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275
专题名称: 大骨节病
其他名称: 水土病、柳拐子病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373.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流行于子午岭山区及前塬塬边沟壑区。1952年发病700例。1955年,三嘉、湫头、西坡等山后地区发病878例,采取改良饮用水源,变土炕为板炕进行防治。次年,三嘉、湫头两区及西坡、月明乡部分地方发病877人。1957年,发病1158例。次年,县、公社医院增置简易病床,设健康院,收治病人,用针灸、拔火罐、内服中药等法治疗,短期有效率100%。1963年发病1079例。1968年,推广外地经验,用 “681”防治,给病人免费发放药物,后经观察疗效不佳,停止使用。1971年,发病3184例。1977至1979年,在罗川公社姬家山生产队采取 “补硒 ”法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效果明显。1978年,发病7899例,其中三嘉、西坡、月明、五顷塬、湫头5个公社的发病人数占总患者的56.3%。同年,普遍推广口服亚硒酸钠与硫酸镁片等疗法。1980年代前4年,给患者发放亚硒酸钠片,并用食盐加硒办法治疗病区人群。1985年,新发现1978年普查时的遗漏患者,经防治,基本控制。2006年底,发病8768例,患病率3.7%,多为 “老拐子 ”。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