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3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
分类号: P462.42
页数: 33
页码: 224-256
摘要: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具有大陆性季节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裕,利用率低;热量不足,垂直差异大;降水较多,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全州除舟曲、迭部县部分地区没有严寒期外,其余地方长冬无夏,春秋短促。
关键词: 气候 气温

内容

第一节气温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具有大陆性季节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裕,利用率低;热量不足,垂直差异大;降水较多,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全州除舟曲、迭部县部分地区没有严寒期外,其余地方长冬无夏,春秋短促。
  —、气温分布
  年平均气温分布甘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3℃之间,地域差异很大。总的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高中心在白龙江东端的舟曲为12.7℃, 迭部为6.7℃低中心在玛曲为1.℃,在合作为2.0℃中部的临潭、卓尼为3-2~4.6℃ ,冷暖相差较大。州内不同海拔高度各层次年均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是海拔1200米高度约为14℃,1600米高度为1℃.2000米髙度为7〜9℃,2600米高度为4〜5℃,3000米高度为2〜3℃,3200米高度为1〜2℃。
  甘南州各地区月平均气温
  从年均气温的地理分布分析,高度和地形起主要作用。如早春二月,白龙江下游的舟曲已春暖花开,而西北部地区依然天寒地冻;10月的舟曲红叶遍山,柿子飘香,而西北部地区已进入北风呼啸的初冬季节。就舟曲县境内,亦有气温地理分布的差异,早春,河谷地带早已春花照眼,而高山地带仍是冰封地冻。此即为甘南州境气温时空分布和地理分布的明显特征。
  四季气温分布四季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与年平均气温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春季(4月),西部为2〜4,℃,东部一般为4〜8℃,舟曲为14.3℃;夏季(7月),西部在10〜13℃之间,东部一般为13〜16℃,舟曲达23℃;秋季 (10月),西部为2〜3°C,东部一般为4〜7℃,舟曲在13℃左右;冬季(1月),西部一般为一910℃,东部为一48℃,舟曲为1.4℃。
  二、气温变化
  气温年际变化甘南州气温的年较差一般在20〜22℃之间,合作为23℃ 甘南州是全省年较差最小的地区,比气温年较差较小的长江下游还要小。州内各地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幅在1.0-1.3℃之间。郎木寺较大,为1.8℃。其变率郎木寺在58〜95℃之间,为最大;玛曲次之,在一64〜45%之间;舟曲最小在一7〜2%之间。
  1958〜1980年,合作的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为2.5℃ ,最低值1-4℃ ,最大变幅为1.℃,六十年代为1.9℃,七十年代为2.℃,升高0.2℃。
  气温月、旬变化全州各地夏季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冬季气温最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春秋季气温介于夏、冬季之间,春温高于秋温,春季每月以4〜5℃速度升温,秋季降温速度比春季升温速度快,每月以5〜7℃下降。
  甘南州各地年平均气温及变率(℃)
  全州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舟曲为23.℃,迭部为16.3℃,其余各地均在10〜15℃之间。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递减,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舟曲为1.1℃,其余各地均在一4.6—104℃之间。各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海拔25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减,海拔2500米以上,由于地形作用出现逆温现象而呈非线性递减。
  甘南各地逐旬平均气温一年中一般以1月上旬最冷,除舟曲为1.0℃外,其他各地均在一5.1〜10.7℃之间;7月下旬或8月上旬最热,舟曲为24.0℃ ,其他各地在11.4~17.0℃之间。合作地区累年逐旬平均气温4月上旬开始升到0℃以上,11月上旬降至0℃以下。6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10C以上。
  气温日变化气温日变化受云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晴天情况下,夏季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时,冬季在13〜14时;日最低气温,不论冬季或夏季都出现在清晨日岀前后。因州境地处高原,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气温上升迅速。夜间散失热量快,气温剧烈下降,气温日较差大。各地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9〜16℃之间,其分布趋势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递增。气温平均日较差以冬季(12〜2月)最大,为9〜19℃,夏季(6~8月)最小为10〜14℃ , 春秋季(3〜5月,9〜11月)居中,为8〜16℃。气温最大日较差出现在合作为35-4℃,其次是夏河、临潭为31〜32℃,舟曲最小为21.3℃。
  三、气温极值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全州各地年平均最高气温在8〜19℃之间,舟曲最高为18.4℃,玛曲最低为8.9℃。夏季(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6〜29℃;冬季(1月)最低平均气温为0〜7℃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相一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一5〜9℃之间,以舟曲最高为9℃,玛曲最低为 -5.2℃。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岀现在夏季各月。在地域分布上,舟曲、迭部为33〜36℃,为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临潭、卓尼、夏河、合作在28〜30℃之间,碌曲、郎木寺、玛曲为23〜28℃,是全州最高气温的低值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岀现在6~8月,以7月居多。
  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冬季各月。在地域分布上,舟曲为一10.2℃,其他各地在一20-30℃之间。全州有两个极低中心,一个在玛曲,为一29.6℃,另一个在合作,为一28・5℃。相对高值出现在舟曲。除东南部的舟曲以外,合作、临潭、郎木寺、玛曲、碌曲等地,日最低气温在盛夏季节亦可降至0℃以下。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平均日数,舟曲0.1天,即10年一遇,其余地方均未出现过。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平均日数,舟曲31.4天,迭部3.2天,其余地方均未岀现过。
  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
  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
  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平均日数,全州大部分地方为200-240天, 为全省最多的地方;卓尼、迭部为165〜180天,舟曲66.5天。
  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一10℃平均日数,舟曲0.1天,迭部49.1天,卓尼、临潭78〜95天,其余各地199〜115天。
