻。除自食外,部分干货上市销售,小食品部内常年有货,为外地旅游、出差想购土特产者提供了方便。
  三、山菜
  蕨菜
  又名龙头菜、佛手菜。是凤尾蕨菜科蕨菜属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根茎粗壮,长而横生,被棕色茸毛。春末破土而出,茎直立,无叉,约20厘米高时,顶部嫩叶卷曲如拳,即可采食。4〜5月为盛产期。以待披针形叶片伸开时,茎已老化便停止采摘。蕨菜的嫩茎幼叶是鲜美的野生蔬菜,在国内已有3000余年的食用历史,殷朝旧臣伯夷、叔齐就是在亡国后不食周粟,逃至甘肃的首阳山以蕨菜果腹度日的。晋人陆机在《诗疏》中记述:“蕨,山菜也……论为菇,滑美如葵。”因其营养丰富亦无污染,被誉为“山菜之王”。据化验分析:每100克鲜蕨莱中含水分86克、蛋白质1.6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10克、粗纤维1.3克、钙24毫克、磷29毫克、抗坏血酸35毫克、胡萝卜素1.65毫克,并含有麦角留醇、谷當醇等當醇类的衍生物,以及昔类、胆碱、磷脂、琥珀酸、富马酸等,对人体健康益处颇大。蕨莱即可鲜食,亦可水氽晾晒,还可腌渍保存,其味清淡,鲜嫩爽口。蕨菜的全株可入药,性寒味甘,有清热、利水、清肿、安神、活血、止痛之功效。
  蕨菜在甘南分布较广,因植被覆盖好,气候适宜,除玛曲外,各县均有野生,且无污染,品质优良,已成为自治州群众增加收入的一项经济来源。自治州外贸部门每年岀口蕨菜约200吨,主要销往日本等国。
  扫帚菜
  俗称猪尾巴,藜科。全株酷似盆栽文竹。只是叶片稍大,为线状披针形。秋日结豌豆大小的红色果实,春末嫩苗成簇伸出地面,如枝枝毛笔朝天而立,茎淡绿带紫色,长若竹筷,未伸叶时采折,可作蔬茹,极鲜嫩。味近韭苔而无辛味,食之,口感极好,别有风味,是绝佳的绿色食品。春末,卓尼,临潭两县城有农民采撷的扫帚菜入市售卖,但量极少。一般都是自采自食。凉拌荤炒均可。
  青荚叶
  亦称叶上珠,甘南舟曲群众俗称叶里开花。山茱萸科,落叶灌木。叶卵形,边缘有锯刺。初夏开小花于叶面,雌雄异株,果实黑色。叶、果均入药。当地群众大量采集青荚叶,经开水氽过晾干贮存,在冬季炖肉待客,实为佳蔬。一般不鲜食。市面有售,大部被外地客商收购贩运外地,供饭店之需求。
  第二节名贵药材
  —、植物类
  虫草
  全称冬虫夏草,为肉座菌科植物。它的子座寄生在绿蝙蝠蛾的幼虫尸体上。其外观为从虫体头部长出子座后形成一种虫与草复合的独特药材,虫体为蚕,外表土黄色,背部呈横皱褶,腹部有足8对。断面黄白肉质。春末夏初抽苗时采掘。以虫体色泽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菌座短小者为佳。虫草性温、味甘,含虫草酸、虫草素、蛋白、脂肪、维生素鸟2等成份,对于结核杆菌、肺炎球菌链环菌等有抑制作用,有补肺益精、壮阳健肾的功效。常用于虚劳咳嗽、咯血多痰、阳萎遗精、腰酸肢软等症,对治疗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喘疗效显著,对肺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虫草还可用于口服液等滋补品,也可作药膳原料。因而,它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
  甘南州属的玛曲、碌曲、夏河、迭部、舟曲、卓尼等县均有分布,每年都有大批农民自发进入产地采挖,然后上市销售,州药材公司年收购约在500公斤左右。
  雪莲
  又称雪莲花。菊科,生于高山雪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植株紫绿色。叶线形或狭倒卵形。头状花序。味甘而酸,性温,有利痰、补血、暖宫调经、壮阳之功效。
  甘南所产的雪莲与新疆所产有形的差异,称绵头雪莲花。自治州的玛曲、碌曲、夏河、迭部等县的高山雪线区均生长。药材公司年收购1000公斤。曾有人组织收购,因销路问题,未形成规模。藏医药部门采集使用较多。
  贝母
  贝母有岷贝、珍珠贝、桃贝之分。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贝母的鳞茎。贝母靠种子和鳞茎繁殖,头年出土如松针,次年似麦叶,第三年茎高约20厘米左右,开始抽苔、开花。花黄色带棕斑。地下鳞茎桃形,小如成人食指头,两瓣抱合,大抱小,呼为“怀中抱月”或称“罗汉肚”。质地细腻、色洁白、粉性足、入口咀嚼、味清香、先甘后苦。贝母属植物很多,其中舟曲贝母为一知名品种。
