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秧歌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521
专题名称: 正宁县秧歌
其他名称: 扭秧歌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39.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产地: 正宁县

专题描述

秧歌,正宁人叫“扭秧歌”。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有些地方还将高跷、旱船、竹马、花鼓等歌舞形式统称秧歌,是一种歌舞兼有的民间艺术。演出时有小鼓、小锣、小钹伴奏,边走边扭,适合在广场、街道、院落等场地集体演出。秧歌原是陕北的一种娱乐活动,1936年至1937年间传入新正县。当时的秧歌主要以反映“边区大生产”为主要内容,演出的节目有《兄妹开荒》《转变二流子》等。1942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蓬勃勃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创造出许多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当时的边区群众称为“斗争秧歌”、“翻身秧歌”,充分反映了边区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演出时男女不限,参演的人越多越好。演出服装或借或买,化妆要求不太严格。可走街串乡,也可设地摊演出。一般演出的时问是节假日或过大年时。近年来,中小学组织腰鼓队,演员多达数百人,承担了节日助兴和迎送贵宾等大型活动的演出任务。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