  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一20℃的平均日数,合作、碌曲、玛曲、郎木寺为11-20天,夏河、临潭、卓尼2〜7天,迭部,舟曲未出现过。
  四、四季气候
  气候的四季划分标准和时空分布如按全国通常气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的标准划分,甘南地区除舟曲有56天的夏季外,其它各地长冬无夏,春、秋相连且短促。冬季:舟曲135天,迭部、卓尼205〜241天,玛曲、郎木寺315〜339天,其余各地277〜281天。春秋季:迭部、卓尼124〜160天,玛曲26天,其余各地50-88天。舟曲虽有四季之分,但四季的日数也很不均匀,仍是冬季最长,秋季短促。
  按气候指标划分四季的方法,仅表明一个地区冷暖程度,但反映不出一年中的自然景物观、物候现象及农事活动,实际上州内各地仍有春、夏、秋、冬之分。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采用自然季节划分法,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严寒期指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一5℃的时期称为严寒期,州内大部分地方严寒期长,郎木寺、玛曲可达100-110天,其余各地在60〜98天之间,仅舟曲无严寒期。
  酷热期指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时期称为酷热期,州境各地无酷热期。
  第二节降水
  —、降水量分布
  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甘南州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各地降水量多寡差别很大,分布趋势大致以西南部的郎木寺向四周递减,年多雨中心郎木寺为797毫米,少雨中心夏河县甘加一带的年降水量只有230毫米。全州各地年降水量平均在400〜800毫米之间。
  四季降水量分布四季降水量分布亦很不均匀,暖季多,冷季少,雨热同季的特征显著。春季降水量始增,秋季降水量虽骤减但稍多于春季,夏季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的51%左右,冬季极少,仅占1〜2%。以春末到秋初(5~9月)为夏半年,10~4月为冬半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约占全年的80%。
  二、降水量变化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全州降水量的月际变化趋势大致是从1〜8月逐月增多,7、8月为降水高峰。9〜12月逐月减少,12月降水最少。
  全州各地雨季始于4月下旬〜5月下旬,结束于10月中旬,雨季长达160〜180天。除玛曲外,其余各地在6月出现相对少雨时段,易形成初夏旱。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甘南州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只有夏河相对较大。年际变化在45〜33%之间。正常年度,玛曲、舟曲占84〜86%;卓尼、迭部、合作占75〜80%;碌曲占60〜70%。
  各地年降水量相对变率较小,一般为10〜20%,但月降水量变率较大,特别在作物生长需水期月降水变率为22〜40%,多数大于25%,各地降水稳定性比较差,易发生旱涝。四季降水量相对变率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冬季,舟曲、迭部为72%左右;合作、夏河、郎木寺为41〜50%;其余地方为33〜40%。四季降水量的最小值一般出现在春季,合作、临潭出现在夏季,为25〜28%;其余地方为19〜23%。
  三、降水日数
  按24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全州各地多年平均降水日数在118〜151天之间。地区分布以玛曲、郎木寺最多约149〜151天,舟曲、夏河最少约118〜123天,碌曲、卓尼约143〜145天,其余各地约133〜136天。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达44〜58天,冬季最少为5〜9天。
  各地多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39〜87天,多出现在秋末至冬季,郎木寺、夏河、玛曲、舟曲等地曾出现80天以上连续无降水日数,从11月开始至次年2月初结束。
  四、降水强度
  全州各地年平均降水强度(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降水日数的比值)不大,以小雨为主,一般在3.6〜5.2毫米之间,夏河最小为3.6毫米,郎木寺最大为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降水日数(24小时降水0.1亳米)单位:天5.2毫米。岀现小雨(24小时降水量0.1-9.9毫米)的年平均日数全州为106〜133天。玛曲、碌曲及卓尼124〜131天,舟曲106天,其它各地109-121天。小雨日数占年降水日数的80〜89%。中雨(24小时降水量在10.0-24.9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11〜20天,郎木寺20天,舟曲、夏河11天,其它各地12〜17天。大雨(24小时降水量在25.0〜49.9毫米)与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0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1〜5天,郎木寺5天,迭部3天,舟曲、夏河1天,其余各地2天,郎木寺,迭部占2〜3%,其它各地占1%。
  一日最大降水量一般在35〜73毫米之间,多出现在夏季,郎木寺最大为73.2毫米(1978年9月6日)。全州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出现。
  五、降雪积雪
  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州内降雪期比较长,西部玛曲降雪期开始于7月中旬到10月上旬,结束于5月下旬到8月下旬,降雪期长达272〜345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8天;西北部合作、夏河开始于8月上旬到10月中旬、结束于5月中旬到6月下旬,降雪期217-309天,年平均降雪日数36〜45天;迭部、卓尼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降雪期175〜248天,年平均降雪日数24〜45天;碌曲、临潭开始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降雪期197~291天,年平均降雪日数42-49天;舟曲开始于10月下旬到1月上旬,降雪期72-178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天。
  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各地积雪初日比降雪初日推迟10〜30天左右,积雪终日较降雪终日提前15〜40天。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积雪日数较降雪日数多,但因受地势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降雪日数多于积雪日数。西部玛曲、郎木寺积雪期开始于7月下旬到10月中旬,结束于5月上旬到8月上旬,积雪期长达216〜332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5~76天,最大积雪深度19〜27厘米;西北部合作、夏河、临潭积雪期开始于8月下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临潭积雪期开始于8月下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积雪期186-274天,年均积雪日数38〜53天,最大积雪深度15〜23厘米;东南部舟曲、迭部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结束于2月上旬到4月下旬,积雪期1〜192天,年平均积雪日数3~19天,最大积雪深度3~11厘米;卓尼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中旬到5月下旬.积雪期155-213天,年平均积雪日数40天,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甘南州各地平均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单位,天、日/月
  第三节风
  —、风速风向
