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质
分类号: P542
页数: 7
页码: 197-203
摘要: 本节讲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地质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构造
  州境地域属西秦岭褶皱带,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秦岭东西向构造。构造带位于州境中、南部,形成时期早,持续时间长,是州境主要的骨架构造。它经过各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来,更使南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经历了强烈的变动。
  以境内地层沉积分析,连续沉积或基本连续沉积时期大约从震旦系开始,至三迭系结束。地质构造呈浅海陆棚相沉积,间或有火山岩沉积及岩浆侵入。从三迭纪末期发生的间A型俯冲挤压,促使州境陆块缝合率先形成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在境内形成剧烈褶皱。燕山期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形成断块构造阶段。在局部形成山间凹陷和许多断裂盆地的同时,还接受了侏罗系或白垩系的陆相河湖沉积。期间,境内东西向构造带还有强烈活动,在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了武都山字型构造。州境南部地域处在武都山字型西翼前弧,并在迭部境内形成反射弧。位于阴山和秦岭两个东西向构造带之间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带也在中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其西翼前弧展向州境北部。
  州境的构造骨架由北至南分为4个叠瓦状构造大岩片,即北秦岭褶覆带(根部)、洮河褶冲带(后缘)、白龙江褶冲推覆带和巴西一一阿尼玛卿褶冲推覆带(前缘)。从州境构造骨架的空间展布分析,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东西向褶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切割次之。由此证明州境总体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同步,亦曾经过沉积、连续沉积、俯冲挤压、碰撞、断裂、推覆、叠加等长期运动演化,形成境内纵横交错的构造框架和较典型的5个构造区域。
  夏河、临潭、卓尼3县北部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等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横贯于州境北部,由东自西有莲花山、白石山、太子山、达里加山体平均海拔4200米。山顶一般呈长垣状,自印支运动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受蚀阶段。大部分山体基岩裸露,山峰沟谷间相对高差在500-1000米之间。
  夏河、临潭、卓尼、碌曲诸县侵蚀构造、构造剥蚀、侵蚀堆积的低山丘陵构造区该区位于州境太子山以南、迭山以北的广大地域。因受太子山南坡断裂带与迭山——西倾山北坡断裂带控制,中、东部地域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西部及迭山北坡山麓地带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相对高差在300〜500米之间。此区由于长期受蚀和构造作用,多呈现低丘残山、宽谷、盆地等蚀原相间的高山高原丘陵地貌特征。
  舟曲、迭部两县岷山迭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横跨迭部、舟曲两县,山体海拔平均4100米以上,最高处达4920米,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区内峰高谷狭,基岩裸露,由西向东的轴心谷-——白龙江河道与南北岸众多南北走向的沟谷形成交叉横切的地貌特征。在这一构造区的山间盆地中,分别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
  碌曲县西南部西倾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地势坦荡,沼泽发育。区内除广泛接受第四系堆积外,尕海盆地还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堆积。
  玛曲县阿尼玛卿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位于州境西南端.阿尼玛卿山峰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主峰海拔4806米,山体高耸,基岩裸露,冰斗冰川地貌特征明显,多为第四系堆积。山体西部及北坡间或有侏罗系及白垩系堆积.第四系冰川堆积局部可见。
