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地故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516
专题名称: 正宁县地故事
其他名称: 跑社火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3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产地: 正宁县

专题描述

地故事,正宁人叫“跑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在内容上有的同马故事相同,源于古典传说,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节目。地故事演出时,先由一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演出过程要灯火通明,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在有些地方,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如庙会上摇麻糖会的人说的那样,触景生情,即兴发挥,见谁夸谁,要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趣味无穷。例如,见男说男像“潘安”,见女说女赛“貂蝉”。在饭店酒店门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像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这些人虽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记忆力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开心至极。因为这方面对“丑角”的要求高,表演难度大,近年来,这种演出场面很少见到。在此类“故事”中,常见的还有“害婆娘”(丑婆)和“蛮老汉”(丑汉),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这一对角色均由社火队里性情活泼、幽默,有较强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害婆娘”手里拿着棒槌或笤帚,耳坠两个大红辣椒或大红爆竹,脸蛋涂得红红的,嘴唇上涂着一层厚厚的口红,嘴角点一颗大黑痣,戴一头假发髻,发髻在脑勺后高高翘起,髻梢上插一枝花,上下颤悠,十分可笑。“蛮老汉”的脸画得越“蛮”(即丑)越好,手拿一杆长长的旱烟袋,时吸时停,头戴一顶大小很不相宜的帽子。“害婆娘”和“蛮老汉”是一对“活宝”,两人相互逗趣,时而佯装亲昵,时而佯作闹气,时而互相追逐,时而故作哭笑,一颦一笑,都显得十分滑稽。 他们在“故事”队伍中自由穿插,往来自如,即兴发挥,随意表演,使整场演出气氛异常活跃,逗得观众笑声不止。

知识出处

正宁史话

《正宁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古人云,东流不作西归水。正宁恰巧相反。境内四条较大的河流,如四郎河、支党河、无日天沟河、嘉峪河,皆潺湲向西;四块较大的塬,如宫河塬、永和塬、三嘉塬、月明塬,都渐次西倾。山河走势和东端的子午岭密不可分,宝藏资源跟自然演化大有渊源。至于地下文物和地面胜迹的相互佐证,历史人物和典籍史册的交替辉映,自在不言之中。这里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千载而下,生生不息;这里有更迭频繁的建置,逐渐臻于成熟和稳定;这里曾有名将能臣甚或帝王的点点事迹,传扬不休(蒙恬、唐玄宗、唐肃宗、于志宁、景清、赵邦清、李自成、巩焴等);这里还有过风卷红旗、血染黄土的人民革命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何炳正、赵铁娃等);更有过文士贤才、能工巧匠们的人生咏唱及艺术创造(范锡篆、雷和、赵元贞、王修功、曹汉三、王希圣)。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