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踢毽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527
专题名称: 正宁县踢毽子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4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产地: 正宁县

专题描述

毽子是用山羊毛、狗尾巴毛或雄鸡毛栽扎而成的。它用铜钱、铁板制成底座,将毛插于钱孔之中,再用木楔或骨签楔紧。或以鸡翎毛筒栽扎,上插雄鸡彩色颈毛数根。毽子的大小不等,一般高约两三寸,底座重,羽毛轻。踢毽子时,毽子在游戏者的踢击下,在空中起落升降,受空气浮力和自身的惯性作用,能充分展示高、飘、稳性能及游戏者的技巧。 游戏分单人踢、双人踢或多人分组踢等形式。游戏时,先“晓”(一种单腿悬空独立的姿势)头,排出次序后,按议定内容单腿踢满50双~200双,然后再做“套”“套”的形式有单腿踢、双脚踢、侧蹬踢、身后踢、蒙眼踢等较高难度的动作,踢的同时,还要口念对应的“顶、溅、连、里、外、一踢、一别(蹦跳)”口诀。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