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图书馆
正宁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正宁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乞巧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564
专题名称:
乞巧节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35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这天家家都要为孩子们蒸“巧娘娘”,实则是一种非牛、非虎、似牛兼虎之造象,似乎是在颂扬开天神、劈地神的英雄业绩,是精神图腾的反映。这些礼馍(和如前所述正月十五日的蒸牛以及清明寒食节的坟礼馍,还有红白事的礼馍等)的根是女娲。女娲以黄土和水捏造生灵,先辈妇女承其法用面粉和水合制揉捏,制作飞禽走兽,瓜果虫鱼,万品生灵,每一件礼馍都是世代人合作修改,继承演变的结果。而七月七日蒸“巧娘娘”更显示了长辈妇女的灵巧手艺以及向下辈传授技术和意图,是一种神秘文化。另外,传说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地上的人们怀着同情,好奇的心理翘首观望,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趣的风俗——乞巧。有些地方人们摆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献月,如果上有小蜘蛛结网,就是乞得巧了。这和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当时记》如出一辙;有些地方妇女们用盆装水曝于日中,不久,水面生成薄膜,将绣花针浮于水面,看水底针影成云、物、花卉、鸟兽之影者,有成鞋、剪刀之影者,谓乞得巧。这种民俗可追溯到《帝京景物略》,可见由来已久。还有些地方妇女们夜间在碗里盛满水,或在水盆中折放豆芽,青草叶儿,看成什么图样,谁的图样好谁就巧,或者用针扎,扎上者为巧,有的姑娘还比赛着穿针,她们边穿边唱,“我请巧娘下凡来,请快到我的家中来”。这是农耕文化中,社会的以貌、德、巧选择妇女的文化积淀。传说这天不见喜鹊,喜鹊都去了天庭,为相会的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因此这夜人们注视牛郎织女星特别明亮,这是爱情在闪光。因此《淮南子》早有记载:“鸟鹊填河以成桥而渡织女。”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则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夕”咏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宋人杨朴《七夕》不无疑问地直抒“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宋代诗人范成大更显示了一点不平,“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可见这一民俗的历史久远,一脉相承,只是在一些作法上大同小异而已。
知识出处
《正宁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设置故土沧桑、文物遗址、峥嵘岁月、人物春秋、古迹史考、遗文摭拾、乡物奇葩、案例写真、乡情民俗、奇闻轶事等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