  年平均风速各地年平均风速较小,一般在1-5-2.5米/秒之间。洮河流域及合作在1.5〜1.6米/秒之间,白龙江流域在1.8—2.1米/秒,其余地方一般为2.2〜2.5米/秒,玛曲2.5米/秒。
  最大风速各地最大风速在12〜26米/秒之间,玛曲、碌曲最大值达26米/秒,舟曲、卓尼、迭部最小,为12-15米/秒。大部分地区风速最大的风向为西〜西北风。迭部、舟曲为东南风。
  最多风向最多风向又称为盛行风向。年最多风向西北部大部分地方盛行东〜东南风,西风次之,夏河以东北风为多,合作以北〜西北风为多,洮河两岸以偏东风为多。
  二、风向风速的年变化
  风速的年变化全州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3~4月,平均风速玛曲、临潭、迭部2.7-3.1米/秒,其余地方1.9〜2.6米/秒。平均风速最小值岀现的季节各地不一,玛曲、临潭出现在9~10月,平均风速2.0米/秒;碌曲出现在8〜9月,平均风速1.4米/秒;夏河岀现在7〜8月,平均风速1.9米/秒;其它各地出现在12月,平均风速合作、卓尼为0.9米/秒;其它各地岀现在12月。平均风速合作、卓尼为0.9米/秒,迭部、舟曲1.4-1.5米/秒。
  最多风向的年变化甘南州最多风向的年变化有两个特点:其一,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变化;其二,处于两山夹峙的河谷地带,一年四季的盛行风向少变。如玛曲10月至次年4月盛行西风,5月以后盛行风由西向东顺时针旋转180°,7月以后盛行风由东向西逆时针旋转180。。合作一年四季盛行西北偏北风;舟曲一年四季东南风极盛,频率一直维持在28〜32%。
  三、大风日数
  瞬间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8级(大于或等于17.0米/秒)为大风日,全州各地累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80天,分布趋势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平均大风日数玛曲多达79.9天,最多年可达140天,为全州之冠。舟曲最少仅1.3天。合作、夏河、临潭、碌曲在47〜73天之间,迭部、卓尼不足10天。各月分布以3〜4月最多,9~10月最少;一日内,以午间岀现多,夜间出现少。
  甘南州各地大风日数单位:天甘南州各地区平均风速单位:米/秒
  第四节日照
  —、日照
  年日照时数的分布全州的日照时数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变化范围在1800〜2600小时之间。玛曲年日照时数多达2583.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舟曲受山高沟深的影响,日照时数最少,为1842.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其它地区在2100〜2400小时之间。
  各季日照时数的分布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不均匀,临潭、合作、碌曲、郎木寺多岀现在冬季;玛曲、夏河、迭部多岀现在春季;舟曲、卓尼多出现在夏季;秋季各地日照时数最少。东西方向日照时数的差异以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日照时数单位:小时秋季略大于春季。
  日照时数变化各地日照时数从3月份起开始增加,最大值东南部出现在4月,其余各地出现在12月,从3月份起开始明显减少。最小值出现在9月,是秋季连阴雨天气影响的结果。日照时数年变化幅度以碌曲、临潭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西北部大于东南部。
  全州各地日照百分率年际间的变化平均值在6〜5%之间。碌曲的变幅最大为11%,卓尼较小为4%,其余各地的年际变化一般在6〜9%之间。
  二、太阳辐射
  (一)太阳总辐射量
  年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趋势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范围在4400〜5500兆焦/平方米之间,高低值之间相差1000兆焦/平方米左右。州内年太阳总辐射的高值区在玛曲,为5486.8兆焦/平方米。舟曲是全州太阳总辐射最小的地区,年太阳总辐射仅为4433.4兆焦/平方米。其余地方一般为4900〜5200兆焦/平方米。总辐射量值在全省居中等,较河西各地少, 比陇东、陇南地区多。
  全州各地总辐射的年变化夏季大于春季,冬季最小。生长季总辐射量占年总辐射量的60%以上。舟曲最大,达97%,玛曲最小,占61%。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值单位:兆焦/平方米(二)生理辐射
  全州生理辐射的分布趋势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变化范围在2100〜2700兆焦/平方米之间,玛曲最多为2688.5兆焦/平方米,舟曲最少为2172.4兆焦/平方米,高低值相差约500兆焦/平方米。其它地方年生理辐射在2400〜2500兆焦/平方米之间,生长季生理辐射量1500〜2100兆焦/平方米,占年总辐射量的30〜48%。全州生长季的生理辐射,在海拔较高的玛曲、碌曲虽然年总辐射量比较大,但因温度低,生长季短,能利用的有效生理辐射量只占年总辐射量的30%左右。海拔高度较低的舟曲,年总辐射量虽最小,但由于温度较高,生长季节长,能利用的生理辐射量占年总辐射量的48%左右。
  (三)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
  全州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一般为1290〜1690小时,分布趋势自西北向东南递增,舟曲为1693.6小时,合作、玛曲分别为1295.2和1315.6小时,在同一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70-1120小时,分布趋势与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分布相同。舟曲为1124.3小时,玛曲、合作分别为174.9和375.7小时。根据资料分析,全州大部分地区属太阳能较丰富的有效利用区,年太阳总辐射50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可利用年总天数160天以上,为春、夏较丰富有效利用区。舟曲属太阳能较贫的难以利用区,年太阳总辐射小于4500兆焦/平方米。
  三、相对湿度
  (一)相对湿度分布
  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州境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地域分布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在58〜66%之间。夏河是相对湿度最小的地区,为58%;郎木寺是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为66%,其它地区在59〜65%之间。
  各季相对湿度分布春季州境西北部地区为50〜63%,东南部地区为52~66%;夏季西北部地区为66〜74%,东南部地区为61〜65%;秋季西北部地区为53〜74%,东南部地区为59〜70%;冬季西北部地区为42〜45%,东南部地区为48〜54%。(二)相对湿度变化
  相对湿度年变化全州各地相对湿度从3月份开始逐月增大,以7~9月最大,从10月起开始减小,1月最小。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也是降水量相应最多的季节。
  相对湿度日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正好相反,气温的最高点,为相对湿度的最低点,气温的最低点,为相对湿度的最高点。相对湿度一日内,一般清晨时最大,日出后逐渐减小,至14-15时减至最小值,16时后又逐渐增大。
  甘南州各地平均相对湿度(%)
  四、蒸发量
  (一)蒸发量分布
  年蒸发量分布与年降水量比较,州境属全省蒸发量最小的地区之一,年蒸发量的分布趋势东部较大,西部较小。东部一般在1400〜2000毫米之间,如舟曲的年蒸发量为1972.5毫米。西部一般在1100〜1300毫米之间,如郎木寺地区为1136.8毫米。
  各季蒸发量分布蒸发量的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冬季1月全州为43-37毫米;春季4月西部在120-150毫米之间,东部一般在170-215毫米之间;夏季7月西部在139〜160毫米之间,东部一般在175〜260毫米之间;秋季10月全州在72—123毫米之间。
  (二)蒸发量年变化
  蒸发量年变化的最小值岀现在1月或12月,最大值出现在5月,舟曲岀现在7月。一年中2~5月蒸发量迅速增大,9~11月逐渐减小。
  各地蒸发量的年变化幅度在93-356毫米之间,最大值出现在临潭,为356毫米,最小值出现在碌曲,为93毫米,多年最大蒸发量与平均蒸发量的变率以临潭最大为16%,合作最小为3%。
