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009
颗粒名称: 建置志
分类号: K916.42
页数: 40
页码: 156-194
摘要: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地、甘肃省西南部。南界四川,西接青海,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相邻;东北部与定西地区渭源县,东与漳县、岷县毗连;东南与陇南地区的宕昌县、武都县、文县接壤。地理座标东径100°45'45"至104°45'30",北纬33°06'30"至35°34'00"之间。总面积45000平方公里,东西广423公里,南北袤270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自治州首府驻夏河县合作镇,东北距首都北京2800余公里,距省会兰州276公里;西北距夏河县治72公里;西南距碌曲县治84公里,至玛曲县治180公里;东南至临潭县治75公里,至卓尼县治105公里;南至迭部县治247公里;东南至舟曲县治(经临潭、岷县、宕昌)334公里(经铁尺梁326公里)。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建置志

内容

第一章疆域
  第一节位置面积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地、甘肃省西南部。南界四川,西接青海,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相邻;东北部与定西地区渭源县,东与漳县、岷县毗连;东南与陇南地区的宕昌县、武都县、文县接壤。地理座标东径100°45'45"至104°45'30",北纬33°06'30"至35°34'00"之间。总面积45000平方公里,东西广423公里,南北袤270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自治州首府驻夏河县合作镇,东北距首都北京2800余公里,距省会兰州276公里;西北距夏河县治72公里;西南距碌曲县治84公里,至玛曲县治180公里;东南至临潭县治75公里,至卓尼县治105公里;南至迭部县治247公里;东南至舟曲县治(经临潭、岷县、宕昌)334公里(经铁尺梁326公里)。
  第二节疆界
  —、历史疆界
  历史疆界因年代久远、史册失载,不能详其全貌。明清以来,轮廓始见,但因建废频仍,变化繁复,仅以史料所及略述明清以来的疆域概况。
  (一)北界
  明初,沿甘青藏区边境曾修筑“边墙”(即明长城)和二十四关,其中漠泥关、老鸦关、土门关、石咀关、朵只巴关、船舨关、槐树关、西儿关、乔家岔关、牙塘关、沙马关、思巴思关、陡石关、大马家滩关、小马家滩关、麻山关、俺陇关等是与今甘南藏区之明确界线,关内为河州地,关外自思巴思关以西为夏河县辖地,以东归今卓尼、临潭二县所领。此界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东北界
  今临潭县属八角乡莲花山及其周围地区历来属洮州辖地,据光绪版《洮州厅志》在堡寨一节开列的洮州北路的55个堡寨中,明确载有五湖滩(今五户)、门楼寺、晏家河滩、阿姑山、十五家、公葛大寨、公葛小寨等。1940年设康乐县时,将临潭县的五户、景古、杨家河、莲麓、足古川等地划入康乐,设立望莲乡。其时,莲花山麓仍为临潭县辖地,仅山麓西北隅自火烧洼以下狭长地段,包括5个村庄(即火烧洼、亚扎坡、山神庙、泉湾、沙石台子)属康乐县望莲乡。
  卓尼县的洮砚、柏林、藏巴哇3乡在历史上分属如下地区:今洮砚乡的哇儿沟、丁尕、卡古、纳儿、上下达窝、卡布一带属于原卓尼杨土司拉布什旗;今藏巴哇乡侯旗等地属于临潭明洮州屯军地;藏巴哇乡上、下三扎属于原会川官堡赵土司辖地。
  (三)东界
  从临潭与岷县交界处的关上村西湾壕起(亦称西番壕,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开掘)向南至冷地口(今岷县属)渡洮河,经大小板子(今属卓尼县)转东南过马烨仓,沿迭山主峰至黄家路山。
  (四)西界
  以拉卜楞寺所辖寺院及“穆代”(政民)、“拉代”(教民)等所属部落甘加、十三庄、桑科、岗岔、科才等地的边界沿洮河、李恰如山主峰往西至洮河发源地代富桑西端的支隆山,转南至黄河边,再从欧拉(含今欧拉秀玛)、木拉、肖俊、阿万仓、齐哈玛、“乔科三部”(含曼尔玛、采日玛、齐哈玛)至藏科尔等部落的牧地(区)为界。
  (五)南界
  自墨曲入玛曲县境的协地尕玛以东包括幕俄藏滩向东至郎木寺、热当坝、江岔、占哇至然多(清代江岔、占哇属洮州辖地,拉卜楞寺建立初期,河南蒙旗亲王曾将然多布施给第一世嘉木样作香火村,今均划入四川)再沿岷山主峰走向以黄池梁、青山梁、总梁为界。
  二、现代疆界
  (一)西北--西--西南界
  自夏河县甘加乡北与青海省循化县、甘肃临夏县交界处的达里加主峰向西北至阿且阔合。至赛尔龙东,溯洮河偏南沿李恰如山向西以代富桑河源为界。向南以鄂尔哇斯河至黄河沿为界。再由黄河北岸西北向延伸至额米多山后转南,经孤群石山、瓦朗达什咀,向南经贡周再向东南至鹅特下仍,经希洛西山梁至加曲河、沿黄河至黑河三角地带。
  (二)西北——北——东北界
  西北自达里加主峰沿山脊南经二十四关至莲花山北,经八盘梁向西南,再经柏林南山梁至洮河。(三)东——东南界
  从磨沟向南经马烨仓达擂鼓山,至文县及四川省南坪与舟曲3县交汇点。
  (四)南——东南界
  碌曲与玛曲交界处的大水黑河交汇处,东经拉尔玛梁,南至本多,东延至博峪杨家卡子为止。
  第二章建置沿革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之缘,西接藏区,东连汉地・向称“汉藏走廊”。历史上州内的政治制度、政权形式不同于其它地区,既有中原政权节制下的州、郡、县闾里制;又有根据藏区部落互不统属或小范围部落联盟的特点设立的州、郡、县节制下的土司、土官、寺院都纲、僧纲世袭制;既有州、郡、县流官(太守、刺史等)与世袭制(土司、千户、百户等)相结合的地方政体;还有将流官制改为汉官世袭的管理体制。在汉藏杂居区实行严密的闾里制,在藏族聚居地区通过土司、千户、百户管理属民。土官辖区属州、郡、县、卫、厅行政区的组成部分。但土司、土官除完成贡赋、差发市马、听命出兵等重大事项外,朝廷对其辖区的经济、文化、司法、宗教等任其自便,不予过问。甘南地区远自秦汉至唐,为氐、羌、吐谷浑、汉族封建割据势力交替统属。唐代广德后,洮、叠、芳、宕及河、岷、阶州皆为吐蕃占领,州境世居各族一度沦为吐蕃属部。中唐之后直至五代、北宋,甘南藏区部族因吐蕃王朝内乱而种族分散,无复统一,形成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的局面,多年从属于吐蕃的吐谷浑、党项羌部也离蕃自立。北宋时,唃厮啰政权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各州得失无常;金、元朝时设县亦少,至明清,甘南地区的建置才大体定局。
  夏、商、周时,天下分为九州,甘南境内羌人聚居区部落或各自为政,或形成大统小、强统弱的部落联盟。杂居地区大部属雍州,南部属梁州。
  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秦代,秦始皇为统一六国,与东方诸侯国争战,无暇西顾,羌部渐次发展,羌部首领无弋爰剑的子孙分为150个部落。今甘南玛曲一带成为其属地的组成部分。秦统一后,分域内为40个郡县,今甘南东部、北部部分地域属秦陇西郡临洮县辖,余为羌人驻牧区,称羌中。
  汉代,划全国为13部、103郡、1314县。今甘南临潭县全境,卓尼、舟曲部分地区属陇西郡辖地。时羌道县即设在今舟曲坪定乡境内。今夏河县王格尔塘以北地区属金城郡的枹罕、白石2县辖地。东汉凉州刺史部陇西郡的临洮、安故、白石、枹罕4县分领今甘南夏河、临潭、卓尼3县部分地域,羌道县属武都郡辖地。今碌曲、玛曲、夏河南部其时为先零羌、钟存羌、当煎羌、烧当羌驻地,迭部、舟曲大部为参狼羌驻地。
  三国分鼎,仍设州、郡、县制。今临潭、卓尼地属魏陇右郡临洮县辖;临潭北部属安故县;夏河县东北部属枹
  罕、白石2县辖地。舟曲县部分地域先后属魏、蜀两国的武都郡统辖。自治州境其余地域为羌人驻牧地。
  晋一统三国,分全国为19州、173郡、1190县。今夏河县北部属凉州金城郡金城县(即原枸
  罕、白石2县地)辖;今临潭、卓尼大部为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地;舟曲东部为秦州武都郡辖地。晋惠帝时,改易郡县,今夏河北部属凉州晋兴郡永固县(汉白石县)辖,临潭、卓尼大部属狄道郡洮阳县辖。
  十六国时期,纷争割据。前赵据有今甘南东部地域,归陇西郡临洮县辖,今夏河东北部属枹
  罕护军统领,舟曲东部属武都郡辖。
  后赵立国,今自治州东部归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东南部为武都郡属。
  前秦时,今之舟曲属南秦州武都郡武都县统辖,临潭、卓尼属河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夏河东北部属河州晋兴郡(有史籍载为兴晋郡)枹
  罕县辖。
  后秦的陇西郡临洮县辖有今临潭、卓尼部分地区,南秦州仇池郡宕昌县辖今舟曲县地,枹
  罕郡辖夏河北部地区。
  前凉的凉州晋兴郡枹
  罕、永固2县辖今夏河县北部地区,秦州陇西郡统属今临潭、卓尼地区。其时所设的侯和护军即在今临潭新城,石门护军疑在今临潭石门乡境,甘松护军在今迭部县东部,漒川护军在今碌曲县境。
  后凉时,今夏河东北部归晋兴郡枹罕、白石2县属,今临潭、卓尼部分地域属陇西郡临洮县辖。
  南凉的晋兴郡永固县辖今夏河县东北部。西秦的漒川郡(领石泉县)、甘松郡辖有今甘南舟曲、迭部、碌曲部分地区,金城郡允固县辖今夏河北部地区,临潭、卓尼仍归陇西郡临洮县属。
  仇池立国后,据有今舟曲县东南部,在仇池国鼎盛期(425年前后)统有整个舟曲县,其后扩展到迭部县东部。
  南北朝时,北魏的南秦州武都郡统今舟曲县地域,河州洪和郡(今临潭新城)之水池、蓝川、蕈川3县及临洮郡之石门县辖今临潭县境。
  西魏的河州枹罕郡统属今夏河北部,临洮郡统今临潭县大部,岷州同和郡蕈川县统今临潭北部。
  北周之河州枹罕郡据今夏河北部,洮州洮阳郡美相、洮阳2县及岷州同和郡水池县辖今临潭及卓尼部分地域。北周武帝在讨平宕昌国的同时设宕州宕昌郡于今舟曲县境,同时西逐诸戎置叠州(今迭部县东郊),今之迭部县即属叠州西疆郡(领合川、乐川二县),其辖地包括迭部西部及碌曲南部。同时设旭州通义郡(疑在今夏河吉仓乡境)、广恩郡(领汎潭、广恩二县),郡治在今碌曲县东。北周武成初年(559年)周明帝遣大将军贺兰祥、宇文贵破吐谷浑,占洮阳、共和(即洪和)2城,于斯处置博陵郡,领博陵、宁人2县。之后,又在其地设洮州,并于今迭部县东、舟曲县西部地域先后废置芳州、甘松郡(领怀道县)、恒香郡(领常芬县一原三川县)、甘松防等。
  隋代,域内一统,州、县废置频仍,枹罕郡枹罕县统今夏河北部,临洮郡美相县(郡治)及枹罕郡水池县辖今临潭及卓尼部分地域;临洮郡叠川、合川、乐川3县辖今迭部县西部及碌曲县南部;洮源县辖今碌曲县部分地区;归政县辖今夏河吉仓乡一带。其后,郡县改易,临潭(本名汎潭,废址在今卓尼县卡车乡羊巴村)、当夷(今临潭新城)等县辖今临潭及卓尼大部分地域;宕昌郡怀道、封德二县统今舟曲县境;常芬县(废址在今迭部县达拉沟口)辖今迭部以东地域;河源郡辖今玛曲县全境;浇河郡辖今夏河县沙沟寺以西地域。
  唐代,全国划为10道(开元中划为15道),以道统州,以州辖县。今之甘南地域自夏河县王格尔塘、卓尼县麻路、迭部县以东属陇右道,迭部县岷山以南属剑南道。碌曲、玛曲、夏河县西部属吐谷浑及当地羌人弥药部统属。其时,今之甘南夏河北部属河州安乡郡凤林县(即汉白石县)辖,洮州统今临潭、卓尼及迭部一带的党项部落,今舟曲大部属宕州怀道郡辖。同时,唐在今甘南州的黄河、白龙江以南大片地域分设25个羁縻州,除拓拔赤辞所领西戎部在今迭部县境内,其余不明所指。由于其时少数民族多亦内附,唐在沿边设置10个节度使,置军多处。置于今迭部县境的有合川郡守捉,置于洮州城内的称莫门军,置于卓尼县扎古录乡迭当什台地的为神策军。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之后,置于今州境的芳州、叠州、宕州等尽陷吐蕃,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洮州亦陷,甘南全境皆失。吐蕃占领洮州后,将原州治改称临洮城。五代时期共历54年,今自治州境仍属吐蕃。后因吐蕃内乱而分裂,甘青一带大小部落互不统属,形成割据局面。
  宋代初期仍袭唐制,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国为15路,分领府、州、军、监。时熙河路辖洮、岷、熙、河四州。属今夏河县辖的一公城(汉白石城)于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改名循化城。怀羌城于崇宁三年(1104年)收复。洮州于大观二年(1109年)始得收复,大观三(1110年)年升为团练州。熙宁九年(1076年)在今岷县境置滔山监,辖今卓尼县纳浪乡以东地区。次年置铁城,辖今临潭东部地区,岷州辖今迭部县花园乡以下、舟曲憨板乡以上地域。今之舟曲属阶州福津县地。
  金代,今夏河县西北部属积石州怀羌县,东北部属河州。今临潭、卓尼、碌曲东部,夏河东部,岷县北部,漳县西部,迭部西部皆属洮州辖区。今迭部东部及舟曲属利州福津县统辖。
