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23
颗粒名称: 地理志
分类号: P942.42
页数: 62
页码: 196-256
摘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版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境内山峦重迭,沟谷纵横,地形错综复杂。西南部的积石山系,西北部的西倾山系与南部的岷山——迭山山系形成州境地貌的主要构架。这些由西向东逶迤蜿蜒的高峻山峰与其间的高原阔地,构成了州境西、北、南面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主要地貌区域。境内仅舟曲县瓜子沟口为最低点,海拔1172米,处整个倾斜地势的东部箕口。综观全州地势,呈现三个地貌类区,即山原区、峡谷区与山地丘陵区。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地理志

内容

第一章地貌地质
  第一节地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版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境内山峦重迭,沟谷纵横,地形错综复杂。西南部的积石山系,西北部的西倾山系与南部的岷山——迭山山系形成州境地貌的主要构架。这些由西向东逶迤蜿蜒的高峻山峰与其间的高原阔地,构成了州境西、北、南面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主要地貌区域。境内仅舟曲县瓜子沟口为最低点,海拔1172米,处整个倾斜地势的东部箕口。综观全州地势,呈现三个地貌类区,即山原区、峡谷区与山地丘陵区。
  —、山原区
  山原区地处州境西部,地域包括玛曲县全境、碌曲县大部及夏河县部分地区,主要分界在郎木寺(碌曲)一一玛艾(碌曲)——甘加(夏河)以西。区内地势高兀,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积石山主脉由青海省延伸至境内玛曲县。西倾山脉分南、中、北支脉呈爪状雄踞州境,其南支由西向东延伸为碌曲、玛曲两县与四川省的界山;北支由西南向东北展布,成为州境西北部与青海省的界山;中支延伸州境腹地,大部缓坡地段构成境内中部的丘陵地貌。区内水源充沛,分别属境内三河一江的发源地或上游地带,水流平缓,切割微弱。大部分地表开阔平坦,起伏较小。在山体与河谷交接处形成许多缓坡和滩地,呈典型的山原地貌。区内除少部分裸岩山峰、水域或居民点外,大部分地表均有良好的植被覆盖,植物群落以灌丛和牧草为主;土壤以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疏松,土层沉积厚度均在50厘米以上,是州境内主要的优质天然牧场。
  二、高山峡谷区
  高山峡谷区以岷——迭山系与白龙江流域构成区域为主,位于州境洮河与白龙江分水岭以南,积石山、西倾山以东地区,包括迭部、舟曲两县全境。区内山峰高峻,西部主要的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山峰相对较低,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区内白龙江由西向东横贯两山之中,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白龙江水流湍急,地形切割剧烈,山势险绝,坡陡壁峭,沟谷幽深,峰巅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多在2000米左右.形成显著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域。区内山体阴坡均被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是州境内主要的林区。山体阳坡大部分由灌丛、阔叶灌木林、荆棘和杂草相嵌覆盖,多利用为草场;平缓地带间有农田分布;谷间河岸开阔处则有耕地和砂砾滩涂相间分布。森林地带主体土壤为暗棕壤和棕壤,农作物种植区主体土壤为褐土。
  三、山地丘陵区
  山地丘陵区位于州境积石-----西倾山原区以东,岷 ——迭高山峡谷区以北,包括临潭、卓尼两县全境及碌曲、夏河县部分地域,地处甘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地势东低西高,倾斜明显。如州境东部卓尼县藏巴哇乡海拔仅2000米,而西部碌曲、夏河部分地域的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有些山体主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该区内的另一地貌特征是山岭无定向连续,山体陡峭、平缓、浑圆不一,走向纵横交错,其间被盆地、河谷及夷平滩地错割分离,呈侵蚀构造的高原丘陵或中、高山地貌。区内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除主要峰脊和水流峡谷处有岩石、砂砾裸露外,大部分地区的山麓、谷坡的土壤覆盖层较厚,植被覆盖面积较广。阳山多生长灌木杂草,阴山生长乔木森林和乔、灌木混交林或森林与草地的相嵌分布。该区内有洮河、大夏河的上游干、支流分布,水网密集,呈树枝状伸展。西、南部多为天然牧地,东、北部多为耕地。洮河和大夏河干流区段多形成中高山峡谷地貌,南岸阴坡有大面积森林分布,亦是州境内主要的林区。北岸及河谷冲积滩地和阶地多为农田和草场,是境内主要的农牧兼营区。
  纵观全州地势,地表现状是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构造和地表风化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多种风化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凿填成如今西高东低,南北高山对峙, 中部相对低缓的地貌框架。
  第二节地质
  —、构造
  州境地域属西秦岭褶皱带,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秦岭东西向构造。构造带位于州境中、南部,形成时期早,持续时间长,是州境主要的骨架构造。它经过各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来,更使南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经历了强烈的变动。
  以境内地层沉积分析,连续沉积或基本连续沉积时期大约从震旦系开始,至三迭系结束。地质构造呈浅海陆棚相沉积,间或有火山岩沉积及岩浆侵入。从三迭纪末期发生的间A型俯冲挤压,促使州境陆块缝合率先形成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在境内形成剧烈褶皱。燕山期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形成断块构造阶段。在局部形成山间凹陷和许多断裂盆地的同时,还接受了侏罗系或白垩系的陆相河湖沉积。期间,境内东西向构造带还有强烈活动,在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了武都山字型构造。州境南部地域处在武都山字型西翼前弧,并在迭部境内形成反射弧。位于阴山和秦岭两个东西向构造带之间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带也在中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其西翼前弧展向州境北部。
  州境的构造骨架由北至南分为4个叠瓦状构造大岩片,即北秦岭褶覆带(根部)、洮河褶冲带(后缘)、白龙江褶冲推覆带和巴西一一阿尼玛卿褶冲推覆带(前缘)。从州境构造骨架的空间展布分析,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东西向褶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切割次之。由此证明州境总体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同步,亦曾经过沉积、连续沉积、俯冲挤压、碰撞、断裂、推覆、叠加等长期运动演化,形成境内纵横交错的构造框架和较典型的5个构造区域。
  夏河、临潭、卓尼3县北部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等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横贯于州境北部,由东自西有莲花山、白石山、太子山、达里加山体平均海拔4200米。山顶一般呈长垣状,自印支运动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受蚀阶段。大部分山体基岩裸露,山峰沟谷间相对高差在500-1000米之间。
  夏河、临潭、卓尼、碌曲诸县侵蚀构造、构造剥蚀、侵蚀堆积的低山丘陵构造区该区位于州境太子山以南、迭山以北的广大地域。因受太子山南坡断裂带与迭山——西倾山北坡断裂带控制,中、东部地域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西部及迭山北坡山麓地带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相对高差在300〜500米之间。此区由于长期受蚀和构造作用,多呈现低丘残山、宽谷、盆地等蚀原相间的高山高原丘陵地貌特征。
  舟曲、迭部两县岷山迭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横跨迭部、舟曲两县,山体海拔平均4100米以上,最高处达4920米,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区内峰高谷狭,基岩裸露,由西向东的轴心谷-——白龙江河道与南北岸众多南北走向的沟谷形成交叉横切的地貌特征。在这一构造区的山间盆地中,分别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
  碌曲县西南部西倾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地势坦荡,沼泽发育。区内除广泛接受第四系堆积外,尕海盆地还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堆积。
  玛曲县阿尼玛卿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该区位于州境西南端.阿尼玛卿山峰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主峰海拔4806米,山体高耸,基岩裸露,冰斗冰川地貌特征明显,多为第四系堆积。山体西部及北坡间或有侏罗系及白垩系堆积.第四系冰川堆积局部可见。
  展布、贯穿、延伸于州境内较明显的褶皱带有:甘加一一新堡复背斜褶皱带、洮河复向斜褶皱带、西倾山——白龙江复背斜褶皱带、文县复向斜褶皱带、阿尼玛卿复背斜褶皱带、久治复向斜褶皱带等。
  贯穿州境的主要断裂带有:多合尔-——卓逊——闫家寺一一巴杰断裂带、尼日——华日果玛一一达里扎尼一纳杂南——录巴断裂带、西斜河一一玛曲 -卡坝一一羊布梁南一一插岗南一一瓜子沟断裂带和玛曲群强南一一齐哈玛断裂带等。
  贯穿州境的逆冲断裂有:前东湾——张冰、岷县——合作、迭山——则岔、温泉一一益哇、南坪——玛曲等。
  二、地层
  州境地层构造属巴颜喀喇一一秦岭地层区。区内根据地层构造分布、岩相建造、地质年代特征等又可分为4个地层分区。
  (一)北秦岭地层分区
  出露地层有第三系(上、下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三迭系(中、下统)、二迭系(上、下统)、石炭系(上、中统)、泥盆系(上统)等。
  第三系上统分布于夏河甘加、合作、卓尼康多上加岭、拉石山一带,属内陆湖泊一一河流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厚度在200-1474米之间。第三系下统分布于临潭县陈旗闫家寺一卓尼县柏林古麻河一带,属内陆河湖——山麓相堆积。其上部为紫红、暗红、灰绿色砂岩类泥岩;下部为砾岩和夹砾粗砂岩,厚度450米。
  白垩系下统分布在夏河甘加、红墙、桑布昂一带,属内陆河湖相碎屑岩夹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堆积,厚度750米。
  侏罗系分布在夏河前扎一带,属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堆积,厚度1100米。
  三迭系中统分布于卓尼藏巴哇柳林沟一带,属浅海 ——海陆交替相沉积,厚度570米;三迭系下统主要分布于夏河曲奥一白石崖——合作一一拉卜楞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4600米。
  二迭系上统分布于卓尼、临潭北部的锅麻滩——扎那山——牙布山——九甸峡一带,属海陆交替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深灰、灰绿色砾、砂、泥岩及炭质页岩夹煤线,厚度1300米;二迭系下统呈南、北两带,南带分布于阿米山-合作——腊利大山——闫家寺一带;北带分布于白石崖一一太子山——白石山一带。两带出露岩性由于受甘加一一新堡复背斜水下隆起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北带以灰岩为主,南带以砂质页岩和砂岩为主,厚度5480米。
  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夏河卡加沙格一卓尼上加岭——临潭冶力关一带;石炭系下统分布在卓尼下加岭一一尼木车——峡拉地一带。岩性均以厚层灰岩为主,夹有板页岩及砂岩等,厚度1940米。
  泥盆系上、下统均分布在夏河卡加沙格——卓尼下巴都一带,属河口三角洲——海陆交替相沉积,岩相上部以灰、灰黑色炭质板岩、灰岩为主;中部以深灰色板岩为主;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变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和粉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厚6800米。
  (二)南秦岭地层分区
  境内的出露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上、下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下、中统)、二迭系(上、下统)、三迭系(中、下统)、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上统)。
  南秦岭分区是境内地层出露最齐全的分区。其中第四系分布于区内几乎所有的沟谷、山坡、草地、沼泽及河谷滩阶地,由坡浅积、冲洪积、沼泽堆积构成,厚度1〜32米。
  第三系上统分布于夏河桑科滩一一达久滩——牙利吉——麦秀寺院一嘉茂贡一带及临潭城关一新城,碌曲拉仁关——尕秀一红科一迭山一带。属山麓——河湖相堆积,主要岩性为砾岩和砂岩.厚度差异较大,约在300-1600米之间。第三系下统分布于卓尼上甘藏一一卓逊一带,属内陆河湖一山麓相堆积,有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厚度430米。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碌曲李恰如——尕海——郎木寺及迭部电尕一一拉路一带,属内陆湖沼——山麓相堆积,厚度在200-1600米之间。
  侏罗系下、中统分布于碌曲财宝山——郎木寺一带,属陆相含煤碎屑岩夹火山岩堆积,厚度1470米。
  三迭系主要分布于夏河县南部、玛曲县北部及碌曲、临潭、卓尼3县大部地域,在州境内分布面积最广,分中统和下统,均属浅海一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100-20000米之间。
  二迭系上、下统分布于西倾山——迭部益哇——雷古山一带。出露地层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燧石和页岩,厚度100米。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西倾山一一碌曲东海——迭部益哇沟——黑拉——舟曲一带,上、中、下统出露发育齐全。上统厚250〜760米;中统厚350-680米;下统厚170—320米。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西倾山——迭部当多-一舟曲一带。上、中统属浅海相沉积;下统呈浅海一泻湖相和浅海——滨湖——三角洲相沉积,且多与下伏志留系形成连续沉积,发育齐全。岩相以上、中部碎屑岩段和下部碳酸盐岩构成,各段差异较大。
  志留系分布于迭部益哇沟——碌曲波海一带,是境内主要的含铀矿地层。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绢云母板岩,厚度2000米。
  奥陶系分布区与志留系分布区相同,岩性以千枚状板岩和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硅质岩和白云岩,厚度1100米。
  寒武系分布于碌曲拉尔玛一带,上、中、下统发育齐全。岩性以千枚岩和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硅岩和凝灰质板岩,是含汞、金矿的主要层位,厚度80〜200米。
  震旦系上统分布于碌曲拉尔玛一带,出露为硅岩夹板岩和凝灰质板岩,厚度1100米。
  (三)阿尼玛卿山分区
  出露地层有第三系(上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上统)和二迭系 (下统)。分布区域仅限于玛曲西北部黄河两岸阿尼玛卿山麓一带。其中第三系上统分布于阿米欧热塘一带,岩相为砖红色、浅红色砾岩和粘土岩夹钙质砂岩,厚度200米。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欧拉秀玛——鄂额一带,呈山间盆地堆积。从下而上有砾岩、砂岩、砂质粘土及夹砂岩构成,厚度500米。
  侏罗系上统分布于阿尼玛卿北坡纳美沟——欧拉一带,属内陆河湖相及山麓相堆积,岩性以各类砂岩为主,夹泥灰岩和砾岩,厚度1400米。
  二迭系下统分布于阿尼玛卿山体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1100〜2400米之间。
  (四)巴颜喀喇分区
  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和三迭系,分布于州境迭部县达拉一阿夏——舟曲县博峪铁坝一带。其中第四系分布于区内沟谷、山坡及草地沼泽中,属冲洪积、残坡积、草地沼泽堆积,由砾石、碎石、砂、亚砂土、腐殖土、淤泥及炭组成,厚度1〜40米。