  贝母性微寒,为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贝母与梨、冰糖同煮对老年气管炎、小儿百日咳疗效显著,且味道极佳,故贝母制品消费量很大。甘南州属各县均产贝母,主要分布在碌曲、玛曲两县。年收购约1000公斤。
  羌活
  别名黑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米以上,茎直立,少分枝,表面有紫色纵棱,全株有香气。数回羽状复叶,叶缘多锯齿,夏秋开小白花,呈伞状,结许多扁平的双悬果实。入冬结冻前采挖地下根茎入药。
  羌活的药用历史悠久,它含有机酸、生物碱和挥发油等。性温、味辛、苦。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通利关节。治疗风寒头痛、风湿骨楚、风水浮肿等有显著功效。羌活根、茎、叶含烯、菇、酯类挥发油,是良好的香剂配料。
  羌活在甘南分布较广,各县均产。年收购量在15万公斤左右。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缠绕性柔弱草本植物,全株有特异气味,数米之外即可闻到。茎叶有细毛,断裂处渗出白色汁液,叶对生或互生、卵形。夏秋从叶腋单生钟状花,黄绿带紫斑,根为圆柱形,根头部有疣状突茎痕,并有细密的环形褶皱,根表灰黄或棕黄色,有明显纵沟,种子繁殖。
  党参含有微量生物碱、蔗糖、菊糖、淀粉、粘液及树脂等。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生津之功效,主治脾虚胃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久泻、脱肛等症,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等,是滋补要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党参可使红血球增多、白血球减少。对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所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回升作用,还具微量升高血糖的作用。
  野生党参在甘南的夏河、卓尼、临潭、迭部、舟曲、碌曲等县生长较多,尤以卓尼康多所产的野生蛤蟆党参最为名贵。除供甘南制药厂、藏药厂加工成药外,大部销于省内外。已开始人工栽培。州内年收购野生党参约10万公斤。
  大黄
  生物学称唐古特大黄,别名将军。属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掌叶大黄和鸡爪大黄之分。掌叶大黄高2米左右,叶柄长,互生,叶大似蒲扇,掌状深裂,边有粗锯齿。夏日茎稍及叶腋出花,圆锥花序,紫红变淡黄,果实黑色,数楞瘦果,形同养麦。根及根状茎类圆柱形,皮外黄褐,断面呈黄或棕色,味苦。鸡爪大黄根茎近似掌叶大黄,仅叶裂深几达基部,裂片狭长。大黄生长3年即可采挖块根,进行粗加工。州内年收购约40万公斤。
  大黄已有2千余年的应用史,《神农本草经》及后之“本草”都有记载。大黄性凉味苦,为疏导肠胃、泻下良药,能推陈致新、安和五脏,有降压、减肥、健胃、消食之功效。特别是大黄中所含的酹醞类及二苯乙烯貳,具有降压、抗菌消炎和抑制肿瘤的作用,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甘南州内盛产大黄,质量颇佳,州属各县均有分布。因历史上交通不便,故鲜为人知。玛曲县所产的掌叶大黄个大质优,实为“黄”中上品。七十年代搞中草药展览时,玛曲所送活标本一株,其柄如臂,叶大如箕,专用一辆解放卡车运至合作,观者无不惊讶,戏称“黄王”。州内年收购大黄约10万公斤,除少量加工使用外,全部外运。
  丹参
  别名鼠尾草。药用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圆柱形,春秋两季采挖,外皮黑褐色,易剥落,木质部呈朽木状,黑紫色。植株茎具四棱,有腺毛,粗壮。叶多基生,三角状卵形,边缘有齿。圆锥花序顶生,花唇形,紫色。7〜8月开花,9~10月结果。
  丹参性微寒、味苦,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痛经、闭经、气滞血瘀、心绞痛、肝脾肿大,效果良好。
