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貌
分类号: P931.42
页数: 3
页码: 196-197
摘要: 本节讲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地貌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地貌

内容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版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境内山峦重迭,沟谷纵横,地形错综复杂。西南部的积石山系,西北部的西倾山系与南部的岷山——迭山山系形成州境地貌的主要构架。这些由西向东逶迤蜿蜒的高峻山峰与其间的高原阔地,构成了州境西、北、南面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主要地貌区域。境内仅舟曲县瓜子沟口为最低点,海拔1172米,处整个倾斜地势的东部箕口。综观全州地势,呈现三个地貌类区,即山原区、峡谷区与山地丘陵区。
  —、山原区
  山原区地处州境西部,地域包括玛曲县全境、碌曲县大部及夏河县部分地区,主要分界在郎木寺(碌曲)一一玛艾(碌曲)——甘加(夏河)以西。区内地势高兀,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积石山主脉由青海省延伸至境内玛曲县。西倾山脉分南、中、北支脉呈爪状雄踞州境,其南支由西向东延伸为碌曲、玛曲两县与四川省的界山;北支由西南向东北展布,成为州境西北部与青海省的界山;中支延伸州境腹地,大部缓坡地段构成境内中部的丘陵地貌。区内水源充沛,分别属境内三河一江的发源地或上游地带,水流平缓,切割微弱。大部分地表开阔平坦,起伏较小。在山体与河谷交接处形成许多缓坡和滩地,呈典型的山原地貌。区内除少部分裸岩山峰、水域或居民点外,大部分地表均有良好的植被覆盖,植物群落以灌丛和牧草为主;土壤以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疏松,土层沉积厚度均在50厘米以上,是州境内主要的优质天然牧场。
  二、高山峡谷区
  高山峡谷区以岷——迭山系与白龙江流域构成区域为主,位于州境洮河与白龙江分水岭以南,积石山、西倾山以东地区,包括迭部、舟曲两县全境。区内山峰高峻,西部主要的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山峰相对较低,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区内白龙江由西向东横贯两山之中,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白龙江水流湍急,地形切割剧烈,山势险绝,坡陡壁峭,沟谷幽深,峰巅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多在2000米左右.形成显著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域。区内山体阴坡均被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是州境内主要的林区。山体阳坡大部分由灌丛、阔叶灌木林、荆棘和杂草相嵌覆盖,多利用为草场;平缓地带间有农田分布;谷间河岸开阔处则有耕地和砂砾滩涂相间分布。森林地带主体土壤为暗棕壤和棕壤,农作物种植区主体土壤为褐土。
  三、山地丘陵区
  山地丘陵区位于州境积石-----西倾山原区以东,岷 ——迭高山峡谷区以北,包括临潭、卓尼两县全境及碌曲、夏河县部分地域,地处甘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地势东低西高,倾斜明显。如州境东部卓尼县藏巴哇乡海拔仅2000米,而西部碌曲、夏河部分地域的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有些山体主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该区内的另一地貌特征是山岭无定向连续,山体陡峭、平缓、浑圆不一,走向纵横交错,其间被盆地、河谷及夷平滩地错割分离,呈侵蚀构造的高原丘陵或中、高山地貌。区内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除主要峰脊和水流峡谷处有岩石、砂砾裸露外,大部分地区的山麓、谷坡的土壤覆盖层较厚,植被覆盖面积较广。阳山多生长灌木杂草,阴山生长乔木森林和乔、灌木混交林或森林与草地的相嵌分布。该区内有洮河、大夏河的上游干、支流分布,水网密集,呈树枝状伸展。西、南部多为天然牧地,东、北部多为耕地。洮河和大夏河干流区段多形成中高山峡谷地貌,南岸阴坡有大面积森林分布,亦是州境内主要的林区。北岸及河谷冲积滩地和阶地多为农田和草场,是境内主要的农牧兼营区。
  纵观全州地势,地表现状是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构造和地表风化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多种风化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凿填成如今西高东低,南北高山对峙, 中部相对低缓的地貌框架。
  第二节地质
  —、构造
  州境地域属西秦岭褶皱带,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秦岭东西向构造。构造带位于州境中、南部,形成时期早,持续时间长,是州境主要的骨架构造。它经过各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来,更使南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经历了强烈的变动。
  以境内地层沉积分析,连续沉积或基本连续沉积时期大约从震旦系开始,至三迭系结束。地质构造呈浅海陆棚相沉积,间或有火山岩沉积及岩浆侵入。从三迭纪末期发生的间A型俯冲挤压,促使州境陆块缝合率先形成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在境内形成剧烈褶皱。燕山期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形成断块构造阶段。在局部形成山间凹陷和许多断裂盆地的同时,还接受了侏罗系或白垩系的陆相河湖沉积。期间,境内东西向构造带还有强烈活动,在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了武都山字型构造。州境南部地域处在武都山字型西翼前弧,并在迭部境内形成反射弧。位于阴山和秦岭两个东西向构造带之间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带也在中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其西翼前弧展向州境北部。
  州境的构造骨架由北至南分为4个叠瓦状构造大岩片,即北秦岭褶覆带(根部)、洮河褶冲带(后缘)、白龙江褶冲推覆带和巴西一一阿尼玛卿褶冲推覆带(前缘)。从州境构造骨架的空间展布分析,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东西向褶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切割次之。由此证明州境总体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同步,亦曾经过沉积、连续沉积、俯冲挤压、碰撞、断裂、推覆、叠加等长期运动演化,形成境内纵横交错的构造框架和较典型的5个构造区域。
  夏河、临潭、卓尼3县北部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等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横贯于州境北部,由东自西有莲花山、白石山、太子山、达里加山体平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山原区
相关专题
高山峡谷区
相关专题
山地丘陵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