  三迭系在区内发育齐全,出露地层完整,上、中、下统均有分布。上统属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中、下统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 厚度1000〜5300米。
  二、岩石
  (一)沉积岩
  境内岩石据地质学分沉积岩和岩浆岩两大类型。州内沉积岩主要由海、陆沉积作用及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以上古生界及三迭系最发育,厚度巨大,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偶夹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州内沉积岩地表分布面积占岩石分布总面积的80%以上。沉积岩在侏罗纪以前,主要为海、海陆交替火山喷发热水喷流作用形成的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夹火山岩;侏罗系、白垩系则为河湖、山麓及陆相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碎屑岩与火山岩;侏罗系局部含有煤层沉积;第三系为河湖、山麓堆积作用形成的碎屑岩夹少量碳盐岩与石膏层的山间盆地沉积;第四系为残坡积、沼泽、河流冲洪积作用形成碎石、砾石、砂、亚砂土、腐植土、淤泥及泥炭堆积,个别为冰川堆积。其出露厚度地质年代及岩性、岩相已在地层中述及。
  (二)岩浆岩
  岩浆岩在境内亦较发育,侵入期次多,出露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3%。其中以中浅成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为主;次为超浅成闪长玲岩,碱性岩类分布较少。岩浆活动以印支期、燕山期为主,加力东期次之,海西期(即华力西期)、喜玛拉雅期仅有少量出露。
  境内岩浆岩又据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不同期次特征的侵入岩体、岩脉、次火山岩岩及变质岩。
  侵入岩体州境内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各类侵入岩体共81个,出露总面积为928平方公里,其中最小的岩体出露面积为0.01平方公里,最大的岩体出露面积为424平方公里。这些岩体除少数呈岩基产出外,一般多呈岩株、岩枝状产出。呈岩墙、岩瘤、岩床、岩脉产出者少见。其中个别岩体具明显的分相外,一般无明显分相或不具分相。除个别岩体蚀变较强外,一般蚀变微弱或不具蚀变,但大多数岩体与围岩接触具明显的接触交代作用,岩体剥蚀仅属中等或较浅程度。依时代特征和地域划分,州境内侵入岩体的形成和岩相又可分4个构造特征:
  一是出露于州境舟曲憨班等地的加里东期侵入岩类,主要有角闪黑云斑状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二者成份相似,前者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具斑状结构。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硝石、磁铁矿及帘石;后者具花岗结构,暗色矿物含量少,副矿物仅含金红石及少量磷灰石。该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交代作用微弱,具角岩化,宽度只有数十米;二是出露于州境东南部海西期(华力西期)的侵入岩体,类型有超基性岩、辉绿岩、闪长岩、正长石、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石英闪长玢岩。其中除超基性岩和辉绿岩具明显辉绿粒状结构外,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矿物成份、结构及岩相十分相似。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硝石和少量钛铁矿类矿物金红石、白钛石、钛铁矿、锐钛矿及部分磷化物黄铁矿、砷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三是出露于州境北部、南部印支期及印支——燕山期的侵入岩体,主要岩类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以上岩石的矿物成份和结构基本相似,岩浆成份除平山岩体呈偏碱性外,其余均呈钙碱性;四是出露于州境北部及碌曲西南部的燕山期侵入岩体,主要岩类有橄榄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辉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其中除橄榄辉长岩具辉长结构外,其它岩类的矿物成份和结构基本相同。
  岩脉境内各类岩脉较发育,由基性至超酸性均有出露,以中酸性岩脉为主,多出露于州境北部与南部,通常分布于岩体附近或岩体中,属不期次岩浆岩的派生产出。岩脉多沿岩体节理、裂隙或顺层贯入,脉宽数十厘米至百余米不等,以1〜10米者多见,脉长数米至千余米。其类别有辉绿岩脉、辉绿玢岩脉、云斜煌玢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闪长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正长闪长岩脉、正长岩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斜长花岗斑岩脉、长英岩脉、石英斑岩脉等24种属。
  次火山岩仅出露于州境北部,分海西期次和燕山期次。其中海西期次分布于夏河勒尔南一带,以安山玢岩为主。岩带以长条状呈北西——西向展布,岀露面积2.65平方公里,属浅成岩枝,受断裂控制。其岩相呈灰绿、深灰、暗紫、紫红色,部分受强烈蚀变而呈黄褐色,斑状结构,基质具交织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辉石,含有少量角闪石。岩石具强烈绿泥石、蛇纹石、高岭土、绿帘石及碳酸盐化。围岩具绿帘石、大理岩、硅及角岩化。燕山期次主要分布于夏河前扎峡、黑箭岗一带,以英安斑岩为主,呈脉状顺层或截层贯穿于石炭系中统、二迭系下统及侏罗系地层中。呈北西一一北西西——近南北向展布。一般宽约1〜3米,最宽15米;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最长1500米。岩相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奥长石,含少量黑云母,亦有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者。
  变质岩州境内变质岩分别由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三种变质作用形成。区域变质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使境内志留系至三迭系地层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质。变质岩呈绿片岩相,其典型岩石是含绢云母和绿泥石的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结晶灰岩;接触变质是岩浆岩、火山岩与围岩接触时发生的各种变质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变质岩以硅灰石为主;动力变质岩是因受力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碎裂、变形、重结晶而产生,在境内多出露于地层断裂构造地带,有碎裂岩及糜棱岩等。第二章山脉
  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境因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早在印支期就已褶皱成山,形成西秦岭褶皱带。又经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境内形成复杂的山体凹陷和断陷盆地。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后,新构造运动在境内加剧,断裂活动频繁,新的侵蚀和剥蚀构造使境内的地层进一步发生演化,形成今日重峦叠嶂,沟谷纵横的地貌景观。境内的山脉主要有西倾山脉、阿尼玛卿山脉、岷山山脉三条,分别展布于州境北、中、南部。三条大山脉均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其中南北部山脉呈北西——西向展布,南北对峙,最高的山峰海拔达4920米,海拔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形成南北对峙的天然屏障。中部山脉延伸至州境腹地,海拔虽相对低缓,但区域断裂纵横交错,形成许多零碎构造,产生众多南北向局部性山体,山峰海拔多在3500米左右。
  第一节西倾山脉
  西倾山属昆仑山一一巴颜喀拉山东北边缘余脉,位于州境西部,从青海省延伸至境内,形成洮河与白龙江——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关于西倾山名,最早可见于《禹贡》。另如《山海经》、《前汉书》、《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藏语称“碌恰布惹”,意为“出圣水之山”。
  西倾山脉延伸至州境后析为南、中、北三支,自西向东呈龙爪状展布。是州境山体占据面积最大,山脉支系最多,走向错综复杂,历史名山最多的主要山脉。
  —、北支
  西倾北支自西向东由达里加山——太子山一白石山一一莲花山——侯旗大山等山峰形成山系,略呈西北——东南向长垣状展布,是州境北部屏障,山北分别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定西地区接壤。整个山系海拔均在3500米以上,较高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各山体海拔3000米以上部分大部为裸岩,峰巅多有夷平面。
  达里加山位于夏河县甘加乡、曲奥乡境内。山体西北部分别与青海省循化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山体向东延伸至土门关与太子山相连,主峰高4636米。
  太子山藏语称为“阿尼念青”,宋时与白石山统称为露骨山,因其东脉与卓尼境内的白石山逶迤相接,山体咚岩裸露,高入云表,冬夏积雪皑皑,数百里外皆可望见,故《水经注》与《甘肃通志》中均记为白石山、雪山。太子山依其西北——东南向延伸,自西北到东南有大小数峰:登波山,海拔3368米,位于夏河县曲奥乡境内;公太子山,高4162米,母太子山(藏语称阿乃玛玛),高4332米,猪嘴山,高4304米,修季克卡,高3756米,以上诸山均在夏河县上卡加乡境内;阿尼威当山,高4062米,扎格尔杂,高3908米,召见卡,高4027米,早胜日吾钦,高3641米,围子山,高3791米,以上诸山峰均在卓尼县康多乡境内。
  白石山位于州境卓尼县康多乡境内,海拔高3908米,因其山体大部为裸露的石灰岩,植被覆盖面积小,长年积雪不化故名。白石山迤东的山峰有:达哇勒干,高3542米,保儿子山,高3566米,尖石山,高3786米,哥尔隆卡,高4045米,花岩山,高3419米,以上诸峰均在卓尼县康多乡境内或与临夏州和政、康乐两县接壤之处。
  莲花山位于临潭县八角乡境内,主峰海拔高3579米,因其由五座山峰环拱形似莲花故名,是州境内举行“花儿会”的名山胜景和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东西侧山峰有:庙花山、牙扎大崖、老爷山、兰家山、牙布山等,诸山分别位于临潭县八角乡、羊沙乡、冶力关乡境内,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
  侯旗大山位于卓尼县藏巴哇乡境内,是州境东北部与定西地区的界山。其山虽属西倾北支余脉,但在莲花山迤东被洮水切断,形成有名的九甸峡。侯旗大山主峰海拔高3888米,从西向东呈长垣状起伏,形成笔架形山峰,主峰为中段,西段亦称白石山,高3926米;东段亦称露骨山,高3941米,迤东绵延入漳县、渭源县境内。
  二、中支
  西倾山中支自夏河县科才乡境内分支后由西向东延伸,由加威也卡一一阿米公洪一腊利大山——斜藏大山一一大石山——业利大山等山峰组成山系。该支山系从州境最西端起,呈西——东向展布,东西贯穿州境腹地夏河、卓尼、临潭3县境。中支山系各山体与南、北支山体比较,海拔、坡度相对低缓,除个别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外,其余山峰均在3500米左右,山体浑圆,低山相拥,沟坡开阔平缓,土壤肥沃,植被覆盖度高,为境内主要的牧业区。
  加威也卡位于夏河县科才乡境内,是中支山系分支的首座山峰,主峰海拔高4221米,迤东有完克拉卡,高4241米,位于夏河县牙利吉乡境内。
  阿米公洪位于夏河县阿木去乎乡北部,主峰海拔高4249米。其与迤西的完克拉卡、加威也卡两山逶迤相连,成为西倾中支西段海拔最高的山峰。
  腊利大山位于卓尼县完冒乡与夏河县佐盖曼玛乡之间,主峰冬日阿位于卓尼县境,海拔高3802米;山体南北坡均为开阔的牧地。
  斜藏大山位于卓尼县境内,西与腊利大山相连。迤东依次有斜藏大山,主峰台欠日海拔高4004米;扎尔那,主峰美日高3994米。两山浑然相连,山巅有夷平面,坦荡开阔,土层肥厚,是卓尼县主要的天然牧场之一。周围缓坡低山连通,环拱延绵,水源充足,牧草丰茂。
  大石山位于临潭县新城、羊沙、石门诸乡与卓尼县恰盖、申藏诸乡的插花地带。迤西有长岭坡,高3644米;兔石山,高3523米;大石山,主峰高3513米;迤东有后山坡,高3526米。
  业利大山主峰高3533米,与迤西的小白石山(高3356米)相对峙,分别位于卓尼县境内的柏林、洮砚乡,是西倾中支最东端的山峰,迤东入定西地区漳县境。
  三、南支
  西倾南支为西倾山主体山系,自西向东由西倾山——李恰如山——才波杂干——华尔干——光盖山一一迭山等主要山峰构成南支山系。其走向分西、中、东三段,西段山峰呈西北一一东南走向;中段呈西南——东北走向;东段山峰呈西——东走向。整条山系山峰高兀,沟谷幽深,主要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山体海拔3500米以上部分均为裸岩,其余山体阴坡大多有茂密的森林覆盖,阳坡有灌丛、杂草相间,植被覆盖度高。西倾南支既是境内洮河和白龙江的分水岭,又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西倾山山峰主体位于州境玛曲、碌曲两县之间,西端延伸至青海省境内。整个山体呈西北——东南向展布,主峰哲格拉臣肖位于玛曲县尼玛乡境内,海拔髙4510米。李恰如山该山与西倾同脉异峰,呈钳状展布。山体位于碌曲县李恰如牧场附近尕海乡境。主峰格本喀恰(亦称赛曲合)海拔高4339米。李恰如山为西倾山中、南支的交汇点,其西脉延伸至夏河县科才乡境与达参杂玛日汇合,迤北至加威也卡山形成西倾中支;东脉迤东与西倾南支于郭莽梁汇合。
  郭莽梁位于碌曲县郎木寺乡境内,分西、东两峰,西峰巴列布恰拉海拔高4045米;东峰德合拉布则海拔高4190米。郭莽梁从郎木寺折向东北,有董家才山,主峰高4042米。
  才波杂干汉语译为财宝山。主峰杂干恰拉位于碌曲县境,海拔高4157米。迤东有阿米达勒山,主峰杂日干海拔高3882米,是该山系从碌曲延伸至卓尼县境的首座山峰。
  华尔干位于卓尼县尼巴乡境内,主峰称拿欠卡(亦称达尼杂果),海拔高4321米。华尔干周围一脉数峰,其名称有德隆伊嘎玛,高4092米;华尔,高3979米;姜欠杂日干,高3860米;割瓦隆,高4162米;达尼杂果,高4458米等。其中各峰因海拔高度各异而并录于此,以正各类地图标名的差异。
  光盖山因该山峰海拔3300米以上处均为裸露的石灰岩,长年积雪皑皑故名。其主峰久波隆(亦称久波光卡)位于卓尼县卡车乡境内,海拔高4663米,部分山巅高度达4700米,为州境内第二高山。
  迭山迭山位于州境卓尼县与迭部县交界之处,习惯上将其迤西的华尔干山,光盖山统称为迭山,取山体重叠连绵之意。迭山为州境内第一大山,其主峰扎伊克(亦称措美)位于卓尼县木耳乡与迭部县桑巴乡之间,海拔高4920米,海拔高度居群峰之首。迭山山系是西倾南支东段的别称,其大部山体海拔3500米以上均为裸岩,长年积雪。《洮州厅志》所录洸州八景之一的“雪横迭山”即是对此壮丽景观的写照。
  迭山山体南北两坡均为叶脉状沟谷呈南北向展布,海拔3200米以下均有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是州境内面积最大的森林区。
  迭山山系迤东延伸至迭部县境后山脉偏向东南,主要山峰有:纳杂,海拔高4425米;大西山,高3807米;普乍山,高3718米;端耀山,高4076米;莫兰木山,高4455米。
  雷古山亦称露骨山,是西倾南支在州境最东端的山峰,位于舟曲县坪定乡与宕昌县新城子乡交界处,主峰海拔高4037米。其山迤西沿舟曲、宕昌两县交界处还有葱地山,高3946米;黄家路山,高3959米。雷古山迤东延伸出州境入宕昌县。第二节阿尼玛卿山脉
  阿尼玛卿山脉属昆仑山中支余脉,史称积石山。西起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东北,东南延伸至州境玛曲县乔科滩。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展布。主峰玛卿岗日位于青海果洛境内,海拔高达7160米(辞海中记为6282米)阿尼玛卿山脉的东段深入至玛曲县腹地,贯穿县境欧拉秀玛、木西合、欧拉、阿万仓、曼尔玛5乡境。阿尼玛卿山迫使黄河沿山体南、东、北——整个玛曲县境绕了一个马蹄形大转弯,形成举世闻名的黄河首曲。
  阿尼玛卿山又是藏区八大雪峰之一,在藏区被视为栖息玛卿神的神山(藏语之音译。阿尼为老爷,玛卿即山神)。其山体高兀,岩石裸露,山腰至顶长年积雪,虽炎夏不消,堆积成冰。山腰之下丘陵环拱,地势坦荡,绿草如茵.为州内主要的天然草场。
  历史上对阿尼玛卿山名时有混淆,曾称为昆仑山,或与河州以西的唐述山相混并称积石山。据历代史地学者专家考证,阿尼玛卿山虽隶昆仑山支脉,但已形成独立山系,且方位与昆仓山主峰相去甚远,应以积石山或大积石山名称为准。
  阿尼玛卿山脉在州内玛曲县境形成众多山峰,以乔木各尔山最高,海拔4806米;海拔在4500米以上者有:瓦郎达日宗木,高4448米;色马洞烘,高4614米;曼曲卡,高4646米;措隆扎甲,高4648米;果尔杂,高4664米;果尔纳,高4656米;交玛,高4530米;交宗杂玛尔,高4715米;拉日玛,高4500米。
  海拔在4000米以上者有:郎玛秀米卡,高4380米;哈加卡,高4147米;格曲乎,高4037米;欧姆山,高4024米。
  海拔在4000米以下者主要有:扎西拉则,高3892米;阿米欧拉,高3626米;加木赤直合玛尔,高3959米;扎布拉,高3727米;曲麦孜合锐,高3592米;贡扎布则,高3534米;色瑞拉布则,高3612米;卫当山,高3516米;拉布则盖拉,高3547米;纳合扫玛,高3702米;加哇卡,高3850米;晒松木玛,高3887米;多钦日塞玛,高3858米;日替,高3761米等。
