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276
专题名称: 克山病
其他名称: 吐黄水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374.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喉咙痛病,是发病急、病死率高、病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主要流行于子午岭山区一带,约有百余年历史。民国9年(1920),皮坊店群众患病在二三个月内死20多人。29年(1940)前后,在三嘉、湫头、西坡等地也有发现。31至36年(1942至1947),三嘉、湫头及西坡等地高发区患者占总人口的40%。新正县应用中药 “雷击散 ”免费给病人服用,效果良好,大部分恢复健康,少数病情减轻。1954年,秦家店、龙咀子,乡克山病爆发,县医院组织6人防治队,抢救治疗8个月,治愈30余人,并控制病情。1957年春,龙咀子乡群众患病死10余人,其中以克山病为多。1960年代,县内参加省医研所在平凉举办的克山病防治训练班学习人员,整理汇编克山病学讲义,下发各院、所,为防治提供参考资料。1960年,刘家店及秦家店爆发克山病,患者34人,死5人;驻子午岭正宁、宁县交界处的省办龙池劳改农场犯人死600余人。其时,推广 “三防四改 ”(防寒,防烟,防潮;改良水质,改变饮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和 “三早一就地 ”(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就地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用药上提倡中西药结合,以西药为主,用大剂量葡萄糖、维生素 C和强心类药物配合抢救治疗急性病人,效果显著。1965年,龙池劳改农场再次爆发克山病,犯人死亡严重,农场撤销。次年,刘家店、秦家店集中爆发,患病54人,死10人。此后,全县再未集中发病,仅在周家、宫河等前塬区发现少数患者。1971年,发病519例,采用加大维生素 C剂量和注射葡萄糖、强心药配合治疗,疗效很好。1977年,庆阳地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拟定 “亚硒酸钠、维生素 E防治克山病效果观察 ”设计书,在山河公社秦家店生产队投药试验,连续投服6个月为1个疗程,预防克山病效果明显,但治疗效果不佳。1980年底,发病423人,发病率0.25‰。次年10月统计,此病主要分布在县内47个大队、220个生产队。1983年,地区地方病研究所在县医院内科分别用酚妥拉明、消心痛、多巴胺观察治疗50人,有效率85%,并采用大剂量维生素 C加亚冬眠灵和血管扩张剂抢救急性病人。1985年底,全县患者比1971年减少13%,病情稳定,死亡率大幅降低。次年后,对病区内外环境卫生、水、土、粮、蔬菜、膳食、毛发、尿、血液等进行微量元素分析,证实克山病区处于缺硒状态,故改用口服亚硒酸钠片,为全民食盐加硒,使病区群众服硒生活化,病情持续10年稳定,未发生大流行和爆发流行。2006年,全县发病395例,患病率0.17%。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