  元代在全国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在朝廷设总制院(后改宣政院)掌管藏区军政事务,下辖藏区各宣慰司、万户府等地方行政机构。洮州原属巩昌路,后改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时铁州辖今临潭东部地区,岷州辖今舟曲县境,称西固蕃汉军民千户所。今迭部县属松潘宣抚司之叠州、潘州辖区。
  明代,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今临潭、卓尼、碌曲及玛曲黄河以北,迭部岷山以北,临潭西湾壕以西,俺陇关以南属陕西都司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统领;今夏河县拉卜楞镇以北属河州卫管辖;今舟曲属岷州卫西固军民千户所辖领,时岷州卫尚辖今迭部东部花园乡(时称天生寨)以下地区。州内部分地域分属卓尼杨土司、小杨土司、洮州咎土司、西固黄土司、宕昌马土司、岷州后土司及大小僧纲辖领。
  清代,河州辖今拉卜楞寺以北、大夏河以西地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循化理番厅,辖南番21寨,辖区基本包括今夏河县境。今舟曲县西至沙滩(川)30里,东至阶州70里,南至土司界50里,北至三眼峪3里之地为阶州西固分州辖区;今之临潭属洮州厅辖区,乾隆十三年(1748年)洮州裁卫改厅,余域分属土司、僧纲辖领。
  卓尼杨土司辖区杨土司先祖噶•益西达吉是吐蕃赞普赤热巴金的大臣,受委至多迈地区任赋税官,久居川西北及今甘南玛曲县境,子孙相袭至明永乐时,其后裔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归附,徙居卓尼。永乐十六年(1418年)授土官指挥佥事。正德年间,些地玄孙旺秀入朝,赐姓名杨洪,共传19代。杨土司辖地南至阶、文、西固、四川松潘龙安界,东至岷州归安里,西至洮州六哨(今夏河勒秀)、蚕库(今夏河加茂贡俄合参多库沟),北至洮州作盖(今夏河佐盖曼玛),辖境分48旗,共520族。
  临潭省土司辖区昝土司初居眼藏族(今临潭县流顺乡),后移居资堡(今新堡乡)。始祖南秀节系洮州卫底古族头目,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部投曹国公李文忠,后以功授洮州卫世袭中千户所百户。永乐三年(1405年)其子任内赐姓昝。正德十二年(1517年)授昝诚世袭副千户职,万历三年(1575年)封昝震世袭指挥佥事。其属地东至录元(今临潭龙元乡),南至若龙若巴山(今卓尼县纳浪乡),西至乌藏(今卓尼县申藏乡俄藏村),北至上达窝(今卓尼洮砚乡),共辖7旗66族。
  卓逊小杨土司辖区小杨土司世居洮州城西15里卓逊族,系洗州卫番人。始祖永鲁扎剌肖。明永乐年间以功授土官百户。嘉靖间传至杨寿,以功授世袭副千户。至清代,杨国成因征剿番民反清之功赏云骑尉世袭。辖区仅7族30户 (今卓尼县申藏乡境)。
  岷县攒都沟后土司辖区后土司四世祖后成,明景泰间守御洮州,成子后章,成化间往乌斯藏公干有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其辖地东至柏林隘口与洮州牛营番地交界(两地均在今卓尼县柏林乡),南至水磨沟马瓦山隘口与卡古湾交界,西至瓦任沟(今属卓尼县洮砚乡)与洮州石门口番地(今属临潭石门乡)交界,北至牛心崖隘口与洮州侯旗(在今卓尼柏林、藏巴哇乡)交界。其辖区为今卓尼县柏林、洮砚乡部分地域。
  会川赵土司辖区会川(今属渭源县会川乡)赵土司所辖今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一沟上、中、下三砦地域,1954年划归卓尼县。
  岷县多纳赵土司辖区赵土司始祖绰思觉,革耶族番人。明宣德间以功授世袭不支俸土官副千户。至清代其后裔仍袭原职。辖地在今迭部县腊子、桑坝、洛大3乡境内,共45族。雍正间“改土归流”,其辖区改称归安里。
  西固黄土司辖区黄土司名东周嘉措,驻今舟曲黑峪沟西卜村,故人称西卜喇嘛。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授僧纲职。为使子孙获荫承袭,还俗任土司。黄土司辖境东至武都关,南至牛鹿坝,西至秃住扎哈,北至石山接赵土司辖境。其辖区为今舟曲县境内的沙滩里等后四庄、黑松坪前七庄、上河里、瓜咱沟四庄、大峪沟、除瓦沟、前后北山、黑峪沟及因嫁女作嫁奁陪送给赵廷贤土司的腊子沟、桑巴沟(今属迭部县)等处。
  宕昌马土司辖区马土司始祖马珍,岷州卫人。元至正年间,授指挥使职。明洪武年间授土官百户。顺治二年(1645年)马国栋附清授原职。辖区包括今甘南州属舟曲县境的弓子石、中牌、三角坪、池干、八楞、武坪6乡地。
  青海蒙古黄河南亲王辖区和硕特前头旗为清初顾实汗第五子伊勒都齐及其子孙的驻牧地。清时王府驻拉卜楞,后移驻达参(今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其时大小外思等部落驻牧于今玛曲县北部部分地区。西部部分地域为土尔扈特南前旗牧地。
  卓尼寺僧纲辖区卓尼僧纲与土司为同胞兄弟,或由土司兼任。土司辖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部落百姓即为寺院教民,为寺院供布施支差徭。
  垂巴寺僧纲辖区垂巴寺即今卓尼县阿子滩乡牙当寺。始祖为阿旺老布藏,为西藏喇嘛。明嘉靖元年(1522年)授世袭僧纲职。至清末管理牙当、录巴、江口3寺,番僧410名,10村寨,共63户。
  麻奴寺僧纲辖区麻奴寺位于临潭县城南阳坡庄。始祖力车加绽为西藏人。明永乐三年(1405年)授世袭僧纲司职。清光绪时管藏族村寨21族,120户,僧人183名。
  卓洛寺都纲辖区卓洛寺都纲世居临潭县城北卓洛村,本为卓藏族头目。明宣德三年(1428年)授都纲司世职,至光绪时管23族,113户。
  园城寺僧正辖区园城寺(耶尔哇寺)在临潭县流顺乡。始祖为明代太监侯显,晚年归里建寺,赐国师衔,封世袭僧正职。辖4村18户,共53人。
  闫家寺僧正辖区寺创于元代,世系无考。至清光绪时,闫苏奴达节为僧正,民国时僧正为宋堪布。辖境仅2族,在今临潭县龙元乡境。
  中华民国于1912年建立,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厅的建置,代之以省、道、县制。今州境之临潭县属兰山道,今舟曲县(时称西固县)属渭川道,今夏河县属西宁道。1927年拉卜楞设立设治局,1928年夏河正式设县。时甘肃省辖今州内临潭、西固(今舟曲)、夏河3县及今卓尼县(包括迭部、舟曲部分地区)。卓尼县于1937年设立设治局,进入“流”(设治局)“土”(保安司令部)并存的过渡性政权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成立前夕的9月11日临潭、卓尼解放,9月20日夏河县解放,成立后的12月10日西固县解放。时临潭、卓尼隶属岷县专署,夏河隶属临夏专署,西固隶属武都专署。1952年2月,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区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共甘肃省委。7月1日,中共甘南藏区工作委员会成立,辖中共夏河工委、中共卓尼县委、中共临潭县委。同年中共洮源工作委员会和欧拉工作委员会成立。1953年,在洸源、欧拉两工委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中共碌曲工委和玛曲工委。
  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1月21日甘肃省政府将原省直辖的夏河、卓尼及临夏专区所辖的临潭划入甘南,并接收西固所辖的城关区、武坪藏族自治区、峰迭联合区、阳山自治乡、武都坪牙藏族自治乡、岷县洛大直属乡、官鹅乡、大河坝乡、西尼沟、会川新堡4个藏族区乡、宕昌4个乡一并划入甘南。1954年,碌曲、玛曲、舟曲行政委员会设立,次年建立碌曲县、玛曲县、舟曲县。甘南藏族自治区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至此,甘南州辖夏河、碌曲、玛曲、舟曲、临潭、卓尼6县。1956年州府由拉卜楞镇迁至合作镇。1959年行政区划调整,碌曲、玛曲县合并为洮江县,撤销卓尼县,并入临潭县,舟曲县与卓尼属的下迭区组建为龙迭县,夏河县改为德乌鲁市。1962年1月恢复原有建置,增设迭部县。自治州辖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和迭部县,全州共有67乡、5镇、40个人民公社。1968年6月,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被革命委员会代替,直到1980年4月自治州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州、县人民政府。1984年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当年全州共设104个乡,至1990年底时全州共设7县、104乡、4镇。
  第三章行政区划
  第一节临潭县
  秦汉时为陇西郡临洮县。东晋为吐谷浑属地。北魏太平真君时置水池、蓝川、蕈川3县,兼置洪和郡,属河州,不久复入吐谷浑辖。北周分置美相、洮阳、广恩、金城、乐川、迭川、合川、博陵、宁人9县,于美相置洮阳郡・兼置洮州,于合川置西疆郡。隋废广恩、通义、西疆3郡及洸、旭、叠3州,改洮阳郡为临洮郡,仍治美相,省洮阳县,其地入美相。于叠川置总管府,寻废。开皇初,省博陵、宁人2县入当夷,析乐川置归政县,兼置疆泽郡,旋并废。又改金城为美俗。隋仁寿初(601年)改广恩为洮河县。大业初(605年)又将洸河改为洮源县。唐废洮阳、洮源县。唐高祖武德初(618年)重置博陵县。二年于美相置洮州。贞观二年(628年)徙州治美相县治洪和城。五年改美相为临潭。八年州县俱还治洮阳川。十三年又裁博陵。永徽元年(650年)于洗州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年)废洮州都督府入岷州。二十年于县置临州,旋又恢复洮州,属陇右道。天宝初(742年)更名临洮郡。乾元初(758年)复名洸州。
  广德(763年)中陷于吐蕃,称临洮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保顺军,复陷吐蕃。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收复,仍称洮州。金因之。元置洮州元帅府,并置可当县,隶宣政院属的脱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卫,隶陕西都司,十二年自旧城迁新城。清初因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隶巩昌府。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卫设厅,设抚番同知,隶甘肃省巩昌府。厅下按方位置东、西、南、北四“路”,每路之下数村为“里”。城区分为18坊。其时,厅之辖区除四路外,尚管部分番族部落,即今夏河县境的美武8旗(今佐盖曼玛、佐盖多玛两乡地,原属循化厅辖,光绪初年划拨洮州)、恶化5旗(今勒秀乡俄合道迤北包括加茂贡乡)、奄着旗(今阿木去乎、牙利吉乡)、麦细族(今吉仓乡)、吉扎族(今吉仓乡西)及今碌曲县境的石藏族(今西仓、拉仁关、玛艾3乡)、双岔族(今双岔、尕海、郎木寺3乡)、阿辣族(今阿拉乡)。
  民国初改为临潭县,隶兰山道,道废后直属省。县属6区、3镇、45乡。第一区驻新城,辖1镇5乡。第二区驻恒足旗(王家坟),辖1镇12乡;第三区驻新堡,辖10乡;第四区驻羊永,辖10乡;第五区驻冶力关,辖7乡;第六区驻旧城,辖1镇1乡。县治新城。
  1934年开始推行保甲制,调整区划为第一区一一新城区,共15保,157甲;第二区——旧城区,20保,220甲;第三区——洮滨区,18保,184甲;第四区——东路区,21保,221甲;第五区——北路区,14保,139甲。
  1935年,甘肃省实行新县制,撤区改为1镇6乡,即新城镇、铁城乡、石门乡、洮滨乡、西平乡、莲峰乡、冶海乡。
  1937年3月,省府通令将乡镇改区署,遂又改为6区。一区驻新城,二区驻王家坟,三区驻新堡,四区驻羊永,五区驻羊沙,六区驻旧城。同年10月又调整为4个区署。
  1938年11月,全省组建行政督察区,临潭县隶第一督察区(岷县)。县属基层政权改为3区,17联保,71保,705甲。第一区驻新堡,二区驻甘沟,第三区驻旧城。
  1939年7月,撤区置2镇、7乡、74保747甲。即新城镇、旧城镇、西平乡(驻羊永)、洮滨乡(驻新堡)、冶海乡(驻冶力关)、莲峰乡(驻甘沟)、铁城乡(驻王家坟)、同仁乡(驻卓逊)、石门乡(驻石门口)。其后又设垂巴乡 (驻牙关)。除县属部分藏区双岔、西仓、郎木寺等地未设区乡未编保甲外,昝土司、小杨土司辖区设立同仁乡。
  1941年6月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黑错(今合作)召开3县(局)行政保安会议和1942年6月在临潭县旧城召开的夏、临、卓3县(局)编查藏区保甲会议后,临潭对原有保甲进行调整。新城镇,辖10保112甲;旧城镇辖10保87甲;西平乡辖9保91甲;洮滨乡辖10保90甲;同仁乡(资堡、卓逊合设)辖5保55甲;冶海乡辖6保51甲;莲峰乡辖5保36甲;石门乡辖6保66甲;铁城乡辖8保97甲。全县合计为69保685甲。
  1948年2月再次撤并,行政区划改为2镇5乡,即新城镇、旧城镇、西平、洮滨、莲峰、铁城、同仁乡。
  1949年9月1日临潭解放。