  以上诸峰名称及海拔高度均依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名办公室1989年编绘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图》为据。第三节岷山山脉
  岷山山系属巴颜喀拉山余脉,藏语称“岷日”,由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延伸入甘南州境内白龙江南岸。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展布,自西向东依次由阿嘎尔——佩尔热更一一坦纳克卡——旦巴哲西——羊布梁——白马池梁等山峰构成州境东南部山系,其区域位置分布于迭部、舟曲两县境。岷山山体高兀陡峭,叠峰绵亘。山巅峰顶均为裸岩,沟谷狭深,水流湍急,山谷相对高差平均在2500米左右,是境内切割最剧烈的山区。
  阿嘎尔位于迭部县电尕、达拉乡境,山体呈北一一南走向,是岷山山系在境内的西段,主峰阿嘎尔,海拔高4282米,邻近又有马莫等3座山峰与之相连,与主峰连绵呈南北向展布,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成为州境迭部县西部与四川省的界山。
  佩尔热更位于迭部县达拉乡境内,主峰海拔高4062米。岷山自佩尔热更为始,山脉走向呈东西向展布,邻近的主要山峰有:莫嘎德嘎,高3908米;尼玛,咼4036米。
  坦纳克卡位于迭部县达拉乡境内,主峰高4302米。岷山山脉在坦纳克卡附近向北曲屈为半园弧,与位于阿夏乡境的洛久杂东、西对峙。洛久杂主峰海拔高4378米,是岷山山系最高的山峰。
  旦巴哲西岷山山脉自洛久杂又向正东方向延伸,呈长垣状展布于甘川交界之处。主峰旦巴哲西海拔高4350米。迤东有卓莫脑,高3947米;泡吾突,高4248米,均在迭部县多儿乡境内。
  羊布梁历史上称羊膊岭,是对羊布梁、青山梁、总梁的统称。该山体分南、中、北三段,山脉呈南、北斜向展布,北段称羊布梁,是境内迭部、舟曲两县之界山;中段称青山梁,位于舟曲和四川南坪县之间,成为区内白龙江与白水江的分水岭。羊布梁主峰海拔高4163米,与之并峙的山峰肖奥吕高4074米。两峰均位于迭部县多儿乡与舟曲县曲瓦、大峪乡之间。青山梁主峰海拔高4479米;邻近又有草滩
  碥,髙3887米;葱花坪,高3271米;黑山梁子,高3969米等。南段又称总梁,主峰木头岭高4032米。总梁取意舟曲县境腹地众多山梁均与之连绵汇集。如山体高大,叠峰险峻的有插岗梁,西段高3979米,东段咼3715米;拱坝梁,咼3700米;禅坪山,高3600米等。尤其是位于舟曲县插岗乡与拱坝乡南、博峪乡北的插岗岭是境内山体面积最大的山岭之一,山上有山,岭上叠岭,登无止境。当地俗称其为“二十四个亮晃晃”,即登一峰巅,眼界一亮,周而复始者十数次方能攀越此岭。
  擂鼓山位于州境最东端的舟曲县铁坝乡境内,迤西有穷药山等山峰,海拔高度均在3700米左右,迤东出州境与武都摩天岭相接,是岷山山系在境内的东段余脉。
  岷山山脉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元代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的足迹,又有1935年红军翻越大雪山入迭部境,胜利到达陕北的壮举。毛泽东“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诗句更为岷山留下了辉煌的碑铭。
  第三章河流
  甘南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洮河、大夏河和白龙江(统称三河一江),分属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属黄河水系;白龙江流域属长江水系。其中洮河、大夏河又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白龙江属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州境所辖的玛曲、碌曲、卓尼、临潭、夏河5县境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黄河(首曲)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迭部、舟曲两县全境及碌曲县的郎木寺一带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为白龙江。
  第一节黄河
  一、干流
  黄河干流从青海省久治县境注入州境玛曲县内。因藏语称黄河为“玛曲”, 意为“源自玛卿神山的河”;又因黄河首曲将县境围绕在内,县名由此而得。黄河进入玛曲县境后向东南流经玛曲县属木西合、阿万仓、齐哈玛、采日玛4乡境后折向北流,经曼尔玛乡后因受西倾山的阻挡又折向西流,经尼玛、欧拉、欧拉秀玛3乡境后重入青海省河南、玛沁两县境内。黄河在州境区段从南、东、北三面环绕玛曲,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个弯曲部。在州境流程433公里,河床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河面最宽处达350米,最窄处亦有80米;平均流速每秒1.2〜1.5米;平均水深3米左右。
  黄河玛曲段水文情况表
  黄河干流从玛曲县木西合乡木拉以西入境后,沿阿尼玛卿山南向东蜿蜒迂回。此处河岸纵坡小,河水主流水弦左右移动频繁,流速缓慢。该段河面宽150〜300米,平均水深2米,平均流速每秒1.8米。黄河又向东穿流于阿万仓境内的俄代山北与贡赛堪木日多滩之间,此处地势平坦,河岸线极低,河水落差最小, 水流不畅,形成许多河汊、水潭和沼泽地。河水从县畜牧站开始东南流至齐哈玛河段,河面宽150-200米,水深2米,平均流速每秒1.5米。黄河从采日玛乡境向东流,沿途形成大量河汊、河心绿洲和乃尔莫乔、香岗乔、诺尔休、日兰都等大面积的沼泽地,使文保滩、万延滩、扎西滩等牧场腹地遍布沼泽、泥淖。黄河从文保滩东南边缘开始折向北流,流经曼尔玛、尼玛两乡境,沿途又形成郎曲乔尔干等大面积的沼泽地。这段河流由于地势平坦,河面宽阔,平均流速每秒仅1米左右。
  据尼玛水文站统计,黄河在尼玛站附近的枯水期河面宽287米,水深1.2米,流速每秒0.83米;常水期河宽300米,水深1.74米,流速每秒0.88米; 洪水期河宽330米,水深4.5米,流速每秒1.6米。黄河在尼玛乡境玛曲县城附近由于受西倾南支山脉的阻挡而掉头向西北流,途经尼玛、欧拉、欧拉秀玛3乡境,于欧拉秀玛乡北出境入青海省。此段河床呈北高南低状,北岸均为陡峭的石崖或砾石,南岸稍显平缓,砂、砾河岸间密布沙丘,间或有杂草灌丛分布。平均河面宽150米,水深2米,平均流速每秒1.2米。
  二、支流
  玛曲县境北部的西倾山、横贯县境的阿尼玛卿山和南部的巴颜喀拉山余脉, 因长年积雪和各类丰富的地下裂隙水溢流,为黄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仅以黄河大桥至欧拉秀玛乡之间的大小支流就有68条之多。玛曲境内的黄河大小支流又有一个突出特征,多数支流与干流的汇合处均无主河道相通,河床与河岸无明显高差,水流漫溢,滞潴停聚,加之河道多为泥沙型,造成许多漫漶泥泞的沼泽地和湖泊浅池。其中最典型的是曼尔玛乡郎曲河、河曲马场附近的那合达曲、阿万仓附近的赛尔曲与贡曲的汇流河段,更无常年河道,整段支流均为沼泽地。多数支流小溪皆有源无形,流进草滩后就不见踪迹,形成无定名称谓的无名河。有些小支流虽有河道,但仅夏秋有水,冬季干涸,形成季节性河。黄河首曲在玛曲境内有大小支流数百条之多,其中水量较大,流经路线较长,水文资料较充实的主要支流有黑河、西曲、郎曲、贾曲、贡曲、嘎曲、曲合尔、当庆曲等。这些支流每条又有数条、数十条支流不等。
  黑河又名麦曲,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南的麦洼区,全长150余公里,主要流域区在四川省境内。在玛曲县尼玛乡美都合滩东入州境,在玛麦哲多与黄河汇流,州境河段长30余公里。黑河洪水期河面宽150米,流速平均每秒1.5米,水深3.7米;枯水期河面宽55米,深2.5米,流速每秒1.3米。
  西曲又名西科河,源流均在欧拉秀玛乡境内,由16条大小支流汇成。河源有西、南两支,均源于阿尼玛卿山北麓。南源发源于喀尔科沟脑的西岗周,称曼曲卡,长34.2公里;西源发源于瓦郎达尔宗木的大吾儿麦仓。西曲自西向东流,在欧拉秀玛乡东红附近汇入黄河,全长64.8公里,河宽15-20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1.5-1.8米,落差144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立方米/秒。西曲是玛曲境内黄河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小支流最多的支流,其流经区域、长度、落差、水量、水能资源量均居诸支流之首。
  郎曲又名娘曲,发源于曼尔玛乡境阿尼玛卿山东麓和欧本山北麓之间,全长50余公里,主流由黄娘宁青、尕哇儿勒、拉龙可合等近20条支流汇成,流经乔科滩沼泽地后于郎曲绒仓注入黄河。河宽13米左右,水深1.5米。
  结柯河发源于齐哈玛境内的阿蒙沟,全长25-5公里,于齐哈玛乡哇尔义东汇入黄河。结柯河流经地域多沼泽,水流较平缓,落差仅540米,河宽15米左右,多年平均径流量1.27立方米/秒。
  贾曲发源于四川省阿坝县麦尔玛以南,全长75公里,从欧木山东麓齐哈玛乡与采日玛乡附近注入境内,入境河段长15公里左右,于采日玛乡上乃尔玛南岸汇入黄河。区内河宽30〜40米,水深1.5~2米,流速每秒约1米。
  俄代河发源于阿万仓乡南部的俄代山北麓,流经俄后滩分东西两支于阿万仓乡贡赛堪木多滩汇入黄河,全长23.6公里。俄代河是黄河在玛曲境内的支流中流速最慢,落差最小的一支,河面宽窄不一,水流漫溢,流速每秒不足1米,落差仅42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57立方米/秒。
  贡曲赛尔曲均发源于阿尼玛卿山南麓,两条河呈平行状由西北向东南流,于阿万仓乡政府以东汇流,流经贡赛堪木日多滩沼泽地,后于阿万仓乡东境纳格尔附近注入黄河。其中贡曲长28公里,落差560米,常水期河宽10-15米,水深0.5〜1米,流速每秒1.5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7立方米/秒;赛尔曲长26公里,落差800米,枯水期河宽10米左右,水深1.2米,平均流速1.8米,多年平均流量0.8立方米/秒。两河汇流后的沼泽段称贡赛堪木多滩,其水文资料均并入贡曲之内。
  那合达曲又名囊格达,发源于尼玛乡境内哈格若尔结东麓,主要流经地为河曲马场所在地,由大小13条支流汇成,于马场四队附近东流汇入黄河。主河道长26.5公里,落差800米左右,常水期平均河宽15米,水深1〜1.5米,平均流速1.2米,多年平均流量1.27立方米/秒。
  曲哈尔发源于阿尼玛卿山纵深的加瑞玛地方,在欧拉乡玛雅北注入黄河,全长30.6公里,洪水期河面宽30〜60米,常水期宽12米,枯水期仅宽6米左右。洪水期水深1米,常水期水深50厘米,枯水期仅深30厘米左右。河水流量受季节性影响较明显,多年平均流量1.55立方米/秒,落差1020米。
  嘎曲又名格罗科河,发源于木西合乡境内阿尼玛卿山南麓的堆麻儿和当欠扎马儿,南流至叶合穷注入黄河,全长38.4公里。洪水期河宽20米,水深1.4米;常水期河宽10米,水深0.8米;枯水期河宽6米,水深0.5米。河段落差550米,多年平均流量3.88立方米/秒,流量仅次于西科河。
  当庆曲发源于欧拉秀玛乡境之阿尼玛卿山北麓,北流至欧拉秀玛乡当切哲更注入黄河。河段全长32.6公里,洪水期河宽20〜30米,水深0.8米;常水期河宽10米左右,水深0.5米;枯水期河宽8米左右,水深0.3米。河段落差870米,多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
  除以上诸支流外,分布在玛曲境内的黄河支流还有决格宗沟,长27.6公里;当沟,长32公里;藏木沟,长18.2公里及俄尔嘎斯曲、交合藏、哇河等。
  第二节洮河
  —、干流
  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州境碌曲县西南的西倾山北麓与其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初分南北两源,北源称代富桑雄曲,以李恰如山水源为主;南源岀于西倾山北麓,称恰青河,藏语称代桑曲,两源汇合东流经李恰如牧场附近又汇入野马滩河折向北流后才称为洮河,藏语称为“碌曲”,意为 “龙水”或“神水”。因洮河上游从西南至东北横贯碌曲县全境,县名“碌曲”亦由此而得。
  洮河自发源后流经州境碌曲、夏河、卓尼、临潭4县辖地,州境内河段流程长550公里,流域面积16298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36.4%。洮河的常水期为3、4、9、10、11月5个月,平均月流量66.4立方米/秒;枯水期为1、2、12月3个月,平均月流量36.8立方米/秒;洪水期为5、6、7、8月4个月,平均月流量149.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8.9亿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3-12%°。
  洮河源头与上游依次流经碌曲县尕海、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6乡境,在碌曲境内流程212.7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2立方米/秒。其中从河源东南流至野马河入口处长度为44公里,自此折向北流至玛艾青走多约90公里。流经尕海滩、晒银滩等滩地草原,其间虽有山峰丘陵隔阻,但河岸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弯度较小,落差约1000米左右,河床宽20〜90米不等,水深1〜2米。洮河经青走多后折向东流,经碌曲县城玛艾,西仓乡政府驻地新寺后河道进入山区,弯道变大,比降增高。在拉仁关乡东贡去乎折向东北,进入低山峡谷区,河道亦出现大弯,河岸变窄,流速、比降值均增大,流速每秒达2米左右。在流经双岔、阿拉2乡辖地后岀碌曲县境,青走多至此段流程80余公里。
  洮河于吉昂村进入夏河县勒秀乡境,仍折向东流,这里两岸高山险峰对峙,河岸紧束,河道弯弯曲曲,水流湍急。在夏河县境流经47.1公里后于安果儿村进入卓尼县扎古录乡境内。洮河自进入卓尼临潭两县境后两岸稍显开阔,但由于柏地旋、仙梯崖、多架山、羊蹄峁
  、石媳妇、羊鼻梁、窑头嘴、青石山等石碥山嘴的阻拦,河水左冲右突,形成许多大湾和大片的冲积滩地、阶地。据区间水文资料记载:洮河在卓尼县境流程190.4公里。在卓尼县城附近洪水期河宽88米,水深2.35米,流速每秒1米;常水期河宽64米,水深1.2米;枯水期河宽55米,水深0.8米。
  洮河在卓尼县境分两段:上段从卓尼县扎古录乡入境,东流经扎古录、卡车、大族、柳林、木耳、纳浪6乡境及临潭县术布、新堡、总寨3乡境后于卓尼纳浪乡咀背后村髙石崖出州境入岷县界;此段河道长154.2公里。区间除卓尼县境属142公里外,尚穿插属临潭县术布乡辖地河段12.2公里;涉及卓尼县木耳、纳浪乡与临潭县属新堡、总寨两乡辖地以河为界的河段约40公里。下段河道从岷县始折向北流,于临潭县陈旗乡磨沟村与卓尼县洮砚乡石旗村入州境,成为临潭陈旗、石门、羊沙,卓尼洮砚、藏巴哇等乡的界河。此段河道总长53.3公里,其中卓尼县属48.4公里。在流经石门峡、九甸峡后于卓尼县藏巴哇乡柳林村出州境,西北流入渭源县界。区间陈旗站的水文资料为:洪水期河宽55米,深5米,流速每秒3.3米;常水期河宽44米,深2米,平均流速每秒1.5米。枯水期河宽25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1米。
  二、支流
  周曲又名周科河,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南郭莽梁的崇山峻岭中,自南向北横穿县境,流经姜托塘(尕海滩)、郭莽塘(郭麻滩)、赛涌塘(晒银滩),汇入三大草滩的众多水源,流经尕海湖后,水势渐次增大。全长86.1公里,落差510米,平均流量9.8立方米/秒,在泰文路注入洮河。
  科曲又名科才河,洮河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达久滩北大日合卡、万钦及其东霍布让日当、尕日旦拉日、克其合尼哈地区的吉茂贡瓦山。分2源,并行南流穿越科才盆地后于科才乡政府(属夏河县)附近汇流,再向东进入碌曲县境红科附近注入洮河。科曲流经地区全为草原地带,全长66公里,落差850米,流量为8.49立方米/秒。
  阿尼库曲发源于碌曲县赛涌塘(即晒银滩)东的阿尼库乎山,初向东北流,于唐科以北折向南流,在玛日以南汇入日瓦河后,复向东北流,进入高山峡谷地带,于多拉村东注入洮河。
  卡隆果河洮河南岸一级支流,河长46.5公里,落差760米,流量3.03立方米/秒。卡隆果译意为河源于“古城沟顶”,古城疑指拉仁关乡唐科附近地处唐蕃古道交通线上的洮源城。
  热乌括曲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乡郭莽梁,从才波杂干西麓流经尕海乡的贡巴、文巴、波海后向北流,在贡去乎村南5公里附近与则岔河汇流,于贡去乎村西注入洮河。全长77.6公里,落差825米,多年平均流量11.12立方米/秒。
  朵曲又称博拉河、朵地河,是州境内洮河北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西倾中支加威也卡山东麓,东南流经夏河县属牙利吉、阿木去乎、博拉、勒秀4乡境,沿途有数十条小支流汇合。全长84.5公里,落差102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61立方米/秒。常水期河宽20米左右,平均水深0.5米,平均流速1.5米。于勒秀乡安果儿村南注入洮河。
  丹林道克合沟河洮河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完冒乡境内的腊利大山南麓,河水向南流经卓尼县境的沙冒村,于扎古录乡地利多村南注入洮河。全长31.4公里,流量0.88立方米/秒。
  车巴河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尼巴乡境的西倾南支华尔干北麓。河水自南向北流,流经卓尼县属尼巴、刀告、扎古录3乡境,于扎古录乡麻路村东汇入洮河。车巴河是洮河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河源主要由尼巴沟、什巴沟水汇成,沿途又纳入江车沟、尕扎沟、阴架山沟、石矿沟、郭卓沟等支流。主流全长67.2公里,落差90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2.29立方米/秒。麻路附近河面宽55米,水深1.5米,流速每秒1.5米。
  卡车河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卡车乡境内的西倾南支光盖山北麓。河源由扎路沟、诺英纳沟、车路沟3支汇成。折向北流后又汇入色树纳、郭扎沟水,在卡车乡政府驻地达子多村北汇入洮河。全长43.4公里,落差1250米,多年平均流量7.33立方米/秒。大峪河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木耳乡境内西倾南支的迭山北麓,河源由桑布沟、阿角沟、旗布沟诸水汇成。