  甘南的各县均产丹参,尤以临潭、卓尼为最。州内年收购量约40万公斤。秦艽
  植物学名为大叶龙胆,又称左拧根。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基生叶莲座状,基部被残叶纤维包围,聚伞花序头状顶生或轮状腋生,花有紫有白,晚秋采挖。甘南产的秦范称大艽,个头粗大,皮色黄亮,气味清香, 为秦艽中之佳品。加工后供应全国各地。
  秦艽性平、微温,味辛、苦,具有散风、祛湿、和血、舒筋之功效。长于除风胜湿,消肿止痛,治疗风湿痹症、肢节疼痛、骨蒸劳热等症。秦艽主含龙胆生物碱类及少量挥发油,能通过神经系统刺激脑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消炎、降血压的作用。对结核性潮热虚热和黄疸湿热有较为明显的疗效。
  甘南州内7县均有分布,有萝卜艽、麻龙艽、小秦艽3个品种。年收购约8万公斤。
  猪苓
  又称逐零、地乌桃。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生于地下,皮黑成块,形若猪粪,故名之。猪苓表面凸凹不平,有光泽,体轻,干燥后坚而不实,略带弹性,断面色白或淡褐色,肉质,无粉性,不显纹理。无臭,味淡,咀嚼绵软,春秋采集,洮净阴干,切片入药。
  猪苓味甘、性平,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涨满、脚气、泄泻、淋浊、赤白带下等症,对于利尿渗湿功效尤其显著。含麦角笛醇、粗蛋白、多糖及2一轻基廿四碳酸及微量生物素。其所含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吞食功能,其对肿瘤生长的拮抗和抑制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出口量逐年增加。
  甘南的舟曲、迭部、卓尼、临潭等县有分布。州内年收购量3000公斤左右。
  红芪
  是甘南的特产药材。又名独根,壮壮根。红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外形与膜荚黄芪相似。独根长且壮,荚果扁平,具有3〜5个荚节。一千多年前萧梁名医陶景弘曾有记述:“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阴,色黄白,甜美”。“色赤者可做骨膏贴,用消肿痛”。《药性论》载:“生陇西者可补五脏”。可见红英久负盛名。红芪含人体所需糖类、氨基酸、淀粉酶、蛋白质、核黄素、铁、钙、磷等,是营养滋补良药。其性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退肿等功效。主治中气虚弱、脾虚泄泻、血虚萎黄、便血崩漏等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芪与党参合用对肾炎性尿蛋白有一定疗效;红芪对防止肝醯之减少、抗损害也有一定作用。由于红芪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黄芪皂昔甲,对治疗癌症颇具功效。故用其制作的滋补食品,即补身体又别具风味。
  红芪在甘南分布在临潭、卓尼、夏河等县,储量70万公斤,州药材公司年收购量约5万公斤。除供甘南制药厂加工成药外的一少部分,每年大部输入内地,加工成药。
  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而香气浓郁。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生广翅,利用种子繁殖。第一年秋季育苗,次年春季移栽大田,秋季采挖,经烘烤加工后销售。当归在中药处方中占有的地位是别的药所不具备的,尤其是治疗妇女病更具有奇效。当归性温、味甘苦辛,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血虚弦晕、疮疡疥肿、风湿脾痛、跌打损伤等症。归头止血、归身养血、归尾行血、全用活血。从当归全株中可提取挥发油,能医治多种疾病。当归是甘肃省的特产名药,“岷当”是供应全国和出口的传统商品,“岷当”产地就包括自治州所属的临潭、卓尼两县与岷县毗邻地带。甘南州年产当归约在30万公斤左右,州治所在地有甘肃医药集团甘南制药厂加工中成药,其中就有当归制成品《当归养血片》。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常绿草本状小灌木。甘南州岀产的属木贼麻黄,生于石质山地及石崖缝隙之中。