  27日,临潭县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在新城城隍庙大殿召开,宣布废除国民党统治时的保甲制度,成立临潭县人民政府。基层行政机构也相继建立。
  1949年至1950年建政初期为4区20乡,第一区驻新城,下辖城关、寇家桥、新堡、资堡、总寨5乡;第二区驻旧城,下辖南关、西关、古战、和平、羊永、流顺6乡;第三区驻王家坟,辖王家坟、三岔、陈旗、罗堡沟4乡;第四区驻冶力关,辖冶河、冶海、甘沟、莲花、八角5乡。时县辖术布等处藏区尚未建政。
  1951年,新设旧城市,辖西关、南关、古战3乡;羊永区(第二区),辖流顺、羊永、和平3乡;并设牙关乡(驻术布)由县直属。其余区署序列及所辖乡未变。县辖基层政权机构变更为4区、1市、21乡。
  1952年,乡级政权机构增加,划旧城市西关、南关两街为单列“街”的建置。第一区增设端阳、扁都2乡;第三区增设尹家沟乡;第四区增设岸门乡,加牙关直属乡,全县为4区、25乡、2街。时双岔区仍未建政。
  1953年6月11日,临潭县人民政府从新城迁驻旧城,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区。区划又作变更。第一区增设秦关乡;第二区增设太平、羊升3乡;第三区增设马营河乡;第四区的甘沟、岸门两乡及第三区的罗堡沟乡划归新设的第五区。全县划为5区1市32乡(街)。
  1954年,碌曲设立县级行政委员会,双岔、西仓、郎木寺划归碌曲。将第
  一区的资堡乡,第三区的龙元数村及牙关直属乡设置团结区。同时废止以数序称区,第一区更名新城区,第二区为三川区,第三区为洮阳区;第四区为冶力关区,第五区为羊沙区。
  1956-1957年,乡、镇建制变更,改旧城市为城关镇,古战乡划归三川区,又将大多数乡作了调整,使乡管范围扩大。新城、三川、洮阳、冶力关、团结区各辖4乡,羊沙区辖3乡,城关镇未变。
  1958年,撤区并乡。八角、莲花两乡合并为八角乡;冶河乡为冶力关乡;岸门、甘沟合并为羊沙乡;新城区改新城乡;洮阳区改为王家坟乡;新堡、总寨两乡合并为新堡乡;撤销资堡乡;术布、牙关两乡合并为术布乡;余为石门、陈旗、三岔、寇家桥、流顺、羊永、和平、古战、术布、城关等乡镇。9月7日后,临潭县属基层行政机构均改为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金星(原八角乡)、冶海(原冶力关乡)、新光(原羊沙乡)、红星(原石门乡)、先锋(原陈旗乡)、春光 (原流顺乡)、羊永(原羊永乡)、和平(原和平乡)、友联(原术布乡)、团结 (原古战乡)、新堡(原新堡乡)、前进(原王家坟乡)、五星(原三岔乡)、红旗(原寇家桥乡)、新城(原新城乡)、城关等16个人民公社。12月20日,卓尼撤县并入临潭,基层机构设置扩大,共设柳林、新城、洮阳、新洮、羊永、冶力关、城关、洮北、录遵、北山、上迭等11个人民公社。
  1962年,临卓两县分治后,其基层建置变更为古战、牙关、术布、长川、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新堡、总寨、三岔、王家坟、陈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城关等19个人民公社。1963年,又增设范家嘴和卓洛两公社。1965年,牙关并入术布公社,范家嘴并入城关镇。1971年,王家坟改称龙元公社,1972年城关镇亦改称城关公社。1981年,城关公社复改为城关镇。计有镇、社19个,大队139个,生产队794个。
  1983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均改为乡人民政府。原大队更名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全县共辖19个乡镇,140个行政村,924个村民小组。至1990年,县辖1镇18乡,141个行政村,723个村民小组。
  第二节夏河县
  夏河县古为羌戎游牧地。西汉时置白石县,隶金城郡。东汉改隶陇西郡。西晋置晋兴郡,又置永固县(即汉白石县),后为吐谷浑所据。十六国时属枹罕,北魏时属河州,北周属河州枹罕郡,隋时仍属枹罕郡永固县,唐时属乌州。北宋时置怀羌县,隶河州。蕃族人唃厮啰先后居〓心城城(麻当)、一公城,后成为甘青蕃人首领,建立政权,统驭夏河全域。金属积石州怀羌县。元时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辖地。明时北半部为河州、南半部属洮州辖地。清代属循化理番厅,辖21寨,共4214户,有朝廷册封的百户12名。
  南番21寨为:甘家寨(今甘加乡喀加)、火力藏寨(今麻当一带)、上南喇寨(今达麦乡)、黑错寨(今那吾乡境)、下哈家寨(今卡加曼乡境)、下则盖寨(今卡加曼乡境)、咱又寨(今扎油乡)、多儿替寨(今那吾乡多合儿)、常冈寨(疑今扎油乡黄科尔村)、木垛寨(阿木去乎乡木道村)、其暗寨(阿木去乎乡乔吾塘一带)、希力宁巴寨(阿木去乎乡黑力宁巴村)、那力工寨(博拉乡加尕滩附近)、思计寨(阿木去乎、博拉一带)、锁户洞寨(不详)、章哇寨(阿木去乎周哇村)、波合拭寨(博拉乡吾乎扎村)、果莽寨(博拉乡文布滩)、波拉寨(博拉乡博拉多)、哈恰、群驼课、高达寨(博拉乡附近)、上哈家寨(卡加道乡)。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院建立,周边寺院陆续归附,接受其节制,原受各寺院控制的部落亦成为拉卜楞寺的属民。循化理番厅也失去支配南番21寨的权力,青海、四川的部分寺院、部落,就连循化厅附近的蒙古亲王辖区的寺院亦依附拉卜楞寺,清廷遂在拉卜楞设拉卜楞分府,隶循化厅,因宗教势力日盛,终于衍化为集教权、政权于一体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控制了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司法诸权,拉卜楞寺遂向所属落部委派“郭哇”(头目)、向所属寺院派遣“根察布”(拉卜楞寺代表)以管理属部。
  1913年春,民国政府改循化厅为循化县,隶西宁道。1916年,青海设甘边宁海镇守使辖拉卜楞地区。1927年在塔哇设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改为夏河县。1936年划归甘肃省第五督察区,1939年改划第一行政督察区。夏河建县初,辖区尚无定界。张丁阳《拉卜楞设治记》载:“就拉寺宗教范围论,由拉卜楞东至土门关一带140里接导河县界;南至陌务寺一带140里近临潭县界;西南至大湖滩一带250里邻青海界;西至多瓦、关秀一带240里,再由关秀西去40里至贵德界;北至瓜什济寺(青海)90里”为夏河县辖区。1927年。甘肃省政府派员勘定边界,循化拉卜楞界限:按照西番南番划分,南番东北土门关、晒经滩寺、沙沟等处,北面白石崖寺全归拉卜楞;瓜什济寺归循化,迤东即归拉卜楞;大湖滩归拉卜楞。临潭拉卜楞界限:临潭南北番全归拉卜楞。临潭南番指今夏河县加茂贡乡、勒秀乡、吉仓乡及碌曲、玛曲县住牧部落;北番指清光绪元年(1875年)划归洮州厅的美武8旗等部落。
  至四十年代初,夏河县政区及拉卜楞教区共隶属十三庄、三科滩、阔才、大参、外思、妥姑、卓格尼玛、勒秀、欧拉、三乔科、西仓新寺、吉仓寺、麦秀、勒秀、妥曲、保拉、力哈、黑错、陌务(美武)、下卡加、隆哇、扎油、大麦滩、火儿藏、火儿藏四头、甘加六族、仁安帐篷区等部落。
  1942年,经过先后两次编查保甲,夏河县共设置大夏镇(驻塔哇)及正伦(驻洒索玛)、清水(驻桥沟)、卡加(驻卡加)、黑错(驻黑错)、陌务(驻美武)、博爱(驻麦秀)、平等(驻阿木去乎)、和平(驻嘉门关)、共和(驻县城)、信义(驻扎油)、甘坪(驻甘加)、欧拉(驻欧拉)、自由(驻桑科)等14乡镇,80保,742甲。面积东西宽162公里,南北广110公里,总计13950平方公里。建县之初,县政府只管两条街区。在县境查编保甲后,各乡镇长仍由土官、头人充任。1948年设市镇区及共和、清水、黑错、博爱、麦西、欧拉7区,分别辖原14个乡镇。
  1949年9月220,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将民国时设置的7区14乡逐步调整为7区、28个区属乡、3个直属乡。第一区(原市镇区)辖第一、二乡;第二区(原共和区共和乡)辖第一、二、三乡;第三区(清水区)辖沙沟乡、隆瓦乡、牙首乡、观音乡、桥沟乡、清水乡;第四区(原黑错区)辖美武乡、美仁乡、上卡加乡、下卡加乡、那义乡、加科乡、合采乡;第五区(原博爱区)辖扎油乡、多合乡、俄诺合乡、措尔格乡、加门关乡。第六区(原麦西区)辖第一、二、三、四、五乡及阿拉部落。第七区(原欧拉区)未设乡;另设甘加、桑科、科才3个直属乡。
  1954年,夏河县第7区划归玛曲行政委员会辖属;第二区的玛艾、尕海、郎木寺划归碌曲行政委员会管辖。1955年6月将黑错街(原四区加科乡)改称合作镇。1957年区、乡调整,变为1镇4区28乡(包括4个直属乡),1个区属镇及1个区属部落。
  1958年,夏河县将原乡镇组建成拉卜楞镇、红旗、跃进、先锋、卫星、东风等6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夏河县改为德乌鲁市,阿木去乎划入洮江县。
  1962年1月,全州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撤市改县,夏河县辖合作、拉卜楞2镇及甘加、桑科、达麦、九甲、清水、唐尕昂、那义、麻当、下卡加、上卡加、扎油、美武、美仁、博拉、加门关、吉利、完尕滩等17乡。乡属人民公社105个,生产队492个。同年4月,划归洮江县的下巴沟、麦西、阿木去乎、牙利吉、科才5乡复划归夏河县,共辖2镇22乡。
  1966年9月,拉卜楞镇易名萨尔吉镇。11月,吉利、下巴沟2乡合并为下巴沟乡,县辖乡镇成为23个。1968年3月各乡镇革命委员会成立,又将原23个乡镇改称人民公社。1971年2月,萨尔吉人民公社易名城关人民公社。1975年复为城关镇。那义、合作两公社合并为合作镇。1980年3月,复将那义划出。8月,城关镇又改称拉卜楞镇。县辖2镇21个人民公社。
  1983年9月,县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镇人民政府。1986年1月县属10个乡镇按藏族群众习惯称谓改名,县辖23个乡镇遂为:拉卜楞镇、九甲乡、达麦乡、甘加乡、桑科乡、王格尔塘乡(原完尕滩)、唐尕昂乡、麻当乡、曲奥乡(原清水)、佐盖曼玛乡(原美武)、佐盖多玛乡(原美仁)、卡加道乡(原上卡加)、卡加曼乡(原下卡加)、那吾乡(原那义)、扎油乡、博拉乡、加茂贡乡(原加门关)、勒秀乡(原下巴沟)、吉仓乡(原麦西)、阿木去乎乡、牙利吉乡、科才乡、合作镇。乡镇共辖106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710个村民小组。
  第三节舟曲县
  舟曲县在秦汉以前为参狼羌、武都羌、白马羌、宕昌羌聚居地。西汉置羌道县,隶凉州剌史部陇西郡,东汉改属武都郡。三国属魏武都郡,蜀建兴七年(229年)地入蜀汉。晋后为仇池国属地。西秦时为武都郡石门县地。后魏弥忽建宕昌国,曾置芳州深泉郡,领封德(今峰迭)、理定(立节)二县,并于天和元年(566年)置宕州总管府。隋置封德郡,隶芳州,开皇初废深泉郡撤理定,地入封德,后又立宕昌郡。唐为宕州福津、怀道二县地。宋为福津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置西固蕃汉军民千户所,辖民户410户,军户1110户。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置西固军民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次年改属岷州卫。万历六年(1578年)西固分设阶州州同。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守御所并入阶州,设西固分州。雍正七年(1729年),将番民部落编为“里”,设抚夷同知,隶巩昌府。乾隆元年(1736)仍设州同,隶阶州。
  民国初改西固县,隶渭川道。后废道,直隶于省。置3区,改里为村。第一区辖14村,第二区辖14村,第三区辖12村。1921年又改设五区。1934年推行保甲制,西固即实行区联保甲,划3区40保103甲。第一区(福津区)辖19保74甲,第二区(官亭区)辖15保21甲,第三区(峰迭区)辖6保9甲。
  1937年,将原宕昌县马土司辖地八楞、三角坪、武坪等4旗划入西固,又增设第四区,驻三角坪。次年西固县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辖属。1944年划入第八督察区。
  1940年,西固县厘定为五等县。县属乡镇改为福津、官亭2镇及立节、峰叠、南峪、武坪、沙湾、富坪6乡,共60保,768甲。
  1949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西固县委、县政府工作组进入西固,将乡镇组建为城关、沙湾、官亭、峰迭4区,23乡。城关辖6乡,沙湾辖7乡,官亭辖5乡,峰迭辖5.乡。原划归西固县的土司辖地,在1951年设立武坪自治区和阳山自治乡。西固县属5区25乡。
  1952年7月,增设大川区,原峰迭区更名联合区。
  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西固县所辖的武坪自治区、城关区、联合区及阳山自治乡划入其辖域。同年5月,城关区增设北关、杜坝2乡;联合区增设曲瓦、老地、黑峪3乡;武坪区增设斜坡、池干、哈河坝3乡。