  大峪沟内峻岭谷壑纵横,数条支流在扎烈村聚汇后水量突增。北流经扎那村入云江峡,河岸紧束,宽仅5米左右,峡长200余米,两岸石崖对峙,河道迂回曲折,崖间松柏青青,河水清澈见底。河水又北流经木耳乡境拉路村、石灰窑村后注入洮河。.全长81公里,落差1525米,多年平均流量11.06立方米/秒。多坝附近河面宽50米左右,水深近1米,流速每秒1.5米。
  羊沙河洮河西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境腊利大山东麓。河水由西向东流经卓尼县恰盖乡后于八大台子以东入临潭县羊沙乡境,于该乡舍科村东出境后复入卓尼县境内,于洮砚乡羊沙口村东汇入洸河。全长61公里,常水期河宽30米,水深0.8米,流速每秒1.5米,落差1130米,多年平均流量3.3立方米/秒。
  巴都河洮河东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柏林乡境内的大崖坡和尧湾顶。由南向北流至藏巴哇乡石叶村附近的牛心崖下与上扎沟水汇合后折向西流,在藏巴哇乡包舍口村南注入洮河。全长40公里,落差1150米,多年平均流量1.93立方米/秒。
  冶木河洮河西岸一级支流,是境内洮河支流中流经县份最多,流域面积最广的一条。冶木河发源于夏河县佐盖道玛乡境内的修季克卡山和桑支岗山麓。在夏河县境内源头称纳沃开曲,纳入德合茂、吾龙等沟水后,称才木车河。自安洛村东入卓尼县康多乡境后又纳入光尕河、拉路河、连珠河、利加河等支流。此段称为黑河或岔巴河;从康多乡下利加村东入卓尼县杓哇乡境后才称为冶木河。冶木河从杓哇乡大庄村东入临潭县冶力关乡境内,东流经冶木峡,在临潭八角乡牙扎坎村出州境入康乐县,在莲麓乡境河口村入洮河。全长约120公里,其中属夏河县境河段长26.2公里;属卓尼县境河段长50.5公里;属临潭县境河段长27.7公里。落差1460米,多年平均流量11.17立方米/秒。
  洮河在境内除以上12条主要支流外,尚有长度不足30公里的大小支流30余条。
  洮河由西向东流程的南岸支流有:莫尔藏曲、冬才曲、宁赛尔隆、华格尔沟、则岔河、电降囊、洛措沟(以上在碌曲县境内);粒珠沟、鹿尔沟、拉力沟、木耳沟、纳浪沟、西尼沟(鹿儿沟在临潭县境,其余均在卓尼县境)。
  北岸支流有:灿木道沟(源于夏河境内,流注于卓尼县境内)、康木且沟、拉扎河(以上在卓尼县境内,部分流经临潭县境)、新堡沟、店子沟、三岔沟(以上在临潭县境内)等。
  洮河折向北流后的东岸支流有:加麻沟、白杨沟、柳林河(均在卓尼县境内)等。
  西岸支流有:龙元沟、石门沟(在临潭县境内)等。
  洮河流域各水系的水文资料大多统计于八十年代初、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烧山开荒,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植被面积急骤减少,洮河干、支流水量锐减。北岸的大部分支流已干涸或变为季河。南岸的车巴河、卡车河、大峪河及西岸的羊沙河、冶木河等主要支流的河床水位几乎下降了一半。干流洮河亦今非昔比,1990年底的径流量尚不足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分之一。
  第三节大夏河
  一、干流
  大夏河史称漓水,藏语称“桑曲”,发源于州境夏河县西南部甘青边界之大不勒赫卡山,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夏河县桑科、九甲、拉卜楞、达麦、王格尔塘、麻当、曲奥等6乡1镇,沿途汇集多哇河、格河、央曲、清水河等支流后于曲奥乡境土门关出境,经临夏回族自治州境临夏县、临夏市境后于东乡族自治县河滩乡北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
  大夏河干流总长176公里,州境内流程132.2公里,其流域面积达5409平方公里,占夏河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据水文资料记载:大夏河的多年平均流量为24.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66立方米/秒。年径流深1844毫米。
  州境内的大夏河干流属其中、上游。上游从河源至桑科草地约50公里,河源处由数条支流汇成。主源为夏河县境南桑科乡与科才乡交界处的桑科河,又称桑曲,由西南向东北流;北源有3条,均发源于甘青边界的草原地带,由北向南汇入桑科河。中游从桑科草原始至土门关出境,长85.3公里,由西向东流经州境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院和夏河县城,于王格尔塘乡以南折向北流,又经麻当、曲奥乡境后出州境。其中上游多为开阔平缓的草原地带,水流缓慢,河道平直。中游从达麦乡马莲滩及阿姨山铜矿起,进入了宽谷狭峡相间的石崖地带。河水在纳入多哇河、扎油河、格河等支流后水量增大,坡陡流急。加之左右河岸突出石崖的阻挡,河岸紧束,坡降增大,迫使河道左右弯曲,冲突穿流,形成连续的河湾与大块的冲积滩阶地。既为中游达麦、王格尔塘、麻当、曲奥诸乡辖地造成片片良田,也不同程度地造成该地区的大面积水土流失。据统计资料表明,大夏河的年出境流量为783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12.9万吨,年侵蚀模数为467吨/公里。近年来由于植被坡坏和干旱气候的影响,大夏河流量明显减少,灾害威胁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支流
  多哇河大夏河西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同仁县境东南部达布热地带,在流经尕玛儿滩后于多哇附近汇纳支流十余条,到桑科沟口入州境夏河县桑科乡境内,于桑科滩汇入大夏河,全长55公里,境内流程约1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3立方米/秒。
  格河大夏河东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夏河县佐盖多玛乡境的腊利大山北麓。全长68.4公里。流经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卡加曼、唐尕昂4乡境后于佐布村汇入大夏河。格河是大夏河在境内流经河段最长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539.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秒,相当于大夏河上游流量的一半。据唐尕昂水文站多年水文资料记载,格河在唐尕昂附近,洪水期河宽22米,流速每秒4米,水深1.57米;枯水期河宽15.2米,平均流速每秒1.75米,水深0.82米。
  格河在汇入大夏河之前又纳入扎油河、合作河、岗岔沟、美武河等二、三级支流。其中扎油河长40公里,发源于夏河县扎油乡境内,流经扎油沟后于唐尕昂乡境卡岭沟口汇入格河,多年平均流量2.66立方米/秒;合作河发源于夏河县那吾乡麦日代附近,流经州府合作镇后于下扎油与扎油河汇合,后注入格河,全长28.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93立方米/秒;岗岔沟河,发源于佐盖多玛(美仁)乡境的阿仓岗玛附近,全长25.3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4立方米/秒。于佐盖多玛乡姜尼与格河正源汇合。美武河发源于佐盖曼玛乡日多玛以南,长28.4公里,在克莫村西与格河主源汇流。此外,格河沿途还纳入卡加河、隆哇河等数条支流。
  且隆沟河又名夹曲河,大夏河西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夏河县甘加乡西部甘青边界的群乌雷更山东麓,主源分十余支,于甘加滩东汇合,北流经甘加乡政府驻地纳入仁青河后折向东流,沿途纳入白石崖沟、利羌郎都沟、拉乃合、唐色尔诸沟水,出且隆沟,在麻当乡附近汇入大夏河。全长62.2公里,流域面积112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7立方米/秒。
  清水河大夏河西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甘加乡境达里加山南麓,流经阿一塘,出清水沟后于曲奥乡清水塘村注入大夏河。全长23.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58立方米/秒。
  大夏河在麻当、曲奥两乡境内还先后纳入观音沟、亚首沟、小河等支流。其长度均在20公里以下,多年平均流量亦不足0.5立方米/秒。另有一级支流流经卡加道乡的查嘎、土房大庄后折向北流,越母太子山西麓后出境,在临夏县尹集乡汇入大夏河,州境内流程15公里。
  第四节白龙江
  —、干流
  白龙江,属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一级支流。藏语称舟曲,意为“白色龙水”。史料记载名称各异,《禹贡》称桓水;《水经注》称垫江;《舆图》称香水河;《明一统志》称白龙江。在州境流程全长约170公里,其流域面积包括碌曲(部分)、迭部、舟曲(全境)3县共7712.7平方公里。其中:碌曲县过境长度约13公里,流域面积仅涉及郎木寺乡境;迭部县境流程9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8.82立方米/秒;舟曲县境流程66公里,出境处多年平均流量为108.72立方米/秒。
  白龙江发源于州境碌曲县郎木寺乡郭莽梁东峰德合拉布则北麓的曲哈尔登木西南,分南北两源,源头相距约3公里,平行东流至郎(木寺)——玛 (曲)公路与兰(州)一一郎(木寺)公路交叉处汇合入四川省若尔盖县境,过境长度约60公里,东流至奔巴塘复入州境迭部县内。
  白龙江自益哇沟口入境后,东流经迭部县属电尕、卡坝、尼傲、旺藏、花园、洛大等乡后于黑水沟入舟曲县境。在迭部县境流程91公里,落差为700米。白龙江干流在迭部西段更古站附近实测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9.1立方米/秒,径流量6.029亿立方米;在迭部东段麻牙站实测的多年平均流量为46.7立方米/秒,径流量14.713亿立方米。到洛大乡附近时,多年平均流量已达78.82立方米/秒。白龙江在流经迭部洛大乡政府驻地后折向东南,进入州境舟曲县曲瓦乡境内,东南流经舟曲县属曲瓦、巴藏、立节、憨班、峰迭、江盘、城关、南峪、大川等乡镇。于两河口以东岀州境入宕昌县沙湾乡界。在舟曲县境流程66公里,落差480米。白龙江干流在舟曲立节站的实测多年平均流量为82.34立方米/秒;径流量为28.72亿立方米;在两河口出境段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08.71立方米/秒,常水期河面宽30〜50米,流速每秒2米左右,水深0.8-1.5米。最大洪水期流量为189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期流量为9.26立方米/秒。
  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穿流于州境内迭山、岷山两大山系之间,沿途重峦叠嶂,沟深谷狭,两岸最开阔处仅500米左右,形成小片滩地,如迭部的电尕、白云、旺藏、花园及舟曲的立节、峰迭、大川等地。一般河谷只有200米左右,甚至还有20-50米的峡谷地段,如九龙峡、尼傲峡等处,道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极为险峻。白龙江干流越向东南,河道切割越深,比降度越大。如干流在舟曲境内越向下游,两岸山体越显得雄峻高兀,河道与山峰的海拔高差比降越大,江滨只有少量零星平地,除一些沟谷冲洪积扇上有些村落和农田外,大部分村落和耕地均分布在山顶与半坡之间。舟曲民间多年流传有“寨子比山高,山比云彩高,上山碰鼻子、下山擦屁股”的趣谣。
  二、支流
  益曲又名益哇河,白龙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益哇乡境的光盖山南麓。在扎尕那由东哇、代巴两支源汇成,南流经哈扎村东纳入牙那沟水,又南流经益哇乡政府驻地后于益哇沟口汇入白龙江。全长35公里,落差1195米,多年平均流量2.29立方米/秒。
  哇曲又名哇巴河,白龙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电尕乡境迭山南麓。有二源,南流至吾子村汇合,又南流经哇巴沟,于电尕乡西注入白龙江。全长42公里,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秒,落差1380米。
  安子沟河白龙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卡坝乡境迭山主峰措美南麓的江东干玛附近。东西两源南流于日秀卡附近汇合后流经安子沟,于卡坝乡政府驻地附近汇入白龙江。全长36公里,落差1515米,多年平均流量2.3立方米/秒。
  达拉沟河白龙江南岸一级支流,也是白龙江在境内的最大支流。主源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北的岷山山脉喀降阿嗄附近。上游称包座河,由南向北流经上、下包座、求吉寺后于迭部县达拉乡甘沟村东入州境。于达拉乡政府驻地东纳入高吉曲(长26公里),达拉林场附近纳入纳考曲(又名热泉河,长35公里)后沿达拉沟东北流,依次纳入拉孜曲、次哇等小支流后折向北流,于卡坝乡政府驻地东侧注入白龙江。全长150公里,州境内流程43公里,落差535米,多年平均流量21.41立方米/秒。
  尖尼曲白龙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尼傲乡境迭山主峰东南侧的加嘎鲁、古麻山附近,南流经尖尼沟后于沟口尼傲乡政府驻地西侧注入白龙江, 全长25公里,落差1160米,多年平均流量2.03立方米/秒。
  多儿曲又名石内河,白龙江南岸一级支流,其长度、水量仅次于达拉曲,是白龙江在州境内的一条主要支流。其源分南北两支,南支发源于岷山山系四川省境的戈藏佳则东麓,东流约20公里后于卓莫恼西麓谷口处入州境称贡毛河(长14公里)。北支发源于迭部县多儿乡境西端的岷山山系旦巴哲西北麓,称劳日果巴(长24公里),东流至西让村西后与南支汇合;又东流至白古寺南,纳入发源于羊布梁西麓的羊布河水(长14公里)后始称多儿曲,河道沿多儿沟走向折向西北流,在阿夏、多儿、旺藏3乡交会处与阿夏沟水汇流。多儿曲纳入阿夏曲后又北流经旺藏、花园两乡境后于旺藏乡麻牙园艺场以东注入白龙江。多儿曲总长75公里,州境流程54公里,落差1110米,多年平均流量13.1立方米/秒。
  阿夏沟水发源于迭部县阿夏乡西端甘川交界的坦纳克卡与洛久杂山麓之间,支源由四川省境流入境内。阿夏沟水境内长25公里,落差1085米,平均流量4立方米/秒,由西向东流经整个阿夏乡境后在阿夏沟口的多儿崖下与多儿曲汇流。
  腊子曲白龙江北岸一级支流,主源发源于迭部县桑坝乡迭山南麓的格热隆哇,初称格热曲,东流进入腊子乡境后与发源于五股子山南麓的腊子沟小溪汇合后称腊子曲,又南流依次纳入牛路库、亚路库、美路库等小支流,沿腊子沟南流穿越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腊子乡政府驻地后于腊子、洛大、桑坝3乡交会处与桑坝曲汇合。在洛大乡代古寺北注入白龙江。全长56公里,落差1885米,多年平均流量12.72立方米/秒。
  桑坝曲发源于尼傲乡北部迭山山脉纳杂大山南麓。东南沿桑坝沟进入桑坝乡境,沿途纳入桑藏、隆哇等数条支流,又东南流经桑坝乡政府驻地赛当寺后折向东流,出桑坝、腊子乡境后于洛大乡贡尖村西汇入腊子曲。全长41公里,落差1810米,多年平均流量4.44立方米/秒。
  大沟河又名曲瓦,藏语意为白水或白色河。白龙江南岸支流,发源于州境迭部、舟曲两县交界的羊布梁东麓,是白龙江进入舟曲县境后的第一条支流,河长22公里,东南流经曲瓦乡境后注入白龙江。多年平均流量1-64立方米/秒,落差1210米。
  大峪沟河白龙江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舟曲县大峪乡境南部的羊布梁东麓与大草坡之间。河水北流经大峪乡境后于立节乡境注入白龙江,全长约30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44立方米/秒。
  黑峪沟河白龙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舟曲县憨班乡境的黄家路山南麓,主源南流至西赛央盆地处纳入老沟水,又南流至憨班乡项哈村西注入白龙江。全长12.5公里,落差1335米,多年平均流量为0.82立方米/秒。
  石门沟河白龙江南岸支流,发源于舟曲县三角坪乡境葱花坡与吊草坡之间的别列沟,由西向东流经三角坪、池干、大川3乡境,沿途纳入别列沟、池干、前安等沟水后于白龙江与岷江汇合处的两河口东侧注入白龙江。石门沟河季节性较强,集水区域内植被较差,常水期水量较小,到枯水期几乎干涸,但逢洪水期,水量猛增,超出寻常数十乃至上百倍。流域内常以洪涝、泥石流为患。全长15公里,常水期平均流量0.64立方米/秒。
  拱坝河白龙江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舟曲县武坪乡西端羊布梁东麓。河水沿东南方向依次流经舟曲县属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5乡境。沿途纳入叶脉状支流数十条,又在大年乡丁字河口纳入北来的铁坝河,于槐树坝出境入武都县锦屏乡境,东流于两水以东注入白龙江。州境内流程75公里,落差1830米,多年平均流量17.44立方米/秒。
  铁坝河发源于舟曲县铁坝乡境岷山东脉穷药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经铁坝乡政府驻地后纳入上木头岭水后北流至大年丁字河口汇入拱坝河,全长26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3.48立方米/秒,落差1100米。
  博峪河白水江一级支流。主源发源于舟曲县武坪乡境羊布梁东段的青山梁东麓,由北向南流经武坪插岗两乡境后入博峪乡境内,依次纳入东西十余条小支流,于博峪乡杨家卡子南出州境入文县,在文县鸡石坝村附近汇入白水江。州境内流程37.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45立方米/秒,落差1880米。
  白龙江在州境内总集水面积1330.2平方公里。支流与干流呈叶脉状分布, 除以上主要支流外,在迭部县境内北岸还有当多河、拉路河、谢谢河、善乍河、崔古河、洛大河等;迭部境南岸有马莫河、旺藏沟、曹世坝沟、磨沟等支流;舟曲县境北岸有洛杂河、江盘河及过境17公里的岷江等;南岸有拉尕沟、沙沟、狼岔沟、庙沟、南峪沟、八楞河等小支流。这些小支流均由南北两岸直接汇入白龙江。其长度均在20公里以下,水流量在0.5立方米/秒左右。第四章气候
  第一节气温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具有大陆性季节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裕,利用率低;热量不足,垂直差异大;降水较多,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全州除舟曲、迭部县部分地区没有严寒期外,其余地方长冬无夏,春秋短促。