  麻黄性苦、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虐。麻黄主要含生物碱1〜2%,亦含少量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麻黄碱、麻黄次碱及麻黄挥发油等,还有糅质与黄酮貳。麻黄具有明显的刺激中枢及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刺激汗腺分泌的作用。近代以来,以麻黄为原料提取麻黄素用以治病,年需麻黄草的数量大增。
  祖师麻
  又称祖司麻、俗称狗皮柳。为瑞香科多年生小灌木,能提供商品的主要为唐古特瑞香,株高20〜60厘米,根红黄色,茎直立分枝,皮灰黄色,纤维发达。单叶互生,集于茎顶,披针形或匙形,全缘。花丛生于顶端,花冠筒状,花沿四裂,内白外淡紫红,果实球形,直径0.7厘米左右,成熟后变红。其根皮、茎皮即药材祖师麻。
  祖师麻性温、味苦辛,具微毒,是对风温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国内制剂颇多,且有系列产品,除供国内之需,还远销日本及东南亚。
  甘南是唐古特瑞香的主产区。
  鬼臼
  又称桃儿七、蒿果、羊泡蛋。小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80厘米,茎平滑有棱,有数片盾形裂叶生于茎上部,叶面宽达30厘米。花单生叶腋,红色,众多条形苞片反折下垂。浆果桃形,鲜红色,内有液汁及种子,有异味。其根茎粗短,并有许多杵臼状坑窝,密布棕黄色长根,粗细均匀,断面黄白色,气腥味麻苦。鬼臼性温味苦,有小毒。具止咳祛痰、平喘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它所含的鬼臼毒素生物碱,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是有发展前途的抗癌药,因而价值很高。
  甘南的高海拔山地都有生长。甘南药材公司年收购量10万公斤。州藏药厂每年均加工一定数量的《二十五味鬼臼丸》供藏医研究所临床使用。
  甘松
  又称甘松香。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浓烈香气。株高12〜40厘米,茎基部有纤维状残留物。叶大部基生,线状、匙形、全缘,长6〜18厘米,宽0.4-1.0厘米。茎生叶3~4对向上渐小。球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筒状,紫红色种子一枚。根长,呈圆锥形,质松软,供药用。
  甘松味辛、甘性温,有理气止痛、祛风散寒、镇静安神、健胃醒脾之功能,常用于治疗胃气痛、风火牙痛、消化不良等症。
  因其含强烈浓郁的香味,又是制造香料的原料。
  甘南高原草场辽阔,碌曲、玛曲、夏河、卓尼等县均有甘松生长的最佳环境,药物质量亦好。州内年收购10万公斤。
  铁棒锤
  别名断肠掌。为毛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一般高约40〜16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叶掌状细裂,密生茎之中上部,总状花序顶生,花蓝紫色或黄色,头盔形,雄蕊多数。块根棒锤形,黑色,常两个并生一起,断面白色。
  铁棒锤块根性热、味苦辛,所含生物碱有剧毒。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症。经炮制后适量使用可治头痛、腰腿痛及关节痛。用其生产的“铁棒锤止痛膏”疗效极好。
  甘南的碌曲、玛曲、夏河、卓尼、临潭等县均有分布。
  二、动物类
  鹿茸
  系雄性马鹿、梅花鹿等尚未骨化的嫩角,含激素样物质及胶质、蛋白质、钙、磷、镁等成份,性温,味甘咸,功能补骨髓、助肾阳、强筋骨,主治阳萎、遗精、腰膝痿弱等症。鹿茸是极其珍贵的动物药材,马鹿在甘南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县均有分布,过去滥捕乱杀取茸,数量骤减。后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杀,因而科技人员已将马鹿人工驯化饲养,每年截采鹿茸以供药用。年可收购300公斤。
  麝香