  1954年6月,甘南藏族自治区舟曲行政委员会成立,下辖3区、25乡。城关区辖城关、北关、杜坝、弓子石、坪定关、寨子6乡;武坪自治区辖磨里、武坪、那下、八楞、斜坡、池干、哈河坝7乡;联合区辖曲瓦、巴藏、占单、立节、黑峪、峰迭、瓜咱7乡;另辖阳山、坪牙、洛大、官鹅、大河坝5个直属乡。1955年12月,舟曲行政委员会改称舟曲县,下辖区乡未变。1956年,将宕昌县的大川区(包括南峪、梁家坝、中牌、坪里4乡)划归舟曲县,同时将官鹅、大河坝2乡划拨宕昌县,舟曲县辖属乡镇变更为4区29乡。城关区未变,武坪区的那下乡改称坝子乡,联合区增老地乡,直属2乡未变,新增大川区及所属5乡(包括大川乡)。
  1958年,全县撤区,改为1镇16乡。即城关镇,坪定、弓子石、杜坝、八楞、武坪、磨里、大川、中牌、峰迭、黑峪、立节、巴藏、老地、洛大、阳山、坪牙等乡。年底,卓尼县属地插岗区(包括阳山、阴山、铁坝、博峪4乡)划归舟曲。
  1959年1月,舟曲县与卓尼县属的下迭区合并,成立龙迭县。3月,全县改乡镇为人民公社,龙迭县属城关、大川、下迭、巴藏、峰迭、八楞、武坪、拱坝、铁坝9个人民公社。1960年2月,又将下迭人民公社划分为麻牙、卡坝、达拉、桑坝4个人民公社;巴藏划为洛大、巴藏2个公社;拱坝划为拱坝、博峪2个公社;八楞划为八楞、坪牙2个公社,全县分为15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再次划小公社,城关公社划分为4个公社;大川划为2个公社;拱坝、铁坝调整为3个公社;峰迭划为2个公社。年底,麻牙、卡坝、达拉、桑巴划出。龙迭县辖21个人民公社。1962年1月,龙迭县撤销,迭部县成立,恢复舟曲县建制。舟曲县再次将公社区域调整划小,原巴藏公社分为4个公社,峰迭公社分为2个公社,武坪公社分为3个公社,磨里公社分为2个公社,增设南峪、坪里、斜坡、石门坪4个公社。县属公社为32个。1963年6月,坪牙公社划归武都县,博峪公社划入文县辖区,同时撤裁杜坝、江盘、石门坪、池干、斜坡、坝子、井坪、坪里等公社,分别并入城关、大川、三角坪、八楞、武坪、弓子石等5公社。
  1965-1978年的13年间,舟曲县基层行政区划相对稳定。时辖曲瓦、巴藏、大峪、立节、憨板、峰迭、坪定、城关、弓子石、中牌、南峪、大川、三角坪、八楞、武坪、插岗、拱坝、大年、铁坝等19个人民公社。1979年,又从城关、三角坪析置江盘、池干2公社。至1980年时,县辖21个人民公社,191个大队,769个生产队。
  1984年初,撤销人民公社建置,改为乡级政权,乡下设行政村、自然村。4月5日,划入文县的博峪乡复归舟曲管辖。至1990年末,舟曲县共辖22乡,210个行政村,487个村民小组。
  第四节卓尼县
  卓尼县历代属洮州辖地,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番人酋长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内附,永乐十一年(1413年)授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并接管卓尼大寺住持大权,逐步成为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到第四代旺秀时被明廷赐姓名杨洪,始冠杨姓。由于杨氏世代承袭者效命朝廷,不遗余力,因而封官晋爵,势力范围也随之扩展,至清道光时,今甘南地域之近半几为其所统。全境分朱札7旗、那麻那旗、大峪沟旗、冬禾索旗、拉布什旗、私吾什旗、小术布旗、包吾什旗、巴隆什旗、卓逊旗、家人旗、勺哇旗、日班玛旗、岔麻录的吾旗、代麻旗、约沙必拉旗、阿禾儿旗、沙麻龙主旗、土桥旗、善扎旗、迭当旗、车巴沟旗、拜来达加桑旺朋多旗、益哇旗、哇巴旗、白阿卡松拉麻尕什旗、买麻卡松旗、当多旗、宁巴旗、截尼沟旗、奄子旗、达拉沟旗、卡巴力秀旗、阿夏旗、多力禾旗、沙录哇旗、桑巴旗、阳山旗、铁坝旗、阴山旗、代巴旗等48旗,辖今卓尼迭部2县及舟曲、临潭、夏河县部分地域。
  民国建立,卓尼地区仍为杨土司属地。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43年推行保甲制,卓尼地区亦开始编查保甲,直至1947年全境编查才告完竣。编查结果为柳林镇(驻桃日)辖10保108甲,洮南乡(驻达子多)辖7保72甲,洗北乡(驻古战川)辖6保65甲,北山乡(驻恰盖寺)辖9保86甲,录竹乡(驻麻路)辖8保76甲,贡巴乡(驻贡巴寺)辖6保47甲,插岗乡(驻拱坝)辖7保82甲,铁巴乡(驻铁巴)辖6保71甲,上迭乡(驻电尕寺)辖12保140甲,下迭乡(驻旺藏寺)辖14保143甲。设治局共辖1镇9乡85保890甲。
  1949年9月11日,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众起义,卓尼和平解放。1950年,杨复兴宣布废除土司制度。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
  1951年开始组建基层政府。至1953年底,卓尼共设9个区级政权(包括区级工作组),14个乡级政权。即柳林、洮南、洮北、北山、录竹、贡巴6个区级政府及上、下迭、插岗3个区级工作组。1953年10月,卓尼县成立,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省政府先后划拨会川县新堡4乡、岷县西寨乡的西尼沟归入卓尼辖区,原区属乡增为18个,即柳林、纳麻那、立洛、卡车、麻录、大族、朱扎、朱盖、木耳、大峪、东升、录坝、团结、盘园、拉扎、洮砚、柏林、新堡等。至1956年1月,全县划为1镇、9区、17乡。柳林镇为县直属镇;柳林区辖第二 (博峪)、三(大峪)、四(纳麻那)、五(立洛)乡;洮南区辖第一(卡车)、二(拉扎口)、三(大族)、四(朱扎)、五(朱盖)乡;洮北区辖第一(目的坡)、二(申藏)、三(阿子滩)、四(盘园)乡;新堡区辖新堡乡、洮砚乡、柏林乡、拉扎乡。北山、录竹、上迭、下迭、插岗5区未划乡,仍按原旗制区划管辖。直至1957年才在此5区改旗划乡27个:尼巴、刀告、麻路、术布、扎古录、恰盖、康多、勺哇、完冒、博峪、拱坝、铁坝、插岗、益哇、尖尼、奄子、卡巴、达拉、沙录哇、阿夏、多力禾。1958年撤区并乡,新堡、柳林、洮南、洸北4区被裁,并将原17乡合并为博峪、纳浪、达子多、大族、申藏、阿子滩、洮砚、新堡8个直属乡。调整后卓尼县领1镇、5区、35乡。
  1958年11月,卓尼全县乡镇均改建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县属8个人民公社为:柳林公社(原柳林镇)、洮南公社(驻达子多、原区辖域)、洮北公社(驻阿子滩、原区辖域)、上游公社(驻麻路,原录竹区辖域)、恰盖公社(驻恰盖,原北山区辖域)、新洮公社(驻新堡,原区辖域)、上迭公社(驻电尕,原区辖域)、下迭公社(驻旺藏寺,原下迭、插岗2区辖域)。年底,卓尼县并入临潭县,同时将原属卓尼的下迭、插岗两区划入龙迭县。
  1962年1月,甘南州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恢复卓尼县建置。全县划为1镇,20乡,84个乡属人民公社,351个生产队。即柳林镇、盘园(后改为那子卡)、入吾(后改为扎古录)、沙冒、完冒、尼巴、刀告、柏林、新堡、洮砚、拉扎、纳浪、多坝、木耳、恰盖、康多、勺哇、阿子滩、卡车、大族、申藏乡。区划调整时临、卓两县辖地有小的变更,原临潭所属的温旗、羊化、草岔沟等村划入卓尼;原属卓尼的立洛、三石、小术布等村划归临潭。
  1965年,卓尼对所属21乡(镇)进行撤并;多坝、木耳2乡合并为木耳乡;沙冒、完冒两乡合并为完冒乡;那子卡、阿子滩2乡合并为阿子滩乡;勺哇、康多2乡合并为康多乡;拉扎、洮砚合并为洗砚乡。撤并后县辖1镇15乡。1968年又将16个乡级政权改称人民公社,区划未变。1983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同时恢复原1镇15乡的建置。
  1985年,新堡乡更名藏巴哇乡;1986年勺哇乡改为勺哇土族乡。
  第五节碌曲县
  碌曲县地处历史上泛指的“羌中”,十六国前凉(317-367年)时,境内置有漒川护军,护军驻地似在今晒银滩至尕海措宁一带。西秦时(385-431年)在洮州西境置旭州西疆郡、弘州、广恩郡(似在今双岔、西仓一带)。隋在其处置洮源县、洮阳县(广恩旧址)。唐初置西沧州,广恩县置广恩镇。唐中宗景龙之后的715年陷于吐蕃。宋为唃厮啰所属,元为洮州辖域,隶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明为洮州卫属地,1637年后,洸河源以西为和硕特前首旗牧地s民国属临潭辖区。全境分属3个土官,1个寺院。辖区有西仓12部落(有土官2人),双岔8部落(有土官1人)及郎木寺色赤部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3年,始将临潭县所辖的西仓区分出,成立中共西仓工作委员会,6月改称中共洮源工作委员会。10月成立洮源行政委员会,直属甘南藏族自治区领导。1955年6月,碌曲县正式成立,县人民委员会驻西仓加科。1956年设西仓区、双岔区、郎木寺区3个区政府。1958年,碌曲县增设阿木去乎区。1959年1月1日与玛曲县合并为洮江县,县址在碌曲张海措宁。1962年1月1日,撤洮江县,恢复碌曲县,县治移至玛艾根萨。县属阿木去乎、麦西、下巴沟、牙利吉、科才、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尕海、郎木寺12个乡,50个乡属公社,189个生产队。同年5月,阿木去乎、麦西、下巴沟、牙利吉、科才等5乡复划归夏河县。1968年,又将乡改为人民公社,原公社改称大队。县辖7个公社,24个大队,56个生产队,区划未变。1983年,公社仍改为乡,县辖阿拉、双岔、西仓、玛艾、拉仁关、郎木寺、东尕7乡,24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
  第六节玛曲县
  玛曲县地在古籍中称“赐支”或“析支河曲”。西汉时为先零羌、滇零羌驻牧地。晋、南北朝为党项人驻牧地。隋为河源郡辖地,东北部卓格尼玛一带属临洮郡辖地。唐代为吐谷浑辖区和羌人弥药部驻牧地(自663年起,阿尼玛卿山以下,尕唐鲁才以上属吐蕃将军悉参管辖三卫之一的多弥卫,卫所驻河曲)。唐睿宗景云(710年)后,以金城公主“汤沐邑”的名义划给吐蕃。后吐蕃派噶•伊西达吉为多弥卫地方官,辖区即包括今玛曲。
  宋时为唃厮啰政权统属。元代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辖地。明朝卓格尼玛隶属陕西都司洮州卫,黄河南广大区域属朵甘都司赞善王统辖。清初,和硕特蒙古部进据,博硕克图济农及其子察罕丹津统治范围就包括河曲地域。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乔科、欧拉、木拉、肖俊、卓格尼玛等地由“钦差办理西宁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
  拉卜楞政教合一制度形成后,势力日盛,整个河曲地带归其辖领。民国建立后,玛曲属甘肃西宁道辖。1927年,拉卜楞设治局成立,玛曲划入其辖区。1928年3月,玛曲归夏河县辖。
  1943年,夏河编组保甲,将玛曲编为欧拉乡,计7保,42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玛曲为夏河县第七区。1952年,甘南藏区工委组成欧拉工作委员会进驻河曲开展工作,翌年成立中共玛曲工委和玛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6月12日成立玛曲县人民政府,设尼玛、乔科、欧拉、齐哈玛4个工作组。至1958年设置尼玛、欧拉、阿万仓、乔科、齐哈玛5个乡。同年推行公社制,改为阿万仓、欧拉、乔科、卓格尼玛4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与碌曲县合并为洮江县,1962年撤洮江县,恢复玛曲县,辖尼玛、欧拉、阿万仓、群强、曼尔玛、采日玛、齐哈玛7乡。其时将属玛曲的下藏科划入青海的甘德县。1984年时为7个人民公社,36个大队,213个生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同时成立欧拉秀玛乡。群强乡改称木西合乡。至1990年,玛曲县辖欧拉、欧拉秀玛、尼玛、曼尔玛、采日玛、阿万仓、木西合、齐哈玛8个乡,36个村委会,232个村民小组。第七节迭部县
  迭部县在十六国以前属土著羌人聚居地。在西汉时县境东部曾属武都郡。三国时属蜀汉益州阴平郡。西晋时属秦州阴平郡。十六国时为前凉、西秦之甘松郡,并设甘松护军。南北朝时,县境东部初属仇池国;后全境属北魏,继被吐谷浑占领。北周置叠州、芳州。叠州先后领西疆郡(辖合川、叠川、乐川县);芳州领恒香郡(辖三川县及甘松防)、深泉郡(辖常芬县)。隋置叠州总管府(公元584年置,605年废),领临洮郡(辖合川县)、同昌郡(辖常芬、金崖县)、疆泽郡(辖归政、叠川县),唐置叠州都护府(631年置650年废),领叠州(619年置)、合川郡(742年置,辖合川、乐川、叠川、和同、安化等县)、芳州(630年置辖恒香县、丹岭县,599年置常芬县)、西戎州(羁縻州)。肃宗时陷于吐蕃。宋代迭部属吐蕃鲁黎族帅冷京辖地,后属唃厮啰政权。
  熙宁六年(1073年)被宋收复,属秦凤路。西部由洮州辖领,东部归岷州。南宋时初属南宋临洮路洮州辖,公元1195年附金,1236年属蒙古汗国统属。元代置松、潘、叠、宕、威、茂州属的潘州、叠州辖域。明代,蕃酋些地内附,迭部大部地域归洮州卫卓尼军民千户所(杨土司)辖领。今花园乡以东属岷州卫.白龙江以南属松潘卫。