  —、气温分布
  年平均气温分布甘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3℃之间,地域差异很大。总的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高中心在白龙江东端的舟曲为12.7℃, 迭部为6.7℃低中心在玛曲为1.℃,在合作为2.0℃中部的临潭、卓尼为3-2~4.6℃ ,冷暖相差较大。州内不同海拔高度各层次年均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是海拔1200米高度约为14℃,1600米高度为1℃.2000米髙度为7〜9℃,2600米高度为4〜5℃,3000米高度为2〜3℃,3200米高度为1〜2℃。
  甘南州各地区月平均气温
  从年均气温的地理分布分析,高度和地形起主要作用。如早春二月,白龙江下游的舟曲已春暖花开,而西北部地区依然天寒地冻;10月的舟曲红叶遍山,柿子飘香,而西北部地区已进入北风呼啸的初冬季节。就舟曲县境内,亦有气温地理分布的差异,早春,河谷地带早已春花照眼,而高山地带仍是冰封地冻。此即为甘南州境气温时空分布和地理分布的明显特征。
  四季气温分布四季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与年平均气温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春季(4月),西部为2〜4,℃,东部一般为4〜8℃,舟曲为14.3℃;夏季(7月),西部在10〜13℃之间,东部一般为13〜16℃,舟曲达23℃;秋季 (10月),西部为2〜3°C,东部一般为4〜7℃,舟曲在13℃左右;冬季(1月),西部一般为一910℃,东部为一48℃,舟曲为1.4℃。
  二、气温变化
  气温年际变化甘南州气温的年较差一般在20〜22℃之间,合作为23℃ 甘南州是全省年较差最小的地区,比气温年较差较小的长江下游还要小。州内各地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幅在1.0-1.3℃之间。郎木寺较大,为1.8℃。其变率郎木寺在58〜95℃之间,为最大;玛曲次之,在一64〜45%之间;舟曲最小在一7〜2%之间。
  1958〜1980年,合作的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为2.5℃ ,最低值1-4℃ ,最大变幅为1.℃,六十年代为1.9℃,七十年代为2.℃,升高0.2℃。
  气温月、旬变化全州各地夏季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冬季气温最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春秋季气温介于夏、冬季之间,春温高于秋温,春季每月以4〜5℃速度升温,秋季降温速度比春季升温速度快,每月以5〜7℃下降。
  甘南州各地年平均气温及变率(℃)
  全州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舟曲为23.℃,迭部为16.3℃,其余各地均在10〜15℃之间。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递减,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舟曲为1.1℃,其余各地均在一4.6—104℃之间。各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海拔25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减,海拔2500米以上,由于地形作用出现逆温现象而呈非线性递减。
  甘南各地逐旬平均气温一年中一般以1月上旬最冷,除舟曲为1.0℃外,其他各地均在一5.1〜10.7℃之间;7月下旬或8月上旬最热,舟曲为24.0℃ ,其他各地在11.4~17.0℃之间。合作地区累年逐旬平均气温4月上旬开始升到0℃以上,11月上旬降至0℃以下。6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10C以上。
  气温日变化气温日变化受云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晴天情况下,夏季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时,冬季在13〜14时;日最低气温,不论冬季或夏季都出现在清晨日岀前后。因州境地处高原,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气温上升迅速。夜间散失热量快,气温剧烈下降,气温日较差大。各地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9〜16℃之间,其分布趋势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递增。气温平均日较差以冬季(12〜2月)最大,为9〜19℃,夏季(6~8月)最小为10〜14℃ , 春秋季(3〜5月,9〜11月)居中,为8〜16℃。气温最大日较差出现在合作为35-4℃,其次是夏河、临潭为31〜32℃,舟曲最小为21.3℃。
  三、气温极值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全州各地年平均最高气温在8〜19℃之间,舟曲最高为18.4℃,玛曲最低为8.9℃。夏季(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6〜29℃;冬季(1月)最低平均气温为0〜7℃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相一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一5〜9℃之间,以舟曲最高为9℃,玛曲最低为 -5.2℃。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岀现在夏季各月。在地域分布上,舟曲、迭部为33〜36℃,为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临潭、卓尼、夏河、合作在28〜30℃之间,碌曲、郎木寺、玛曲为23〜28℃,是全州最高气温的低值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岀现在6~8月,以7月居多。
  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冬季各月。在地域分布上,舟曲为一10.2℃,其他各地在一20-30℃之间。全州有两个极低中心,一个在玛曲,为一29.6℃,另一个在合作,为一28・5℃。相对高值出现在舟曲。除东南部的舟曲以外,合作、临潭、郎木寺、玛曲、碌曲等地,日最低气温在盛夏季节亦可降至0℃以下。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平均日数,舟曲0.1天,即10年一遇,其余地方均未出现过。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平均日数,舟曲31.4天,迭部3.2天,其余地方均未岀现过。
  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
  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
  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平均日数,全州大部分地方为200-240天, 为全省最多的地方;卓尼、迭部为165〜180天,舟曲66.5天。
  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一10℃平均日数,舟曲0.1天,迭部49.1天,卓尼、临潭78〜95天,其余各地199〜115天。
  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一20℃的平均日数,合作、碌曲、玛曲、郎木寺为11-20天,夏河、临潭、卓尼2〜7天,迭部,舟曲未出现过。
  四、四季气候
  气候的四季划分标准和时空分布如按全国通常气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的标准划分,甘南地区除舟曲有56天的夏季外,其它各地长冬无夏,春、秋相连且短促。冬季:舟曲135天,迭部、卓尼205〜241天,玛曲、郎木寺315〜339天,其余各地277〜281天。春秋季:迭部、卓尼124〜160天,玛曲26天,其余各地50-88天。舟曲虽有四季之分,但四季的日数也很不均匀,仍是冬季最长,秋季短促。
  按气候指标划分四季的方法,仅表明一个地区冷暖程度,但反映不出一年中的自然景物观、物候现象及农事活动,实际上州内各地仍有春、夏、秋、冬之分。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采用自然季节划分法,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严寒期指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一5℃的时期称为严寒期,州内大部分地方严寒期长,郎木寺、玛曲可达100-110天,其余各地在60〜98天之间,仅舟曲无严寒期。
  酷热期指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时期称为酷热期,州境各地无酷热期。
  第二节降水
  —、降水量分布
  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甘南州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各地降水量多寡差别很大,分布趋势大致以西南部的郎木寺向四周递减,年多雨中心郎木寺为797毫米,少雨中心夏河县甘加一带的年降水量只有230毫米。全州各地年降水量平均在400〜800毫米之间。
  四季降水量分布四季降水量分布亦很不均匀,暖季多,冷季少,雨热同季的特征显著。春季降水量始增,秋季降水量虽骤减但稍多于春季,夏季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的51%左右,冬季极少,仅占1〜2%。以春末到秋初(5~9月)为夏半年,10~4月为冬半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约占全年的80%。
  二、降水量变化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全州降水量的月际变化趋势大致是从1〜8月逐月增多,7、8月为降水高峰。9〜12月逐月减少,12月降水最少。
  全州各地雨季始于4月下旬〜5月下旬,结束于10月中旬,雨季长达160〜180天。除玛曲外,其余各地在6月出现相对少雨时段,易形成初夏旱。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甘南州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只有夏河相对较大。年际变化在45〜33%之间。正常年度,玛曲、舟曲占84〜86%;卓尼、迭部、合作占75〜80%;碌曲占60〜70%。
  各地年降水量相对变率较小,一般为10〜20%,但月降水量变率较大,特别在作物生长需水期月降水变率为22〜40%,多数大于25%,各地降水稳定性比较差,易发生旱涝。四季降水量相对变率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冬季,舟曲、迭部为72%左右;合作、夏河、郎木寺为41〜50%;其余地方为33〜40%。四季降水量的最小值一般出现在春季,合作、临潭出现在夏季,为25〜28%;其余地方为19〜23%。
  三、降水日数
  按24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全州各地多年平均降水日数在118〜151天之间。地区分布以玛曲、郎木寺最多约149〜151天,舟曲、夏河最少约118〜123天,碌曲、卓尼约143〜145天,其余各地约133〜136天。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达44〜58天,冬季最少为5〜9天。
  各地多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39〜87天,多出现在秋末至冬季,郎木寺、夏河、玛曲、舟曲等地曾出现80天以上连续无降水日数,从11月开始至次年2月初结束。
  四、降水强度
  全州各地年平均降水强度(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降水日数的比值)不大,以小雨为主,一般在3.6〜5.2毫米之间,夏河最小为3.6毫米,郎木寺最大为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降水日数(24小时降水0.1亳米)单位:天5.2毫米。岀现小雨(24小时降水量0.1-9.9毫米)的年平均日数全州为106〜133天。玛曲、碌曲及卓尼124〜131天,舟曲106天,其它各地109-121天。小雨日数占年降水日数的80〜89%。中雨(24小时降水量在10.0-24.9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11〜20天,郎木寺20天,舟曲、夏河11天,其它各地12〜17天。大雨(24小时降水量在25.0〜49.9毫米)与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0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1〜5天,郎木寺5天,迭部3天,舟曲、夏河1天,其余各地2天,郎木寺,迭部占2〜3%,其它各地占1%。
  一日最大降水量一般在35〜73毫米之间,多出现在夏季,郎木寺最大为73.2毫米(1978年9月6日)。全州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出现。
  五、降雪积雪
  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州内降雪期比较长,西部玛曲降雪期开始于7月中旬到10月上旬,结束于5月下旬到8月下旬,降雪期长达272〜345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8天;西北部合作、夏河开始于8月上旬到10月中旬、结束于5月中旬到6月下旬,降雪期217-309天,年平均降雪日数36〜45天;迭部、卓尼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降雪期175〜248天,年平均降雪日数24〜45天;碌曲、临潭开始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降雪期197~291天,年平均降雪日数42-49天;舟曲开始于10月下旬到1月上旬,降雪期72-178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天。
  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各地积雪初日比降雪初日推迟10〜30天左右,积雪终日较降雪终日提前15〜40天。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积雪日数较降雪日数多,但因受地势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降雪日数多于积雪日数。西部玛曲、郎木寺积雪期开始于7月下旬到10月中旬,结束于5月上旬到8月上旬,积雪期长达216〜332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5~76天,最大积雪深度19〜27厘米;西北部合作、夏河、临潭积雪期开始于8月下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临潭积雪期开始于8月下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积雪期186-274天,年均积雪日数38〜53天,最大积雪深度15〜23厘米;东南部舟曲、迭部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结束于2月上旬到4月下旬,积雪期1〜192天,年平均积雪日数3~19天,最大积雪深度3~11厘米;卓尼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中旬到5月下旬.积雪期155-213天,年平均积雪日数40天,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甘南州各地平均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单位,天、日/月
  第三节风
  —、风速风向
  年平均风速各地年平均风速较小,一般在1-5-2.5米/秒之间。洮河流域及合作在1.5〜1.6米/秒之间,白龙江流域在1.8—2.1米/秒,其余地方一般为2.2〜2.5米/秒,玛曲2.5米/秒。
  最大风速各地最大风速在12〜26米/秒之间,玛曲、碌曲最大值达26米/秒,舟曲、卓尼、迭部最小,为12-15米/秒。大部分地区风速最大的风向为西〜西北风。迭部、舟曲为东南风。
  最多风向最多风向又称为盛行风向。年最多风向西北部大部分地方盛行东〜东南风,西风次之,夏河以东北风为多,合作以北〜西北风为多,洮河两岸以偏东风为多。
  二、风向风速的年变化
  风速的年变化全州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3~4月,平均风速玛曲、临潭、迭部2.7-3.1米/秒,其余地方1.9〜2.6米/秒。平均风速最小值岀现的季节各地不一,玛曲、临潭出现在9~10月,平均风速2.0米/秒;碌曲出现在8〜9月,平均风速1.4米/秒;夏河岀现在7〜8月,平均风速1.9米/秒;其它各地出现在12月,平均风速合作、卓尼为0.9米/秒;其它各地岀现在12月。平均风速合作、卓尼为0.9米/秒,迭部、舟曲1.4-1.5米/秒。
  最多风向的年变化甘南州最多风向的年变化有两个特点:其一,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变化;其二,处于两山夹峙的河谷地带,一年四季的盛行风向少变。如玛曲10月至次年4月盛行西风,5月以后盛行风由西向东顺时针旋转180°,7月以后盛行风由东向西逆时针旋转180。。合作一年四季盛行西北偏北风;舟曲一年四季东南风极盛,频率一直维持在28〜32%。
  三、大风日数
