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高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517
专题名称: 正宁县高跷
其他名称: 走柳木腿;绑木腿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3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产地: 正宁县

专题描述

高跷,正宁人叫“走柳木腿”,也叫“绑木腿”(木腿就是用木材制作的长腿)。在《列子·说符》中对高跷曾有过记载。民间还流传着高跷起源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以滑稽著称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的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了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了一顿,使得他们自讨无趣、狼狈不堪。人们说踩高跷的风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表演踩高跷时,将制作的“木腿”紧缚在演员的腿上,腿两边都设计有踏脚的“踏板”,使演员的腿脚牢系“木腿”上,浑然一体,便于自由走动。“柳木腿”分“三尺腿”、“四尺腿”、“五尺腿”三种。技术精湛的人走高腿,技术拙劣的走低腿。技术高超的表演者能自倒自起、跳墙跨凳,这才叫“绝招”。社火队踩高跷,多在白天表演,因为这种表演有一定危险,在晚上怕发生事故。踩高跷用的衣服头盔、刀枪剑戟,多为自己制做,有时也出钱购买。高跷表演的内容多是戏剧人物造型,如《白蛇传》《火焰驹》《回荆州》等,也有扮演丑角的,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柜中缘》中的小淘气,《屠夫状元》中的胡三,《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等,动作夸张,惹人发笑。踩高跷演员的化妆比较粗糙、滑稽、夸张,只要稍微形象一点,观者能明白其中意思就行了。高跷一般是列队穿梭表演,锣、钹、鼓为打击乐器,敲打起来咚咚锵锵,威武激昂,如同将士上阵,挥舞兵器厮杀一般。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