  (三)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
  甘南州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年平均比值为1.5-4.4倍,其中舟曲为4.4倍,夏河为3.0倍,临潭为2.9倍,迭部为2.7倍,合作、玛曲为2.2倍,卓尼为2.1倍,碌曲为1.9倍,郎木寺为1.5倍。与全省其它地区相比较,比值偏小, 湿润程度以玛曲较好。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蒸发量单位:毫米
  第五节地温冻土
  —、地面温度
  年平均地面温度分布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分布趋势大体与气温一致,东部偏高,西部偏低。东部一般在6.0-15.0℃之间,舟曲最高为14.5℃;西部一般在3.0〜5.5°C之间,郎木寺最低为3.2℃。
  地面温度年、月变化地面温度的年变化,以夏季最高,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3.9~26.0℃舟曲最高,为26.℃。冬季最低,最小值一般岀现在1月,为-9.6〜1.3°C,合作是最低的地区,为-9.6℃。春季高于秋季。地面温度从3月份开始回升到0℃以上,7月达最高点,11月开始降到0℃以下,1月最低。地面极端最高温度地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夏季,在6~8月之间。舟曲最高达68.5℃,其次是玛曲为65.5℃郎木寺最低为56.℃。
  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地面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冬季12~2月之间,其值在 -14.6-33.7°C之间,以合作、临潭最低,分别为一33.7和一33.5°C。全州
  只有卓尼的7月、迭部的7~8月、舟曲的5~9月间地面极端最低温度高于0℃ 外,其余地方各月均有低于0℃的现象岀现。
  二、地中温度
  全州各地10〜20厘米地中温度变化比较平稳,7~8月最高,1月最低。最稳定期是7〜8月,9月开始下降。全州月平均地中温度以舟曲最高,玛曲最低。
  三、冻土
  土壤冻结日期和解冻日期全州各地10厘米土壤平均冻结日期,西北部地区在11月下旬,舟曲、迭部在12月上旬以后。30厘米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与10厘米冻结日期间隔12〜22天左右,普遍在11月下旬以后。舟曲30厘米处没有岀现土壤冻结现象。各地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进入稳定冻结期,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冻土深度逐渐加深。
  土壤10厘米平均解冻日期在3月中下旬,舟曲在1月上旬末解冻。30厘米解冻日期,碌曲、郎木寺一般推迟22〜27天,迭部5天,其余各地约9~15天,一般在5月份土壤全部解冻。舟曲在1月上旬解冻,玛曲在6月上旬全部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全州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12〜3月,年最大冻土深度的高值为147厘米,出现在临潭,其次是合作为142厘米。年最大冻土深度的低值为24厘米,出现在舟曲,其余各地在90—140厘米之间。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地面温度(℃)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极端最高地面温度(℃)
  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C)
  第五章自然灾害
  甘南州地处高寒山区,由于受喜马拉雅山系及西伯利亚冷空气流的影响,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气候变化较大,温差悬殊,降水在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变率大,且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部分地面裸露,容易引发暴雨,轻则造成农作物、牧草倒伏,水土流失;重则形成山洪、泥石流冲毁草场、农田、道路、河堤、房屋,死伤人、畜,造成严重损失。
  甘南州既是全省多冰雹地区,也是中强地震活动区之一。此外,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还有大风雪、寒潮、强降温、干旱和秋季连阴雨等。
  第一节雪灾
  雪灾是冷季降雪较大,地面积雪较厚并较长时期掩埋草场的大部或全部,使牲畜采食困难,造成老、弱、幼畜大量死损的一种自然灾害。
  根据生产实践,当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之日为“不能放牧日”,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连续日数达3〜5天者为轻雪灾,达到或超过6天者为重雪灾。
  —、分布区域
  雪灾主要分布在州内西北部的牧业区,以郎木寺最多,出现频率达80%。从1961〜1981年中,共出现雪灾26次,平均每年1.3次。其中重雪灾6次,平均每年0.3次;轻雪灾20次,平均每年出现1次,为全州发生雪灾的中心区域。夏河是次多区,岀现频率为25%,约4年出现1次。玛曲出现频率为7%,从1967〜1981年中出现1次,雪灾主要危害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常年放牧、无补饲和舍饲条件的牲畜。
  雪灾的时间分布一般自9月下旬〜10月上旬开始,翌年5月中、下旬结束。可能发生期为210〜250天,集中出现在11月和次年3月,10月和4月次之,12〜2月出现最少。
  二、严重雪灾
  元至元元年(1335年)三月,
  河州路大雪十日,深八尺,牛、羊、驼、马
  冻死者十之九,民大饥。
  明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
  陕西洮州卫雨雪,杀禾。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
  洮州大雪,压折松树。
  清光绪十年(1884年)
  六月二十五日突降大雪。谷类尽被埋压,酿成大饥年景。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连降大雪,厚达尺许,年终饥荒陡起。
  1954年11月8日至12月4日,连降大雪,夏河县甘加滩地面积雪达80至100厘米,积雪表层融化后结成冰壳,经久不消,除部分坡地外,牧草几乎全部被覆盖,延至次年春天,牲畜严重缺草,造成百年不遇的大雪灾。
  1969年4月3日至40,出现强降温,全州48小时降温达15℃以上,伴有大雪天气,仅玛曲县就有上万头(只)牛羊冻死。
  1970年3月,夏河县降大雪,过程降雪量11.1毫米,地面积雪厚度为9厘米,降雪连续6天,经久不化,形成“坐雪”,牲畜无法放牧采食,仅甘加乡羔羊死亡36015只,羔羊成活率只有26%;死亡成畜29620只,死损率为21.7%。此次雪灾延及合作、碌曲等地,全州死损牲畜37万余头(只)。4月上旬又开始降温,并持续伴有大风雪天气,仅夏河县冻死牛、羊7万余头(只)。
  1974年11月130,夏河降雪量11.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6厘米,地面积雪连续16天;同年11月300,碌曲降雪量13.4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厘米,地面积雪延续到12月底,阴山牧场积雪经冬未化,形成“坐冬雪”,造成1975年牲畜春乏期大死损;据统计全州共死损牧畜48.99万头(只),成畜死损率11.3%,仔畜死损率37.3%o其它如1965-1966年、1977-1978年的雪灾均给自治州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1982年因大风雪、寒潮降温,全州死亡各类牲畜52.58万只(头)。
  1983年全州因大风雪,寒潮降温形成灾害,各类牲畜死亡43.21万头(只)。3月下旬,碌曲县出现强降温、大雪天气,持续3~8天,最大降温7〜8℃,地面积雪持续10天左右,平地最大积雪深度10厘米,全县绵羊仔畜死亡15051只,成活率降至76%。
  1989年,玛曲县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风雪灾害。3至4月,玛曲县多次出现低温大雪、连阴雪,各类牲畜大量死亡,给全县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3月22日,碌曲县岀现暴雪天气,降雪量1063毫米,使全县死亡各类牲畜18835头(只、匹)。
  第二节寒潮强降温
  寒潮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大于或等于10C,或48小时下降大于或等于12℃,且最低气温小于5℃。