  瞬间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8级(大于或等于17.0米/秒)为大风日,全州各地累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80天,分布趋势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平均大风日数玛曲多达79.9天,最多年可达140天,为全州之冠。舟曲最少仅1.3天。合作、夏河、临潭、碌曲在47〜73天之间,迭部、卓尼不足10天。各月分布以3〜4月最多,9~10月最少;一日内,以午间岀现多,夜间出现少。
  甘南州各地大风日数单位:天甘南州各地区平均风速单位:米/秒
  第四节日照
  —、日照
  年日照时数的分布全州的日照时数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变化范围在1800〜2600小时之间。玛曲年日照时数多达2583.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舟曲受山高沟深的影响,日照时数最少,为1842.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其它地区在2100〜2400小时之间。
  各季日照时数的分布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不均匀,临潭、合作、碌曲、郎木寺多岀现在冬季;玛曲、夏河、迭部多岀现在春季;舟曲、卓尼多出现在夏季;秋季各地日照时数最少。东西方向日照时数的差异以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日照时数单位:小时秋季略大于春季。
  日照时数变化各地日照时数从3月份起开始增加,最大值东南部出现在4月,其余各地出现在12月,从3月份起开始明显减少。最小值出现在9月,是秋季连阴雨天气影响的结果。日照时数年变化幅度以碌曲、临潭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西北部大于东南部。
  全州各地日照百分率年际间的变化平均值在6〜5%之间。碌曲的变幅最大为11%,卓尼较小为4%,其余各地的年际变化一般在6〜9%之间。
  二、太阳辐射
  (一)太阳总辐射量
  年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趋势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范围在4400〜5500兆焦/平方米之间,高低值之间相差1000兆焦/平方米左右。州内年太阳总辐射的高值区在玛曲,为5486.8兆焦/平方米。舟曲是全州太阳总辐射最小的地区,年太阳总辐射仅为4433.4兆焦/平方米。其余地方一般为4900〜5200兆焦/平方米。总辐射量值在全省居中等,较河西各地少, 比陇东、陇南地区多。
  全州各地总辐射的年变化夏季大于春季,冬季最小。生长季总辐射量占年总辐射量的60%以上。舟曲最大,达97%,玛曲最小,占61%。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值单位:兆焦/平方米(二)生理辐射
  全州生理辐射的分布趋势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变化范围在2100〜2700兆焦/平方米之间,玛曲最多为2688.5兆焦/平方米,舟曲最少为2172.4兆焦/平方米,高低值相差约500兆焦/平方米。其它地方年生理辐射在2400〜2500兆焦/平方米之间,生长季生理辐射量1500〜2100兆焦/平方米,占年总辐射量的30〜48%。全州生长季的生理辐射,在海拔较高的玛曲、碌曲虽然年总辐射量比较大,但因温度低,生长季短,能利用的有效生理辐射量只占年总辐射量的30%左右。海拔高度较低的舟曲,年总辐射量虽最小,但由于温度较高,生长季节长,能利用的生理辐射量占年总辐射量的48%左右。
  (三)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
  全州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一般为1290〜1690小时,分布趋势自西北向东南递增,舟曲为1693.6小时,合作、玛曲分别为1295.2和1315.6小时,在同一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70-1120小时,分布趋势与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分布相同。舟曲为1124.3小时,玛曲、合作分别为174.9和375.7小时。根据资料分析,全州大部分地区属太阳能较丰富的有效利用区,年太阳总辐射50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可利用年总天数160天以上,为春、夏较丰富有效利用区。舟曲属太阳能较贫的难以利用区,年太阳总辐射小于4500兆焦/平方米。
  三、相对湿度
  (一)相对湿度分布
  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州境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地域分布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在58〜66%之间。夏河是相对湿度最小的地区,为58%;郎木寺是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为66%,其它地区在59〜65%之间。
  各季相对湿度分布春季州境西北部地区为50〜63%,东南部地区为52~66%;夏季西北部地区为66〜74%,东南部地区为61〜65%;秋季西北部地区为53〜74%,东南部地区为59〜70%;冬季西北部地区为42〜45%,东南部地区为48〜54%。(二)相对湿度变化
  相对湿度年变化全州各地相对湿度从3月份开始逐月增大,以7~9月最大,从10月起开始减小,1月最小。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也是降水量相应最多的季节。
  相对湿度日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正好相反,气温的最高点,为相对湿度的最低点,气温的最低点,为相对湿度的最高点。相对湿度一日内,一般清晨时最大,日出后逐渐减小,至14-15时减至最小值,16时后又逐渐增大。
  甘南州各地平均相对湿度(%)
  四、蒸发量
  (一)蒸发量分布
  年蒸发量分布与年降水量比较,州境属全省蒸发量最小的地区之一,年蒸发量的分布趋势东部较大,西部较小。东部一般在1400〜2000毫米之间,如舟曲的年蒸发量为1972.5毫米。西部一般在1100〜1300毫米之间,如郎木寺地区为1136.8毫米。
  各季蒸发量分布蒸发量的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冬季1月全州为43-37毫米;春季4月西部在120-150毫米之间,东部一般在170-215毫米之间;夏季7月西部在139〜160毫米之间,东部一般在175〜260毫米之间;秋季10月全州在72—123毫米之间。
  (二)蒸发量年变化
  蒸发量年变化的最小值岀现在1月或12月,最大值出现在5月,舟曲岀现在7月。一年中2~5月蒸发量迅速增大,9~11月逐渐减小。
  各地蒸发量的年变化幅度在93-356毫米之间,最大值出现在临潭,为356毫米,最小值出现在碌曲,为93毫米,多年最大蒸发量与平均蒸发量的变率以临潭最大为16%,合作最小为3%。
  (三)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
  甘南州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年平均比值为1.5-4.4倍,其中舟曲为4.4倍,夏河为3.0倍,临潭为2.9倍,迭部为2.7倍,合作、玛曲为2.2倍,卓尼为2.1倍,碌曲为1.9倍,郎木寺为1.5倍。与全省其它地区相比较,比值偏小, 湿润程度以玛曲较好。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蒸发量单位:毫米
  第五节地温冻土
  —、地面温度
  年平均地面温度分布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分布趋势大体与气温一致,东部偏高,西部偏低。东部一般在6.0-15.0℃之间,舟曲最高为14.5℃;西部一般在3.0〜5.5°C之间,郎木寺最低为3.2℃。
  地面温度年、月变化地面温度的年变化,以夏季最高,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3.9~26.0℃舟曲最高,为26.℃。冬季最低,最小值一般岀现在1月,为-9.6〜1.3°C,合作是最低的地区,为-9.6℃。春季高于秋季。地面温度从3月份开始回升到0℃以上,7月达最高点,11月开始降到0℃以下,1月最低。地面极端最高温度地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夏季,在6~8月之间。舟曲最高达68.5℃,其次是玛曲为65.5℃郎木寺最低为56.℃。
  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地面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冬季12~2月之间,其值在 -14.6-33.7°C之间,以合作、临潭最低,分别为一33.7和一33.5°C。全州
  只有卓尼的7月、迭部的7~8月、舟曲的5~9月间地面极端最低温度高于0℃ 外,其余地方各月均有低于0℃的现象岀现。
  二、地中温度
  全州各地10〜20厘米地中温度变化比较平稳,7~8月最高,1月最低。最稳定期是7〜8月,9月开始下降。全州月平均地中温度以舟曲最高,玛曲最低。
  三、冻土
  土壤冻结日期和解冻日期全州各地10厘米土壤平均冻结日期,西北部地区在11月下旬,舟曲、迭部在12月上旬以后。30厘米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与10厘米冻结日期间隔12〜22天左右,普遍在11月下旬以后。舟曲30厘米处没有岀现土壤冻结现象。各地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进入稳定冻结期,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冻土深度逐渐加深。
  土壤10厘米平均解冻日期在3月中下旬,舟曲在1月上旬末解冻。30厘米解冻日期,碌曲、郎木寺一般推迟22〜27天,迭部5天,其余各地约9~15天,一般在5月份土壤全部解冻。舟曲在1月上旬解冻,玛曲在6月上旬全部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全州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12〜3月,年最大冻土深度的高值为147厘米,出现在临潭,其次是合作为142厘米。年最大冻土深度的低值为24厘米,出现在舟曲,其余各地在90—140厘米之间。
  甘南州各地区平均地面温度(℃)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极端最高地面温度(℃)
  甘南州各地历年各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C)
  第五章自然灾害
  甘南州地处高寒山区,由于受喜马拉雅山系及西伯利亚冷空气流的影响,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气候变化较大,温差悬殊,降水在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变率大,且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部分地面裸露,容易引发暴雨,轻则造成农作物、牧草倒伏,水土流失;重则形成山洪、泥石流冲毁草场、农田、道路、河堤、房屋,死伤人、畜,造成严重损失。
  甘南州既是全省多冰雹地区,也是中强地震活动区之一。此外,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还有大风雪、寒潮、强降温、干旱和秋季连阴雨等。
  第一节雪灾
  雪灾是冷季降雪较大,地面积雪较厚并较长时期掩埋草场的大部或全部,使牲畜采食困难,造成老、弱、幼畜大量死损的一种自然灾害。
  根据生产实践,当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之日为“不能放牧日”,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连续日数达3〜5天者为轻雪灾,达到或超过6天者为重雪灾。
  —、分布区域
  雪灾主要分布在州内西北部的牧业区,以郎木寺最多,出现频率达80%。从1961〜1981年中,共出现雪灾26次,平均每年1.3次。其中重雪灾6次,平均每年0.3次;轻雪灾20次,平均每年出现1次,为全州发生雪灾的中心区域。夏河是次多区,岀现频率为25%,约4年出现1次。玛曲出现频率为7%,从1967〜1981年中出现1次,雪灾主要危害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常年放牧、无补饲和舍饲条件的牲畜。
  雪灾的时间分布一般自9月下旬〜10月上旬开始,翌年5月中、下旬结束。可能发生期为210〜250天,集中出现在11月和次年3月,10月和4月次之,12〜2月出现最少。
  二、严重雪灾
  元至元元年(1335年)三月,
  河州路大雪十日,深八尺,牛、羊、驼、马
  冻死者十之九,民大饥。
  明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
  陕西洮州卫雨雪,杀禾。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
  洮州大雪,压折松树。
  清光绪十年(1884年)
  六月二十五日突降大雪。谷类尽被埋压,酿成大饥年景。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连降大雪,厚达尺许,年终饥荒陡起。
  1954年11月8日至12月4日,连降大雪,夏河县甘加滩地面积雪达80至100厘米,积雪表层融化后结成冰壳,经久不消,除部分坡地外,牧草几乎全部被覆盖,延至次年春天,牲畜严重缺草,造成百年不遇的大雪灾。
  1969年4月3日至40,出现强降温,全州48小时降温达15℃以上,伴有大雪天气,仅玛曲县就有上万头(只)牛羊冻死。
  1970年3月,夏河县降大雪,过程降雪量11.1毫米,地面积雪厚度为9厘米,降雪连续6天,经久不化,形成“坐雪”,牲畜无法放牧采食,仅甘加乡羔羊死亡36015只,羔羊成活率只有26%;死亡成畜29620只,死损率为21.7%。此次雪灾延及合作、碌曲等地,全州死损牲畜37万余头(只)。4月上旬又开始降温,并持续伴有大风雪天气,仅夏河县冻死牛、羊7万余头(只)。
  1974年11月130,夏河降雪量11.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6厘米,地面积雪连续16天;同年11月300,碌曲降雪量13.4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厘米,地面积雪延续到12月底,阴山牧场积雪经冬未化,形成“坐冬雪”,造成1975年牲畜春乏期大死损;据统计全州共死损牧畜48.99万头(只),成畜死损率11.3%,仔畜死损率37.3%o其它如1965-1966年、1977-1978年的雪灾均给自治州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1982年因大风雪、寒潮降温,全州死亡各类牲畜52.58万只(头)。
  1983年全州因大风雪,寒潮降温形成灾害,各类牲畜死亡43.21万头(只)。3月下旬,碌曲县出现强降温、大雪天气,持续3~8天,最大降温7〜8℃,地面积雪持续10天左右,平地最大积雪深度10厘米,全县绵羊仔畜死亡15051只,成活率降至76%。
  1989年,玛曲县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风雪灾害。3至4月,玛曲县多次出现低温大雪、连阴雪,各类牲畜大量死亡,给全县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3月22日,碌曲县岀现暴雪天气,降雪量1063毫米,使全县死亡各类牲畜18835头(只、匹)。
  第二节寒潮强降温
  寒潮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大于或等于10C,或48小时下降大于或等于12℃,且最低气温小于5℃。
  强降温日平均气温24小时下降8〜10℃ ,或48小时下降10〜12℃ ,且最低气温小于5℃。
  一、寒潮强降温分布
  地理分布州境寒潮、强降温次数以合作最多,年平均1.4次,临潭次之为1.1次;玛曲、碌曲最少,年平均只有0.2次。岀现寒潮、强降温的年频率仍以合作最大,达75%,而以玛曲最小,为14.3%。
  时空分布寒潮、强降温出现以10-11月及3~4月为多。占总次数的30%左右;在郎木寺、碌曲、夏河、临潭约占总次数的20%左右。3〜4月出现次数约占总次数的40%以上,如碌曲历年共计出现5次,其中3~4月岀现4次,占总次数的80%;卓尼历年出现2次,均在4月份,占总次数的100%。
  全州寒潮、强降温年频率在14〜75%之间。合作最大为75%,24年中有18年出现,平均4年就有3年岀现;玛曲、舟曲最少,玛曲年频率仅为14%,14年中只有2次岀现,平均7年一遇。
  二、寒潮强降温危害
  1969年4月3〜4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全州各地48小时降温达15℃以上,伴有大雪天气,玛曲全县上万头(只)牛羊冻死;大水军牧场(降温时伴有大风、大雪),4〜5个小时内就冻死牛、羊、马3748余头(只、匹),占全场牲畜总数据的40%,并严重冻伤牧工多人。
  1970年4月、1975年3〜4月夏河、玛曲也曾分别出现寒潮、降温、大雪
  天气,各类牲畜遭受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影响牧业生产。
  第三节干旱
  甘南距海较远,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降水变率大,在没有灌溉条件或灌溉无保障的情况下易发生干旱,常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
  干旱的发生不仅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而且与降水量分布、自然蒸发量的大小有一定的联系。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水份收支平衡与否的关系,全州以各气象站历年逐旬干旱指数作为划分干旱标准。
  —、时空分布