  清代属巩昌府洮州厅辖区,由卓尼土司统属其地,上、下迭部划为14旗。上迭分为当多、益哇、哇巴、白阿卡宋、宁巴、曼玛卡松等6旗;下迭分为奄子、尖尼、达拉、卡坝录秀、沙录哇、阿夏、多力禾、桑巴等8旗,共208族。今迭部县属之洛大、桑巴、腊子3个乡,清康熙时曾属西固黑峪沟黄土司辖区,雍正时黄土司转赠予岷州多纳赵土司,光绪间桑巴大部划归卓尼杨土司统辖。
  1937年,由卓尼设治局编制保甲,设上迭、下迭2乡,编为26保,283甲。今洛大、腊子及桑巴的道藏、查哇2村仍属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迭部仍属卓尼辖区,1952年9月中共卓尼县工作委员会向上、下迭分别派出工作组筹建区级政权。1954年,上、下迭分别建立区党组,1956年1月,两个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7年10月,上迭区建立起扎尕那、哇巴、当多、买麻、白麻、中山等6个乡人民政府;下迭区建起上卡巴、下沙录哇、桑坝、达拉、尖尼安子、多儿、阿夏7个乡人民政府。1958年11月两区均改为人民公社。1958年12月下迭区原属地及原属岷县的洛大、腊子、桑巴等地域并入舟曲县,组成龙迭县;1959年1月上迭地区并入临潭县。龙迭县将下迭公社析置为麻牙、卡坝、桑巴、达拉、洛大5个公社;临潭县将上迭公社析建为益哇、电尕两个公社。1961年,撤销龙迭县,1962年1月1日迭部县成立,上、下迭划为县辖范围。1964年,县辖益哇、电尕、卡坝、达拉、麻牙、多儿、阿夏、洛大、桑巴、腊子、尼傲、花园12乡。1968年,又更名为人民公社。1983年,复改社为乡。此后,除1986年将麻牙乡更名旺藏乡外,区划未变。至1990年,迭部县辖12乡,52个村民委员会,243个村民小组。
  1990年甘南州行政区划表
  县名乡镇数乡镇名称行政村数村民小组
  夏河县23桑科、九甲、甘加、达麦、王格尔塘、麻当、曲奥、唐永尕、卡加曼、卡加道、佐盖多玛、佐盖曼玛、那吾、扎油、加茂贡、勒秀、博拉、吉仓、阿木去乎、牙利吉、科才、拉卜楞镇、合作镇。105710
  临潭县19城关镇、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新堡、总寨、三岔、龙元、陈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乡。
  碌曲县7阿拉、双岔、西仓、拉仁关、玛艾、尕海、郎木寺乡。2492
  玛曲县8尼玛、欧拉、欧拉秀玛、阿万仓、木西合、齐哈玛、采日玛、曼尔玛乡。36232
  卓尼县17柳林镇、纳浪、大族、申藏、木耳、阿子滩、恰盖、洮砚、柏林、藏巴哇、康多、扎古录、完冒、尼巴、刀告、卡车、勺哇。97469
  迭部县12旺藏、益哇、电尕、卡坝、尼傲、阿夏、多儿、花园、桑坝、腊子、洛大、达拉乡。52243
  舟曲县22曲瓦、巴藏、大峪、立节、憨板、峰迭、坪定、城关、江盘、弓子石、中牌、南峪、大川、三角坪、池干、八楞、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博峪乡。
  全州辖7县,108乡(镇),665个行政村,2956个村民小组。
  第八节主要城镇简介
  合作镇
  合作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位于夏河县东南部,岷(县)合 (作)公路与王(格尔塘)合(作)公路衔接处国道213线上的交通枢纽地。北距省会兰州276公里,西北距夏河县城67公里;西南距碌曲县城78公里,距玛曲县城186公里;东南距临潭县城78公里,距卓尼县城105公里,距舟曲县城321公里,距迭部县城277公里。合作镇四周低岗环拱,为一椭圆形沉积盆地。南北长而东西窄,合作河自南向北中贯市区。区内地面平坦,地表自南向西北倾斜,地面坡降为10%。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地理座标东径102。54',北纬35°00,,海拔2910米。整个盆地已建成南北长7公里(北至石油公司加油站,南至森林公园)东西宽1.6公里(东自绍玛村,西至早子域口)的通衢市镇。
  合作一名本系藏语译音,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称为“黑错”,是清朝兰州府循化厅辖“南番二十一寨”的黑错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黑错四沟藏族群众举行反清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划入洮州辖区。1927年,民国政府在夏河设县,编组保甲时,成为夏河县第四区区署驻地。原市区是在寺院塔哇的基础上,因位于洮州赴河州交通要道的地利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当时只有一、二百户人家,数条不足百米长的窄街两旁多数是供过往脚户、客商歇脚的低矮客栈。因治安状况不佳,商户大都不敢在此开业,因而市面萧条,文化设施更属空白。
  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州府从拉卜楞迁驻黑错,甘肃省设计公司即对城区建设作了初步规划。1955年开始建设,1956年5月自治州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分别迁入新址,将黑错二字改写为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取民族和睦团结之意。合作始成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根据新城区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的状况采取取直河道、兴修排洪渠数道,使其水位下降。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建为南北向大道4条。1983年,州城建局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对合作城区作了近期(1990年)、远期(2000年)的总体规划,至1990年,合作城区与格河并行的4条南北向大街,已有3条与过境公路相通。市区有东西向街道十余条,由8座混凝土大桥和2座混凝土管排列成的简易桥,连通东侧的莲花山路,使城区形成纵横布局的交通网络。市区供水系统由城建部门自行设计施工。1976年开始到1984年,铺设直径300和200毫米的干管、支管共4公里。到1990年,全镇有更多的街区以至东、西两坡的居民区都用上了自来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镇建设出现了新局面,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取代了原街侧的平房及二层小楼。中贯市区的腾志街路面宽20米,车行道12米,人行道各4米,云杉绿化带各宽2米。柏油路面宽阔平坦,街旁店铺林立。新建的羚城大市场更是摊点相连,门市比肩,四海商客,语音各异,特别是江、浙、豫、皖、川、陕、青各路客商的介入,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使市场交易异常活跃。城区除各机关外,有大专1所、1系(附设在卫校的甘肃中医学院藏医系),中专4所,中学4所,小学7所;还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医院及畜牧、农业、藏医等研究所、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科学宫和假日休憩的南郊森林公园等文化卫生设施。乳品、皮革、地毯、木器、印刷、建筑、服装、食品等工业企业,金融、邮电及其分支机构,分布在各个街区。
  合作城区的建设是自治州各条战线建设的缩影,改革开放的政策给草原新城带来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合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拉卜楞镇
  拉卜楞镇是夏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甘南藏族自治区(州)初建时,州治即设于此。镇址位于大夏河畔的河谷开阔地。是草地与河谷的衔接地带,也是农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市镇被两山夹峙,一河中贯,呈狭长布局。西头为闻名遐迩的拉卜楞寺;东为街市,与大夏河平行延伸,城镇主要建筑在北岸。南山林木蓊郁,满目葱笼;街北藏式民居依坡而建,重重迭迭。镇区海拔2931米,地高气凉,年均气温2.6℃,年降水量458毫米。
  拉卜楞镇原称扎西奇,意为吉祥右旋之泉,本为甘加部落的“冬窝子”。清初,和硕特蒙古部进驻,在其地修筑了规划宏大的亲王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甘加千户将其处献给嘉木样建寺,寺建成后,当地群众将嘉木样府邸尊称“拉章”,后转音为拉卜楞。由于寺院的兴起,距寺3里之地形成一个为寺院服务的村落,称为“塔哇”。随着寺院的不断扩大,甘青一带迫于生计的农牧民相率来此,塔哇亦随之扩大。到清末民初,寺院开放塔哇,邻近地区的汉、回、撒拉等族商人携货入居,塔哇渐次兴旺,并出现了交易市场一一即藏语所称之“丛拉”。商贸活动日趋繁盛,晋、陕诸省商家也纷至沓来,就连洋行也涉足其地。到四十年代,拉卜楞已成为甘肃西南部仅次于临潭旧城的物资集散地。
  民国建县后的1947年,夏河县编制保甲,拉卜楞为示范镇,镇下设6保,59甲,全镇有425户,2199人。大部为商业、手工业者,商号作坊分布于街道两侧,加上县政府、拉卜楞保安司令部、金融、邮电、司法、学校、医院、图书等机构的建筑,在当时已属一个繁华市镇。但它毕竟受交通不便的局限,这种“繁荣”也是有限的。1949年拉卜楞成为夏河县第一区区署驻地。1953年10月,拉卜楞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区(后改为州)首府,1956年7月州府迁驻合作,小镇人口骤减。1957年初设拉卜楞镇,1958年改镇为公社,1959年1月曾设德乌鲁市,1961年复废社设镇,1966年易名萨尔吉镇,1968年又以镇为社,1975年改置城关镇,1980年仍恢复拉卜楞镇称谓。
  共和国的建立,使拉卜楞的交通状况有了大的改观,柏油大道北通兰州,南通成都,距自治州首府合作仅68公里。因为交通的便利,商贸活动随之频繁活跃,形成以商业、畜产品及民族特需品加工业为主,以饮食服务业为辅的经济格局。1985年底,在册个体工商户为364家,年营业总额255万元。
  1985年3月,国务院批准夏河县对外开放,拉卜楞成为旅游热点,旅游业成为拉卜楞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镇内设两所医院,1所中学,2所小学及文化馆、文工队、广播、电视、工交、邮电、金融保险等单位,县、镇两级机关。到1990年,全镇共有2507户,10221人。如今的拉卜楞,与过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随着共和国的更加昌盛,拉卜楞镇必将更臻繁荣。
  临潭县城关镇
  临潭县城关镇俗称旧城,位于县境西部,是临潭县府所在地。座落于西凤山下,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平坦,岷(县)合(作)公路穿镇而过,距自治州首府合作78公里。地理座标东径103。22',北纬34°42,,海拔2800多米,属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3.2°C ,年降水量499.7毫米。城区面积1.44平方公里,街道总长7.5公里。
  临潭县城关镇古为甘南名邑,远在秦汉,已置洮阳城。晋时,吐谷浑在其处筑旧洮城。北周为美相县治,保定元年(561年)贺兰祥收复洗阳置沈州。隋、唐、宋、金几朝,均为洮州、临洮郡、临洮城、临洮镇等治所驻地。明清两代置旧洮堡。旧洮堡设南、西2门,周2里,高2丈,长580丈。县城历为藏汉交通孔道,茶马互市商埠。
  民国时,今城关镇为县属旧城镇,划为10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临潭旧城区,1951年改为旧城市。1953年县治迁驻今县城,1956年改称城关镇。1958年改镇为公社,1962年复名城关镇。1972年又改公社,1981年再次更名城关镇沿用至今。
  临潭县城关镇是回族聚居区,经商者众,且与外地联系甚广。东至豫、陕西抵青藏,南达川、康,北及蒙古、京、津,历来为西北商业重镇。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县城的繁荣。城区建有清真食品厂、粮油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皮革厂、地毯厂、翻砂厂、蜂窝煤厂、机修厂、冷库等,生产机械配件、日用小五金、建材、铜锅、铝器、罐头、地毯、皮鞋、蜂窝煤等产品。设有民贸、食品、粮油、农副、医药、煤炭、石油等8家公司,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42个,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37家,个体有证商业82家。有经营各类商品的门市部134处,集体、个体商店遍布城区。饮食服务业有国营旅社、县招待所、照相、理发、饭馆等,仅小吃店就达50余家。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电视台、工会俱乐部、农民文化宫及公共体育场等文化设施及中、小学、幼儿园8所,1990年在校学生6488人,在园幼儿57人。有县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兽医站等单位及集体、个体医疗所6处。