  别名麝文、元寸香。是成龄公麝(公麝又名獐子、香子)的香腺囊分泌物,有特异香气,供药用。此分泌物在鲜时呈棕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粉末,亦有呈颗粒状者称“当门子”,颗粒呈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紫黑色,微观麻纹,油润光亮,手捻团而不粘,味微苦而兼辣,异香浓烈,是为香中上品。州内年收购5公斤左右。
  麝香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已有2千多年的药用史。其性辛、温,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之功效,是中医临床急救和中成药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被誉为“中药三宝”。故用其配伍的名、优、特中成药很多,麝香含有麝香酮、雄素酮以及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因麝香酮具强烈的香气,它又是高级化妆品良好的定香剂。
  甘南境内各县都有麝的踪迹,林麝、马麝均有分布,因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已杜绝乱捕滥猎。甘南制药厂用麝香配伍生产的《六神丸》、《麝香风湿胶囊》及藏医研究所附设藏药厂等每年生产一定数量的麝香制品如《五味麝香丸》等。
  熊胆
  是黑熊、棕熊的脏器。其胆汁可入药。熊胆有解痉、抗惊厥、促进胆汁分泌、健胃强心、解毒、消炎等功效。中医常用熊胆及别种药材相辅治疗胃痉挛、胃痛、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及小儿疳积、惊痫、抽搐、骨蒸潮热、消瘦等症。藏医用熊胆少许,拌以人乳或牛乳,蒸溶点眼,可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甘南舟曲、迭部、卓尼等县均有熊类生息。(俗称狗熊、马熊)熊类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娃娃鱼
  鲵类,甘南所产为山溪鲵,有四肢,属两栖动物,俗称“接骨丹”。娃娃鱼生长在甘南夏河、卓尼、迭部等县的山间小溪内,它主要含高钙及胶质,对骨骼增长有显著功效,中医将其用于骨折,故称“接骨丹”。州药材公司年收购约10万条。
  雪鸡
  有淡腹雪鸡及暗腹雪鸡之别,甘南的玛曲、碌曲、卓尼、迭部等县均有分布。淡腹雪鸡又名藏雪鸡、西藏雪雷鸡,头颈呈灰褐色。上体褐色,有黑褐色斑点。翅上有一大白斑,下体白色,前额和上胸具暗色环带,下胸和腹部杂以黑色纵纹。尾羽深褐色,略带黑褐色斑点,暗腹雪鸡又称高山雪鸡、喜玛拉雅雪鸡。通体赤褐色,密布黑褐色斑,头顶至后颈灰褐色,颈侧有一白带。胸部和腹部暗灰色,具红褐色粗纹。翅上有明显的白斑。尾羽深褐色,尾下覆羽白色。鸡肉烘干研末、羽毛烤焦磨细均可入药,对癫痫、妇女病有明显疗效。其肉鲜美,是野味中之上品。
  牛黄
  又名犀黄。为牛科动物牛的胆结石,故又称胆黄,呈卵形或不规则无角棱块状,直径大都在3厘米以下。表现呈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略显光泽,有的外表蒙黑色光洁的薄膜,称“乌金衣”。牛黄质地松脆,断面为深浅不一的黄色环状纹理。溶于水,色黄亮、无沉淀。胆管结石形为管状,颜色略深、质则次。
  牛黄系珍贵药品,性寒,味苦甘,含胆红素18〜52%,且含多种胆酸當醇、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有醒脑镇惊、强心降压、保肝利胆、杀菌消炎、生血利尿等多种药理作用。常用于生产急救药、小儿药和治疗高温高热的特效药。
  甘南广大牧区,是牛黄的主要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药用量逐年增大,天然牛黄不敷使用,甘南科技人员已在牧区推广牛体人工殖黄技术,全省畜牧主管部门还在玛曲县召集现场会议,以使这一技术普及推广,对医疗所需提供保证。甘南制药厂生产的《牛黄解毒片》因牛黄品味纯正深受医疗界青睐。
  三、矿物类
  金、银、铜
  甘南各地均产。金、银、铜均味辛性平、金银有毒,铜微毒。各为藏医闭毒八金属之一,能封闭水银毒性。金也是镇静剂。藏医珍宝药制品中,均有金的成份。银箔锻后所得灰入药味涩性凉,功能治肉瘤、痣及肿核,内藏水肿,维持水银功效。但入药时必经炼制。自然铜有散瘀、止痛、接骨作用。入药味甘,性凉,功能收敛肺脓、黄水及热性水肿。亦能保持体内金银功效。