  春末夏初旱春末夏初干旱在州内各地岀现较频繁,危害亦较重。1961〜1980年全州各地共计岀现大旱情37次、发生率占31%,10年中可有3年出现初春干旱。其中以舟曲、夏河、卓尼、临潭岀现频率较大,郎木寺岀现最少,20年只出现1年。
  伏旱伏旱在州内各地出现机率较小,危害程度及范围不大,约8年左右出现1次。舟曲出现频率最大,达44%,合作、卓尼、碌曲未出现。1961〜1980年,全州大范围的伏旱只出现2年,分别在1971年(重)、1972年(轻),占总年数的10%。伏旱除1971-1974年连续出现外,无明显变化规律。
  二、干旱危害
  春旱的危害春末夏初是全州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在出苗——抽穗阶段,亦是天然牧草返青生长阶段,需水量逐渐增多,而该时段常会出现少雨,对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如舟曲县1974年岀现了严重的春末夏初干旱,受灾面积达44216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该年粮食总产比1973年减产75万公斤。同年碌曲县发生春末夏初干旱,加之7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至8月下旬降水又明显偏少,致使一部分地方(包括尕海滩)牧草减产,影响牲畜抓膘,造成1975年春乏期牲畜大量死损。全县是年死损牲畜33679头(只),占年初存栏数的9%,仔畜死亡高达69968头(只),成活率仅为66.9%,年末净增率一1.2%。
  伏旱的危害伏旱的危害次于春末夏初干旱。虽然岀现机率小,但由于农作物、牧草正值生长盛季,出现伏旱后亦影响收成。如1971年全州大部分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伏旱,成灾面积达23.4万亩,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与1970年相比减产粮食达250多万公斤。1972年临潭地区出现伏旱,全县作物受旱灾面积7.9万亩,占当年总成灾面积的92%,占总播面积的29%,造成歉收年。
  三、严重旱灾
  汉永初五年(111年),陇西、临洮等地连遭旱、蝗灾害,百姓饥荒。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因连年大旱饥荒,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等州社仓,于当县安置。明弘治四年(1491年),洮州卫大旱。
  万历十年(1582年)临洮、巩昌二府大旱,民大饥,转徙流离,饿殍载道。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洮州旱灾。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西固旱灾,清廷赈恤灾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岷州、洮州旱灾,七月清廷赈恤饥民。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洮州夏田干旱成灾,清廷赈恤。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洮州大旱。
  光绪十八年(1892年)洮州东乡遭受大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洮州大旱,颗粒无收。树皮草根,俱食殆尽,饿殍遍野,饥民相食。
  1927年,甘南地区大旱,田禾枯焦,牧草萎黄;农区颗粒无收,牧区牲畜大量死亡,卓尼、临潭等地群众纷纷离乡逃难。
  1942年,洮州大旱,民不聊生。
  1944年,甘肃省7个专区50余县干旱严重。重灾区包括临潭、卓尼、西固等14县颗粒无收,树皮等尽被食尽,灾民四处逃荒。
  1947年11月150,甘肃省旱、雹、水、蝗成灾。受灾68县.,灾民655800余人,重灾区包括州境临潭、卓尼等县。
  1960年,甘南全州发生旱情,有30833亩农田受灾。
  •1962年,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发生干旱,85210亩农田受灾。
  1971年,全州出现伏旱,成灾面积达23.4万亩。
  1972年,临潭地区出现伏旱,全县作物受灾面积7.9万亩。
  1974年,舟曲县春末夏初旱,受灾面积44126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11.61万亩。
  1981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受旱成灾面积22.17万亩。
  1980年,夏河、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1.56万亩。
  1982年夏,舟曲县连续两月大旱。同年,夏河、卓尼、迭部、临潭县等发生旱灾,受灾面积22.87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5.53万亩。
  1987年,夏河、临潭、舟曲、迭部等县受旱灾面积9.25万亩。
  198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8.97万亩。
  1990年,临潭、卓尼、迭部等县干旱,受灾面积3.47万亩。第四节洪灾
  —、暴雨
  大(暴)雨的时空分布州境每年都可能出现大雨,郎木寺为大雨活动中心,年平均大雨日数为4.9天,年最多达9天,舟曲、夏河大雨最少,年平均大雨日数1.1天,年最多3天。州内其它地方一般为2天左右,郎木寺周围最多可达5~6天。
  全州暴雨岀现次数少,范围小。郎木寺、迭部、玛曲、碌曲、合作、舟曲、年平均暴雨日数为0.1〜0.3天,年最多为1天,郎木寺为2天,其中郎木寺1978年9月6日降水量达73.2毫米,为全州暴雨之最。
  大(暴)雨出现在4〜11月之间,最早始于4月18日,最迟终于11月7日,以7〜8月出现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71%。
  大(暴)雨的危害州境由于地形复杂,山大沟深,部分地区地面裸露,大 (暴)雨危害比较严重,轻则造成农作物、牧草倒伏,苗禾毁坏,水土流失;重则形成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水库、河堤、农田,冲走家畜,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1966年9月8日,舟曲县城暴雨形成山洪,冲垮城南便桥1座,冲走汽车4辆,5人死亡;1970年8月28日临潭县冶力关洪家庄出现暴雨引起山洪,平地起水1〜2米,河滩水涨3〜4米,冲走14人,水磨1盘,造成严重灾害。
  二、秋季连阴雨
  (一)秋季连阴雨时段强度
  出现时段8月中旬〜9月中旬。
  强度划分连阴雨过程总降水量大于40毫米,持续天数6天以上,连续2次连阴雨过程间隔日数为1天时,可连续统计为1次过程,定为强连阴雨过程; 连阴雨过程全州出现站点达总站点的70%以上。
  区域性连阴雨出现站点中30〜70%为部分地区连阴雨,30%以下为局部地区连阴雨。(二)秋季连阴雨分布
  时空分布1961-1980年全州共岀现秋季连阴雨53次,平均每年出现2.7次,其中以1966、1967、1971、1976、1978、1979年较为严重。1964、1965、1969年未出现。州境内秋季连阴雨出现周期规律不明显,七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现次数多,且有连续出现的特点。
  强度分布全州连阴雨强度分布以轻度连阴雨的比例大,共出现轻度的36次,占总次数的68%,重度连阴雨17次,占总次数的32%。
  州内连阴雨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最长连续日数达21天,最大过程降水量达171.7毫米(玛曲1968年8月23日〜9月12日);连阴雨次数以卓尼、碌曲为多,舟曲最少。
  全州连阴雨过程以局部地区出现次数稍多,共19次,占总次数的36%;区域性18次,占34%;部分地区出现16次,占30%。
  (三)秋季连阴雨危害
  秋季连阴雨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临潭县1966年两次秋季连阴雨,使春小麦减产34%;舟曲县1976年8月出现连阴雨和低温,造成4243亩农田受灾,减产粮食60万公斤。
  三、重大洪灾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四月,岷、洮、文、阶四州发生暴雨、洪水成灾。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洮州、岷州受暴成灾,赋租俱免。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洮州水灾,清廷抚恤水灾饥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洮州遭受洪水灾害袭击,民多饿毙。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甘肃河州、岷州、洮州等35厅、州、县遭水、虫、雹灾,清廷赈恤灾民。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甘肃狄道、岷州、洮州等35厅、州、县继上年重灾后复遭水灾。
  道光元年(1821年),甘肃岷州、洮州等27州、县遭水、旱、雹灾,清廷贷放灾民籽种、口粮。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洮州东、北两乡遭受洪水灾害,朝廷给予蠲恤。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一日至六日,洮州连下暴雨,洮水横溢,民舍皆漏,饥馑
  复生。同年,洮州东、西两乡遭水灾。
  1913年7月10日,拉卜楞地区突降暴雨,继发洪水,塔哇村居民部分房屋被洪水卷走,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1927年,大夏河水猛涨,拉卜楞寺院局部被洪水淹没,冲走帐篷多顶。
  1928年秋初,夏河县暴雨成灾,大夏河水猛涨,沿岸庄稼和桥梁、道路被洪水冲毁。
  1936年7月,夏河发生特大洪水,河沿被砂石堵塞,沿河两岸村民损失惨重。
  1953年6月20日,临潭县发生特大洪水,10个乡遭受洪灾,冲毁农田3700亩,冲走和淹死牲畜995头,倒塌房屋123间,死亡28人。7月,卓尼县上卓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河沟被冲毁,城内街道两侧房屋被淹,受灾严重。
  1957年7月23、24日,舟曲县南峪寨、梁家坝两乡暴雨成灾。
  1960年8月中旬,洮州、大夏河流域发生了洪水,冲走洮河林场汽车两辆,楼房两幢,平房441间,水磨5盘,船3只,桥梁13座,供销部1处。
  1964年7月中旬,临潭县发生特大洪水,冲倒房屋627间,冲走牲畜52头,造成12人伤亡。8月8日,合作一小时降雨50多毫米,冲毁发电厂一处,高压线路13公里,钢筋混凝土桥梁一座。
  1966年9月8日,舟曲县城暴雨形成山洪,冲垮城南便桥一座,冲走汽车4辆,5人死亡。同年,临潭县连续两次秋季连阴雨,使全县春小麦减产34%。
  1977年,大夏河水位上涨1.2米,洪水流量达180立方米/秒,拉卜楞寺附近近百年之久的王府桥被冲毁,下游西岸大片良田被洪水淹没。8月,玛曲县连阴雨引起牲畜多种疫病发生,死亡牲畜5200多头(只)。
  1978年9月7日,卓尼地区连日降水,河水猛涨,县气象站被洪水冲毁。全县淹没农田8561亩,冲毁输电线路9.5公里,变压器6台,通信线路7.5公里, 死亡3人,冲走、淹没粮食155万斤,饲料8万斤,水渠9条,桥梁27座,河堤17802米。受灾面达121个村,3800户,20058人,损失价值达165万元。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5县发生洪水,农田受灾面积1.11万亩。
  1980年,临潭、舟曲、迭部县洪水泛滥,受灾面积0.32万亩。1981年,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遭受洪灾,受灾面积5.31万亩。4月8日,两郎公路舟曲县境内洩流坡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坡体以每小时20米的速度下滑,大量土石壅入白龙江中,形成高40米、宽200米的土石坝体,截断了白龙江流,坝体内侧水深21.7米,回水6公里,上游两平方公里范围内成为一片汪洋,蓄成一处1900万立方米的水库,泄流坡至县城5公里公路全部中断,沿江三个公社的22个队、840亩良田及106户农户房屋被淹,县油库和22个机关单位遭受水灾,28万棵树木和5亩苗圃被毁,4处堤灌站、17盘水磨、22间磨房、4公里农电线路、6公里通讯线路全部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50多万元。
  1983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县遭受洪灾,受灾面积1.79万亩。
  1984年6月170,洮河猛涨,沿岸农田、水利设施被冲,全州有78个乡 (镇),431个大队,2056个村,共5.5万户,28.7万多人受灾,冲毁农田9221亩,淹没农田4160亩,190房屋倒塌,死亡24人,伤28人。
  8月,舟曲县连降大暴雨,全县22个乡受洪水、滑坡、泥石流危害,农业受灾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洪水冲走土地7000余亩,冲毁和滑坡倒塌房屋1700余间。冲毁水磨、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工程多处。此年,受降水影响,迭部、夏河、临潭、卓尼、舟曲5县共出现滑坡276处,农田受灾面积10.27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发生洪水,受灾面积3.37万亩。8月9日,夏河县城北曼克、彦克、尕寺三沟,局部突降暴雨,降水强度达40厘米,引起山洪暴发,彦克沟洪水量达40立方米/秒,曼克、尕寺洪水量达20立方米/秒,城市交通阻塞,大量的泥石流壅入县城街道及拉卜楞寺院,5人死亡,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
  1987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受洪灾,受灾面积2.05万亩。5月230,卓尼县城郊因降雨集中发生了特大洪水,降雨历时半小时,降水量20-30毫米,洪峰流量实测为54.7立方米/秒。冲毁河堤1117米,倒塌房屋756间,淤积泥沙2.5万立方米,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1988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不同程度地受到洪灾,受灾面积4.44万亩。7月6日,卓尼县城突降特大暴雨,半小时雨量达51.3毫米,山峦梁册之水,汇聚沟壑形成特大山洪,最高洪峰量达170-180立方米/秒,洪峰夹带泥石,浪头高达4米,数万立方米泥沙、石头冲进县城,所经之地树木连根拔起,房屋夷为平地,洮河两岸80%以上机关单位房屋和民房遭到毁坏,县城近郊上河村、冰角沟同时发生洪水,受灾群众超过万人,灾后统计,死亡41人,无家可归者57户,灾害全部损失约675万元。
  1989年,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相继发生洪水,受灾面积4.85万亩。
  1990年,5月23日,地处白龙江上游的迭部县因暴雨和洪水袭击,死亡2人,重伤7人,冲倒房屋65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094亩,粮食减产430万公斤,冲走、淹没粮食6万公斤,冲毁桥梁35座,水磨25座,电站水渠6条,死亡牲畜720头,县城8%以上排水、防洪设施被毁。6月13日晚,舟曲县南峪乡大愣山发生罕见的山体滑坡,1270立方米山石以每小时20米的速度壅入白龙江中,白龙江被拦腰截断,形成一座巨大的土石坝,水位急剧上涨,回水淹没了南峪村,交通、电讯中断,同时舟曲县城以上六村遭洪水侵袭,泥石流同时从三条沟涌出,冲毁农田、房屋,参天大树一掀而起,直径达2米以上的巨石铺天盖地,致使白龙江断流10分钟。
  与此次洪灾的同时,巴藏乡黑水沟山体多处出现大的裂缝,山体上的公路高低错位达2米左右,整个舟曲县由上到下,被切割为三截。
  同年,临潭、卓尼两县洪灾受灾面积1.24万亩。
  第五节雹灾
  甘南州为全省冰雹较多地区,在全国仅次于唐古拉山周围地区和大雪山两侧的多雹区,与青藏高原的多雹区连成一片。
  —、时空分布
  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牧区多于农区,西北部多于东南部,以郎木寺、玛曲、碌曲最多,年平均为13-16天;其次是合作、夏河、临潭年8~11天;迭部、卓尼年5〜6天;舟曲最少,年平均不足2天。年最多冰雹日数玛曲多达26天;郎木寺、合作22天。
  降雹时间一般在4〜10月,个别地区3月份亦有出现。其中5~8月岀现频繁,是州境内主要的降雹季节。6~8月的冰雹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最严重,尤以6月为最多,出现频率占全年的21〜46%,其中舟曲占46%;合作、夏河占30%左右;其余各地占20%以上。二、活动规律
  州境冰雹移动走向大多从西北向东南移动。主要移动路线每年大致相似,故有“雹走老路”的说法。据调查分析,甘南地区有3个冰雹的主要源地:(1)发源于青海东部,甘南州北界的达里加山、太子山,经合作、临潭进入卓尼县一线。此线每年6月冰雹最多,5、7、8月次之,对春播作物危害严重。(2)发源于卓尼、迭部县交界的光盖山、迭山和岷山,向东南方向移动,消失或进入舟曲县。此条线活动较少,每年以5、6月较多,对夏、秋田作物都有一定的影响。(3)发源于本州西南部的西倾山、积石山,经玛曲东移消失或从东南出省,此条线冰雹活动最频繁,强度一般比较弱,以5~7月最多,8~9月次之,对牧畜业有一定影响。
  三、危害
  冰雹虽然岀现时间范围比较小,时间也不长,但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出现时常伴有大风、大(暴)雨、强降温和强雷电现象,常给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自治州每年受雹灾面积多达20余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1/4,减产粮食约2500万公斤。如1970年6月300,舟曲县一次冰雹受灾5个乡,降雹约30分钟,最大雹粒重100克左右,降后两天尚有余雹未溶化,是年粮食减产91-95万公斤;临潭县1967〜1980年全县冰雹受灾面积54.8万多亩,占总耕面积的13.3%。雹灾最严重的1978年,使临潭县受灾面积达8.5万多亩,占播种面积的31%.