  展布、贯穿、延伸于州境内较明显的褶皱带有:甘加一一新堡复背斜褶皱带、洮河复向斜褶皱带、西倾山——白龙江复背斜褶皱带、文县复向斜褶皱带、阿尼玛卿复背斜褶皱带、久治复向斜褶皱带等。
  贯穿州境的主要断裂带有:多合尔-——卓逊——闫家寺一一巴杰断裂带、尼日——华日果玛一一达里扎尼一纳杂南——录巴断裂带、西斜河一一玛曲 -卡坝一一羊布梁南一一插岗南一一瓜子沟断裂带和玛曲群强南一一齐哈玛断裂带等。
  贯穿州境的逆冲断裂有:前东湾——张冰、岷县——合作、迭山——则岔、温泉一一益哇、南坪——玛曲等。
  二、地层
  州境地层构造属巴颜喀喇一一秦岭地层区。区内根据地层构造分布、岩相建造、地质年代特征等又可分为4个地层分区。
  (一)北秦岭地层分区
  出露地层有第三系(上、下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三迭系(中、下统)、二迭系(上、下统)、石炭系(上、中统)、泥盆系(上统)等。
  第三系上统分布于夏河甘加、合作、卓尼康多上加岭、拉石山一带,属内陆湖泊一一河流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厚度在200-1474米之间。第三系下统分布于临潭县陈旗闫家寺一卓尼县柏林古麻河一带,属内陆河湖——山麓相堆积。其上部为紫红、暗红、灰绿色砂岩类泥岩;下部为砾岩和夹砾粗砂岩,厚度450米。
  白垩系下统分布在夏河甘加、红墙、桑布昂一带,属内陆河湖相碎屑岩夹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堆积,厚度750米。
  侏罗系分布在夏河前扎一带,属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堆积,厚度1100米。
  三迭系中统分布于卓尼藏巴哇柳林沟一带,属浅海 ——海陆交替相沉积,厚度570米;三迭系下统主要分布于夏河曲奥一白石崖——合作一一拉卜楞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4600米。
  二迭系上统分布于卓尼、临潭北部的锅麻滩——扎那山——牙布山——九甸峡一带,属海陆交替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深灰、灰绿色砾、砂、泥岩及炭质页岩夹煤线,厚度1300米;二迭系下统呈南、北两带,南带分布于阿米山-合作——腊利大山——闫家寺一带;北带分布于白石崖一一太子山——白石山一带。两带出露岩性由于受甘加一一新堡复背斜水下隆起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北带以灰岩为主,南带以砂质页岩和砂岩为主,厚度5480米。
  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夏河卡加沙格一卓尼上加岭——临潭冶力关一带;石炭系下统分布在卓尼下加岭一一尼木车——峡拉地一带。岩性均以厚层灰岩为主,夹有板页岩及砂岩等,厚度1940米。
  泥盆系上、下统均分布在夏河卡加沙格——卓尼下巴都一带,属河口三角洲——海陆交替相沉积,岩相上部以灰、灰黑色炭质板岩、灰岩为主;中部以深灰色板岩为主;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变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和粉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厚6800米。
  (二)南秦岭地层分区
  境内的出露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上、下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下、中统)、二迭系(上、下统)、三迭系(中、下统)、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上统)。
  南秦岭分区是境内地层出露最齐全的分区。其中第四系分布于区内几乎所有的沟谷、山坡、草地、沼泽及河谷滩阶地,由坡浅积、冲洪积、沼泽堆积构成,厚度1〜32米。
  第三系上统分布于夏河桑科滩一一达久滩——牙利吉——麦秀寺院一嘉茂贡一带及临潭城关一新城,碌曲拉仁关——尕秀一红科一迭山一带。属山麓——河湖相堆积,主要岩性为砾岩和砂岩.厚度差异较大,约在300-1600米之间。第三系下统分布于卓尼上甘藏一一卓逊一带,属内陆河湖一山麓相堆积,有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厚度430米。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碌曲李恰如——尕海——郎木寺及迭部电尕一一拉路一带,属内陆湖沼——山麓相堆积,厚度在200-1600米之间。
  侏罗系下、中统分布于碌曲财宝山——郎木寺一带,属陆相含煤碎屑岩夹火山岩堆积,厚度1470米。
  三迭系主要分布于夏河县南部、玛曲县北部及碌曲、临潭、卓尼3县大部地域,在州境内分布面积最广,分中统和下统,均属浅海一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100-20000米之间。