  由于县城所处位置,古已称为藏汉交通门户,有古道通往各地。共和国建立后,经40年的建设,公路四通八达,北通自治州首府合作、省会兰州,东抵陇海铁路线的陇西,南达巴蜀,以西远至青藏,内通县境各乡,日有客运班车过往或起迄于县城。邮电部门开展了国际、国内及港、澳函件、包裹、电报、国内国际长途电话、长途会议电话等服务业务,并开通12路载波机,形成电信网络。洮州古城已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兴城镇。
  柳林镇
  柳林镇为卓尼县府所在地,位于卓尼县境中部,藏语古称卓尼族。城区海拔2400米,地理座标东径103。31‘,北纬34°36',面积0.9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81万平方米,街道总长7.5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合作105公里。
  柳林镇地处洮河南北两侧,北侧在上卓沟口的冲积扇上,南侧为上下两片河谷滩地。古城在北侧。沿冲积扇之两翼,延伸出两道臂形山脊,在止于河边处,又各突起一座高不足百米的拳状岩峰,两峰之间沿河滨有一条宽约50米,长约千米,长满绿杨垂柳的林带与南北向主街的4排参天杨柳构成一个倒丁字形布局,四季烟树苍茫,春夏浓荫遮地。柳林之名,概源于此。在此外围,四周山色苍翠,群峰环拱而立,洮河穿城东流,一桥连通南北.桥头之南岿然又耸一峰,将河南部一劈为二,上称〓儿滩,下谓郭雅川。南北三块城区形如品字,珠璧相合。
  柳林镇在明清两代,曾是卓尼土司定居之地与其活动中心。卓尼古城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第六任土司杨臻主持修筑的,在沟谷与冲积扇的结合部,座北面南,按地形筑成东西两端高而中间低,西、南各开一门,中部南、北向各开水洞的船形城廓,故曾称船城。城北台地上,是闻名全藏的古刹禅定寺。1937年设卓尼设治局柳林镇。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设卓尼藏族自治区柳林区,1958年撤区并乡时改为柳林镇,1959年1月临卓两县合并后改划为临潭县柳林公社。1962年恢复卓尼县制后改称城关镇。1986年5月复名柳林镇沿用至今。
  共和国成立40余年,柳林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城区仅长250米的街道旁全是低矮的土平房,街面在当时尚称宽阔,但一半被排洪沟所占,主道居沟之西,东侧行人过往需侧身相让,店铺寥寥,商业萧条。经1953年以来的不断修补、兴建,市容大为改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卓尼县总结了八十年代末连续数次的洪灾教训,在省、州大力支持下,拨巨款彻底改造了城区防洪排水工程,同时拓宽街道,铺设油渣路面,市区也随着洮河大桥的架通而向河南拓展,在河南岸形成颇具规模的新市区。城区现有普通中学1所,藏族中学1所,小学3所,医院3所、病床380张,有可容1050人的影剧院1座。还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广播电视等文化设施,城区商业网点120多个,日供自来水500吨的简易供水站1座。园林绿化面积2.29公顷。今日柳林古镇已是街道宽畅,店铺林立,群楼掩映于绿荫之中,行人穿梭于坦途之上,繁荣之状,使人振奋。柳林镇之未来,必将更加兴旺发达。
  舟曲县城关
  舟曲县原称西固县,西固是藏语译音,并赋于汉意的名称,意译为金门。舟曲是藏语白龙江之译音。
  县城位于白龙江北岸的一片扇面冲积滩地上,地理座标东径103°5'30〃,北纬33。9,,海拔1343米,年平均气温12.9℃,面积2.4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南北峰峦挺拔峻秀。江依城南蜿蜒东南流,两(河口)郎(木寺)公路沿江北岸穿城而过。城内清泉四溢,树荫浓密,气候宜人,曾有泉城雅名。人口1.3万人。距州府合作321公里。
  舟曲县城位于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宋时称西固堡,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县令张俊臣始筑西固城,绍兴二十七年县令苗彦茂重修,易名福津县。明为千户所治,千户姚富扩建县城。清代乾隆年间,州同阿什浑、陈熺次第重修。光绪五年(1879年),地震城圮,七年重修并新筑北瓮城,光绪三十年(1904年)水毁城西南角,光绪三十三年补修。县城周666丈,高2.4丈,筑4门,西、北、南门各建城楼,并因流溪南北中贯城区而修南北水门各一。
  共和国成立前,舟曲县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商业萧条,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街道泥泞狭窄。共和国建立后,县城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县城内有电力、机修、木材加工、水泥、地毯、食品加工、印刷、建材、建筑业等一批省、州、县属中小型工矿企业。商业服务部门有日用百货、民族用品、日杂土产、五金交电、农业机械、药材收购以及宾馆旅舍等国营和集体经营的门市30多个;并设邮电、金融保险等单位。城区设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医疗、保健机构6所。文化馆、文工队、广播电视等群众文化设施也同步发展。
  城南郊广坝建成商业一条街,沿街群楼拔地而起,100多家国营、集体门市部和个体商户云集其处。1970年前,县城仅有2座三层楼房,到1990年,新建的3层以上楼房已达60余幢,县城街巷均铺设水泥路面,平整洁净,街上车水马龙,穿梭来往,店铺货物充裕,品种繁多,门面五光十色,各呈异彩。小城呈现一派生机,满目昇平景象。
  迭部县电尕
  电尕是迭部县治所在地,位于县境西部白龙江北岸、迭山南麓、岷山北缘雪峰虎头山下的河谷台地上。地理座标东径103°3',北纬34°04,,海拔2400米。依山面山,白龙江从城南流过。山城林木繁茂,苍翠浓密的层林之巅耸起一座虎头形岩峰,终年披雪,银装素裹,蔚为奇观。市区受地形制约,呈带状展布,东西长,南北窄,占地面积218公顷,建筑面积16.50万平方米。有人口8562人。两(河口)阿(万仓)公路纵贯东西,东接国道212线,西连国道213线 (县东代古寺在两阿公路中段,向北经腊子口通岷县,亦与212线衔接)。距自治州首府合作237公里。
  县府驻地建置古已有之。城东郊然闹村(译为城内村)有古叠州城遗址,残垣犹存,历历在目。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始置合川县。建德六年(577年)增置西疆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叠州(初称交戍城)。贞观十三年(639年)置叠州都督府。仪凤二年(677)置长利府。天宝元年(742年)改设合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叠州。古城遗址成为迭部县主要文化遗存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6年,在城西郊置上迭区,1958年更名上迭人民公社。1962年1月1日迭部县成立,县政府机关暂驻城北电尕寺院,1963年3月移驻西郊哇多卡驻军营房。同年于今县址嘉木堂(藏语地名,意为夫人住地。相传系古代屯兵将领或州郡官员专为妻室筑城堡以便棲身,遗迹尚存)动工兴建县级机关单位。1965年迁入新址。经30年的建设,这块杂灌丛生、狐兔出没之地已成为甘川交界地区一座颇具规模、繁荣兴旺的山区重镇。城区建有3层以上楼房30余幢,国营、集体商店58处,个体有证商家110户,街面店铺林立,一派兴旺。
  城区主街道共5条,长6798米,尚有七九二矿福利区的8条主道。主要街道已铺设沥青路面,街旁绿树成荫,并有铁栅防护,人行道水泥硬化,街侧装配路灯。1988年建成供水工程,日供水2500吨。
  城区共有省、州、县属大小单位130多家。省属单位有国营七九二矿及迭部林业局益哇林场。州属企业有汽车站、公路段、邮电局等,县属党、政、军、法机关及事、企业单位120多家。
  城区文化设施有影剧院、文化馆、书店、民族歌舞团、电影公司、县中学、藏族中学、职校、小学、幼儿园以及七九二矿职工子弟中小学。亦有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县医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七九二矿职工医院等医疗保健设施。
  县城工业企业不多,最大的是木材综合加工厂有职工148人.年产值478万元,1990年利润70万元,上交税金37万元。农机厂年产值21.76万元。手工业联社年产值27万元。
  玛曲县尼玛
  尼玛是玛曲县府所在地,是一座新兴的草原新城。位于县境东北部的卓格尼玛麦朵塘(麦朵塘汉意为百花滩),其处天高野旷,水草丰茂,正处黄河第一弯曲部。河水由东环北西向青海缓缓流去。县址即设于大河之北岸,西倾山之南麓,依山面水,地势平坦,平均坡降5〜10%。,海拔3400米。地理座标东径102。05',北纬34°00, 。城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为3882人,民族成份主要为藏、汉、回族以及少量的满、土、蒙古、撒拉、保安、东乡等民族。县城距自治州首府合作186公里。
  玛曲县在民国时期属夏河县辖,共和国成立之初,仍属夏河县。1955年玛曲始设县治。玛曲是藏语黄河之译音,以河命名。玛曲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县名沿用至今。时县址属卓格尼玛地区。1958年属卓格尼玛乡,是年12月改乡为公社。此后,历经数次乡改公社、公社改乡的变更,乃至并县、分县,玛曲县城一直属尼玛乡辖。历经30余年的建设,河曲草原上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市镇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城区以3条干道为主,修成2个“十”字街,3个“丁”字街。街侧绿化带以河柳为主,间植常青杉树,夏日绿荫成幕,掩映着新建楼宇,使人心旷神怡。城区道路总长5.03公里,铺设油渣路面2.28公里,县城有大小客货运输车186辆。先后修成的尕(海)玛公路和郎(木寺)玛公路均通国道213线。北通兰州,南达巴蜀,西抵青藏,东通迭部、舟曲,这个过去只有牛马驮道的荒僻闭塞之地,如今公路交通已是四通八达。
  市镇设施在逐年建设中次第完善,能源供给也有了保障。城郊建有水电站两座,日供电2262度(实用量)。城内设水管所一处,日供水194.1吨,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市区有工行、农行、建行等3家金融机构及保险公司。邮电通讯更趋完善,玛曲邮电局总机容量330门,市内电话149门,装有传真系统的单位有3家,自动程控电话正在安装调试。
  城区工业也是从零开始,逐步建起与畜牧业相关的牛绒厂、皮革加工厂、干酪素厂、建材厂、砖瓦厂、冷库以及手工业联社等工业企业。玛曲的冷冻牛羊肉远销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玛曲皮革厂加工的纯牛皮茄克在1990年甘肃省皮革产品检验评比中获第三名,女式服装获优秀奖,服装皮革获质量合格奖。
  商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国营企业有民族贸易、食品、糖业烟酒、饮食服务、医药、石油、煤炭、物资等公司。市区还专门设有中心街市场一处,有招待所、旅社餐厅多处。除国营、集体商业门市部外,200余个体店铺、摊点遍布城区,共拥有注册资金53.3万元。以往不经商的牧民也纷纷进城办店,开业经营。满街店铺参差,商贾云集,市场经济兴旺。
  文教卫生设施齐全,有县中学、藏族中学、城关小学、藏小、幼儿园各1所,1990年在校学生共1085名,幼儿65名。医疗保健单位有县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站、防疫站各1所,病床35张。文化设施有980座的影剧院1处。同时设有科普文化中心、图书馆、书店、录相厅、广播电视等。玛曲的文化大篷车,更是闻名遐迩。30多年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玛曲这个纯牧业县的县城已经成为一个布局合理,市政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的草原新城。
  碌曲县玛艾
  玛艾是碌曲县府所在地。位于县境东北部。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东径102°30,,北纬34°35',海拔3100米左右。国道312线(兰州——郎木寺)南北向通过县侧,洮河沿城南东流过境。距自治州首府合作78公里。