  强降温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8〜10℃ ,或48小时下降10〜12℃ ,且最低气温小于5℃。
  一、寒潮强降温分布
  地理分布州境寒潮、强降温次数以合作最多,年平均1.4次,临潭次之为1.1次;玛曲、碌曲最少,年平均只有0.2次。岀现寒潮、强降温的年频率仍以合作最大,达75%,而以玛曲最小,为14.3%。
  时空分布寒潮、强降温出现以10-11月及3~4月为多。占总次数的30%左右;在郎木寺、碌曲、夏河、临潭约占总次数的20%左右。3〜4月出现次数约占总次数的40%以上,如碌曲历年共计出现5次,其中3~4月岀现4次,占总次数的80%;卓尼历年出现2次,均在4月份,占总次数的100%。
  全州寒潮、强降温年频率在14〜75%之间。合作最大为75%,24年中有18年出现,平均4年就有3年岀现;玛曲、舟曲最少,玛曲年频率仅为14%,14年中只有2次岀现,平均7年一遇。
  二、寒潮强降温危害
  1969年4月3〜4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全州各地48小时降温达15℃以上,伴有大雪天气,玛曲全县上万头(只)牛羊冻死;大水军牧场(降温时伴有大风、大雪),4〜5个小时内就冻死牛、羊、马3748余头(只、匹),占全场牲畜总数据的40%,并严重冻伤牧工多人。
  1970年4月、1975年3〜4月夏河、玛曲也曾分别出现寒潮、降温、大雪
  天气,各类牲畜遭受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影响牧业生产。
  第三节干旱
  甘南距海较远,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降水变率大,在没有灌溉条件或灌溉无保障的情况下易发生干旱,常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
  干旱的发生不仅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而且与降水量分布、自然蒸发量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水份收支平衡与否的关系,全州以各气象站历年逐旬干旱指数作为划分干旱标准。
  —、时空分布
  春末夏初旱春末夏初干旱在州内各地岀现较频繁,危害亦较重。1961〜1980年全州各地共计岀现大旱情37次、发生率占31%,10年中可有3年出现初春干旱。其中以舟曲、夏河、卓尼、临潭岀现频率较大,郎木寺岀现最少,20年只出现1年。
  伏旱伏旱在州内各地出现机率较小,危害程度及范围不大,约8年左右出现1次。舟曲出现频率最大,达44%,合作、卓尼、碌曲未出现。1961〜1980年,全州大范围的伏旱只出现2年,分别在1971年(重)、1972年(轻),占总年数的10%。伏旱除1971-1974年连续出现外,无明显变化规律。
  二、干旱危害
  春旱的危害春末夏初是全州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在出苗——抽穗阶段,亦是天然牧草返青生长阶段,需水量逐渐增多,而该时段常会出现少雨,对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如舟曲县1974年岀现了严重的春末夏初干旱,受灾面积达44216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该年粮食总产比1973年减产75万公斤。同年碌曲县发生春末夏初干旱,加之7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至8月下旬降水又明显偏少,致使一部分地方(包括尕海滩)牧草减产,影响牲畜抓膘,造成1975年春乏期牲畜大量死损。全县是年死损牲畜33679头(只),占年初存栏数的9%,仔畜死亡高达69968头(只),成活率仅为66.9%,年末净增率一1.2%。
  伏旱的危害伏旱的危害次于春末夏初干旱。虽然岀现机率小,但由于农作物、牧草正值生长盛季,出现伏旱后亦影响收成。如1971年全州大部分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伏旱,成灾面积达23.4万亩,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与1970年相比减产粮食达250多万公斤。1972年临潭地区出现伏旱,全县作物受旱灾面积7.9万亩,占当年总成灾面积的92%,占总播面积的29%,造成歉收年。
  三、严重旱灾
  汉永初五年(111年),陇西、临洮等地连遭旱、蝗灾害,百姓饥荒。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因连年大旱饥荒,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等州社仓,于当县安置。明弘治四年(1491年),洮州卫大旱。
  万历十年(1582年)临洮、巩昌二府大旱,民大饥,转徙流离,饿殍载道。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洮州旱灾。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西固旱灾,清廷赈恤灾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岷州、洮州旱灾,七月清廷赈恤饥民。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洮州夏田干旱成灾,清廷赈恤。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洮州大旱。
  光绪十八年(1892年)洮州东乡遭受大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洮州大旱,颗粒无收。树皮草根,俱食殆尽,饿殍遍野,饥民相食。
  1927年,甘南地区大旱,田禾枯焦,牧草萎黄;农区颗粒无收,牧区牲畜大量死亡,卓尼、临潭等地群众纷纷离乡逃难。
  1942年,洮州大旱,民不聊生。
  1944年,甘肃省7个专区50余县干旱严重。重灾区包括临潭、卓尼、西固等14县颗粒无收,树皮等尽被食尽,灾民四处逃荒。
  1947年11月150,甘肃省旱、雹、水、蝗成灾。受灾68县.,灾民655800余人,重灾区包括州境临潭、卓尼等县。
  1960年,甘南全州发生旱情,有30833亩农田受灾。
  •1962年,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发生干旱,85210亩农田受灾。
  1971年,全州出现伏旱,成灾面积达23.4万亩。
  1972年,临潭地区出现伏旱,全县作物受灾面积7.9万亩。
  1974年,舟曲县春末夏初旱,受灾面积44126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11.61万亩。
  1981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受旱成灾面积22.17万亩。
  1980年,夏河、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1.56万亩。
  1982年夏,舟曲县连续两月大旱。同年,夏河、卓尼、迭部、临潭县等发生旱灾,受灾面积22.87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5.53万亩。
  1987年,夏河、临潭、舟曲、迭部等县受旱灾面积9.25万亩。
  198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8.97万亩。
  1990年,临潭、卓尼、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3.47万亩。第四节洪灾
  —、暴雨
  大(暴)雨的时空分布州境每年都可能出现大雨,郎木寺为大雨活动中心,年平均大雨日数为4.9天,年最多达9天,舟曲、夏河大雨最少,年平均大雨日数1.1天,年最多3天。州内其它地方一般为2天左右,郎木寺周围最多可达5~6天。
  全州暴雨岀现次数少,范围小。郎木寺、迭部、玛曲、碌曲、合作、舟曲、年平均暴雨日数为0.1〜0.3天,年最多为1天,郎木寺为2天,其中郎木寺1978年9月6日降水量达73.2毫米,为全州暴雨之最。
  大(暴)雨出现在4〜11月之间,最早始于4月18日,最迟终于11月7日,以7〜8月出现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71%。
  大(暴)雨的危害州境由于地形复杂,山大沟深,部分地区地面裸露,大 (暴)雨危害比较严重,轻则造成农作物、牧草倒伏,苗禾毁坏,水土流失;重则形成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水库、河堤、农田,冲走家畜,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1966年9月8日,舟曲县城暴雨形成山洪,冲垮城南便桥1座,冲走汽车4辆,5人死亡;1970年8月28日临潭县冶力关洪家庄出现暴雨引起山洪,平地起水1〜2米,河滩水涨3〜4米,冲走14人,水磨1盘,造成严重灾害。