  石灰华
  化学沉积岩之一。为碳酸钙的隐晶质集合体。疏松多孔,由饱含石灰质的冷矿泉或热矿泉喷出地皮后蒸发沉淀而成,或由富含石灰质的河水受藻类的生物作用沉淀而成。附着于泉溪畔石岩上,其状如垢,灰白松软,藏医用之疗骨折、消银毒。称水积石。甘南州之碌曲、玛曲、夏河、迭部等县均产。
  阳起石
  别名羊起石、马起石,属硅酸盐矿石。“角闪石”族,暗绿色。呈纤维状集合体者称阳起石石棉;呈坚硬致密的块状,并具刺状断口者,称软玉。阳起石味涩、性温,治筋络僵直萎缩及折裂。根据藏医医籍所载,阳起石入药可作强壮剂,治阳萎。石棉经锤打后成鸟毛状、味涩、性温,治疗筋络曲张和筋络损伤。产于甘南之碌曲、夏河等县。
  赤石脂
  中药名。砂石中硅酸类的含铁陶土(主要成份为含水硅酸铝)为不规则团块或粉末状,多数为粉红色,有的呈深浅不同的大理石样花纹。其性温,味干涩,功能止血、止泻,主治久痢久泻、崩漏等症。藏医医籍中记述赤石脂味涩性凉,功能续骨折、平淋巴结核、生疮口新肌。主产自治州碌曲县。
  寒水石
  又名细理石。李时珍称:其性大寒如冰,故名寒水石;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入药与方解石、石膏相类。味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口干舌燥,腹中坚痛、肠胃结气,解肌发汗、缓脾益气等症。藏医医籍记载:寒水石包括石膏、方解石、霞石等药用矿物,味甘性温而滋润,续骨折、壮阳荣肌,锻灰存性,可疗涎液杂症。阳性寒水石体坚而重,纹如碎裂马齿,入药治胆分血分之症,并可疗胃疾。主产自治州临潭、碌曲、夏河、卓尼等县。
  第三节农畜产品
  一、农产类
  蚕豆
  蚕豆属豆科蝶形亚科蚕豆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蚕豆的营养价值较高,用途广泛。籽粒含粗蛋白质27.9%、淀粉40.7%,脂肪1.5%、赖氨酸1.7%,还含维生素B2、钙、磷、铁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故食用蚕豆十分有益人体。蚕豆也是加工豆制品的优质原料,用以出口换取外汇。蚕豆的茎叶是饲养家畜的好饲料,其根部的根瘤菌,因能固氮而可增加土壤肥力。甘南州海拔较高,地皮阴湿,气候凉爽,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有利于蚕豆生长。所产大豆粒大色白,无污染,无蚕豆象为害,是优质著名的“西北蚕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州内年总产量约9771.96吨,大部出口,换取外汇。
  花椒
  别名秦椒、岩椒、凤椒。属芸香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播种繁殖, 也可插条繁殖。
  花椒是著名的香料植物和木本油料,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花椒的果、根、皮均可入药,性热味辛,有温中祛寒,祛湿杀虫,健胃止泻等功效。花椒果含挥发油,有强烈的芳香味,是烹饪佐料。花椒种子可榨油,含油量在25%左右,油含柠檬酸、桔醇、香叶醇等挥发油和脂肪,可蒸憎芳香油,为我国重要的岀口物资。油渣是上等饲料和肥料。甘南舟曲县栽培最广,道旁地硬、房前屋后均有栽植。其中以“大红袍”椒最享盛誉,是著名的西固椒中之皎皎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舟曲县委、政府注重花椒的开发生产,为椒农脱贫致富,获得很好的效益。
  二、畜产类
  紫羔裘皮
  临潭县牧养的黑紫毛绵羊在出生后45一60天内宰杀剥取的二毛皮即为紫羔裘皮。紫羔裘皮毛股长7厘米以上,尖端呈环形或半环形,环形之下仍为3~5个弯曲,花穗美观,黑紫光亮,皮板轻柔,保暖耐脏,被视为珍品。羔羊肉鲜嫩味美,是宴上佳品。
  蕨麻猪肉
  蕨麻猪是因其喜掘食蕨麻(人参果、长寿果)而得名。蕨麻猪以食牧草茎、叶、根为饲,集群放牧,个体小。其皮薄、膘少以瘦肉为主,肉质鲜嫩,微粘而不腻,鲜食口感极佳,胆固醇含量低,且极易吸收。当地藏族群众多制成腊肉存贮,其味更其独特。无论鲜食或腌制成腊肉,均为宴飨贵宾的佳肴。
  牦牛肉