  四、严重雹灾
  明弘治二年(1489年)四月,洮州卫雨雹,水涌三丈。
  弘治四年(1491年)四月,洮州卫降巨雹,水高三、四丈,漫城郭,漂房舍,田苗人畜多淹死。
  弘治八年(1495年)七月,陕西洮州冰雹杀禾,暴水至,人畜多漂溺死者。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西固分州(今舟曲)雹灾,清廷赈恤灾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洮州大雨雹,伤禾稼,以刘顺川(今流顺乡)地区为甚。
  同治二年(1863年),拉卜楞地区突降冰雹,旋降倾盆大雨,塔哇村许多居民财产遭受损失。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洮州旧洸堡一带,突降大雨雹,田禾受损严重。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二日,洮州地区东乡上占旗、石门口、北乡蒲峡里冰雹空前,小者如豆,大者如卵。乃至间杂大块冰碴,如倾如覆,盈天蔽野,各地山洪随之暴发,浪高数丈,田禾尽损,水淹村寨,人畜损伤尤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洮州遭大雹灾,朝廷令蠲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二十二日,洮州东乡雨雹及冰块,禾稼尽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十七日,洮州南乡大雨雹,杀禾稼殆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洮州北乡大雨雹,禾稼俱损。八月三日,又发大雨雹,酿成当年灾荒。
  1928年秋初,卓尼、临潭连降冰雹,庄稼严重被毁。
  1940年夏,临潭、卓尼连降冰雹,田禾被毁,粮食歉收。
  1947年6、7月间,甘肃省53县雹旱成灾。临潭、西固和卓尼部分地区遭受雹灾。临潭新城等三乡受灾人数4809人;西固南峪等乡镇受灾人数5420人; 卓尼洮北等5乡镇受灾人数5420人。
  同年,西固县因雨雹成灾而免征田赋两年。
  1957年7月11日 ,夏河县降雹,地面积雹5寸到1尺厚,雹粒大如鸡卵,重约7两。受灾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受灾之处,粮食绝收。
  1958年7月,临潭县岀现罕见雹灾,降雹长达2小时,地面积雹一尺余,小麦受灾严重。
  1960年,洮河流域、夏河县内降雹,全州受雹灾农田达161380亩。
  1961年6月,临潭县、龙迭县受雹灾,粮食作物受灾减产。
  1962年,夏河、碌曲、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降雹,粮食受灾减产。
  1964年,夏河县受雹灾农田面积占全县播种面积的30%。
  1965年7月,合作降雹如鸡卵,并伴有冰块,地面积雹厚度3〜4寸深。佐盖曼玛、卡加曼、扎油等地粮食颗粒无收,牧草被打光。冰雹打伤22人,打死打伤牲畜千余头(只)。
  1977年8月,合作地区降雹,地面积雹10厘米,农作物受灾面积6500多亩。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遭雹灾,受灾作物9.32万亩。1980年,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降雹受灾面积2.28万亩。
  1981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均遭雹灾,受灾面积3.80万亩。
  1982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地降雹,受灾面积10.73万亩。
  1983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雹灾,受灾面积21.04万亩。
  1984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遭受雹灾,受灾面积达17.32万亩。
  1985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遭冰雹袭击,受灾达面积8.52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7.86万亩。
  1987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16.36万亩。
  1988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20.52万亩。
  198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降雹,受灾面积6.38万亩。.1990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降雹,受灾面积10.10万亩。
  第六节霜冻
  霜冻指短时间内温度下降到足以使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低温冻害。是甘南春、秋季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之一。
  一、霜冻时段
  早霜冻一年中,最长无霜冻期终止后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亦称初 (秋)霜冻,一般出现在下半年。
  晚霜冻最长无霜冻期开始前出现的霜冻称为晩霜冻,亦称终(春)霜冻,一般出现在上半年。二、霜冻成灾标准
  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当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一1.9℃时,可使农作物体内水分轻度结冰膨涨,对喜温作物及耐寒作物在抗寒力弱的生育阶段,有轻度冻害,称为轻霜冻。
  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当地面最低温度低于一2・0℃时,可使农作物体内水分结冰膨涨,对抗冻力弱的喜温作物全生育期均有危害,对耐寒作物在抗寒减弱的生育阶段也可造成明显的冻伤,为重霜冻。
  习惯上将地面最低温度高于一2.0℃的时段作为无重霜冻期,将一年中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的最长时段称为无霜期。
  三、时空分布
  各地早霜冻平均初日一般在8月下旬到9月下旬之间,舟曲在11月上旬。
  各地晚霜冻平均终日一般在4〜6月,玛曲、碌曲及夏河的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
  全州无霜冻期以舟曲最长,平均为215天,80%保证率日数200天;迭部、卓尼分别为128天、107天,80%保证率日数分别为116天、91天;临潭、夏河、合作为48~75天,80%保证率日数为31〜58天;玛曲、碌曲无霜冻期最短,平均为24〜29天,80%保证率日数1〜18天。
  全州各地的无重霜冻期中,舟曲为239天,80%保证率日数为223天;迭部、卓尼分别为166天和144天,80%保证率日数分别为141天和120天;玛曲43天,80%保证率日数22天;其余各地约80-110天,80%保证率日数在57〜92天之间。
  四、危害
  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轻重不等,重者可以冻死,轻者也会影响产量,早霜冻的危害比晚霜冻更为严重。早霜冻出现时间,正处伏秋时节,正值夏秋农作物灌浆至成熟期,抗低温的能力最弱,早霜冻影响籽料的成熟,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牧草正处生长旺盛时期,几经霜杀,会加速枯黄,营养价值大大下降, 且会导致牲畜疾病甚至死亡。晚霜冻主要影响春播粮食作物拔节、抽穗,油菜现蕾抽苔,牧草返青生长等。如1968年8月7日至14日的早霜冻,连续7天,地面最低温度低于一2.0℃,夏河、临潭、卓尼等地先后受霜冻影响,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冻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当年夏河县粮食亩产平均只有65公斤,比1967年亩产减少22公斤。临潭县当年粮食亩产平均72公斤,比1967年减产25公斤。
  五、重大霜冻灾害
  唐贞观元年(627年)秋八月,陇右诸州霜害稼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西固州(今舟曲)霜灾,清廷赈恤灾民。
  道光二十年(1840年),甘肃河州、洮州等5厅、州、县霜灾。
  1943年春秋两季,甘肃普遍岀现霜、旱、雹、虫等灾,州境洮河、大夏河流域受灾。
  1960年,洮河、大夏河流域霜冻,使163188亩农田受灾。
  1962年,甘南各县农作物大面积遭受霜冻灾害,夏河、临潭、卓尼3县受灾尤为严重,有65533亩农田受灾。
  1968年8月7日至140,夏河、临潭、卓尼等地出现霜冻,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1976年7月13日至16日、8月13日至150,夏河持续出现霜冻,全县受霜冻作物14.6万亩,占粮播面积的76.5%,粮食作物大面积减产,平均亩产从1975年的109公斤下降到当年的94公斤。
  1979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5县霜冻,受灾面积1.12万亩。1980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霜灾,受灾面积1.40万亩。1981年,临潭、舟曲县出现霜冻,受灾面积1.36万亩。
  1982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霜冻,受灾面积1-31万亩。
  1983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受霜冻灾害,重灾面积5.04万亩。
  1984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霜冻,受灾面积3.51万亩。1985年,卓尼、舟曲、迭部等县遭霜冻,受灾面积0.65万亩。
  1986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等县发生霜灾,受灾面积6.79万亩。
  1987年,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等县霜冻,受灾面积2.54万亩。
  1988年,卓尼、舟曲两县霜冻,受灾面积0.49万亩。
  1989年,夏河、舟曲两县霜冻,受灾面积2.02万亩。
  1990年,卓尼、舟曲两县发生霜冻,受灾面积0.49万亩。第七节地震灾害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正月,临洮地震。
  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正月,羌道县地震。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二月,陇西地震,波及洮州,败城廓、屋舍,压伤人众。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波及洮州,二郡山崩。
  唐开成四年(839年),吐蕃中地震。水泉涌,岷山崩,洮河逆流三日,水中发现巨大声响和亮光,鼠食稼,人疫死者相枕藉。
  会昌二年(842年),今碌曲地震。
  宋熙宁五年(1072年),洮西大地震。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闰四月,巩昌府兰、河、洮、岷四州地俱震,有声。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七月庚午,陇西洮州地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丙午,西固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西固城地震。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月二十日夜,拉卜楞地区发生较强烈地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拉卜楞地区一夜之间发生十八次地震,其它地方也发生五六次地震。
  道光二年(1822年),甘肃洮州等7厅、州、县地震,清廷贷放灾民口粮。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岷县、临潭发生6级地震,临潭被震村庄398户,震塌房屋941间,压死居民29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甘肃河州、洮州等五厅、州、县被震。
  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十、十二日,洮州等地发生地震。地面裂缝,城垣崩颓,房屋倒塌甚多,但人员伤亡不大。
  同年(1879年)五月中旬,阶州等州、县(包括今舟曲),地震至二十二日始定。其间或隔日微震,或连日稍震即止,城堡、庙宇、官署、民房多倾坏,伤毙多人。
  光绪八年(1882年),拉卜楞地区发生数次地震。光绪十三年(1887年),拉卜楞地区发生数次地震。因受其影响,此后数年粮食欠收。
  1920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海原、固原、西吉等58县发生8.5级地震,波及岷县、临潭、临夏、西固等地。
  1927年5月23日,武威、古浪发生7.5级强烈地震,波及甘南卓尼等地。
  1930年,今玛曲附近发生地震。
  1931年12月7日07时00分57秒,玛曲地震。
  1936年2月7日,甘肃西南地带发生地震。甘南临潭、卓尼、夏河等地受震,有地表裂缝,旧房倒塌现象。
  1960年2月3日舟曲地震,震级5.25级,烈度6度,城关震倒土房3间,墙3堵。官亭震倒旧房2间,其余墙壁裂缝,有山石崩落。
  1974年9月23日22时51分2.4秒,玛曲地震。震级5.6级,烈度7度,人感上下颠簸,壶盖等物跳起,黄河沿岸崩塌,河岸坡上有长10米、宽2厘米的地裂缝。河曲马场、辖曼、曼尔玛、姚尔卫等地老朽土墙有倒塌,屋顶烟囱少数倒塌,50%正规木架房门窗四角及砌体结合处产生细小裂缝,一般宽0.1~1厘米不等。
  1987年1月8日2时19分5.3秒,迭部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4°10/、东经103°14,(仪器)和北纬34°13\东经103°18,(宏观),震源深度11公里(仪带),.震级5.9级,烈度7米,地震发生在高山林区,有12头牦牛被砸死,5头砸伤,有4个藏族居住的村庄破坏较重。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