  二、秋季连阴雨
  (一)秋季连阴雨时段强度
  出现时段8月中旬〜9月中旬。
  强度划分连阴雨过程总降水量大于40毫米,持续天数6天以上,连续2次连阴雨过程间隔日数为1天时,可连续统计为1次过程,定为强连阴雨过程; 连阴雨过程全州出现站点达总站点的70%以上。
  区域性连阴雨出现站点中30〜70%为部分地区连阴雨,30%以下为局部地区连阴雨。(二)秋季连阴雨分布
  时空分布1961-1980年全州共岀现秋季连阴雨53次,平均每年出现2.7次,其中以1966、1967、1971、1976、1978、1979年较为严重。1964、1965、1969年未出现。州境内秋季连阴雨出现周期规律不明显,七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现次数多,且有连续出现的特点。
  强度分布全州连阴雨强度分布以轻度连阴雨的比例大,共出现轻度的36次,占总次数的68%,重度连阴雨17次,占总次数的32%。
  州内连阴雨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最长连续日数达21天,最大过程降水量达171.7毫米(玛曲1968年8月23日〜9月12日);连阴雨次数以卓尼、碌曲为多,舟曲最少。
  全州连阴雨过程以局部地区出现次数稍多,共19次,占总次数的36%;区域性18次,占34%;部分地区出现16次,占30%。
  (三)秋季连阴雨危害
  秋季连阴雨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临潭县1966年两次秋季连阴雨,使春小麦减产34%;舟曲县1976年8月出现连阴雨和低温,造成4243亩农田受灾,减产粮食60万公斤。
  三、重大洪灾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四月,岷、洮、文、阶四州发生暴雨、洪水成灾。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洮州、岷州受暴成灾,赋租俱免。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洮州水灾,清廷抚恤水灾饥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洮州遭受洪水灾害袭击,民多饿毙。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甘肃河州、岷州、洮州等35厅、州、县遭水、虫、雹灾,清廷赈恤灾民。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甘肃狄道、岷州、洮州等35厅、州、县继上年重灾后复遭水灾。
  道光元年(1821年),甘肃岷州、洮州等27州、县遭水、旱、雹灾,清廷贷放灾民籽种、口粮。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洮州东、北两乡遭受洪水灾害,朝廷给予蠲恤。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一日至六日,洮州连下暴雨,洮水横溢,民舍皆漏,饥馑
  复生。同年,洮州东、西两乡遭水灾。
  1913年7月10日,拉卜楞地区突降暴雨,继发洪水,塔哇村居民部分房屋被洪水卷走,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1927年,大夏河水猛涨,拉卜楞寺院局部被洪水淹没,冲走帐篷多顶。
  1928年秋初,夏河县暴雨成灾,大夏河水猛涨,沿岸庄稼和桥梁、道路被洪水冲毁。
  1936年7月,夏河发生特大洪水,河沿被砂石堵塞,沿河两岸村民损失惨重。
  1953年6月20日,临潭县发生特大洪水,10个乡遭受洪灾,冲毁农田3700亩,冲走和淹死牲畜995头,倒塌房屋123间,死亡28人。7月,卓尼县上卓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河沟被冲毁,城内街道两侧房屋被淹,受灾严重。
  1957年7月23、24日,舟曲县南峪寨、梁家坝两乡暴雨成灾。
  1960年8月中旬,洮州、大夏河流域发生了洪水,冲走洮河林场汽车两辆,楼房两幢,平房441间,水磨5盘,船3只,桥梁13座,供销部1处。
  1964年7月中旬,临潭县发生特大洪水,冲倒房屋627间,冲走牲畜52头,造成12人伤亡。8月8日,合作一小时降雨50多毫米,冲毁发电厂一处,高压线路13公里,钢筋混凝土桥梁一座。
  1966年9月8日,舟曲县城暴雨形成山洪,冲垮城南便桥一座,冲走汽车4辆,5人死亡。同年,临潭县连续两次秋季连阴雨,使全县春小麦减产34%。
  1977年,大夏河水位上涨1.2米,洪水流量达180立方米/秒,拉卜楞寺附近近百年之久的王府桥被冲毁,下游西岸大片良田被洪水淹没。8月,玛曲县连阴雨引起牲畜多种疫病发生,死亡牲畜5200多头(只)。
  1978年9月7日,卓尼地区连日降水,河水猛涨,县气象站被洪水冲毁。全县淹没农田8561亩,冲毁输电线路9.5公里,变压器6台,通信线路7.5公里, 死亡3人,冲走、淹没粮食155万斤,饲料8万斤,水渠9条,桥梁27座,河堤17802米。受灾面达121个村,3800户,20058人,损失价值达165万元。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5县发生洪水,农田受灾面积1.11万亩。
  1980年,临潭、舟曲、迭部县洪水泛滥,受灾面积0.32万亩。1981年,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遭受洪灾,受灾面积5.31万亩。4月8日,两郎公路舟曲县境内洩流坡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坡体以每小时20米的速度下滑,大量土石壅入白龙江中,形成高40米、宽200米的土石坝体,截断了白龙江流,坝体内侧水深21.7米,回水6公里,上游两平方公里范围内成为一片汪洋,蓄成一处1900万立方米的水库,泄流坡至县城5公里公路全部中断,沿江三个公社的22个队、840亩良田及106户农户房屋被淹,县油库和22个机关单位遭受水灾,28万棵树木和5亩苗圃被毁,4处堤灌站、17盘水磨、22间磨房、4公里农电线路、6公里通讯线路全部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50多万元。
  1983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县遭受洪灾,受灾面积1.79万亩。
  1984年6月170,洮河猛涨,沿岸农田、水利设施被冲,全州有78个乡 (镇),431个大队,2056个村,共5.5万户,28.7万多人受灾,冲毁农田9221亩,淹没农田4160亩,190房屋倒塌,死亡24人,伤28人。
  8月,舟曲县连降大暴雨,全县22个乡受洪水、滑坡、泥石流危害,农业受灾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洪水冲走土地7000余亩,冲毁和滑坡倒塌房屋1700余间。冲毁水磨、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工程多处。此年,受降水影响,迭部、夏河、临潭、卓尼、舟曲5县共出现滑坡276处,农田受灾面积10.27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发生洪水,受灾面积3.37万亩。8月9日,夏河县城北曼克、彦克、尕寺三沟,局部突降暴雨,降水强度达40厘米,引起山洪暴发,彦克沟洪水量达40立方米/秒,曼克、尕寺洪水量达20立方米/秒,城市交通阻塞,大量的泥石流壅入县城街道及拉卜楞寺院,5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
  1987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受洪灾,受灾面积2.05万亩。5月230,卓尼县城郊因降雨集中发生了特大洪水,降雨历时半小时,降水量20-30毫米,洪峰流量实测为54.7立方米/秒。冲毁河堤1117米,倒塌房屋756间,淤积泥沙2.5万立方米,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1988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不同程度地受到洪灾,受灾面积4.44万亩。7月6日,卓尼县城突降特大暴雨,半小时雨量达51.3毫米,山峦梁册之水,汇聚沟壑形成特大山洪,最高洪峰量达170-180立方米/秒,洪峰夹带泥石,浪头高达4米,数万立方米泥沙、石头冲进县城,所经之地树木连根拔起,房屋夷为平地,洮河两岸80%以上机关单位房屋和民房遭到毁坏,县城近郊上河村、冰角沟同时发生洪水,受灾群众超过万人,灾后统计,死亡41人,无家可归者57户,灾害全部损失约675万元。
  1989年,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相继发生洪水,受灾面积4.85万亩。