  碌曲县人民政府驻地名玛艾根萨(意为玛艾部落的冬窝子),位于洮河上游北岸的一片草滩,四周草山环抱,夏至满眼皆绿,冬来向阳避寒,前临洮水,得人畜饮水之便,玛艾部落以其地为冬季牧场,也是占尽了地利。共和国成立后的1955年,碌曲县初设时,县治设在西仓加科。1959年与玛曲县合并成立洮江县时,县治设于今县境之尕海措宁。到1962年撤销洮江县复设碌曲县时,县治始定在玛艾根萨,开始动工兴建。由此,玛艾根萨成为碌曲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过近30年的建设,碌曲县城已初具规模,至1990年县城街道总长约5公里,’以一个“丁”字形主街构成市区的基本框架。丁字的东西向一横长约3公里,南北向一竖则仅300余米,即连洮河大桥,丁字的一挑为桥南花格尔牧民新村区,清一色的红砖红瓦建筑。丁字街路面已全部硬化。街区洁净整齐.两侧绿化带各植常青松杉。这个在七十年代中期,只有稀稀落落几家国营公司,街道尚不成形,且雨天泥泞不堪的牧区小县城,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面貌变化之大,天差地别。不仅县级机关单位的新楼逐一建起,国营、集体、个体商业门市更是繁不胜数。就连私人住宅小楼也矗立在这个从无一间楼宇的县城。城近郊建有电站一座,城区建有冷库(肉联厂)、水泥构件预制厂、牧业机械修配厂、地毯厂、副食品加工厂及县手工业联社等工业企业单位。城市人口骤增,一年四季车来人往,这个昔日的荒寂牧场,已发展成为一个热气腾腾繁荣昌盛的草原新城。
  王格尔塘
  王格尔塘是藏语译音地名,是王格尔塘乡政府所在地。地处交通要冲。是王夏(河)公路和兰(州)郎(木寺)公路的交汇点。南距合作34公里,西距夏河35公里,东北穿临夏至兰州242公里。街区沿大夏河东侧的兰郎公路(312国道)呈南北向带状延伸,现代建筑已替代了千百年来的低矮土平房,乡政府、农行营业所、供电所、邮电局、卫生院、夏河二中、小学、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法庭、汽车站等机关单位和商业、服务行业的店铺,整齐地排列于公路两侧。曾被授予“甘肃省乡镇企业明星”的兰夏绒毛厂,赤砖红瓦的建筑群更引人注目。街区已发展到1公里长,街两侧高大的白杨掩映着红白相间的建筑,小镇呈现一派生机。
  王格尔塘自清末以来,一直是商旅驻足之地。民国夏河县政府于1943年将王格尔塘编为正伦乡,乡公所设在5公里外的萨索玛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夏河县设第三区于王格尔塘。辖沙沟、隆哇、观音、牙首、桥沟、清水6乡。近40年的建设,使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0年乡辖农村总户为606户,共有农牧民3079人。农村劳动力1507人,耕地总面积750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700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104.6吨,油料作物总产量50.80吨。零星植树1.82万株。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6640只(头、匹)。全乡共有草场18.65万亩,种草600亩。
  王格塘辖区内有甘南名寺一一德尔隆寺,由历辈赛仓活佛主持。是一处可供游览的绝佳胜地。
  阿木去乎
  阿木去乎亦属藏语译音地名,是夏河县属的一个乡。位于夏河县南、州府合作之西南。乡人民政府和整个街区位于阿木去乎代茂塘盆地正中。杂合曲、尼玛隆沟水汇流后,穿代茂塘东流,经博拉、勒秀2乡注入洮河。兰郎公路穿街而过,北距夏河62公里,东北至合作42公里,西南至碌曲县41公里。
  街区约长200米,除乡政府机关及附属机构外,国营公司、集体、个体工商户列布街侧,街上既有饭馆,也有旅店等服务行业。为周围乡村的农牧民购物、购粮、就医、食宿、打电话、子女入学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阿木去乎是农、牧区临界处,迤西、迤南全为牧区,博拉以下多为农区,属经济形态过渡带,故其地具备两种经济特征,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这里不仅交通方便,卫星地面站、电视差转台也一一建起,邮政电讯业亦日新月异,阿木去乎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踏上现代化进程。
  阿木去乎部落原是从下八沟分出后迁徙上来的,故又称上八沟。八部落形成年代久远。清代阿木去乎属循化厅辖南番二十一寨地,随着拉卜楞寺院势力的崛起,阿木去乎的噶丹青科郎寺成为拉寺以外最大的寺院,名列拉寺“拉代”之榜首。循化厅已是鞭长难及,划归洮州厅辖后,仍是无能为力。1928年,夏河建县,阿木去乎划入夏河辖区,1943年民国政府编保甲时编为7保72甲,并设立“平等乡”乡公所。乡公所虽听命于县政府,但地方的行政、司法、税赋等均由地方议会即“干思木”(由寺院吉哇、拉寺代表——更察布、部落头人及乡老组成)决定并执行。
  1951年阿木去乎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夏河县第六区,辖吉仓、吉利、麦西等5乡。1958年,碌曲与玛曲合并为洮江县,阿木去乎归其所辖。并改区称人民公社。1960年缩小公社体制,从阿木去乎划出麦西乡,乡以下设公社和生产队。1961年又分出牙利吉乡。1962年撤洮江县,阿木去乎复属夏河县至今。
  至1990年底,阿木去乎乡共863户,5435人,有劳动力2909个。有耕地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1823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00亩,总产量888.64吨;油料播种面积5420亩,总产量为230.96吨。全乡年未各类牲畜存栏总数达42386头(匹、只)。
  郎木寺
  郎木寺是碌曲县南端的一个小镇,是郎木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郎木汉译为仙女,地名因寺而得。郎木寺乡人民政府座落在白龙江北岸台地上。
  郎木寺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为白龙江源头的峡谷小盆地.四周群山环立,座座丹崖露头于苍松翠柏之间。林隙偶现寺院的一角红墙,或一支琉璃飞檐,都使人感到神秘而宁静。这里的白龙江仅是一条大溪,潺潺向东穿过谷中,北岸丘坡上为甘肃的郎木寺,南岸山麓林间是四川的格底寺,隔溪比肩,有小桥相通,风光如画。其地属藏区24胜地之一,因而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郎木寺又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长江水系的白龙江源于斯处,在乡境流程14公里,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越过盆地北侧山梁则与黄河水系的洮河源头相去无多,沿公路西去60余公里可达黄河岸边。是处气候高寒阴湿,降雨量达800毫米,气候多变,是州境的气温低值、降水高值中心。
  郎木寺交通方便,既是东西线兰(州)郎(木寺)公路的终点,同时又是南北线两(河口)郎(木寺)公路的终点,也是西向阿万仓的郎阿公路的起点、北距碌曲县86公里,以远至自治州首府合作167公里。东通迭部,西通玛曲,南可达成都。共和国建立前,郎木寺为赛赤部落的游牧地,在这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之地,因郎木寺院的兴起,沿江两岸逐渐形成一条狭巷盘曲的窄街,而且泥泞不堪。既无学校,又无医院,更无其它设施。1955年碌曲建县,始有建设之举,到六十年代,交通虽有大的改观,但街面仍未成形,建筑物稀落零乱,不相连贯。之后,国营、集体企业逐一设立。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个体商店、旅店、餐馆蓬勃而立,人口骤增,小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郎木寺现有八年制学校1所,小学3所,村学1所(包括乡辖区),在校学生约500多名,乡有医院,村委会有医疗站,方便了群众就医。还设有农牧业机械厂、加工厂、水电站、汽车站、邮电所、电影放映队等,经济文化生活日趋活跃。
  1955年碌曲建县时,郎木寺仅有419户,790人,其中藏族174户,691人,汉族12户,44人,回族12户、55人,有蒙古族、保安族各1户。1956年成立郎木寺区政府。1958年撤区与尕海合并称跃进人民公社,年底更名采海人民公社,郎木寺为第二大队。1961年成立郎木寺乡,旋易名长征乡。1968年恢复郎木寺乡,成立乡革命委员会,年底复改乡为公社,辖郎木寺、波海、贡巴、尕尔娘4个大队,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后复改公社为乡。到1990年底,郎木寺乡有663户,3161人。
  郎木寺为纯牧区,牧业收入占80%以上。据1990年统计:草原面积208万亩,围栏2.16万亩,•种草3千亩,年末有各类牲畜66683头(匹、只),其中大牲畜26071头(匹),羊40612只。有耕地0.16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00亩。草地植被良好,牧草丰茂,域内有麝、黄羊、羚羊、雪鸡、旱獭等野生动物,出产麝香、牛黄、虫草及大黄、秦艽、羌活、贝母等中药材,且资源丰富。
  新城
  新城为临潭县新城乡所在地。四面环山,明时所筑洮州卫城半绕山坡,半围川原,古城保存尚算完好。市区分布在川原平地部分,岷(县)合(作)公路绕城越境,新(城)冶(力关)公路穿城而过,又分别是东(漳县东扎口)新(城)、新(城)总(寨)、新石(门口)公路的起、止点,道路四通八达。西距临潭县城36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合作114公里。
  新城历史上曾数度成为地方行政中心,先后建立侯和护军、洪和郡、美相县、洮州、当夷县、洮州元帅府。明清以来,一直是洮州卫、洮州厅治所。民国设临潭县。共和国建立后,县治徙驻旧城,新城成为乡政府驻地。
  1949年9月,临潭县和平解放,新城既是临潭县人民政府驻地,同时又是第一区区署及所属城关乡驻地。1953年6月,县治徙驻旧城,区、乡建置未变。1954年第一区更名新城区。1958年调整区划,撤区建乡。同年9月,改新城乡为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城区划为3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2446户,10989人。其中汉族8485人,藏族1214人,回族1290人。到1990年末,新城乡有耕地2.3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8万亩,总产2248.2吨,亩产124.9公斤;油料3750亩,总产204.8吨,单产54.6公斤。各类牲畜存栏9540头(匹、只);当年零星植树1.84万株。
  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民族情况的原因,新城的商业在历史上就比较发达,这里曾设置过茶马司。由于官方及民间贸易长期延绵,数百年来,城内早已形成称之为“营”的定期集市贸易活动。每旬逢一为“大营”,逢五为“小营”,大营头天午后有“晚营”,每天晨起有“早营”。这既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同时方便了各族百姓。清同治、光绪间,社会动荡,时有战乱发生,城区满目疮痍。元气未复,又遇民国18年的马仲英事变,复又遭鲁大昌军队的肆虐洗劫,店铺尽成颓垣,居所也无完壁。一处汉、藏、回各族民众物资交易的繁华集市就这样由盛而衰了。至共和国建立时,依旧是半城荒草半炊烟的凄凉景象。
  共和国成立后,经近40年的不断建设,新城面貌焕然一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城之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尤其在恢复新城“营”的集市贸易后,农牧民将自产的农副产品,东路的鲜菜、梨、杏,南路的竹木器具,北路的犁头、杈把,西路的乳酪鲜奶纷纷运入“营”上销售,仔猪、鸡蛋、农用器具、生活用品、各种中草药及土特产应有尽有,且以价廉载誉邻县,各地采购者不绝于途。街面上的国营、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常年开张铺面,商品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交易者万头攒动,如波如潮。城区的两条东西向长街与一条南北向横街交叉形成两个十字,街面宽阔整齐,店铺鳞次栉比。街旁建有机关、学校、医院、兽医站及金融、邮电、农机、医药、石油、煤炭、电力、工商、税务、法院等县属基层单位和分支机构。设在东门外的汽车站车流不息,成为岷合公路中段的一个枢纽站。而新城则成为临潭东部事实上的经济、文化中心。
