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唯一号: 290734020220000239
专题名称: 皮影戏
文件路径: 2907/01/object/PDF/29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267.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俗称 “影子戏 ”。白天借日光演唱叫 “日影子戏 ”,晚上借灯光演唱叫 “灯影子戏 ”,操纵皮影人动作叫 “挑线 ”。 县域皮影戏造型和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影偶多用牛皮刻制,规格有两种:一种为 “寸线”,高约20厘米~30厘米;一种为 “尺线 ”,高约36厘米~40厘米。每件影人由头脸和桩桩(躯干和四肢)两部分构成,可按不同角色自由换头配合。影人的结构,大体分为头(帽子和头相连)、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双腿和双足相连)等11部分。在影人的胸部和双手系三根签子,即可操纵表演。“布景 ”、“道具 ”如车、轿、马、龙、桌、椅、金殿、宝帐、神架、变花等亦用牛皮刻制。舞台影幕叫 “亮子 ”,宽约2.33米,高约1.67米,用纱罗或薄布制成,以日光或灯光照亮显影为戏。影戏班子一般由5至6人组成,他们吹、拉、弹、唱都能干,都是生、旦、净、丑多面手,一人能唱几口腔。演出剧种主要有秦腔、眉户、道情、弦板等。演唱剧目和大戏完全相同,能唱折子戏,也能唱本戏。整个箱具精致轻便,全副箱具一担挑,窑里院里都能唱,白天晚上都能演。 新中国建立前,皮影戏是祀神、还愿、喜庆时的主要娱乐形式,表达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愿望和要求。许多村庄或农户在逢年过节、祈雨求福、欢庆丰收、新屋落成、婚丧嫁娶时,均演唱皮影戏。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唱大戏不方便,每年都要唱皮影戏,敬神祈福,活跃文化生活。 县域皮影戏最早由周家乡乔坡村邓老五等人去陕西长武拜师学唱。随后陕西邠县霍三雄,长武县赵牛娃、何庆平,栒邑县于娃等人,先后来本县各村演唱皮影戏,并收徒传艺。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