  1990年,5月23日,地处白龙江上游的迭部县因暴雨和洪水袭击,死亡2人,重伤7人,冲倒房屋65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094亩,粮食减产430万公斤,冲走、淹没粮食6万公斤,冲毁桥梁35座,水磨25座,电站水渠6条,死亡牲畜720头,县城8%以上排水、防洪设施被毁。6月13日晚,舟曲县南峪乡大愣山发生罕见的山体滑坡,1270立方米山石以每小时20米的速度壅入白龙江中,白龙江被拦腰截断,形成一座巨大的土石坝,水位急剧上涨,回水淹没了南峪村,交通、电讯中断,同时舟曲县城以上六村遭洪水侵袭,泥石流同时从三条沟涌出,冲毁农田、房屋,参天大树一掀而起,直径达2米以上的巨石铺天盖地,致使白龙江断流10分钟。
  与此次洪灾的同时,巴藏乡黑水沟山体多处出现大的裂缝,山体上的公路高低错位达2米左右,整个舟曲县由上到下,被切割为三截。
  同年,临潭、卓尼两县洪灾受灾面积1.24万亩。
  第五节雹灾
  甘南州为全省冰雹较多地区,在全国仅次于唐古拉山周围地区和大雪山两侧的多雹区,与青藏高原的多雹区连成一片。
  —、时空分布
  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牧区多于农区,西北部多于东南部,以郎木寺、玛曲、碌曲最多,年平均为13-16天;其次是合作、夏河、临潭年8~11天;迭部、卓尼年5〜6天;舟曲最少,年平均不足2天。年最多冰雹日数玛曲多达26天;郎木寺、合作22天。
  降雹时间一般在4〜10月,个别地区3月份亦有出现。其中5~8月岀现频繁,是州境内主要的降雹季节。6~8月的冰雹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最严重,尤以6月为最多,出现频率占全年的21〜46%,其中舟曲占46%;合作、夏河占30%左右;其余各地占20%以上。二、活动规律
  州境冰雹移动走向大多从西北向东南移动。主要移动路线每年大致相似,故有“雹走老路”的说法。据调查分析,甘南地区有3个冰雹的主要源地:(1)发源于青海东部,甘南州北界的达里加山、太子山,经合作、临潭进入卓尼县一线。此线每年6月冰雹最多,5、7、8月次之,对春播作物危害严重。(2)发源于卓尼、迭部县交界的光盖山、迭山和岷山,向东南方向移动,消失或进入舟曲县。此条线活动较少,每年以5、6月较多,对夏、秋田作物都有一定的影响。(3)发源于本州西南部的西倾山、积石山,经玛曲东移消失或从东南出省,此条线冰雹活动最频繁,强度一般比较弱,以5~7月最多,8~9月次之,对牧畜业有一定影响。
  三、危害
  冰雹虽然岀现时间范围比较小,时间也不长,但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出现时常伴有大风、大(暴)雨、强降温和强雷电现象,常给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自治州每年受雹灾面积多达20余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1/4,减产粮食约2500万公斤。如1970年6月300,舟曲县一次冰雹受灾5个乡,降雹约30分钟,最大雹粒重100克左右,降后两天尚有余雹未溶化,是年粮食减产91-95万公斤;临潭县1967〜1980年全县冰雹受灾面积54.8万多亩,占总耕面积的13.3%。雹灾最严重的1978年,使临潭县受灾面积达8.5万多亩,占播种面积的31%.
  四、严重雹灾
  明弘治二年(1489年)四月,洮州卫雨雹,水涌三丈。
  弘治四年(1491年)四月,洮州卫降巨雹,水高三、四丈,漫城郭,漂房舍,田苗人畜多淹死。
  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陕西洮州冰雹杀禾,暴水至,人畜多漂溺死者。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西固分州(今舟曲)雹灾,清廷赈恤灾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洮州大雨雹,伤禾稼,以刘顺川(今流顺乡)地区为甚。
  同治二年(1863年),拉卜楞地区突降冰雹,旋降倾盆大雨,塔哇村许多居民财产遭受损失。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洮州旧洸堡一带,突降大雨雹,田禾受损严重。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二日,洮州地区东乡上占旗、石门口、北乡蒲峡里冰雹空前,小者如豆,大者如卵。乃至间杂大块冰碴,如倾如覆,盈天蔽野,各地山洪随之暴发,浪高数丈,田禾尽损,水淹村寨,人畜损伤尤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洮州遭大雹灾,朝廷令蠲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二十二日,洮州东乡雨雹及冰块,禾稼尽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十七日,洮州南乡大雨雹,杀禾稼殆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洮州北乡大雨雹,禾稼俱损。八月三日,又发大雨雹,酿成当年灾荒。
  1928年秋初,卓尼、临潭连降冰雹,庄稼严重被毁。
  1940年夏,临潭、卓尼连降冰雹,田禾被毁,粮食歉收。
  1947年6、7月间,甘肃省53县雹旱成灾。临潭、西固和卓尼部分地区遭受雹灾。临潭新城等三乡受灾人数4809人;西固南峪等乡镇受灾人数5420人; 卓尼洮北等5乡镇受灾人数5420人。
  同年,西固县因雨雹成灾而免征田赋两年。
  1957年7月11日 ,夏河县降雹,地面积雹5寸到1尺厚,雹粒大如鸡卵,重约7两。受灾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受灾之处,粮食绝收。
  1958年7月,临潭县岀现罕见雹灾,降雹长达2小时,地面积雹一尺余,小麦受灾严重。
  1960年,洮河流域、夏河县内降雹,全州受雹灾农田达161380亩。
  1961年6月,临潭县、龙迭县受雹灾,粮食作物受灾减产。
  1962年,夏河、碌曲、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降雹,粮食受灾减产。
  1964年,夏河县受雹灾农田面积占全县播种面积的30%。
  1965年7月,合作降雹如鸡卵,并伴有冰块,地面积雹厚度3〜4寸深。佐盖曼玛、卡加曼、扎油等地粮食颗粒无收,牧草被打光。冰雹打伤22人,打死打伤牲畜千余头(只)。
  1977年8月,合作地区降雹,地面积雹10厘米,农作物受灾面积6500多亩。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遭雹灾,受灾作物9.32万亩。1980年,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降雹受灾面积2.28万亩。
  1981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均遭雹灾,受灾面积3.80万亩。
  1982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地降雹,受灾面积10.73万亩。
  1983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雹灾,受灾面积21.04万亩。
  1984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遭受雹灾,受灾面积达17.32万亩。
  1985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遭冰雹袭击,受灾达面积8.52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7.86万亩。
  1987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16.36万亩。
  1988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20.52万亩。
  198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降雹,受灾面积6.38万亩。.1990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10.10万亩。
  第六节霜冻
  霜冻指短时间内温度下降到足以使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低温冻害。是甘南春、秋季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之一。
  一、霜冻时段
  早霜冻一年中,最长无霜冻期终止后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亦称初 (秋)霜冻,一般出现在下半年。
  晚霜冻最长无霜冻期开始前出现的霜冻称为晩霜冻,亦称终(春)霜冻,一般出现在上半年。二、霜冻成灾标准
  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当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一1.9℃时,可使农作物体内水分轻度结冰膨涨,对喜温作物及耐寒作物在抗寒力弱的生育阶段,有轻度冻害,称为轻霜冻。
