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409
专题名称: 临产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52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九个月零十天,不在今天在明天 ”。推算到时不生而后延,称 “怀过月了 ”,让孕妇食用蓖麻油炒鸡蛋而催生;未到产期而见红,就意味着胎情不正常,即求医药补;补不奏效,胎儿早降,就叫 “小月 ”。当地还有 “七死八活九捏过 ”之说,认为7个月的婴儿难存活,8、9个月的勉强可以活。临产当月的初一、初二,娘家行催月礼,即孕妇之母或嫂,带上被单等婴儿小衣物和锅盔(大饼),前往婆家 “催生 ”。进门不受接承,一言不发,直奔灶房,把带来的锅盔取出一个放在锅盖上一掰两半,然后再说明来意,互致寒暄。这两半锅盔须孕妇食用,取一分为二、儿离母体、顺利降生之意。 孕妇和婆婆为婴儿早备衣服、裹脐布、褯子之类的用物。家里还要为产妇准备3升左右的黄土,此土要在太阳下暴晒后,用筛子筛过,清除掉瓦砾碎石,要求干燥和纯净,因为过去没有消毒卫生纸,产妇前3天要坐在干细的黄土上,因而有 “母为儿坐三天土,儿为母跪三天草(跪丧)”之说。又要在预定的产房靠门处的炕头上,用土墼子泥一堵墙,以为产妇、婴儿避风。 民间把接生助产叫 “收生 ”,把从事 “收生 ”的妇女称 “老娘婆 ”。过去,每个村上都有一两个富有 “收生 ”经验的老年妇女,她们不但能处理一般的难产,还会用土方土法治疗产妇和婴儿疾病。“收生 ”后,人们送以衣物等礼品作为回报;孩子满月时,请她们做客,待为上宾。孕妇产期将到,要提前约请 “老娘婆 ”。告知预产期,以便随请随到。1990年代后,妇女临产,多到就近医院妇产科,接受医士助产,更为简便安全卫生。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