  牦牛是甘南的主要畜种,它的全身都是宝。牦牛的血、骨髓、内脏不仅可制作美味食品,也是医药工业的原料;皮、毛、骨为工业原料;牦牛乳系高级饮品,可制成酸奶,可提取酥油,亦能加工成奶粉,极富营养。牦牛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肉质鲜嫩,纤维细密,美味可口,且具野味特色,深受港澳同胞的喜爱,且已远销阿拉伯国家。
  曲拉系藏语名称,汉语称干酪。系牛乳取脂发酵产品,色微黄,呈特殊气味,内部多含气孔,成为凝固的酪蛋白,即干酪素,系一种含磷的变合蛋白。一般皆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制成的干酪,是一种牧民喜爱的美味食品。也可供面包及调制各种食品用。《世说新语•言语》有“淳酪养性”的记载,可见乳酪的营养价值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同时也是胶粘剂、塑料等的原料。
  酥油
  牛乳制成,亦称黄油、乳油,是藏族人每饭必备的高脂肪食品,可与炒熟的青棵磨的面粉相拌而成“糟耙”,加糖类点心酥馅。亦可加入松潘大茶中打制成酥油茶,喷香可口,为待客佳茗。
  第四节洮砚
  甘南卓尼县洮砚乡所产的洮砚历史悠久。远自唐宋已与端、歙二砚齐名,故被并称为中国3大名砚。洮砚石质细润、色泽典雅、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深得历代书家及文士的珍爱。’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记述“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得之为无价之宝”。北宋以降,迄至当今,著名士子为洮砚吟者不乏其人。北宋文坛巨子黄庭坚“要试饱霜秋兔毫”。金代诗人冯延登对洮砚爱不释手,反复观赏“坐看玄云吐翠微”。元朝书画家赵孟頫雅称洮砚为“绿漪”。大明诗家吴景旭又戏呼“绿衣郎”。清季士子沈青崖更以“寸璧”喻为至宝。当今名士赵朴初尤深爱之,在得到一方洮砚后,吟岀“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的诗句。以抒愉悦之情。
  洮砚之所以成为砚中名品者,其因有四,一是砚石结构细密,发墨既快且细;二是石质水分充足,滋润如玉,既不损笔,又不耗墨;三是石质硬度适中,既经久耐磨又利于雕琢;四是石色古朴典雅,纹理绝妙,溢彩流光,是任何一种砚材均难与其媲美。
  洮石品种很多。色翠绿而带有墨绿云水纹的称绿漪石,古称鸭头绿,偶见铜钉出露,石边生桔黄石膘,即俗称“窝子石”的,是为砚材上品。色呈深绿,石质细润产于水泉湾的称鹦哥绿,石膘多白色。石色稍浅于水泉石,石表膘色焦黄,并带小黑点的,石质硬度不甚均匀,特别是有水纹的,色深处硬于浅处,是为纳儿石;次为卡古石、砚瓦嘴石。洮砚中的紫石,肌理更为细腻,以有绿膘的最佳,古称鹘鹏血,不亚绿漪石。只是贮量很少,故亦很难得。
  洮砚的石质既佳,雕刻工艺亦很精巧,无论山水、人物、鸟虫、花卉均设计典雅,构思巧妙,制作考究。尤以传统的龙凤图案最为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已发扬光大。较出名的龙凤图案有“独龙探海”、“二龙戏珠”、“四龙竞雨”、“五龙闹海”、“九龙戏日”、“丹凤朝阳”、“龙凤朝阳”、“龙凤双飞”、“凤穿牡丹”等。砚工雕刻龙凤图案,确已达到岀神入化的境界。而同时雕刻诗、词、铭、记也成为组成洮砚装饰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传统的洮砚多以双砚(即加砚盖)形式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在“士”与“工”之间的加工与使用中发现了洮砚有贮墨不干的优点,加盖可以防止耗墨,又能保持墨汁的洁净,所以双砚更受文士青睐,便推而广之,成为洮砚的一大特色。
  洮砚的雕刻技艺中,包含它所有姊妹艺术的某些成份,如玉雕、牙雕中的圆雕技法;石雕、砖雕中的高浅浮雕技法以及木、石刻字中的篆刻技法,因而才形成沈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洮砚雕刻艺人,大都出自临潭、卓尼两县,尤以卓尼洮砚乡为多,他们在耕作之余,刻制砚石以增加收入。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