  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当地面最低温度低于一2・0℃时,可使农作物体内水分结冰膨涨,对抗冻力弱的喜温作物全生育期均有危害,对耐寒作物在抗寒减弱的生育阶段也可造成明显的冻伤,为重霜冻。
  习惯上将地面最低温度高于一2.0℃的时段作为无重霜冻期,将一年中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的最长时段称为无霜期。
  三、时空分布
  各地早霜冻平均初日一般在8月下旬到9月下旬之间,舟曲在11月上旬。
  各地晚霜冻平均终日一般在4〜6月,玛曲、碌曲及夏河的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
  全州无霜冻期以舟曲最长,平均为215天,80%保证率日数200天;迭部、卓尼分别为128天、107天,80%保证率日数分别为116天、91天;临潭、夏河、合作为48~75天,80%保证率日数为31〜58天;玛曲、碌曲无霜冻期最短,平均为24〜29天,80%保证率日数1〜18天。
  全州各地的无重霜冻期中,舟曲为239天,80%保证率日数为223天;迭部、卓尼分别为166天和144天,80%保证率日数分别为141天和120天;玛曲43天,80%保证率日数22天;其余各地约80-110天,80%保证率日数在57〜92天之间。
  四、危害
  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轻重不等,重者可以冻死,轻者也会影响产量,早霜冻的危害比晚霜冻更为严重。早霜冻出现时间,正处伏秋时节,正值夏秋农作物灌浆至成熟期,抗低温的能力最弱,早霜冻影响籽料的成熟,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牧草正处生长旺盛时期,几经霜杀,会加速枯黄,营养价值大大下降, 且会导致牲畜疾病甚至死亡。晚霜冻主要影响春播粮食作物拔节、抽穗,油菜现蕾抽苔,牧草返青生长等。如1968年8月7日至14日的早霜冻,连续7天,地面最低温度低于一2.0℃,夏河、临潭、卓尼等地先后受霜冻影响,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冻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当年夏河县粮食亩产平均只有65公斤,比1967年亩产减少22公斤。临潭县当年粮食亩产平均72公斤,比1967年减产25公斤。
  五、重大霜冻灾害
  唐贞观元年(627年)秋八月,陇右诸州霜害稼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西固州(今舟曲)霜灾,清廷赈恤灾民。
  道光二十年(1840年),甘肃河州、洮州等5厅、州、县霜灾。
  1943年春秋两季,甘肃普遍岀现霜、旱、雹、虫等灾,州境洮河、大夏河流域受灾。
  1960年,洮河、大夏河流域霜冻,使163188亩农田受灾。
  1962年,甘南各县农作物大面积遭受霜冻灾害,夏河、临潭、卓尼3县受灾尤为严重,有65533亩农田受灾。
  1968年8月7日至140,夏河、临潭、卓尼等地出现霜冻,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1976年7月13日至16日、8月13日至150,夏河持续出现霜冻,全县受霜冻作物14.6万亩,占粮播面积的76.5%,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平均亩产从1975年的109公斤下降到当年的94公斤。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5县霜冻,受灾面积1.12万亩。1980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霜灾,受灾面积1.40万亩。1981年,临潭、舟曲县出现霜冻,受灾面积1.36万亩。
  1982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霜冻,受灾面积1-31万亩。
  1983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受霜冻灾害,重灾面积5.04万亩。
  1984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霜冻,受灾面积3.51万亩。1985年,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霜冻,受灾面积0.65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发生霜灾,受灾面积6.79万亩。
  1987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等县霜冻,受灾面积2.54万亩。
  1988年,卓尼、舟曲两县霜冻,受灾面积0.49万亩。
  1989年,夏河、舟曲两县霜冻,受灾面积2.02万亩。
  1990年,卓尼、舟曲两县发生霜冻,受灾面积0.49万亩。第七节地震灾害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正月,临洮地震。
  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正月,羌道县地震。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二月,陇西地震,波及洮州,败城廓、屋舍,压伤人众。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波及洮州,二郡山崩。
  唐开成四年(839年),吐蕃中地震。水泉涌,岷山崩,洮河逆流三日,水中发现巨大声响和亮光,鼠食稼,人疫死者相枕藉。
  会昌二年(842年),今碌曲地震。
  宋熙宁五年(1072年),洮西大地震。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闰四月,巩昌府兰、河、洮、岷四州地俱震,有声。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七月庚午,陇西洮州地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丙午,西固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西固城地震。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月二十日夜,拉卜楞地区发生较强烈地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拉卜楞地区一夜之间发生十八次地震,其它地方也发生五六次地震。
  道光二年(1822年),甘肃洮州等7厅、州、县地震,清廷贷放灾民口粮。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岷县、临潭发生6级地震,临潭被震村庄398户,震塌房屋941间,压死居民29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甘肃河州、洮州等五厅、州、县被震。
  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十、十二日,洮州等地发生地震。地面裂缝,城垣崩颓,房屋倒塌甚多,但人员伤亡不大。
  同年(1879年)五月中旬,阶州等州、县(包括今舟曲),地震至二十二日始定。其间或隔日微震,或连日稍震即止,城堡、庙宇、官署、民房多倾坏,伤毙多人。
  光绪八年(1882年),拉卜楞地区发生数次地震。光绪十三年(1887年),拉卜楞地区发生数次地震。因受其影响,此后数年粮食欠收。
  1920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海原、固原、西吉等58县发生8.5级地震,波及岷县、临潭、临夏、西固等地。
  1927年5月23日,武威、古浪发生7.5级强烈地震,波及甘南卓尼等地。
  1930年,今玛曲附近发生地震。
  1931年12月7日07时00分57秒,玛曲地震。
  1936年2月7日,甘肃西南地带发生地震。甘南临潭、卓尼、夏河等地受震,有地表裂缝,旧房倒塌现象。
  1960年2月3日舟曲地震,震级5.25级,烈度6度,城关震倒土房3间,墙3堵。官亭震倒旧房2间,其余墙壁裂缝,有山石崩落。
  1974年9月23日22时51分2.4秒,玛曲地震。震级5.6级,烈度7度,人感上下颠簸,壶盖等物跳起,黄河沿岸崩塌,河岸坡上有长10米、宽2厘米的地裂缝。河曲马场、辖曼、曼尔玛、姚尔卫等地老朽土墙有倒塌,屋顶烟囱少数倒塌,50%正规木架房门窗四角及砌体结合处产生细小裂缝,一般宽0.1~1厘米不等。
  1987年1月8日2时19分5.3秒,迭部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4°10/、东经103°14,(仪器)和北纬34°13\东经103°18,(宏观),震源深度11公里(仪带),.震级5.9级,烈度7米,地震发生在高山林区,有12头牦牛被砸死,5头砸伤,有4个藏族居住的村庄破坏较重。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