  新城过去只有一些农工兼营而又以农为主的铁匠、木匠、泥水匠、铜匠、银匠、箍桶匠、砚瓦匠等小手工业者。共和国建立后,不断发展建设,到1990年,已拥有1座中型水泥厂以及农机修造厂、飞天地毯厂、石膏装饰板厂、食品厂、蜂窝煤厂、综合加工厂等,有乡镇企业15个,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为88..55万元。到1990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010.4千瓦,大型拖拉机18台,手扶拖拉机3台,小四轮28台,农业动力机械97台578.81千瓦。54个村民小组有住房面积39.67万平方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人家已改建成挂椽房,水泥、红砖铺地,大玻璃窗,家俱陈设也是式样新颖,一改旧观。现有电视差转台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电视机239台,电视覆盖率为70%。
  由于新城建置早于自治州内其它各县,且一直沿习下来,因而教育事业起步亦早,史料所见,中初级学校(学堂)教育始于明初。清代曾开办莲峰书院及几家私塾,所以史册所载明清两朝的州内4名进士都在临潭新城一带,而考取举人的除舟曲有3名外,临潭先后有数十名,大都出自新城附近。民国时期建有高等小学、女子小学以及初级中学。中学(即今临潭县第一中学)成立于1947年,至今已有43年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冶力关
  冶力关,藏语称拱郎囊,位于临潭县东北部,距县城102公里,在自治州首府合作正东100公里处。镇区为一小盆地,康多峡在西,冶木峡座东,石峡门耸峙于北,大岭山横亘于南,崇山环抱,峻岭相连。滔滔冶木河穿街东流,沿河古柳成行,绿荫披岸,池沟河自北注入,石庙河南来汇流,三水聚处,将街区分为四片。西北片为旧街区,有一条长约百米的狭窄街巷,人称关街。治木河以南为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街区,街区之间,有桥梁通连。历史上,冶力关虽无公路,但条条崎岖古道,仍能东通岷州,西抵藏区,南达洮州,北至狄道,西北可达河州,冶力关处在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共和国的建立,使冶力关的交通步步改观,现已有省道311线直通兰州,与省道306线相接可通合作、岷县。林区公路可达卓尼恰盖而转自临潭,走406县道也可直达合作。
  冶力关建置较早,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在其地置水池县,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枹罕羌人却铁忽反魏,在此自立为王。隋时立水池县。唐代为儒州、保塞州地,代宗后陷于吐蕃。蕃军筑巩令城驻守,明、清属洮州辖地。民国时为冶海乡驻地。共和国成立后,为临潭县属第四区驻地,1954年改为冶力关区。1958年撤区,成为冶力关乡,同年改称冶海人民公社。1962年又改称冶力关公社,1983年改乡至今。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00户,总人口8519人。其中回族66人,藏族17人,东乡族11人,土族17人,余为汉族。现有住房面积39.80万平方米,仅次于城关镇。乡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00亩,平均亩产145.7公斤。森林面积74695亩,主要树种为松、桦、杨、柳、青㭎等。农村机械总动力1073.54千瓦,有大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3台,小四轮拖拉机28台。农业动力机械57台。共有乡镇企业9个,总产值17.8万元。乡政府所在地的新街区内设有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林场机关、临潭县第三中学、冶力关卫生院以及县属行政、司法、工商、税务、金融、邮电等分支机构。国营、集体、个体工商户的店铺遍布街区,新街门面整齐,街道宽畅,有非农业户口人数1021人(不包括长途贩运经商的流动人口)。
  冶力关是一个名胜古迹丰富而又集中的地方。辖区内有水池县古城、巩令城、石关堡、新城堡、石峡堡、恵家庄堡、洪家庄堡、石城堡、石庙堡等多处古城堡遗址。还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诸多名胜,如冶海冰图、常爷古庙、恶泉飞瀑、妙华山热河、包尔寺壁画等。更为奇绝的是长约百里的冶木上、下峡(冶力关处两峡结合部的开阔地),裂谷峻险,森林茂密,清流激荡,幽深曲折,是一处移步换景,使人流连忘返之地。举目四望,莲花山云腾雾绕,冶海如处子隐匿于积雪皑皑的白石山下,冶力关这颗明珠就嵌缀在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上。冶力关还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地方。1936年,红军长征经临潭,在冶力关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组建地方苏维埃政府,筹募军饷,深得民心,新城堡的李和义从岷县迎来红军,组织热血男儿参加红军,准备北上抗日,李和义被授予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之职。岗沟湾人徐登云与笔杆客(以售笔为掩护,真实姓名不详)是当时参加革命的中共党员。他们和红军战士胡景智、夏生莲、号令长(姓名无考)等在为红军辛勤奔波40天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岀了宝贵的生命。李和义初时与红军并肩作战,在旧城击溃马彪部及当地反共武装。后叛逃回冶,在莲花山占山为王,被国民党临潭县长吴景敖派人追捕,处决于岷县。
  1943年,一场由王仲甲、肋巴佛、马福善等人领导的甘南农民起义爆发,在冶力关泉滩誓师。起义失败后,起义军领导人之一的藏族活佛肋巴佛加入了共产党,在赴延安学习的途中,因车祸而牺牲。
  峰迭
  峰迭乡处舟曲县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瓜咱,是舟曲县境最大的一块平坝。两郎公路沿白龙江南岸穿乡过境,瓜咱距县城15公里。乡境武都关为汉代武都郡西部都尉要塞,地踞险要,扼控甘松古道之咽喉,屏障这块河谷的平畴沃野。瓜咱气候温和,既宜耕作,又得灌溉之利,物产甚丰。历史上曾以产良马及产兵岗烟叶而驰名陇南。而今,坝区设有良种场及苗圃等单位,是舟曲县发展农、林业的试验基地。
  白龙江沿岸开发很早,又逢汉武帝元鼎时“开西南夷”之举措,乡境遗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及地下文物。古文化遗址大部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如瓜咱坪遗址、西坪遗址、牛头坪遗址、掌坪遗址等。古城堡遗址基本属汉代及汉后所遗,如瓜咱古城、牛头城、峰迭城、兵岗城等。魏晋之后,其地属仇池杨氏地方政权所辖。到公元452年时转属宕昌国辖地。公元566年,北周于其地置宕州总管府。隋开皇四年(584年)所置宕昌郡怀道县,也似在今瓜咱。唐为怀道县地,宋为阶州福津县所辖峰迭寨,元、明时为西固军民千户所辖寨,清为西固分州辖寨。清康熙、雍正时属黑峪沟黄土司辖区,改土归流后划入西固。民国初为西固第三区,1935年为峰迭乡。
  共和国建立后为西固县第四区瓜咱乡。1950年改区名为峰迭,瓜咱乡名不变。1953年又改为联合区。翌年6月改为舟曲县属联合区。1958年更名峰迭乡。1959年乡改为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改为峰迭乡。峰迭乡总土地面积为28.6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2万亩,林地面积14.38万亩,草山面积11.46万亩,辖18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有藏族1559人,汉族8445人。199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542亩,其中粮食作物16006亩,总产1522.3吨,油料作物268亩,总产12.30吨。植树1320亩。各类牲畜存栏18663头(匹、只),其中大牲畜3358头(匹),羊9909只,猪5396头。
  峰迭乡又是舟曲县天然用材林重点分布区之一,森林覆被率29.06%。经济林盛产柿子、核桃、花椒、苹果、梨等。其中花椒年产2万公斤。果园面积502亩,年产各类果品30.03万公斤,是舟曲县林果品主要产地之一。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峰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沿公路已形成500米长的街区,分设各行政机构及金融、邮电等设施,其地设有医院1所,县职工学校1所,小学1所,社办厂1处,生产犁铧及木器,商业店铺、旅社、饭馆等服务部门竞相设立,四季红红火火,一派繁荣景象。
  麻路
  麻路是卓尼县扎古录乡政府所在地。东距县城49公里,西北距自治州首府合作50公里,地处古代通往甘、青、川广大游牧区的交通孔道。全乡总面积258.82平方公里,共有藏、汉、回族农牧民890户,5130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73%,回族仅占1%。麻路有非农业人口214人。
  麻路位于洮河与车巴河汇流的车巴沟口,河滩开阔,一片平畴。四围森林密布,西头有约200米高的平顶岗,自南山延伸向北,止于河边,牙路寺院岿然其上;东越车巴河,止于悬崖滴水不断的九眼泉;南为当尕眨,过砭即入车巴沟内;北界洮河。过河仍为崇山,顺沟壑蜿蜒江可河而上,直达合作。扎古录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滩心按一个大方院布局建设,门面相对,东、西、南三面各留通道。令人称绝的是滩心偏东有一平地突兀而起的孤山,高约百米,巨柏覆被,四季蓊郁,大院西侧除小学外就由它占据。出南口约500米处,为卓尼县第二中学校园。麻路是一处四山苍翠,二水竞碧的地方。
  远在西汉时,先零、烧当等羌部屡沿洮河东进,进袭陇西诸郡,麻路成为必经之地。唐代,吐蕃军东进,亦经其地。唐王朝为警戒西部,在麻路迤西十余里之地建神策军以扼咽喉,由此西鄙人才吟啸出“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诗句。
  明、清时,属卓尼土司所辖的迭当旗,民国时曾设录竹乡,共和国建立后曾设录竹区,1958年改设上游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始称扎古录乡。共和国建立后,经40年的建设,这一荒僻之地一改旧观,不但设立了各种行政机构,也同时建起司法、公安、金融、邮电、医院、兽医站等单位,并建电站1处。学校则由小学而中学次第设立。全乡现有小学10所,在校学生600多人,藏族学生占75%。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服务业设施日臻齐全。公路南通尼巴,北达合作、临潭.东至卓尼.西抵碌曲。麻路已成为卓尼西部诸乡经济、文化、交通、贸易的中心。近年来江(可河)迭(部)公路正在加快修筑进程,届时,斯处将成为东西、南北两条公路交叉点上的枢纽站,麻路的更加兴旺发达是指日可见的。
  白云
  白云位于迭部县东20公里处的白龙江北岸河谷滩地,其地因属江南白云村,故得其名。白云系藏语译音,义译为神山,有吉祥福地之意蕴。
  小镇面水环山,背依迭峰,面临岷山,周边山高林密,四季蓊郁。迭山之麓延伸出两座低丘,形如双臂,拥“白云”如托珠。滔滔江水流至下端低丘处被电站水坝拦截,在镇前蓄水成湖,小镇就嵌缀在一幅美妙天成的青绿山水画中。
  小镇的诱人之处,还在于它整齐、紧凑的建筑布局,这也正是州内其它乡镇所不能比拟的。镇区主街为工字形,滩心东西现一横街.正中为迭部林业局正门,正门向南伸出一街止于湖滨,沿湖滨东西走向为两(河口)郎(木寺)公路过境处,上通迭部,下达舟曲。两横之两端街道沿山脚呈八字形相连通。
  这片河谷滩地,原来仅有数块农田散布其间,满目蒿蓬、杂灌丛中块石横陈,时有狐兔出没。1969年,迭部林业局拟建斯处,于是破土动工,陆续建成以林业局机关为中心的局直属机构及局属的施工队、制材厂、机修厂、纤维板厂等,同时建起职工医院、职工子弟中学、小学等教育卫生设施。小镇蓬蓬勃勃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迭部县便在其处设立粮站、商店、邮电所、公安派出所、工商管理所、税务所等基层单位。改革开放后,私营商店、旅社、饭馆、修理、缝纫等服务业遍布小镇街区,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小镇也面目一新,街道整齐,马路平坦,街旁绿树成荫,供排水、路灯等城建设施齐全,凡过往其地者,无不留下美好的印象。有诗赞云“松涛呼呼连天雷,江声日夜下嘉陵,白云深处白云秀,晓看山色分外青”。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