  二迭系上、下统分布于西倾山——迭部益哇——雷古山一带。出露地层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燧石和页岩,厚度100米。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西倾山一一碌曲东海——迭部益哇沟——黑拉——舟曲一带,上、中、下统出露发育齐全。上统厚250〜760米;中统厚350-680米;下统厚170—320米。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西倾山——迭部当多-一舟曲一带。上、中统属浅海相沉积;下统呈浅海一泻湖相和浅海——滨湖——三角洲相沉积,且多与下伏志留系形成连续沉积,发育齐全。岩相以上、中部碎屑岩段和下部碳酸盐岩构成,各段差异较大。
  志留系分布于迭部益哇沟——碌曲波海一带,是境内主要的含铀矿地层。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绢云母板岩,厚度2000米。
  奥陶系分布区与志留系分布区相同,岩性以千枚状板岩和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硅质岩和白云岩,厚度1100米。
  寒武系分布于碌曲拉尔玛一带,上、中、下统发育齐全。岩性以千枚岩和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硅岩和凝灰质板岩,是含汞、金矿的主要层位,厚度80〜200米。
  震旦系上统分布于碌曲拉尔玛一带,出露为硅岩夹板岩和凝灰质板岩,厚度1100米。
  (三)阿尼玛卿山分区
  出露地层有第三系(上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上统)和二迭系 (下统)。分布区域仅限于玛曲西北部黄河两岸阿尼玛卿山麓一带。其中第三系上统分布于阿米欧热塘一带,岩相为砖红色、浅红色砾岩和粘土岩夹钙质砂岩,厚度200米。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欧拉秀玛——鄂额一带,呈山间盆地堆积。从下而上有砾岩、砂岩、砂质粘土及夹砂岩构成,厚度500米。
  侏罗系上统分布于阿尼玛卿北坡纳美沟——欧拉一带,属内陆河湖相及山麓相堆积,岩性以各类砂岩为主,夹泥灰岩和砾岩,厚度1400米。
  二迭系下统分布于阿尼玛卿山体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1100〜2400米之间。
  (四)巴颜喀喇分区
  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和三迭系,分布于州境迭部县达拉一阿夏——舟曲县博峪铁坝一带。其中第四系分布于区内沟谷、山坡及草地沼泽中,属冲洪积、残坡积、草地沼泽堆积,由砾石、碎石、砂、亚砂土、腐殖土、淤泥及炭组成,厚度1〜40米。
  三迭系在区内发育齐全,出露地层完整,上、中、下统均有分布。上统属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中、下统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 厚度1000〜5300米。
  二、岩石
  (一)沉积岩
  境内岩石据地质学分沉积岩和岩浆岩两大类型。州内沉积岩主要由海、陆沉积作用及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以上古生界及三迭系最发育,厚度巨大,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偶夹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州内沉积岩地表分布面积占岩石分布总面积的80%以上。沉积岩在侏罗纪以前,主要为海、海陆交替火山喷发热水喷流作用形成的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夹火山岩;侏罗系、白垩系则为河湖、山麓及陆相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碎屑岩与火山岩;侏罗系局部含有煤层沉积;第三系为河湖、山麓堆积作用形成的碎屑岩夹少量碳盐岩与石膏层的山间盆地沉积;第四系为残坡积、沼泽、河流冲洪积作用形成碎石、砾石、砂、亚砂土、腐植土、淤泥及泥炭堆积,个别为冰川堆积。其出露厚度地质年代及岩性、岩相已在地层中述及。
  (二)岩浆岩
  岩浆岩在境内亦较发育,侵入期次多,出露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3%。其中以中浅成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为主;次为超浅成闪长玲岩,碱性岩类分布较少。岩浆活动以印支期、燕山期为主,加力东期次之,海西期(即华力西期)、喜玛拉雅期仅有少量出露。
  境内岩浆岩又据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不同期次特征的侵入岩体、岩脉、次火山岩岩及变质岩。
  侵入岩体州境内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各类侵入岩体共81个,出露总面积为928平方公里,其中最小的岩体出露面积为0.01平方公里,最大的岩体出露面积为424平方公里。这些岩体除少数呈岩基产出外,一般多呈岩株、岩枝状产出。呈岩墙、岩瘤、岩床、岩脉产出者少见。其中个别岩体具明显的分相外,一般无明显分相或不具分相。除个别岩体蚀变较强外,一般蚀变微弱或不具蚀变,但大多数岩体与围岩接触具明显的接触交代作用,岩体剥蚀仅属中等或较浅程度。依时代特征和地域划分,州境内侵入岩体的形成和岩相又可分4个构造特征:
  一是出露于州境舟曲憨班等地的加里东期侵入岩类,主要有角闪黑云斑状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二者成份相似,前者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具斑状结构。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硝石、磁铁矿及帘石;后者具花岗结构,暗色矿物含量少,副矿物仅含金红石及少量磷灰石。该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交代作用微弱,具角岩化,宽度只有数十米;二是出露于州境东南部海西期(华力西期)的侵入岩体,类型有超基性岩、辉绿岩、闪长岩、正长石、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石英闪长玢岩。其中除超基性岩和辉绿岩具明显辉绿粒状结构外,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矿物成份、结构及岩相十分相似。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硝石和少量钛铁矿类矿物金红石、白钛石、钛铁矿、锐钛矿及部分磷化物黄铁矿、砷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三是出露于州境北部、南部印支期及印支——燕山期的侵入岩体,主要岩类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以上岩石的矿物成份和结构基本相似,岩浆成份除平山岩体呈偏碱性外,其余均呈钙碱性;四是出露于州境北部及碌曲西南部的燕山期侵入岩体,主要岩类有橄榄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辉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其中除橄榄辉长岩具辉长结构外,其它岩类的矿物成份和结构基本相同。
  岩脉境内各类岩脉较发育,由基性至超酸性均有出露,以中酸性岩脉为主,多出露于州境北部与南部,通常分布于岩体附近或岩体中,属不期次岩浆岩的派生产出。岩脉多沿岩体节理、裂隙或顺层贯入,脉宽数十厘米至百余米不等,以1〜10米者多见,脉长数米至千余米。其类别有辉绿岩脉、辉绿玢岩脉、云斜煌玢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闪长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正长闪长岩脉、正长岩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斜长花岗斑岩脉、长英岩脉、石英斑岩脉等24种属。
  次火山岩仅出露于州境北部,分海西期次和燕山期次。其中海西期次分布于夏河勒尔南一带,以安山玢岩为主。岩带以长条状呈北西——西向展布,岀露面积2.65平方公里,属浅成岩枝,受断裂控制。其岩相呈灰绿、深灰、暗紫、紫红色,部分受强烈蚀变而呈黄褐色,斑状结构,基质具交织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辉石,含有少量角闪石。岩石具强烈绿泥石、蛇纹石、高岭土、绿帘石及碳酸盐化。围岩具绿帘石、大理岩、硅及角岩化。燕山期次主要分布于夏河前扎峡、黑箭岗一带,以英安斑岩为主,呈脉状顺层或截层贯穿于石炭系中统、二迭系下统及侏罗系地层中。呈北西一一北西西——近南北向展布。一般宽约1〜3米,最宽15米;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最长1500米。岩相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奥长石,含少量黑云母,亦有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者。
  变质岩州境内变质岩分别由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三种变质作用形成。区域变质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使境内志留系至三迭系地层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质。变质岩呈绿片岩相,其典型岩石是含绢云母和绿泥石的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结晶灰岩;接触变质是岩浆岩、火山岩与围岩接触时发生的各种变质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变质岩以硅灰石为主;动力变质岩是因受力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碎裂、变形、重结晶而产生,在境内多出露于地层断裂构造地带,有碎裂岩及糜棱岩等。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